悅耳得來生猛兼玩味足 Wharfedale Evo4.4 座地揚聲器

文|陳海川

說到傳統英國喇叭,大抵上給人曉唱歌 (音樂感佳) 及實惠兩個印象!不是說英國喇叭沒有高消費的 High-End 貨色,只係想表達,於普羅大眾消費層面上,向英國喇叭埋手,確實更容易找到好貨色。 籠統分類,音響乃科技產品,但深入去睇,其實不是純科技產物,撇開業務 用的,例如公共廣播系統類不談,供家用的、尤其發燒用音響產品,要成功跑出,需懂得運用科技之同時,亦必須擁有一定的文化、藝術背景去審美,為產品校聲。這方面,英國確係由科技到文化、藝術皆根底深厚。 1932 年於英國成立的 Wharfedale,背後主事及工程師雖已經歷幾番世代更替,但總部及研發部,至今仍設於英國劍橋郡的亨廷頓市。當然,歷史及背景 僅可作參考,現役產品才見真章。今天的 Wharfedale 產品,有消費相宜的入門產品如 D300 系,超值的 Diamond 12 系,發燒味濃而售價極具競爭力的 Evo4 系,亦 有見 High-End 味、一身旗艦氣派,但取價相當克制的 Elysian 系,還有經典懷舊的 Heritage。個人最感興趣者,首選旗艦型號 Elysian 4,一對三路四單元之中有雙 8.5吋 (220mm) 低音,相當有睇頭的座地喇叭,其次就是本文主角,同樣為三路四單元之 Evo4.4。

Evo4系頂級型號

Evo4.4 乃 Evo4 系頂級型號,旗下還有一較小座地喇叭 Evo4.3,兩大小書架喇叭 Evo4.2 及 Evo4.1,兩大小中置喇叭 Evo4.C 及 Evo4.CS。 直接承襲旗艦系 Elysian大部分技術的 Evo4.4,其吸引處,除在於三路四單元規模外,更在於它的單元選材,「大大塊」AMT 高音、誘人的半球中音及雙 6.5吋 (165mm) 低音這格局。AMT 高音雖不罕見,但用上大大塊就更討好,然而人聲份外誘人的半球中音則相對少有,或得在消費高許多的產品身上才找到, 雙 6.5 吋低音於一般家居則肯定遊刃有餘。 Evo4.4 的設計,直接承襲研發旗艦系 Elysian 的大部分技術,包括其 AMT (Air Motion Transformer) 氣動高音單元,以著名的海爾氣動高音技術為基礎 加以改良。振膜狀如風琴褶的 AMT 氣動高音單元,其振動空氣 / 發聲的原理,並 非如傳統半球振膜高音單元般,振膜作前後活塞式運動去振動空氣,而係跟平面 音圈合一的風琴褶狀振膜,就在驅動磁跟隨輸入訊號而極性不停轉變下,從而驅動整幅風琴褶狀振膜,令當中的風琴褶出現張開與收窄的動作,就此出現空氣從風琴褶之間被擠出之現象,隨之高效率地振動空氣 / 發聲。其優勢在於發音面積 大、振動 / 換能效率更高、有效頻率響應更寬之下,弱音細節還原能力即更強, 不費勁似的即讓人聽到更多音樂細節,也就是口語話齋:「好多嘢聽!」

軟半球振膜中音

必須指出,Evo4.4 更用上「大大塊」30×60 mm AMT 高音,不單效能更高,亦有利它順利銜接下一路的中音單 元,那誘人的半球中音單元。據講,市場上之所以少見半球中音,全因開發難度及成本皆高。

Wharfedale 自行開發的快速響應的半球中音單元,用 上直徑 50mm (2吋) 的編織物軟半球振膜,並配合高磁通 量的磁驅系統,於半球振膜表面,再掃上增強阻尼的特殊塑化劑塗層,而振膜背後有一個形狀特殊的背室,該背室的輪廓可效地將振膜背波能量散射及吸收,使之不會因背波反射回授而干擾振膜運作,務求消退失真、保存細節。 據資料顯示,這半球中音具有驚人頻寬,從 800Hz 到 5kHz 之間的響應非常線性且效率高,足以跟 AMT 高音完美匹 配,能夠輕鬆快速地隨輸入的音樂動態響應,並大大增強 水平擴散力,消退皇帝位現象。

雙 6.5 吋低音

Evo4.4 的雙 6.5 吋低音,直接利用為旗艦系 Elysian開發,先進的低失真馬達系統,再結合 Kevlar 音盆及耐用橡膠懸邊,整合出一個寬頻帶,且擅於營造自然中 / 低頻及強大低頻的低音單元。跟 Elysian 一樣,其反射式低音負載架構,乃 Wharfedale 獨特的 SLPP (Slot Loaded Profiled Port) 狹槽式負載氣孔配合底噴式格局。就在不浪費低音單元背波低頻能量的前提下,低頻能量被安排到從聲箱底部的 SLPP 狹槽,受控地透出,以避免因房間過載而出現撞聲、混濁低頻。 從外觀亦可睇到,Evo4.4 的聲箱設計源自旗艦系 Elysian,前闊、後窄、圓角的箱型,有助消除箱內駐波 / 聲箱音染形成條件、消除繞射及增強聲波擴散之效。腳座四角更配備足以抓緊地面的大型金屬釘腳,進一步確保低 音以至全頻的清晰度與線條。 Evo4.4 的分音器跟驅動單元之配合,先經過先進的電腦程式計算、建立分頻器模型,並經歷數百小時人耳聆聽測試下,再經微調以確保驅動單元之間的銜接無縫,並採用以透明度為篩選準則的元件,包括高級聚丙烯電容器、 疊層矽鋼的氣心電感器,再於度身規劃、避免電磁干擾的電路板上佈置。

旗艦系技術及設計

既承襲了大量旗艦系 Elysian 的技術及設計,更配備 30x60mm 大面積 AMT 氣動高音、50mm 半球軟膜中音、雙 6.5吋 (165mm) Kevlar 盆低音,如此三路四單元座地喇 叭,竟然只需付出一萬多元即能擁有,牌面上確係超值、 確係非常吸引!除價錢上吸引外,想必亦有人被其半球軟 膜中音單元迷倒。的確,半球軟膜中音有其魔力,不單聽 起來能量特別細密、質感自然,更令 Evo4.4 的高音與低音交接得更流暢、線性,全頻一氣呵成的感覺非常好!

生猛地收放

今回我通過一簡單組合試之,包括 Luxman 超值的發燒入門 CD 機 D-03X,還有每聲道以兩支 6550 五極管出 50 瓦的 Audio Research i/50 膽合併機。 先來個輕輕鬆鬆的前菜、醒胃菜,播出《Audiophile Analog Collection Vol.1》中 Henry Mancini Jazz Ensemble 的〈Pink Panther〉,即聽到那片大面積 30x60mm AMT 氣動高音的確有料到,令我聽到、感受得到那陣三角鐵的 透、亮、細、飄,透明的質感、明亮的音色、細膩的顫 音、飄散的動感皆有之,敲打的動感亦相當傳神,即起醒 腦、醒神、醒耳的作用。而由鋼琴、電 Bass、色士風等玩出的鬼鬼馬馬地扮靜靜雞感覺,神神秘秘得來其實又相當高調的矛盾情緒,Evo4.4 營造出悅耳得來生猛兼玩味十足效果,叫我聽得心情輕鬆又愉快。也能夠表現 Big Band Sound 的熱熱鬧鬧起來不粗枝大葉,值得一讚!至於由小號、長號群的猝發式大強音加上爵士鼓等,間歇地玩出一 下又一下如大力踢腳 “Bang!Bang!” 的效果,Evo4.4 的雙 6.5 吋 Kevlar 盆低音加上 i/50,也確實做到有力而非死力, 中低至低頻能量生猛地收放,表現出優雅中不失鬼馬的音樂動感。

質感、動感如流水般

再播出《Greatest Folk Songs of All》中 Simon & Garfunkel 的〈The Sounds of Silence〉,在大面積 AMT 氣動高音及 50mm 半球軟膜中音相輔相成下,當 Art Garfunkel 那透明的嗓子跟 Paul Simon 厚潤的聲線相加下,我聽到質感、動感如流水般的歌聲,悠悠透心,一份窩心加安寧的感覺。藍岸群星《Blue Coast Collection 3》中〈Rolling In The Deep〉,Melissa Reese 那藍調玩味演譯,在跌宕的唱腔間透出不覊、帶挑釁味情緒從 Evo4.4 出來,聽到那份惋惜與不忿。也聽到她跟和唱 / 二部合唱的 Keith Greeninger 那成熟、踏實兼有力聲線之間的協調中見對比。

有墊底而無混濁

《Four Drummers Drumming》中的〈Seven Drums In Seven Four〉,一個考驗重播系統控制力、弱音細節營造力、強弱對比、擴散力的錄音。大面積 AMT 氣動高音加上 50mm 半球軟膜中音,將仿如鳥鳴或流水的音效,重現得細膩加流暢的程度,足以令我聯想起熱帶雨林。 即使在本社四百多方呎的大房中演出,Evo4.4 亦有本事將不同音高、質感、力度的鼓聲及敲擊,重播得分明、 起勁,亦表現得出那份有力地下墜的能量,既是 Evo4.4 雙 6.5 吋 Kevlar 盆低音加上 SLPP 底透式低音負載架構的本事,來得有質有力有墊底而無混濁,亦反映出 i/50 膽合併機果然 有料,將它們放在二百方呎或打下的空間中,肯定有本事將不同類型音樂都駕御得妥貼無投訴。 也曾播出過吳懷世指揮「Ensemble Omnia Hong Kong」演奏《馬勒第一交響曲「室樂版」》,既能夠表現 出終章的火力,亦能夠描繪出平靜過後,逐步築構出暴烈地衝著的感覺,只一萬六千多消費的喇叭,情理上都應當 收貨無投訴嘛!再得一提,其 SLPP 底透式低音負載,的確令它更易於適應不同大小空間、擺位上制肘亦更少。

實再無猶豫理由

論性價比,Evo4.4 之足料規模、表現之平均、對不同類型音樂適應力之全面,確係無論你需要一對高性價比的喇叭,抑或正值發燒入門階段,Evo4.4 絕對係上上之 選。故只要你的預算及擺放條件容許,就不要考慮其下的 Evo4.3 甚或 4.2、4.1了,若抱著這種看似理性的慳儉心態去做抉擇,或會令你後悔。 如此消費兼高性價比,實再無猶豫理由,快去親眼睇睇、親耳聽聽 Evo4.4 實物吧!

總代理:駿韻音響有限公司

轉載自HiFi Review #431

跟音響設計師對話:Wharfedale Q&A

Q 訪問者:The HiFi News
A 受訪者:Peter Comeau – Director of Acoustic Design, Wharfedale

Q:你作為Hi-Fi音響業界的專家和喇叭設計傳奇人物,你覺 得這幾十年間喇叭設計上有甚麼重大的轉變嗎?

A:自我從 1978 年設計喇叭開始,過程中每個環節幾乎都需要通過真實聆聽來決定,只能結合基礎測量數據,根據喇叭在重播時的頻率響應和失真率而進行調整,一直以來都沒有產生任何問題,當然,過往這種開發產品的方式,對於喇叭的最終聲音、單元的特性、喇叭箱體和分頻器沒有 辦法作出深入分析。作為工程師,也只能夠通過「推測」 和「猜想」,並反覆試驗來完成了大部分前期設計,花費 很多時間。現在,我們擁有完善的測量硬件和軟件工具, 令到我們能夠研究喇叭設計上每一項改變對聲音帶來的影響,從單元、振膜、箱體到分音器,就連共振行為,都可 以取得相關的數據,這使到我們工程師能夠在構建原型之前,改進和完善喇叭各個部件的性能。現在,我們更有一 套軟件,可以讓我們構建「虛擬揚聲器」,並對驅動單元和分音器的特性進行電腦測量和分析,使到第一個設計原型的階段,就可以達到完整度十分高的狀態,這個階段之後,我們才使用真實聆聽和對比測試來作微調,令喇叭的聲音表現更加具備「音樂感」。當然,最後的調聲階段仍然十分耗時,不過,對比起過往,現在要設計出令人滿意的喇叭原型,所需的時間已經大大減少,我覺得,現今透過真實聆聽、軟件測量和數據採集分析和電腦模擬預測, 大大幫助了我們開發出更好的喇叭。

Q:舊時代喇叭設計和現代喇叭設計之間的聲音差異?

A:這取決於回顧多遠的時代!我在 60 年代末第一次接觸 Hi-Fi 時,大家主要談論的是喇叭的「音色」,當時喇叭都是使用黑膠唱盤作為音源進行調音,結果往往取決於所使用的唱盤、唱臂和唱頭,以及設置方式的不同,那個時候的喇叭尺寸都很大,典型的是 12 吋低音單元和 8 寸中音單元,這些喇叭的調音偏重溫暖,中頻質感豐富,同時靈敏度偏低都是那個時代的象徵。之後,英國 BBC 設計出 LS3/5a 和 Spendor BC1 改變了大家對高傳真喇叭的觀點和 評價,令大家認識到「音調準確」的重要性,尤其是在中頻,加上數碼錄音時代的來臨,通過 CD 機,統一化音源的質量和特性,大大消除了黑膠系統播放的變數和多樣性, 漸漸地,數碼錄音和數碼重播實現了更理想的頻寬,在低音、超高音和高音的頻寬上,可以還原出更多的訊息量和能量感,以及更大的動態。與此同時,市場需求體積更 小、靈敏度更高的揚聲器,令到當時的技術突破了界限。 因此,與舊時代的喇叭設計相比,現代喇叭聽起來的聲音 風格更直接、更明亮、更注重中頻細節和立體聲結像。另 一方面,現今的單元技術發展更成熟,加強了喇叭對大功 率的應對能力,以往的喇叭最大承受功率為 30 或 40 瓦,但 我們現在的喇叭普遍能夠處理 100 或 200 瓦的峰值功率, 值得慶幸的是,發燒友現在接受了一個現象,就是「尺寸更大的喇叭聽起來會更好」,因此,我們可以在設計上進 一步提高喇叭的靈敏度,更接近 70 年代發燒友能夠享受到的動態和聲音特質,靈敏度的改進可以使擴音機更容易工作,同時配合精心設計的真空管擴音機,表現可以得到解放,聲音大放異彩。我覺得,現今設計的喇叭,可以更有 效地聽到人聲和樂器的準確性,閉上眼睛,就可以感受到 表演者就在我們身邊,也許,這就是「high fidelity」一詞的真正含義。

Q:可以告訴我們一些關於 Wharfedale Evo4 系列的開發過程嗎?

A:設計 Evo4 喇叭背後的目標,是要將我們 Wharfedale Elysian 旗艦產品開發時所得到技術,帶進一個更實惠的價格範圍,Wharfedale 開發出來的特殊高音單元 AMT (Air Motion Transformer),提供了非常優異的高頻響應性能, 細節極之豐富,當加入到 Evo 系列時,迫使我們需要為 Evo 開發一套同等級的中音單元去匹配,這個設計也推動了 Evo 系列圓頂中音的發展,新開發的中音單元可以重播出色的 人聲和弦樂器分析力。 同樣地,為 Elysian 開發的 Slot Loaded Profile Port (SLPP) 也被納入到 Evo4 系列,提供卓越的低頻能量感和延伸能力。此外,聲箱的圓形邊緣結構,可以令喇叭平滑 衍射的特性與房間聲學整合,大大加強了喇叭在不同環境下的發揮,當然,真正重要的是,加入這些技術可以為喇叭表現帶來更強的音樂性,我很高興用家的反應和媒體評論都是十分之正面。

Q:Wharfedale 入門級產品和旗艦產品之間的聲音差異?

A:Wharfedale 喇叭一直具有鮮明的聲音風格,追溯到 1930 年代最早期的產品,到現時您聆聽 Diamond 系列還是 Elysian 旗艦喇叭,風格和格調上仍然可以感受到兩者的一 致性,這種特質也為欣賞音樂帶來了一定的「正確性」, 因為,您的耳朵會立即識別出「正確」的聲音,不會突顯任何頻率區域,同時呈現出細節豐富、流暢度高和能量感 豐厚的音樂感。話雖如此,當您升級到 Evo4 和 Elysian 時, 您可以聽到更加深層次的聲音還原方式,從細節上更加體會到表演者的情緒或歌唱方式,情緒可以使聽者更加投入到音樂當中, 憑藉 Elysian 的高靈敏度設計,可以實現出龐大的動態範圍,只要調整到相應的音量,就會有非常逼真的音樂臨場感。

Q:您在設計產品時有甚麼參考嗎?

A:毫無疑問,會是現場音樂,我盡可能經常去聽音樂會, 尤其是古典音樂演出,這幫助我更深入了真實的聲音、包括人聲的真實聲音,鋼琴的音色和結他的本來音調。

Q:您們會在自己的廠房生產所有東西嗎? 在設計喇叭和 生產模型的過程中,真實聆聽的過程有多重要?

A:在 Wharfedale,我們會盡可能自行生產和製造所有組件,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可以控制每種組件的性能和品 質,技術方面也可以滿足到我們自家設計的高標準,即使我們需要從其他生產商中購買零部件,我們也會跟他們密切合作,確保溝通過程中大家對生產規格的要求有充分理解,令到每次採用新技術或設計時,都可以保持着我們自 己設定的高質量標準。 就真實聆聽的過程而言,這無疑是喇叭設計中最重要的部分,正如 Gilbert Briggs (Wharfedale 創辦人) 製造 第一款Wharfedale 喇叭時所說的名言:「即使實現了技術上自己追求的目標,並不意味著將會獲得自己想要的聲音。」;其中一個例子,我們用來設計喇叭模型的 Virtual Speaker 軟件,允許我在軟件上製作一個分頻器,很多時候,電腦測量的數據很好,但當親身聆聽喇叭的模型時, 通常聽起來會發現很多「問題」甚至「錯誤」,所以,我必須確定我不喜歡甚麼地方,並找出解決方法,多次實驗,直到我對最終效果感到滿意之前,通常會用到 50 個甚至更多的分頻器設計,所有分頻器在測量時都會表現得很好,但聽起來卻截然不同。另一方面,喇叭的物理箱體設計也會有類似的處理,針對單元的改進、箱體結構和內部 阻尼,每一個細節的調整都會發揮出高效的調聲作用。

Q:在您看來,書架喇叭要充分發揮,喇叭腳架有多重要? 選擇高品質喇叭腳架有甚麼建議嗎?

A:理想情況下,我想為每款喇叭都設計一個專用腳架,就像我為 Wharfedale Linton Heritage 喇叭所做的那款連腳架 一體化設計,一個好的喇叭腳架,可以有效阻止喇叭前後搖晃或震動,如果不去處理這些震動,聲音就會失去細節 和動態,但是,很多人往往沒有意識到的是,在固體力學領域中,扭轉剛性也十分重要,所以,單柱式腳架設計得再好,也不會是最理想的,好腳架另一個特點,是腳架不應將震動傳回喇叭,它需要與喇叭構成良好的阻值匹配, 不能太重,很多人認為用沙粒或者鋼珠來填滿腳架是一個好主意,但其實這種方案會使到腳架變成一個能量儲存器,在音樂瞬變的幾毫秒內,能量會釋放並傳回腳架甚至喇叭,令到聲音的細節和結像變得模糊。大多數情況下, 輕型、抗扭剛性強、具備隔離設計的框架或支架,效果會是最佳的,選擇合適的高度也非常重要,當您舒適地坐著 時,最佳聆聽位置就是耳朵高度跟單元高度水平,通常是 高音單元,也可以是高音和中音單元之間的區域。

Q:書架喇叭跟座地喇叭之間的比較?

A:這取決於您想要得到怎樣的聲音,坐立式喇叭(我覺得比書架喇叭的描述更準確),喇叭不會與地板產生強烈 的物理互動,無論在控制振動方面,或是高低音頻率的直接耦合方面,都會是比較容易達到理想狀態的,所以,很 多發燒友都偏愛書架喇叭,因為書架喇叭比較容易得到發揮,聲音更輕快、更開放和寬鬆,中低頻的表現力會更有彈性和光澤;不過,我發現,很多時候最好的設計是加 入一個分流式的低音單元,並以 3 路分音方式運作,例如 Elysian 4或 Evo 4.4,我可以在喇叭設計上調整低音適應性,以適應驅動單元和房間之間的聲學關係 ,通過內部 纖維阻尼的佈局來抑制座地喇叭內部的柱共振,事實上, 這也是設計喇叭時透過聆聽來微調的一部分,以這種方式 進行設計,就有可能達到理想的平衡,如果您對 Elysian 2 和 Elysian 4 進行比較,我相信您會發現 Elysian 4 具備跟 Elysian 2 相同的自然度、開放的中音,同時,可能聽到寬 闊的音場及低頻能量和延伸。

Q:關於 Wharfedale 喇叭的擺放方式,有甚麼建議嗎?

A:發揮出喇叭最佳結像效果的關鍵,需要充分善用房間的 聲學特性,來作對應擺放,這需要親身實驗和嘗試,但也有一些基本原則,我可以跟您分享。例如,喇叭都不喜歡被放在角落,因為這樣會放大低音,並且對中頻產生干擾效果,牆身或任何表面都會產生反射聲,干擾喇叭的直射聲,所以,最好將喇叭放置在相距約 1.5 米,而且距離後面 牆壁 0.5 米的位置,如果這個位置聽起來的低音太重,可以將它們移離牆壁遠一點,如果低音太弱,可以移近牆壁一 點,即使是 50 到 100 毫米 (2吋~4吋) 的輕微移動,也會產生很大的不同,這需要親身實驗和嘗試。另外,可以將兩隻喇叭向內側傾斜,單元中心對準聆聽位置會有助於鞏固 立體結像,喇叭不一定需要內傾到直接指向聆聽位置的中 心,向外調整一點就可以獲得更寬廣的最佳聆聽空間,更 多位置可以聽到理想的立體聲重播。如果您的房間夠大, 請盡量將聆聽位置,設置在比喇叭左右之間距離稍遠一些 的位置,例如,喇叭相距 1.5m,座位距離應至少與喇叭平 面相距 1.8m,坐得越近,就越是會感覺到喇叭的直射聲場當中,聽起來有點像戴著耳機的感受,離得越遠,直射聲會與從側牆,地板和天花板等反射聲融合得越多,這需要 親身實驗和嘗試。

Q:你覺得市場上哪些擴音機適合發揮 Wharfedale 喇叭的真正潛力?

A:喇叭非常依靠音源提供的訊號質素來發揮,因此,用家應該購買負擔得起最好的音源設備和擴音機,不幸的是, 尺寸較小的喇叭實際上比尺寸較大的喇叭,往往需要功率更大的擴音機來發揮真正潛力,因為這些喇叭通常靈敏度 較低,除非您只追求中頻和中低頻的表現力,否則,對於晶體管擴音機,我的建議是最少擁有 60W 輸出,而我自己 的偏好是堅持使用 AB 類 (或A類) 設計,市場上所謂的 D 類放大器雖然一直在改進,但就我個人而言,我仍然覺得 D 類放大的產品當中,大多數聽起來令人感到不舒服的,反 而,一部設計良好的 25W 輸出真空管擴音機,也可以將喇 叭發揮得很好,不過,很大程度是取決於輸出變壓器的質素。歸根究底, Hi-Fi 的美妙之處,在於您可以自己決定得 到怎樣的聲音,從而選擇自己喜歡的擴音機,喇叭配搭也是這樣的關係,特別是在歐洲、英國和美國,良好設計的 擴音機,價格範圍很廣,因為我經常跟 Audiolab 和 QUAD 的 設計師合作,所以我經常使用到這些品牌的擴音機,而且有很多只是入門級別的。

Q:加入超低音?對 Wharfedale 喇叭來說一個是個好主意嗎?

A:對於兩聲道的音響系統,我個人不喜歡為喇叭添加超 低音,很多時候,超低音會破壞喇叭設計師對低音設計上 的心思和考量。在 AV 系統中,我認為超低音是必要的,包含電影原聲帶在內,都需要用到超低音來重播出原有的聲音內容,Wharfedale SW-150 就是我的最愛之一。我觀 到,大多數人聽超低音時,音量調得太高,他們會覺得, 安裝了一個超低音,就必須要在系統中完全能夠聽到它的 聲音,事實上,超低音應該設置在與主喇叭完美融合的音 壓電平,重播時您不會意識到它的聲音存在,只有當它關閉時,您才會注意到它消失了!這樣的設置才是正確的!

Q:Wharfedale 喇叭需要用到 High End 喇叭線嗎?線材比喇叭貴會是好主意嗎?

A:在我看來,最好的喇叭線設計是在電容、電阻和電感方 面達到良好的平衡度,QED 一直以來都被認定是最好的方案之一,我也同意,音響線材不需要十分昂貴來達到目標效用,只不過,價格較高的線材通常帶有優良的絕緣物料以及更高純度的導體,這兩者都可以帶來微小的改進,我通常會建議避免使用電感或電容值過大的線材,太大的電容值會令到大多數擴音機輸出的穩定性帶來壓力,應該避免。另一方面,如果您所在的地區,或者擺放器材的位置 經常受到大量電氣干擾, Kimber 8PR 所應用的編織結構, 會有助於減少這種情況,為音質帶來幫助。

Q:Wharfedale 喇叭屬於「錄音室原聲」還是「音樂感強」 的聲音風格呢?

A:我不覺得兩者之間有甚麼區別。根據定義,原始的聲音或者錄音室的原聲,必須是音樂感強烈的,如果「音樂 感」是指過於平滑和溫暖的東西,那麼我無法認同這一 點。我使用「音樂感」一詞與音樂家的想法相同,意思是 器材演奏出悠揚而和諧的音樂氣氛,讓人可以輕易從情感上欣賞到美樂背後的信息和意義;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器材必須以平衡和協調的方式呈現樂器和人聲,同時要具 備傳遞音樂動態和瞬態反應的能力,就可以稱之為「音樂感」。這些音響會把你吸引到音樂當中,不會透過聲音突出器材自己的性格,所以,能夠揭示「原始的聲音」才是真正的「音樂感」。

Q:你認為自己屬於音響發燒友嗎?你家中的參考系統是甚 麼?

A:青年時期我便開始組裝屬於自己的第一套音響系統, 自此我一直都是一個音響愛好者,一直在追求並設計能夠充分展現音樂和表演者情緒的音響,如果這就是您所說的 「發燒友」,那麼,是的,我就是其中之一!在家裡,我有一套基於 Roon 而建構的音響系統,這樣我可以在每個房間播放音樂,事實上,我沒有一套固定的參考系統,因為 我會根據我的工作和產品設計而不斷更換器材,我總是會把我正在設計的喇叭原型帶回家進行實驗,當我可以和它 們一起在家居環境生活,我就可以更充分了解到每一個設計的特性,在我看來,這是設計過程中非常重要的階段。

Q:您覺得今時今日的高音質喇叭都比過往高性價比嗎?還 是我們仍然需要付出大量金錢才能夠買好音質的喇叭?

A:如果將我在 70 年代設計的喇叭,與我現在設計的喇叭進行比較,我會驚訝現在能夠以如此低的成本,達到非凡的性能和聲音表現。所以,今天喇叭的性價比都比以往的產品高,這是肯定的;但要得到最好的,仍然需要付出非常高的金額才能夠得到。老實說,現代喇叭的性價比對比以往的真的高很多。

Q:對你來說,怎樣的喇叭設計才是最理想的呢?

A:我的目標一直是設計出可以「消失」的喇叭:聽得見, 看不見,讓音樂自由地流動。其實,從 Wharfedale Linton Heritage 到最近推出的 Elysian 和 Evo 系列,我已經可以感受 到我想要的東西,這些喇叭可以讓聽眾沉浸於音樂中,忘記喇叭本身的存在。也許,這已經足夠好了,但作為一個 工程師,我仍然會努力尋求突破,做得更好。

暖和光澤,令音樂更動聽 – Wharfedale Elysian 1 書架式揚聲器

文|阿基米德

還記得 2019 年,在慕尼黑音響展看到 Wharfedale 推出兩個新系列,它們分別是 Elysian 與 EVO4 系列。兩者共通點是品牌首兩批採用氣動高音的揚聲器,故此印象特別深刻。 當中又以 Elysian 系列最為吸引,原因非常簡單,就是其外型與造工都令人眼前一亮,作為一個英國老牌喇叭廠的旗艦系列,Elysian 系列結合了典雅與時尚,能夠融入大部分室內裝修風格。但最初推出的 Elysian 2、 Elysian 4,對大部分香港發燒友來說,可能有點過大。事隔兩年多,終於等到 Elysian 1 出現,對聆聽空間為百餘呎左右的發燒友來說,是個好選擇。

氣動高音

AMT,Air Motion Transformer,中文譯作氣動高音,並不是甚麼新 鮮的設計,由於振膜面積大而輕巧,所以推動空氣量,以及起動、煞停速度,勝過一般圓形振膜高音。 提到輕巧與大發聲面積,鋁帶振膜其實比氣動更輕,面積亦比凸半球軟膜單元更大,高音延伸高於氣動單元,但因為運作方式 (鋁帶是前後活 動,氣動則是左右伸縮) 與振膜質量 (氣動單元振膜的 Mass 高於鋁帶) 不一樣,令氣動單元的聲音能量並非鋁帶能夠媲美。

Elysian 1 所用的氣動高音,與系列其他型號一樣,振膜面積為 27 x 90mm,較為長身,而振膜材料是 PET,振膜背後有一個腔室,內有吸音物,吸收振膜背波,令聲音更加清晰。

Slot-Loaded Profiled Port

Elysian 1 是二路二單元書架揚聲器,與氣動高音配合的是一隻 7 吋玻璃纖維中低音,分頻點為 2.6KHz,而頻率響應是 49Hz~22KHz(+/- 3dB)。每隻 Elysian 1 重15kg。顏色則有鋼琴黑、鋼琴白,以及這次試聽的木皮版本,而它們的表面都經過人手拋光,品牌表示,這是真正鋼琴級數的表面處理。

如非細心觀察,還以為 Elysian 1 是氣墊式設計,但其實它擁有稱為 SLPP(Slot-Loaded Profiled Port) 低音反射系統的設計,能夠令聲箱內、外的氣壓保持一致。 具體設計,是利用一條向下的反射管,將低音背波打到底板之上,然後再向兩側擴散,而不是常見的向前或向後。官方資料稱,這種設計可以令 Elysian 1 擺位變得更容易,意味着對於揚聲器與它背後牆壁距離較為寬容。

沒有在細節上失手

再出色的設計,假如不夠細心,還是有機會在細節失手,而拖累整個概念。而揚聲器外型設計,最易失手就在於腳架。

Elysian 2 的腳架令人眼前一亮,與揚聲器同一顏色、同一種表面處理的 MDF,加上由高碳不銹鋼製成的支柱,令兩者完全化為一個整體。 來到 Elysian 1,腳架是前者的縮細版,高度為 476mm,意味着聆聽者適合坐於梳化,或是較矮身的椅子。 腳架頂板設置了四個黑色彈性阻尼物,隔開揚聲器與腳架,減少震動傳遞。

順得人

把 Wharfedale Elysian 1 帶到我們細試音室,配上 Luxman D-03X CD 機、Jeff Rowland Capri S2-SC 前級和 125 立體聲後級。Burmester Power cord 接 CD 機,另外兩條電源線是 Analysis Plus Power Oval 2 Mk II。訊號 線和喇叭線同樣是 Dignity Audio 出品。

即是除了 Burmester Power cord 傾向厚身、中音和低音較為飽滿之外,其他器材、線材都是中性,或是帶清爽。然而出來的聲音卻十分平衡,亦沒有偏冷,反而帶着暖和光澤。

平均而迷人

第一張參考CD是《Brecon Baroque- Vivaldi: Le Quattro Stagioni, Il Grosso
Mogul, Il Riposo, L’Amoroso》(Rachel Podger)。音樂響起,馬上被充滿暖光的提 琴所吸引。各種提琴的琴腔共鳴感強烈,但不過火,弦聲是足夠的,兩者厚度不俗,和暖音色帶出木味,但不會偏暗,也沒有令中音過量。 高音量感與延伸充足,和低音一樣,沒有特別強化,反而更着重平衡 及自然,即是高音沒有過多,也沒有過於高亢,可以與中音、低音保持連貫。 低音亦未見誇張,中低音平順,未見有明顯峰值。三頻表現大致平均,而且是平均地厚,容易帶出不同樂器的質感之餘,亦變得更加動聽。

動聽

小提琴順耳、而細緻,但後者沒有過於刻意,順滑中有不少細微起伏,不覺是特別打磨、追求平滑的結果,因此聽起來十分自然。 暖色調的潤飾效果反而更強,色彩沒有過濃,但足夠令人感到悅耳,也是部分發燒友心目中的「靚音色」。 轉另一張CD,是 Artemis Quartet 的《Schubert – Schubert String Quartets: Nos
13-15》。Elysian 1 的甩箱能力極佳,加上平衡度出色,可以把單元指向聆聽位置,高音不會過多,這樣可以減少空間反 射聲,對兩側不平衡的空間特別有利。 除此以外,中低音速度跟得上氣動高音,無論起動還是煞停,都快速俐落。整體聲音活潑、爽快,Artemis Quartet 的特色之一,就是火花四濺的合作,以及大量交流對答,Elysian 1 都可以一一重現,感染力十足。 Elysian 1 的低音量不算多,留有不少空間給大家微調, 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把揚聲器推後一點。它有一項好處,就是 比較貼近後牆,也不會令音場深度明顯減少,低音亦能夠保持分析力,不過與左右側牆的距離就要好好控制。 音像大小方面,這個配搭下,Elysian 1 傾向展現玲瓏音像,不過厚度和密度十分足夠。想要音像飽滿亦不會困難,這款揚聲器有足夠寬容度,去應付不同器材及要求。不變的是出色的甩箱能力,還有清晰定位。

人聲

換上 RubberBand 的《i》,Kick drum 不算大,是意料中事,不過其彈力、厚度、 線條有驚喜,保持適當量感之下,給你更佳質素。Elysian 1 的低音並不埋 身,應該說播絕大部分錄音, 整體都不會打埋身,音場退得後一點,有活力得來,亦有更多寬鬆感,不會為聆聽者帶來壓力。 人聲方面,男人聲厚、滑、喉音出色,不過並未影響歌手年齡和活力,咬字也十分清楚,兼顧了水分、幼細、 厚度和分析力,健康地動聽。

Elysian 1 是一對活潑、音色討好、音效不錯的書架揚 聲器,既有明顯個性和色彩,表現也頗為全面,對於各種討好耳朵的元素,分量多少都掌握得有品味。
Elysian 1 在音色上,保留了一些英式書架仔的傳統, 而音效方面,亦追得上現代審美要求,更重要是易玩易 推,而且還有一定寬容度可以給你調校聲音表現,無論你 是音樂發燒友,還是音響愛好者,都可以令你聽、玩得愉快。

總代理:駿韻音響有限公司

轉載自 HiFi Review 423 號

瘋狂的高性價比,忘不了的音樂味 – Wharfedale 85th Anniversary LINTON

30年代全球各國正經歷漫長困苦的日子,經濟大蕭條後數年爆發二次世界大戰,即使時代再差,生活仍是要繼續,當有人選擇放棄,另一邊廂自然會有人心懷抱負,今天馳名中外的揚聲器品牌 Wharfedale 建立於 1933 年,壞透之年往往能釀造出經典,流傳至今, Wharfedale 在揚聲器市場穩佔一席,認真不簡單!

真正經典

Gilbert sriggs 憑參加無線電聯會年度比賽勇奪冠軍,自此揚名業界,由他設計的單元大受歡迎,戰前銷售量達 9,000 個,戰後的美國經濟逐漸復甦, Gilbert 的工廠生意大幅度上升,穩著了江山,直到 90 年代初全盤出售予 Verity Group PLC,輾轉經營到今天。 Wharfedale 不折不扣是經典,沒有人會反對我這形容,身邊朋友、認識的讀者、發燒友均對這品牌讚賞不已,聲音的確是很奇妙, 當發燒友找到合心意的聲音效果,便會長時間追隨品牌, Wharfedale 是有其魔力。

遲來必有因

[85th Anniversary LINTON] 是品牌 Heritage 系列裡第三名成員,看型號便知道,這是紀念品牌成立 85 週年, 我看外國音響雜誌評測這款喇叭是 2019 年至 2020 年之 間,受疫情拖累,音響行頭出現前所未有的大脫期,工廠延誤交貨日期,少則半年至 9 個月,長則超過一年,這是無可避免,遲來總比沒來好! 高人高見原版 LINTON 產於 1965 年,新版由 lAG 集團總工程師 Peter Comeau 負責設計,集團於英國開設支部,專門為研發及設計新產品。據我獲得的資料所知,新設計重點在於喇叭前障板, Peter 的哲學認為障板宜寬不宜窄,障板過瘦會影響中音密度和高頻的表現,因此,他採用舊年代做法,除了音箱是大木箱,凹入式障板亦比目前流行喇叭款式要寬闊,這設計亦涉及到音箱木料, Peter 聲稱做了大量研究,發現高密度刨花板比現行 MDF 板更合適用作製造音箱,我是頭一趟聽到工程師說刨花板的優點,真是各師各法!

新舊共融

新版 LINTON 音箱不完全是刨花板,也加入了 MDF 板混合為夾板,無論怎樣,創新思維總勝於墨守成規。認真來說,音箱屬於低音反射型,氣孔設於箱背,單元組合採用三路三單元架構,1 吋半球體高音單元,搭配 5 吋 Kevlar 中音單元及 8 吋 Kevlar 低音單元,兩個單元同靄黑色編織振膜。如論喇叭的格局,無疑是有舊年代感覺,但我看它的規格數值卻反映出是現代設計,其靈敏度是 90dB , 擴音機的輸出功率只需 25W 以上就可正常驅動,輸入功率的上限是 200W , 換言之,喇叭對擴音機沒大要求,再看 SPL 最高輸出聲壓是 110dB , 在寬闊的環境裡播放也有足夠音壓,很明顯, Peter 要設計出容易給擴音機驅動,並且在普遍家居面積能有好效果的中型喇叭,當然,聲音方面會帶有特色,主要是因為振膜物料 Kevlar , 是高剛性,耐熱不變形,振膜自身阻尼極之良好,甚少出現裂盆失真,大音壓播放仍保持聲音的純度,配合大木箱和諧溫暖特性,整體表現該不錯。

我的感受

今次測試有三大感受想與讀者分享,玩這類木箱喇叭不可忽略腳架的重要性,十居其九要配上原廠腳架才有最佳效果,這次連同專用腳架測試,感覺中低音是有清晰 層次,聽打鼓音樂低音更顯得扎實,再次證明同廠出品是比他家產品合拍。另一感受是 LINTON 與黑膠唱片非常吻合,高頻比聽CD時更晶瑩剔透,通透得似名貴玉石,圓潤動人兼且聚焦鮮明,不過,它這份特質需要配合擺位,否則表現尋常,這正是第三項感受,在實測過程我發現 toe-in 角度非深不可,起初的擺位角度有點 保守,形態未算是大八字,這擺放方式對於普遍喇叭都合用,然而,對 LINTON 來說只能發揮出正常水準,播放了數首音樂,效果都很正規,品牌推出紀念版,通常 聲音會比現役型號更富特色,我能聯想到該是喇叭擺位未夠理想了,腦袋裡浮現出種種大木箱喇叭的擺法,全是過去在展覽會裡看到的情況,細想之下發現木箱喇叭 是有一套法則,絕大部份情況會借助側牆和背牆營造飽 滿量感, toe-in 角度並且很極端,從而令高頻聚焦點收緊,聽起來,音像是有針點式的精細,基於試音室內已 做的佈局處理,我只可以在 toe-in 角度中琢磨,假如把 LINTON 往後牆推進去,看情況是比較困難!在推前推後數次,最終找到合適角度,結果每邊喇叭向內拗入 3cm,完成後重新播放音樂,竟有天壤之別!

反轉印象

能夠釋放 LINTON 的潛能,做什麼也是值得,當我播放動態凌厲的敲擊鼓樂, LINTON 毫無保留造出座地大喇叭的震撼勁度,播放「爆。Boom 」 令我進一步了解它,專輯內歌曲由爵士鼓、色士風、 鋼琴、貝司、康加鼓… 等等樂器演奏組成,聲音動態近乎到達頂點,專輯的頭兩首擊鼓,無論位置或力度,同樣能反映出喇叭與擴音機是否默契十足, LINTON 給我感覺是整套鼓擺了出來, 聽得出鼓手正在炫技,連環在中音鼓和低音鼓之間閃電式抽打,夾雜了銅鈸響聲, LINTON 值得我讚是定位很實在,樂器的輕重節奏全在掌握之中!縱使音量被我調高至輸出的三分二,整體聲音仍然保持扎實,完全不覺得喇叭單元是強撐,相反,鼓聲動態顯得遊刃有餘,這段效果不管是 LINTON 或是 T+A PA 2000 合併擴音機,同樣令我感覺意外,不諱言, LINTON 這種傳統設計的喇叭,我總是認為聲音速度緩慢,衝擊力欠奉,這次可算大跌眼鏡了!

迷人琴聲

接著播放老牌爵士樂「百樂門」 LECD , 其中〈夏威夷天堂〉是一首充滿懶洋洋味道的音樂,甫響起樂器聲音,密度與響度均明顯增強了,感覺似提升了放大增益,與此同時高音單元的指向性少了散渙,使得樂器的形態和質感有浮突, LINTON 對我來說是神奇喇叭,大 toe-in 後聽到的定位和空間感是更良好,尤其是高音單元的表現,發出的聚焦能量與純度均有明顯提升,進一步把訊源的音質表現出來,就說播放黑膠的效果便令我對Wharfedale的印象大改,播放張國榮「Revisit」33 轉黑膠,其中的〈夢到內河〉我竟然能聽到之前沒有的感受,是突出了哥哥聲線和演繹歌曲的方式,每句起承轉合充滿著跌岩的感情,現在這個喇叭擺 位最令我滿意是人聲與音樂有良好分隔,微微立體感讓我覺得聲音是具有實質形態,如此表現在播放 〈Anne-Sophie Mutter:The Club Album-Live At Yellow Lounge〉 更是出眾,重點在於 LINTON 表現了 Mutter 手上那把百年名琴的響度,聽頭一首〈四季: 夏之樂章快板〉,琴腔發出的共嗚明顯聽到中頻是脹滿起來,這正是大直徑單元的優勢所在,再聽 Mutter 拉弓動作,弓弦摩擦的硬度與滑過弦線速度,除了爽快之外我再找 不到更貼切的形容詞,到了這刻我仍不相信 LINTON 播出我夢寐以求的小提琴效果,它不過是萬餘元身價喇叭,有時候,喇叭的質 素能與實際價值存在大反差!

總結

新版 LINTON 是兩萬元內的理想選擇,發燒友別執著於喇 叭的體積,老早敲定非買座地 不可,查實座地式喇叭具有的量感,新版 LINTON 也能給您,甚至隨著搭配的擴音機質素,有機會帶來蓋綿被式軟熟低頻,只要稍為留意 toe-in 角度,聽到浮突音像絕不出奇,而重點是 Wharfedale 喇叭一直有很好音樂味,不會讓 人聽感過於刺激,聽音樂是 一流享受!唯一顧慮是佔用空間,若家居能容納它,那就是 幸運了!

真正大部分人也花得起的好聲音,音樂、電影音效並重!Wharfedale EVO 4 環繞聲系統

文:珍納

Gilbert Briggs 於 1932 年創辦了 Wharfedale, 如果他還在生,今年他已屆131歲了。今年的 Wharfedale 當然不再是他旗下的品牌,品牌被 IAG 收購前後亦經歷過不同的高低起伏,而今天的產品,是筆者認識 Wharfedale 以來認為最值得推薦的時機,這個時機,由 Peter Comeau 所創造。

Peter Comeau 不是典型的喇叭品牌設計師,他事實上是 IAG 英國音響品牌的創作總監與指揮,原因是他深知各品牌的聲音特色與個性,即使 IAG 旗下品牌眾多,然而各個經典,曾經叱吒風雲的音響名牌到今天沒有被渾為一體,仍然是各有風格與色彩!好一陣子沒有再接觸 Wharfedale 的產品,直至兩年前再遇 Wharfedale Diamond,竟有煥然一新的經驗。再相比兩年前我測試過的 Diamond D300,新一代 Diamond 12 擁抱更豐富音的樂感。回望過去,從前的入門級喇叭不乏聲音表現鬆、郁、朦的設計,有名氣的品牌滑鐵盧也不在話下。然而近年的情況截然不同,設計師熟習了電腦韌體輔助,有名氣的品牌,即使是入門級型號,已幾乎沒有失之交臂的情況;另一方面,同品牌中每個系列的音質也按售價合比例地提升音 質,同一品牌下,越貴、越好聲,已經是常態!

AMT 氣動式高音

誠然,若然你喜歡聽音樂會,又喜歡刺激勁抽的影院音效,預算亦有限的話,目標指向半球形軟膜高音單元的 Diamond 12 系列會更容易滿足你的要求。至於我特別向代理借來 EVO 4 系列, 是因為第四代 EVO 是 Wharfedale 首次為系列改用 AMT 氣動式高音,也是首次讓系列使用半球形中音單元。Wharfedale 的頂級系列 Elysian 不是也用 AMT 高音與半球形中音單元嗎?對,不過 Elysian 只屬於純兩聲道系統,系列只有一款座地揚聲器與一款書架式揚聲器選擇,而 EVO 4 則齊備了中置揚聲器與環繞聲揚聲器,是唯一可組成家庭影院組合的系列。

EVO 4 系列一共有兩款座地揚聲器 EVO 4.4 與 EVO 4.3、兩款書架揚聲器 EVO4.2與 EVO4.1、兩款中置揚聲器 EVO 4.C 與 4.CS,還有一款三極揚聲器 EVO 4.S,而今次代 理送來的是體積較細小兼非常容易入屋的 EVO 4.3 座地揚聲器、EVO 4.C 中置揚聲器與 EVO 4.S 三極揚聲器,三個型號 均擁有 30x60mm AMT 高音單元與 50mm (2吋) 半球形中音單元,EVO 4.S 更有兩個 AMT 高音與兩個 50mm 半球形中音單元。

市場上,除了 ADAM Audio 的 X-ART 高音鑑聽式揚聲器,採用 AMT 高音單元的民用揚聲器幾乎沒有平價選擇, 原因是 AMT 製作並不容易。AMT – Air Motion Transformer 是藉著一片摺疊成風琴狀貼上金屬薄箔 (線圈) 的膠膜發聲,發音原理接近手風琴,推動空氣的面積比半球形高音更寬廣,高音上延力佳、瞬變快、動態良好,還有,敏感 (下文再述),AMT 氣動式高音可以輕鬆地呈現特別寬闊 的音樂空間與音場效果。

半球形中音單元

英國 High End 名牌之中,ATC 與 PMC 均採用半球形中 音單元的代表,不過讓半球形中音單元配 AMT 高音則是新 鮮的配搭,確實又是令人期待的聆聽感受,而 EVO 4 的抵玩,甚至照顧到不少預算有限,既想擁有 AMT 高音,亦想 同時擁抱半球形中音單元的發燒友的要求的朋友要留意。 EVO 4 的售價雖然親民,但設計是不馬虎,EVO 4 半球 形高音設計概念源自旗艦系列 Elysian,而 EVO 4 的織物半 球形中音振膜加上塗層加強控制力,而半球形振膜背後設 計了一個獨立箱室或打散、或吸收振膜的背波能量,再加上背後高磁通量磁組,廠方指 EVO 4 的半球形中音可線性呈現 800Hz 至 5kHz 頻率,能輕鬆自然地與 AMT 高音銜接,攜手展現寬廣音場。

Kevlar低音音盆

EVO 4 的低音單元設計同樣源自 Elysian 系列,採用 了編織 Kevlar 音盆,以及低抖擺的音盆懸邊,配合箱背的 SLPP – Slot Loaded Profiled Port 低頻反射管道技術,理順低音單元的背波能量,加強低頻能量與低頻下潛力。EVO 4.C 的低音反射管口以傳統的方式佈置於聲箱背板,並附有吸音綿讓玩家調音,不過,EVO 4.3 不但擁有完美無孔也 無坑的前障板,還有完美無孔的側板與背板,甚至底板, 到底低音反射管口在哪裡?原來低頻反射管的管口是隱藏 在主聲箱與不可拆開的底座對上,即真正的聲箱底板與管口,要從窄窄的隙縫窺探,才能發現得到!至於系列採用經過聆聽篩選的分音器元件,如高級聚丙烯電容器、矽鐵與空芯電感,還要避免電磁干擾的線路設計。

誤會

在測試的過程中,若然好奇心不夠,很容易誤以為 EVO 4 的聲音太過溫柔,欠缺雄糾糾的氣慨。在設定上,與 大部分軟膜高音不一樣,雖然我依然把各聲道的分頻點設定於 80Hz,不過,我會明顯加強超低音的音量來加強低頻的抽擊力。 另一方面,我發覺這套環繞聲系統對 HDMI 線非常敏感,我先後試用過多款 HDMI 線,然後我發現用 Voodoo Silver Stream (實驗證明可通過 8K 40Gbps 頻寬) 的溫柔體貼最適合喜歡聽音樂會、演唱會的發燒友;要高平衡力,既可聽歌,又能播電影的 HDMI 線,應指向 Audioquest Diamond;要追求聲音勁抽、激烈動態、高密度聲音,可指向 Audioquest Thunderbird 48,筆者亦試過一款 HDMI 線,動力強勁之餘,音場夠寬闊強勁,還有豐富的弱音動態,而根據一位可靠的發燒友自行測試,可以估計 Nordost Valhalla 2 HDMI 線會是名牌 HDMI 線中與 EVO 4 最合拍的配搭。Valhalla 2 未必是大部分發燒友願意負擔的高燒 HDMI 線,不過我估計Audioquest 的 8k-10k 純銅鍍銀線,即 Thunderbird 48 以下的選擇,相信也可以滿足你對聲音動態 的要求。

配搭SC-LX904

測試採用最新上市的 Pioneer SC-LX904 旗艦 AV 擴音機,接 GigaWatt LC-2 MK3 電源線,SC-LX904 正好與 Pioneer UDP-LX800 進行 PQLS 時基同步。測試時,我啟動了 SC-LX904 的 Audio Exclusive 模式,讓它成為一台純 聲道處理器,並把前、中置三個聲道設定為 Pre-Amp 模式,交由 Parasound A51 五聲道功放驅動,其他聲道則由 SC-LX904 驅動。至於超低音,我用一拖一加一的重播, 一台 Procella Audio P15 拖一台 P12,再加一台 Earthquake MiniMe DSP P-12 超低音。

《波希米亞狂想曲》Live Aid 的演出,用上包圍感強、 動態勁抽的 HDMI 線後,演唱會那萬人空巷的氣勢、雷動的掌聲,EVO 4 輕鬆呈現出包圍感強的氣勢效果。同樣,配對了HDMI線、電源線,就是 Queen 出場踏上跳板時的腳步 聲也感受到良好的重力,清澈的前奏過後,對比著一陣令 人屏息靜氣的寧靜,鋼琴響起,聲音的動態,節奏十分強 勁的樂隊,溫柔的再版 Freddie Mercury,是可以讓不熟悉  Queen 的觀眾,認識 Queen 的魅力!到底聲音是柔是剛, 還是剛柔並濟,就看你所選 HDMI 線的表現。

要玩好 EVO 4,心機不能馬虎,是月,Evolution 便跑來測試他們即將發行的 Dolby Atmos/SACD 製作,聽畢了製作母帶前的表現,EVO 4 令製作團隊非常滿意,包括香港區掌 門Ashley Whitfield。

EVO 4 爆得起嗎?我讓它重播《Ready Player One》, 選對 HDMI 線後,弱音細節密度與動態活靈活現,聲音爽 快、精細、微動態足,片中「回到未來」戰車噴出白煙的動態強、清、細,動力足,更有通透的立體感。比賽準備開始,煙花爆得夠開、夠放,亦聽到了鮮明的散開式立體感。比賽開始,大車、小車、電單車不同的動力與音響體 形,形成了強烈對比,動感與份量也充足,若然你覺得巨輪四驅車的低頻份量感不足,那就要升級 HDMI 線了。金幣晶瑩通透鏗鏘悅耳碎散一地的聲音,發揮出 AMT 高音的優勢,半球形軟膜高音聲音相對硬淨得多。「阿基拉」紅色戰車被撞至旋轉一圈,響軚尾音沒有被切掉,這是入門級系統鮮有如此豐富的尾音。暴龍踩爆汽車、King Kong 砸斷橋的氣勢與能量強而勁,聲音層次豐富,直至 King Kong 一手揑碎阿基拉戰車的聲音細節也展現出 AMT 豐富的細節與恰當的細節動態表達能力。 這時候,立即在影碟櫃中翻出《Quincy Jones The 75th Birthday Celebration Live at Montreux 2008》BD, 首先必需重播的是 James Moody & Patti Austin 演出的 Moody’s Mood,不能否認 Moody 有聲線老化的問題,可他的嗓子依然溫厚和暖,他隨興的演出,強弱收放自如的演 出真是教我聽得心花怒放,他刻意讓聲音開叉,也逃不過 EVO 4 的重現,他天賦的音樂感讓他嗓音隨著弱點而改變, 音樂十分動聽。Moody’s 的狂放與 Austin 的優雅又呈現截然 不同的對比,半球形中音單元的優勢,確實把入門級系統的實力發揮出另一個層次!

不能錯過的還有 Naturally 7 的 beatbox 演出,他們用嗓子扮演樂器演出 Billie Jean 與 Wall Of Sound,就算在十多 年後隔著投影幕的我,亦再次拍爛手掌。他們強烈的節奏感、扮演樂器神韻俱全,低音、中音、高音層次豐富變奏細緻,男聲合唱,每位成員的嗓音展現出不同的層次,我亦為 Wharfedale EVO 4 的實力拍掌。再挑戰《Legends of Jazz Showcase》Marcus Miller 的電 Bass 動態生猛、低頻厚潤,他演奏的揮灑自如、音樂感的澎湃豐富,確是不少 AV 環繞聲系統硬橋硬馬式的個性無法難以重現出來。 重播剛到手的《魔物獵人》Dolby Atmos,風暴雷電的寬廣音場夠闊夠量;巨型蜘蛛猛烈襲擊的聲音夠鋒利、 強勁、高速,夠嚇人。最震撼當然是火龍飛過與噴火的氣勢,還有大力士型運輸機墜毀的能量,場面浩大、聲音體 型亦宏大巨型,聲音細節十分豐富,人聲的豐富動感與細 節變化,足顯 AMT 高音與半球形高音的優勢! 若然追求聽好歌兼聽好電影音效,Wharfedale EVO 4 確實是花得起的好聲音!再次強調,選對 AV 擴音機、選對超低音、選對電源線、選對 HDMI 線非常重要,考你功夫了!

樂富豪(Wharfedale)史上十佳器材

享譽全球八十年的英國著名音響品牌典范,樂富豪 Wharfedale 於 1932 年在英國約克郡誕生,更是世界上第一隻揚聲器的發明者,英國歷史上十大全球最具影響力品牌之一。樂富豪 Wharfedale 擁有覆蓋AV多聲道影院系統至 HI-END 及揚聲器領域的多層次優秀產品結構,近 80 年輝煌歷史中榮獲了英國、美國、法國、瑞典、日本、澳洲等全球過百項行業年度大獎。

本文為《WHAT HI*FI》評選的樂富豪(Wharfedale)史上最佳器材,其中有些產品可能已經停產或者停售,為了便於操作,我們並不予以區分,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直接咨詢品牌方或者其代理商。

一、樂富豪(Wharfedale)喇叭單元(1932年)

產品介紹:

樂富豪(Wharfedale)的創始人 Gilbert Briggs 在 88 年前就制作了第一台音箱供自己享用,Gilbert Briggs 作為樂富豪(英國 Wharfedale)的設計師長達 20 年,並且寫了 20 本關於高保真音箱的書。Bronze 音箱其實一開始隻有一個喇叭單元,而音響發燒友可以為其自制箱體,在一年后該品牌才推出了配有木制箱體的音箱。

二、樂富豪(Wharfedale)Corner音箱(1947年)

產品介紹:

戰后,品牌創始人 Gilbert Briggs 繼續發展音箱事業。樂富豪(Wharfedale)最重要的成就就是,在 1947 年,開發了第一款兩路式音箱,以供家庭使用。當時,兩路音箱是電影院和劇院的專利,因此這是家庭音頻的巨大技術飛躍。

三、Wharfedale SFB/3音箱(1956年)

產品介紹:

Wharfedale SFB/3 音箱採用三音路三單體,原廠設定成 3.5″ 金頭高音 (4uF油質電容一階分音 ) + 10″ 紅頭全音 + 12″紅頭全音,尺寸約略等同 Quad ESL-57 管球王國障版,大概是寬 90cm 高 80cm 深 31cm,頻率響應 35Hz~20KHz,15W 最大連續承受功率,效率 AB test 約在 98~dB/W 左右。

四、樂富豪 Wharfedale LINTON(林頓) (1965年)

產品亮點:

“歷史上的 Linton 音箱因它溫暖、自然飽滿的聲音特色而為市場發燒友中聞名。新一代的復刻版 Linton 保留了這些獨特性,並在細節與聲音張力的表現上作出了更進一步的提升,讓你以一種完全不同的感受重溫你手邊的每一張音樂收藏……”

五、樂富豪(沃夫德爾)Wharfedale Diamond 1書架式音箱(1982年)

產品亮點:

“這款自 1982 年推出的書架箱是樂富豪開啟鑽石高音的第一款音箱,隻有 24 厘米高,迄今為止 Diamond 220 成為了最好的鑽石高音音箱……” \

六、樂富豪 Wharfedale 708音箱 (1985)

產品介紹:

Wharfedale 708 當時的售價為 300英鎊,採用市場上最好的金屬圓頂高音單元之一,並且使用高質量的聚丙烯中/低音單元。

七、樂富豪 Wharfedale 505.2音箱 (1990)

產品介紹:

樂富豪 Wharfedale 505.2 是一個兩路立式音箱,與樂富豪 Wharfedale 708 音箱相似,但價格僅是 708 的一半。當時樂富豪的高音單元方面是業界大師水平, 505.2 音箱的聲音表現非常出色。

八、樂富豪(沃夫德爾)Wharfedale Diamond 9 系列 Diamond 9.1 書架式音箱(2004年)

產品亮點:

“Diamond 是英國歷史名牌喇叭廠 Wharfedale 最膾炙人口的喇叭系列。這一系列最為人所樂道的是,價格低廉,但表現超卓,是 Wharfedale 最為長壽的喇叭系列……”

九、樂富豪 Wharfedale Evo 4.4 落地音箱(2019年)

口碑評說:

“Wharfedale EVO 4.4 設計美觀,音質出色,其特色的中高音單元有著優秀表現。它的聲音在2萬多這個價位,已經是相當出色,再加上如此漂亮的外觀,更是超值。配上一套合口味的功放,在家盡享高品質音樂,令人放心。不過要注意 EVO 4.4 沒有配置網罩,還需細心呵護……”

十、樂富豪 Wharfedale Linton Heritage 書架喇叭(2020年)

產品亮點:

“Linton 的推出,最早可回溯到 1965 年,期間發行過數種款式,如今 Linton Heritage 則沿襲原有的體積規模,並採用 3 單體 3 音路設計,其中高音使用 25mm 絲質軟半球單體,中音則是 135mm 口徑 KEVLAR 功夫龍單體,低音也是功夫龍,口徑達到 8 吋,在背后的雙低音反射孔設定下可展現 40Hz 至 20KHz 頻率響應,靈敏度更達 90dB,隻要 25 瓦以上的擴大機便可輕鬆驅動……”

【HIFI說 2021年4月報道】

新舊英倫風共冶一爐! Wharfedale 12.3 座地揚聲器

以貌取人,人之常情吧!而且對物不對人,看樣子它們也要9千至 1 萬港元 吧!向代理查詢,索價竟然只需不到 7500 港元,而它們,是一對座地揚聲器,是有名字有歷史有故事的Wharfedale……十多年來,Diamond 似乎從沒有加價,而今天的 Diamond 揚聲器的聲音表現,與十多年前是天壤之別,樣子見得人,聲音聽得怡人!設計的細心,可見於這對 Diamond 的黑色高光面板上不見一口螺絲,黑前障板與單元外框的金線之間,不失品味與雅調,側板與背板採用胡桃木飾皮,與傳統英式家居設計襯到絕。淺色有高光白面板配淺色橡木飾皮,又吻合新英倫的淺色家居設計!關於視覺的影響力,筆者最近觀看了一個 BBC 節目,讓酒吧客盲目測試啤酒之味,趣味在於啤酒來自同一間啤酒廠的同一款啤酒,分別只是杯的形狀, 一個是直身杯,一個是上闊下窄的弧形杯,被隨機選中的酒吧客不約而同說弧形杯的啤酒有更濃果味。實驗目的,說明了我們的五官會互相影響,視覺可以影響味覺,其實也會影響聽覺。第一印象為聽覺加分,其實非常重要!

品牌故事

Wharfedale 這個在音響史上顯赫的名字,是源於品牌由被喻為 Hi-Fi 之父的 Gilbert Arthur Briggs 創立於 1932 年,Heritage 系列的三款 Denton 揚聲器, 相信就是向創辦人致敬的系列。至於 Diamond 系列,誕生於上世紀 80 年代初的小書架揚聲器,推出後瞬間成為市場的耀眼新星,儘管當年 LS3/5a 早已是發燒友的寵兒,但說到音質表現佳而售價真正親民,能打進普及市場的,就是 Diamond,它的價廉物美讓 Diamond 成為了走入百姓家的發燒音響代表。 1997 年,IAG 全資擁有 Wharfedale,重整業務後,集團邀請了 Gilbert 的徒弟 Steve Hewlett 擔任品牌設計師,並於 2003 年推出 Diamond 7 及 2004 年推出 Diamond 8,榮獲英國《What Hi-Fi?》雜誌五星獎項 。可是由於他在 2008 年發現患上癌症而辭退職務 (2018年離世)。其實,集團早於 2004 年亦邀得曾於 TAG McLaren 擔任音響工程師 Ali 成為 Wharfedale 的主要設計師。由於 IAG 還擁 有其他名聲顯赫的英國音響品牌,2009年,邀請了曾獲取過不少音響設計獎項的 Peter Comeau 擔任集團總設計師一職,並於 IAG 位於亨廷頓的總部工作,不得不說,Wharfedale 今年的骨幹成員仍然人才濟濟。

另一個十年

十年人事幾番新,這個十年的變化,比上一個十年明 顯得多。在揚聲器設計範疇,更成熟的電腦模擬技術令揚 聲器設計更加得心應手,藉著電腦監測單元失真與聲箱諧振點繼而作出改善,令今天有足夠而精良設備、聘請經 驗豐富的設計師的品牌,幾近已沒有難聽、唔好聽的揚聲器,當中的分別,主要在於音色表現,從 12.3 帶給我的聆聽經驗,是我遇過的座地揚聲器中,擁有最驚人的超高性價比表現。 今天的 Wharfedale 產品線非常豐富,僅 Diamond 已有 三個系列:11、12 與 200,顯而易見,12 是 Diamond 的中階系列。我面前是一對 Diamond 12 系列的 12.3 座地揚聲器,兩路半設計,而它僅售七千餘港元,無疑比 LS3/5A 便宜得多。 在 12.3 身上,有新技術,也有舊技術,廠方的方向是令舊有技術發揮得更出色,讓新技術帶來更精準的表現。新技術可見於箱體製作,藉著電腦模擬技術找出箱體諧振最明顯的位置,再以三文治箱板結構及恰當地在箱內加入支撐把不良諧振減至最少。箱底加上金屬橫樑與四顆長長的釘腳,如蜘蛛般抓緊地面,亦有效把諧振帶走。高音單元採用傳統物料,1吋 (25mm) 軟膜半球形高音採用編織聚脂薄箔,以達至寬闊擴散力與無壓縮兼自然的高頻重播。兩個 130mm 中、低音音盆則採用全新專利  Klarity 技術,音盆使用最新的聚丙烯物料,重點是藉著改良音盆的形狀,以及加上肋骨加強音盆的硬度,再配合低阻尼懸邊以達到更平順的頻應。音盆背後,特別為音圈筒改用環氧樹脂及玻璃纖維製作,物料不僅成本低,既能避免渦流減低失真,同時達至高能量的優勢。另外,在磁組上特別加入一隻鋁指環以改善電感。分音器採用 Hi End 常用的 LKR 24dB 線路網絡,有助減低電感元件的失真。 這些細心的設計,讓 Diamond 12.3 的靈敏度可達至 89dB/W/m,正常阻抗為 8Ω,最低阻抗為 5Ω,換句話說, 它對擴音機的要求並不挑剔。至於它的頻應範圍也相當具吸引力,45Hz-20kHz@±3dB,低頻可下潛至 40Hz@- 6dB,數據並不含糊。

配搭測試器材

Electrocompaniet EMC1 MK III SACD/CD機, inakustik Reference RCA線,Yamaha A-S1200 擴音機,Tiglon 喇叭線。Diamond 的優點,是對擺位要求不高,只要微微toe-in,已能呈現寬闊的音場與清晰的聲音結像。

新舊英倫

俗語有云,「粉絲般的價錢,魚翅般的享受」,大致上可用以形容這對 12.3,因為它不是一對定位於書架揚聲 器價錢的座地揚聲器,而且將新英倫與傳統英倫音響的音 樂感重現。不須昂貴的合併式擴音機,已可以讓 Diamond 12.3 發揮出暖、和、厚的強烈音樂感。它的高音單元的上延力豐富自然,輕易炮製出既寬又廣的音場立體感,更難得是樂隊的舞台排位並不含糊,前、後、左、右的位置清 晰,而且不用作出明顯的 toe-in 便已能發揮出理想的音場 寬度與立體感,針對入門發燒友與樂迷,易擺位的吸引力強。中高頻的清新感清爽敏捷,聲音通透輕甜,不硬不尖,有著新英倫音響的清新風格。

Diamond 12.3 的中低頻有層次而潤厚,聲音有潤澤與濕度,尤其是人聲和諧悅耳 特別吸引,那份傳統英倫音樂味道油然而生。我會說,Diamond 12.3 是一款為播好人聲而設的揚聲器,不論是結他伴奏的人聲、演唱會中的人聲、民歌、爵士樂的人聲, 人聲的和暖、輕甜、潤厚、濕度,有如聆聽著傳統膽機的魅力,若然配線恰當,聲音又不會有傳統膽機的緩慢。聽《Greatest Folk Songs Of All》肯定是如魚得水,舊錄音新製作的高清與清爽,人聲的厚和甜蜜,合晒合尺的節奏感,聽著 Simon & Garfunkel 演出的 The Sounds Of Silence 與 The Brothers Four 的 Try To Remember, 音樂中的空氣濕度似乎凝結在那個未有數碼資訊的模擬式時代,那份動人心弦,細味曲詞美的恰 到好處溫暖感,令我回味無窮!

《Musica Nuda》重播低音提琴的大牛筋有板有眼,低頻的下潛力有深度感,有滲 透式的蔓延力,和諧而不急不躁的琴音;女聲清甜爽朗,她的運聲變化仔細,情感豐 富而不累贅,暖在心頭。Peter, Paul & Mary 《In These Times》中,高密度的和厚人聲非常吸引。《AGA》青春的女聲有濕度,有輕甜之美,是一種沉醉在她嗓子中的吸引力,難得是演唱會的空間、樂器定位也有仔細的表達,在如此價位中能表現出全面的效果,實屬難求。 2V1G《第三次心動》,「不願一個人」那份深情與清秀靈動的嗓子,教我聽得感動。《一代王菲》的「我願意」,她那份小鳥依人,享受甜甜蜜蜜的愛情盡在不言中。其實12.3並不是一款個性特別活潑的揚聲器,而是一款淡定怡人,不激動、不火 爆、不會令憂鬱的音樂也活潑起來的揚聲器,它的感情細膩動人,可以細味,能夠觸動情感的選擇。

Diamond 12.3 把一般愛樂、對音響有要求的入門級發燒友與發燒音響的距離拉得 更近,發燒,今天已沒有想像的那麼遠!

總代理:駿韻音響有限公司

轉載自 HiFi 音響 419 期

Wharfedale Elysian 4 review

Proof that Wharfedale can design great high-end speakers too Tested at £6495

Wharfedale’s Diamond range has been one of the leading contenders at budget price points for more years than we care to remember. The success of this affordable series has spanned almost four decades and, understandably, tended to overshadow the company’s more premium efforts. We don’t think that’s fair, given the excellence of the current Award-winning Evo 4.4 floorstanders and now the hugely ambitious Elysian 4.

These towers are one half of Wharfedale’s new high-end Elysian range – the other is the Elysian 2 standmounters – and were developed in tandem with the Evo series. While there are common engineering threads between these two ranges, it doesn’t take long to realise that the Elysians represent the full expression of those principles.

Build

Standing 119cm tall and 40cm wide, the Elysian 4 are big speakers – unusually broad by current standards. They are a three-way design with a 27 x 90mm AMT (Air Motion Transformer) tweeter, 15cm midrange unit and a pair of meaty 22cm bass units. All three of the larger units use a cone made of a woven glass fibre matrix, a proprietary material that is claimed to combine low mass with high strength. In this installation, it’s also covered with a high-plasticity coating for improved damping of internal resonances.

The bass units are tuned by a downward-firing port arrangement of the type we’ve seen on a number of Wharfedale’s speakers in recent years. The port vents through a gap between the base of the main speaker cabinet and the plinth. This arrangement makes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high air pressure inside the enclosure to the low pressure of the listening room smoother and is claimed to reduce bass distortion, increase efficiency and spread the bass energy more evenly around the room. In practical terms, this makes the Elysian 4 less fussy about room placement than they otherwise might be.

The Wharfedale’s cabinet is more than just a simple wooden box. The front baffle and internal braces are made of high-density fibreboard (HDF), while the rest of the enclosure uses layered MDF and particleboard panels in a bid to control resonances. The cabinet volume is split internally so that the bass units have their own separate space to work in and don’t disturb the midrange’s operation.

The enclosure sits on widely spaced floor spikes, giving the Elysian 4 a solid and stable stance on a level surface, though oddly they can’t be adjusted and locked into position – something to note if you have uneven hard floors.

Wharfedale has finished these speakers beautifully. The towers are available in three classy-looking colour options – walnut, black and white – and covered in a deep, hand-polished piano gloss. While such a gloss finish is hardly rare, this level of quality certainly is. The gloss is wonderfully deep and luxurious, and in our experience unmatched at this level.

It comes as no surprise to find that such big speakers need a decently large space to shine. We manage to get a good balanced sound in our relatively humble listening room, but even then it’s clear that the Elysian 4 would relish more space to breathe.

Compatibility

We suggest starting with them at least a metre from the rear wall and as far from the sides as possible. It’s worth playing around with the amount of angling towards the listening position, too. We end up pointing the tweeters so that they cross a little behind our heads, but thanks to the AMT’s relatively even horizontal dispersion there’s enough leeway to experiment.

These are revealing speakers and any compromise with the partnering source or amplification is readily heard. That said, a sensitivity of 92dB/W/m and a nominal impedance that’s rather vaguely described as ‘8ohm compatible’ suggests that lower-powered amplifiers shouldn’t be discounted. Indeed, we get great results with Leben’s CS600X integrated amplifier, with its valve-driven circuitry and modest 28W per channel output.

The bulk of our testing is done with our reference Burmester 088/911 Mk3 pre/power combination fed by Naim’s ND555/555 PS DR music streamer and the Technics SL-1000R record player fitted with a Kiseki Purple Heart MC cartridge. While these components would typically be partnered with pricier speakers than the Wharfedale, we never feel their performance is unduly limited by the Elysian 4.

Sound

These floorstanders deliver a combination of scale, authority and dynamic punch that most (invariably smaller) price rivals can’t match. This is apparent when we play Tchaikovsky’s 1812 Overture; the Wharfedale’s high volume capability and impressive muscularity come to the fore. They give the music a palpable presence in our listening room and deliver a sense of power that most rivals barely hint at.

Large-scale crescendos are dispatched with confidence, the Elysians punching out sound with real venom. They can play at high volume levels without stress too, but also have the less common attribute of still sounding interesting at whisper levels. This is something to take note of if you listen late at night and don’t want to disturb the neighbours.

Those two 22cm bass drivers do just what we would expect and generate the kind of impressive low-end heft their appearance suggests, giving the presentation a wonderfully solid foundation to work from. If all this talk of muscle and physicality suggests a lack of finesse or subtlety, you’re mistaken. If anything it’s the Elysian 4’s impressively civil nature that appeals to us most.

They have the insight and delicacy to bring Ólafur Arnalds’ Found Songs album – a beloved go-to in our collection – to life. The Wharfedale’s sound is full of detail, which is organised in a natural and intuitive way. We like the way these monster floorstanders express the album’s dynamic nuances and the skill with which they communicate instrumental textures. It’s an unforced presentation that’s comfortable and easy-going without sounding bland. There’s a great deal of analysis on offer, but the musical experience always comes first.

These towers capture the album’s various moods brilliantly, making us feel sad, hopeful or peaceful depending on the track we’re playing. Only the best products manage to communicate the emotions in music this well.

Tonally, these Wharfedales are smooth and admirably refined. Feed them a bright and aggressive recording such as Bruce Springsteen’s Terry’s Song and they won’t hide the rough edges. But neither do they go out of their way to emphasise the shortcomings. That AMT tweeter is a good one: it combines resolution with smoothness, delivering the highs sweetly without lacking bite. And that’s a difficult balance to strike.

Stereo imaging is impressive, too. Like most big speakers these towers don’t quite manage to disappear within the soundstage, but they still render a nicely focused and layered image. It’s not the most intimate of presentations, but that’s not a big issue given the Wharfedale’s formidable array of strengths.

Switching between Nina Simone’s Strange Fruit, Kanye West’s Yeezus set and Debussy’s Clare De Lune, we are struck by the Elysian’s transparency. They clearly differentiate between the various recordings, their presentation shifting accordingly. It’s all overlayed with an overriding smoothness and slightly laid-back nature, but that’s easy to hear through.

As we listen, we’re taken by Simone’s passionate delivery, the way each vocal phrase cuts with hurt. The horror and drama in the song comes through without dilution, the Elysian’s clarity through the midrange making it all possible. Kanye West’s album proves these floorstanders can dance if they want to, even if it feels as though they’re a little reserved at times. Clare De Lune highlights the Elysian 4’s lovely treble performance and the way these towers track dynamic shifts so diligently.  We’re hooked and have no choice but to listen right to the end, hanging on every last note as we do so.

Verdict

In our view, good value doesn’t come down to how cheap something is; for us it’s about how much you get for the money. In those terms, these big Wharfedales represent excellent value. When it comes to build, engineering content and performance, they have little to fear from any rival.

Provided you have a room large enough to accommodate them, and a suitably talented system, we highly recommend you have a listen. It’s clear that Wharfedale now has another jewel in its crown.

SCORES

  • Sound 5
  • Compatibility 4
  • Build 5

源於經典,再創輝煌:Wharfedale(英國樂富豪)Elysian 2 旗艦書架式音箱

Wharfedale(樂富豪)近年來推出新品的速度非常快,還記得兩年前推出DENTON2 85 周年紀念版音箱,就以極高的性價比、優美典雅的外觀、迷人的聲音贏得了發燒友的追捧。作為現代揚聲器的始祖,擁有 88 年歷史的英國Wharfedale,最新推出的 Elysian 系列音箱,源源不斷的加入新技術,為這個歷史悠久的品牌注入新的活力。

向百年歷史奮進的 Wharfedale

Wharfedale 成立於 1932 年,創始人 Gilbert Briggs 把其位於英國約克郡鎮的家中地下室改裝成一個簡陋的音響開發操作間,就在這裡,他成功地研發了世界上的第一隻電磁圈推動的單元——Bronze,在這個名為 Wharfe(沃夫河)河邊的小鎮便成了 Wharfedale 音響的發源地。

除了研發世界上的第一隻電磁單元外,在 1950 年,Wharfedale 更舉辦了一次現場演奏及揚聲器重播做比較的音樂會,當時在倫敦的 “Royal Festival ” 音樂廳舉行,示范過程先是現場樂隊或者一組樂器演奏並即時錄音,並於其后再作即時重播,讓所有聽眾即時感受到 Wharfedale 揚聲器真實的重播效果。這次示范音樂會,Gilbert 與 Quad 的創辦人 Peter Walker 一起合作,當時採用了 Quad 的放大器,因而兩家成為友好公司至今。

時代在發展,用戶需求在變化,Wharfedale 以前瞻性的戰略眼光,對經典產品採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作了大刀闊斧的升級改良,以滿足當代高端愛樂人士和骨灰級音響發燒友對高清音樂苛刻的重放要求,順勢而為推出了 Elysian(愛樂紳)系列。Elysian 系列從設計到聲學測量確認都在英國完成,由國際音響界著名調音大師 Peter Comeau 先生任研發總監,確保 Elysian 系列的高品質和純粹英倫皇家風范。


技術參數 ■ 型式:3路書架式揚聲器 ■ 類型:低音反射式 ■ 低音:8寸紳士寶NRSC帶涂層的玻璃纖維錐盆 ■ 中音:5.25寸紳士寶NRSC帶涂層的玻璃纖維錐盆 ■ 高音:27×90mm AMT ■ 靈敏度 (2.83V @ 1m):89dB ■ 推薦放大器功率:25-150W ■ 峰值聲壓:106dB ■ 標准阻抗:4Ω (Compatible 8Ω ) ■ 頻率響應(±3dB):35Hz ~ 22kHz ■ 低頻延伸(-6dB):30Hz ■ 分頻點:370Hz,3.1kHz ■ 尺寸:700×332×460(mm) ■ 淨重:31.0kg/隻 ■ 顏色:鋼琴烤漆胡桃木

極具古典氣息的外觀設計

全新的旗艦 Elysian 採用全新的箱體設計,採用了經典的三明治結構,採用多種不同材質的 HDF 構成特殊弧形結構,光是加工這個弧形的箱體,就需要數周的時間。箱體內的面板互相不平行,能有效地將諧振和箱體內的反射減至最低,帶來更加純正的聲音。外觀方面,結合現代時尚潮流的形象風格,以純手工、長時間精細打磨而成的高雅鋼琴漆面箱體,極具古典氣息。

AMT 海爾氣動式高音

Elysian 2 為兩路三單元設計,高音採用自 27×99mm 的 AMT 海爾氣動式高音,讀者朋友肯定會問這枚海爾氣動高音單元有什麼過人之處呢?首先海爾高音的振膜面積大,驅動空氣量大。若然以 1 英寸球頂高音來計算,它的振膜面積為 506m㎡,而海爾高音單元的振膜在展開后面積大約為 4500-6900m㎡,是球頂高音單元的 8-13 倍之多,驅動空氣的量自然比球頂高音單元要多。其次,由於海爾高音的折疊振膜的每個相鄰面是做相對運動的,在驅動相同體積的空氣時,振膜需要的振幅小得多,速度更快,有效工作范圍內幾乎無壓縮。因此,高頻的延伸更好,瞬態反應速度也更快。

Scan-speak 特別定制的中、低音單元

中低音方面,Wharfedale 為 Elysian 2 配備了廠方專門向 Scan-speak(紳士寶)特別定制的單元。其中,中音為 5.25 寸 NRSC 帶涂層的玻璃纖維單元,低音方面為 8 寸的 NRSC 帶涂層的玻璃纖維單元。玻璃纖維振膜的硬度十分高,使得錐盆在推動空氣發聲的時候能夠保持形狀不變從而減少失真。丹麥 Scan-Speak 的單元有著線性動態好、失真小、瞬態特性優良、聲音飽滿通透細膩、音染低等特點,能為 Elysian 2 帶來更佳的表現。

分頻器和跳線也用料十足

分頻器方面的設計和用料也毫不含糊,分頻點設置在 370Hz 和 3.1kHz,內部使用多種發燒級的元器件,搭配鍍銀無氧銅線材,務求營造最真實自然的聲音表現。接線柱方面採用純銅鍍鉻接線柱,附帶的跳線採用定制香蕉插,Y 字插頭,線材使用鍍銀無氧銅。

可選購原廠腳架

這次試聽的是 Elysian 2 大型書架箱。細想一下英國的音箱品牌,很多旗艦產品都是採用大型書架箱設計,這一點非常特別。廠方為 Elysian 2 配備了專用的腳架可供選購,外觀、配色均與 Elysian 2 如出一轍,此外,設計師更是根據 Elysian 2 的高度與實際聆聽位置和音色進行設計,而配備的腳釘和釘墊也是經過設計師多次測試才最終選用的,務求讓 Elysian 2 發揮出更佳出色的表現。

寬鬆自然的聲音表現

搭配試聽的是 Quad 國都的 Artera Play+ 播放器、Artera Pre 前級和 Artera Stereo 后級。Artera Play+ 播放器是一台集中 CD 播放、藍牙接收、解碼器、前級於一身的多功能一體機,支持 DSD256 的解碼,功能非常豐富。Artera Stereo 后級採用的是 Quad 著名的電流傾注技術(current dumping),給一個功率不大的 A 類功放帶上一個大功率的 B 類輸出級,通過 B 類輸出級向 A 類功放提供大電流,在低功率輸出下以低失真的 A 類放大方式運作,到高功率輸出時,則採用效率較高的 AB 類放大運作,在 8Ω 時輸出功率可達 140W。搭配 Elysian 2 會有怎樣的聲音表現?

如果要筆者給一個關於這套搭配的總體印象,那就是活潑開揚之中帶著點沉穩,擁有穩定的聲音表現,容易驅動且發出令人愉快的聲音,低頻寬鬆有下潛,卻又絕不拖泥帶水,這套組合的高音特別地柔順和光滑,如絲綢一般的質地。

試聽《原音精選2014》當中 Beyond 的《情人》,這套組合帶出一種積極向上而輕鬆的聲音,這套系統的音色還帶有甜美的溫潤,低頻干淨而又快速,同時擁有著大口徑單元的寬鬆感,下潛的深度也是剛剛好。再換一首女聲 Rebecca Pidgeon 的《Spanish Harlem》,這套系統不會過分強調顱腔的共鳴和胸腔的力度,反而是口型的細小和吐露的氣息,在 AMT 高音的加持下,Elysian 2 更讓人感覺到高音細節的存在,當然,空氣感和場地的堂音都有上佳的表現。

接著試聽全碟最難播放的《The Pines of Rome》片段,Quad 與 Wharfedale Elysian 2 音箱搭配,將錄音的前半部分微弱的信號也毫無保留地展現出來,不光是有極寬的二頻段延伸,而且低頻的力度到位的同時,又不失大口徑音箱的寬鬆,感覺十分特別!而低頻下潛有深度的同時也不失中低頻段有極好的密度,每個音符聽上去都很扎實,這是一種密度感很高的聲音表現!在聽這段樂曲時,筆者發現這套組合速度感非常一致,高頻不會沖出,低頻絕不遲延,所以重播出來的音樂十分順暢,聲音有力的同時,卻不會讓人感覺“有壓力”。

最后,筆者挑了一張管風琴專輯來播放,顯然想挑戰一下 Wharfedale Elysian 2 音箱的低頻響應,要知道管風琴的低頻是非常難以播放的。管風琴的頻率范圍很廣,低頻可以低至數赫茲,即使錄音設備能錄到頻率如此低的低頻,恐怕世界上最頂級的音響設備也未必能夠回放。中頻段自然是 Elysian 2 拿手的,因此管風琴的規模感一下就顯現出來,低頻的量感不算十分突出,但是那種平和的延伸卻是有的, Elysian 2 的低頻延伸可以達到 30Hz,這在大型書架箱家族中已經算是不錯的指標了,這通常是高級別的落地音箱才能做得到的。

總結

全新一代的 Elysian 系列傳承了 Wharfedale 樂富豪產品 88 年來的技術沉澱,遵循樂富豪品牌一貫的設計原則,結合現代時尚潮流的形象風格,純手工精細打磨弧形箱體、高雅亮麗的鋼琴漆面、AMT 氣動式高音、Scan-speak 原裝定制單元、獨特的接線柱和專屬腳架,無一不是Elysian 2 有著出色表現的堅實基礎。喜歡英國聲、喜歡寬鬆低頻的朋友,不妨預約當地的經銷商進行試聽,Elysian 2 一定不會讓你失望。

轉載自:視聽至前線 ,作者晨光

由造工到聲音都超乎想像 Wharfedale EVO 4.1 書架式揚聲器

EVO4 系列是 Wharfedale 這個老品牌的里程碑,不但和 Elysian 一起,成為品牌首兩次應用氣動高音的產品系列,聲箱亦用上前闊後窄的水滴形設計,加上出色的貼木皮手工,第一眼還以為是出自意大利品牌。 這個系列突破品牌的固有形象,也更新了這種設計 造工與價錢的比例尺。

極有野心

也許是歷史悠久關係,Wharfedale 最令人印象深 刻的是 Heritage Series 那種老牌英國揚聲器造型,但其實他們早已有多個窄長、顏色配搭較為大膽的系列。 只是要數突破性,首推 EVO4、Elysian 這兩個系列。在去年的慕尼黑音響展看到這兩個系列,那種時尚及貴氣,令我幾乎認不出它們是 Wharfedale;第二,就是將 EVO4 與 Elysian 直接聯想為同一系列。

兩個系列都採用氣動高音、低音反射孔向下的設 計。當然,要數兩者分別,還是明顯的,Elysian 只有兩個型號,全是三路分音,單元之間有橫紋為木皮分段。聲箱雖然有圓角,但大致還是方正的長方體,而表面 EVO4 則有兩款書架、兩款座地、兩款中置、一款三極環繞聲揚聲器。除了最後一款之外,其他型號都是前闊後窄的水滴型設計。

EVO4 系列的外型、型號數量及價格,野心明顯大於只針對兩聲道的 Elysian。不過,兩者在印象上的連接,卻一定程度吸引前者的用家考慮升級至後者。

真正易推易玩

送到本刊受測的是整個 EVO4 系列最細小的 EVO4.1,它是二路二單元設 計,一隻長條形氣動高音最為顯眼;下面是一隻 5 吋 Kevlar 纖維編織而成的中低音,振膜中央有一個銀色的防塵蓋兼相位錐,它是黏在振膜表面,因此並不是實心金屬。

水滴形聲箱令它有着時尚又俐落的外型,低音反射孔向下,再在底板兩邊的窄縫各兩側擴散。

每邊只有一隻 5吋中低音的小書架,試聽場地當然是我們的細試音室。 為它找來 Luxman D-03X CD 機、Micromega M-150 合併式擴音機、TiGLON MS-DF12X XLR 訊號線、TiGLON MSS-DF100SP-HSE 喇叭線、一對 Analysis Plus Power Oval 2 MK2 電源線,作為試音配套。

第一張出場的 CD 是《Alfredo Campoli: The Bel Canto Violin Volume 6》,一支小提琴加一座鋼琴,看似簡單,但這兩種樂器不容易播得好。雖然它們同樣要求揚聲器有瞬變快、反應敏捷等優點,但一種是連續變化、一種是斷音明顯得多;音色上非常不同;頻寬和動態幅度差異亦 十分之大。要把它們同時播得好,既講求器材質素,也需要配搭得宜。

現時這套組合,不是刻意為之,只是利用當時在兩間試音室的器材,再加上慣用的線材,出來的效果已經十分不俗。EVO4.1 明顯不是難以服侍的嬌嬌女,它是平易近人的「順得人」。

擺位有法則

擺位方面,要留意 EVO4.1 的單元指向,因為它的氣動高音垂直擴散角度不大,最好是將高音單元與你的耳朵調至同一個水平,假如座位、腳架高度未能配合,可以考慮墊高或降低揚聲器前障板的指向角度。

雖然,EVO4.1 高音單元的水平擴散力不差,不過對於 Toe in 角度依然十分敏感,直指耳朵是最佳選擇。依然這個法則,在皇帝位當然可以聽到最佳效果,而左、右、後一個身位,都可以聽到完整音場,可以得知 EVO4.1 的 擴散並不差,只是與皇帝位還是有明顯差距。

指向角度最為重要,反而離牆多少、闊度如何,就沒有太大限制。一 來,這款揚聲器是雙線分音,可以透過改變喇叭線接駁位置去微調高、低音 分量;二來,它的低音快速乾淨,不會因為貼牆而劣化,離牆距離多了,可以把喇叭線全數接在低音,再用 Jumper 連接高音就可以了;三來,EVO4.1 的聲音能量不錯,彼此距離 7 呎左右,音場依然完整,音像亦有足夠密度。

正氣

EVO4.1 的三頻分量十分平均,既沒有凸顯氣動高音 的存在,也沒有為求震撼感而加強了中低音。明知它的低 音下潛不可能多,廠方只是選擇令它平順地滾降,沒有弄 出峰值。也許是配合低音表現,亦也許廠方根本無意強調 高音能量、延伸有多強大,所以未有將高音滾降點推得太高,量感亦與中低音一致。

不止量感,速度也出奇地一致,高音的敏捷是預期之內,聽小提琴弓弦之間那大量細節,以及平順度,就可 以了解到氣動高音的好處。中低音速度不可能有氣動那麼 快,但落後程度不多,兩者是正常地銜接,沒有斷層。

這款揚聲器的音像不大,是小書架應有的玲瓏。線條收得清晰,中、低音也是凝聚、着重線條的,結實有力, 不是肥厚而散開。

音場表現十分出色,小書架本來就容易甩箱,而 EVO4.1 的甩箱能力就強於大部分書架揚聲器。

音色有一定溫度;高音雖然敏捷,但毫無沙石,反而 是有細節地平滑。兩者加起來,代表 EVO4.1 不是追求鑑聽的揚聲器,它是令你聽得到錄音各種細節之餘,更要令你覺得動聽,是聽音樂,不只是聽聲音。

音效亦有一定水準

再聽 Friedrich Gulda 同 時負責鋼琴與指揮 Münchner Philharmoniker 的《Mozart:Piano Concertos Nos. 20 & 26》,這是 1986 年的錄音,不算太舊,但出奇地,有時候還是出現了少許「嘶」聲。以前聽過不少氣動高音,會令這種「嘶」聲變得明顯,更會變得難聽,但 EVO4.1 沒有這種情況,它是令你聽到這種聲音存在,不過十分輕微,當然也不會刺耳。

之前提到 EVO4.1 的低音延伸不強,中低音的截止點是清晰的,但已經足夠表達到鋼琴和低音提琴的重量感,以及前者結實、後者寬鬆地低吟的特色。 接下來是平井堅的《歌バ カ》,當中玩相位的電子音效,效果夠凸出,不但左右移動的效果明顯,連飛向前再縮後都同樣清楚,顯然是 EVO4.1 的相位表現準確之故。 此外,打心口的力量和結實程度,都是驚喜之一。加 上上文提過的收放速度,令快歌爽快有力,節奏感出色。 換成 Wilson Ng 指揮 Ensemble Omnia Hong Kong 的《Mahler:Symphony No. 1 for chamber ensemble》,場面其實不成問題,定位十分清晰,樂 器音色變化也難不到 EVO4.1, 只是大鼓的力量有限,而第四樂章開首及收結部分不是十分澎湃,但以這款小書架的體 積,這絕對不是缺點。

總代理:駿韻音響有限公司

轉載自 HiFi 音響 2020年9月號;文|阿基米德

Social media & sharing icons powered by UltimatelySoc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