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一無二,難以超越 Soulution 530

低頻層次豁然開朗,動態對比輕鬆的拉開,交響樂各聲部清晰可辨,卻又圓融的合為一體,這是只有大型音響系統才能 重現的大編制規模感與開放感,卻在530這部綜合擴大機身上實現了!

文 | 陶忠豪

 

雖然 Hi End 音響高價化的趨勢已成定局,萬元美金起跳的器材早已比比皆是,但是當我聽到 Soulution 530 綜合擴大機的定價高達200萬台幣時,還是驚訝到難以置信。怎麼會有人如此不切實際,設計出這麼一款價位跟自家前後級相差無幾,而且體積巨大的像個小茶几的的綜合擴大機呢?

追求極致重播的夢想家

合理推測,會設計出這樣一款擴大機的人,肯定是充滿野心的冒險家,但是這與我認識的 Soulution 總裁 Cyrill Hammer 卻又大不相同。Cyrill可能是我所見過最謙虛又溫文儒雅的音響公司老闆了,他畢業於歐洲頂尖洛桑理工學院,還學過好幾年的鋼琴,要是換作其他音響業務,一定早就大肆宣揚,恨不得讓所有人都知道,但是如果不是我在某一次專訪不經意問到,Cyril l根本決口不提,就算那次說了,也只是輕描淡寫,謙稱自己不夠專業。這樣一位謙謙君子,怎麼會做出 Soulution 這些不論體積、價格與聲音表現都充滿氣勢與魄力的頂尖音響器材呢?

在總編去年八月前往 Soulution 原廠的採訪中,我才知道 Cyrill 的本業原來是這麼有規模的馬達製造廠,不但擁有全自動生產線,而且有能力製造各種特殊馬達,從小家電到汽車大廠都是他們的客戶。照理說,這樣一家公司根本不需要靠製造音響賺錢,事實上也的確如此。Cyrill 與另一位合夥人 Roland Manz 在 2000 年創立Soulution,但是第一款產品前後砍掉重練了三次,直到六年後才正式推出。本篇介紹的 530 綜合擴大機 2011 年就在慕尼黑音響展發表,結果隔了快三年才正式量產,只因為 Cyrill 對前級線路還不滿意。音響界恐怕找不到第二間像Soulution這般不急著賺錢,不斷改良產品直到滿意為止的廠家了。簡單的說,Cyrill 根本就是拿自家馬達廠賺的錢,來實現自己追求極致音樂重播的夢想。

完整前後級的合體

從這個角度來看 Soulution,我們就比較可以理解這家公司的想法了。他們並不是不切實際,而是根本不用擔心實際上賺不賺錢。追求極致表現,才是 Cyrill 創立 Soulution 的目標,在音響界恐怕也只有 Soulution 才會不管市場接受度到底如何,也要不計成本做出像530這樣沒有任何妥協的綜合擴大機。一般人或許覺得 530 是瘋狂之作,但是對 Cyrill 來說,如果他們做出來的只是跟大家差不多的擴大機,那才是沒有意義的事。要做,就要做真正與眾不同、無法超越的產品,從裡到外都要將市面上其他綜合擴大機遠遠拋在腦後,這就是 530 存在的價值。

到底我們該如何看待 530 這樣一款難以定位的產品呢?或許我們不該把它看做綜合擴大機,而是要用前、後級組合的標準來檢視。事實上,Soulution 的確就是把自家 5系列的 520 前級與兩部 501 單聲道後級完完整整放到一個機箱中。對消費者來說,或許有人會覺得直接購買 520 與 501 不就好了,但是如果你不玩器材、不想在許多前後級之間搭來換去,同時又想追求極致重播表現,而且預算不是問題,那麼 530 將是最好的擴大機解決方案。

獨家交換式電源技術

從線路設計分析, 我們也可看出 Soulution 與眾不同、勇於挑戰傳統的獨到見解。首先,許多音響迷對交換式電源一直抱有成見,認為這是廉價的作法,噪訊太高,而且聲音不夠好。不過530卻大膽採用了交換式電源線路,這麼做絕非為了省錢,因為 530 所使用的交換式電源,其實就是新一代 701/711 旗艦後級所配備的獨家技術,等級非但沒有降低,反而與旗艦同步進化。

為什麼要採用交換式電源呢?Soulution 認為傳統線性電源的電壓會隨著電流輸出變化而波動,但是他們開發的交換式電源供應線路,卻能夠維持電壓穩定,不受喇叭阻抗與電流輸出變化影響。在總編與Cyrill的專訪中提到,關鍵技術在於他們的雙重穩壓技術,一是 Power Factor Correction(PFC)功率因數校正級,一是交換式的Pulse Width Modulation(PWM)控制,在功率因數校正級中還使用了 Dual Phase Interleaved PFC 線路,並且施加了負回授,進一步大幅排除高頻雜訊污染,並且降低總諧波失真。

這種創新的交換式電源到底有什麼好處?不但噪訊與失真更低,而且可以讓擴大機在任何負載下都維持穩定電壓,幾乎無止盡的輸出大電流能量,大幅提升喇叭的控制力。表現在聽感上,Cyrill 曾經與採用線性電源的前代710比較過,結果配備新版交換式電源的 711 全面勝出,低頻更穩定、更精確、更輕鬆,音場也將更寬更深。用實際試聽驗證,我也發現530完全沒有以往交換式電源低頻單薄而缺乏立體感的狀況,即使驅動體積龐大的 Hansen Audio 二當家 The King E2 落地喇叭,530 依然游刃有餘、毫不費力,顯示它的驅動力真的已經完全超越一般綜合擴大機的水準。

令人好奇的是,一般採用交換式電源的擴大機,體積通常可以大幅縮小,但是 530 的機箱為何還是如此巨大呢?深入研究之後,我發現原因有三:一是 530 一共配備了四組 600瓦的交換式電源模組,總容量高達2,400瓦。二是交換式電源雖然不需要傳統線性電源中體積龐大的變壓器,但是 Soulution 的設計卻配備了容量驚人的電容,用以應付瞬間大電流輸出。三是 530 一共設置了九組獨立供電,六組高速穩壓線路,分別供應前級、後級、數位邏輯控制及其他線路使用,徹底避免相互干擾,所以體積實在無法縮小。

測試與聽感並重

530 的失真極低、頻寬極寬、輸出阻抗特低,回轉率極高、阻尼因數更超過10,000,這些優異的數據很容易讓人以為 Soulution 是一家特別重視測試規格,以科學與理論為依歸的廠家。但事實上,這只是 Soulution 的面相之一,他們雖然強調測試,也同樣重視聆聽。就拿負回授的運用來說吧,時下大多數擴大機設計者對負回授都有所保留,認為用多了會造成相位失真,拖慢暫態反應,所以市面上大部分擴大機都只施加了少量局部負回授,幾乎沒聽過有誰使用整體負回授,有些廠家甚至完全不用,將負回授去之而後快。Soulution 則是極少數的例外,它們不但施加了深度的局部負回授,甚至還加了0.1dB 的微量整體負回授。為什麼?因為他們實際試聽比較過,加了微量整體負回授的聲音更好聽,所以他們毅然決定採用,無懼於一般人對負回授的反感。這麼做難道不會產生負面影響嗎?Cyrill 說他們採用了反應速度超快的負回授線路,頻寬高達 1MHz,在這種狀況下,人耳已經無法分辨負回授的負面影響,但是卻能明顯感受到負回授所帶來的諸多優點,包括控制力更好、頻寬更寬、線路更穩定等等。這種超高速、超寬頻線路的設計難度其實非常高,不僅元件必須極度精密,線路的走向也必須非常講究,Soulution 所使用的元件都是特別訂製品,成本之高可想而知。有趣的是,瑞士音響廠家對這種線路似乎特別拿手,Goldmund 就是另一個著名的例子。

值得一提的是,Cyrill 並不堅持他們調出的聲音就是唯一正確的聲音,他認為許多人可能會喜歡沒有施加整體負回授的聲音,因為那比較像管機的特質,聲音比較軟,但控制力較差,衝擊性也比較弱。只不過這並非他們要的聲音。所以最後他們決定不去迎合大多數人的偏好,而是要調出屬於 Soulution 的聲音風格。在Hi End器材聲音同質性越來越高的當下,Soulution 這種擇善固執,不受主流觀點左右的態度實在令人激賞。

用厚銅片取代機內配線

Soulution 的另一個設計特點,是大量採用厚銅片取代機內配線,不但用來分配電源,也用來傳輸訊號。這種作法的好處有三:一是厚銅片的阻抗比機內配線低,有助於提升阻尼因數,加強擴大機對喇叭的控制力。二是厚銅片的電流耐受力更好,更符合 Soulution 的大電流輸出特性。三是銅是最好的熱導體,有助於元件散熱。這種設計有沒有缺點呢?Cyrill 坦言厚銅片的雜訊屏蔽能力可能不及一般機內配線,不過聽感上的優點遠大於這個小缺陷,所以他們還是決定採用。這又是 Soulution 聽感優先於測試規格的另一個證明。

15∼20瓦內純A類運作

前面提到 530 內含完整的520前級與兩部 501 單聲道後級,在龐大的機箱中, Soulution 設計了三層框架來安置這些線路,最上層是前級,中間是兩部後級,空間最大的下層則是電源供應線路。每層都有厚鋁板隔間避免相互干擾,確保雜訊屏蔽能力與分體式前後級相同。前、後級線路板以最短訊號路徑連接,則更能發揮 Soulution 超高速線路的理念,這恐怕是分體式前、後級所難以取代的優勢。

線路設計方面,530 配備級進式音量控制線路,特選高精度、低噪訊金屬皮膜電阻衰減訊號,能以 1dB為一級,進行 74級的音量調整。為了避免切換電阻時的突波傷害放大線路,特別另設一個 PGA(Programmable Gain Amplifier)線路負責切換工作,只要實際使用,就可以感受到Soulution在細節上的講究,這絕對是我所使用過操作手感最滑順、最精緻的音量控制了,光是轉動音量旋鈕,就能讓人感受到無可比擬的精密感與高級感。

後級部分,530 採 AB類放大,電壓放大級的工作頻寬高達 80MHz,電流放大則分為三級,確保每一級都在最佳線性範圍內運作,每聲道配備五對 bipolar 功率晶體,八歐姆負載下輸出125瓦,二歐姆時可倍增至 500瓦。特別的是 Soulution 的擴大機都配備靜態電流管理技術,在剛開機時自動調高靜態電流,讓線路快速達到適當的工作溫度,之後則隨時偵測,讓工作溫度保持恆定。Soulution的靜態電流調得很大,在15∼20瓦內是以純A類狀態運作,不過機箱溫度並不會太燙手。

最後值得一提的是 530 的外觀,所有 Soulution 的產品造型都是由 Cyrill 的好友、慕尼黑藝術學院教授 Urs Greutmann 操刀設計,機箱雖然特別龐大,但是外觀卻極簡素雅,看不到任何張牙舞爪的散熱片,僅靠面板上比例與位置恰到好處的顯示幕、按鍵與旋鈕,就營造出優雅而精緻的不凡氣質,贏得紅點設計大獎絕非偶然。 530 雖然是 Soulution 唯一一款綜合擴大機,但機箱體積卻是最大的,長寬比例非常特殊,像是一個正方體,與任何音響器材都不相同,在極大(機箱)與極小(螢幕、按鍵與旋鈕)之間取得了絕妙的平衡,將 Soulution 的工業設計美學發揮到了極致。如果以藝術品的角度檢視,我認為 530 應該是 Soulution 最值得收藏的一件藝術精品。

從小電視到大螢幕

實際試聽在本地總代理傑富的試聽室中進行,這個空間不但開闊,而且挑高將近五米,聆聽位置後方是一整面的落地玻璃,低頻量感不足的系統,在這裡將面臨重大考驗,很難撐起音樂的規模與氣勢。傑富準備了兩對喇叭進行搭配,一開始先用 Peak Consult 的 InCognito X 落地喇叭開場,許多人可能不知道這個品牌是傑富代理,在台灣知名度實在不高,不過在同價位帶的喇叭中,這款丹麥手工製造的喇叭其實是很超值的選擇,箱體由厚實的 HDF 板與胡桃實木構成,單支就重達七十公斤,唯一要注意的是那只向Audio Technology訂製的七吋中低音單體並不好對付,不過用530驅動,InCognito X 的實力似乎輕而易舉的完全釋放,小提琴鮮度極高,光澤感充足,大提琴中頻豐厚,低頻密度極高,即使在這個大空間中,平台鋼琴的規模感也能真實再現。

正當我已經滿足於這樣的表現時,傑富老闆羅先生告訴我,Peak Consult 只是熱身,一旁待命的 Hansen Audio The King E2 喇叭才是這次的參考喇叭。這是Hansen Audio 的二號旗艦,我曾經在許多場合聽過這款喇叭的表現,通常都是用Soulution 的 7系列頂級系統驅動,這次用 530 搭配,聲音表現有辦法與高一階的 7系列相提並論嗎?實際聽聽看吧,剛開聲的一瞬間,我就被嚇了一大跳,因為與前一套系統相較,聲音表現的提升幅度實在太明顯了,彷彿從家中客廳的小電視換成了國賓戲院的大螢幕,不論音場寬深、低頻層次或動態對比都頓時展開。後來查了資料,我才知道5系列與7系列的線路架構是完全一致的,唯一的差別是7系列的功率更大,持續大電流輸出的能力更強。以 The King E2 喇叭來說,顯然用 530 就足夠讓它盡情施展身手了!

輕鬆、開放、活生

接下來我連續聽了幾張小提琴錄音。播放羅西尼的「弦樂奏鳴曲」(Decca 470 447-2),與我以往經驗中偏向濃郁的弦樂表現不同,530的小提琴音色較為鮮明靈活,濃膩感一掃而空,隨處洋溢著纖細柔軟滑順的美妙琴音質感,就像在大寒流裡裹著最輕盈、柔軟而溫暖的頂級羽絨被一般幸福無比。強奏動態輕鬆的拉開,齊奏線條絲絲分明,就連以往不曾注意到的細微表情也完全浮現。再聽Amadeus弦樂四重奏在1974年錄製的莫札特嬉遊曲KV136(DG 423 300-2),琴音纖細鮮活卻毫不緊繃刺耳,演奏暢快奔放卻毫不急躁。聽史特勞斯的小提琴奏鳴曲(Chandos CHAN8417),小提琴抒情慢板以往只讓我覺得質純溫潤,但是530又再一次提煉出了鮮度極高、活生感強烈的琴音。聽Denes Zsigmondy演奏的帕格尼尼小提琴奏鳴曲(Tuxedo TUXCD1082),琴音能量雖然強勁,但是卻依然有著醇美的質感。

從小提琴的重播表現,我已經可以大致掌握 530 的聲音特質,它的中高頻雖然鮮明,卻絕不會與單薄冷硬畫上等號,而是有著緻密柔軟的質感。它的細節極度豐富,而且解析力極強。中高頻的反應速度極快而靈活,可以非常輕鬆自然的呈現小提琴揉音的微妙起伏,即使是最微弱的運弓轉折及尾韻延伸都能清晰呈現,而且最強與最弱音之間的動態對比拉的極大。這種輕鬆感、開放感與活生感,都是讓音樂重播逼近於真實不可或缺的重要特質。

低頻量感充沛、控制力一流

接下來我用兩張專輯描述這套系統的鋼琴表現,聽阿格麗希演奏的蕭士塔高維契第一號鋼琴協奏曲(EMI 5 045042),高音瞬間強奏速度飛快,低音觸鍵厚度飽滿、能量充沛,同時又有著透明的層次感。再聽日本爵士鋼琴手山本剛在三盲鼠錄製的「Midnight Sugar」,高音觸鍵的能量極強、暫態分明,但是卻不會讓人感到壓迫,而是依然能呈現出鋼琴晶瑩鮮明的質感。

低頻表現方面,先用「三輪車」測試(DMP1983),腳踩大鼓的形體比例正確,噗噗聲響量感充沛而飽滿,能量收放毫不拖泥帶水,低頻質感呈現出彈性自然的肌肉感。再聽Adele那首Set Fire to The Rain ,這套系統再次展現出充沛的低頻量感,電子低頻衝擊簡直一大球一大球的湧現,但是低頻形體毫不鬆散,音樂背景中的持續電子低頻線條也依然清晰。最後試聽何訓田「波羅密多」專輯中那首 千江月,大鼓連擊的起落不但快速,而且低頻飽滿紮實,鼓皮質感清晰真實,音場的深度感也非常優異。以上表現都在在證明530不論控制力或驅動力都完全跳脫一般綜合擴大機水準。

人聲方面,聽爵士女歌手 Sheila Jordan 與貝斯手 Cameron Brown 合作的「Celebration」專輯(HighNote HCD7136),Sheila的歌聲在這裡錄得非常直接,用大部分系統聽來都有些乾,但是用 530 搭配 The King E2 聽來,卻呈現出柔軟圓潤的質感,而且還帶有些微甜美的韻味,將原本較為乾澀的嗓音,轉變為更自然而充滿情感的吟唱。

徹底展現交響樂的大氣勢

到底 530 是大馬力豪華轎車,還是靈活刁鑽的小跑車呢?聽加拿大爵士音樂家 Maynard Ferguson 的「Big Bop Nouveau」專輯(Intima 7 73390-2),530 將奔放激昂的大樂隊演奏表現的輕鬆從容,樂曲行進雖然暢快,但是聽來卻毫不急促,以此曲的表現來看,我認為530有著大型豪華轎車的穩定感。再聽Jan Garbarek早期錄製的「The Esoteric Circle」(Freedom FCD41031),這張1976年的專輯錄音非常粗獷直接,530毫不修飾的展現出薩克斯風奔放狂野的吹奏質感。擊鼓低頻量感充足,收放快速,鐃鈸毫不壓抑的盡情揮灑,忠實再現出鮮活燦爛的金屬質感,即使用大音量播放也不壓迫刺耳,徹底呈現這份演奏的瘋狂氛圍。以這張專輯來說,我認為530也具備小跑車的靈活犀利的性能。用530播放大編制交響樂,毫無疑問是這次試聽最令我驚訝的體驗。我曾在許多系統上聽過庫特馬索與紐約愛樂合作的李斯特的「Mazeppa」交響詩(Teldec 903177547-2),奇怪的是大部分系統都表現的有些拘束,但是用530驅動The King E 2喇叭卻完全不同,樂曲的規模感終於得以盡情的施展,音場開闊、層次分明、動態龐大,直到這次我才聽到了此曲應有的面貌。沒想到一部綜合擴大機竟然辦到了許多前後級都無法達到的境界!

獨一無二的存在

530 的確是一款難以定位的產品,形式上它是綜合擴大機,骨子裡卻是完整前、後級的合體,如果你還是不知道該如何看待530,不如讓我們用音樂的表現來評斷吧!它既能表現樂曲中靈活暢快的激昂感,又能穩穩控制住局面,即使大音壓也不失控。它可以展現人聲與小提琴甜美柔軟自然的韻味,也能再現大編制交響樂開闊龐大的規模感。這樣的表現,讓 530 成為真正獨一無二的存在,它既不是綜合擴大機,也不是前後級,而是一部可以忠實詮釋任何音樂類型,再現音樂的生命力,挖掘出音樂內在靈魂與情感的神奇魔法寶箱!

轉載自 “音響論壇 305 期”

Product of the Year Awards 2017: Accessories

Critical Mass Systems Sotto Voce Equipment Rack

CMS Sotto Voce racks are not just vastly less expensive than the firm’s state-of-the-art efforts; they also offer comparable performance in a more traditional and appealing package. The frame and shelves are made of gorgeous Sapele African hardwood (natural or optional black finish) with sturdy metal connections milled from billet aluminum. The sonic improvements are not subtle—bass tightens, transients gain more verve yet maintain better control, rhythms sharpen, and low-level noise plummets. It’s that last factor that opens the soundstage and is key to the SV’s remarkable ability to elicit dimensionality from a recording. Fully upgradeable to accommodate CMS’ upscale array of “filters” (they replace the stock shelves but are mechanically far more complex). The filters provide further noise reduction, while the “purity quotient” takes a sizable jump. Available in three heights, the tallest, at 38″, is a four-tier unit that offers 10″ spacing out of the box yet is easily adjustable.

豐富的細節刻畫值得你認真看一場電影 美聲 QX 系列音箱

英國MISSION(美聲)於 1977 年由 Mr.Farad Azima 創立,在將近四十年的時間裡面,一直追求傳遞真實美好的聲音。

MISSION(美聲)QX 系列

在17年6月的北京影音集成展上,先歌 IAG 在現場正式發布了超過8個系列的30款全新產品。當中最引人注目的當屬 QX 系列,全系列八款產品包括了兩款書架箱、三款落地箱、一款中置、一款環繞以及一款低音炮。

整套產品採用了大量的 MISSION 專利技術開發而成,包括子彈頭導音錐的高音單元、“梳狀”齒形濾波飾圈、長纖維鍋底設計的低音單元、反邊設計的懸邊、帶式導向等各項新技術,讓該系列既能保証Hi-Fi音質享受的同時,在大功率大動態的表現中同樣表現驚人。

精雕細琢的箱體

MISSION(美聲)QX-S

整個 QX 系列的箱體使用中密度纖維板,堅固的箱體設計和精確設計內部結構和復雜的內部支撐結構,最大限度地加強箱體的機械強度。箱體四周的圓弧工藝設計,進一步減少箱體內的駐波,在箱體的頂部和底部嵌入了數控精密切割、磨砂噴油表面處理的鋁板飾面。箱體裝嵌工藝奢華,充滿了現代科技美感,完美匹配各類現代化家居風格。

MISSION(美聲)QX-5

其中的主音箱 QX-5 採用落地式設計,外觀比較瘦長,從正面觀察,中高音音室的兩枚6.5英寸中低音單元分別對稱安裝在1.5英寸的高音單元上下兩邊。但是隻要從旁邊的角度觀察,你可以看到箱體的側面有一個12英寸的長沖程單元,令到 QX-5可以輕鬆下潛到 30Hz。

QX-5側面圖

發燒友肯定會注意到這個技術特點:它是把大口徑低音單元擺放在側面而不是正面。MISSION 認為:一方面,低音信號是沒有方向性的,所以理論上可以擺在任何位置、可以朝著任何方向,不必朝向聽者。

另一方面,如果將大口徑低音單元安裝在前障板,那麼工作時的振動能量必然會導致整個前面板跟著振動,將影響同樣安裝在前面板的中高頻單元,從而導致中高頻不夠純淨、不夠凝聚。

特別是指向性很強的高頻信號,高音單元任何輕微的振動都將導致高音信號的模糊。低音單元安裝在箱體側面,則可以避免有害振動的影響,實際聆聽中,QX-5的聲音確實全 頻都非常純淨、放鬆、自然。

QX-5背面圖

箱體採用低音反射式設計,背面使用了兩個后置的反射口,分別提供給低音和中音腔體使用。同時金屬底板上安裝的4隻腳釘令到箱體站得更穩,它們的存在隔絕了振動的傳導。

完整的多聲道搭配令效果更出彩

MISSION(美聲)QX-2

試聽當日除了主音箱 QX-5,還有其他三個型號搭配成一套多聲道系統。其中的QX-2 書架箱箱體體積不大,簡潔的兩音路雙單元設計,採用6.5英寸的中低音單元能提供敏捷的速度感及更優秀的瞬態反應。

隻有100cm不到的高度,高音在下、中低音單元在上的巧妙設計令聲音傳輸更為均衡適當,也更容易令高頻被耳朵所接收,同時對於后方音場的音頻擴散效果也會有正面的幫助,更適合以近距離聆聽。

QX-2 書架箱不但適合擔任環繞聲道,即使拿來作為回放音樂的 Hi-Fi 音箱使用,同樣擁有不錯的音質。

MISSION(美聲)QX-C

至於家庭影院多聲道系統中重要的中央聲道,則可以由 QX-C 中置音箱擔當,QX-C 的外觀體積並不大,使用兩隻5英寸編織錐盆低音搭配 1.5英寸高音單元。

當觀看大片時,不論是與對白相關的人聲表現,還是前方各種音場的遠近殘響, QX-C 都能以最貼切的方式清楚地表達。QX-S 環繞音箱三角形的箱體設計令聲音的擴散角度更為寬廣,使用兩隻5英寸編織錐盆低音搭配兩隻1.5英寸高音單元,令 QX-S 傳遞出更繽紛的聲音細節。

應用了多項最新技術的喇叭單元

整個 QX 系列不但在外觀設計上有所革新,在喇叭單元方面也使用了多項最新技術

高音單元中央設置了子彈頭相位錐,克服了傳統球頂高音容易產生失真聚焦和聲波反相的現象,幫助音場自然擴散。雙無反射密閉后腔令振膜后的輻射聲波經引導而逐漸消失,保証高音的無音染;同心圓雙振膜的設計,增強振動剛性,令頻響達到了 40kHz。

中低音單元採用了反邊鍋底設計,並在振膜中加入了特殊的長纖維復合材質,使得整個音盆的重量非常輕,剛性更好,通過對阻尼的優化,有助於拓寬低頻響應和優化動態效果,這樣的設計在大功率與大動態的表現中失真更低,令輸出效果更驚人,同時能夠回放出更多的音樂細節。

而反向振動懸邊設計,除了能夠承受大功率與大動態音樂,還克服了傳統波浪式懸邊的拉邊后果,最大限度降低了低頻諧波的失真。另外,最新研發的專利 “梳狀”齒形低音飾圈能過濾多余的中頻及諧波,確保了中頻自然、干淨。

金屬底板上安裝的 4 隻腳釘不但令到箱體站得更穩,更隔絕了振動的傳導。

勾勒出立體的三維空間感

在多聲道的電影測試片段中,這套 QX 系列音箱不僅有優秀的聲音定位能力,還能展現出電影音效的氣勢與包圍感,譬如播放《諜影重重5》時,街頭飆車撞擊的氣勢與規模感相當強悍,主角與反派在地下室打斗時的音效拳拳到肉,聽來緊張刺激。

另一段在街頭暴動時的畫面,遠處的一聲燃燒瓶的爆裂,接著噴水車將路邊的攤檔沖得呼呼作響,然后畫面轉換至集結的防暴警察隊伍,忽然狂風大作,加上人群將碎石、瓶子四處亂扔,透過 QX 系列音箱營造出混亂流動感與刺激感。

不難發現 QX 系列的音場和空間感是強項,聲底不失中性爽朗,低頻量感剛剛好而且下潛夠深,高頻精准直接。

將黑膠系統潛能榨乾: 瑞士soulution 755唱頭放大器

為了追求好聲而使用極低輸出的MC唱頭是頂級黑膠系統裡的挑戰,如何將類比訊號裡的雜訊、失真、聲道分離度與線性達到最好的處理,一部好的唱頭放大器是最為關鍵的,如何在超過80 dB的增益之下(相當於10,000倍的訊號放大)還能做到這些挑戰並且嚴格的符合RIAA-IEC等化標準,來自瑞士soulution 755唱頭放大器就是最好的答案,提供了最寬廣的頻寬(1 MHz/– 3 dB),讓黑膠唱片的聲音達到最好。

soulution 755採用雙單聲道的動差設計,使得聲音的純淨度與分離度達到最佳化,輸入的選擇(包括街接地)使用高規格的延遲設計,輸入的緩衝確保唱頭的阻抗得以輕鬆的處理。三組的輸入(2 × MC, 1 × MM)增益與組抗均可自由設定。 為了消除唱片的突發噪音,soulution 755有一個低音的濾波(IEC subsonic filter < 20 Hz ),保護喇叭不受到損害,soulution 755還提供了單聲道(Mono)播放的功能。

音量與聲道平衡控制方面,soulution 755使用類比被動的設計,使用高精度的、低噪音的金屬薄膜電阻( metal foil resistors),為了避免突發噪音造成擴大機損壞,還加入了程式化的增益擴大設計(PGA, Programmable Gain Amplifier) ,與電位計功能相似,隨著音量 改變時運作,提供平順的音量調整,在音量到定位後此功能就會自動停止,若是用家有前級的話,也可以設定將soulution 755的音控功能關閉。 soulution 755的放大線路與自家725前級相同, 使用特訂的電晶體 之最佳化線路達到最大的頻寬(40 MHz , – 3 dB )與線性,速度反應非常快,細節完整,達到三度空間真實的聲音重現。soulution 755使用兩個專屬獨立的電源供應,分別供類比與數位線路之用,類比線路使用的電容相當驚人,超過500,000 μFarad。

soulution 755唱頭放大器

消耗功率: < 0.5 W standby, 60 W device in operation
輸入: 2 × MC unbalanced (RCA), 1 × MM unbalanced (RCA) 輸入阻抗: MC 10 Ω – 1000 Ω, MM: 47 Ω – 47 kΩ and 0 – 750 pF
輸出: 1 × balanced (XLR), 1 × unbalanced (RCA) 頻率響應 (– 3 dB): 0 – 1 MHz 總諧波失真 THD + N < 0.002% (20 Hz – 20 kHz)
訊噪比: 100 dB 聲道分離度: 60 dB @ 1 kHz 增益 (max)
MC:+ 78 dB balanced, + 72 dB unbalanced MM:+ 66 dB balanced, + 60 dB unbalanced
音量控制範圍: 0 to – 79 dB in 1 dB steps
輸出阻抗: 2 Ω balanced (XLR), 2 Ω unbalanced (RCA)
輸出電壓: 16 VRMS balanced (XLR), 8 VRMS unbalanced (RCA)
輸出電流 max: 1 A (limited) 尺寸: 480 × 167 × 450 mm (W × H × D)
重量: approx. 30 kg 連接 (remote turn-on): 12 V control signal

總代理 駿韻音響有限公司: http://www.wisesound.com

soulution: https://soulution-audio.com

原文出處: http://my-hiend.com/wp/?p=18063 

Wharfedale 起源與成就,引領世界的’‘聲音”

樂富豪是世界著名的音響品牌,出產於 1932 年,英國 Wharfedale 樂富豪享譽全球唯一超越八十多年音響設計及制造的國際知名品牌,樂富豪 80多年的歷史,也見証音響發展的歷史。

Wharfedale 起源與成就,引領世界的’‘聲音”

英國一向以來都是被國際發燒評審專家們斷定是設計和出產高品質揚聲器的寶地無論在技術上還是質量水平比都引領著世界的音響潮流。 WharfedaIe 樂富豪作為一個音響歷史上唯一的一家享譽超越八十余年依然堅守音響文化信念的英國尖端音響品牌廠商。憑借優良的音箱和單元吩十制造產品在發燒 Hi-Fi 界建立了無與倫比的英國品牌地位。

GiIbert Briggs 的傳奇人生 – 對聲音超越 85 年的堅持

Gilbert Briggs(吉貝爾恃布裡格斯)是英國 Wharfedale 喇叭的創始人兼任音像協會主持人。 他獻身於音響事業是出自於對音樂的熱愛,為了尋找一台聲音滿意的鋼琴,不惜花去多年的儲蓄足足換了40 台,才找到了至愛的 Steinway Grand 鋼琴。 他把自己對音樂的摯轟和執著化成了畢生的事業。他早期制造聲音重播系統的經瞼和理論相當成功從此開始創辦了一家舉世矚目的經典音響制適企業並享譽世界超越80 多年的尖端品牌廠商。

 

 

世界上第一隻 Hi-Fi 喇叭、世界上第一隻電磁動圈喇叭

1932 年 Gilbert Brggs 把家中地窖改裝成一個精簡的音響開發操作間。在這個地下室裡 Gilbert Brggs 成功地開發了世界上第一隻電磁圈推動的單體揚聲器。而位於 Wharfe 河邊的小鎮也因此成了 Wharfedale 音響制造業的發源地。 時至今天 GIbert-Briggs 的開創先驅性成就仍受到Hi-Fl界的無比贊宮與尊崇致敬。

世界上最古老的 Hi-Fi 揚聲器生產廠家創建,1933 年 Hi-Fi邁 出了誕生后的第一步 

1933 年 Gilbert 在 Bradford 附板開辦了一家小工廠進行推動揚聲器單元的手工生產 。此消息很快傳遍整個英國地區而當時的揚聲器單元的訂貨頓時大增。 起初他們隻是家庭式生產作業,Gilbert 的太太也在主管生產部門工作,一切單元的音圈繞制焊接也都要親力親為,不眠不休的進行,這樣才可以勉強 應付當時市場對揚聲器單元的激烈需求。

世界上第一本揚聲器設計教程 ,曠世巨著 – [Loudspeakers-The Why & How of Good Reproduction] 

Gllbert-Briggs 在 1948 年創作的經典著作 LOUDSPEAKERS 是世界一第 一本講解揚聲器的設計和制作的業界天書。 Gilbert-Briggs 畢生為英國音響行業培養出許多音響設計技術專才,在英國有不少 Hi-Fi 音響廠家的設計師曾經在 Gllbert-Briggs 門下 得以揚聲器制作技術真傳。Gllbert-Briggs 著作的 Loudspeakers – The Why & How of Good Reproduction 揚聲器制作天書是眾多的國際 Hi-Fi 揚聲器廠家(包括美國、德、法、日)設計揚聲器的基礎上首要學習的必讀 參考書籍。 如今 Gilbert-Briggs 所著作的書籍已經成為世界上具中之一的珍貴科研學術遺產。

Mission LX-2 review from What HiFi

Want a list of the best speakers below £200? For most of this year it would have been a shortlist comprising just a single name, the Q Acoustics 3020.

Nothing we’ve heard has come close to knocking these talented speakers off their perch, until now that is.

Yes, Mission’s LX-2s are good enough to give the Qs a fat lip, and we admit it, that’s something of a surprise.

A decade or so ago it wouldn’t have been. At the time Mission dominated our group tests and Awards, particularly at the more affordable end of the market.

But in our view, the brand hasn’t delivered over recent years, turning out decent but hardly class-leading boxes. We think the LX-2s buck that trend.

These are a product of a rethink at IAG – Mission’s parent company. IAG also owns speaker brands WharfedaleQuad and Castle (remember them?), and it’s been clear for a while that Mission hasn’t thrived in such an environment.

Build

It seems that the high-ups at IAG had the same thought and decided the brand needed a dedicated design team. They’ve hired people that had worked with Mission in the past in the hope that some of the old magic could be resurrected.

These speakers even look a little like Missions of old, most obviously with the use of the brand’s traditional tweeter below the mid/bass configuration.

This arrangement is claimed to aid the time alignment between the drivers – the sound from each unit arrives at the listener better synchronised – so helping integration. It helps that this upside down arrangement makes these standmounters stand out from the competition too.

That tweeter is a 25mm microfibre dome. It’s coupled to the 13cm fibre composite mid/bass through a single-wire crossover.

The crossover is a 4th order design, carefully calibrated to optimise off-axis performance while keeping the on-axis sound balanced. The Mission design team spent a great deal of effort trying different components to optimise the results.

The single-wired route makes sense to us, particularly at budget price levels. It allows funds to be concentrated on a single good quality run of speaker cable rather than splitting it between two cheaper alternatives.

Neither drive unit looks particularly exciting on paper, but they’re carefully developed to deliver sound with low distortion and an even response. A great deal of care has been taken to ensure consistency between samples.

This may not sound particularly glamorous, but it is vital that all units leaving the factory perform the same. What we test has to be what you can buy in the shops.

Lax tolerances have always been something of an issue, particularly with budget products where costs are trimmed to the bone, so it’s good to see Mission trying to do things properly.

The cabinet is equally carefully designed. Budget constraints mean that there’s no place for high tech materials or extravagant engineering solutions to controlling cabinet resonances, so the designers have gone back to basics (while using cutting-edge measurement and design equipment) to come up with a wooden box that provides a solid platform for the drive units to work from.

The cabinet is built well. Its small size – the LX-2s stand just over 30cm tall – ensures a degree of rigidity that’s hard to get from larger enclosures.

Finish is neat, and well up to the standards we expect at the price. We like the understated visual design touches that make the speakers look rather classy.

Compatibility

Positioning is easy, just as it should be for speakers that could find themselves as likely to be stuffed in the middle of a crowded bookshelf as they could on top of a pair of dedicated stands.

Ideally, you should put them on the stands as they sound so much better that way. In our test room we got the most balanced presentation with the LX-2s placed close to a rear wall, but not right up against it. The speaker’s rear-firing port needs a little space behind it to work properly.

Speakers at this price are as likely to be driven by a micro system such as the Denon DM-40DAB as they are dedicated separates kit from the likes of Onkyo, Marantz or Rega.

This means that in an ideal world they would have to be easy to drive and unfussy about partnering kit while still having enough transparency to allow the better sounding separates kit to shine.

That’s a difficult balancing act that few manage well. The Missions do a fair job in this respect, but we think its Q Acoustics rival is a more forgiving product thanks to greater refinement at high frequencies and a richer, sweeter presentation.

But don’t let that put you off. Partner these Missions with a bit of care and they’re as entertaining a budget box as we’ve heard in years.

Sound

These get right to the heart of the music, as if the Missions have a direct line to the studio and know exactly what the musicians wanted you to feel. That’s a rare quality regardless of price.

Play alt-J’s Left Hand Free and the LX-2s get straight in the groove. They’re fast, pack a serious punch and deliver deep bass with precision and authority.

Best of all, they deliver the song’s hard charging rhythm track with skill and enthusiasm. These speakers time well, communicating changes in momentum convincingly.

Through it all they don’t forget the subtleties. The group’s vocals are clear, easy to follow and packed with energy. Nuances are rendered with finesse and the mass of instrumentation and voices is organised really well.

At no point do these speakers sound like they’ve taken on more than they can handle.

John Williams’s Jurassic Park shows off the LX-2s’ pleasing large-scale dynamics. Their composure impresses too, as they refuse to sound confused even when pushed to relatively high levels.

Tonally, they’re pretty well balanced but there’s a little bit of edge through the upper mid/lower treble area that can be provoked by less than perfect recordings or aggressive-sounding partnering kit. It’s more something to watch out for rather than a damning criticism.

Stereo imaging is good too, with a pleasing stability to the presentation. We like the even spread of sound and the fact that the presentation remains consistent from a wide range of listening positions.

Verdict

It has been a few years since we could really get behind a Mission product. The LX-2s were originally intended to sell at £200. For that price we would have still praised their performance and recommended them highly.

At the revised price of £160 they’re an even bigger bargain and deliver a huge slice of fun that few rivals can get close to.

Take just a little care in partnering and they’ll turn in a performance that’s sure to get a smile on your face. Well done, Mission! These are worth the wait.

 

研發一部產品歷時六年,只為挖掘音樂靈魂 專訪 Soulution 總裁 Cyrill Hammer

劉:請你簡單說明Soulution的歷史沿革。

Hammer:1956年三兄弟創立SPEMOT這家公司,他們的名字分別是Sameul、Paul以及Ernst,興趣在於設計製造特殊用途馬達,所以公司名取他們三人名字的開頭SPE ,加上Motors,後來簡寫成SPEMOT。五年後工廠賣給一位投資者,不過這位投資者對經營工廠沒興趣,又找尋買家。大約十年之後,這家工廠賣給瑞士大零售商之一Coop。Coop 在1970年代對生產家庭電器用品感到興趣,開始投入市場,推出如吹風機、果汁機等等需要馬達的產品,那也是他們購買SPEMOT的主因。後來他們決定不再自己生產小家電,而轉賣其他廠牌,所以又把SPEMOT賣了,這期間大概十年左右。接手的是瑞士Jura,這也是一間製造小家電的公司,他們製造的咖啡機到今天都還很受歡迎。在這麼長的過程中,SPEMOT一直保持著生產特殊用途的馬達,另外則是生產不同品牌有關馬達的小家電。

1997年,我父親決定買下SPEMOT,父親原本就是Jura的一位經理,他是市場行銷的負責人,在Jura已經任職超過40年,也是股東之一。所以當他退休後,就決定買下SPEMOT,沒想到買下工廠二年後就過世了。當時我對經營工廠一點概念都沒有,我從事的是商業顧問工作,但我也不能丟下父親遺留的工廠不管,於是我一方面持續原來的商業顧問諮詢工作,另一方面也撥時間來看著這家工廠。後來我發現這家工廠有很多地方需要重新規劃管理,我光是這樣局外看著是不行的,所以就決定全心介入,改變工廠,2002年我正式進入工廠。當我父親買下工廠時,SPEMOT一方面替包括汽車工業、空調機在內的買方提供特殊馬達,另一方面則生產家庭廚房用品。不過我很快就發現,家庭廚房用品的競爭越來越激烈,利潤越來越低,我們無法從中獲利,所以決定停止生產這類產品。但這類產品卻占我們營業額的50%,我們必須找新的產品,第一步我們當然還是找尋特殊馬達的製造市場,與此同時我們開始發展餐廳專業用品,這就是目前我們還在生產的Paco Jet品牌,如製冰淇淋機。我們這種冰淇淋機可以在不加脂肪的條件下把冰淇淋做得很綿密、很新鮮,所以很受餐廳歡迎,他們可以加入許多水果如草莓去製造出可口綿密的冰淇淋,又不含太多脂肪。這種冰淇淋機一年大約賣出5,000部,零售價大約4,000歐元一部,目前佔我們的營業額大約40%,是我們很重要的產品。

另外一個我們面臨的問題是替汽車工業所生產的馬達價格的壓力,許多汽車廠為了降低成本,紛紛到亞洲設立工廠,購買比較便宜的馬達。我們的馬達雖然表面上貴20-30%,但是我們的馬達耐用,以使用年限算起來,我們的馬達遠比亞洲製馬達便宜。可惜的是,汽車工業終究還是屈服於價格之下,他們的消費者也不太在意品質問題,所以我們的馬達慢慢失去競爭力,必須把焦點從汽車工業移開,另外找尋聚焦產品,所以我們朝更特殊用途的方向去研發我們的馬達。

你知道要從一個領域轉移到另外一個領域不是那麼簡單,我們過去十年一直在做這個工作。我舉個例子,你看這二種馬達,傳統馬達的銅線圈是繞在轉子上面,跟著轉子高速轉動,而我們新研發的馬達轉子上面沒有線圈,線圈是繞在外框,這種方式可以把馬達設計得更精密,更多用途。例如我手上這種馬達是用在葡萄園中剪枝的電剪刀上。這種電剪刀一方面必須非常有力量,可以輕易把葡萄枝剪斷,另一方面體積不能太大,也不能太重,否則不方便使用,所以馬達必須非常小,但要非常有力。此外,因為這是戶外使用,靠電池供電,所以電力的消耗必須非常低,才能維持長時間戶外工作。這些指標要同時達到並不容易,而我們可以做到。像這樣的產品我們可以做得很好,別人很難競爭,所以我們可以在這個領域賺到更多錢。當然,我們找到這種需要特殊應用的客戶之後,要投入相當多的研發資源去設計製造這樣的特殊馬達,這也要花不少成本。

過去十到十五年, 我們改變了SPEMOT的業務重心,從原本的小家電轉移到專業餐廳製冰淇淋機,以及客製化特殊馬達領域。後來我們又想,是否可以發展第三項業務呢?我們選擇經銷音響產品開始,為何會選擇音響呢?這應該跟我的背景有關係,我喜歡音樂,自己也彈鋼琴好多年,而我的合夥人是個音響迷,他有許多音響器材,我自己也有音響器材,但還沒有他那麼瘋。我們當時就想,讓我們來嘗試看看吧!於是從代理德國Audiolabor音響製品與HMS線材產品進入瑞士著手,但因為幾個原因而不成功,主要是因為我們對音響零售業並不熟悉,而人們也對當時很有名的HMS線材開始失去興趣。此外Audiolabor音響產品的銷售也不成功,原因在於那家品牌的財務不穩,他們需要資金支援,我們投入相當多的資金去重整那家音響製造商,但最終Audiolabor還是因為缺乏資金而收攤。在代理Audiolabor期間,我們跟他們的工程師Christoph Schumann有良好的接觸,於是在工廠收攤之後,我們聘請他到瑞士,設計新的擴大機產品,這就是Soulution的開始。我們原來的構想是買Audiolabor的一些設計專利,加上工程師,應該能夠很快就推出產品上市,但事實卻不然,我們在2000年1月開始運作,但第一部產品卻一直到2005年11月才推出,那就是710立體後級,那也是我們第一部產品。為什麼研發一部產品要花六年時間呢?其實第一次做出來的原型機我們都不滿意,第二次做出來的原型機我們仍然不滿意,直到第三次我們才滿意了,這就是耗時五、六年的原因。

一般音響廠商不可能像我們一樣,花了六年時間才完成第一部產品,但我們因為有其他業務收入支撐,所以才能不惜時間成本與其他花費,只想追求完美。像我們這樣一家小音響廠家,剛開始推出的產品又只有四、五種,成本是非常高的,你把所有的成本分攤算到這少數的產品上去,就知道製造研發成本非常昂貴。後來我們想想,決定每種產品至少生產50-100部,雖然這樣的數量還不算多,但至少可以把成本分攤得比較低。即使如此,我們的成本仍然非常高,你看看我們機器裡面的做法就可以了解。舉個例子,如果像我們這樣做,瑞士另外一個著名品牌至少要賣現行的三倍價錢才行。機器內外所有的零組件都是我們特別訂製的,包括線路板、某些零件,箱體等等。

第二件產品是720前級,再來就是740、745數位訊源,還有700單聲道後級,750唱頭放大器等,這樣就完成了7系列產品。2011年前我們開始研發5系列。Bonne Dittmar接手負責發展5系列,他今年45歲,是德國人。來Soulution之前,他就已經有自己的設計公司,叫做Bonnec。他從15歲就開始設計音響產品,能力很強,可以設計數位訊源,自己寫軟體,對於擴大機設計很內行,電源供應更擅長。最重要的是,他的溝通能力很強,我們能夠加快溝通過程,縮短產品推出時間。也因為他,我們重新設計了7系列的電源供應線路,此外520前級與530綜合擴大機也都是由他設計。目前他設計的電源供應用在5系列與7系列上。

劉:聽說你們從傳統線性電源改為交換式電源,能否更詳細為我們說明?

Hammer:現在我們用在新推出的701、711後級上的電源是全新設計的交換式電源。從電源供應送出的電壓有經過穩壓,使得無論擴大機需要多大的電流時,電壓都能維持穩定。我們的交換式電源有二級穩壓,一級是是Power Factor Correction(PFC)功率因數校正級。另外一級則是交換式的Pulse Width Modulation(PWM)控制,這二級都是在70kHz極高頻運作。在功率因數校正級中,我們使用Dual Phase Interleaved PFC線路與負回授,阻止電流回流進入電源供應,大幅降低高頻雜訊污染,也降低總諧波失真。我們這種交換式電源的好處是送出的電壓經過非常好的穩壓處理,可以讓擴大機在任何負載下都獲得穩定的電壓。而PWM控制線路則可讓電路擁有良好的工作狀態,以及非常快的回授環路,從而達到最高表現能力。這種交換式電源是我們跟協力廠商合作研發的,此外交換式電源所需的輸出端濾波器又會對PWM控制線路產生良好的最佳調整功能,使得擴大機在大電流狀態下產生雙倍穩壓效果,這是任何傳統線性電源供應無法做到的。我們的交換式電源是目前Hi End音響界中的一大突破,它與超過1法拉容量的電容器相連,提供幾乎無止盡的能量與對喇叭更高的控制力,這在低頻段表現上的改善非常明顯,讓低頻段更穩定、更精確,音場也更寬深。整體而言,我們的交換式電源讓擴大機聽起來更寬鬆,甚至在表現複雜以及大動態的音樂都如此。

以前,使用交換式電源的目的不外乎節省空間與成本,但卻對其他表現妥協。而我們的交換式電源在體積上來說跟傳統線性電源差不多,但成本卻高很多。以我們目前所瞭解,我們這種交換式電源沒有什麼缺點,反而比線性電源有更多優點。許多音響迷不喜歡交換式電源,但我們卻改用這種電源,紛紛問我們為什麼?而我們則回答它們,不僅是用耳朵聆聽,我們也用最精密的儀器做測試,如果我們無法量測到任何電源雜訊,能夠獲得訊噪比160dB,那就代表真的沒有雜訊存在於電源供應之中。

當然更重要的是人耳聆聽,我們也發現改用交換式電源之後,聲音有了大幅改善。如前所述,我們的交換式電源還增加了穩壓線路來控制電壓,這更是很大的影響。你知道的,一部後級如果採用傳統線性電源,而你又要做穩壓,那光是電源供應部分就會大到嚇死人,如Pass Labs的Xs系列。但我們不這樣做,例如711後級我們採用交換式電源,再加上電容超過1法拉(1,000,000MFD)容量,同樣達成穩壓的目的。這樣的做法讓交換式電源只要供應10安培電流,就可做到傳統線性電源大電流高電壓的穩壓效果,而且整體電源供應包括穩壓所佔的體積大幅縮小。這種作法已經全面在701或711上面施行。

劉:Soulution的擴大機造型落落大方,擁有帝王般權威的氣質,這是誰設計的?

Hammer:Soulution的外觀是 Greutmann Bolzern Design Studio所設計的,我認識主持人Urs Greutmann。他們是瑞士人,夫妻檔二人一起設計產品,但卻在慕尼黑藝術設計學院擔任教授。你知道德國巴伐利亞人是很挑剔的,尤其是對瑞士人,但是他們做到了。這對夫妻設計很多傑出的產品,經常得獎,我們的商標、700系列、500系列也都得過紅點設計獎。很幸運的是我們不必支付他們設計費,他們喜歡音樂也聽音響,跟我說就把你們的產品給我當作設計費就可以了。他現在擁有710與720。

劉:當你們在設計產品時,會不會跟其他廠牌做比較,想要超過他們?

Hammer:我們不太在意別的廠牌怎麼做,設計音響器材都有一定的理論基礎可循,我們不會刻意去看他們使用那些科技,但我們會注意他們擁有那些功能,而這些功能是不是我們要的?我們要的是自己的聲音特質,而不是去拷貝別家的電子線路。例如在負回授線路方面,當我們在研發時,做了局部負回授線路,又做了一個回授量更小的整體負回授線路,將二者切換比較。我們發現,如果把整體負回授線路關掉,聲音聽起來會比較像真空管擴大機,對喇叭的控制力降低,衝擊性降低,聲音軟化,高頻段有點滾降。我們不喜歡那樣的聲音,但我們知道有許多用家或評論員喜歡那種聲音。最後我們還是決定施加整體負回授,原因有二個,第一個是我們不喜歡沒有施加負回授的聲音,第二個是施加負回授之後,讓線路的可靠性提升了。因為線路板上的元件不可能永遠不壞,一旦產生小問題,負迴線線路會自動校正它,這讓線路工作更安全。

劉:許多人認為擴大機一旦施加整體負回授,可能會拖慢暫態反應,你認為呢?

Hammer:或許會,但不是絕對會,就看你怎麼做。第一、你到底施加多少負回授的量?第二、負回授迴路的速度反應有多快?我們在整體負回授上只加了0.1dB的微量,而且負回授迴路的頻寬為1MHz,速度反應非常快。當然,理論上來說,無論如何施加負回授之後,速度反應都會慢一點點,但你無法聽出來。而施加負回授之後所得到的好處你卻可以清楚感受到。

劉:有些廠家會在機器上做些切換裝置,讓用家選擇不同的聲音表現,例如VTL真空管後級就有負回授量的切換裝置,你們也可以這樣做啊?

Hammer:我們知道某些器材有提供這樣的用法,例如數位訊源提供不同的濾波方式切換。我們也曾深入想過這個問題,後來我們覺得,如果連我們自己都無法決定哪種聲音才是消費者要的,消費者又如何能夠決定哪種聲音才是我們真正的聲音呢?最終我們決定自己為消費者做決定。

劉:Soulution的箱體都是又大又重,而許多瑞士音響製品的箱體是又小又輕,你們開始時是怎麼想的?

Hammer:其實我們這種又大又重的箱體來自最早的710,當時我們的構想是這部後級不要有外露的散熱片,既然如此,就必須要由機箱輔助散熱。既然要讓機箱輔助散熱,箱體就要做得很大,一方面內部空間大增加散熱效率,一方面也增加散熱表面積。而機箱表面上的細微噴砂處理,可以增加表面積,這也具有提升散熱能力的作用。此外,也因為要散熱,所以710的側面漆成黑色,因為黑色可以吸熱,提升散熱效率,跟面板的銀色不同。所有的機箱設計雖然跟美學有關,但也必須考慮到許多功能需求。

劉:你們的擴大機內部有散熱風扇,新的系列還會有散熱風散嗎?

Hammer:新的系列因為使用了交換式電源,體積縮小些,效率提升,熱能降低,已經不需要散熱風扇了。您知道的,使用傳統線性電源時,當電流需求增加時,電壓會下降,而我們的線路設定最低電壓為48V,如果電壓降到48V以下,電路就無法正常工作。為了保證在大電流需求發生時,電壓不至於降到48V以下,所以我們需要在電源供應上保留更大的供電餘裕。我們的做法是至少提供55-58V電壓,如此一來變壓器、濾波電容等都要加大很多,所以電源供佔了很大的空間。而使用了交換式電源之後,我們不必提供那麼大的餘裕,目前我們只要提供大約52V電壓就能夠穩定維持48V工作電壓。更低的電壓意謂著更少的熱能產生,這是我們能夠把風扇去除的原因。不過501單聲道後級例外,因為它體積不算大,但輸出功率跟710一樣大,熱能產生多,所以還是會使用散熱風扇。至於530綜合擴大機以後是否要保留散熱風扇,我們還在考慮,因為在有些地區室內溫度比較高,我們正在收集足夠的資料來做決定。

劉:許多音響迷其實喜歡機箱熱些,他們認為機箱越熱聲音越好聽,機箱越冷聲音越不好聽。或許你們的擴大機還是讓機箱熱些好。

Hammer:其實,擴大機使用時機身是否會熱跟靜態電流有關,如果靜態電流調得高些,機身就會熱些;反之,靜態電流調低些,機箱就會涼些。一般的擴大機在設定靜態電流大小時,通常都會先讓擴大機唱個幾天,等到機身發熱時才來決定靜態電流該調多少,這樣擴大機就不至於因為熱度過高而產生問題,這是一般使用的固定靜態電流方式。而Soulution不是這樣做,我們的擴大機裡面有自動靜態電流管理機制,當擴大機開始使用,機身還不太熱,管理機制會自動提供比較高的靜態電流。等到機身開始熱起來,管理機制就會自動把靜態電流降下來。如此一來,我們的擴大機隨時都保持在最佳靜態電流下工作,不會因為溫度變化而改變,這也促成好聲。由於我們的靜態電流調得很大,所以機身摸起來都很熱,我們的擴大機雖然是AB類設計,但大約在15-20瓦之間是在A類狀態下工作的。

劉:既然後級都改用交換式電源,前級也會改用交換式電源嗎?

Hammer:前級的電源供應目前我們還保留原本的線性電源,我們還在討論,因為前級放大的是微弱的音樂訊號,比後級更敏感,我們要確定交換式電源的雜訊不會影響到前級。例如Phono放大非常敏感,跟後級完全不一樣。第二個原因是目前我們的交換式電源體積與容量對前級而言太大了,前級不需要這麼大的電源。至於後級,由於放大的是較大的音樂訊號,所以沒有雜訊串入的問題。

劉:很多高級擴大機都把電源分開另外一個箱體,你們以後會把電源供應分開嗎?

Hammer:以市場行銷的觀點,是可以這樣做,但是我們必須考慮其他的優缺點。例如我們目前用在後級的交換式電源跟線路之間是直接耦合的,並沒有機內配線的連接,如果要把電源供應移到另外一個機箱,勢必要用連接線,這樣的做法會不會產生負面影響呢?電源外接唯一的好處就是屏蔽良好,不會對主機箱的線路產生不良影響,這方面我們已經做得很好。

劉:我注意到你們電源供應所用的線路板特別厚,為什麼要這樣做呢?

Hammer:這是因為這塊電源線路板裡面夾著一塊厚銅板,不是銅箔。這塊厚銅板是為了分配電源之用,當作導線。此外,這塊厚銅板也可以當作元件散熱用,如果線路板上的元件太熱,熱能就會導入這塊厚銅板,加速元件的散熱。

劉:為何功率輸出級到輸出端子之間不使用機內配線,而採用厚銅片傳送訊號呢?

Hammer:我們試驗過許多機內配線,最後發現還是用厚銅片聲音來得最好。我們有做過阻尼因數的實驗,發現這一段如果使用機內配線,阻抗值會升高,阻尼因數會隨之降低,擴大機對於喇叭的控制力也會降低,所以最後決定採用厚銅片。此外,厚銅片也可以提升電流耐受力,例如我們的710後級雖然額定功率只標明120瓦,但電流可以輸出高達60A,因此也需要用厚銅片來傳輸。當然,用機內配線的好處是線材都有經過外層的屏蔽,可以抵抗干擾,尤其是高頻段。不過,我們衡量得失之後,還是決定採用厚銅片。

劉:目前有些高級後級擴大機採用二條電源線,單獨負責左右聲道供電,你們會有這樣的想法嗎?

Hammer:採用二條電源線供電,意謂著左右聲道的電源供應完全獨立,此時要考慮的問題就複雜多了。例如原本只要一組監控電源供應安全的線路現在要用二組,此外也還會有其他衍生問題。我們都可以考慮,只要有利於聲音表現,我們都樂意去改善。

劉:530綜合擴大機(125瓦,8歐姆)做得又大又貴,跟一般綜合擴大機小而便宜的原則背道而馳,你們是怎麼想的?

Hammer:一般的綜合擴大機是妥協下的產物,可能百分之九十的重點擺在功率級,剩下的就是簡單的前級與音量控制,所以可以做得小而便宜。但我們的530是一部沒有妥協的綜合擴大機,他跟501後級、520前級的線路是一樣的,只是把它們放在一個箱子裡,沒有任何偷工減料或妥協,所以必須做得那麼大。由於內部是520前級加上501後級,只是少了個機箱,所以售價也無法降低。

劉:我發現你們的編號跟BMW類似,有七系列,有五系列,難道這是受到汽車系列編號啟發的嗎?

Hammer:不!這跟汽車無關,起因是我們的設計者最早做原型機的發想。當時我們用750VA的電源變壓器在後級上,所以原型機的編號就是750。後來我們討論過,既然是750,那麼前級呢?752嗎?數位訊源呢?753嗎?這樣我們只有十個數字可以用。我們何不把第一個數字當作系列號碼,第二個數字代表前級、後級、數位訊源,第三個數字就是不同的型號。後來我們就這樣作了,所以才會有700單聲道後級、710立體後級、720前級、745 CD 唱盤、750Phono放大等等編號。現在又有701、711。

劉:為何選擇7為頂級系列?

Hammer:如果選擇8,那麼往上就沒有太大空間,所以選擇7。其實我們當初在選擇號碼時,曾詢問香港代理商的意見,他說什麼號碼都沒關係,就是不要4。我問為什麼?他說4就是中文的死,中國人忌諱這個。另外,7系列擴大機中剛好每聲道用了7個功率晶體,而5系列擴大機中,剛好每聲道用了5個功率晶體,這也是巧合。

文|劉漢盛

轉載自音響論壇 299 期

Soulution 的產品就是從裡 到外沒有一絲妥協下的產物

Soulution 總裁 Cyrill Hammer – 對於我們這樣高單價的音響產品來說,利用網路或是不透過代理商幾乎是不可能的事。各地的代理商對於當地的民情風俗與消費習慣比較熟悉,知道怎麼樣的行銷方式最適合我們家的產品,而且還有展示與服務的工作要做,不可能都由我們來做這些工作,所以代理商制度對我們來有其必要性。

雖然我從來沒有訪問過 Soulution 的總裁 Cyrill Hammer,但卻已經感覺跟他很熟悉,因為劉總編曾經到 Soulution 的瑞士原廠做過訪問,本刊多位編輯也都做過他的專訪,加上每年音響展他不論多忙,一定都前會來參與,連此間代理商傑富的羅先生都跟我稱讚他很認真,想要對他印象不深刻都很難。劉總編在慕尼黑音響展的報導才提到 Soulution 終於推出一般人可以摸得到的綜合擴大機了,這部型號330的綜擴,每聲道在8歐姆負載下有80瓦的輸出,售價16,000歐元,雖然對一般人來說還是不便宜,但已經是可接受的範圍了。劉總編還特別說 Soulution 那間展房是「全場聲音表現最好的系統之一」,讓人對他們的新產品更加好奇。沒想到這次音響展只看到另一部新產品 511 立體聲後級,而且還是靜態展示,完全不見 330 的蹤影,讓我有點小小的失望。

詢問Cyrill後才知道,原來在慕尼黑展出的雖然已經是正式版,但還有一些細部修改正在進行中,最快下個月就會開始正式出貨,可見 Cyrill 做事之謹慎。既然是第一次見面,我們也聊了一下當初 Soulution 創辦的過程,Soulution 的母公司SPEMOT AG 是一家專做特殊精密馬達,本來是 Cyrill 的父親買下這間公司,沒想到父親過世,他只好接下棒子。後來馬達市場由於競爭激烈而開始衰退,於是他開始另闢市場。您可能不知道,Cyrill 從小就會彈鋼琴,他一直很喜歡音樂,所以選擇了進口代理德國的音響產品做他們的新事業,可惜經營得並不成功。

但因為這個緣故認識了 Audiolabor 的工程師 Christoph Schumann,於是在2000 年成立Soulution,但卻在將近六年後的 2005 年才推出第一部產品710立體後級,奠定了往後 Soulution 的基礎。2011 年,他們開始研發相對便宜的5系列產品,同樣獲得好評。

雖然這次音響展沒看到 3 系列的產品,但我還是要問 一下他為何要研發這個系列。他說本來他們推出5系列的原因就是希望它們的產品可以接觸到不一樣的消費族群,但沒想到根據他們的銷售成果看來,會購賣5系列的人還是原本7系列的那一群人,所以它們決定再推出更便宜的系列,讓整個級距拉得更大。Cyrill解釋道「因為7系列對一般人來講屬於天價級的產品,我們雖然已經盡力降低成本做出5系列,但售價還是太高。不過5系列對於有能力的人來說,負擔相對輕一點,所以會考慮將這個系列作為家中的第二套系統。」Cyrill繼續說「雖然 3 系列的售價大幅降低,但是我們對於聲音表現是沒有一絲一毫的妥協的。我們的做法是盡量簡化,減少元件的使用量,但元件的品質卻不妥協,出來的結果連我們自己都驚訝,因為電路與元件的減少,聲音表現竟然更好了,但是當然驅動力方面會受限,但這樣就有更多人可以享受到音樂的美好。對我們來說,也是美事一樁。」聽他這樣一說,我又更加期待早一天見到Soulution 3系列的產品了。

(文|書世豪)

轉載自 音響論壇 149

傳遞最真實的聲音 MISSION (美聲) QX系列音箱鑒賞

美聲:傳遞真實而美好的聲音
1977年,Mr. Farada Azima 在英國創立 Mission 美聲時,身邊有著一群和他抱著同樣目標的年輕人。他們新銳、年輕、有朝氣,且對聲音傳真的技術有著顛覆性的新想法。如同品牌的名詞一樣,Mr. Farada Azima 和他的伙伴們將傳遞最真實美好的聲音當做終身的使命和追求。

Mission 美聲的顛覆性始終貫穿著四十年來的整個發展歷程。從品牌初創時期,便拿到了不少的行業”第一”:1978年,世界上第一款採用聚丙烯喇叭單元的音箱–770系列揚聲器;1979年的直流藕合式唱臂及倒排單元揚聲器;1981年的直流供電前級,最快瞬變的 MOSFET 放大器以及1983年的 SORBOTHANE 避震板。無論是材料應用,還是技術創新,抑或是設計理念,Mission美聲處處體現出前人所不敢想的創新意識。時至今日,Mission 美聲始終保持著開創性的進取精神,為聲音的傳真表現而竭盡全力。

傳承經典 制造精品
作為 Mission 美聲40周年來的經典傳承之作,QX 琴弦系列秉持了 Mission 美聲一貫的精品風格。除了繼續沿用 Mission 美聲標志性的”反向驅動幾何學設計”外,在揚聲器單元和導相技術上也採用了突破性的專利技術。

突破極限 高音真正無音染
子彈頭式中心導波錐幫助音場自然擴散之余,還克服了傳統球頂高音容易產生失真聚焦和聲波反相的現象;特殊聲學角度設計的雙后腔無反射密閉腔,從而使振膜向后的輻射聲波經特殊裝置引導而逐漸消失,保証高音的真正無音染;同心圓雙振膜的設計,促使諧振頻率有效降低,而高音上限則突破了普通高音的極限,達到了40KHz。


增強振動剛性 拓寬低頻響應
為了保証 QX 琴弦系列對在播放任何音樂風格都有著優異表現,Mission 美聲的中低音單元採用了反邊鍋底設計,並在振膜中加入了特殊的長纖維復合材質,極大增強了振動的剛性,拓寬了低頻響應和更低的失真。這樣的設計在大功率與大動態的表現中,同樣效果驚人。


單元中的反向振動懸邊設計,除了能夠承受大功率與大動態音樂,還克服了傳統波浪式懸邊的拉邊后果,最大限度降低了低頻諧波的失真。

“梳狀”齒形設計確保中頻原始生態
Mission 美聲最新研發的專利”梳狀”齒形低音飾圈,通過精密的擬真計算和嚴苛的聽音測試,准確過濾多余的中頻及諧波,確保了中頻自然、干淨,純正的表達出聲頻敏感區域的原始聲態。

帶式導向管控制聲音縱波方向
如同所有的 Mission 美聲產品一樣,QX 琴弦系列同樣採用”反向驅動幾何學設計”。通過將高音單元放置在低音或中音單元之下, 利用高頻鏡像原理,讓高音與中音和低音有效的同步,從結構上解決了音頻傳播的同步問題,不需要在在分頻電路中再設計時間校准的延遲電路,減少電子元器件對聲音的影響,實現真正的HI-END。

高頻鏡像讓音頻傳播更加同步
不同於傳統的圓形或方形導向管設計,QX 琴弦系列採用獨特的帶式導向管,對聲音縱波方向控制有了相當的選擇性。配合對分散氣流有著顯著表現的發散式凹紋設計,讓音樂的低頻干淨、有力而不完整,音頻的整體控制力得到了質的飛躍。

科技美感匹配現代家居
QX 琴弦全系列箱體的設計極其與眾不同,在箱體的頂部和底部嵌入了數控精密切割的拉絲氧化鋁板。箱體裝嵌工藝奢華,充滿了現代科技美感,完美匹配各類現代化家居風格。同時,這樣的設計有助於減少低頻穿透,降低低頻折射、衍射后的反噬現象。配合箱體四周的圓弧工藝設計,進一步減少箱體內的駐波,讓聲音更加通透、純淨、自然。

頂班中的頂級 Soulution 746+ SACD機

文―梁錦暉

折實零售價五十五萬五千元的Soulution 746+ SACD機今次進駐《音響技術》試音室,難免令人有一種強勢挑戰的感覺,對手當然是已經服役超過兩年的參考SACD/CD重播組合dCS Vivaldi,雖然兩者的價位不是相差很遠,而且同樣能夠重播CD和SACD,但不同的地方絕對比相同的地方多,包括聲音的取向和性格。你也可以說,當一部SACD/ CD機去到這個價位,基本的音響效果沒有理由達不到頂班級數,分析力、層次感、細節量、頻率兩極伸延,音色平衡度、動態及其變化速度等都接近無懈可擊的水平,所以如果要求我在 Soulution 746+ 和 dCS Vivaldi之間揀選一部,我會以它們的音色和性格入手,再根據自己的口味決定。

即使我說過兩者的音色平衡度同屬極高,但它們播出來的音樂仍予人不同的感覺,畢竟世上沒有兩部不同牌子的CD機音色是完全一樣,正如同一把 Stradivarius 小提琴在不同的音樂廳中演奏聲音聽起來也不一樣。在重播一張近期人氣指數極高的Sukie「聽聽」,Soulution和dCS已經給我一種截然不同的感覺,Soulution演繹的Sukie,是充滿熱情,你可感受到她內心對音樂的渴求,每一首歌都帶出一份發光發熱的氣息,dCS演繹的Sukie,卻給予人一種輕鬆自然,無拘無束的感情,每一首歌均能令你聽得舒服暢快;雖然兩者在細節重現的表現上不分高低,但在重播人聲時顯露出如此不同的性格我也感到有點意外。

就算是重播純樂器,沒有人聲的錄音!我也聽得出這兩頂班之作有著相當明顯的取向分別。就以錢國偉大師最新的「晌仁和」中的《八音和》,Soulution 746+就給予人一種極強調分析力和微動態重現的取向,而且有一份我以前在此碟未感受過的迫真。《八音和》是試小規模樂器定位的最佳示範工具之一,由於樂器之間相對位置極之接近,器材要將它們播得有前有後、有左有右並不容易, Soulution 746+ 將它們位置重現得十分清晰,位置之間沒有半點「陰影」和「模糊」,取向跟Esoteric旗艦SACD/ CD播放器Grandioso PI/DI+分相似。

說起樂器重播,我發覺Soulution 746+重播鋼琴有一種難 以用筆墨形容的真實感,例如我手頭上有一張由世界著 名鋼琴家陳薩演繹兩首蕭邦鋼琴協奏曲的PentaTone錄音 (PTC 5186一341), 鋼琴部份在Soulution 746+ 的重播下,音色晶瑩得像鑽石般通透,低音部份的泛音「鋼水」十足,我深知這些「鋼水」味道只有分析力頂班的CD機才會表現得到。從前聽此碟我不怎留意到陳薩十根手指控制力度的功架,如今聽到琴音之間的微細變化,真的有黑占像「哥倫布發現新大陸」般,十分興奮!

如果你問我為什麼有人會 [大拿拿] 用五十多萬買一部SACD機,我會告訴他,一部頂班機最令人嚮往的是它有能力駕馭一眾「考牌碟」。今次我用了一張同是PentaTone 出版的蕭斯塔高維契C大調第七交響曲(PTC 5186-511), 由Paavo Jarvi指揮俄羅斯國家交響樂團。用一部十萬元或以下的SACD機播此碟,跟用Soulution 746+這級數的機種來播完全是兩碼子的事,因為錄音的動態實在很大,而且變化速度高,SACD機未必能夠跟得貼,效果會有拖泥帶水和侷促的感覺,但用Soulution 746+ 卻能將樂曲的火藥味、刺激感引導出來!加上它把錄音場地的堂音巨細無遺地重現出來,很容易便感受到在偌大的空問中樂團如何發揮澎湃而又具活力的氣勢,對於一個古典發燒友來說,尤其是鍾情於柴可夫斯基、蕭斯塔高維契、馬勒、華格納一類作品的,Soulution 746+的吸引力完全是無可抗拒!

轉載自 “音響技術” 409 期

Social media & sharing icons powered by UltimatelySoc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