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音響設計師對話:Wharfedale Q&A

Q 訪問者:The HiFi News
A 受訪者:Peter Comeau – Director of Acoustic Design, Wharfedale

Q:你作為Hi-Fi音響業界的專家和喇叭設計傳奇人物,你覺 得這幾十年間喇叭設計上有甚麼重大的轉變嗎?

A:自我從 1978 年設計喇叭開始,過程中每個環節幾乎都需要通過真實聆聽來決定,只能結合基礎測量數據,根據喇叭在重播時的頻率響應和失真率而進行調整,一直以來都沒有產生任何問題,當然,過往這種開發產品的方式,對於喇叭的最終聲音、單元的特性、喇叭箱體和分頻器沒有 辦法作出深入分析。作為工程師,也只能夠通過「推測」 和「猜想」,並反覆試驗來完成了大部分前期設計,花費 很多時間。現在,我們擁有完善的測量硬件和軟件工具, 令到我們能夠研究喇叭設計上每一項改變對聲音帶來的影響,從單元、振膜、箱體到分音器,就連共振行為,都可 以取得相關的數據,這使到我們工程師能夠在構建原型之前,改進和完善喇叭各個部件的性能。現在,我們更有一 套軟件,可以讓我們構建「虛擬揚聲器」,並對驅動單元和分音器的特性進行電腦測量和分析,使到第一個設計原型的階段,就可以達到完整度十分高的狀態,這個階段之後,我們才使用真實聆聽和對比測試來作微調,令喇叭的聲音表現更加具備「音樂感」。當然,最後的調聲階段仍然十分耗時,不過,對比起過往,現在要設計出令人滿意的喇叭原型,所需的時間已經大大減少,我覺得,現今透過真實聆聽、軟件測量和數據採集分析和電腦模擬預測, 大大幫助了我們開發出更好的喇叭。

Q:舊時代喇叭設計和現代喇叭設計之間的聲音差異?

A:這取決於回顧多遠的時代!我在 60 年代末第一次接觸 Hi-Fi 時,大家主要談論的是喇叭的「音色」,當時喇叭都是使用黑膠唱盤作為音源進行調音,結果往往取決於所使用的唱盤、唱臂和唱頭,以及設置方式的不同,那個時候的喇叭尺寸都很大,典型的是 12 吋低音單元和 8 寸中音單元,這些喇叭的調音偏重溫暖,中頻質感豐富,同時靈敏度偏低都是那個時代的象徵。之後,英國 BBC 設計出 LS3/5a 和 Spendor BC1 改變了大家對高傳真喇叭的觀點和 評價,令大家認識到「音調準確」的重要性,尤其是在中頻,加上數碼錄音時代的來臨,通過 CD 機,統一化音源的質量和特性,大大消除了黑膠系統播放的變數和多樣性, 漸漸地,數碼錄音和數碼重播實現了更理想的頻寬,在低音、超高音和高音的頻寬上,可以還原出更多的訊息量和能量感,以及更大的動態。與此同時,市場需求體積更 小、靈敏度更高的揚聲器,令到當時的技術突破了界限。 因此,與舊時代的喇叭設計相比,現代喇叭聽起來的聲音 風格更直接、更明亮、更注重中頻細節和立體聲結像。另 一方面,現今的單元技術發展更成熟,加強了喇叭對大功 率的應對能力,以往的喇叭最大承受功率為 30 或 40 瓦,但 我們現在的喇叭普遍能夠處理 100 或 200 瓦的峰值功率, 值得慶幸的是,發燒友現在接受了一個現象,就是「尺寸更大的喇叭聽起來會更好」,因此,我們可以在設計上進 一步提高喇叭的靈敏度,更接近 70 年代發燒友能夠享受到的動態和聲音特質,靈敏度的改進可以使擴音機更容易工作,同時配合精心設計的真空管擴音機,表現可以得到解放,聲音大放異彩。我覺得,現今設計的喇叭,可以更有 效地聽到人聲和樂器的準確性,閉上眼睛,就可以感受到 表演者就在我們身邊,也許,這就是「high fidelity」一詞的真正含義。

Q:可以告訴我們一些關於 Wharfedale Evo4 系列的開發過程嗎?

A:設計 Evo4 喇叭背後的目標,是要將我們 Wharfedale Elysian 旗艦產品開發時所得到技術,帶進一個更實惠的價格範圍,Wharfedale 開發出來的特殊高音單元 AMT (Air Motion Transformer),提供了非常優異的高頻響應性能, 細節極之豐富,當加入到 Evo 系列時,迫使我們需要為 Evo 開發一套同等級的中音單元去匹配,這個設計也推動了 Evo 系列圓頂中音的發展,新開發的中音單元可以重播出色的 人聲和弦樂器分析力。 同樣地,為 Elysian 開發的 Slot Loaded Profile Port (SLPP) 也被納入到 Evo4 系列,提供卓越的低頻能量感和延伸能力。此外,聲箱的圓形邊緣結構,可以令喇叭平滑 衍射的特性與房間聲學整合,大大加強了喇叭在不同環境下的發揮,當然,真正重要的是,加入這些技術可以為喇叭表現帶來更強的音樂性,我很高興用家的反應和媒體評論都是十分之正面。

Q:Wharfedale 入門級產品和旗艦產品之間的聲音差異?

A:Wharfedale 喇叭一直具有鮮明的聲音風格,追溯到 1930 年代最早期的產品,到現時您聆聽 Diamond 系列還是 Elysian 旗艦喇叭,風格和格調上仍然可以感受到兩者的一 致性,這種特質也為欣賞音樂帶來了一定的「正確性」, 因為,您的耳朵會立即識別出「正確」的聲音,不會突顯任何頻率區域,同時呈現出細節豐富、流暢度高和能量感 豐厚的音樂感。話雖如此,當您升級到 Evo4 和 Elysian 時, 您可以聽到更加深層次的聲音還原方式,從細節上更加體會到表演者的情緒或歌唱方式,情緒可以使聽者更加投入到音樂當中, 憑藉 Elysian 的高靈敏度設計,可以實現出龐大的動態範圍,只要調整到相應的音量,就會有非常逼真的音樂臨場感。

Q:您在設計產品時有甚麼參考嗎?

A:毫無疑問,會是現場音樂,我盡可能經常去聽音樂會, 尤其是古典音樂演出,這幫助我更深入了真實的聲音、包括人聲的真實聲音,鋼琴的音色和結他的本來音調。

Q:您們會在自己的廠房生產所有東西嗎? 在設計喇叭和 生產模型的過程中,真實聆聽的過程有多重要?

A:在 Wharfedale,我們會盡可能自行生產和製造所有組件,通過這種方式,我們可以控制每種組件的性能和品 質,技術方面也可以滿足到我們自家設計的高標準,即使我們需要從其他生產商中購買零部件,我們也會跟他們密切合作,確保溝通過程中大家對生產規格的要求有充分理解,令到每次採用新技術或設計時,都可以保持着我們自 己設定的高質量標準。 就真實聆聽的過程而言,這無疑是喇叭設計中最重要的部分,正如 Gilbert Briggs (Wharfedale 創辦人) 製造 第一款Wharfedale 喇叭時所說的名言:「即使實現了技術上自己追求的目標,並不意味著將會獲得自己想要的聲音。」;其中一個例子,我們用來設計喇叭模型的 Virtual Speaker 軟件,允許我在軟件上製作一個分頻器,很多時候,電腦測量的數據很好,但當親身聆聽喇叭的模型時, 通常聽起來會發現很多「問題」甚至「錯誤」,所以,我必須確定我不喜歡甚麼地方,並找出解決方法,多次實驗,直到我對最終效果感到滿意之前,通常會用到 50 個甚至更多的分頻器設計,所有分頻器在測量時都會表現得很好,但聽起來卻截然不同。另一方面,喇叭的物理箱體設計也會有類似的處理,針對單元的改進、箱體結構和內部 阻尼,每一個細節的調整都會發揮出高效的調聲作用。

Q:在您看來,書架喇叭要充分發揮,喇叭腳架有多重要? 選擇高品質喇叭腳架有甚麼建議嗎?

A:理想情況下,我想為每款喇叭都設計一個專用腳架,就像我為 Wharfedale Linton Heritage 喇叭所做的那款連腳架 一體化設計,一個好的喇叭腳架,可以有效阻止喇叭前後搖晃或震動,如果不去處理這些震動,聲音就會失去細節 和動態,但是,很多人往往沒有意識到的是,在固體力學領域中,扭轉剛性也十分重要,所以,單柱式腳架設計得再好,也不會是最理想的,好腳架另一個特點,是腳架不應將震動傳回喇叭,它需要與喇叭構成良好的阻值匹配, 不能太重,很多人認為用沙粒或者鋼珠來填滿腳架是一個好主意,但其實這種方案會使到腳架變成一個能量儲存器,在音樂瞬變的幾毫秒內,能量會釋放並傳回腳架甚至喇叭,令到聲音的細節和結像變得模糊。大多數情況下, 輕型、抗扭剛性強、具備隔離設計的框架或支架,效果會是最佳的,選擇合適的高度也非常重要,當您舒適地坐著 時,最佳聆聽位置就是耳朵高度跟單元高度水平,通常是 高音單元,也可以是高音和中音單元之間的區域。

Q:書架喇叭跟座地喇叭之間的比較?

A:這取決於您想要得到怎樣的聲音,坐立式喇叭(我覺得比書架喇叭的描述更準確),喇叭不會與地板產生強烈 的物理互動,無論在控制振動方面,或是高低音頻率的直接耦合方面,都會是比較容易達到理想狀態的,所以,很 多發燒友都偏愛書架喇叭,因為書架喇叭比較容易得到發揮,聲音更輕快、更開放和寬鬆,中低頻的表現力會更有彈性和光澤;不過,我發現,很多時候最好的設計是加 入一個分流式的低音單元,並以 3 路分音方式運作,例如 Elysian 4或 Evo 4.4,我可以在喇叭設計上調整低音適應性,以適應驅動單元和房間之間的聲學關係 ,通過內部 纖維阻尼的佈局來抑制座地喇叭內部的柱共振,事實上, 這也是設計喇叭時透過聆聽來微調的一部分,以這種方式 進行設計,就有可能達到理想的平衡,如果您對 Elysian 2 和 Elysian 4 進行比較,我相信您會發現 Elysian 4 具備跟 Elysian 2 相同的自然度、開放的中音,同時,可能聽到寬 闊的音場及低頻能量和延伸。

Q:關於 Wharfedale 喇叭的擺放方式,有甚麼建議嗎?

A:發揮出喇叭最佳結像效果的關鍵,需要充分善用房間的 聲學特性,來作對應擺放,這需要親身實驗和嘗試,但也有一些基本原則,我可以跟您分享。例如,喇叭都不喜歡被放在角落,因為這樣會放大低音,並且對中頻產生干擾效果,牆身或任何表面都會產生反射聲,干擾喇叭的直射聲,所以,最好將喇叭放置在相距約 1.5 米,而且距離後面 牆壁 0.5 米的位置,如果這個位置聽起來的低音太重,可以將它們移離牆壁遠一點,如果低音太弱,可以移近牆壁一 點,即使是 50 到 100 毫米 (2吋~4吋) 的輕微移動,也會產生很大的不同,這需要親身實驗和嘗試。另外,可以將兩隻喇叭向內側傾斜,單元中心對準聆聽位置會有助於鞏固 立體結像,喇叭不一定需要內傾到直接指向聆聽位置的中 心,向外調整一點就可以獲得更寬廣的最佳聆聽空間,更 多位置可以聽到理想的立體聲重播。如果您的房間夠大, 請盡量將聆聽位置,設置在比喇叭左右之間距離稍遠一些 的位置,例如,喇叭相距 1.5m,座位距離應至少與喇叭平 面相距 1.8m,坐得越近,就越是會感覺到喇叭的直射聲場當中,聽起來有點像戴著耳機的感受,離得越遠,直射聲會與從側牆,地板和天花板等反射聲融合得越多,這需要 親身實驗和嘗試。

Q:你覺得市場上哪些擴音機適合發揮 Wharfedale 喇叭的真正潛力?

A:喇叭非常依靠音源提供的訊號質素來發揮,因此,用家應該購買負擔得起最好的音源設備和擴音機,不幸的是, 尺寸較小的喇叭實際上比尺寸較大的喇叭,往往需要功率更大的擴音機來發揮真正潛力,因為這些喇叭通常靈敏度 較低,除非您只追求中頻和中低頻的表現力,否則,對於晶體管擴音機,我的建議是最少擁有 60W 輸出,而我自己 的偏好是堅持使用 AB 類 (或A類) 設計,市場上所謂的 D 類放大器雖然一直在改進,但就我個人而言,我仍然覺得 D 類放大的產品當中,大多數聽起來令人感到不舒服的,反 而,一部設計良好的 25W 輸出真空管擴音機,也可以將喇 叭發揮得很好,不過,很大程度是取決於輸出變壓器的質素。歸根究底, Hi-Fi 的美妙之處,在於您可以自己決定得 到怎樣的聲音,從而選擇自己喜歡的擴音機,喇叭配搭也是這樣的關係,特別是在歐洲、英國和美國,良好設計的 擴音機,價格範圍很廣,因為我經常跟 Audiolab 和 QUAD 的 設計師合作,所以我經常使用到這些品牌的擴音機,而且有很多只是入門級別的。

Q:加入超低音?對 Wharfedale 喇叭來說一個是個好主意嗎?

A:對於兩聲道的音響系統,我個人不喜歡為喇叭添加超 低音,很多時候,超低音會破壞喇叭設計師對低音設計上 的心思和考量。在 AV 系統中,我認為超低音是必要的,包含電影原聲帶在內,都需要用到超低音來重播出原有的聲音內容,Wharfedale SW-150 就是我的最愛之一。我觀 到,大多數人聽超低音時,音量調得太高,他們會覺得, 安裝了一個超低音,就必須要在系統中完全能夠聽到它的 聲音,事實上,超低音應該設置在與主喇叭完美融合的音 壓電平,重播時您不會意識到它的聲音存在,只有當它關閉時,您才會注意到它消失了!這樣的設置才是正確的!

Q:Wharfedale 喇叭需要用到 High End 喇叭線嗎?線材比喇叭貴會是好主意嗎?

A:在我看來,最好的喇叭線設計是在電容、電阻和電感方 面達到良好的平衡度,QED 一直以來都被認定是最好的方案之一,我也同意,音響線材不需要十分昂貴來達到目標效用,只不過,價格較高的線材通常帶有優良的絕緣物料以及更高純度的導體,這兩者都可以帶來微小的改進,我通常會建議避免使用電感或電容值過大的線材,太大的電容值會令到大多數擴音機輸出的穩定性帶來壓力,應該避免。另一方面,如果您所在的地區,或者擺放器材的位置 經常受到大量電氣干擾, Kimber 8PR 所應用的編織結構, 會有助於減少這種情況,為音質帶來幫助。

Q:Wharfedale 喇叭屬於「錄音室原聲」還是「音樂感強」 的聲音風格呢?

A:我不覺得兩者之間有甚麼區別。根據定義,原始的聲音或者錄音室的原聲,必須是音樂感強烈的,如果「音樂 感」是指過於平滑和溫暖的東西,那麼我無法認同這一 點。我使用「音樂感」一詞與音樂家的想法相同,意思是 器材演奏出悠揚而和諧的音樂氣氛,讓人可以輕易從情感上欣賞到美樂背後的信息和意義;為了達到這個目的,器材必須以平衡和協調的方式呈現樂器和人聲,同時要具 備傳遞音樂動態和瞬態反應的能力,就可以稱之為「音樂感」。這些音響會把你吸引到音樂當中,不會透過聲音突出器材自己的性格,所以,能夠揭示「原始的聲音」才是真正的「音樂感」。

Q:你認為自己屬於音響發燒友嗎?你家中的參考系統是甚 麼?

A:青年時期我便開始組裝屬於自己的第一套音響系統, 自此我一直都是一個音響愛好者,一直在追求並設計能夠充分展現音樂和表演者情緒的音響,如果這就是您所說的 「發燒友」,那麼,是的,我就是其中之一!在家裡,我有一套基於 Roon 而建構的音響系統,這樣我可以在每個房間播放音樂,事實上,我沒有一套固定的參考系統,因為 我會根據我的工作和產品設計而不斷更換器材,我總是會把我正在設計的喇叭原型帶回家進行實驗,當我可以和它 們一起在家居環境生活,我就可以更充分了解到每一個設計的特性,在我看來,這是設計過程中非常重要的階段。

Q:您覺得今時今日的高音質喇叭都比過往高性價比嗎?還 是我們仍然需要付出大量金錢才能夠買好音質的喇叭?

A:如果將我在 70 年代設計的喇叭,與我現在設計的喇叭進行比較,我會驚訝現在能夠以如此低的成本,達到非凡的性能和聲音表現。所以,今天喇叭的性價比都比以往的產品高,這是肯定的;但要得到最好的,仍然需要付出非常高的金額才能夠得到。老實說,現代喇叭的性價比對比以往的真的高很多。

Q:對你來說,怎樣的喇叭設計才是最理想的呢?

A:我的目標一直是設計出可以「消失」的喇叭:聽得見, 看不見,讓音樂自由地流動。其實,從 Wharfedale Linton Heritage 到最近推出的 Elysian 和 Evo 系列,我已經可以感受 到我想要的東西,這些喇叭可以讓聽眾沉浸於音樂中,忘記喇叭本身的存在。也許,這已經足夠好了,但作為一個 工程師,我仍然會努力尋求突破,做得更好。

暖和光澤,令音樂更動聽 – Wharfedale Elysian 1 書架式揚聲器

文|阿基米德

還記得 2019 年,在慕尼黑音響展看到 Wharfedale 推出兩個新系列,它們分別是 Elysian 與 EVO4 系列。兩者共通點是品牌首兩批採用氣動高音的揚聲器,故此印象特別深刻。 當中又以 Elysian 系列最為吸引,原因非常簡單,就是其外型與造工都令人眼前一亮,作為一個英國老牌喇叭廠的旗艦系列,Elysian 系列結合了典雅與時尚,能夠融入大部分室內裝修風格。但最初推出的 Elysian 2、 Elysian 4,對大部分香港發燒友來說,可能有點過大。事隔兩年多,終於等到 Elysian 1 出現,對聆聽空間為百餘呎左右的發燒友來說,是個好選擇。

氣動高音

AMT,Air Motion Transformer,中文譯作氣動高音,並不是甚麼新 鮮的設計,由於振膜面積大而輕巧,所以推動空氣量,以及起動、煞停速度,勝過一般圓形振膜高音。 提到輕巧與大發聲面積,鋁帶振膜其實比氣動更輕,面積亦比凸半球軟膜單元更大,高音延伸高於氣動單元,但因為運作方式 (鋁帶是前後活 動,氣動則是左右伸縮) 與振膜質量 (氣動單元振膜的 Mass 高於鋁帶) 不一樣,令氣動單元的聲音能量並非鋁帶能夠媲美。

Elysian 1 所用的氣動高音,與系列其他型號一樣,振膜面積為 27 x 90mm,較為長身,而振膜材料是 PET,振膜背後有一個腔室,內有吸音物,吸收振膜背波,令聲音更加清晰。

Slot-Loaded Profiled Port

Elysian 1 是二路二單元書架揚聲器,與氣動高音配合的是一隻 7 吋玻璃纖維中低音,分頻點為 2.6KHz,而頻率響應是 49Hz~22KHz(+/- 3dB)。每隻 Elysian 1 重15kg。顏色則有鋼琴黑、鋼琴白,以及這次試聽的木皮版本,而它們的表面都經過人手拋光,品牌表示,這是真正鋼琴級數的表面處理。

如非細心觀察,還以為 Elysian 1 是氣墊式設計,但其實它擁有稱為 SLPP(Slot-Loaded Profiled Port) 低音反射系統的設計,能夠令聲箱內、外的氣壓保持一致。 具體設計,是利用一條向下的反射管,將低音背波打到底板之上,然後再向兩側擴散,而不是常見的向前或向後。官方資料稱,這種設計可以令 Elysian 1 擺位變得更容易,意味着對於揚聲器與它背後牆壁距離較為寬容。

沒有在細節上失手

再出色的設計,假如不夠細心,還是有機會在細節失手,而拖累整個概念。而揚聲器外型設計,最易失手就在於腳架。

Elysian 2 的腳架令人眼前一亮,與揚聲器同一顏色、同一種表面處理的 MDF,加上由高碳不銹鋼製成的支柱,令兩者完全化為一個整體。 來到 Elysian 1,腳架是前者的縮細版,高度為 476mm,意味着聆聽者適合坐於梳化,或是較矮身的椅子。 腳架頂板設置了四個黑色彈性阻尼物,隔開揚聲器與腳架,減少震動傳遞。

順得人

把 Wharfedale Elysian 1 帶到我們細試音室,配上 Luxman D-03X CD 機、Jeff Rowland Capri S2-SC 前級和 125 立體聲後級。Burmester Power cord 接 CD 機,另外兩條電源線是 Analysis Plus Power Oval 2 Mk II。訊號 線和喇叭線同樣是 Dignity Audio 出品。

即是除了 Burmester Power cord 傾向厚身、中音和低音較為飽滿之外,其他器材、線材都是中性,或是帶清爽。然而出來的聲音卻十分平衡,亦沒有偏冷,反而帶着暖和光澤。

平均而迷人

第一張參考CD是《Brecon Baroque- Vivaldi: Le Quattro Stagioni, Il Grosso
Mogul, Il Riposo, L’Amoroso》(Rachel Podger)。音樂響起,馬上被充滿暖光的提 琴所吸引。各種提琴的琴腔共鳴感強烈,但不過火,弦聲是足夠的,兩者厚度不俗,和暖音色帶出木味,但不會偏暗,也沒有令中音過量。 高音量感與延伸充足,和低音一樣,沒有特別強化,反而更着重平衡 及自然,即是高音沒有過多,也沒有過於高亢,可以與中音、低音保持連貫。 低音亦未見誇張,中低音平順,未見有明顯峰值。三頻表現大致平均,而且是平均地厚,容易帶出不同樂器的質感之餘,亦變得更加動聽。

動聽

小提琴順耳、而細緻,但後者沒有過於刻意,順滑中有不少細微起伏,不覺是特別打磨、追求平滑的結果,因此聽起來十分自然。 暖色調的潤飾效果反而更強,色彩沒有過濃,但足夠令人感到悅耳,也是部分發燒友心目中的「靚音色」。 轉另一張CD,是 Artemis Quartet 的《Schubert – Schubert String Quartets: Nos
13-15》。Elysian 1 的甩箱能力極佳,加上平衡度出色,可以把單元指向聆聽位置,高音不會過多,這樣可以減少空間反 射聲,對兩側不平衡的空間特別有利。 除此以外,中低音速度跟得上氣動高音,無論起動還是煞停,都快速俐落。整體聲音活潑、爽快,Artemis Quartet 的特色之一,就是火花四濺的合作,以及大量交流對答,Elysian 1 都可以一一重現,感染力十足。 Elysian 1 的低音量不算多,留有不少空間給大家微調, 最直接的方法就是把揚聲器推後一點。它有一項好處,就是 比較貼近後牆,也不會令音場深度明顯減少,低音亦能夠保持分析力,不過與左右側牆的距離就要好好控制。 音像大小方面,這個配搭下,Elysian 1 傾向展現玲瓏音像,不過厚度和密度十分足夠。想要音像飽滿亦不會困難,這款揚聲器有足夠寬容度,去應付不同器材及要求。不變的是出色的甩箱能力,還有清晰定位。

人聲

換上 RubberBand 的《i》,Kick drum 不算大,是意料中事,不過其彈力、厚度、 線條有驚喜,保持適當量感之下,給你更佳質素。Elysian 1 的低音並不埋 身,應該說播絕大部分錄音, 整體都不會打埋身,音場退得後一點,有活力得來,亦有更多寬鬆感,不會為聆聽者帶來壓力。 人聲方面,男人聲厚、滑、喉音出色,不過並未影響歌手年齡和活力,咬字也十分清楚,兼顧了水分、幼細、 厚度和分析力,健康地動聽。

Elysian 1 是一對活潑、音色討好、音效不錯的書架揚 聲器,既有明顯個性和色彩,表現也頗為全面,對於各種討好耳朵的元素,分量多少都掌握得有品味。
Elysian 1 在音色上,保留了一些英式書架仔的傳統, 而音效方面,亦追得上現代審美要求,更重要是易玩易 推,而且還有一定寬容度可以給你調校聲音表現,無論你 是音樂發燒友,還是音響愛好者,都可以令你聽、玩得愉快。

總代理:駿韻音響有限公司

轉載自 HiFi Review 423 號

猶如泉水般清澈:Creek(朗泉)Voyage i20 解碼合並功放

> 40年的音響生產經驗

說起Creek朗泉,相信不少老燒友都對其有著非常深刻的印象,纖薄的身形卻有著相當不錯的聲音表現。其實,朗泉是一家有著 40 年歷史的英國老品牌,1982 年推出首款合並放大器 CAS4040,金屬機殼配上木制的蓋子,在當時來說是十分時尚,定價 99 英鎊,一經推出便轟動整個音響界,引起了兩種有點矛盾的反應:贊賞來自於對其聲音質量的認可;懷疑則來自於外界不相信一個剛起步的英國 Hi-Fi 公司能夠在成功建立品牌的同時大幅削減其售價。

其創始人 Michael Creek,早在 70 年代就已經在其父親創辦的音響企業 Wyndsor Recording Co. Ltd(溫莎錄音公司)內開始工作。Wyndsor 主要生產開盤式錄音機、電唱機、卡式機以及 FM/AM 收音機。Michael 最早是做一名倉庫管理員,然后是採購員、廠長,直至最后成為一名產品工程師。在 1976 年,Michael Creek 離開 Wyndsor 來到了他自己的 M R Creek Ltd 公司,成為了音響界的一名設計顧問。他主要從事產品開發工作,但同時也為音響生產企業提供零部件。

到了 1981 年,Michael 開始按照自己的設計來生產產品,他的第一部產品基於優質低價的 CAS4040。一年以后,Creek 發布了一款與之配套的收音機——CAS3040,定價仍然是 99 英鎊,這款產品很快就成為了當時收音機設計的一個基准。和很多廠家一樣,Creek 最初的廠房就是他家中書房以及車庫內,到了 1983 年訂單已經超過了每周 100 件產品,所以必須搬到一個更大更專業的地方,此后便迅猛發展。隨后更推出了更貴的 4140 合並放大器。

1988年,英國 Mordaunt Short 收購 Creek,Michael Creek 成為了產品總工程師。1993 年 TGI(Mordaunt Short 於 1989 年被 TGI 收購)決定出售 Creek,Michael Creek 與來自瑞士、美國和德國的合伙人一起買下了 Creek 的商標使用權,於是,新的 Creek Audio Ltd 誕生了,Creek 的銷售以及研發部門又搬回到了原來在倫敦北部的地點。新產品於 1993 年發布,包括一部 40 瓦的合並放大器 4240、一部 50 瓦的 A42 后級以及 P42 前級,1995年 推出了 CD42 CD 播放機。

隨后幾年,Creek 推出了眾多的產品,1995 年推出 OBH 系列,包括唱放、耳放、前級以及解碼器等產品。1997 年初發布 43 系列產品以及高端的 52 系列產品,獲得了世界各地音響雜志的好評。到 1999 年,Creek 的產品已經營銷到 30 個海外市場,並且其國內市場份額也在不斷增長。同年,Michael Creek 又獨立買下了Epos(譜詩)這家著名音箱廠商。

2003 年 50 系列發布,展示出了 Creek 的全新設計。一改往日熟悉的黑色和綠色外觀,替代的是 10mm 堅固的經拉絲鍍銀處理過的鋁合金前面板。50 系列包括兩部合並放大器、一部調諧器和一部 CD 播放機,這些產品都在全球范圍內得到了廣泛贊譽,有些型號還由於出色表現而獲得了嘉獎。

2004 年,朗泉的公司結構也發生了巨大變化,Michael 買下了其他合伙人的股份,100% 的擁有了這家公司。2005 年推出了朗泉 Classic 經典系列的第一款產品—— Classic 5350SE 合並放大器,還有集合了朗泉 23 年發展成就的旗艦產品—— Destiny 合並放大器以及 Destiny CD 播放機。Michael一直希望能夠重新佔領朗泉原來做得很好的平價產品市場,因此 Evolution 放大器與 CD 機正式推出,在國際市場上贏得了許多獎項。

推出Voyage航海系列
2019 年年底,Creek 便在 CES 展出了 Voyage i20 解碼合並功放,但直到去年年底,才推出正式的產品,與 Voyage i20 一同推出的有 Voyage CD 解碼播放器。而在今年 5 月的廣州國際音響唱片展上,駿韻音響展出了 Voyage i20 合並功放,展會過后,我們就來到特約經銷商海印廣場的新地影音進行試聽。

圖片技術參數 ■ 輸出功率:120 W(8Ω)、240 W(4Ω)、480 W(2Ω) ■ 總諧波失真:<0.002%(20 Hz-20 kHz) ■ 信噪比:102dBA ■ 頻率響應:1Hz-100 kHz(±2dB) ■ 后級增益:33.4dB ■ 前級增益:0dB、3dB、6dB、9dB、12dB可調整(模擬輸入) ■ 輸入靈敏度:645mV ■ 模擬輸入:4 x RCA、1 x XLR ■ 數碼輸入:2 x SPDIF、2 x TOSLINK、2 x USB-B(PCM 32bit/768kHz、DSD 22.4MHz)、藍牙aptX 功率消耗:正常工作<20 W、最大600 W、待機0.5 W

> 更精致更協調的外觀
我們首先來看看 Voyage i20 的外觀,依舊採用了鋁合金前面板的經典設計,機身的厚度比以往的 EVOLUTION 系列稍微增加了一點,讓整機的外觀更加協調。面板上並沒有花巧的裝飾也沒有復雜的功能按鍵,隻是左右兩組旋鈕以及中間的顯示屏。外觀的細節做得非常好,面板的噴砂工藝、顯示屏的顏色、還有各部件的比例都比較講究,因此看上去很精致,也很協調。Creek 這種既纖細又簡潔美觀的外觀設計其實很受用家的青睞,在這種外表之下也有出乎意料的聲音表現,難怪總有一票粉絲追隨。

豐富多樣的連接和功能
Voyage i20 提供了 3 組 RCA 和 1 組 XLR 模擬輸入,其中一組 RCA 可以添加原廠的模塊升級為唱放輸入,方便把玩黑膠的玩家使用。數碼方面提供了 2 組同軸、2 組光纖、1 組 USB-B 輸入以及藍牙功能。USB 輸入採用了 XMOS 異步芯片,最高支持 32bit/768kHz 的 PCM 以及 DSD512(22.4MHz),而這個界面的電源會與電腦端的 5V 電源進行隔離,減少干擾。PCM 以及 DSD 均提供多種濾波可以選擇,而藍牙方面則提供 aptX-HD 編碼支持,能夠滿足各種需求的玩家使用。輸出方面提供了 RCA 前級輸出以及 6.35 耳機輸出。

> 更為直接的輸入輸出
訊號路徑並沒有加入耦合和反饋去耦電容器,以直流耦合替代,讓輸入、輸出級之間的連接更為直接,並自動補償直流飄移,這是 Creek 的傳統設計特色。前級部分採用了 MUSES 的梯形電阻衰減器,每級 1dB。每組輸入都可以獨立設輸入增益,每級 3dB,最大為 12dB,方便連接不同輸出電壓的器材,同時也可設置為后級輸入,用於連接影院系統。

阻抗減半功率倍增
Voyage i20 的功率輸出是每聲道 120W(8Ω),而且阻抗減半、輸出功率倍增,這是得益於強大而穩定的供電線路。功率放大部分採用自家的 Class G 線路,採用 Sanken STD03 和 SFET 功率管,組成兩份完全對稱的放大線路,即雙單聲道設計。Class G 發展自 Class AB,使用浮動式電源電壓,以發揮比 Class AB 放大器更高的效率。與此同時,Creek 的功放即使是小音量時的低電壓工作,由於電流損耗低熱噪音大幅降低,從而令小音量時的細節和音質也表現得相當好,從而不會出現很多大功率功放小音量線性度不佳的情況。

> 實試感受
這次試聽在海印廣場的新地影音進行,搭配了 Venture Encore 落地式音箱,這是一對 3 路 4 單元、2 隻 7 寸低音單元、87dB 的靈敏度、6Ω 阻抗的音箱,對於 Creek Voyage i20 來說,可以說是越級挑戰了。由於 Voyage CD 還沒有到貨,因此筆者先用同門的 EVO 50CD 進行試聽。這套搭配組合詮釋的聲音格調真實、高雅而秀麗,它極其純淨的聲底之中,如同它的名字一樣,有著泉水般清澈的表現,與此同時表現出靈活律動與大氣盎然的風格。

當然,考慮到 CD 機的售價隻是功放的 1/3,筆者還是要求店員換上店內更高檔次的 Audio Note CD 4.1X CD 機,這樣更能全面地了解 Creek Voyage i20 的聲音特性。更換 CD 機后,全頻段的平衡感非常出色,聲音細致且富有彈性,兩端延展優秀,整體連貫性極為和諧自然。無論是從音樂角度或者是音響角度來欣賞這套搭配重播的聲音,我們都能在它們身上感受到一種准確與華麗相交融的風范。

播放大動態會有怎樣的表現?在播放《印象麗江》唱片中的第 5 首《蘇古篤的聲音》時,音樂動態大氣開放,瞬變起伏凌厲有致,氣勢有力卻不會有暴力的不適,大鼓爆發力強勁而且量感十足,深度低頻頗為震撼,足以展現 Creek Voyage i20 超強的控制能力,畢竟 87dB 靈敏度的 Venture Encore 落地式音箱並不是好伺候的。從音場的分布來看,整套系統營造的舞台感工整平衡,既沒有刻意渲染場面的寬大,也不會強調層次間的緊湊,整個場景排位自然穩健、錯落有序。這次, Creek Voyage i20 算是越級挑戰成功了。

> 總結
Creek Voyage i20 解碼合並功放的聲音表現上,更是有著穩打穩扎和聲音表現十分全面的特點,整體自然流暢、悠揚而不乏音樂味道,空間感廣闊,聲底非常純淨,下潛了得,也就是說,它的完成度很高,幾乎挑不出什麼毛病。不論從用料、性能和聲音,甚至是價錢,都讓筆者有一種錯覺,其設計是否為了與高端機型相抗衡?Creek 再次展現了如何憑借相對便宜的價格贏得了不少音響迷歡心的實力。

產品代理:駿韻音響

轉載自:視聽空間

瘋狂的高性價比,忘不了的音樂味 – Wharfedale 85th Anniversary LINTON

30年代全球各國正經歷漫長困苦的日子,經濟大蕭條後數年爆發二次世界大戰,即使時代再差,生活仍是要繼續,當有人選擇放棄,另一邊廂自然會有人心懷抱負,今天馳名中外的揚聲器品牌 Wharfedale 建立於 1933 年,壞透之年往往能釀造出經典,流傳至今, Wharfedale 在揚聲器市場穩佔一席,認真不簡單!

真正經典

Gilbert sriggs 憑參加無線電聯會年度比賽勇奪冠軍,自此揚名業界,由他設計的單元大受歡迎,戰前銷售量達 9,000 個,戰後的美國經濟逐漸復甦, Gilbert 的工廠生意大幅度上升,穩著了江山,直到 90 年代初全盤出售予 Verity Group PLC,輾轉經營到今天。 Wharfedale 不折不扣是經典,沒有人會反對我這形容,身邊朋友、認識的讀者、發燒友均對這品牌讚賞不已,聲音的確是很奇妙, 當發燒友找到合心意的聲音效果,便會長時間追隨品牌, Wharfedale 是有其魔力。

遲來必有因

[85th Anniversary LINTON] 是品牌 Heritage 系列裡第三名成員,看型號便知道,這是紀念品牌成立 85 週年, 我看外國音響雜誌評測這款喇叭是 2019 年至 2020 年之 間,受疫情拖累,音響行頭出現前所未有的大脫期,工廠延誤交貨日期,少則半年至 9 個月,長則超過一年,這是無可避免,遲來總比沒來好! 高人高見原版 LINTON 產於 1965 年,新版由 lAG 集團總工程師 Peter Comeau 負責設計,集團於英國開設支部,專門為研發及設計新產品。據我獲得的資料所知,新設計重點在於喇叭前障板, Peter 的哲學認為障板宜寬不宜窄,障板過瘦會影響中音密度和高頻的表現,因此,他採用舊年代做法,除了音箱是大木箱,凹入式障板亦比目前流行喇叭款式要寬闊,這設計亦涉及到音箱木料, Peter 聲稱做了大量研究,發現高密度刨花板比現行 MDF 板更合適用作製造音箱,我是頭一趟聽到工程師說刨花板的優點,真是各師各法!

新舊共融

新版 LINTON 音箱不完全是刨花板,也加入了 MDF 板混合為夾板,無論怎樣,創新思維總勝於墨守成規。認真來說,音箱屬於低音反射型,氣孔設於箱背,單元組合採用三路三單元架構,1 吋半球體高音單元,搭配 5 吋 Kevlar 中音單元及 8 吋 Kevlar 低音單元,兩個單元同靄黑色編織振膜。如論喇叭的格局,無疑是有舊年代感覺,但我看它的規格數值卻反映出是現代設計,其靈敏度是 90dB , 擴音機的輸出功率只需 25W 以上就可正常驅動,輸入功率的上限是 200W , 換言之,喇叭對擴音機沒大要求,再看 SPL 最高輸出聲壓是 110dB , 在寬闊的環境裡播放也有足夠音壓,很明顯, Peter 要設計出容易給擴音機驅動,並且在普遍家居面積能有好效果的中型喇叭,當然,聲音方面會帶有特色,主要是因為振膜物料 Kevlar , 是高剛性,耐熱不變形,振膜自身阻尼極之良好,甚少出現裂盆失真,大音壓播放仍保持聲音的純度,配合大木箱和諧溫暖特性,整體表現該不錯。

我的感受

今次測試有三大感受想與讀者分享,玩這類木箱喇叭不可忽略腳架的重要性,十居其九要配上原廠腳架才有最佳效果,這次連同專用腳架測試,感覺中低音是有清晰 層次,聽打鼓音樂低音更顯得扎實,再次證明同廠出品是比他家產品合拍。另一感受是 LINTON 與黑膠唱片非常吻合,高頻比聽CD時更晶瑩剔透,通透得似名貴玉石,圓潤動人兼且聚焦鮮明,不過,它這份特質需要配合擺位,否則表現尋常,這正是第三項感受,在實測過程我發現 toe-in 角度非深不可,起初的擺位角度有點 保守,形態未算是大八字,這擺放方式對於普遍喇叭都合用,然而,對 LINTON 來說只能發揮出正常水準,播放了數首音樂,效果都很正規,品牌推出紀念版,通常 聲音會比現役型號更富特色,我能聯想到該是喇叭擺位未夠理想了,腦袋裡浮現出種種大木箱喇叭的擺法,全是過去在展覽會裡看到的情況,細想之下發現木箱喇叭 是有一套法則,絕大部份情況會借助側牆和背牆營造飽 滿量感, toe-in 角度並且很極端,從而令高頻聚焦點收緊,聽起來,音像是有針點式的精細,基於試音室內已 做的佈局處理,我只可以在 toe-in 角度中琢磨,假如把 LINTON 往後牆推進去,看情況是比較困難!在推前推後數次,最終找到合適角度,結果每邊喇叭向內拗入 3cm,完成後重新播放音樂,竟有天壤之別!

反轉印象

能夠釋放 LINTON 的潛能,做什麼也是值得,當我播放動態凌厲的敲擊鼓樂, LINTON 毫無保留造出座地大喇叭的震撼勁度,播放「爆。Boom 」 令我進一步了解它,專輯內歌曲由爵士鼓、色士風、 鋼琴、貝司、康加鼓… 等等樂器演奏組成,聲音動態近乎到達頂點,專輯的頭兩首擊鼓,無論位置或力度,同樣能反映出喇叭與擴音機是否默契十足, LINTON 給我感覺是整套鼓擺了出來, 聽得出鼓手正在炫技,連環在中音鼓和低音鼓之間閃電式抽打,夾雜了銅鈸響聲, LINTON 值得我讚是定位很實在,樂器的輕重節奏全在掌握之中!縱使音量被我調高至輸出的三分二,整體聲音仍然保持扎實,完全不覺得喇叭單元是強撐,相反,鼓聲動態顯得遊刃有餘,這段效果不管是 LINTON 或是 T+A PA 2000 合併擴音機,同樣令我感覺意外,不諱言, LINTON 這種傳統設計的喇叭,我總是認為聲音速度緩慢,衝擊力欠奉,這次可算大跌眼鏡了!

迷人琴聲

接著播放老牌爵士樂「百樂門」 LECD , 其中〈夏威夷天堂〉是一首充滿懶洋洋味道的音樂,甫響起樂器聲音,密度與響度均明顯增強了,感覺似提升了放大增益,與此同時高音單元的指向性少了散渙,使得樂器的形態和質感有浮突, LINTON 對我來說是神奇喇叭,大 toe-in 後聽到的定位和空間感是更良好,尤其是高音單元的表現,發出的聚焦能量與純度均有明顯提升,進一步把訊源的音質表現出來,就說播放黑膠的效果便令我對Wharfedale的印象大改,播放張國榮「Revisit」33 轉黑膠,其中的〈夢到內河〉我竟然能聽到之前沒有的感受,是突出了哥哥聲線和演繹歌曲的方式,每句起承轉合充滿著跌岩的感情,現在這個喇叭擺 位最令我滿意是人聲與音樂有良好分隔,微微立體感讓我覺得聲音是具有實質形態,如此表現在播放 〈Anne-Sophie Mutter:The Club Album-Live At Yellow Lounge〉 更是出眾,重點在於 LINTON 表現了 Mutter 手上那把百年名琴的響度,聽頭一首〈四季: 夏之樂章快板〉,琴腔發出的共嗚明顯聽到中頻是脹滿起來,這正是大直徑單元的優勢所在,再聽 Mutter 拉弓動作,弓弦摩擦的硬度與滑過弦線速度,除了爽快之外我再找 不到更貼切的形容詞,到了這刻我仍不相信 LINTON 播出我夢寐以求的小提琴效果,它不過是萬餘元身價喇叭,有時候,喇叭的質 素能與實際價值存在大反差!

總結

新版 LINTON 是兩萬元內的理想選擇,發燒友別執著於喇 叭的體積,老早敲定非買座地 不可,查實座地式喇叭具有的量感,新版 LINTON 也能給您,甚至隨著搭配的擴音機質素,有機會帶來蓋綿被式軟熟低頻,只要稍為留意 toe-in 角度,聽到浮突音像絕不出奇,而重點是 Wharfedale 喇叭一直有很好音樂味,不會讓 人聽感過於刺激,聽音樂是 一流享受!唯一顧慮是佔用空間,若家居能容納它,那就是 幸運了!

Luxman L-595ASE – 以嶄新技術回味經典純 A 風味

Luxman 在慶賀公司成立 95 週年時,特別推出僅在日本市場發售,限量 300 台的純 A 類合併放大器 L-595A Limited , 現在為了讓全球愛樂人士同樣能夠徹底感受 Luxman 純 A 類放大器的獨有精神面貌,今年加推同樣限量 300 的國際版 L-595ASE。 為凸顯且在同類機種中的超然地位, L-595ASE 猶如 L-595A Limited 般把造型回歸到 1989 年推出的 L-570 身上去,使走復古路線的這個型號產品,外觀與 Luxman 近年紛紛在面板中央設置兩個大電平錶的新世代合併放大器完全不同,且 L-595ASE 所有功能和訊源選擇,全都可以運用機身按鈕配合遙控來達成,以操控簡單直接之效。

把旗艦技術大幅移植過來

Luxman L-595ASE 雖然別樹一幟地採用懷舊造型,但現代化處理方針,卻使舊瓶新酒的 L-595ASE 與時並進, 內部電路除把來自分體旗艦的各項嶄新技術大幅移植過來外,還結合應用誤差特低的音響級電子零件,使這部代表 性機種多個部份都勝過 Luxman 同系列合併放大器,而源自 L-570 的經典造型,則使 L-595ASE 擁有銀色拉絲金屬面板與底層 Alumite 黑色陽極處理鋁板構成的鮮明顏色對比。與此同時!由磨砂啞面和亮面金屬板組成的多層機殼,配合特別炮製的鑄鐵機腳,更使內藏大型散 熱系統整體重 29kg 的 L-595ASE 理想發揮抑震效能,且 L-595ASE 還特別在前級的部份採用銅包鋼結構,加強屏蔽效能,精密處理把干擾問題減至最低,有效抵禦各類外來訊噪!

以嶄新技術讓樂迷回味經典特質

L-595ASE 的放大電路使用終極級 ODNF-u(u 代表 Ultimate) , 其共源共棚電路和鏡像電流電路使用雙晶體管設計,全面優化 下除具備原有 ODNF 高迴轉率和超闊 頁域外,更擁有強勁的誤差檢測系統, 同程度的失真都會在放大過程被有效抵消, L-595ASE 總諧波失真只有 0.007% (8Ω, 1 kHz) , 音染極低下聆聽各類型音樂皆表現得別緻迷人。而且 L-595ASE 在音量調節上還特別使用由固定電阻陣列組成 88 級的 LECUA 1000 電子控制衰減器,除擁有旗艦般精準控制外, 更在低電平時確保不會出現音樂劣化現象,配合分立式緩衝電路,使前級驅策力獲有效提升,融會貫通真正純 A 類放大電路,是 L-595ASE 音染低而動力強橫的原因!

達靈頓電路架構

L-595ASE 功率放大使用 Luxman 擅長的達靈頓 (Darli ngton) 電路架構,輸出級以三對並聯的 Bipolar 晶體管作推挽,有助改善訊噪比並大幅改善高頻失真。與 此同時, L-595ASE 所用肖特基二極管更是來自日本 Kyocera 的出品,確保整流電路擁有高效 DC 直流轉換效率,所帶轉換噪音亦特別低。 L-595ASE 雖然輸出 30W x 2 (8Ω),但卻非常著重供電穩定,機身中央可見應用了多重調控的大型 El 型電源變壓器,配合左右聲道完全獨立的8支高容量 10,000uF 濾波電容,時刻為 L-595ASE 提供源源不絕的持久電力,務使 L-595ASE 純 A 類電路發揮極致效果。為免電流量驚人的 L-595ASE 工作異常而導致本身或揚聲器受損,保護電路同樣做足功夫,齊備電流過荷、不正常高溫和 DC 等多種檢測功能。

完全分離的前後級結構

Luxman L-595ASE 採用精簡直接的連體設計,合併式結 構讓訊號傳輸在通道特短情況下收快而準之效,不過二合 為一的內部其實明確劃分成前級和後級兩個獨立部份。正 正就是因為機能控制和驅動電路完全分開, Luxman 特為 L-595ASE 安排前後級分離模式,讓器材升級變成賞心樂事, 因為用家只要根據實際應用需要,按面板上的 Separate 鍵 敔動分離模式, L-595ASE 便既能化身成為前級放大器亦可 以視作為後級般使用,透過機背的 PRE OUT 連接同廠外置功率放大器如 M-900U 或以 MAIN IN 連上同廠 C-900U 前級, L-595ASE 便能隨心所欲,靈活演變成前級或後級放大 器,然而就算單單一部,融合 LECUAI 000 音效控制和陣容龐大 ODNF-u 電路於一身的 L-595ASE , 能夠憑藉本身匠心獨運的優越電路發揮相輔相成效果。

齊備多元化訊號輸入

連線時發覺非為追趕潮流而製的 L-595ASE , 除向純音響發燒友提供兩組平衡 XLR 和 4 組非平衡 RCA 訊源輸入外再額外增添 Phono 輸入,讓黑膠迷手上擁有的大量珍貴 LP 唱片能因此派上用場,只因 L-595ASE 兼具 MM 和 MC 放大功能,不單迎合 MM 動磁唱頭所需,亦適宜 MC 動圈唱頭使用,絕對是模擬音樂擁護者的一大喜訊。而應 用時只需直接按動機面上的 MM 和 MC 按鍵,便能配合動磁或動圈唱頭理想發揮作用,且 L-595ASE 還設有超低頻濾波系統,重播碟面不平或帶瑕疵的黑膠唱片時,能藉此把可聽頻域以外的超低頻瀘除。需注意 Subsonic 這項功能需以遙控啟動,不像使用動磁或動圈唱頭般直接按動機面上的 MM 和 MC 按鍵便能收效,而包括 Subsonic 在內的各項功能,在運作時都會亮起相關顯示燈。操作時最讓人欣喜的地方在 L-595ASE 的 RA-17A 對機能控制反應神速,當中音量控制更是飛快,瞬間即達所需音量大小,且無論是敔動機能或轉換不同輸入都易如反掌,這與 音控反應緩慢的機種構成很大對比。唯一需要特別留意的 是 L-595A5E 工作時會產生高溫,需為此預留空間作散熱之用。

啟動直通模式是指定動作

L-595ASE 設有 Line Straight 直通模式,測試時順理成章把這項能把音色控制、響度調節和平衡左右聲道等功能全部徹底關閉的系統廠動,原因這使音樂訊號不經額外處理而能全面直通,相信這是 L-595ASE 用於驅動高音中音單元兩者都打孖上,低音單元甚至倍增至 4 隻的 Dynaudio Evidence Platinum 時柔中帶剛,聲效澄明透徹地顯得白璧無瑕原因之一,且我發覺聲音滋油淡定而速度不徐不疾的 Luxman L-595ASE , 無論重播大型管弦樂團和熱力澎湃的搖滾樂作品都順利過關之餘,用於播放爵士和藍調作品更是恰到好處,只因 L-595ASE 氣定神閒的甜潤聲效,除讓高頻再現時刻保持悅耳動聽外,飽滿有力的中低頻,更令音樂旋律真摯動人地顯得韻味盎然,而 L-595ASE 略帶微溫的富質感聲效,用於播放女歌手與頂級爵士樂手合作的唱片更堪稱一流,就好像今次拿出改用 SACD 形式再版發行的 Diana KraIl 《Live In Paris》一聽,由頂尖幕後製作團隊負責的錄音除使臨場感觸手可及外, Diana KraIl 絲絲入扣的演出同樣無懈可擊,日本壓碟的《Live In Paris 》 在純A類 的 L-595ASE 重播下,作品首首感人肺 腑地充滿魅力,當 中 Diana KraII 自彈自唱的《A Case Of You》更見非同凡響,巨細無遺的栩栩如生表達除讓歌聲和鋼琴聲忠實呈現外,彷彿出現在身旁的現場聽眾咳嗽聲,更使我猶如置身法國巴黎 Olympia 奧林匹亞音樂廳內現場一樣。

絲絲入扣的表現力

聽罷迷得人醺醺醉的情調十足《Live In Paris》後,換上同 是爵士女歌手但風格完全不同的綾戶智惠之《BBBB Meets Chie Ayado》 和 Mie Joke 的《Etrenne》CD 一聽,發覺在 L-595ASE 泰然自若的厚實中低音表達下,兩張唱片同樣入木三分地表現徹底,帶強烈紐奧爾良爵士風格的 Black Bottom Brass Band 在綾戶智惠不拘小節的全情投入下,洋洋灑灑地帶出一份繽紛璀璨的澎湃活力,行雲流水般刻劃,更使集不同銅管樂器配軍鼓演出的每首作品都 趣味盎然地引人入勝。至於由 Mie Joke 配多位日籍爵士樂手在《Etrenne》內合演的〈Cheek To Cheek〉和〈Caravan〉,由 L-595ASE 純 A 類的低失真表達下,熱力四射的傾情演出如水 銀瀉地般高潮迭起!精彩絕倫的表達,讓兩首作品各自流露出婀娜多姿和火爆熱情的效果,完美無瑕的生動流暢表現,火花四濺地煥發出讓人擊節讚賞的洗練迷人風彩。

理想匹配不同器材

L-595ASE 配備大量訊號輸入,是否每個特性都完全一樣呢? 理論上只要屬於相同標準,在同一部電子產品上理應不會存在分別,只不過若使用非平衡 RCA 輸入而又經常拔插轉換不同訊號線的話,推薦應該選用 L-595ASE 的 Line 1 , 原因與規格及效果無關,實情是 L-595ASE 的 4 個 RCA 輸入,唯獨這個插座採用合金結構,因此 Line 1 兼得純銅高傳導特性和黃銅的硬度,理論上比純銅插座更加襟磨耐用,頻頻換線的發燒友不妨留意這個設計特色,因為能避免經常拔插導致插座出現磨損。至於今次配合 CH Precision 四分體 SACD/CD 機使用,則可以自由從 L-595ASE 兩組平衡 XLR 端子二擇其一,在如此組合下,除讓一直沉著應戰 的 L-595ASE 面對 Dynaudio Evidence Platinum 時表現得揮灑自如外,純 A 類韻味十足的聲效更帶有一份沁人心脾的魔力。測試過後,使我甚至懷疑全球限量 300 的 L-595ASE , 是否真的能夠滿足市場需要!

總結

Luxman L-595ASE 雖然採用回歸到三十年前的復古造型,但內部電路卻帶有新一代機種 L-590AXII 的影子,只不過關注每個細節, 針對影響音效的各大環節進行全方位強化,使指向發燒友而製的 L-595ASE 在細意改良下比 L-590AXII 更勝一籌,且 Luxman 考慮到實際應用需要,設計周詳的 L-595ASE 還配備大型揚聲器插座和左右聲道遙遙相距 18mm 的 RCA 端子,讓導線連接更覺輕鬆容易,發燒友應用大型插頭的粗壯發燒線時,都不會因為互相碰觸而影響連線,整體設計,使 L-595ASE 音效表現出眾之餘,應用上亦倍覺 得心應手!

轉載自 “音響技術” 第 479 期

Social media & sharing icons powered by UltimatelySoc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