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ritical Mass Systems Center Stage 2M 為器材止熵

讀者如欲了解 CMS 的 Center Stage 2M,必先認識 Entropy。若有看過電影「天能」會更容易理解「熵」,嫡是形容秩序錯亂,這是自然現象,有個很好的解釋就是打桌球,開局前所有球都放在盤內,整齊排成三角形,當白色球撞向那堆紅色球,結果自然是紅色球衝向周圍,紅色球從順序變成亂序,這就是嫡。

無可挽回

熵的發生是非常廣泛,簡單如倒瀉水在地上,正所謂覆水難收,嫡是沒法立即修補,即使閣下擁有神奇力量,能令時間倒流也是無補於事,還記得「天能」裡出現的倒鏡嗎?

用回剛才比喻,水從杯裡傾瀉向地,發生的時間可能只是數秒,但這是必定有的進程,現實世界沒人可以令已發生的事情逆向還原,所以應對嫡的方法亦只可由亂序逐漸變成順序。

熵從何來?

熱飲料在杯內的熱份子不停地互相碰撞,當溫度慢慢變冷,水份子在固定的結構便大幅度減少活動,這時降低了熵,這便解釋了嫡的提高至下降是需要時間。熵與 Center Stage 2M 有何關聯呢?我在本刊 2022 年 2 月號介紹 Center Stage 2,提及 CMS 老闆 Joseph Lavrencik 的論調,他說每部器材在通電後,機內便自然衍生嫡,不管是線路板、電子零件、機殼引起的震動,或是關於電磁場、射頻產生的亂序,同樣是影響整體播放表現,而器材是不可能獨善其身,互相連接後就是整體影響。

負熵之迷

熵源於熱力學第二定律,提出理論的科學家是克勞修斯,他認為在封閉孤立的系統內,熱量是從高溫流向低溫,從有序走向無序,而過程是不可逆轉。將理論套入音響器材,包括喇叭身上,即代表在機箱或音箱裡面存在無秩序的混亂,重點是熱量會持續遞增,而理論內所述的嫡增也是說明若沒有外來能量介入,熵只會愈來愈嚴重,簡單來說,機箱或音箱必需要經某種物件與環境連接,由封閉轉為開放,然後產生能量交換,把自身的熵逐漸減少,這過程是有專門學名一負嫡效應。Center Stage 2M 的作用便是令器材達到能量交換,實際是如何達到這效果,恕我未能詳細解釋,我瀏覽品牌的網站,嘗試找出 Center Stage 2M 具體資料,無奈沒找到線索,我看外國雜誌對產品的評論,全是集中描述使用過程和效果,似乎沒有一間媒體是掌握實質資料,譬如說製造的物料或構造,我能理解在這個資訊流動的年代,但凡涉及到深入的研究,確是需要多些保障,即使資料不詳我也不會覺得是問題。憑外觀,Center Stage2M 就是一整個金屬圓柱扁體,與器材耦合的頂部仍是塗有特殊物料,看到表面是有些微粒子!底部是一個直徑較外殼略細的鋁合金,至於外殼我估計也是剛性鋁合金。姑勿論推測是否正確, Center Stage2M怎樣形成負嫡效應,對我而言仍然是未解之謎。

無謂計較日子

關於抑震輔件是有很多不同解說理論,Joseph 的切入角度是不太常聽見,普遍是將動能轉換為熱,最後自然消散,又或是改變物件的諧振點,條條大路通羅馬,以我接觸音響輔件,深知道是沒有對或錯,只能考究是否適合器材。Joseph 既然選擇以負熵解決問題,那便要遵循大自然的規則,Joseph 給用家提示,初使用需要至少 14 天時間,還說在期間有可能效果反覆,這方面我在上次文章裡已有提及,不過,可能解釋未夠完整,今次引用熵的比喻,相信會更清晰。查實 14 天是約數,讀者可以想想,器材搭配是不盡相同,每位發燒友的聆聽環境和使用器材怎可能出現相同程度的熵呢?我個人的想法是無需要理會降低嫡的時間,反正放進器材機底後,誰有閒情逸致拿走它作比較?說到底就是用或不用!

按實際選擇

之前推出的 Center Stage 2 與新製的 Stage2M 版本無論外形和身高沒明顯分別,同樣提供 3 款高度尺寸;0.8″、 1” 及 1.5″,理論上,高度與成效不應掛勾,否則,所有用家都選 1.5” 好了!高度的選擇是因應器材本身機腳而定,實際也不需要太多想法,真正需要留意是 Center Stage 2M 是固定構造,不能微調高度,故此,廠方預備了數片薄墊片,若使用後器材不平衡,那便應放入墊片了。這次測試我把總數 6 個 Center Stage 2M 分別置於 CH Precision D1.5 SACD/CD 轉盤及 Dan D’ Agostino Momentum HD 前級,前者使用 0.8″,前級因擺放於主機與供電器之問位置,故此,使用 1″。

內心的糾結

這次測試需要顏長時間才能下筆,熵是逐漸遞增或消退,在我從 D1.5 SACD/CD 轉盤取走 Center Stage 2M,那刻是感覺不出聲音馬上變差,證明事前和事後都需要時間沉殿。自問測試輔件的次數也算不少,從未有遇上像今次的斜結,認真說,本刊沿用的音響架屬於高質素,抑震效果是很理想,假如使用 Center Stage 2M 後有提升,是否代表它有神奇效用?倒過來,若我察覺不出聲音有進步,這篇報導如何能寫下去?同樣的想法,假設發燒友幫襯了 CMS 的音響架或是墊板之類產品,Center Stage 2M 還有作用嗎?

撥亂反正

以上問題的答案我一時想不到,但透過實際感受是可找出端倪,拿走 Center Stage 2M 的 隔天我再次播放一些早前在這系統聽過的音樂,包括我試機必然播放的鬼太鼓座〈三國〉,我感覺 Center Stage 2M 對器材是不止於某個範圍的進步,平日在器材上使用抑震輔件,很容易便聽到音場、高/低延伸有改善,但今次的效果比較是各部份均受影響,先要說鼓、笛子、三味線… 這些樂器的定位,音樂的開始是右側響起鼓聲,相位在喇叭之外,假如讀者有調校喇叭的經驗,那便會明白,調校正確的喇叭,左、右喇叭之外均有發聲點,而這個鼓聲正正落於右外側,之後是位置略高的太鼓、笛子分別出場,樂器奏至三份一時間才聽到三味線加入,如沒使用Center Stage2M也會聽到以上樂器的定位,但欠缺清晰的分隔,右側出現的鼓聲也聽不出整個鼓是側放,可以說前、後的差別是低頻從肥大轉成為輪廓收緊,放置於後排的太鼓,使用後聲音反映出距離,鼓聲也由遠至近。

感覺辛變樣

其次是音樂的完整度,鼓聲的力度、低頻延伸下潛、殘響…通通削弱了,更要命是吹笛子的口水聲、弱音,還有用作撥彈三味弦線的撥子,也失去了勾撥的硬彈力,我以為這樣的折損已夠多了,豈料到我再細心聽餘下的數分鐘演奏(歌曲全長10餘分鐘),正當所有樂器同時嗚奏,我竟覺得效果一片紊亂,原是兵臨城下步步相逼的氛圍,此際已變成叫人煩躁難耐,到底是因為器材受震太嚴重,抑或是機內熵增呢?

內外之別

自知職業病重,遇上問題自然是要找答案,於是我在 D1.5 機底再次放置承重墊座,這是用了一段時間的產品,我花了半天時間把音樂聽了又聽,一來是要清楚辨識出分別,另一方面,每趙更換輔件其實是需要時間讓器材完全耦合,平心而論,我換上的墊座也能弄清楚定位、音場深闊和聲音層次,甚至於尾段的合奏部份也能抑制紊亂,偏偏就是聲音的通透度及還原度是若有所失,使用 Center Stage 2M 之時太鼓的逼力和三味線凌厲能量,我雙耳膜是感受到壓力,雙腿同時感覺低頻由地面傳來,可見Joseph 指的熵正是存在於機內,實際情況或來自多種成因;整體諧振和電磁場干擾是很常見,這些源於內部的影響,借助外部承墊也未必能徹底導出,換言之,Center Stage 2M 本身的構造和物料能造成負熵,而這效應在我使用其他墊座,即使給予時間讓效果沉殿,但最終發現是未可達到近似情況。

斑斕或細緻

其後進一步把墊於前級的數個 Center Stage 2M 也拿走,聲音變化更是明顯,因我已聽了有改善的效果,情自然是深刻,前級內部形成的熵與 SACD/CD 頻率干擾,然而,Momentum HD 畢竟是高變得非常差,不過… 若從沒使用Center Stage 2M的話便可能永不清楚,Momentum HD 是有更理想的發揮,正
如我重聽 Max Richter [The New Four Seasons Vivaldi Recomposed],所有樂器的演奏效果像化開的水彩,色彩雖是斑斕但卻失去精細線條,低頻也是迷糊一片,我不能說面前效果是有不妥,就當我從沒接觸 Center Stage 2M,這套器材仍是屬於 High-End 級數,關鍵是見識了器材的本色,耳界開了便不能降低標準了!

總結

這篇文章裡,我圍繞的熵影響寫出用後感,目的是為道明內在影響比外圍的干擾、震動更難處理,若視而不見,後果只會是隨日子遞增影響,照情理是沒有爭辯餘地,發燒友對覬聲的追求就是永遠向前,無奈現實存在門當戶對的想法,因應每套器材的總值,要在 Center Stage 2M 的功效與售價之中衡量,每位發燒友是有不同的考量,總的來說 Center Stage 2M 能讓用家進入高層次境界,付出是值得的。

Critical Mass Systems Center Stage2 匯聚精髓,撥亂反正

一年容易又過去,執筆之時踏入了 2020年的 1月,雖說是新一年新開始,這篇測試報 告卻是姍姍來遲,全因 Center Stage2 與一槍般墊腳輔件極之不同,想當日  CMS 老總 Joseph Lavrencik 來到本刊,親自示範 Center Stage2 的效果,並說到這套墊底需要時間浸出效果,期間會表現反覆,首次擺放在機底,短暫間會獲得甜頭,隨後的兩三天計或會變差,但別要擔心,就讓狀態保持下去,漸漸地觀聲便會回來,這麼兌,到底需要多少天呢?Joseph笑著回答:「10天至14天不等!」

尋根本治重點

請恕小弟見識淺薄,在過往測試生涯裡,兩週時間足以了解輔件的功 效,這套墊腳剛好是相反,兩週後方見真章,到底是有何原因呢?就著 Joseph 當日的解說:音響市場上,大部份抑震產品,例如是音響架或墊釘!絕大部份是把震動能量轉化熱能,我嘗試找出另一種方法來處理諧 振,於是經常和我兒子進行討論,他是電機工程學理博士,提到音響器材諧振處理,他說出了重點,就是熵 (Entropy),嫡是指能量失序,音響器材 振出現這現象,不僅是來自外部環境的震動,器材在通電後,元件及線路板產生出不同的振動,形成螺旋效應(Spiraling Effect),這種影響是沒可能徹底消除,但能夠減至最少程度,而 Center Stage2 利用鋁合金結合特殊阻尼塗層,通過耦合把嫡的狀態從高轉為低,從而提高穩定性,令干擾降至最低程度,整個轉化過程是需要時間,正因這原故聲音在頭數天好像變差了,經過一週或更長時問便達到預期效果。我向 Joseph 問及,這套機腳對於 CMS 的用家可有效益?他的答案是 CMS 機架與 Center Stage2 非但沒有抵觸,一起使用效果只會是加倍理想,那刻我的確認為他是黃婆賣瓜,自賣自誇!如今細心咀嚼 Joseph 的一番解說,這也不無理據,若把諧振簡單地區分為內外兩類型,那麼 CMS 機架便是應對來自地面及聲音構成的震動,與 Center Stage2 一併使用便是內外徹底處理,當然,在其他機架或墊板上使用亦會得到類似效果,說到尾都是墊機輔件,在不同的搭配情況下減震的程度自然是有所不同,否則是不用我來寫測評報告了!

公器私用

Joseph 離開本刊前,再三叮囑小弟,切戒心急,如情況許可的話,不妨效法小學生寫週記般,寫下每週的聲音變化表現.一或許美國人習慣以一個禮拜作為計算週期,房租和薪水都是每週清算,我也很想按他意思來做,奈何現實情況是辦不到,本刊每個月有不少新款器材輪流替換,根本沒時間讓 Center Stage2 慢慢成長,這類需要時間育成的輔件,還是帶回家中測試比較合適。難得找 到一個完美借口,我有大條道理向大草哥申請,把總數 6套的 Center Stage2 帶回家詳細了解,從安裝到現在已有個多月,我也不敢斷定此刻的效果是最好,只知道在近一星期裡已感覺不到聲音有明顯變異,我估計就算未完全穩定也該相距不遠吧,是時候寫下感受了!

高度與運用

Center Stage2 原則上是4個算為一組,當日 Joseph 在試音室親身示範時,極為建議每部器材都要用齊4個,然而,我嘗試過無數次,每次在機底放4個墊腳是較難取得平衡,很多時需要作出獨立調整高度,而 Center Stage2 的高度是固定為0.8吋、1吋及 1.5吋,雖然不能調節高低,但廠方提供了 1/32吋或 1/16吋金屬墊片,以便用家按實際需要加墊於 Center Stage2 底部,而我為了讓寒舍的器材都能使用 Center Stage2,個別器材只用了 3個,我把 1.5高度的 Center Stage2,放置於 Esoteric K-03 SACD / CD 播放機,及 Shunyata Research HYDRA TYPHON QR、HYDRA TRITON V3 及 HYDRA DELTA D6 機底,每部器材放了 3個,這樣便完整分配給 4部器材,另外的 12個 1吋 Center Stage2 每 4個為 1組,墊於 Acoustic Signature Double x 黑膠唱盤、LAB 12 Melto 2 唱放及 KECES P8 DC 電源供應器,對於高度的選擇,我純粹考慮器材機腳的高度,正如 Joseph 所講,最重要是升起器材,礙於 Esoteric 和 Shunyata Research 的機腳都算是高,因此才有此安排,順帶一提,我的兩組音響架分別是 Vibrato R1實心鋁合金 3層機架及 Solid Steel 舊款機架。

循序漸進的改善

在這段期間我每夜回到家中也會聽個多小時的音樂,一直聽著聲音在逐漸起變化,應用的首天只覺高頻有極為輕微提升,之後數天聽到低頻量感似有遞減,整體的變化好比減肥修身,當中我察覺播放 CD 比播放黑膠,感受到的轉變是更明顯,我認為與器材的本質有很大關係,CD 播放機無論是線路元件以至運作均比黑膠複雜,衍生的震動干擾亦比黑膠唱盤繁複得多,出現效果差異似乎很合理。如是者兩週時間很快過去,或許我每天以聽覺來觀察變化,所以沒覺得音場忽然擴大了,又或是低頻會突然衝破最低點,相反,細水長流式測試更令我認清一件事情,就是從混濁走向清晰的聲音,不單只有頻率延伸,焦點幼細度,聲音密度這幾方面有進展,同時間,音場的結構會覺得充實,連帶高度和寬闊度亦更為合理,播放黑膠時最強烈感受是聲音極之穩定,這種定的感覺是樂器和人聲都有固定而明顯的位置,音象的形態之鮮明令我感覺聲音有乾淨效果,從中更體會 Center Stage 2與不同材質耦合,例如黑膠唱盤的基座是木材,K-03 CD 播放機是鋁合金,兩組機架也是木材與鋁合金,如此的配合就令聲音剛性也有異樣,我感覺 Center Stage2 耦合鋁合金是令低頻有高密度扎實聽感,相比之下,耦合木材則略為軟身,這情況時有出現於墊腳輔件,畢竟 Center Stage2 主要是用鋁合金製成,物料之間是會改變諧振狀態,這是不稀奇,然而,這套墊座對器材帶來的改善幅度是大到不捨得拿走!

痛苦的比較

在下筆前一晚,我做了一件相當殘酷的事情,就是從 K-03 拿走 Center Stage2!我想感受箇中有何分別!取出前我預備了 3款專輯以作比較,「王維倩一新天涯歌女」、「鍾氏兄弟一極」及 Abbado 貝多芬全集(DG 2008年發行5CD,指揮柏林愛樂),每款分別聽了一首歌,先說兩款人聲的聽感,王維倩的(海上良宵〉與鍾氏兄弟的(說不出的未來),不約而同音樂部份演奏相當精彩,人聲與樂器除了分隔得立體之外,唱功包含的技巧與細節亦有清楚交代,在〈說不出的未來〉更表現了鍾一諾、夏韶聲及 Joey Tang,三位嗓音的質感和感情,特別是歌曲尾段的電結他 Solo,變化不定的調子旋律,奏出的感覺是和歌詞內容相符,同樣帶有控訴與憤概,聽完真有說不出的無奈感覺。Abbado 那套 CD 全集我選播了第九交響曲,甫開始,短短的數十秒前奏音樂竟然令我集中注意力,靜待接下來的精彩演奏,這份令我投入到樂曲的感染力,使我懷疑 K-03 的解碼能力真有這種本事嗎?抑或是我從來都冷待了它,所以未有察覺呢?不管如何,此刻聽到的就是音樂廳演奏感覺,在 Abbado 的指揮捧下,樂團熟練的演奏更添一份熱情和細膩,總的來說,3段音樂都帶出了聽歌的最大要求,就是領略到感情。隨即我拿走 3 個墊腳,重播剛才的歌曲,起初 10 多秒是不覺效果驟變,我想應該是從穩定回升至高干擾狀態也有一段小時問,之後便覺得高音清晰度開始降低,約莫維持了 10 來秒,聲音愈來愈朦,到最後連低頻都鬆散了,剛才聽得滿有感慨的電結他,竟然變得索然無味,就連 Abbado 在此刻也像倦極乏力,興高彩烈的「貝九」頓成黯然失色!值得一提是過程裡,當高音逐漸變暗的同時,人聲中頻聽起來似很飽滿!查實是干擾朦朧了人聲所造出的假象,或許是這原因令人以為拿走 Center Stage2 的效果更佳,只有是真正的前後比較才明白是什麼一回事,我只能說這套墊腳的確要耐心看待,急也急不來!

總結

很快我便受不了,急著去撥亂反正,但透過比較歙發了我,若將用於唱放及 DC 供電器的兩套墊腳,用於喇叭身上,除干擾的功效應會更直接,於是爽快地完成了移動工作,很有趣,這次等候穩定的時間不長,當晚已聽到聲音在修身,隔了一晚效果更大有進展,本來聲音是離了箱,用後只感往外伸展得較之前寬闊,背景的寧靜度也有改善,如今整套器材的效果都變得明確細緻,這次測試我終於體會到,器材內部的能量失序比起外部受震,產生的干擾影響遠遠大得多,無怪乎瑞士Soulution 會選擇 Center Stage2 作為 3系列各款型號的機腳,因為功效實在是明顯得很,有心提升聲音表現的發燒友是值得到代理那邊作詳細了解!

轉載自:音響技術 #461

Critical Mass Systems QXK Rack – HiFi+ ACCESSORY OF THE YEAR

Last year, Critical Mass Systems so impressed us with its CenterStage2 ‘pods’ that we couldn’t help but give them an award. This year, as we are beginning to discover, that wasn’t just the product of blind luck, but the result of a consistent and wide-ranging approach to countering vibrational effects and their negative influence on audio equipment. The QXK rack system doesn’t take things to the next level (pun intended), it simply provides an elegant and no-nonsense solution to vibration control that is all contained inside one rack system.

QXK takes the awesome (and awesomely heavy) Olympus V-12 and Maxxum equipment racks from Critical Mass Systems, to produce a support system that retains many of the important properties those top stands possess, but without the same physicality. In other words, QXK forms the backbone of your system, without damaging the backbone of the installer! It’s a modular rack, each shelf designed to hold one of three different ‘filter system’ platforms. Constructed from proprietary internal vibration materials, these Dual Zone Damping System filters manage vibration so that the signal processed by the electronics and analogue devices make the sound seem more organic and lifelike. The filters and rack architecture operate together to mitigate vibration in the floor, the rack, the shelf, and the component at the same time. The filter system works with all components without any adjustment, and only require the placing of supplied discs under the feet of the component to help protect the surface of the filter and improve energy transfer between the component and the rack system.

Where most support systems try (and often fail) to isolate the components from their surroundings, Critical Mass Systems’ QXK effectively filters vibration both in the component and the rack itself. The results make music effortless!

2019 年度音響盛宴:家電論壇極品音響好聲音慶典周完美落幕!

由香港駿韻音響、汕頭諾歌音響、DR 達人藝典以及家電論壇聯合主辦的極品音響好聲音慶典周活動獲得巨大的成功。700多萬的音響系統帶來的極品音質,音響廠家帶來的技術干貨講解,音響唱片公司達人藝典十周年慶生 Party,音樂家、作曲家、音樂制作人現場與發燒友互動等諸多亮點活動,吸引了北京、山東、河北甚至來自日本的諸多愛好音響的朋友們,引發了國內音響行業下半年線下活動的一個高潮!

慶典周的主角是瑞士 Soulution 登峰旗艦 7 系列(746+ SACD 機、725 前級、701 單聲道后級)、美國 YG 音箱旗艦 SONJA XV 15 周年紀念版(4件套)、Critical Mass System(CMS)旗艦機架 Olympus V12L,聲音好的無話可說,借用家電論壇老版主吳彤的話,那就是:這個聲音牛B到我服了…… 基本上好到無法批評,基本上沒毛病。筆者現場聆聽的感覺就是:這套系統在聲音上 幾乎沒有短板。(這套系統裡)低頻要量感的時候給你充分的量感,還不轟頭嘈雜;中頻照舊給你飽滿和細節;而高頻,透亮、晶瑩,白居易說的 “大珠小珠落玉盤”,就是這種感覺。

而這,隻是周四下午初步調試以后,這套系統僅僅發揮出的 7 成實力而已。

YG Acoustics 品牌成立於 2002 年,創始人是 Yoav Geva 先生,YG 的品牌名稱就是來源於他姓名的首字母。其音箱的最大特色是使用航空級鋁合金打造箱體。YG Acoustics目前在售的音箱型號包括 SONJA XV、SONJA、HAILEY、CARMEL2 等四款,都是創始人家人名字命名。Sonja XV (旗艦四件套),是YG Acoustics 慶祝成立  15 周年紀念款,以老板娘 Sonja 為名,后面的羅馬數字“XV”,象征 15周年紀念意思。YG Acoustics Sonja XV (旗艦四件套)的4條大柱音箱全部由航空鋁材制造,總重超過了 1.2 噸。實際上,YG Acoustics 是世界上少數的所有音箱零件都可以自制的廠家,以其創新的音箱設計技術和工藝引發業界關注。另外,透過自行開發的音箱設計的專利軟件計算,YG Acoustics 的音箱力求頻率響應與時間相位一致,也就是 DualCoherent。分音器依然採用 YG Acoustics 對於全頻段精准相位,以及超平坦頻率響應,且分頻點避開了人耳敏感區域。可調低音的分頻點減小對中音的干擾。分頻器的低音部分採用專利的環型空芯電感分音器包裹有 Vise Coil 構件;中音與低音的分頻部分則採用了 Toro Air 技術,實現超低的失真、出色的頻率和正確的相位響應。

瑞士 Soulution 登峰旗艦組合:746+ SACD機、725前級、701單聲道后級配合美國 Critical Mass System 卸震平台也十分養眼醒目。另外,活動演示器材全部使用了美國 Kubala Sosna 旗艦系列線材。同時美國 Kubala Sosna 的電源處理器首次在家電論壇與發燒友見面。

Soulution 746+ Limited Edition SACD 機 以 746 為基礎,加上全新開發的超重量級 746PSU 外置電源,限量生產 20 套,Soulution 746+ 除了集高質量 SACD / CD 播放功能外,同時提供高質量的數碼 AES/EBU、同軸、BNC 和光纖等四組輸入,而 Soulution 746+ Limited Edition 內的高分辨率譯碼器,支持 24 / 192 PCM 和 DSD 2.82MHz、DXD 等數碼格式的譯碼播放能力。

旗艦系前級 725,引入全新的電源技術,令725具有比前任旗艦系前級 720 更驚人立體音質,無與倫比的豐富細節,令人難以置信的低頻沖擊力,失真及雜噪進一步下調。全新的電源技術,經徹徹底底重新設計,電源系統工作更精確,調節更精確。濾波電容總量比 720 多出 400,000μF,帶來幾近無限脈沖電流之仿真電路。

相比前旗艦 700 后級,每部701都內置了4組 600W 的音頻級 Switched Mode 交互式電源,再結合高達 1,000,000μF 的電容濾波,輸出電流超過 120安培,較大輸出超過 12000瓦,總諧波失真卻小於 0.00015﹪,回轉率小於 200ns(單聲道),這實在讓人訝異,其它 Hi-End 對手隻能仰望了。另一個 Soulution 的秘訣是 100Hz 時阻尼系數大於 10000,這表示 701 的控制力相當之強,加上強大的驅動力,喇叭單元的任何動作都在其掌控之中,對低音的控制力更是意義非凡。現場隻是以一套單聲道后級功放,就已經將 4柱式 Sonja XV 音箱的威力發揮得令人信服的水平。據說,這套系統還可以同時添加 4 台 701 后級來推動美國 YG Acoustics Sonja XV (旗艦四件套)音箱。不過,這個套系統價值總價值就要輕鬆超過千萬級別了。(看來雙色球中一次大獎還不夠了)

Critical Mass System 這次不僅僅帶來備受家電論壇和耳機愛好者俱樂部發燒友喜愛的腳釘外,還有旗艦級卸震平台 Olympus-V12 Luxary。該卸震平台採用了 Critical Mass System 的專利和屢獲殊榮的振動阻尼方法建造而成,分為過濾器和機架架構組成,獨特的雙區系統已經擴展到一個無與倫比的 12 個阻尼階段,產生了最低和最中性的噪音地板。OLYMPUS 的框架的每一個邊緣都是技術人員手工打磨,將每個部件保持在砂紙砂礫上至少打磨3次,直到實現鏡面光潔度效果為止。手工拋光的金屬邊被涂上了油漆和油漆,然后涂上了油漆表面,被打磨成鏡面般光澤。在性能和美學方面,Olympus-V12 Luxary 堪稱現代高端音頻設計的杰作,為音樂愛好者提供了最佳的傾聽體驗。

同樣,CMS 家杰出的避震腳釘也是不可缺少的。

“極品音響好聲音” 是家電論壇聯合眾多高端 Hi-End 廠家及代理商為京城及北方地區發燒友准備的 Hi-End 極品音響系統欣賞會的系列活動。其目的是在讓高端音響器材獲得最佳的發揮的同時,也讓高燒友們獲得最佳的音樂欣賞體驗。

由於本次 “極品音響好聲音場” 的演示活動內容多,時間久,為此家電論壇將其擴大為 2019年的 “慶典周”。整個慶典周,家電論壇足足准備了3天5場活動,除了以往的極品音響展示以外,更有音樂家、錄音師、音樂制作人,以及多位頂級音響品牌廠方設計師和市場總監、國內著名音響代理商、經銷商老板親臨現場。

在活動准備工作一開始就收到國內音響圈的關注:新音響、視聽前線、影音極品、視聽發燒網、非常發燒網、影音新生活、高保真音響、Hi-Fi說、Hi-Fi秀、古典音樂相對論、岳聽越有趣等媒體也紛紛第一時間關注並轉發了相關宣傳報道稿件。這裡,家電論壇十分感謝對本次活動進行支持的各大影音兄弟單位的支持!

一套總價值高達 710 萬的音響系統來說,系統的調試擺位是一項挑戰。越是高端的音響系統,就越是考驗調校者的經驗和調音的細節。本次音響系統的調音是由駿韻音響的林老師、YG Acoustics 銷售及市場總監 Mr. Dick Diamond 先生全權操刀,從產品擺位,元器件使用,到產品布局的細節,無一不體現主辦方的認真和負責。

看見下圖 4 個大漢在做什麼?實際上是在弄一節 YG Sonja XV (旗艦四件套) 中的一節(4件套一共有12節,每節百公斤重以上)。別看 Sonja XV (旗艦四件套) 氣宇軒昂,實際上搬運拆卸這個自身高達 1.2 噸重的“巨漢”,也讓主辦方從體力和心力都費勁全力,諸多小伙伴們都累得夠嗆。

周四晚上,系統調試初步完畢,此時地上還保留調整音箱擺位用的貼紙。周五上午,YG Acoustics 銷售及市場總監 Mr. Dick Diamond 先生還將對音箱擺位做進一步細致調整。

周五上午,YG Acoustics 銷售及市場總監 Mr. Dick Diamond 先生現場帶領指揮 駿韻音響和諾歌音響 的伙伴們對音箱擺位進行進一步的測量和調整。

調整結束后,Dick Diamond 先生面露微笑

三天的主持活動(除了劉達老師專場)幾乎都是由家電論壇老版主吳彤主持。

9月6日周五下午是 VIP 專場,作為一個上班日,家電論壇原以為有幾個發燒友前來就不錯了。不過實際情況要比家電論壇預計好很多,周五下午來了有將近 20來個狂熱發燒友。他們很多是請假,甚至有的是從外地趕來。

這個 VIP 場,是駿韻音響的李總唯一一次現場為大家演示 YG Acoustics 專利的 CNC 銑出來的金屬振膜的剛性壓力測試。100多斤的李總也無法將薄薄的金屬振膜壓扁。

YG Acoustics 的高音單元十分特殊,他是採用 BilletDome 技術,該技術將無諧振的高音振膜,結合在一個僅重 30mg 的鋁質框架上,但是在框架的主要部分卻比傳統單元框架厚了 14倍,使這個高音的結構強度更甚於使用其他堅硬材質的高音。

9月7日上午媒體專訪,眾多國內著名影音兄弟單位齊聚家電論壇,對YG Acoustics銷售及市場總監 Mr. Dick Diamond先生、CMS 總裁及設計師 Joseph Lavrencik 先生進行現場採訪。內容涉及兩家品牌產品特性,消費者使用注意事項,產品結構等內容進行多方面的解讀。

對於 YG Acoustics 來說,媒體朋友比較關注的是 Sonja XV 旗艦四件套是如何擺位,對於一般用家如何設置?四件套的超低音為什麼以無源形式設計?分頻的設立以及對多單元的相位問題廠商是如何調整?如何看待電子分音設計等等。而針對CMS 機架和避震層板,媒體朋友關注的焦點是售價不菲的 Olympus 機架及層板是有著如何的結構和避震作用?廠家在數據檢測上是否會公開?未來是否會再推出一些親民的配件產品等。

有關這方面的內容,后面家電論壇將會制作一個視頻供大家參考。

9月7日下午是達人藝典 10周年 慶典活動。該活動不但是一場有關音樂唱片從構思、編曲安排、母盤制作、壓片等諸多方面,為發燒友帶來一場別樣的知識盛宴;還是一場熱鬧異常的生日 Party!

為了慶祝達人藝典十周歲生日,“達人” 以10首不同體裁、不同音樂風格的錄音佳作,匯聚成《達人·拾年》精選專輯,展現 “達人” 對錄音技術與美學藝術的獨特見解。

《達人·拾年》是首張MQA編碼的玻璃 CD 唱片。該唱片介質以光學玻璃為基片,24K純金反射層鍍成,達至極致信號還原效果。此外《達人·拾年》還引入目前最受關注的 MQA 編碼技術,將龐大的 24bit/88.2KHz 超高解析音頻,通過MQA折疊編碼方式,編碼為 CD 可容納的文件大小,承載無損母帶信息。帶來 HIGH-END 至尊享受。

另外《達人·拾年》還有一種是 24K純金 CD,首次在家電論壇中與發燒友見面。

活動中,非常多的發燒友爭相購買 24K純金版本,以至於該產品當天售罄了。

下午的慶典活動裡,除了達人藝典的劉達老師、駿韻音響、諾歌音響、家電論壇等主辦方代表外,還有著名音樂制作人張春一、當前火熱的作曲家方岽清、我國著名阮演奏家李宜宸 、日本 Memory-Tech 株式會社中國代表閻華親臨現場。這些藝術家,作曲家,唱片制作方等代表也紛紛上台,給現場發燒友帶來了非常多的干貨內容:

劉達為北京本土的音樂迷和音響迷現場分享了錄音工作的心得,以及《達人·拾年》玻璃 CD/MQA-CD 制作的心路歷程。無論是玻璃 CD 還是 UHQ CD 介質,《達人•拾年》唱片都採用 MQA 24bit/88.2kHz 高解析編碼,是國內首張採用該編碼的 CD產品,帶來極致 Hi-End 至尊享受。

張春一老師上台,為大家帶來音樂制作人角度談音樂制作方面趣事。

阮演奏家 李宜宸 分享了 樂器 阮的知識。同時她還現場彈奏了演示唱片中的曲目,讓發燒友進行現場和音響回放方面進行對比。可以說,這套 700多萬的音響系統,對樂器的音色和音樂性把握的非常好,令人為之贊嘆。

作曲家 方岽清 為大家從作曲角度,講述一張唱片誕生方面的趣事。

這次他與大家分享 UHQCD、玻璃 CD、MQA CD 的制作技術及特點,並且深入淺出地講解了不同CD品種的制程與加工技術,干貨滿滿的。

YG Acoustics 銷售及市場總監Mr. Dick Diamond 先生講解 YG Acoustics 的產品特性。除了旗艦產品 Sonja XV (旗艦四件套)外,其實YG Acoustics 還有其他價格少便宜些的產品。這些產品隻有使用房間面積大小,但是沒有音色上的差異。

Critical Mass System 最新的頂級 Olympus-V12 Luxary 卸震平台,在性能和美學方面為高端音頻設計的杰作,為音樂愛好者提供了最佳的傾聽體驗。

活動結束,張春一老師、方岽清老師、李宜宸老師 、閻華老師,與駿韻音響、諾歌音響、YG Acoustics 銷售及市場總監 Mr. Dick Diamond 先生、CMS 總裁及設計師 Mr. Joseph Lavrencik 先生與現場眾多的發燒友們一起慶祝 達人藝典 10周年 快樂!

9月8日一天是純硬件講解,而大獎也將在當天活動中產生。別看本次活動已經經歷過周五、周六兩天的洗禮,周日上下午來賓同樣不少,超過預期。

上午同樣是VIP專場,主要還是硬件講解為主,Mr. Dick Diamond 先生 和 Mr. Joseph Lavrencik 先生以及駿韻音響、諾歌音響的小伙伴們都非常的敬業,講解風趣幽默,受到現場發燒友的喜愛。

駿韻音響的鄭總和諾歌音響的王總介紹了市場渠道方面的相關內容。

同樣,作為慶典周,豐厚的獎品也沒有讓發燒友失望。在兩天下午的公眾場,發燒友都獲得了豐厚的獎品,現場積攢第一名還抱走了價值 3000多元的黑膠唱機大獎。另外還設有諸多“達人藝典”《達人.拾年》 金碟和MQA 高清發燒唱片、Atlas 信號線、AudioQuest RCA Jack、《音響技術論壇》紀念唱片等豐厚大獎。

世界頂級音響系統帶來的全新音響升級體驗,豐富多彩的知識講座,有趣生動的活動,讓發燒友流連忘返。活動結束以后,很多發燒友還在現場聆聽這套系統的絕妙之處,並和這套系統留影留念。

活動結束以后,發燒友紛紛表達了對該套系統的喜愛。

來自日本的影音媒體友人現場聆聽這套系統后的評價。

極品音響好聲音系列活動的舉辦目的,是讓代理商、廠家直接與發燒友面對面的交流,在講究的聲學處理的環境中,讓所有參加活動的發燒友聆聽到這些頂級系列音響器材應該具備的好聲音。從活動現場以及活動結束后發燒友的反饋上看,本屆極品音響好聲音慶典周取得圓滿成功。

解放器材潛力 Critical Mass Systems Center Stage2 0.8 & 1.0 卸震機腳

Critical Mass Systems (下稱CMS) 是一個奇蹟,近十年多次突破音響架價格高峰,震驚了不少 Hi-End 級玩家,更重要是震到他們自動付錢!(笑) 能夠創造奇蹟, 令那些 Hi-End 器材擁有者一邊說太貴另一邊卻買單,實力還是首要重點。OLYMPUS-V12 當然非常昂貴,但 CMS 其實樂意擴大顧客群,為他們提供更親民的機架及墊板。尤其是墊板,其多層結構是商業秘密,也是好聲因由。基本上,愈高級的墊板,複合結構就愈複雜,因此有着一定厚度。若然你不想更換層板,其實他們還有另一種產品供你選擇,那就是 Center Stage2 腳墊。說實話,設計腳墊的難度理應高於層板,只因前者是墊材之中最容易作 AB 比較的類型,假如功效未能立竿見影,就難以激起玩家們的購買慾。觀乎網上不少用家意見,Center Stage2 明顯是效果 強烈的類型,但強到何等程度呢?以下就嘗試解答這個問題。

多於十七年的經驗結晶

CMS 在第一代 Center Stage 的產品宣傳上,已用上「這是十七年音響架設計經驗的結晶品」這口號,現在進化為Center Stage2,又到底是多少年經驗?與第一代相比有甚麼改動呢?資料當然欠奉啦,只知道已申請到專利。 第一代 Center Stage 並非品牌第一款腳墊,在它之前有已停產的 RiZE!,以及現時仍有生產的MXK。後者是單純的鋁合金釘腳、釘墊組合,而前者的原理比較接近同廠的墊 板。但真正在連結構都接近墊板的,就只有 Center Stage。 CMS 老闆 Joe Lavrencik 解說 Center Stage 時,提及音響器材的震動是立體的,不但機內各種元件在通電後會起震,亦會受到從下方經機腳傳入的震動,以及揚聲器推動空間而直接打到機身的能量。他們要做的,就是選擇合適的材質、正確的排序、正確的比例,以求吸收器材的這些 震動;以及阻止它起震;同時將之隔離,抵禦由下方傳來 的震動。 基本理念與同廠墊板如出一轍,不是導走震動,而是吸收、制止、隔離。

吸收、制止、隔離

要達成第一、第二項目標,CMS 的方法是利用不同物料,透過特定次序與比例,以達至吸震,同時起着阻尼角色。要完全吸收、制止器材起震,其實並不可能,但改變它的共震頻率、壓低某些頻段的震動、減少整體震幅,即是改變其震動模式,就能夠直接影響器材的聲音表現,包 括音質和音色。到底要把聲音引導去哪個方向,就視為廠 家的能力與音樂品味了。

觀乎手上的 Center Stage2 0.8 與 Center Stage2 1.0,當中有多少層物料、材質為何,當然沒有資料亦看不到究竟啦,值得注意的就只有其頂部並非完全平坦,內圈與外圈似乎由不同物料組成,正中央似乎留有孔洞,但由於被黑 色薄墊都遮蓋,未能一窺全豹。至於隔離方面,應是由墊 材底部那組有一點活動能力的金屬所負責,材質似乎是鋁合金。

應用要點

Center Stage2 後面那組「0.8」、「1.0」,所指的是腳墊高度,1.0 就是一吋高,0.8 自然是 0.8 吋,除此之外,還 有一款 1.5。三者除了高度差異,應用建議亦不盡相同。但 問題是現時找到的資料都是推出第一代時所發布的,第二代有否變化就不得而知。

以下是第一代 Center Stage 的應用建議:0.8 用於重量 低於 100 磅的訊源與前級,有較佳表現;1.0 最佳位置為遠離揚聲器、放置在音響架上、重量超過 100磅的器材,包括 擴音機;至於 1.5,處理震動的能力高於之前兩款,適用於靠近揚聲器的器材,尤其是擁有真空管這類容易受震動影 響的組件的話,效果更為明顯。

使用時除了留意以上建議之外,還要注意機器材本 身、它的機腳及音響架間隔高度。CMS 建議以四隻 Center Stage 為一組,不應只用三隻。亦提及應該於安放腳墊後, 給它們七至十天的磨合期。而這次測試,實在無法給它們 放置好幾天,再作 AB 比較,因此出來的結果,大家可以自行加權或打折扣。

玩法不止一兩種

談起腳墊,才記起一件有趣的事,有部分人,你請他幫忙放腳墊,他第一時間會放到機底與底板連接的位置;另一種人會首先想到放在原本機腳之下。好吧,畢竟兩種 玩法有不同的聲音效果,那不如先試試 Center Stage2 較適合哪一種吧。

先用《The Boesendorfer Sound》(Carol Rosenberger) 作參考 CD。把 Center Stage2 0.8 放在 Accustic Arts Drive II CD 轉盤四隻機腳之下,音場會立即 升高,但感覺過於輕盈,只因低音減少了,故此並不像舞台長高了,而是鋼琴飄起了。低音減少,高音自然更加搶耳,只不過,Center Stage2 0.8 並不是單純令高音變凸出, 而是真正地強化其質素。鋼琴泛音更多更美更華麗,而且 是變化多端而細緻的,甜美、飄逸、夢幻。假如你的系統 過於肥厚、下半身擁腫、欠缺靈氣,就可以嘗試這種玩法。

然而,你的系統本已十分平衡,將 Center Stage2 0.8 直接接觸機底底板,才是最佳玩法。當然,如果你的機腳 本身就高於 0.8 吋,就要考慮 Center Stage2 1.0 甚至 1.5。 如此狀態下,它不會改變原來的聲音平衡度,而是真正提升音質。這時候,鋼琴還是升高了,不過你可以感受到舞台感,不是輕巧地浮在半空。中至低音變得厚實,更有分 量,但不會化開,音像大小幾乎不變。 鋼琴家的指法清晰而果斷,可以感受到手指以至琴槌的連動與變化。琴音晶瑩圓潤,起與收是連貫的,沒有毛刺感。

一試即有效果

再把 Center Stage2 0.8 換成 1.0,同樣墊在 CD 轉盤,接觸其底板。其實用需等七至十天,兩種腳墊用與不用、將 兩者作比較,都是即放即有效果,而且是明顯的。當然, 放夠七至十天又有何變化,就留待用家去發掘了。 Center Stage2 1.0的走向與 0.8 接近,不過效果更強, 只是當中有少量細節位變化方向不太一樣。 接連用《The Boesendorfer Sound》、《Back to Black》(Amy Winehouse),為兩款腳墊在 CD 轉盤作 ABC、CBA比較,0.8 的聲音較為年輕、活潑,同樣會收緊線條,不過沒有似 1.0 那般將口形明顯收細。同一時間,兩者都是增強全頻能量,但 1.0 在中至低音的增幅大於高音; 0.8 則較為平均。1.0 個性沉穩、成熟;0.8比較活潑、年輕。這種差別不但影響細節,甚至直接影響音樂氣氛,尤其是 1.0。

變換戰場

將比試位置由 CD 轉盤換成 DAC,那是 Accustic Arts Tube-DAC II Mk2。再聽《Back to Black》,0.8 提升了 Amy 的咬字清晰度,厚度更好,水分足。聲音健康,既不會令齒音過多,也不會口乾或太多口水,平衡了潤澤與清 晰度。

1.0 同樣強化人聲厚度與咬字清晰度,然而腔調會比較 成熟,口形明顯收細。銅管的輝煌程度與0.8接近,不過厚 暖程度再高一點。

總體來說,兩套 Center Stage2 墊 DAC 的反應不及 CD 轉盤那麼大。將戰場換成Accuphase C-3850 前級,變化之 大又有如 CD 轉盤,難道它對於擁有轉動組件的器材,以及 重量級的,都有更大效果?似乎正是如此,因為把0.8放到 Accuphase P-7300 立體聲後級之下,變化甚至比 1.0 墊 CD  轉盤時更加強烈!尤其是立體感,每個音像更加「有前有後」,相比之下,之前墊其他地方時的聲音都較為平面, 無墊的話更流於扁平(三者相對之言)。 除了加強全頻能量、立體感、提升音場、低音更凝聚而沉穩之外,加強背景寧靜度也是 0.8 與 1.0 的共通優點。 之前提及,0.8 較年輕活潑,1.0成熟沉穩,要在個性上 取一個中間點,又強化兩者的共通優點,把 0.8 和 1.0 分別用 在CD轉盤與後級,是個好辦法,音質提升更大,取向變化較不明顯。

兩款 Center Stage2 加起來的個性,以及聲音變化方向,與 MAXXUM 音響架最為接近,都是強化動態、密度; 提升音場;收線條;全頻加厚。性格也是在成熟與活潑之 間,不會過於老成或過度活躍,是細緻又穩重的聲音取向。

總代理:駿韻音響有限公司 

文|陳偉昌

轉載自 HiFi 音響 2019 年 4 月號

駿韻、新地聯合百萬器材巨獻賀新年活動回顧

在剛剛過去的星期六,非常發燒網評測中心舉行了一場中心開辦而來器材檔次最高的一次分享會。分別有瑞士(登峰)Soulution 最新型號 525 前置及 511 功放、330 合並機、541 SACD 播放器,荷蘭(卡瑪)Kharma Exquisite Midi 座地音箱,美國(金威)Kubala Sosna 線材。

荷蘭(卡瑪)Kharma Exquisite Midi 座地音箱是一對性能極高的音箱,不要看他體積不大,但是有著下潛至23Hz的低頻能力,高頻延伸可達90Khz,要達到如此高水平得益於他所採用的黑鑽石高音,以及特制的炭纖維中音單體,還有防彈布編織的低音單元。

soulution 541 SACD 在這次活動中為主力訊源,在演示裡面基本採用 SACD 作為生源示范,聲音密度感非常高,而且模擬感十足。

soulution 330 合並機雖然為 120W 一邊的功率輸出,但是推起卡瑪的Exquisite Midi 座地音箱來也是虎虎生威,活動一開始時候駿韻音響林先生,先以一段鼓樂作為開場,由於有 5000 的超高阻尼系數的加持下,以及高達 30 安倍的最大輸出電流,驅動起卡瑪音箱來顯得分外輕鬆,相信配搭很多難推的喇叭應該會輕鬆應付。

525 前級是新產品,擁有超低的失真度 < 0.00009% (20 Hz – 20 kHz),信噪比高達 120dB,對應著現實高格式的數字播放系統要求。對於 525,soulution 選擇了性能最佳的 Vishay Dale 電阻器,並配備了最高質量的繼電器,打造了一個 95 級音量控制可以精細調節的電位器,每步進為 1 dB,沒有可察覺的切換咔嗒聲,設計非常精密。

相比合並機的 330,511 擁有更強大的驅動力和控制力,雖然也是隻要求區區 140瓦8Ω,但是當負載跌到 2Ω 時候可以有 560 瓦的強大輸出,最大輸出電流擁有45安倍,更可以作為橋接輸出使用。阻尼系數大於 10000,可想而知阻抗有多低。並且如此強大的驅動力電源供應則來自 4 組 600VA 的開關電源,水塘容量達到500000微法。

本次活動中還採用了美國KS電源拖板。

活動中所有器材皆使用 CMS 卸震平台作為盛放。

本次活動中採用到的碟源,基本上是來自 SACD ,都是一些發燒名盤,阿姐鼓是HQCD 版本,還有鬼太鼓 UHQCD 版本,日本極品的聖桑第三管風琴交響曲,陳慧嫻《歸來吧》單層 SACD,王菲《天空》單層 SACD,日本 EXTON 鋼琴專輯,大衛《貝多芬小協》SACD 等。

鄺醫生帶來了十分發燒的的日本 EXTON 鋼琴專輯為大家分享,超大的鋼琴動態與積體帶來十分優秀的臨場效果。

駿韻音響林先生在為發燒友介紹每一款器材的特別之處。

《音響世界》主持人及非常發燒網主編吳斌先生為發燒友介紹帶來的 SACD 唱片。

ERIC 黃為大家介紹喇叭的設計特點和靚聲秘技。

活動尾聲還有特別的有獎問答環節,分別送出由風行唱片出版的《樓台會》CD 兩張和四張由葉振堂先生簽名的CD。活動最后在歡樂中結束。

轉自非常發燒網

不用再糾結了 – Critical Mass Systems Black Sapphire MK3 與 Black Platinum MK3 層板開箱試聽

論音響之富貴,世界上頂級 Hi-End 器材很多,但如果說器材架和承板的話,我想沒有哪個配件牌子可以和美國 Critical Mass Systems 相提並論了,早幾年就聽說他們推出了貴到無論的 MAXXUM 卸振平台和層架,一件層板賣到 6萬元在音響圈中引起了不小的轟動。而今年又聽說 Critical Mass Systems 推出了升級版的Olympus V12,售價更大幅提升了約 50%,差不多要10萬元一件,堪稱是音響架領域裡的勞斯萊斯,實在不是一般發燒友可以消費得起的。但這麼昂貴的器材架層板,卻在全球音響圈掀起了一浪接一浪的換架熱潮,不少富豪級玩家試過MAXXUM 和 Olympus V12 之后,發現用上這款卸振平台(層板)調聲可以令原本已經玩到盡頭的器材再攀上了另一個高峰,此刻仿佛被封印的潛力才真正被釋放出來,簡直是太神奇了。

Black Sapphire MK3 與 Black Platinum MK3 兩款入門級層板

頂級的 MAXXUM 和 Olympus V12 層板的卸振性能無疑極好,但高昂的售價卻令很多音響迷望而卻步,有鑒於此,廠方研發推出了採用相同的原理設計的兩款較入門級的層板產品 Black Sapphire MK3與 Black Platinum MK3。朋友 A君垂涎 CMS 已久,這次約上幾個軍師一同來到廣州經銷商聲越美音響對比試聽兩款層板,打算從中二選一,回家用在他的 Esoteric K-03x SACD 機上。

拆包試聽


兩款層板的區別在於 Black Platinum MK3 比較厚也比較貴,層板的包裝算不上富貴,但保護還是不錯的。

層板很是厚重,看著就信心滿滿,原包裝有很厚實的膠袋封裝著

終於得見廬山真面目了,灰黑色的外觀雖然沒有廠方的旗艦MAXXUM那麼奢華漂亮,但和同類產品相比顯得更有專業的味道

這是較薄的 Black SAPPHIRE MK3

這是較厚的 Black Platinum MK3

兩款層板炭黑色外觀無疑比頂級的 MAXXUM 低調很多,細節上可以看到底板應該為一整件航天的鋁金屬板,外框同樣以金屬制造,內部則以多層不同密度的材質疊層加工而成,原廠配有墊片供隔離影音器材機腳及避震板之用,實際使用中發現用不用這幾片墊片區別還是蠻大的,尤其是低頻的通透感和凝聚力方面更是涇渭分明。

釘腳、釘墊、放於器材機腳底部的墊片是用航天級鋁金屬制造,是必備的附件

無論是單獨使用Black SAPPHIRE(寶石)MK3和Black Platinum(鉑金)MK3層板,或者配合腳架使用,廠方建議搭配同廠MXK腳釘使用才能發揮最大的效能。MXK腳釘採用航空鋁材制造,一套4個釘錐及釘墊足夠承重200磅。廠方認為很多音響迷用三點式方式使用避震支撐,雖然效果也很顯著,但卻強烈建議用家選擇4點式支撐的方式使用這套角錐,因此這樣可以帶來額外的30-40%的提升。使用時置於避震板四角,有趣的是放置的位置靠外或靠裡對聲音影響都不小,尤其是音場方面和低頻密度感的變化都非常明顯,玩家不妨多動手調校,以尋獲自己滿意的表現。

來自實驗室的理論研發

Critical Mass Systems 的頂級卸振平台產品之所以賣這麼貴,當然是有道理的,廠方的設計理論源於實驗室科學研究,通過結構和材料無所不用其極的研發,才造就了如今令人矚目的成就。在理論上,CMS 產品的概念基於 Thermodynamics 熱力學第一和第二定律的物理現象進行研發的。第一定律是能量守恆;能量既不能憑空產生,也不會無緣無故地消失,隻能從一種型式轉化成另一種型式,而能量的總和是保持不變。第二定率,能量傾向於從集中的狀況散發至逐漸消散狀況,而且不可逆轉。

振動是聲音的根本,卻是音響系統好聲的大忌,從諧振處理的原理上知道,理想的避震板大多採用復合材料制成,經合理的比例和結構才能有效引導、消彌振動能量,而CMS獨特雙區域減震系統有效發揮效果,讓音響電子產品的電子信號免受諧振的干擾,才能發出更傳真的聲音。比如現實身邊的例子比比皆是,在一個聆聽環境中,音響組合從揚聲器發出來的聲能量除了會傳到我們的耳朵之外,聆聽空間的其它位置,包括牆壁、天花、地板、家具甚至音響架上的器材,都會無可避免地受到聲波能量的振動影響,這些振動不但會影響對諧振非常抗拒的黑膠唱盤、唱臂和唱頭組合,也會波及對振極之敏感,位於器材機箱內的各種電子零件和元件,例如電阻、電容、電感、變壓器、晶體管和真空管等等,因而影響音樂訊號重播的質量,更甚者,上述的各種電子零件和元件在通電工作的時候,自身也會產生輕微的機械性能量(振動),在雙重振動影響下,器材的重播音質因此而大打折扣。

CMS 真正從科學的角度研究振動對音響重播的影響,並且採取最合理的方法解決這些振動。在美國,隻有兩間公司擁有研究阻尼物質方面的專利,一間為電子顯微鏡公司,另一間就是專注 Hi-End 領域的 CMS,因此 CMS 在卸震方面有獨到的技術。於是,CMS 深入研究如何透過音響架承板來轉化這些能量,以減少對器材的負面影響,結果 CMS 研制出已經成功取得專利注冊,廠方稱為 Filter System 的層板把外來的振動能量轉化為熱能消散。這些 Filter System 由上下兩層阻尼材料夾著一層厚身的特殊阻尼物緩沖物料(Elastomeric buffer)組合而成,由於上層與下層需要應付的能量轉移有所不同,所以兩者的阻尼結構亦不盡相同,上層是要把所有承載的器材因為受到聲波能量影響而產生的震動,經過機腳迅速通過阻尼結構而下傳至彈性體層轉化成熱能消散,而下層則是要把從地板和音響承架接收到的振動,同樣通過阻尼結構而傳導至阻尼層轉化成熱能消散,這樣便能夠令層板上的器材因為大幅降低振動影響而發揮出自身應有的重播質素。

在 CMS 的測試手段中,有一種方法是以測試汽車減震器的試驗平台,來測試產品設計的合理性和結構堅固性,經長時間測試后,用航空鋁材打造的釘腳已經嚴重變形,避震板卻依然安然無恙,而同時,避震板對震動的處理卻非常到位。CMS 避震板並不是企圖分隔震動的系統,它並不會阻隔諧振的傳輸,然而平台配合支撐架能有效調整諧振於音響器材本身的流入和流出量,CMS 避震板可以同時將平台本身和器材的諧振引導到地面和支撐架上。

大幅改善聲音清晰度、分析力

試聽避震板的過程是艱苦而有趣的,我們得反復把參與測試的器材搬上搬下的,以反復比較用與不用 Black SAPPHIRE MK3,及與 Black Platinum MK3 調聲板的之間的區別。當然,聲越美這裡用的素質本來就很厲害的Esoteric旗艦級SACD/CD播放機 K-01X,最后得到的答案都是基本一致的,使用兩款調聲層板獲得了正面而全面的改善功效,對音效的提升(准確講應該是對器材音效本質的發揮)非常有效。

無需糾結的選擇

將 Esoteric K-01X SACD 機置上 Black SAPPHIRE MK3 調聲板上,能夠發現當即就能夠大幅改善全頻的分析力及低頻的質感。比如播放鋼琴唱片,能感受到不用調聲板時較微弱的延音踏板運用效果變得極為明晰,而且頻寬向下拓展的能量感和清晰度都大幅改善,似乎鋼琴原本被遮蔽的琴箱共鳴頓時通通浮現出來一般,形體變得更加龐大而且保持清晰的形態線條感,琴音彈奏充滿前所未有的層次變化,這種改善大大提升鋼琴再生的聽感真實度。這種改善的幅度甚至遠大於換上一條高級線材。除了分析力和低頻密度感大幅增加之外,低頻反應也變得更加明快確實,在鋼琴快速彈奏的樂段它絕對不會令聲音拖泥帶水,演奏速度越快,聽起來越充滿快速有勁的力道,同時還有極為難得的音樂層次。另外,反復的比較之下,BLACK SAPPHIRE MK3和 Black Platinum MK3調聲板之間的區別還是非常明顯的,在乘放Esoteric K-01X的時候,兩者都大大改善了聲音的清晰度和音像的凝聚力,動態和分析力都躍升到新的境界。而相比較而言,Black SAPPHIRE MK3 顯得音質更透徹細膩、靈動鮮活一些;Black Platinum MK3 就顯得更沉穩厚重一些,但速度相對會稍慢一點。后來,經銷商聲越美建議將較厚的Black Platinum MK3 放在后級功放上使用,果然感覺更為合適,可令功放的背景寧靜度提升的同時,仿佛力水都大了幾分,令到控制力更從容、音場也更寬廣且更通透,高音呈現出另一種收斂而滑順細膩的線條,就算用大音壓播放也不會讓人感到心浮氣躁。

朋友最后的選擇是哪一款呢?你猜?兩塊 CMS 入門級層板各具擅長,但用於他家的 Esoteric K-03x 這款高級SACD音源器材的話,朋友還是更喜歡 Black SAPPHIRE MK3那種更通透、更細膩的效果,並不是因為 Black SAPPHIRE MK3 稍便宜一點,而是買到合適的才是對的。無需糾結了,乖乖掏錢就對了。你試過拿開避振板后聲音聽不下去的困惑嗎?這次的體驗就是這樣,沒有對比不知道效果,不信你也去試試看。

全文轉自《新音響》

Critical Mass Systems CenterStage2 – Accessory of the Year @ HiFi+ UK

Although Critical Mass Systems is best known for its large and heavy rack systems, perhaps its most important product is the CenterStage2, a range of three equipment support feet designed to correct physical impedance mismatching to greatly reduce vibration moving upward from the floor, the reduction of the noise inherent to the materials used to fabricate the foot, and a means to transfer entropy out of the component. To these ends, each CenterStage2 footer represents an ideal combination of damping, elastic modulus, and thin rod speed. The three model are designed to accommodate different sizes and weights of components, although there is a good/better/best performance aspect, too.

The curious thing about the CenterStage2 is that you know when its working because it makes the system sound a lot worse, at first. Until the footers harmonise and begin to correct those impedance mismatches and beyond, the sound of the system goes thin, light, bright, and the soundstage and dynamic range all but collapse. Then, as it begins to settle, the sound undergoes a quick and significant change for the better, and it keeps getting a lot better. We felt that “You notice this change by a shift in your internal dialogue. ‘I’d forgotten just how good that really is!’ (referring to both record and equipment) seems to be the first sign. About an hour later, you find yourself composing a thank-you email to the designers of the components in your system. Although it’s the bass that first comes back, it’s the midrange that seals the deal: the enhanced clarity, the walk-in detail to the soundstage, which seems to not change a thing, all the while being far more enveloping than before. This is no small change, and as the listening progresses, you begin to find this feeling of being immersed in the music.”

Reviewed in Issue 163

AWARDS / THE HI-FI+ AWARDS 2018

Critical Mass Systems Center Stage2 anti- vibration feet

Critical Mass Systems is well known for making some of the finest (and largest) high-end audio equipment support systems money can buy. So, it might come as something of a shock to discover that CMS maven Joe Lavrencik’s best-ever product might just be an inconspicuous vibration-control foot called the Center Stage2.

Joe is being perhaps understandably reticent about discussing the inner workings of the Center Stage2. According to the company’s white paper, Center Stage2 is made by “choosing and sequencing materials that possess the perfect combination of damping, elastic modulus, and thin rod speed to lock in the desired effect.” That effect is, “a catalyst in a complex energy reaction that occurs between your equipment and its environment.” The idea is that kinetic and vibrational energy act in an unregulated and undamped manner inside a product and Center Stage2 can “change the prevailing state of equilibrium in that energy reaction and to permanently hold it in a reduced or damped state.”

According to Lavrencik, “Center Stage2 was designed to exacting specifications using material science and First Law of Thermodynamics principles. It also relies heavily on the Second Law of Thermodynamics to meet its performance objectives. There is no new physics in Center Stage2, we’re simply applying physics in new ways to an audio foot.” Lavrencik focused on three aspects: impedance mismatching to greatly reduce vibration moving upward from the floor, the reduction of the noise inherent to the materials used to fabricate the foot, and a means to transfer entropy out of the component.

What this means in real terms is a black anodised aluminium foot with an almost free-spinning aluminium foot pad on the base, and the top is covered with stiff, black paper-like material. You have three sizes of foot, dependent on the mass of the device and the size of its own foot. You need four feet per device. They are placed on the underside of the device, not on a screw-head or as a footer under the component’s own feet. It works on practically everything except turntables and loudspeakers (but including turntable power supplies).

Here’s where it gets weird: you stick a quartet of Center Stage2 under your source component and… it sounds terrible! Add a set to your preamp, power amp, or integrated amplifier and the sound gets even worse. Your hitherto full, detailed, and dynamic sound is transformed into something thin, muddy, and flat. Next day, it gets a little better, then it gets worse, then better still, then worse again, and so on. Generally, it fills itself in from the bass upwards, with the bottom end being the first to return to prior levels. You’ll get about a week and a bit’s worth of audio mood swings. And it’s at that point the transformation happens and the system blossoms.

“You only change devices when dissatisfaction strikes, and Center Stage2 helps keep that dissatisfaction at bay.”

You notice this change by a shift in your internal dialogue. “I’d forgotten just how good that really is!” (referring to both record and equipment) seems to be the first sign. About an hour later, you find yourself composing a thank-you email to the designers of the components in your system. Although it’s the bass that first comes back, it’s the midrange that seals the deal; the enhanced clarity, the walk-in detail to the soundstage, which seems to not change a thing, all the while being far more enveloping than before. This is no small change, and as the listening progresses, you begin to find this feeling of being immersed in the music, which truly transforms your listening sessions, and it becomes uppermost in your requirements for a good system. Everything just seems more natural, more real, and more like the recording engineers and the equipment designers had in mind when they got creative. And the Center Stage2 is also one for the Pace, Rhythm, and Timing (PRaT) obsessives, in that a device resting on a set of four Center Stage2 seems to keep time better than ever. But it’s that envelopment that really captivates you and takes your attention. If you were a PRaT obsessive before you put a set of Center Stage2 in situ, you become a sonic envelopment obsessive who likes a bit of rhythm afterward.

I’ve used all kinds of feet and pods and the like before. The best of them seem to align one product to another harmoniously. Center Stage2 is not like that; instead, it erases many of the impediments that hold back a device. In the process, it gives the device resting upon these devices a promotion. Even the best audio devices have hidden strengths the Center Stage2 can unveil.

You can even gauge the magnitude of improvement to be had by the level of initial awfulness of the system sound, and this is also a gauge of equipment quality – things that can never blossom will never have much of a shine knocked off their performance at first, but that’s pretty rare. It’s also self-sealing as the kind of product that is unlikely to resolve enough to show what the Center Stage2 can do usually costs less than four Center Stages, and I doubt anyone is ever going to put a £500 device on £900 worth of Center Stages. Once you get to £5,000 though… Center Stage2 makes a hugely convincing argument.

Unless you are pathologically impatient (or a reviewer/inveterate box- swapper who changes components in a system on an almost hourly basis) there are no downsides. OK, so if the underside of your component is more screw-head than base-plate, then there might be installation issues, and you might find your system might need a spot of speaker repositioning to accommodate the system improvement, but that’s it.

Most audiophiles have a drawer filled with magic cones, domes, pods, and pucks. All of these devices were bought initially claiming a lot, and all tried, praised, used… and removed. The Center Stage2 – I feel – is different. They have staying power. I suspect those who try them will never look back. Instead

of being next year’s drawer fodder, the Center Stage2 makes you enjoy your system more and does so for longer. Judging by my reluctance to unpack components in a Center Stage’d system (which, to me, means empty pages and ultimately no job) I’d go so far as to say the Center Stage2 will make the MTBF (Mean Time Before Futzing round looking for a new audio product) stretch out longer. You only change devices when dissatisfaction strikes, and Center Stage2 helps keep that dissatisfaction at bay.

In truth, I’m envious of those who don’t have to put their system into a permanent state of flux because they can gain the most benefit from a set of Critical Mass Systems’ Center Stage2. Let’s not understate their importance… all other things being equal, I’d be happier using a comparatively inexpensive system resting on a quartet of Center Stage2 than I would a more esoteric system just sitting on ‘regular’ equipment supports. Although I’m generally a ‘different paths up the same mountain’ kinda guy, I can’t help thinking that this is the best of the best. If you can take the short-term pain, the long-term gain is more than worth it!

Product of the Year Awards 2017: Accessories

Critical Mass Systems Sotto Voce Equipment Rack

CMS Sotto Voce racks are not just vastly less expensive than the firm’s state-of-the-art efforts; they also offer comparable performance in a more traditional and appealing package. The frame and shelves are made of gorgeous Sapele African hardwood (natural or optional black finish) with sturdy metal connections milled from billet aluminum. The sonic improvements are not subtle—bass tightens, transients gain more verve yet maintain better control, rhythms sharpen, and low-level noise plummets. It’s that last factor that opens the soundstage and is key to the SV’s remarkable ability to elicit dimensionality from a recording. Fully upgradeable to accommodate CMS’ upscale array of “filters” (they replace the stock shelves but are mechanically far more complex). The filters provide further noise reduction, while the “purity quotient” takes a sizable jump. Available in three heights, the tallest, at 38″, is a four-tier unit that offers 10″ spacing out of the box yet is easily adjustable.

Social media & sharing icons powered by UltimatelySoc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