Kubala-Sosna 最新旗艦 Realization 電源線

在了解 Realization 這條線之前,先來看一段評論。這段評論來自於 HiFi Plus 雜志的出版商、高級作家:Chris Martens。

“在我看來,YG Acoustics / Audionet / Kronos / Kubala-Sosna 系統提供了我在2017 年 CES 上聽到的最好的全方位聲音表現。該系統由一對 YG Acoustics Sonja XV 揚聲器, Audionet 前置放大器,唱放,DAC 以及 Audionet 單聲道后級放大器,音源採用 Kronos 轉盤和配有 AirTight 唱頭與唱臂,全套線材採用 Kubala-Sosna 新旗艦 Realization 系列。

在幾個月前的 Sonja XV 推出活動中,我聽過這套系統,這是在 Kubala-Sosna 推出新的 Realization 系列之前,它已經將系統的水平推向一個全新的高度。難以置信的是 YG / Audionet / Kronos / Kubala-Sosna 這種組合的搭配方式,一方面可以展現錄音中最細膩的質感與動態的微妙之處,並以必要的快速瞬變毫不費力地表現出了無與倫比的質感。”

Realization 系列是 Kubala-Sosna 目前最頂級的產品,包括四種產品:“信號線、數碼線、喇叭線、電源線。”採用最新的 OptimiZ3 技術,該技術用來重建線材的電感與電容特性,並將線纜的阻抗特性大幅度降低,遠遠要低於其他線材很多。在我心目中的 Realization 一直是渴望不可及的神物,因為每次參加大型的音響展會Realization都是與頂尖的器材相配合,與 Realization 最近的距離也僅僅限於鏡頭的最近對焦范圍。別說在自己音響系統聽上一聽,就連摸一下也是想都不敢想的。之前代理發給我一套 Emotion 系列電源線、信號線、喇叭線,自從寄回代理后,我有很長一段時間不願意打開音響系統。Emotion 的平穩、耐聽、干淨、透明的聲音,是 Kubala-Sosna 所獨有的特色,其他品牌線材所不具備的。

當時拿到的 Emotion 線材不過是採用 OptimiZ 技術而已,其獲得的聲音質感是無法與採用 OptimiZ 2技術的 Elation 相提並論的,實在難以想象最新的旗艦 Realization 採用 OptimiZ3 技術后會有何種表現。很多發燒友對Kubala-Sosna所提到的 OptimiZ Architecture 會有所陌生,其實 OptimiZ 是一種特殊的線材結構技術,它用來改善電纜的阻抗、電容、電阻、電感特性。其實這就是我們經常提到的特性阻抗。這種特性阻抗用萬用表無法偵測,因為萬用表採用直流輸出檢測,所以我們用萬用表測試導線時,無法看到線材的阻抗數據。假設我們給某條線材施加一個帶有 50HZ 正弦波的交流信號,這時不同的電纜會呈現出不同的特性阻抗。也正是不同結構、不同材質、不同屏蔽的線材,呈現出不同的特性,才最終影響到我們的CD機、放大器、揚聲器。作為這些器材的連接樞紐,他們起到的作用不容忽視。既然線材工作在交流環境下,不可避免的會產生特性阻抗,從而影響器材的聲音表現。那麼有沒有一種方法可以讓這些影響聲音的特性變的均衡?

Kubala-Sosna 正是認識到這些線纜產生的問題,才提出 OptimiZ Architecture,既然我們不能擺脫交流狀態下的物理束縛,那不如做點事情去將它有效控制或利用。Kubala-Sosna 通過大量的試驗來驗証線材結構變化帶來的聲音影響,不僅如此,Kubala-Sosna 的線材還需要在不同的晶體管設備與電子管設備上進行聆聽驗証,找到可以有效降低特性阻抗並且將線纜的容抗、感抗協調到最為平衡的方法。正是因為如此,我們在 Kubala-Sosna 任何等級的線材上都感受不到線材所特有的音染,他們之間隻是質感的差異。隨著Kubala-Sosna近幾年技術的不斷提升,在Elation 的 OptimiZ2 技術上已經可以明顯的感受到 OptimiZ 技術的提升對聲音帶來的正面影響,採用 OptimiZ2 技術依然保持 Kubala-Sosna 沒有音染的風格特點,而在聲音真實度、聚焦精度、聲音密度、動態等方面提升明顯。其實採用一代OptimiZ技術的Emotion已經表現驚人。

Realization 採用皮質包裝,拉鏈上帶有產品型號的銘牌,內部附有一硬支撐板,從包裝中取出觀察這條 Realization 電源線,採用交連纏繞設計,線身被避震網包裹其中,採用藍星頭尾插。雖然線身粗壯,但配重設計均勻,不會出現偏重比不對,造成機尾承受過大重量而無法插緊的問題。線身質地並非特硬或特軟的極端性設計,而是比較折中的軟硬適中的設計。

Realization 接入高文 CD機 ,播放 Philips 出版的內田光子 Mozart 鋼琴奏鳴曲,換下音樂絲帶Ruby Mountain II 電源線,同是 Mozart Sonata in C,K.330,Allegro Moderato 表現 Ruby Mountain II 略顯遲滯,由於 Ruby Mountain II 的設計並不側重聲音均衡性,在反應 K.330 這首作品時,略顯老氣,缺乏童真的歡樂。Realization 的接入完全改變局面,它的音符連續性緊湊,鋼琴的高光澤部分極低染色,相較 Ruby Mountain II 則更側重琴板的共鳴,而缺乏對觸鍵靈動感的表達。另一方面,Ruby Mountain II 厚度有些過,則 Realization 在密度扎實的情況下,反映出內田光子輕盈的觸鍵感。按說高文 CD 機本身聲音走中高頻清秀路線,接入 Ruby Mountain II 會對高文的中低盤有所補充,在 Realization 的比較下,方才發現這種組合離完美差距有多麼大。

 

Quadro Nuevo 是1996年成立的德國四重奏樂團,屬於歐洲的新派爵士樂團,2015年發行一張與北德廣播流行管弦樂團合作的跨界爵士現場專輯。這張唱片除選曲為膾炙人口的經典作品外,最重要是他結合管弦樂團的形式打破傳統爵士樂編配方式,是一部氣勢宏大的爵士樂現場錄音專輯。也是非常考驗音響系統音場比例的一張專輯。因為樂團主角 Mulo Francel 演奏薩克斯的音色太過搶眼,如果音響系統平衡性與音場並非最佳,Que Reste-T-Il De Nos Amours 這首歌曲中Mulo Francel會搶掉手風琴的位置,兩件樂器會在龐大的管弦樂團伴奏中混為一團,實際在沒用 Realization 接入 CD 機之前,我也有懷疑是否是錄音本身問題,但是作為德國發燒名廠 GLM 絕不會犯這種低級錯誤,因為這會讓聽眾混淆兩件樂器的發聲位置。我很驚訝 Realization 會讓 Mulo Francel 的位置略微提前,這時就更清晰的感受到手風琴的位置。原來 Mulo Francel 與他有一段非常美妙的音樂對話。該專輯中還收錄一首改編自古典吉他的名曲《Miserlou》舞曲,是一首節奏輕快的希臘風格音樂,如果你的音響系統表現這首《Miserlou》舞曲,既無歡快也無美感,我還是建議用一下 Kubala-Sosna 的 Realization 電源線,會有很大的改觀。

反反復復試過幾張碟后,發現 Realization 並不像 Ruby Mountain II 電源線那麼容易被發覺線材自身的特點,那種線纜固有的染色在 Realization 中徹底消失,而它帶來的質感提升卻是實實在在的。採用 Realization 電源線並不難於器材相互匹配,因為無論用在哪個環節,他都不會突出自己。一條好線的作用就是幫助系統來彌補丟失的信息,那些原本在線纜傳輸中不應損失的音樂信息。經過幾代改良升級后的 Kubala-Sosna,更加接近理想中真實傳輸。也可以將一些味道濃郁的電源線用在音源,功放選擇Realization,如此做 Realization 會在原有的線材風格上突出其更為鮮明的特點。我在用R uby Mountain II 給音源,Realization 給功放時,播放相同曲目,其風格表現出siltech的特性,樂器質感卻要比用兩條 Ruby Mountain II 還要鮮明。當然用Realization 這個級別與 Ruby Mountain II 比較並不公平,Realization 的售價是:3萬左右。不過現在用2條 Realization 將會是很完美的升級。我本人更喜歡將Realization 用在音源,那純淨透明且質感飽滿的特質,其他品牌真的難以替代。

轉載自 “家電論壇” JDBBS.com

 

LUXMAN D-380 CD典雅簡約無添加音效自然且溫暖

於1925年成立的 Luxman 多年來憑著旗下優質的高端音響產品在日本與海外赢得了無數的讚譽。早前為了慶祝 Luxman 踏入九十週年的歷史時刻,廠方積極研發了多款高質的 新產品,當中包括了一些復古款式的器材,今回就是要向各位介紹一台於 2017 年日本視聽銘機賞 (Audio Excellence Award) 榮獲銀賞的復古式 CD 播放機 D-380。

外觀古典優雅聲音自然無染
不得不佩服日本人對美學設計與製作工藝的精巧奧妙, D-380 外殼採用了厚達15mm 實芯的天然木材製作,手工極為精巧細緻。前面板則採用了一塊 8mm 鋁板以數控機床車製而成,表面並以拉絲紋處理,鋁質面板結合木製外殼,不經意地散發出一種濃濃古典韻味與一份時尚的感費。Luxman 的研發團隊認為除了美截之外還須要注重屏蔽的措施,所以除了鋁製面板外,整個機體也 以 1.5mm 厚的鋼板覆蓋作為屏蔽,供電部份也增加了以鋼板製成的間格|將電源輸入部份加以屏蔽|從而將電源的干擾隔絕,進一步降低訊源被污染 的可能。前面板右邊的顯示屏用上了點陣式顯示板,而且用家可以自由選擇標準或大型的字體,顯示屏遠設有光暗調節,亦可將顯示屏完全關閉。在顯示屏左設有一個小窗口,從這個窗口中可以看見真空管的運作情況,下方設有 真空管與晶體管的選擇掣,當真空管亮著時份外讓人感到充滿優美典雅的味道。D-380 還附有一個 RD-26 遙控器, 主體採用了鋁材製造,外截精美而且手感相當不俗。

回到純粹播放 CD 的原點
近年的光碟播放機除了能謓取 CD 及 SACD 光碟之外還加入了大量功能,已變成多功能的播放器,例如增設大量輸入及輸出接口、網上串流播放功能、USB 輸入及解碼播放高清檔案、無線接駁等等多不勝數的功能,可是這樣需要非常複雜和精密設計的線路及大量高質電子零件,並需要有良好的抗干擾措施和高階的電源供應等等配套才能達到高音質的境界,如此一來生產成本便會變得高昂。 D-380 CD 播放機的設計重點以簡單直接為主,就是純粹為了能將CD光碟的訊源如實地重現出來,所以不設任何額外的附加功能,機背只設有一組立體聲非平衡模擬輸出及兩組數碼輸出 (同軸及光纖,可於遙控器開啟或關閉), 對於純CD發燒友來説絕對足夠。

僅良的拾訊系統
D-380 的拾訊系統安裝於機箱內的左方,採用了 TEAC 生產的雷射機芯,為了進一步強化整個拾訊系統機械結構的強度,廠方刻意裝上了一塊厚達8mm的鋁板於轉盤的下方,讓機芯轉動時更為穩定,從而使到雷射唱頭能正確無誤地拾取光碟坑紋中的資訊。 機箱底部還設有四顆直徑達 40mm 的避震機腳,由優質鋁材車製而成,此外機腳底部並設有一塊以特殊物料製成的阻尼墊片,能進一步將機體內部或外界傳來的微弱振盪消除。

精心設計的解碼核心
數碼 / 模擬轉換部份採用一顆美國 Burr Brown PCM5102A 解碼晶片,動態範圉與訊噪比也同樣出色,並具備極低的時基誤差,配合 Luxman 精密設計的電路和優質零件,音效表現能達到真實自然的境界。此外遺設有兩組 32bit 數碼濾波器,於遙控器上會找到 Filter 1及 Filter 2 的按鈕,Filter 1為 Normal FIR Filter 感覺會較為彈跳活潑 一點,聲音速度感較為明快,細節方面亦有相當不俗的表現。Filter 2則是 Low Latency IR Filter,感覺較為圓滑柔順一點,用家可因應歌曲的種類和自己的口味而選擇其一。

真空管或晶體管用家自行決定
D-380內藏了兩組輸出放大電路,一組為晶體管電路,能提供活潑明快及較高分析力的音效。另一組則為真空管電路採用了 一支 JJ Electronic 生產的 ECC82 雙三極真空管。這顆 ECC82 真空管是連接到緩衝電路板上,而該電路板配備了專用的高输出變壓器和高品質薄膜電容,能提供高密度、暖厚潤澤而且細緻的音色。當開啟電源時將會有約三十秒時間來對真空管進行熱身,此外廠方還考慮到 真空管壽命的問題,設有一個散熱器把真空管的熱力導走, 散熱器外還設有溫度感應保護電路,以免真空管因週熱而燒毀。

內部走線與電源供應同樣講究
D-380內部的主要訊號線採用了高純度OFC無氧銅作為導體,而線路板上的佈線也相當獨特,於所有轉角位置也採用了獨有的圓角形設計,而非一般傳統線路板所採用的直角設計,這種設計有助提升訊號傳遞的效率, 讓訊號能更流暢地傳送,從而令到音質也有更佳的表現。 電源供應方面亦同樣講究,採用了一顆優質的變颸器,此外遠選用了日本Nichicon、Chemi-Con 及 Luxman 自家的音響級電容,讓電源供應更為乾淨及穩定,確保音質能 時刻保持最佳狀態。

膽味濃郁暖透心扉
今次以 Luxman D-380 CD播放機作為音源,並以 Vovox Textura IC Protect RCA 訊號線接到 Accuphase C-2810 前级及 A-65 後級擴音機推動 Tidal Piano 揚聲器來進行試聽。首先將D-380切換至真空管輸出模式,播放 「蔡琴-老歌」UPM 24K CD第一首「癡癡的等」完全 能展現出一份昔日的情懷,頓時感覺好像回到五六十年代的光景,瞬間被蔡琴的嗓音暖透了心扉,整顆心也被感性濃郁而迷人的歌聲深深牽引著,讓人感受到一份黑膠唱片的模擬味道,加上真空管輸出具有陣陣膽味,確實是溫暖無比。

結他彈跳活潑中頻磁性迷人
再聽聽 Derrin Nauendorf – Live At The Boardwalk 輯,這位 Derrin 結他演奏家在 Boardwalk 倶樂部的現場表演,大部份時間都是他在自彈自唱,並且配合 David Downing 的敲擊拍和。第一首 Ghost Town 開始時的結他獨奏已感到聲音充滿跳躍的彈性,空間感十足,而低 頻絕大部份是以結他彈奏弦線或敲打各種敲擊樂器出來的聲音,因此並沒有猛烈雄渾的低頻,而是量感適中線條清晰的低頻。隨後而來 Derrin的歌聲亦充滿活生感,嗓子略厚而且感覺磁性迷人。D-380 以真空管輸出模式來播放,結他的音效感覺既真實又自然|人聲則渾厚並充滿感情。此外雖然歌曲編排十分簡單,但聲 音密度也頗高,整體感費豐富迷人。

速度明快節奏感強烈
隨後將這台 D-380 的输出級設定為 Solid State 模式,試試松武秀樹的 「東方快車」 電子音樂專輯。松武秀樹可説是世界上最早期運用電子合成器玩得出神入化的其 中一位電子音樂專家,這張 「東方快車」 收錄的樂曲層次分明節奏感非常強烈,今回改為選擇了以晶體管輸出,展現出明快爽朗的速度感,高低頻兩極延伸也有出色的 表現,絕對能營造出一種神秘的東方色彩!

清晰細緻展撼無比
最後試聽史特拉汶斯基的「火鳥」,0-380同樣以晶體管輸出,發覺分析力表現相當不俗,每件樂器的型態也真賣自然,能夠精妙地重現較微弱演奏時的微動態,聲音依然清晰細緻。於爆棚的段落時又能展現出震撼無比 的場面,真實自然的強勁衝擊力與光輝燦爛的銅管齊奏|能量爆發強大而充滿張力,刺激緊湊更讓人血脈沸騰。結果發現D-380即使播放爆棚大場面的曲目時也能輕鬆駕馭。

總結
D-380 是一台純 CD 播放機, 外觀古典優雅手工極為精巧細緻,木製外殼結合鋁製面板散發出一份古典韻味與時尚的感覺。輸出方面能讓用家自行選擇晶體或真空管,遠有兩種數碼濾波自由選擇|能讓用家切合個人的口味。音效方面不論是真空管遠是晶凿管 輸出也有十分出色的表現,前者帶有明顯暖厚的聲底,用來播放人聲順滑甜美,音色自然飽滿。後者音色則較為爽朗明快,相對前者則較為清淡一點,音像輪廓銳利,分析力亦較強,而細節表現也較為精緻細腻一點。兩者取向各有不同而且音樂感豐富,正是 D-380這台純CD播放機精妙之處。

轉載自「音響技術」435 期 12/2017

Wharfedale Diamond 11 榮譽再來

Diamond 11.1
绝不要把 Diamond 11.1 想象成传统产品,她远远超乎你的想象!

Diamond 11.2
它是鑽石系列中的佼佼者,依然保持著大磁路的風格,在這領域中的大動態和控制力,很難被超越,甚至很難被復制。

自1981年以來,Wharfedale 著名的 Diamond 系列一直在不斷地重新定義高性價比的揚聲器所能達到的效果。每一次升級都會超越上一次。現推出的新一代 Diamond 11系列,在音色優美及清晰度方面會呈現更多的細節。優雅的弧形以及三明治箱體設計,配合現代技術與工藝相結合的揚聲器和立體導相技術,讓音樂沁入到每個聽眾的心臟和靈魂,這就是鑽石的魅力。

Mission LX-2 2017 年底再添碩果,榮譽結伴而來!

Mission LX-2 Avforums 測評

英國 Mission LX-2 揚聲器的價格低的不合理。實際上,她即使和同類型更貴產品對比也一樣令人印象深刻。雖然沒有選用引人注目的新材料作為賣點,但是 Mission 的性能取得了非常好的反響。Mission 實現了接近完美的數據平衡,實現原音重現,同價位產品幾乎找不到能夠與其媲美的。

LUXMAN 日本精神在燃烧! (下)

04. 直擊研發與維修部門

Luxman 研發部門的重點,是長妻部長的聆聽室,可惜這 裡不能拍照,只能用文字描述,這個空間大約五坪,鑑聽喇 叭是一對龐大的JBL4343,裡面幾部機器的機箱打開,看得出 長妻部長正在調音。裡面的測試軟體,幾乎都是古典音樂。

再參觀維修部門,地方不大,但是資料與零件整理的有 條不紊。一般音響廠家的頂多只能維修十年前的機器,但是 Luxman的庫存備料,竟然足以修復四十五年前的老機器,這 種後勤與維修能力實在驚人!

Luxman公司就位於橫濱 市港北區這棟大樓中, 不過不是整棟大樓,而 是佔據B1與9樓兩處
這位親切的大叔是維修 部門的主管,東京音響 展也看到他身著筆挺西 裝在顧攤。
這裡只是零件備料的一 部分,許多絕版的老零 件,這裡都還有庫存。
長妻部長試聽室的一 角,可以看到桌上用來 調整螺絲鬆緊的扭力起子,旁邊還有各種的腳墊,顯然是在試聽比較 不同腳墊的聲音差異。

 

 

 

 

 

 

 

 

 

 

 

Luxman的試聽室

Luxman的試聽室位於大樓地 下室,背景噪音極低,殘響適 中,空間處理不俗。

與其他廠家千篇一律追求中性、精確、均衡重播的說詞不同,Luxman對於他們所追求的聲音特質,有著非常明確的方向。他們想 要呈現的聲音並非全然的精確、解析、輪廓分明,而是希望呈現有如音樂廳現場演奏一般輕鬆、自然,即使長時間聆聽也不疲勞的 聲音。位於地下一樓的試聽室中,B&W 802 D3喇叭剛被搬去東京音響展,現場用M-700u單聲道後級驅動一對德國Gauder喇叭, 這款喇叭的解析頗強,但是我聽到的卻是非常甜美、輕鬆、細膩、柔軟的音質。真的是非常舒服,而且會讓人著迷的聲音,這就是 Luxman追求的重播風格。

05. 五嶋電機工廠巡禮

五嶋電機製作所 代表取締役 五嶋雅美

五嶋電機與Luxman的合作關係長達二十五年,幾乎所 有Luxman的產品都在這裡組裝製造。整個工廠41名員工 中,有31人專門製造Luxman的器材,說這裡是Luxman的 專屬工廠並不為過。

總是笑口常開的五嶋雅美廠長,笑起來臉上滿是歷經 風霜的皺紋,不過那是很真誠、很樸實、而且發自內心的 笑容,一如這個工廠樸實踏實的作風,讓人覺得親切心 安。五嶋廠長從學校畢業後,曾在Luxman當了八年的業 務,一個上班族怎麼會成為工廠廠長呢?原來五嶋電機是

他父親四十六年前創立的公司,五嶋廠長年輕時想要出外 闖天下,直到父親生病,才決定回家接班。如今五嶋廠長 已經接班長達三十六年,工廠規模雖然不大,但是卻已經 取得 ISO14001認證,工廠運作完全制度化,對於員工的訓 練尤其重視,新進員工必須歷經長達三年的訓練,在每一 個部門輪替學習,最後才能正式上線工作。不過這種機會 並不多,因為這裡的員工很少離職,有些員工的資歷甚至 超過三十年,在生產線上的技術已經爐火純青。

老實說,剛來到這裡的時候,我心裡有點疑慮,因為 工廠真的不大,而且有點像是鐵皮屋。但是參觀過後,我 的疑慮已經完全被尊敬與感動所取代。廠房如何不是重 點,真正感動我的是他們的專業、他們的認真,以及他們 對品質的嚴格要求。五嶋廠長笑著告訴我,或許他們對品 質的要求是太高了,不過誰能保證他們製造的產品不會出 問題?為了「預防萬一」,他們必須加倍的確認品質,每 天都不能稍有鬆懈。我忽然想起,昨天土井社長不是也講 過一樣的話嗎?「每天不鬆懈,要比其他對手更努力,直 到Luxman一百週年那一天到來」。這或許就是所謂的日本 武士道精神吧!

進入另一個廠房,終於看到小小的招牌了。
這裡的生產線比本刊曾 經採訪過的歐美音響廠 都小,但是工作效率絕 對是其他歐美工廠的好 幾倍。

 

 

 

 

 

這條生產線雖然不大, 但卻有自動輸送帶,電 路板上的小元件是過錫 爐固定。大元件如變壓 器則必須手工組裝。
這裡是元件物料管理 區,各種購入的元件與 材料,都必須在此登 記,並且發配到各個有 需要的生產線上進行組 裝。
這些電路板都是自動錫 爐焊的,還會有什麼問 題嗎?以Luxman的標準 而言,還可以更完美。 我看他們的確不只是檢 查,真的動手補焊了許 多地方。
檢查的工具很簡單,一 支竹籤、一把小刷子, 那支竹籤用來劃過每 一個焊點,稍有不夠穩 固,或是焊點太接近 的,立刻補焊修正。
這位先生正小心翼翼的 將D-380的內層金屬機 箱,套進外層木箱中。

 

 

 

 

 

 

 

 

 

 

 

 

 

 

 

 

這位技師在組裝D-380 CD唱盤的背板,光是 這項工作也要有專人負 責。
這個檢查表要一路跟著 機器直到組裝完畢,每 一個組裝步驟的負責人 都必須蓋章。
這就是電動扭力起子的 檢查表,每把起子每天 要測好幾次,確保扭力 在正確數值。
這是組裝電路板的檢查 表,幾點幾分,由誰負 責組裝都必須記錄,萬 一出現問題,就能追蹤 源頭。
不只起子要測,連焊槍 也要測,不同的焊槍有 不同的溫度,老實說真 的很麻煩,但是一切都 是為了品質啊!
你知道這一排生產線在 做什麼?答案是檢查每 一塊組裝完成的線路 板,每一塊線路板都必 須經過四個人檢查,確 認沒有問題才能過關。
這裡是最後成品的包裝 區,日本產品連包裝材 料的質感都特別好,這 是我開箱各國音響產品 之後的結論。
這個廠房主要負責最後 的組裝工作,看到電動 起子了嗎?以前參觀 音響廠從來沒注意過起 子,這回變得特別敏 感,因為起子真的很重 要。
起子又出現了!連腳墊 的螺絲扭力也必須講 究。
貨架上擺滿了各式各樣 的原物料,有條理的管 理更形重要。
整個產品組裝區,地方 真的不大,但是工作劃 分明確,大家各司其 職。
放進測試CD,進行最後 的播放測試。
這裡就是測試與組裝區。
有時候工作效率與品質 是無法兼顧的。你看, 光是檢查開關就有專人 負責,效率被犧牲了, 但是品質絕對值得信 賴!
檢查之後的電路板,焊 點漂亮的不像話!
這位大哥正在測試面板 的每一顆按鍵與CD承盤 工作是否正常。請注意 這項工作是戴著手套進 行的。

LUXMAN 日本精神在燃烧! (中)

02. 社長專訪

Luxman在第三代社長早川齊1998年退休之後,創立Luxman的早川家族全面退出公司,2002年由土井和幸正式接任第七任社長至今。或許有人質疑沒有早川家族的Luxman正統性,事實上,就算是早川家族成員,恐怕也不會比土井社長更有資格被稱之為「Luxman」。

土井社長是北海道人,學生時曾代表北海道羽球隊比賽,贏得全國第七名佳績。年輕的土井還有另一個嗜好,就是研究音響電路,尤其喜歡研究Luxman器材的內部電路。這個「癖好」,讓他在1974年進入夢想中的Luxman公司工作。四十二年的Luxman生涯中,他幾乎在所有部門都輪調工作過,也經歷過Luxman的每一個興衰起伏。豐富的資歷,讓他成為貨真價實的「Luxman」。土井社長接著開始細數他在Luxman的歷任工作,1974年進入大阪總公司培訓一個月後,到東京分公司工作了五年,再到札幌負責產品維修十五年。回到東京總公司後歷經研發、維修、銷售、購買、品管、製造控制、業務,再回到銷售,2002年升任總裁至今。正當我驚訝於他的記憶力驚人,一旁的Luxman員工Mio告訴我,土井社長的確是天才型人物,他在維修部門工作期間,竟然把Luxman所有器材的線路圖都記在腦中,前往客戶家中維修器材時,根本不需要設計圖就可以完成工作。Mio還叫我注意土井社長的手指,我一看,土井社長的手指又短又胖,沒想到這一雙「胖手」不但可以維修細小線路元件,而且還靈巧無比。至今土井社長家中還有一部自己裝的擴大機,可見即使位居社長,他的內心仍是不折不扣的音響迷、技術人。

土井社長回憶當年剛進Luxman時,公司員工多達450人,海外銷售佔80%,是規模龐大的國際企業。如今的Luxman則剛好相反,國內銷售佔80%,海外只20%。難道土井社長不懷念昔日豐功偉業嗎?他很務實的告訴我,Luxman目前以固守國內市場為主,雖然歐美市場至今仍對Luxman保有良好的記憶,但是他並不希望過度擴張海外市場。「Luxman目前的產能並不大,銷售量一旦過度增加,產量必須勉強跟進,品質勢必無法兼顧」,從土井社長的言談中,我可以感受到,品質是他最重視的關鍵。Luxman的全部產品之所以全部移回日本生產,主要原因也是「品質」。許多人認為在中國工廠製造的最大好處,是可以就近取得各種元件,但是Luxman的理由卻剛好相反,為了追求品質,他們使用的元件全部來自日本,所以移回日本製造,反而更有優勢。

土井社長不緬懷當年盛世,卻很懷念Luxman當年的創新精神。他透露了許多Luxman當年不為人知的創意發明,例如他們在很久以前就研發過無線電話,甚至還研究過遙控發動汽車裝置。他們曾經試作過浮在水面上的黑膠轉盤,還一度計畫推出像盤帶機一般運作的卡座播放機。顯然不斷創新研發,是他對Luxman未來的期許。

我好奇Luxman的員工為何工作如此積極,而且對公司充滿向心力?土井社長的回答令我驚訝,他說Luxman每個月都會向所有員工公開財務報表,公司是賺是虧完全透明,每個員工都在同一條船上,都是公司存亡與共的一份子。這或許是歷經公司動盪之後,土井社長所想出來的終極求生之道。

Luxman也是一家貼心、細心、感心的公司,數十年來,他們每年都會寄出一萬多封賀年卡給Luxman的老客戶,不論這些客戶如今是否依然使用Luxman的產品。「一日客戶,終身客戶」,Luxman之所以能走過九十年歲月而屹立不搖,成功絕非偶然。

03. 獨家技術剖析

ODNF – 解放擴大機性能的關鍵

ODNF在負回授線路中設置了一個差分比 對器,即時比對輸入與輸出訊號,偵測是 否有失真產生。

Luxman從1955年發表世界專利的Crossover NFB技術以來,就認為負回授是影響擴大機表現的關鍵。負回授使用得當,可以降低失真、延伸頻寬、讓線路工作更穩定,但是施加過量,卻會導致相位失真,並且容易受到喇叭反電動勢的影響,造成音質劣化。現實情況是,任何線路都不可能完全做到「0」負回授,負回授該怎麼用?就成為無數音響設計者費盡思量的難題。

針對這個問題,Luxman提出了最理想的獨家解決之道。在Luxman研究負回授的歷程中,他們對於負回授有兩次重大突破,第一次是1984年提出的Duo Beta雙回授技術,這種技術有別於傳統設計,在線路中同時施加了兩路負回授,一路只在完整的訊號中施加微量負回授,另一路施加高量負回授,不過只針對0-5Hz的極低頻。如此一來,負回授的負面影響可以降到最低,同時低頻的阻尼因數大幅提升,並且不會產生相位偏移。

1999年,Luxman又發表全新的ODNF負回授專利技術,首先被運用在自家汽車音響擴大機CM-2100,後來才被家用Hi End擴大機採用。ODNF的全名是Only Distortion Negative Feedback,字面上很難懂,但是如果理解了他的原理,就會豁然開朗。簡單的說,ODNF的原理就是在線路產生失真時,才會施加負回授,沒有失真時,就維持無負回授狀態。ODNF怎麼知道何時有失真呢?Luxman在負回授線路中設置了一個差分比對器,可以即時比對輸入與輸出訊號,偵測是否有失真產生。目前ODNF已經進化到4.0版,越新的版本,比對的精密度越高,越能兼具負回授與無負回授的優點。

LECUA – 逼近完美的音量控制線路

LECUA的每一級音量只經過兩顆電阻,將 失真降到最低。

LECUA的全名是Luxman電子終極音量控制器(Luxman Electric Controlled Ultimate Attenuator),最早出現在1996年發表的C-10前級中,運作原理是以兩組數值經過精密計算的電阻陣列互相搭配,達到調整(衰減)音量大小的目的。這種設計可以看做是傳統級進式音量控制器的進化型態,傳統作法必須靠旋鈕切換電阻的接點,達到改變音量的目的,LECUA則是利用晶片感知旋鈕位置,進而控制兩組電阻的搭配。LECUA有三大優點,一是沒有接點氧化問題,使用再久也不會出現雜音。二是每一級音量只經過兩顆電阻,將失真降到最低。三是LECUA的線路板是垂直立體架構,將訊號路徑縮到最短,將雜訊干擾降到最低。目前Luxman C-900u旗艦前級使用的是LECUA 1000,這是了全平衡架構的頂級製作。最入門的DA-150 USB DAC同樣配備LECUA技術,雖然是將電阻陣列做在晶片裡面,但是特性仍比一般音量控制器好上許多。

LxDTM – 徹底排除轉盤振動干擾

LxDTM轉盤機構由厚鋼板與鋁合金板構成 重量級轉盤外殼,整體重達7公斤。

Luxman原創轉盤機構(Luxman Original Disc Transport Mechanism)的縮寫,由厚鋼板與鋁合金板構成重量級轉盤外殼,外殼厚達9mm,整體重達7公斤,鋼板與鋁合金兩種材料的組合,是經過無數次實驗之後,抑振效果最好的選擇,可以同時抑制拾取機構的馬達振動,以及外界振動干擾。旗艦D-08u SACD唱盤所使用的LxDTM轉盤,還附帶一個會自動開闔的「門」,承盤進出動作無比精密優雅,日本的機械工藝,實在無話可說。曾有國外訊源廠商想要購買這個轉盤機構,可惜產量有限,只能Luxman獨享,就算有錢也買不到。

吹毛求疵的透明線路板

一般常見的線路板之所以是綠色的,是因為表面塗佈了綠色的防焊漆,這層塗料可以保護印刷電路,避免零件被焊到不正確的地方。過錫爐時,也不會焊到不該焊的地方。問題是這層綠漆會對聲音造成影響,怎麼辦?追求完美的Luxman,找到一種沒有任何防焊漆的透明電路板,在尚未焊接元件之前,這種電路板的表面貼有一層藍色塑膠薄膜,作用與防焊漆相同,元件焊接完畢之後,就可以將這層薄膜撕掉,變成透明的電路板,排除任何防焊塗料的干擾。這種電路板來自日本電路板大廠Kyoden,主要用於航太與醫療設備,其實不難買到,為什麼其他廠家不用呢?成本太高、製作麻煩是主要原因,Luxman是我所見過唯一使用這種電路板的Hi End音響廠家。有趣的是,長妻部長似乎覺得這是理所當然的作法,完全不覺得這種事有什麼好拿來宣揚的。只能說Luxman的標準高出別人一大截,別人認為很了不起的製作,對Luxman而言只是剛好而已。

不規則圓角電路布局

透明電路板上,不規則圓滑的印刷電路, 必須利用昂貴的特殊軟體才能設計。

印刷電路轉彎時,直角轉折處會產生電磁干擾,圓角轉折較為理想。許多工程師都知道這件事,但是真的做到的不多,做到Luxman這種程度的更是沒見過。Luxman的印刷電路有什麼特別?不只轉折處是圓角,根本整條電路都是不規則的圓滑走線,將轉折的角度拉到最大,干擾降到最低。不只如此,每條電路不但長度相同,連寬度都相同。這種不規則電路是怎麼畫出來的?答案是要用特殊的設計軟體,這種軟體很貴,所以很少人用。

量身訂做專用元件

Luxman使用的每一顆元件,都是從頭開始 與元件廠商不斷研究討論,經過試聽驗收 不斷修正後的產物。

據說長妻部長是金耳朵,可以在五秒內聽出一顆元件的特性,這不是傳說,而是他的例行工作,其他同事還給我看長妻部長用來試聽元件的CD,證明傳言不假。事實上,他對元件的挑選極度嚴苛,不是只用五秒,而是用上一年時間,只為了開發適用的元件。有需要這麼久嗎?我再一次確認,得到的答案是肯定的。為了開發專用元件,長妻部長會從元件開發階段,就與廠商密切合作,不斷研究討論,每一次修改都要經過試聽驗收,直到聲音特性符合他的表準,才能宣告定案。Luxman使用的元件就是這麼來的,很沒效率,但是令人佩服!

螺絲扭力是關鍵

器材螺絲鎖緊的程度會影響箱體共振特性,連帶影響聲音特性,這是可以理解的。不過這種事只有發燒友會做,廠製機如果每一部機器的每一顆螺絲都這樣要求,生產效率拖慢不說,負責鎖螺絲的技師絕對會翻臉。不過,Luxman竟然真的這麼做了!長妻部長在產品研發時,真的一顆顆螺絲測試,找出聲音最好的鈕力磅數,然後要求生產線依照這個數據,鎖緊每一顆螺絲。配合工廠還必須每天一早檢查每一把起子的扭力磅數,並且將檢查表交給長妻部長確認,苛求細節到這種地步,真的讓人無話可說,只能脫帽致敬!

LUXMAN 日本精神在燃烧! (上)

得知有機會赴日採訪Luxman原廠,我的心中一方面充滿期待,另一方面卻又充滿疑慮。期待的 是Luxman歷史長達九十年,堪稱是日本音響工業發展的元祖,這次採訪毫無疑問是通盤了解日本音 響發展歷史的最好機會。擔心的是Luxman在1980年代經營權曾多次易主,出發之前,我甚至不確定 Luxman現在到底還有多少產品在日本國內生產?如今的Luxman又到底還能保有幾分當年精神?這 一切的一切,都必須等待親自到訪Luxman公司才能解答。在完整介紹Luxman歷史之前,我可以先 告訴大家,如今的Luxman狀況好極了!他們不但100%獨立運作,100%主導產品研發,而且目前所 有產品線都已全部移回日本國內生產製造,從最頂級的旗艦到最入門的USB DAC耳擴皆然。這次的 Luxman採訪,也是一趟令我震撼與感動的音響原廠之旅,所有大家心目中對於日本最高品質、日本 極致工藝、日本職人精神的美好想像,我在Luxman原廠中都完完全全親眼見證。原來「日本精神」 並不是口號,也不是只有在日劇中上演的情節,而是發生在Luxman每一天的運轉、保存在Luxman 每一件產品中的事實。至於Luxman波瀾壯闊的九十年歷史,我必須老實說,真的比任何日劇都要精采,都還要激勵人心!

01. 歷史篇,日本音響發展史的縮影
02. 專訪社長 土井和幸
03. 獨家技術剖析
04. 直擊研發與維修部門
05. 五嶋電機工廠巡禮

01. 歷史篇,日本音響發展史的縮影

Luxman 的前身是專賣畫框與書畫的錦水堂,早川迭雄在這裡成立了無線電部門, 從販售歐美進口的電子零件與材料開始做 起。

Luxman創立於1925年,去年才剛慶祝九十週年。大家對於1925這個年份可能沒有什麼概念,讓我們先看看這個數字在音響發展史中的份量有多重。綜觀歷史最悠久的現役Hi End音響品牌,唯二可與Luxman比擬的只有1926年創立的英國Tannoy與德國ELAC,其他音響迷認為歷史悠久的音響品牌,與Luxman相比都只能算是「年輕

」後輩,例如JBL創立於1946年,McIntosh創立於1949年,Marantz創立於1951年,B&W創立於1966年,Audio Research創立於1970年。發現了嗎?以上歐美音響名廠都是二次大戰之後,民生消費與娛樂需求大幅成長之後才創立的品牌,像Luxman一般從無線電廣播肇始之初就已創立,並且經歷二戰洗禮,而至今依然存活的廠家,真的屈指可數。讓我們再與日本國內的音響品牌相比,歷史唯一可與Luxman相比的只有1927年創立的日本勝利株式會社,不過那是美國Victor在日本的子公司。Yamaha雖然早在1887年就已創立,但那時他們是樂器公司,直到1954年才開始推出音響產品。其他如Pioneer(1938年)、Sony(1946年)、TEAC(1953年)、Denon(1963年)等品牌,時間都比Luxman晚上一截。至於在日本Hi End音響領域一直與Luxman並駕齊驅的Accuphase,創立時間是1972年,在輩份上只能算是Luxman的小老弟。當然,音響品牌的地位不能只看輩份,日本許多電子企業或集團的規模都比Luxman大上許多,但是能以一個純Hi End音響品牌,而在日本甚至全球音響展業發展史中展現深遠影響力的,恐怕只有Luxman一家!有關Luxman的歷史,「音響論壇」在103期曾經做過一次完整的報導,不過那一次本刊並沒有親自採訪日本原廠,而是根據日文資料整理而成,內容雖然已經非常詳盡,但畢竟是二十年前的報導,許多讀者並未讀過。本篇原廠採訪則補充Luxman近二十年的事蹟,並且根據原廠提供的歷史資料進行增補修正,不但再一次完整呈現Luxman九十一年的歷史,也希望藉此整理出日本音響產業發展的興衰脈絡。

錦水堂時期:從玻璃水族箱出發

回顧Luxman創始的源頭,最早可追溯到1897年創立的「早川商行」,這是一家在大阪專賣玻璃的廠家,乍看似乎與音響毫不相關,不過創始人早川卯三郎可不是個普通的玻璃工匠。這位早川先生似乎天生就是一位發明家,對歐美的科學技術尤其感興趣。他發現那時日本人都是把金魚養在陶缸或是缽盆中,只能從上方欣賞金魚,於是他靈機一動,用玻璃板與金屬框做成透明的箱子,將金魚養在裡面,大家就可以從各種角度欣賞金魚的姿態。這個發明在當時大為轟動,製作玻璃「水族箱」成為早川商行最大的業務,公司名稱也因此改為「錦水堂」。錦水堂當時除了賣水族箱,也兼賣與玻璃相關的畫框,不但做起書畫生意,藝術品味頗高的早川卯三郎還自行製作明信片出售。有一陣子明信片庫存過多,於是早川先生想到一個點子,用自己研究設計的投幣式自動販賣機銷售明信片,這雖然不是日本第一台自動販賣機,不過絕對稱得上是當時最早誕生的自動販賣機之一,對一般人來說是極為罕見而新奇的發明。這個奇特的機器當然又再一次造成轟動,大阪民眾為了一睹自動販賣機的風采,無不充滿好奇的帶著錢來投幣購買明信片,錦水堂一時之間門庭若市、生意興隆。你可以想像嗎?如今我們習以為常的玻璃水族箱,以及被視為日本街頭文化象徵的自動販賣機,竟然都與Luxman有關!早川卯三郎勇於創新突破的精神、高尚的藝術品味,以及對歐美科技的開放態度,不但影響了Luxman的未來發展,也深深烙印在Luxman的基因之中,形塑了Luxman的企業文化。據說早川卯三郎晚年醉心於鑽研日本庭園藝術,不安於現狀又追求完美的他,一生搬家超過二十次。錦水堂的事業則由他的次子早川迭雄與三男早川錦治繼續承傳。

無線電解禁,新世紀的開始

關東大地震後,日本政府解除民間無線電 禁令,早川兄弟自行研發的無線電設備大 受轟動,圖中可見錦水堂店內琳琅滿目的 電子元件。

早川卯三郎的長男早川富之助畢業於日本關西高商學院,他遺傳了父親的冒險精神以及對歐美文化的好奇心,成為當時日本極少數的美國留學生,並且在美國在長期定居。次子早川迭雄也不簡單,他繼承了父親的科學研究與實驗精神,中學時就對化學產生興趣,據說有一次自己在家中進行化學實驗,結果不慎發生爆炸,把家人都嚇壞了,從此不准他繼續進行化學實驗。不過,這個禁令並沒有澆熄早川迭雄對於科學研究的興趣,不玩化學之後,他開始迷上當時技術剛起步的無線電領域。那時美國的無線廣播正快速發展,但是日本對於無線電的政策相對保守,不允許民間公開製造、販售無線電設備。早川迭雄只好一方面看著哥哥從美國寄來的最早期無線電刊物「RadioNews」,一方面在家中偷偷架起天線,開始秘密研究無線電技術。1923年9月1日,日本發生芮氏規模高達7.9級的關東大地震,死亡及失蹤人數超過14萬人。日本政府在救災的過程中,發現無線通訊的重要,於是解除禁令,反過頭來鼓勵民間發展無線電傳播技術,並且允許民間成立無線電台。早川迭雄聽到消息,知道他暗中研究的無線電技術終於派上用場,立刻說服父母,於1925年在錦水堂店裡設立了「錦水堂無線電部門」,與三弟早川錦治聯手開始販售歐美進口的電子零件與材料,並且發售自己設計的無線電套件與成品。同年NHK無線廣播電台創立,日本的無線電廣播產業正式起飛,Luxman波瀾壯闊的九十一年歷史,也從此揭開序幕。

進駐甲子園,Lux 闖出名號

Luxman第一代與第二代社長早川迭雄與早 川錦治兄弟合影。

錦水堂的無線電產品由於物美價廉,很快就在日本無線電業界造成轟動,連當時豪華至極的高島屋百貨大阪店,都使用錦水堂製造的擴音廣播設備。錦水堂無線電的名號一時之間從大阪傳到全國,業績扶搖直上,原本賣畫框與進口書畫的店面已經無法容納,於是早川迭雄將錦水堂無線電部門遷移到大阪南船場中心,鄰近心齋橋精華地段,並且將公司名稱改為Lux。為了因應市場需求,Lux公司在此時設立了自己的板金工廠,開始製造機箱與金屬材料,同時也開始自行製造變壓器,甚至成立了公共場所擴音設備部門,專門為大型公共場所設計擴音設備,公司規模不斷擴大。當時連名震全日本的甲子園球場,也使用錦水堂製造的Lux-753擴大機與Lux-1050號角喇叭擴音系統,在十萬人的大型球場中,展現Lux的技術實力。735擴大機成為二次大戰前,日本最超值、最暢銷的擴大機,早川迭雄也成為Luxman歷史上的第一代社長。

日本第一本電子技術刊物

在當時,無線電接收機(即今日的收音機)畢竟是昂貴的玩意兒,一般人根本買不起。早川迭雄腦筋動得快,立刻想到借助老家的玻璃技術,在公司門面打造超大展示櫥窗,不但日夜播放廣播,還在櫥窗內擺了一套從美國引進的罕見電動火車模型,此舉立刻吸引許多民眾隔著櫥窗駐足欣賞,人潮久久不散,成功製造話題。另一方面,早川迭雄還著手發行「錦水堂Radio Book」,成為日本第一本電子技術刊物,標榜「只要讀過一遍,你就可以成為無線電專家」。內容除了取材歐美刊物,還加上兩兄弟親自實驗之後的組裝、改良的設計,線路改採日本國內可以買到的零件,讓日本玩家可以真正實作。由於錦水堂的主業是書畫買賣,對於藝術設計的要求特別高,所以這本刊物不但圖文並茂,內部以工筆繪製的線路圖、組裝立體圖與相關插畫更是精緻無比,配上以大型鉛版印刷的內文排版,讓這本當時售價1日圓的刊物大受業界專家讚賞,再版數量多達十四次,對於開啟民眾對無線電與早期音響的興趣與認識,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

Lux在這個時期還有許多創舉,例如自己發行「錦水堂新聞」刊物,配合當時剛創刊的「MJ無線與實驗」雜誌進行宣傳。推出「Lux徽章」,提升用家的品牌忠誠度。還在產品說明書中,附上名為Lux Data Sheet的消費者問卷,堪稱是市場調查的元祖,可見Lux的靈活思維與前衛創新作風。

二戰時期:蟄伏再出發

1931年起,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民間對於擴大機的需求大減,Lux不得不將金屬工廠與變壓器製造廠合併以減少開銷。1943年,Lux被軍方徵召,開始從事軍用航空無線電與相關設備的研發生產,為了符合軍規嚴格標準,Lux的無線電技術不斷精進,後來將無線電發射機獨立為一個部門,成為日本頂尖無線電品牌Standard的前身。1945年2月開始,美軍開始對大阪進行一連串空襲,史稱大阪大空襲,Lux公司附近遭到嚴重破壞,還好即時搶救,公司倖免於難。

早川兄弟將電子元件與最早期的收音機放 在大型櫥窗展示,吸引好奇民眾駐足圍 觀。

戰爭結束之後,民生物資匱乏,一般人根本無力購買音響擴大機這種非必需品,Lux只好回頭生產開關、變壓器等零件。1948年,早川迭雄因病引退,第二代社長由三弟早川錦治接任,開啟一連串改革計畫,第一步是發行類似戰前的技術刊物,重新喚起大家對音響的興趣。第二步是執行「特約經銷店」設略,在簽約的店面中展示、販賣Lux產品,一時之間,Lux的產品開始大量出現在東京、名古屋、京都、神戶及大阪等主要都市,曝光度得以大幅提升。

依然先進的OY輸出變壓器

二戰之後,33 1/3轉的LP與45轉黑膠唱片開始普及,唱片與音響產業一片欣欣向榮。大家對音響重播的表現日益重視,影響真空管擴大機表現至鉅的高頻寬輸出變壓器,也就成為各大音響廠研發突破的重點項目。Lux從創業之初就專精於變壓器製造,技術實力原本就領先業界一大步,戰後戮力研發,首先在1948年發表了使用於調諧器的Lux-107型高品質中周波變壓器,1952年再發表獨家OY-15型輸出變壓器,隨即榮獲大阪年度最優秀賞,品質與性能在當時獨步業界,無人可及。這項技術一直延續至今,即使歷經六十四年,依然是Luxman管機好聲的重要關鍵,性能沒有絲毫落伍過時之處,可見Lux的變壓器技術有多先進!

前衛的負回授理念

在此同時,Lux也開始注意到負回授線路對擴大機的影響,他們發現在放大線路施加大量負回授,雖然可以改善非線性失真,讓擴大機工作更穩定,但是同時卻也會產生大量相位失真。Lux的研究結論是,負回授是影響擴大機表現的關鍵,在理想狀態下,盡可能不依靠負回授的擴大機,才是真正優秀的擴大機。於是在Luxman的技術演進史中,這個信條成為他們研發擴大機的最高指導原則。1955年,Lux首先發表Crossover Negative Feedback技術,取得包括美國在內的世界專利。1984年研發成功的Duo-Beta雙回授技術,設計概念至今依然前衛。如今Luxman擴大機採用的獨家ODNF技術,就是此一信念不斷淬鍊改良後的技術結晶。

1958年,Lux終於推出戰後第一款完全自行研發、組裝的Hi End級MA-7A單聲道真空管擴大機,每聲道使用兩支6CA7/EL34真空管,輸出功率高達60瓦,以當時的管機技術而言,堪稱是不折不扣的大功率擴大機代表作。此時Lux的資金已經累積到90萬日圓,隔年更增資一倍到180萬日圓。Lux發展至此,不但完全從戰後恢復元氣,氣勢甚至更勝當年。1961年,Lux正式更名為Lux株式會社(Lux Corporation),準備朝向Luxman的全盛時期邁進。

1960年代:創意大爆發

左邊的機器就是二戰前日本最暢銷的Lux- 753擴大機,前方則是早川兄弟編著的 「錦水堂Radio Book」。

1960年代,唱片工業從單聲道正式進入兩聲道時代,立體聲音響開始普及,帶動音響市場的另一波成長契機。Luxman的研發與創意在此時大爆發,幾乎每一款產品都在音響發展史上留名。1961年,他們推出第一款立體聲綜合擴大機SQ-5A,以獨特的表頭與金屬印刷機箱贏得大阪設計大獎,成為當時的熱門商品。1962年有兩款重要產品推出,其一是SQ-65真空管前級,搭載了Lux獨創MFB(Motion Feedback)技術,可以偵測喇叭單體的運動狀況,利用回授線路即時補償,即使以今日的技術層次檢視,都是非常先進的概念。其二是PZ-11,這是Lux第一款晶體前級,體積非常精巧,使用兩顆9V電池供電。1966年,Lux大膽捨棄自家引以為傲的輸出變壓器,突破技術限制,推出不使用輸出變壓器,技術難度非常高的OTL(Output Transformerless)管機MQ-36,是當時最早將這項技術商品化的廠家,Luxman品牌名稱與書寫體商標也在此時出現。1965年,Luxman推出WZ30真空管AM/FM收音機,配備自動訊號穩定、訊號加強、雜訊消除等多項先進技術,成為當時收音機的最高峰傑作。1968年推出SQ-505/507晶體綜合擴大機,「500」這個編號自此被Luxman綜合擴大機一路沿用。

38系列誕生

在整個1960年代,Lux雖然名機備出,但是對Luxman最重要的一款產品,毫無疑問是1963年推出的SQ-38真空管綜合擴大機,這款輸出功率10瓦的管機以優異的性能、優美的音質與木殼經典造型在當時大熱賣,接下來從SQ-38D、SQ-38F一路演進,發展到1970年的SQ-38FD時,銷售盛況簡直可以用賣翻了來形容,幾乎單憑這一款產品的獲利,就讓Luxman在大阪蓋起雄偉的「L」型總部大樓。這棟大樓落成於1977年,樓高八層,一樓餐廳竟然可以舉辦婚宴,至今仍有Luxman老客戶在這裡舉行結婚典禮,可見樓面佔地之大!可惜此樓如今已經拆除改建,我們也只能從大樓照片遙想Luxman當年盛極一時的豐功偉業。

1970年:邁向全盛顛峰

當時被甲子園棒球場採用的Lux-1050號角 喇叭,在十萬人的大球場中展現Lux的技術 實力。

時間進入1970年代,世界經濟迅速成長,日本也從戰後復甦,以家電產業稱霸全球。這些電子大企業眼見音響產業勢頭正旺,當然不會放過這個重點市場,開始憑藉龐大研發資源,跨足音響產業。許多日本Hi End音響品牌在此時創立,例如Mitsubishi推出Diatone、Panasonic推出Technics、Toshiba推出Aurex、Kenwood推出Trio、Pioneer推出Execlusive等等。當時歐美音響仍以真空管擴大機為主,日本則挾其晶體技術優勢,企圖以晶體擴大機進攻歐美市場。可惜的是,日本的音響策略雖然對全球Hi End音響產業造成本質上的衝擊,但是在商業上卻不是非常成功。許多人認為這是日本音響的聲音走向不合歐美市場胃口,但這個看法並不正確。日本Hi End音響之所以無法打進歐美市場,主要原因有二:第一,當時日本企業企圖以大量生產的中低階音響產品進攻歐美市場,但是在品質上卻又無法妥協,導致成本太高,利潤太低,歐美音響業者的接受度自然不高。第二,Hi End音響不同於家電產品,技術層次較高,尤其日本Hi End音響當時具備許多創新技術,但是保守內斂的日本業者卻因為語言障礙,無法充分向歐美市場完整介紹自家技術優勢,銷售因此難以突破,造成當時日本許多音響產品雖然優秀,但卻只限於國內銷售的奇特現象。

成功進軍海外市場

Luxman也像其他日本音響品牌一般,陷入外銷困難的窘境嗎?情況大不相同。當時Luxman雖然遭受大企業跨足音響產業的挑戰,但是堅持頂級Hi End的品牌形象卻深植人心無法取代。你可能無法相信,1970年後期到1980年前期,Luxman的海外銷售竟然佔80%,國內銷售只佔20%,與其他日本音響品牌侷限於日本國內的處境完全不同。Luxman的海外銷售之所以成功,與1970年接任第三代社長的早川齊密切相關。他是早川迭雄的長男,畢業於關西大學商學部,1954年進入Lux工作,1957年就升任專務締役,在公司早已展現影響力。早川齊是一位充滿魅力的領導人物,個性豪爽又有著細膩體貼的心思,據說他總是刻意在下午五點左右拜訪Luxman經銷商,隨即吆喝眾人ㄧ同晚餐,費用當然是社長出錢。

Lux於戰後推出的第一款完全自行研發、組 裝的MA-7A單聲道真空管擴大機,輸出功 率60瓦,在當時堪稱大功率擴大機的代表 作。

直到今日,仍有許多大阪老資格經銷商對這位社長感佩不已。在Luxman的歷史中,早川齊也是一手掌握Luxman命運的關鍵人物,Luxman在他的掌舵下邁向顛峰,卻也在他手下經歷風雨飄搖的黑暗時期。許多人或許認為Luxman王國在他手中傾倒,但其實日本音響界對早川齊的評價非常正面,認為他在公司最低潮的時期,依然竭盡全力為品質把關,並且始終以復興Luxman昔日榮光為己任。他與Luxman傳奇設計者上原晉聯手期間,更塑造了Luxman充滿音樂性的聲音風格。綜觀全球音響產業,幾十年來有多少經典名廠灰飛湮滅,或是精神盡失徒留品牌名稱,但Luxman卻能度過重重危機,至今依然堅守最高品質與最高音質的Hi End精神,我想早川齊社長絕對居功厥偉。

Tim de Paravicini 的加入

早川齊接任社長之後,做了一個重大決定,成為Luxman成功進軍歐美市場的關鍵,那就是大膽任用年輕工程師Tim de Paravicini進入研發部門。如今音響迷都知道Tim是音響大師,但是在1972年,Tim只是個二十多歲的小伙子,在南非音響界發展,曾經替幾個搖滾樂團設計過音響系統,並且替一些音響店擔任諮詢工作,雖然擁有一間小工廠,在當地小有名號,但是絕對稱不上大師。那時他在南非工作的一間音響店,剛好是Luxman的當地總代理,Luxman慧眼視英雄,發掘了Tim的音響設計才華,於是延聘他到大阪工作。

當時日本的企業文化非常保守,公司內部養成的人才,對自家開發的技術有非常高的自尊心,很難接受外人的干涉與挑戰。相較之下,Luxman竟然願意任用一個不滿三十歲的外國人,參與核心研發工作,在當時的日本企業真是十分罕見的舉動,由此也可看出Luxman不同於傳統日本企業的開放心胸與國際觀。剛來到日本的Tim,的確經歷過一段文化衝擊時期,所幸年輕的他適應力極強,還娶了日本空姐為妻,很快就融入日本生活。Tim的加入也真的為Luxman帶來變化,將西方企業勇於質疑、討論激盪、互相競爭以刺激進步的行事作風帶進Luxman。

1977年落成,位於大阪的Luxman總部大 樓,樓高八層,一樓餐廳可辦婚宴,可見 樓面佔地之大!

1975年,Luxman在歡慶五十週年之時,發表了由Tim主導設計的M-6000後級以及C-1000前級,前者採用直接交連互補OCL線路,輸出功率高達300瓦,甫推出就在日本與美國市場造成轟動。就連許多對日本音響抱持偏見的歐美音響媒體,也不得不對M-6000與C-1000另眼相看,推崇這套擴大機為當時最頂尖Hi End的音響製品,成功為Luxman在歐美市場打響名號。

除此之外,Luxman還針對歐美市場,推出造型截然不同於日系機種的Laboratory Reference Series產品線,造型洋溢歐洲極簡風格,技術上以世界首創直流擴大機為號召,至今仍被不少歐美發燒友是為收藏級逸品。誇張的是,Luxman不但擴大機外銷成功,連他們製造的S2喇叭在美國也大受歡迎,日本喇叭聲音太有癖性的偏見不攻自破。

1980年代:動盪黑暗期

位於大阪豐中市的Luxman總部大樓內部, 擁有一間可以容納200人的聲學研究室, 也可在此舉辦音樂演奏會。

時間進入1980年,此時Luxman已經從錦水堂時期的「無線電部門」,發展成為世界級的Hi End音響大廠,公司員工超過450人,資產達到三億六千萬日圓,還在美國成立分公司,以單一Hi End音響品牌而言,規模之大簡直超乎想像,前景看似一片大好。在此同時,日本經濟也快速攀向最高峰,股市與房市一路看漲,殊不知這一切都是泡沫經濟破滅之前的假象。1981年,Luxman在毫無預警的狀態下,宣布與Alpine母公司ALPS集團合併。當時許多人大感意外,以為Luxman的財務出了問題,其實當時Luxman正值顛峰,公司體質非常健全。既然如此,為何會被ALPS買下?根據Luxman原廠的說法,加上我的個人分析,原因可以歸納為以下四點:第一,ALPS是國際級的電子元件大廠,正值顛峰的Luxman則尋求超越現狀再攀高峰,兩者結盟是極為合理的策略。第二,Luxman雖然在歐美市場攻城掠地,但是在日本國內市場卻獲利有限,尤其在中低階音響領域遭逢其他大企業音響品牌的強勢挑戰。選擇與擅長製造入門音響產品的Alpine合作,同樣是完全合理的決策。第三,Luxman的規模雖然空前壯盛,但實際上已經過度膨脹,只靠HiEnd頂級音響的小眾市場,已經不足以支撐公司的龐大規模,朝中低階產品與大眾市場發展勢在必行。第四,在合併之前,Luxman的汽車音響已經是日本的強勢品牌,與同樣在這個領域發展的Alpine合作,實力將會更強。

空前的危機

根據以上分析,Luxman與Alpine的合併完全合理,但實際上,這個決定卻Luxman帶來空前的危機。危機之一是品牌策略混亂,當時市面上一共有Alpine、

Alpine/Luxman、Luxman三個品牌並存,Alpine產品的的低階入門形象與Luxman的頂級Hi End形象南轅北轍,在消費者心中產生莫大困惑,嚴重危害了Luxman長年建立的品牌形象。危機之二是產品策略混亂,前述三個品牌有許多產品設計相同,但是卻掛上不同品牌,技術相同,卻採用了不同的命名,再一次造成了消費者的混淆。危機之三是銷售通路的混亂,形象尊貴的Luxman,竟然被放在Costco等大賣場通路中傾銷販售,再度重傷了Luxman的Hi End地位。

1986年開始,更大的危機爆發,當時美國為了平衡龐大的對日貿易逆差,著手干預匯率市場,日幣開始瘋狂升值,在一年之間從1美元兌240日圓暴升一倍到120日圓。極度依賴海外市場的Luxman首當其衝,海外競爭優勢盡失,外銷業績大幅衰退,幾乎是「忽然之間」,在1980年代後期從美國與歐洲市場撤退消失。

日本Hi End音響消失之謎

此時日本國內音響市場也好不到哪裡,進入史稱「798戰爭」的低價競爭時期,大企業旗下的音響品牌紛紛推出價位79,800日圓的平價機種搶攻市場。因應此一局面,ALPS一方面凍結不符合市場需求的Luxman頂級前、後級,另一方面Luxman與Alpine合作推出的LV-103等一系列管晶混血式綜合擴大機,在798戰爭中也沒討到便宜,礙於成本限制,聲音表現並不出色。在國內與海外雙重失利的打擊下,ALPS決定在1994年釋出Luxman,結束了這段連Luxman原廠都不願提及的暗黑時期。

值得一提的是,798戰爭之後,日本大企業旗下的音響品牌竟然像是恐龍滅絕一般,在短時間內紛紛消失。這些品牌大多以國內市場為主,日圓升值對他們影響不大。真正導致這些品牌收手的原因,是大企業評估在798戰爭中,音響事業在國內市場已無獲利空間,加上多聲道家庭劇院興起,於是這些大企業一時之間全部將重點轉向AV影音播放產品,原本的Hi End音響品牌也因此全面撤守。

1990年代:絕處逢生

1994年,被ALPS釋出的Luxman立刻被韓國電子大廠Samsung相中並出資收購,主要原因是當時Samsung企圖投入汽車音響領域,希望借助Luxman的先進技術與海外市場的高知名度。併購Luxman後,Samsung的確打算用心經營,不但大手筆投入研發,還協助Luxman重整品牌形象。可惜的是,日本市場對於有韓國資金介入的Luxman接受度不高。四年之後,Samsung決定放棄汽車音響事業,Luxman再一次被釋出,早川齊社長也在同年退休。隔年,香港私募基金入主Luxman,2000年正式更名為Luxman株式會社,不過這個買主完全不懂Hi End音響營運,Luxman再一次進入黑暗時期。所幸,這個黑暗期非常短暫,2002年,Luxman回歸獨立營運狀態,現任社長土井和幸在這一年正式上任,立刻展現旺盛企圖心,幾乎是以經營者自掏腰包的方式,在2005年推出八十週年紀念機種C-1000f、B-1000f前後級擴大機。C-1000f前級採用了線路架構超級壯觀精密的最頂級獨家LECUA 1000全平衡音量控制線路,B-1000f單聲道後級則搭載了當時最新版ODNF技術,1歐姆負載時可以輸出2,000瓦功率,兩者皆是不折不扣的超弩級製品,成功喚醒了業界與音響迷對Luxman昔日榮光的美好記憶。

今日的Luxman

2007年,IAG集團入主Luxman,從1981年開始的動盪時期終於告一段落。IAG旗下有QUAD、Wharfedale、Audiolab等經典品牌,完全了解Hi End音響產業的運作法則。他們雖然投入資金,但卻完全不干涉Luxman的公司運作與產品研發,主要任務是協助Luxman拓展海外市場,讓Luxman得以專注在產品研發與國內市場的經營。

根據我在原廠的採訪與觀察,今日的Luxman有三個特別之處:第一,目前Luxman共有40位員工,規模雖然無法與全盛時期相比,但是對一個專注於Hi End音響的品牌而言,其實這才是最恰到好處的公司規模,既能提供穩定的品質與維修服務,又不會因為規模過大而造成無謂的資源浪費。第二,Luxman所有產品目前都已移回日本國內製造,全力追求最高品質,在後面的「工廠巡禮」單元中,大家將會知道Luxman對於品質的堅持與苛求態度。第三,如今的Luxman雖然規模不大,但是卻聚集了許多長期合作的周邊廠商,從機箱金屬加工、木作機殼,到變壓器製造、線路組裝,全部都是日本廠商日本製造。這些廠商大多與Luxman合作長達數十年之久,早已建立起密不可分的革命情感,也完全理解Luxman對於聲音與品質的持。這些廠家或許規模也都不大,但卻各個身懷職人絕技,如果算上這些合作夥伴,Luxman的規模其實一點也不小!

各展所長的熱血成員

海外營業部真野未央曾經留學英國,翻譯 音響技術用語也難不倒她。

最後,在與Luxman成員相處的短暫時間中,我感受到了不一樣的企業文化。負責海外業務的真野未央曾經留學英國,說得一口流利英語,這次採訪行程她全程參與,負責翻譯工作,即使問到技術相關名詞,她也能即時正確的翻譯傳達,可見她對Luxman的產品與技術了然於心。我在Luxman見到的其他幾位女性成員也都精明幹練,表現不輸男性,這是我在採訪其他日本音響公司所從未見過的狀況。

 

經營企劃室末吉達哉熱愛足球,音響專業 與音樂品味也令人佩服。

負責產品企劃的末吉達哉1988年就進入Luxman,原本負責國內銷售,也曾負責海外業務。開朗健談的末吉先生,個性有別於印象中日本人的內斂保守。末吉先生說他12歲開始踢足球,如今是業餘球隊的一員,笑說自己個子高,所以頭錘功比腳下功夫還厲害,言談之中,我可以感受到他真的很愛足球,開朗的個性或許與此有關。直到兩天後的東京音響展,我才知道末吉先生是Luxman講座的主要主講人之一,他所挑選的音樂總是特別受到歡迎,原來他不只熱愛足球,對於自家產品的理解與音樂品味更讓人佩服。

海外業務經理川上晃義曾經常駐洛杉磯, 負責Panasonic海外市場,是不折不扣的 大企業菁英。

同樣負責海外業務的川上晃義曾經多次來台,大家對他應該不陌生,但是這次我才知道,這位中年大叔曾經常駐洛杉磯,負責Panasonic海外市場,也曾在Sony工作,難怪英語流利,是不折不扣的大企業菁英份子,如今為了拓展Luxman的海外市場,拼命在世界各國奔波。Luxman的海外市場有他擔當,相信業績成長指日可待。

 

 

靈魂人物

開發本部本部長長妻雅一不但是主導 Luxman產品開發的靈魂人物,也負責所 有器材的聆聽調校。

開發本部本部長長妻雅一不但是主導Luxman產品研發的靈魂人物,也是負責所有器材聆聽調校的「金耳朵」,據說他只要五秒就可以聽出一個元件的聲音特性,但是開發一個音響專用的電容,卻往往要花一年,與合作廠商不斷研究改良,才能做出符合他所要求的元件,對於聲音與品質的堅持,真是嚴苛到了極點!

長妻先生是老實的技術人,平常不太說話,一旦聊到技術,眼睛就開始閃閃發光,話也立刻多了起來。不過對於自家技術,長妻先生的言談同樣務實,絕不虛浮誇大。我喜歡長妻先生的誠實,相信他所設計出來的器材絕對實在,不會騙人。對了,Luxman的同事都知道長妻先生除了埋首研發之外,最大的嗜好就是逛唱片行,從長妻先生播放的音樂聽來,我可以感受到他對於古典音樂的深厚素養。真懂音樂的音響工程師實在不多,Luxman的器材有他主導設計,好聲其來有自!

 

最好的狀態

今日的Luxman,就是由這群充滿熱情的員工所組成,每一位都是可以獨當一面的菁英,彼此的相處,又像是家人一般融洽。今日的Luxman,沒有傳統日本企業階級分明與僵化制度的包袱。開明開朗、充滿活力的企業文化,依稀可以嗅到Lux創始之初勇於創新、勇於嘗試的遺風。最重要的是,他們熱愛這份工作、熱愛音樂,對於守護Luxman精神有著強烈的信念,對這間公司有著強大的向心力。我認為這種熱情,正是打造優秀音響器材的最基本要素。

走過盛極一時,經歷風雨飄搖,如今的Luxman,正處於創立九十一年以來最好的狀態,親驗見證今日的Luxman,焉能不讓人熱血沸騰!

 

轉載自 “音響論壇 338 期”

365 days, 144 hours: How to build a Spendor loudspeaker

 

It takes Spendor six days to build a loudspeaker and a whole year to design one. Here’s what the process looks like for a Spendor D7

Designed and manufactured in Great Britain from original designs, Spendor loudspeakers – which include the accessible A-Line and the enthusiast D-Line and Classic – deliver a transparent and musical sound that performs well above their price point. Indeed, so good are Spendor loudspeakers, the A4 floor-standers won a coveted five-star What Hi-Fi? Award earlier this year.

Creating a loudspeaker as good as a Spendor, particularly one that’s as aesthetically pleasing as it is sonically proficient, is no easy task. In the video below, each stage of the six-day build process has been beautifully documented, beginning with an initial concept that’s cleverly matched to the market need by the Spendor team.

The initial concept goes through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 a year-long process of experimentation to find the perfect sound for the product. Detailed drawings are made using modern CAD (computer-aided design) software, while the effects of different drivers, styles and materials are precisely calculated. At every stage of the process, the Spendor team takes comprehensive measurements and listens, listens and then listens to the loudspeaker again.

Every part of the loudspeaker has a profound effect on its sound. The cabinets, crafted with sophisticated multi-axis computer controlled machining, are assembled by skilled operators with decades of experience. The natural veneers that give the cabinets their smart, modern styling are matched from a variety of premium woods before going through a process of mirroring and laying to achieve the perfect look. The cabinet is then lacquered and polished with a meticulous attention to detail for a beautiful finish.

The heart of a loudspeaker is the drive unit. Spendor uses vacuum formed EP77 polymer cones mounted inside a die-cast magnesium alloy chassis. Aerospace-grade adhesives – as strong as steel – marry the high density ferrite magnet ring and Kevlar composite bass cones. It’s this precision alignment of cone, coil and suspension assembly – as well as premium crossovers made with precision inductor winding and gold plated four-layer circuit boards – that give Spendor speakers their sought-after sound.

The cabinets and drivers are brought together to create a fully working loudspeaker that – like at every stage of the process – is tested and calibrated against Spendor’s laboratory reference to ensure it meets the company’s meticulously high standards. Finally, the loudspeaker is packed and sent out to one very happy customer. A year of extensive design work is turned into a hand-built loudspeaker in six extremely labour-intensive days.

Such craftsmanship is why Spendor can create the innovative, elegantly engineered and beautiful sounding loudspeakers that have astonished listeners for over 40 years.

經典設計,至臻享受 – – 為您詳解力仕Luxman D-380 CD播放機九大設計特色

日本著名高級音響品牌力仕Luxman在進入90周年之際,連續推出一系列紀念型號的精品器材,其中D-380 CD播放機盡管是一款數字CD播放機,但是可以讓玩家通過真空管輸出享受另一種音樂風情,可謂“一石而兩鳥,一手而兩牘,一歌而兩聲”的誘人設計,其名稱中冠以“38”這個數字,體現了該品牌再次演繹力仕真空管功放黃金時代的經典魅力。

力仕D-380內置的電子管輸出採用了ECC82真空管的緩存電路,同時配備了專用變壓器,此外,它還內置了具有32位解碼和降低時基抖動誤差(jitter)的專用IC集成電路。力仕D-380外殼採用經典木質材料,典雅大方,古朴有趣,對於音樂愛好者不失為一款兼具古典聲與現代聲的高品質CD播放機。

力仕D-380播放機參數:
·適用光盤:兩聲道CD
·模擬輸出:非平衡*1
·數字輸出:同軸*1,光纖*1
·輸出電壓:
——晶體管狀態 2.1伏;真空管狀態 2.4伏
·輸出阻抗:300歐姆
·頻率響應:
——晶體管狀態 20Hz到20kHz(+0,-0.2dB)
——電子管狀態 20Hz到20kHz(+0,-0.3dB)
·總諧波失真:
——晶體管狀態 0.005%;真空管狀態 0.8%
·信噪比:
——晶體管狀態 115dB;真空管狀態 105dB
·所用真空管:ECC82*1
·電源:230V~(50Hz)/115V~(60Hz)
·功耗:16瓦(待機時)
·尺寸:440(寬)*167(高)*286(厚)mm
·淨重:10.8Kg

一、玩家可以任意切換“電子管輸出”和“晶體管輸出”,盡享不同音色之享受

作為力仕“38”系列產品的一種,D-380 CD播放機在前面板上設計有兩種輸出切換功能撥杆,這是該機型的最大設計特色。

用戶選擇“晶體管輸出(SOLID STATE)”級時,可以得到高純度、高解析力的聲音享受,此時其輸出級直接與內置的解碼芯片相連;而當您選擇“電子管輸出(VACUUM TUBE)”輸出級時,使用ECC82真空管的緩存電路與高品質薄膜電容相連,而且使用專屬的大型輸出變壓器,可以享受到溫暖、濃郁的音樂風格。

“晶體管輸出(SOLID STATE)”工作狀態下,D-380表現出的聲音特色為鮮活靈動、分析力突出。而在“電子管輸出(VACUUM TUBE)”工作狀態下,D-380則另有細節豐富、聲音密度高的膽機風情。

力仕D-380還有一個更貼心的設計細節,就是即使在光盤播放時,你也可以隨意切換,方便玩家實時對比兩種聲音風格,可謂妙趣橫生。

二、經典原木外殼,盡顯古朴典雅之風

力仕D-380的外殼為全尺寸木質制作,採用自然紋理飾面,精致典雅,寬度為440毫米,前面板做工細膩高雅。

尤其當力仕D-380搭配同品牌的LX-380電子管合並式功放時,統一的設計風格,協調的顏色匹配,精妙的音色契合,使得兩者相得益彰,可謂珠聯璧合,令人愉悅感倍增。

三、配備大尺寸FL顯示屏,還有四級放大顯示模式

顯示屏上的字母為暖黃色,與起居室環境百搭融合,營造出溫馨舒適的聆聽氛圍。當然,你也可以使用遙控器或者直接操作前面板按鈕完全關閉顯示屏。

四、配備制作精美的鋁殼遙控器,讓操作更加方便

力仕D-380配有有制作精美、風格協調的鋁殼遙控器,方便您在任何聆聽位置操控播放機,其遙控功能包括多種播放、暫停、選曲等全部常用功能。

此外,力仕D-380的遙控器還提供了“校音模式(Articulator mode)”,當用戶長按遙控器面板上的CLEAR按鈕時,系統可對電子管模式下工作的輸出變壓器進行自動消磁,從而還原和恢復優秀的聲音素質。

五、內置32位解碼芯片的濾波器,支持高格式音樂播放

力仕D-380内置有德州仪器的PCM5102A解码芯片,可以支持192kHz/32位文档播放,而且配备了高素质缓存功放,其内置的数字滤波器可以让您享受两种类型的声调品质。

六、铝制机械底座稳固又结实,为好声音提供保障

力仕D-380採用了該品牌D系列SACD久經考驗的左側式光盤讀取機械布局,這種結構不但可以優化聲音信號傳輸,而且証明是電源模塊的最佳位置。

力仕針對D-380的機械部分設計進行了優化,採用8毫米厚的堅固鋁制基座,搭配無環屏蔽式光盤匣,讀取數字信號時更加穩定可靠。

七、長壽命設計,讓D-380成為您的“傳家寶”

力仕D-380在各個設計細節上都特別重視器材的“長壽命”,其中包括對環境電壓的廣泛適應性,以及用到的ECC82真空管熱輻射的抗耐性等。

八、採用專用IC消除時基誤差jitter,確保音樂更傳真

我們知道,為了獲得音樂的更精確回放,不僅要確保傳輸數據時的時鐘要高度精確,而且時間軸上的浮動(jitter)也必須完全消除。為了實現這個目標,力仕D-380內置了專用jitter消除IC,在數模轉換的起始階段就抑制jitter的發生,從而獲得高品質聲音重播。

此外,D-380支持通過同軸/光纖輸出數字音頻,用戶可以根據需要升級系統,比如增加一個數字式錄音機或者解碼器。

九、精選每個元器件,讓高品質聲音保持更多年份

力仕D-380遵循高檔音頻器材的制作理念,所有的元器件都精挑細選,或者特別定制,確保高品質聲音能夠延續更長久的歲月。其中包括使用高品質電容、OFC線材的每一股都採用螺旋形繞制屏蔽層,聲音傳輸更自然;它的主信號連線的核心導體採用的是非電鍍工藝。此外,力仕特別的圓形電路板使得電流和信號傳輸更加平滑。D-380背部的18毫米RCA端子為鍍金處理,規格高性能好,是標准的高端器材風格。

轉載自 HIFI說 2017年11月報道

 

Social media & sharing icons powered by UltimatelySoc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