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evival Audio Atalante 5 – 令人驚艷!大尺寸單體喇叭的注目之作

這絕對會是本刊在 2023 年、也是「兔年」新春首發介紹的、最具話題性的重點新品牌新產品,而且,還有可能會將這熱度,延燒一整年下去!Revival Audio,是法國品牌,有多新?2021 年才成立!有幾款產品?目前才兩款,Atalante 5 正是其中較高階也最有代表性,而且,更還可以「可玩性」!這麼新穎的好東西,音響迷千萬別落後,現在就來認識!

音響雜誌社的編輯,每個月最期盼的事,當然就是在月初時接收這一期要準備評測的器材,而每一個月、每一年面對的器材林林總總,有什麼狀況是最讓編輯突然「醒腦」的呢?通常有三件事最有可能,第一是大品牌出現話題新款式、新旗艦、大改款、或是經典銘機隆重復刻;第二是台灣代理商引進從沒看過的品牌,但此品牌有可能是已經成立段時間但本地首次引進,也有另種狀況是很久以前某代理商代理過但後來在本地市場消失,後來現役代理商重新引進。第三種,可能是醒腦程度最高者,但也最少見的狀況,就是國際音響圈中成立全新品牌,同時兼具話題性,然後台灣代理商在第一時間就引進,直接重磅上市!老實說,會少見是因為現在已經2023年,除了一些新創型態的、以配件等延伸類音響產品出發的品牌有可能會是全新的之外,若說是製作傳統兩聲道喇叭、擴大機、訊源之類的品牌,因為市場其實相當飽和,所以新面孔誕生的機率真師不會太高。可是,這次出現的,來自法國的 Revival Audio,就是一個紮實的,這「第三類醒腦事件」!

新面孔,資深者撐腰

2021年成立的 Revival Audio,實在有夠新!不過談到 Revival Audio 的主事者,其實不難發現,這也是一間由「資深者」獨立出來成立的新門戶。Revival Audio有兩位共同創辦人,其中 Daniel Emonts 為法國人,他在 14 歲時就曾自組裝過喇叭,展顯了對音響設計的天份,後來更是進入 Altec-Lansing、Focal-JMLab、以及 Dynaudio 等知名音響大廠擔任高級聲學研發工程師多年,經驗十分豐富。另外一位主事者 Jacky Lee,他是一位目前居住在瑞士的台灣人,他曾在IBM、LOreal 等大型國際企業任職,更也在 Dynaudio 擔任首席商務官,後來也曾到併購Dynaudio 的中國 GoerTek 任職,推測 Jacky Lee 應該就是在 Dynaudio 與 Daniel Emonts 相識的。Revival Audio目前總部位於法國東北的阿爾薩斯大區,阿爾薩斯本身也與瑞士接壤,這也跟 Jacky Lee 旅居瑞土之背景也有地緣關係。據資料指出,Revival Audio 得以成立,幕後資金來源是一間來自中國深圳的科技公司,不過 Revival Audio 是完全的獨立營運,標榜「不購買現成品」,旗下產品,完全都是使用自行開發新創組件、並在法國工廠內組裝完成,在產品上都有明確的產地標示,是正法國血統無誤。

言點熟悉,但又那麼嶄新

接下來要從外觀慢慢講到用料與整體設計巧思,來全面認識 Revival Audio。首先這個品牌由於非常新,目前就只推出兩款產品,分別是 Atalante 5 與 Atalante 3,其中 Atalante 5 是大型書架,Atalante 3是一般小型書架,原廠都有推出專屬的喇叭架。其中這次送評論的 Atalanle 5 當然是比較具代表性,為三音路三單體低音反射式設計,單體排列為離軸設計,有分專屬左右喇叭。看到方方正正,帶有BBC英式經典設計箱體外觀,我相信很多人會以為它就是 Spendor、Harbeth 的路線,不過,往單體定睛看,尤其是中音單體,好大的饅頭中音啊!音響迷一定又馬上會想起另一個英國經典品牌 ATC。不過大家都別再東拼西湊了,這就是來自法國的 Revival Audio,以後看到這樣的喇叭 (或許他們未來新型號也是延續此設計語彙),講得出 Revival Audio,那就是有跟得上市場最新脈動的表徵。

外觀細節就很有搞頭!

先來注意一些外表上的小細節, Atalante 5 箱體上有個很內斂,但是一定又會馬上注意到的設計,就是喇叭中段有整圈的「線條」,這個線條是用另外一塊木料鑲嵌下去的,並非常見的以金屬或其他材質飾條或刻痕去裝飾,木料鑲嵌手感非常滑順,很低調,但同時又很難忽略這個很有氣質的設計。另外在正面「腰帶」的邊緣還有一個 「Knot」 上面同樣是以鑲嵌方式嵌入一個圓形的廠徽,我認為看上去很有一「蠟封」的設計概念。而在箱體側邊的角落,則還有大一點的陰刻廠徽,同樣是低調但質感非幾!還有一點很特別的是,為了配合前面說的木料鑲嵌「腰帶」,Atalante 5 的網罩是兩節分開式的設計,也就是說您可以「只拿掉一半的網罩」,會有一種很特別的視覺效果。

再來,其外觀上面還有一項設計,不過先前提到的外觀設計或許跟聲音本身關聯性不大,但接下來要提的這點,就比較有交互作用了。那就是 Atalante 5 由於是一款「相當大的書架喇叭」,基本上,如果您不放在其原廠專屬的喇叭架上時,是不建議如同尋常書架喇叭放在電視櫃或書桌之類的平台上使用,根本放不下而且太重了!原廠設計可以讓 Atalante 5 直接「落地」使用,透過在喇叭底部前緣,鎖上一個「木頭圓柱體」,就可以讓 Atalante 5 站立於地面時,有微微的仰角,高音單體就會對著其相對位置較高的人耳去指向。若將「圓柱體」拆掉,螺孔的位置就要鎖上原廠附的墊片,這樣就可以擺放於專屬喇叭架,喇叭則恢復沒有傾角。是非常聰明的設計!至於落地擺法這個變化,千萬不要認為隻是好看、為了搭配居家環境擺設這麼膚淺的說法,當 Alalante 5 成為落地方式使用時,可以發現低音單體會離地面相當近,由於本身是「書架設計」,所以這樣擺時低音單體會比般落地形式的喇叭更靠近地面,如此一來低音被地面反射的量感有機會放大許多,所以合理推測,這兩種用法,會有蠻顯著的聲音變化,可以視為是一種調音手段,所以我才會說它「可玩性」高,在後方我也會有實戰紀錄。看到這裡,會發現這個喇叭看似承襲古典設計,但小細節小巧思真的不少!原來,Revival Audio,把外觀設計這個面相,交由一間稱為 A+A Cooren 的設計公司操刀,當然 Revival Audio 一定也是有提供聲學考量上的建議。A+A Cooren 是一間由一位法國人和一位日本人創立的設計公司,設計的品項涵蓋口常用品、家具、系統櫃、藝術品等,風格是在有機、實用性的基底下,融入一些前衛但線條具潤澤感的氛圍,這也難怪 Atalante 5 可以如止細膩。

單體技術含金量爆炸

接’下來要看 Atalante 5 的單體技術,首先我們可以把高音單體和中音單體一起來看。高音為 RASC 28mm 直徑的單體,中音為 RASC 75mm 大尺寸振模的單體,所謂的 RASC 是指一種塗佈技術的獨家 recipe,塗佈物質的配方以及塗佈的厚薄分佈,都有所講究!在高音部分可以看到其搭載了所謂的「非對稱懸邊結構」(asymmetrical syspension),若把整個半球振膜縱切,可以看到在懸邊的地方,「懸邊與半球之間」的夾角角度較小,「懸邊與單體邊緣之間」的夾角角度則較大,不對稱就是指這裡,原廠表示這樣的設計,可以讓單體運作時,其發出涵蓋其負責之頻段範圍時,不同頻段的量感在這樣的設計之下,能有較線性的表現。高音單體後方有塑料製成的 BCD (Back Chamber Damping)結構體,可以吸收共振、並有效抑止背波干擾振模正常作動。高音單體具有直徑 100mm 的大型鐵氧磁體驅動,會選用鐵氧體是因為成本可以降低,同時大體積可以增加散熱面積,磁通量也大,使高音單體具備 91dB 的高靈敏度。中音單體的懸邊也具有前述的非對稱設計,另搭載 ARID+ 技術,是一個塑料的圓頂型特殊結構安裝在振膜後方,同樣也是有吸收背波、消除共振之功效;單體後方不使用其他阻尼物質或吸音材料,如此以來單體發出的音頻問似稍微被拓展,原廠在調音方面,表示這樣的特性能與其他單髁有更好的銜接效果。

低音單體是直徑 12 吋的 BSC (Basalt Sandwich Construction)三明治結構單體,Basalt 是玄武岩,為一種自然界常見的火成岩,成份為矽鋁酸鈉或矽鋁酸鈣,性質與玻璃纖維類似,Revival Audio 透過從玄武岩的熔融狀態去萃取並生成纖維狀結構,成型之後,在其背面與一層特製纖維氈膠合,形成三明治結構,原廠資料指出,玄武岩三明治結構材質,它的強度,以楊氏模量(Young’s modulus)來觀測,比傳統的玻璃纖維或是 Keviar 纖維都要更高,也就是強度更高的意思,楊氏模量約直(Approximate values)越高的物質,可以大致上表示它在遭受應力施加時,其形變的程度越低,在應用於單體振膜材質上面來解釋的話,當然就是能具備更低的失真。原廠同時表示,利用玄武岩纖維這個做法開發單體,在音響業界可說是前無古人,目前是唯家採用!而玄武岩纖維除了有前面說的優良物理特性之外,其並非石化工業生產的物質,具有可回收、對自然環境永續性有幫助的物料,而且玄武岩這種東西很好取得,只要掌握生產方式,將其量產並不會產生太高的成本,是非常優秀的材料界明日之星。

全面釋放!其他玩法也要會

看完了單體、箱體的種種設計之後,終於要進入試聽與實戰,這次定稿搭配的前端為 COS D10 DAC+MacBook Air 做訊源,擴大機則是 Oriole Sound Audio OSA-SS-1BV MK3。我這裡給的聽感會比較簡短,更多聽感可參考後方集體試聽。Atalante 5 的聲音,真的是一開聲,我就開始「呼朋引伴」請其他編輯過來鑑賞,會這樣做,通常就是因為夠好聽!就這麼簡單。Atalantc 5 聲音表現非常大器、自然、帶點奔放,低頻下潛是深邃的,但速度是非常的快,所以低頻的控制相當精準、 細節多、收束力強,但大尺寸單體你不可能擔心量感或強度不夠震撼,就是在一個平衡點上,略往緊實的方向靠,爽度依舊抓得滿!中音與高音可以明顯咸受「唱得輕鬆」,播放本次參考軟體日本經典樂團  L’Arc-eri-Ciel 的專輯「ark」,可把那搖滾編制與宏觀的聲音效果呈現出巨細彌遺的觀察方式;主唱的嗓音綑節與表情非常豐沛,即便吉他噪音不退讓,依舊嚐得到滿滿的情緒與變化。這絕對是因為三頻夠均衡,喇叭輕鬆唱,而呈現忠的高表現力。雖然靈敏度帳面上看起來是一般值,不過很明顯、我感受到它是會被我歸類在好推的喇叭清單上。

再來,陣j叭放地面時,確實低頻比較多,比較外放;但放於喇叭架時,其低頻並沒有比想像中會少太多!反而會有在類似的勁度下,呈現出更好的低頻形體感與層次感,我認為在本試聽間環境下,放喇叭架時的聲音更為優秀。最後還有一點額外可玩的密技公開!Atalante 5其實建議是「把單體水平切齊的那面朝外」為正確用法,但是,若左右聲道彼此距離大於三公尺時,說明書中指示,可以試試看把切齊那面「朝內」擺放;經量測,本次擺位,左右聲道距離就剛剛好是二公尺,所以我先聽了原廠建議用法後,將左右邊對調(當然喇叭線不能跟著過去),如此一來,我得到了更好的結像與形體感!樂器邊緣輪廓是有咸提升,樂器的重量戚也略增了,是一 個意外發現的調音手段,若您的聆聽空聞也是屬於絞寬敞的話,建議可以多加嘗試。

新鮮感,會很長久!

總結來說,Revival Audio Atalante 5 絕對是話題之作,其售價更是比想像中好入手!聲音表現讓人大感驚奇,而且我認為這種新鮮感,會延續我一整年,到整理 2023 年榜單的時候,我一定會惦記著它!超全面性的聲音表現,特異的體質與設計概念,獨特的出身與法國原裝的精緻咸,讓 Revival Audio 可說是一砲而紅!據說現在本地已經有熱賣的好行情了!如果您是現在才知道它的名字,那請趕快把  Atalante 5 插播、空降至您欲試聽器材清單的最前段班,保證讓您,可以迅速,很可能不用再繼續試聽其他!

洪瑞鋒:賦予法國喇叭不一樣的可能性

談到法國音響,不同人自然有各自時。有些人可能想到的是來自 Focal 的華麗奔放,有些人想到的可能是 JMR 細緻柔美。這次集體試聽的Revival Audio是新品牌,同樣來法國,卻賦予我不同以上的聾音樣貌。音場音色聽起來更暖厚,情感描繪也濃;聲音線條更兼具飽滿厚度,展現出過去在法國喇叭身上並不多見的韻味感。Atalante 5的箱體容積很大,雖然是三音路書架形式,但發出來的中低頻能量就連社內其他相對瘦長的落地式喇叭也要甘拜下風。這項特點在聆聽大編制弦樂時,可以感受到更具規模的空間感。包括「莫札特:法國號為奏曲」,這對喇叭描繪出的高頻有著般喇叭少見的音色厚度。高頻質感醇厚,卻也帶著幾分自然的延伸感,空間感的塑做很強,很容易就產生色圍感。而當法國號在吹奏時,那種金黃琥珀般的音色也有著足量的厚度,不會單薄。換上「Rossini:六首弦樂奏鳴曲」,弦樂是以大筆揮灑的姿態慢慢從音場中央延伸出來。從Revival Audio身上,我聽見了更為厚實、更具情厭描繪的音樂景象,音場大。從喇叭周圍散佈出的弦樂音色有著漂亮的光澤,而且寬鬆。在這對喇叭具備三音路與大箱體優勢下,再生出的規模感不僅優異,由高至低緩緩浮出來的寬鬆感,更是書架喇叭上少見。再來,即便Atalante 5 有著看起來傳統的外型設計 (我特別喜歡箱體中央「腰帶」,很迷人!),但發出的聲音卻有著不錯的透明感。尤其這次配惠樺管機,那種清晰中帶著幾分音質厚度的調和性,再次驗證音響搭配的奧妙。例如在聽爵士鋼琴家 Brad Mchldau 於東京的現場錄音「Live in Tokyo」。這對喇叭展現出的透明成足以挖掘現場群眾細微的騷動聲,清脆打擊在畫面上的空氣感也十分透明。若有機會能為它搭配其他的音響組合,相信可以挖掘出更多的聲音面向,激發潛力,賦予更多的可能性。

蔡承哲:別具一格的高性價比法系喇叭

光是從寬帳板、單只大尺寸低音單體的設計方式,就可以知道主事者相當有主見,並不依循市場主流設計。而外觀充滿英倫氣息的 Atalante 5,聲音應該是也是英國聲吧?但實際聆聽,其實是法國品牌的 Atalante 5 聲音確實更偏向法式風格,甚至清麗甜美的中高頻令人聯想到幾間法國喇叭品牌,看來法國人真的都愛這味。

沒錯,看到軟半球高音 + 中音這組合會直覺認為聲音偏向厚聲,但 Atalante 5 中高音反而清麗帶點甜美,人聲多了股生氣與活力。這種中高音的風格就是很多人迷上法國喇叭的原因。

但個人認為 Atalante 5 最獨特的應該是低音的表現方式。12 吋的大口徑單體再生的不是深沉量足的超量低音,而是硬調快速、尾音短促的低音。這種低音其實可以在很多復古設計的喇叭上聽到,大口徑是要讓單體微幅移動就能推動足量空氣。因此雖然下潛不深。但反應速度與控制力還勝過許多小口徑低音;這還是在只用50瓦驅動的情況下。

Atalante 5 另一個優點就是音場開闊,且包圍厭強烈;這是這價位帶的喇叭很難得具備的特質,而強烈的包圍感會使人更容易投入音樂之中。要體驗 Atalante 5 包圍感還不需要聽交響樂等大編制才能感受,光是聽 Carpenters 唱「Top of the World」就會被營造氣氛的低頻給包圍了。以其售價來說 Atalante 5 各方面的完成度真的超出對此價位帶喇叭的想像。

Luxman L-507Z 以性價比網羅新知舊雨

文 | 鐘啟源

日本 Luxman 在 1925 年成立,至今已快將有 100年歷史,為了迎接這個重要日子即將來臨, Luxman 以先進技術融會經典設計和他們獨豎一幟的處理方式研發 z 系列,務求把現存 Luxman 器材的機能與效果帶上另一高峰,而今次測試的 L-507Z,正是打響 z 系列頭炮的製作,因此每個部份都一絲不苟,表現自然更上層樓!

嚴謹規劃帶來長足進步

Luxman L-507Z 並非全新型號,這部合併放大器脫胎自 1973 年面世的 L-507,而 L-507 的前身,則是在 1969 年推出的 SQ-507,至於由 L-507 演變今天最新 Z 世代製作,期間已經歷過望由於每次革新都深思熟慮,因此看似微不足的改動已帶給發燒友偌大驚喜,今次 Z 系列更以特別研發的先進技術進行優化,同時具備建廠百年的紀念作用,因此 Luxman 耗盡一切努力,在嚴謹規劃和精密部署下,為這部合併放大帶來非比尋常的長足進步!

三大改革重點

首先,Luxman 特為 Z 系列放大器研發革命性的 Luxman Integrated Feedback Engine System 反饋引擎系統。簡稱為 LIFES 的這種嶄新回輸電路,是種基於自 1999 年開始便對 Luxman 放大器音頻質量持續作出貢獻的劃時代 ODNF (OnIy Distortion Feedback)反饋技術理念而來,而 ODNF 最在於這種電路不會把任何原始音頻輸入反饋到主放大器的情況下實現非凡動態特性,藉此還原純淨自然的音質,由於 ODNF 幾乎可以說是種沒有配備反饋系統的電路,從而讓 Luxman 放大器具備清新脫俗地效果逼真,再達致豐富樂感的壓倒性音頻表現力。在研製嶄新的  LIFES 1.0 版電路時,Luxman 工程團隊透過反複試聽、嚴格檢查和組合各類型精選零件,重新構思下才逐步把整個電路徹底改良,成功減低並聯零件用量並同時提高性能,使其放大級的失真率減至只有舊系統一半以下。正因為 Luxman L-507Z現已全面使用 LIFES 系統,配合輸出級應用三對並聯推挽的三級達靈頓雙極管設計,為這部合併放大器提供強大驅策力,加上今次 Luxman 特為 L-507Z 全面強化電源供應,把容量為 10000uF 的 4 支電容增加一倍至 8支,且再為這個強大電容陣悉心研發和繞製重量級 El 型變壓器,有效提供瞬時即達的電流供應和穩定電壓,讓 L-507Z 以充沛的AB類輸出強力驅策揚聲器,滿足各類型音樂重播所需動態變化。與此同時,L-507Z 所用的 88 級 LECUA 1000 電子音量衰減器,亦被精密有效地集成到放大電路中,使整個音量控制範圍內的音質下降問題被降至最低,而且,前置部份的輸出級還特別配置分立緩衝電路,能夠強而有效地驅動緊接其後的功率放大級,是 L-507Z 表現出眾的重要原因之一!

延續經典設計所有優勢

除了這三大重點變革外,L-507Z 亦在基本的 6.3mm 耳機輸出端外額外新增一組 4.4 mm平衡耳機輸出,用家藉此可以提升左右聲道的音頻分隔度,使其耳擴應用範圍更添靈活。至於其他改革,大多延續自 Luxman 經典合併放大器設計所具優勢而來,包括訊號通道使用精簡直接的 Beeline 結構,印刷線路板上電流傳送以圓弧軌跡處理,連接各電路板的導線則全屬 OFC 無氧銅線,確保各類傳送盡皆表現理想,而 Luxman 一直沿用的分區隔離式機殼結構,更有助杜絕各類訊噪和音染干擾。至於機能方面,L-507Z 內置 MM/MC 唱頭放大器,這對擁有模擬黑膠唱盤的發燒友無疑是個喜訊,而且這部合併放大器還可以透過 Separate 按鈕把前後級電路分開,因此能夠配合使用外置放大器作升級,只不過由於 L-507Z 功率輸出達到I 110W+110W(8Ω)水平,配合原機設有高低音各 +/-8dB 調控和左右平衡機能,方便調控音色與效果,因此縱使原機上陣,其實便足以發揮其兼顧哉聲和高性價比的雙重特質。與此同時,L-507Z 還設有 A 和 B 合共兩組揚聲器接線柱,若同時連接兩組揚聲器的話,透過切換 A 或 B,發燒友便能享有分區重播的優勢,而把旋鈕轉至 A+B 位置,更能讓兩組揚聲器同時發聲,讓音樂充滿整個空間。由於 L-507Z 配備強大供電配合精密電路,縱使兩組揚聲器同時發聲,在強韌有力的穩定表現下亦不會出現任何問題,靈活運用,更添樂趣!

經典不變但細部全改

Luxman L-507Z 所用特厚鋁合金面板和機殼,保留和貫徹 Luxman 一貫典雅名貴風格!不過兩組反應敏銳的大型指針式 VU 電平表,如今已改用白色,一改從前較暗沉的暖色風格,目標在把放大器的輸出電平,清晰明亮地顯示在發燒友面前,而輸出電平除了指針式外,亦同時加入數字式顯示,讓發燒友對 L-507Z 的功率輸出大細獲得更佳掌握。Luxman L-507Z 到港時間剛巧遇上英國品牌 B&W 亦剛剛推出 700 Series,其中大小適中的705 S3 書架式揚聲器,正好讓 Luxman 這套革命性放大系統得以充份發揮和反映,訊源部份除了可以自由連接黑膠唱盤作模擬音樂重播外,L-507Z 還特設兩組 XLR 平衡輸入和多達 4 組 Line 輸入,可供連接不同類型音響器材,今次便運用 L-507Z 兩組平衡輸入與 Line Magnetic LM-612 NAP 真空管網絡串流播放器和 Pioneer UDP-LX800 全能播放機相連,由於留意到 Luxman L-507Z 的平衡輸入採用二負三正處理,而 Pioneer UDP-LX800 則屬二正三負設計,因此要兩者相位一致,需要把 L-507Z 的平衡傳輸模式由原來的 A 轉至 B,透過一鍵轉換,便能修正不同廠牌在平衡訊號傳輸的正反設計取向不同的實際應用要求。順帶一提,若採用 RCA 線輸入的話,也需留意應該以 Line 1 為主力,只因這個採用合金結構的 RCA 插座,比一般間距 18mm 的設計略大,除因合金設計兼得純銅高傳導特性和黃銅硬度的耐用性外,20mm 的間距亦更能迎合與高級 RCA 訊號線連接,因此發燒友採用 RCA 連接的話,應以這組輸入為主,如果再配合 Line Straight 直通模式使用,更能 Bypass 各類音色控制電路,讓音響效果相得益彰!

實力強橫的絕佳聲

連接好各個部份之後,先以 Line Magnetic LM-612 NAP 網絡串流音樂 Run-in 一段時間後才正式聆聽,發覺這套組合音場定位鮮明和前後感覺強烈,其中人聲的中位再現最是玲瓏浮凸,圍繞周邊的各類樂器亦輪廓清晰地顯得井然有序,加上極富質感的音樂表現,仿如現場的臨場感,使歌者和樂團活像在聽者面前演唱般栩栩如生,厚薄適中而音樂感強烈的迷人聲效,除把音樂細節通透自然地完滿反映外,亦起落鮮明地帶動出勁道無匹的低頻,生動活潑又富衝勁的熱切效果,叫人充份感受到 L-507Z 非同凡響一面。就好像是重播女歌手 Jacintha 的《Fire & Rain》唱片時,人聲與樂器聲的空氣感包羅萬象,舉其中 Jacintha 演唱(Sweet Baby James)一曲為例,開始時接近分半鐘的清唱部份,在 B&W 705 S3 所用 25mm 碳膜半球形高音配上技術來自 800 系列那更長而特別扎實的頂置式流線形分體聲箱腔體,結合使用精密懸掛系統融匯 Continuum 振盆的特製中低音單元淋漓盡致表達下,有效把女歌手的呼吸聲和口水聲完整彰顯,隨後逐步融入的樂器聲亦烘托得不徐不疾地效果完滿。其他國際級女歌手如 Diana KraII 和 Norah Jones 等的演出,同樣現場一樣地富臨場感,只因無論是歌者和樂器的定位全都呼之欲出,可見 L-507Z 音場穩定而訊息量豐富,同時也能理想策動揚聲器發放出高度傳真的聲效,而也正因如此,由 Reference Recordings 在德克薩斯州首府奧斯汀德克薩斯大學 Bates Recital Hal―內錄音的Migration》同樣表現得精彩絕倫,由 Jerry Junkin 領導 The University of Texas Wind Ensemble 的管樂器演出八面玲瓏地朝氣勃勃,除了細節部份和悠揚悅耳處得以纖毫畢現地密集發揮外,包含大鼓、定音鼓和小鼓所帶衝擊性震撼力,捲起勁道無匹的效果更覺火花四濺地魅力十足!且與各類管樂器互相輝映地帶動出妙不可言的情趣。當中位處音場左後方的大鼓重擊極具爆炸力,在還原力特別高的 L-507Z 聲頻傳送下,B&W 705 S3 輕而易舉發放出超越體積所限的結實低頻,雄渾有力處,甚至叫人誤以為眼前所用是對座地揚聲器。而也正因如此,Migration》碟內由 Stephen Montague 創作的《Intrada 1631》同樣動態非凡,縱然這首作品中的旋律和節奏變化不大,但在鏗鏘爽朗的活潑聲效推進和逐步強化下,管樂器和大小鼓井井有條的交織編排,卻渾然天成地融合得卓爾非凡,在 Luxman L-507Z 動力源源不絕的強韌驅動下,樂器層層交疊和音量大小漸變效果更趨無懈可擊,聲效層次表達超然脫俗,而換上了貝多芬的《田園》交響曲後所現音響效果同樣表現突出,刻劃大自然風光和氣象變化效果無斧鑿痕跡,讓人拍案叫絕!

總結:

Luxman 不經不覺已經快將有 100 年歷史,雖然 Luxman 建廠當初並非製造電子產品,但喘喘遇著剛剛,日本在同年開始進行無線電廣播,當時稱為 Kinsuido 的Luxman 藉此良機特別增設電子系統製作部門,並在 1928 年推出 LUX-735 收音機而大受注目,從此開拓出 Luxman 電子業務。期後由於立體聲錄音唱片的音響質素愈來愈高,Luxman 除了製造 LUX-735 這款造型活像留聲機般在機頂上附設大型號角喇叭的收音機系統外,亦開始迎上這個即將爆發的市場,並在 1958 年推出有助發揮高度傳真效果的 MA-7A 功率放大器,而 SQ-5A 亦在 1961 年面世, SQ-5A 更成為那個時期的代表作,奠定 Luxman 今天成為日本殿堂級音響公司之一的崇高地位。現在,Luxman 把新舊電子技術融會匯通,把經典設計循序漸進地按時代演變進行按部就班的改革。經歷數十年持續不斷的革新後,Luxman 終於再以劃時代的獨有技術,成功打造出打響z系列頭炮的合併放大器 L-507Z,此作除了表現脫胎換骨外,更以高性價比吸引新知舊雨的目光!

轉載自:音響技術 #496 期

唱盤+唱臂組合 Kronos Audio Sparta+Kronoscope RS

鍾一在 2013 年 7 月號寫過 Kronos PRO 聆聽心得,這加拿大 Montreal 設計及製造的超級唱盤系統,當時安裝一支 prototype 單點式 12 吋碳纖唱臂 (及後成品型號叫 Black Beauty),老闆兼設計者 Louis Desjardins 親口講述抵消震動理論,並體驗該系統真正重播效果,音色水準之高完全遠超想像,那活潑生動、開揚、層次分明、細節繁多、微弱音清晰到極點之聲音特質,令人難以抗拒地一碟接一碟 不停聽下去。 作為盤臂設計者,Louis 當然有自己一套理論,他對懸浮式結構格外推崇備至。聆聽 PRO 過程中,除談及關於 Kronos 產品,我另問及他用過又喜歡的唱盤,還有對各式各樣唱盤設計的看法,讀者有興趣可翻閱。

熟悉場地實試,更深切體會 Kronos 威力

事隔九年多,有幸再次試聽 Kronos,且是在本刊試音室進行。可在熟悉環境中,拆箱安裝,再調校唱臂、 唱頭,實是欣喜。今次是 Sparta 唱盤,另配一支剛推出 Kronoscope RS 唱臂。有勞本地代理「駿韻」派要員親臨本社,為唱盤裝嵌,而鍾一擔當的,是將參考唱頭 Air Tight PC-1 Supreme,安裝到唱臂之上,並調整,當然還嚴謹試聽。

整個系統組合,只有唱盤和唱臂不同,而唱頭、唱放 ∼Brinkmann Edison Mk.II,以及前後級推動的揚聲器∼ Boulder 1110+1160、B&W 801 D4,都是聽慣聽熟,故開聲一聽便知龍與鳳,是好、是壞,有那處不同,好聲的 話,好在什麼地方、有多厲害,一切輕易知悉。

至於 Sparta+Kronoscope RS 的實際表現,文章稍後會有敘述,不過我還是按捺不住,想先「劇透」幾句:光是改變了盤臂,整套系統的表現,以及每張播唱的 LP 之聲音 水平,實話實說:I’ve never heard!是另一番境界,另一 番超級體驗,令人神往。聽 Sonny Rollins 昔士風,簡直叫我震驚,聽交響樂錄音,超清晰的樂聲細節與層次,叫我聽 到眉飛色舞,還有速度感與瞬變、動態對比起伏⋯⋯

雙轉盤,反向旋轉

網上見 Kronos 最新旗艦 Discovery 圖片 (連唱臂定價港幣$1,400,000),未見實物,心跳速度不期然已加快,多 層式結構類似限量生產 250 台的 PRO,驟眼看覺結構很複雜,一旦有機會親身接觸,仔細觀察,著實是簡單且易理解。Kronos 對每個項目,特別是針對震動處理,唱盤設計最關鍵環節上,經年費煞思量研究,成就斐然。

唱盤型號,以等級排列:Discovery、PRO、Sparta 和 Sparta 0.5。至於唱臂,之前提過的 12 吋 Black Beauty 和另 一支 10.5 吋 Helena 已告停產,由同以單點式設計、全碳纖製造的 Discovery RS 和 Kronoscope RS (均只提供 12 吋) 兩個型號代替。

說回今次試聽的 Sparta,如果要真正體驗 Kronos「雙轉盤」專利技術,無疑此乃最低型號了,那 Sparta 0.5 呢? 顧名思義只得 Sparta 一半結構,即單一轉盤,可是價錢卻並非便宜一半,日後要將 Sparta 0.5 升級至完整 Sparta,廠方有全套部件提供。

或者你對 Kronos 產品沒有認識,所謂「雙轉盤」技術更摸不著頭緒,藉這機會,讓鍾一簡單解釋。概念是將兩個獨立轉盤,放到一個懸浮層架之上,上下兩個盤是完全 一樣質量,但各以相反方向轉動 (contra-rotating),上一 個順時針,下一個逆時針,同等速度旋轉,從而弭除轉動 力矩 (扭力) 所引發的震動。

「同軸相向」轉動原理,早於一些直升機與螺旋槳飛 機上應用,雙螺旋槳目的是減低逆向能量,增加機身穩定性。還記得當日跟 Louis Desjardins 傾談中,他引用《牛頓第二運動定律》,並謂要消除唱盤的震動,不是去抑制 它,而是以「反方向」的力矩 torque force 去抵消它。

避震軟硬兼施

故此,兩個轉盤相同質量、相同轉速,使用的軸承和 驅動馬達亦必須一致。除了「雙轉盤」技術,Kronos 還非常著重系統的懸掛設計及結構,一般評論都以軟盤、懸浮 避震去形容。沒錯,承托著兩個轉盤的上下兩層,用手輕輕按壓,確實有「浮」的感覺,但瞬間又回復平穩狀態。 Sparta 由四支腳柱穩固支撐,於每支柱的頂端,見到4條粗 壯圓身膠圈 (317 O-ring,氟橡膠/矽氧樹脂混合,與馬達拖動轉盤的膠圈為相同物料,但直徑較小),全憑這些橡 膠圈將該兩層架構懸掛起來,使支柱產生「活塞」作用, 轉盤層成為懸浮狀態,抵禦自身機械和外來環境傳導的震動。

再從兩側仔細觀察,安固一高一矮,兩個瑞士 Maxon 2432 有刷 DC 馬達的一層,即最底一塊基座,是採以「硬盤」原理,非常堅固。還需補充一點,是唱盤的重量,見它搖下搖下,以為像普通軟盤般輕飄飄,Sparta 層架是全 合金車製,表面用航天級 vapor-deposited 塗層,為減免能量積存,並大幅度鏤空,淨重仍達70磅。再說,轉盤要有 足夠重量(每個重27磅),才能產生「轉動慣量」,轉盤 質量越高,旋轉慣量之動能便越大,但亦要考慮軸承的承托能力,Sparta 轉盤以鋁合金混合酚醛塑料製成,盤表面再 鋪一層碳纖維,配合不銹鋼主軸柱及滾珠軸承(inverted- bearing),相信是設計者找得最合適的平均配置。

組裝未算太繁複

Sparta 設計及規劃之細心,打從開箱一刻,經已讓人深 切體會。全部大小部件放於一個大木箱內,為運輸過程安 全,亦簡化包裝,拿出 Sparta 主外框之際,見上下兩層經已疊起,它體積約闊 20 吋、深 14 吋、高 11 吋。可是還未放上轉盤,軸柱的 oil well「油杯」還要注入潤滑油等,故需先把疊起的金屬層板解體。安裝說明以19幅實物圖片逐個步驟展示,十分清晰。

或到 YouTube 睇片,欣賞 Louis Desjardins 親身 unboxing,將整個 Sparta 組裝,調校唱臂,再開聲過程。 就鍾一所見,有幾個位置要特別留意:一,務必調準盤座水平,Sparta 特設兩個大水平儀,一個嵌在硬底座右側,一 個在上層右前方,前者用手扭動圓柱底腳環,後者用六角匙插入柱頂懸掛系統的正中,扭動螺絲作水平調整。二, 放上每個轉盤之前,需注入潤滑油,只可使用廠方提供合成軸承油,且份量亦要依建議 8ml,每五年清理再換新油。 三,每個懸掛系統依靠4粒螺絲鎖定外,最後勿忘記 O-ring 間還有兩粒同是鎖固懸掛柱的螺絲,撥向外側,再扭緊。

接上電子控速

四,Sparta 的獨立電子控速,需要微調轉動速度,不似得 PRO,是 4 個 optical sensor 全自動控制,而 Sparta 只用 1 個,每圈自動修正 60 次,誤差最低 0.05%。接妥 3-pin 和 4-pin 兩條控速線,再接電源,唱盤已可啟動。留意微調轉速後,必須撥控速面板的 M 記憶桿,方法是「往上、往 下」,所調的速度電子系統便會記住。五,關於轉速穩定性,廠方強調,控速中的 self-learning speed guidance 電子系統,需要幾天時間運作使用,讓它 continuous dual- loop feedback,continuous correction (自行檢測和校準),到時 33.33/45rpm 轉速會比初使用時,有更高準繩度,且波幅變動會更輕微。

Kronoscope RS單點式唱臂

說到唱臂,從過去 Black Beauty、Helena,到如今 Discovery RS、Kronoscope RS,可了解 Louis Desjardins 唱臂設計的方向,包括臂管採用質輕而高剛性、卸震效能 又強的碳纖物料;其次是 unipivot 單點式軸承。熟悉鍾一的老友,會知道我是單點臂擁躉,它簡單的軸承理念,剔除 不少引發嚴重磨擦及震動的結構,令循跡更寧靜順暢,音 色更輕盈活潑。可是調整上卻難免要多花點心機,特別是 azumith,沒可靠工具在手,又懶得去調,或許聽不到太嚴重的左右聲道串擾,不過針桿長期不平衡地傾側工作,乃歪針一大元兇。

說回今次匹配的 Kronoscope RS,RS 是 Resonance Suppression 縮寫,意思是對諧振作針對性抑制,由於唱臂沒有附上說明,廠方網站於執筆之際仍「維修中」,找不到任何資料和數據,到底 Kronoscope RS 臂管是否跟 Black Beauty 般,採用兩層管結構?外層、內層使用的纖維密度各不同?兩層管之間摻入特別挑選的木質材料?冀截稿前可補充資料。

全靠一塊尺規膠板搞掂

找不到數據,如何安裝和調準超距?為此苦惱多日。 步入試音室,見一塊黑色膠板,是 Kronos 為該唱臂特別刻製的 protractor,放心晒!類似工具在其他唱臂中亦見過,一物三用,圓孔套進轉盤 spindle,另一端丫叉則撐住 unipivot 的「cup」(油杯),這一下便準確調整了 P to S 安裝距離。至於循跡超距,尺規上刻劃出一條清晰的弧線, 此外,再有兩點參考 null point 和橫直線 (offset angle), 與鍾一平常用 conradhoffman 軟件列印的 template,有幾分相似。這一刻,我再懶得管他什麼幾何算式,三下兩下已 把 PC-1 Supreme 安裝妥當,超距 (12.59mm) 亦準確踏正。

Ball-in-cup

特別一提 Kronoscope RS 末端延伸出的臂管線,由於單點式軸承關係,這截幼線會影響唱臂循跡運作,更有廠家 當作調整 anti-skating 之用,方法是將線正或反方向繞扭不同圈數,觀察臂管擺動,再落針聽聲。而我會先調整它低重心平衡砣,在絕對無重狀態 (唱頭已裝上),以不同方向反覆把線繞扭一圈、兩圈,直至見到臂管動也不動浮於半空。臂板左方設鎖定桿,最後記得將線固定,之後再調 準VTF。

調校 azumith,是扭動末端左右兩個側砣,手上沒有可 靠調整工具的話,建議將兩個側砣扭向最內,於正前方觀察 唱頭在唱片上狀況,見不到太明顯傾斜,當然用 azumith 儀錶去測量,一定效果更好。至於 VTA,是扭動軸承「油杯」 高低來調整;由於 Kronoscope RS 的單點軸屬 inverted (於臂管一方),且呈「波形」,而非一般的釘尖圓錐,體積較 大,故下方的支點,這個「杯」的圓窩亦較深;留意它是需 要潤滑油的,同樣廠方亦另有提供,直接滴落油杯中,說到 份量,需自己聽聲收貨,鍾一認為兩滴就夠了。

從沒聽過的alternate take似的

一點遺漏,Sparta 控速器上還有一個 Strobe 接口,將附來的一條線接上,產生 120Hz LED 光源,照射轉盤面碟心位置的 33/45 strobe,測檢速度。而我用一個雷射測速器, 小數點後3個位顯示,易睇又準確到極。

Sparta 只得一組RCA輸出端 (非DIN),接往唱放,記得是 RCA→RCA/XLR 的唱臂線。一切調整妥當,一如過往 先放上「伊豆の舞女」,就是前奏響起,我已聽到Sparta 重播效果,跟之前聽過同一碟、同一曲近百遍,感覺有著 非常、極之明顯不同。人聲加入,女聲的圓滑無瑕氣質, 還有那種醇與厚,是恰到好處,我已大概知曉 Sparta 真有料到。一曲唱罷,意猶未盡,起針從頭再播。耳聞能詳的 錄音,Kronos 盤臂的確有能力令我恍如是聽另一 alternate take 似的,感受完全不同。是 Sparta 雙盤專利技術、懸浮架構,解決了模擬系統的機械震動問題所致;使唱臂、唱頭 在最平穩寧靜的平台上工作,針尖拾取得最多且準確的坑紋訊息,讓我聽到的,都是原原本本刻錄的最完整訊號。

PC-1 Supreme 我家中聆聽室正使用,這唱頭亦是試音 室參考,可想而知鍾一對它的熟悉程度,任何風吹草動, 都難逃我雙耳。今次安裝到 Sparta+Kronoscope RS 組合 上,竟然令它表現連升三級,沒錯,是三級!播放 Sonny Rollins「Way Out West」,開聲一刻,我再次懷疑自己是播放 alternate take,昔士風音色,以至質感,給我另一番 新的、超級的體會,Sonny 吹奏神采與動感,彷彿不再是多年來一直聽到的,音符一粒粒立體到有如在空中彈出來, 微細弱音超清晰,超高分析力還原,而伴奏的大牛筋和套鼓,在右聲道同樣清晰通透,充滿質感的音色各演技藝, 效果突出之至。

瞬變反應飛快

播交響樂錄音,又是 Kronos 組合大顯身手時候,放上 Kogan 拉奏 Lalo「Symphonie Espagnole」,好一張精彩再版 LP,今次透過 Kronos 超級系統播放,各個樂器群組之清晰程度,非比尋常,層次與細節之鋪陳,讓我大開耳界。 大合奏營造出超壯闊大場面,再說動態對比、瞬變速度及樂聲起伏,「盤臂頭」超班,這 LP 原來可產生出如斯驚心動魄的爆棚氣勢,以及低頻衝擊力。

Kogan 小提琴獨奏呢?音色簡直靚到「出汁」,終於 可以在這體系中品嘗得到,大滿足矣!印象同樣深刻者, 還有 Belafonte「At Carnegie Hall」,溫情演繹Sylvie、 Jamaica Farewell;「Duets」中 Rickie Lee Jones、 Jennifer Warnes 兩把女聲,自然耐聽,氣質超然⋯⋯適宜手持一杯靚酒來慢慢品嘗。結論是:Kronos 能夠造出世界最好聲之一的 Sparta 和 Kronoscope RS 盤臂產品,真不敢想像 Discovery+Discovery RS 又會是精彩到何等光景。

總代理:駿韻音響有限公司

轉載自HiFi Review #439

更多細節與活力,Kubala-Sosna Emotion(銀星)XLR 訊號線

發燒過程中無非就是對更好聲音的不斷追求和調整的過程,同一個系統,在合理的調校下其聲音反饋也會有天淵之別。要提升音響系統質素,我們可以從很多角度下手,不必大動干戈便有理想的聲音回報,線材就是一個很理想的升級環節。而論及線材,作為音響發燒友,有人會關注品牌產地;也有人會留意線材導體材質,針對此,當前主流線材不外乎使用銅或者銀;更有人看重線材的屏蔽和纏繞工藝。總之,每個廠家都有自己的一套理論體系,好不好或者合不合適,最終還是要回歸到用家耳朵進行檢驗。

而我本次所聆聽的這款 Kubala-Sosna Emotion(銀星)XLR 訊號線,充分展現美式發燒線材充盈動態之余,更能感受到當中的柔情以及恰到好處的細節體現。不僅有美國線材那股令人過癮的“蠻勁”,其表現出的細節度和透明度也令人耳目一新,生動的樂感確實引人關注。

真正為發燒而創的品牌

Kubala-Sosna 從 2003 年成立至今,已經走過了第 18 個年頭,目前產品系列總共有 10 個系列,對於產品定位從高到低分別有 Realization(鑽星)、Elation(金星)、Sensation(鈦星)、Emotion (銀星)、Expression(紫星)、Temptation、Fascination(藍星)、Persuasion、Anticipation(綠星)和Imagination(黃星)系列。每個系列都有喇叭線、電源線和訊號線,這 10 個系列的線材可以滿足不同層次用家的需求。Emotion(銀星)屬於 Kubala-Sosna的高端線材產品。

對於 Kubala-Sosna 來說,每一次新系列都是一次大突破,每一次新旗艦系列的發布,都仿佛在音響界快速地泛起一波又一波的巨浪。品牌創始人之一的 Joe Kubala,就是一個音響發燒友,中學時期的 Joe Kubala 就有 DIY 電子電路這樣的愛好,在大學畢業后也參與了 DC 電源以及功放電路的相關工作。

品牌另一名創始人 Howard Sosna 在年輕時候便與 Joe Kubala 結識,Howard Sosna 在少年時期就非常熱愛無線電技術,后來在 1990 年的時候,Howard Sosna 便開始了音響顧問的職業生涯,從試音室規劃到新產品研發都擔當著重要的角色,在進行產品研發的時候,其實 Howard Sosna 一直都有關注不同種類的線材在音響系統中形成的差異表現,並且自己也在設計制造音響線材。

起初,Howard Sosna 個人設計的線材僅僅是為了提供自己使用,再到后來跟老朋友 Joe Kubala 聊起線材的時候,表達了從市面上買來線材的種種不滿意,隨后兩人一拍即合,打算合作研發出至少讓自己感到滿意的線材。於是,這兩人便憑借自己的經驗與知識、以及不懈的反復琢磨的精神,最后做出了讓兩者都很滿意的線材。隨后,他們把合作設計的線材拿去實驗室進行精密測試,結果得到的是,其線材所產生的方波相比其他線材有著更少的鈴震,這大大地鼓舞了他們,從此他們有著足夠的勇氣與自信。在 2003 年,Joe Kubala 和 Howard Sosna 在美國新澤西州正式創建了屬於自己的音響品牌  Kubala-Sosna,看名字其實不難發現,這就是 Joe Kubala 與 Howard Sosna 的姓氏合稱而成。

獨門專利,追求自然

Kubala-Sosna 的 “獨門絕技” 便是其品牌專利技術 OptimiZ Architecture,這項技術是基於不同導線材質有不同的電容、電阻、電感而研發出來的。他們認為導線阻抗的最基本因素在於電容、電阻、電感的結合,很多線材在電容、電阻、電感這三種特性上得不到協調,所以或多或少都會偏向高頻或低頻,夸張了某些頻段而又削弱了另一些頻段,令聲音表現得不夠中性自然。

Kubala Sosna 的 OptimiZ Architecture 技術能把電容、電阻、電感這三種特性取得一個最佳的平衡位置,使得全頻表現得平直連貫,不會做出偏差。因此廠方在設計線材時會將不同物料的導體從線芯直徑、線芯數目、分隔度、絕緣體、屏蔽層、以及硬度等進行對比,並且在多套系統上進行試聽,從而獲得最佳的比例,也難怪我試聽 Emotion XLR 訊號線時發現聲音是如此平衡和自然。Emotion XLR 平衡訊號線,線身顯得比較粗,但顯得柔軟而不怕大角度的彎曲,用起來相當方便。Kubala-Sosna 一直擁有者不錯的口碑,在發燒圈都有不少追捧的用家,不少高端器材在做演示的時候也會選用它家的線材,讓用家倍增信心。

動態起伏,盡顯音樂活力

在試音室中,我把 Emotion XLR 平衡訊號線用在 Soulution 725 和 711 前后級放大器上。並選取了最近比較常聽的唱片,例如播放一段姚瓔格《粵》的人聲專輯。通過使用 Emotion XLR 平衡訊號線,我發現歌者的唱腔動態起伏強烈、中性無染,聲音透徹,歌手立體地展現於空間上,人聲定位凝聚居中不偏不倚,音樂的背景寧靜不說,縱深感出眾,女聲與伴奏形成良好的層次感,把人聲立體地展現出來。在分析力方面,確實比原用的線材提升不少,隔膜感減少,透析力增強,女聲本色的唱功得到了充分的展現,質感柔情細膩,絲絲入骨,沒有半點生硬和刺耳,溫柔和女性魅力盡顯。

而在 Chlara《ACOUSTICNOW》專輯的聆聽過程中,在人聲的音場上,口型表現適中而不會夸大,相當耐聽,女性的柔情魅力盡顯。人聲與音樂背景間的襯托都有著更好的分離度,人聲變得更為飽滿和富有韻味。聆聽過程中分析力極佳,信息量相當豐富,不但口型大小沒有夸張之嫌,發聲點的高度和縱深距離都出色呈現。總的來說,Emotion XLR 訊號線能發揮出樂器的力量、質感與光澤是如此突出,能給聽眾有著音像畫面清晰透明,背景純淨無染,聲音平衡感和豐潤度都極佳的表現。

再播放 Michael Jackson 的《Dangerous》時,經和編輯部試音室常用的線材對比,我發現使用 Emotion XLR 訊號線后的音響系統回放出的人聲明顯是更飽滿而清晰。即使把大音量調大,我真的有置身於現場的感受,輕鬆帶來大動態、強勁的節拍,音樂當中電子音樂,許多合成、插電的樂器,都得以均衡而細膩地表現出來,讓我聆聽得非常亢奮。現場所聽,Emotion XLR 訊號線帶來的聲底同樣非常干淨,試聽過程中,回放交響樂的現場底噪很安靜,以中性而純粹的手法及豐富細節的表現方式,詮釋出樂器應有的音色與質地。

總結:

這次體驗 Kubala-Sosna Emotion(銀星)XLR訊號線,為整個音響系統提供更多的能量、更豐富的細節和動力。Emotion XLR 訊號線對音響系統的改變是非常有效的,讓系統的聲音平衡度、感染力提升了不少,也顯得自然流暢,同時讓系統的音場變得更深、更寬,這些得益於它的良好傳導率,讓音樂信息暢通無阻地傳輸到后端,它能幫助發燒友找回升級前的線材所丟失的音樂信息。Emotion XLR 訊號線適合使用在 Hi-End 級的音響器材上,能達到錦上添花的作用。

轉載自 “FiPlay影音平台”

主編推介的好聲合併式擴音機 – Pathos Kratos

Kratos 即希臘神話中權力與力量之神,而膽溝石合併機之身的Kratos,每聲道輸出功率高達 200瓦 @ 8Ω/350瓦 @ 4Ω。兩聲道放大電路如雙單聲道般左右分立,全平衡放大格局。

一款實實在在擁有前置放大及功率放大電路的膽溝石合併機,前置放大以真空管作 A 類放大,一聲道一支 TungSol 雙三極管 ECC803S,輸出級則以 Mosfet 晶體管,每聲道 12枚、 每相 6枚,橋接式 AB 類放大,並內置專屬耳擴電路,輸出功率 (3.3W@16Ω / 2W@32Ω),最高輸出電平 (10V RMS)。 配備平衡 XLR 輸入 (x2)、非平衡 RCA 輸入 (x5)。平衡 XLR 直入功率放大器輸入 (x1),平衡 XLR 及非平衡 RCA 前級輸出各 1 組。擴充力方面,可額外購置模組電路:包括, HiDac Mk2 數碼模組 (採用 ESS SABRE 9018K2M 解碼晶片 / 輸入採樣率 32bit-384kHz / USB音頻編碼器 XHRA-2HPA / USB-B / S / PDIF 同軸 / 支援 DSD 64 及 DSD128 / 採取平衡式 XLR 模擬輸出),以及 RIAA 的 MM / MC 唱放模組。 坐擁 (200瓦 @ 8Ω) 輸出功率的 Kratos,淨重達 40kg, 我當然要在本社大 HiFi 房、藉 8Ω 阻抗的 B&W (Bowers Wilkins) 802D3 來試它一試。

文章一開始就說 Kratos 造型令我聯想超跑引擎,但聲音上它並非以爆炸、衝刺力為主要賣點,而係賣一份遊刃有餘,就 似某些富豪級名貴大房車的引擎般,大馬力得來線性,大把在 手的控制力,面對任何樂器、大場面都有能力好好地逐一、仔 細交代。正如播出CD版《Audiophile Analog Collection Vol. 1》中的〈Pink Panther – Jazz Ensemble〉,一開聲即見一個深闊的場境,各銅管、鼓、敲擊樂器逐一響起,即聽到一層層、層層而後的音場,結像落在不同位置,它們之間的空間距離感實在又傳神。對各樂器音色及變化,演譯變化,Kratos 都能夠氣定神閒細意描述,細得似給人更多時間去接收、去感受似的,愈聽愈感受到演譯的玩味、生動加幽默感!

同碟中《J.S. Bach:Organ – Toccata And Fugue in D Minor》,管風琴某程度上就如分析力、控制力、下潛力的判官,真係一播判生死,Kratos 進一步表現出其遊刃有餘、線性又大把在手的實力,不慌不忙地隨著管風琴抑揚、跌宕,弱音仍見細節與質感,強音無開叉、無毛躁,低頻強音亦能有質、 有量、有力又有條理地推送,有著被音頻全身按摩的效果。

始終係意大利音響,當然不似德國音響的理性、冷靜, Kratos 不脫意大利人的熱情浪漫本色,播出 Quadro Nuevo & NDR Pops Orchestra《End of The Rainbow》,不單有 3D 大場面,更聽得到熱情、繼而感覺到音樂有溫度,〈Que Reste- t-il De Nos Amours〉中的手風琴、色士風、低音提琴、豎琴以至樂團的聲音,都似一道又一道拋物線,順滑細膩地拋出, 既有溫度,亦有味道,一份在柔和陽光底下,欣賞旖旎風光的美好感覺。

人聲嘛!在《Greatest Folk Songs Of All》中,The Brothers Four〈Try To Remember〉,質感細膩的靚男聲有肉、有厚度,帶暖調的音色,流麗細緻的演譯、唱腔,營造出 一道無縫似的旋律線,音樂感從頭到尾無間斷,一氣呵成地, 透心、感人的演譯加重播。

《林子祥85特輯》中的〈星光的背影〉,同樣聽到一氣呵成的情緒,既有男人的溫柔,亦隱隱聽得出似有團火的唱 情,更感受到林子祥在不同樂段、歌詞意思中投入不同情緒, 變化不斷,足以証明 Kratos 確係聽音樂、聽演譯的利器!

輯錄自 HiFi Review 第407期 / 陳海川

一直在蛻變的旗艦合並功放 LUXMAN L-509X

銀色的身軀,深邃的眼眸,閃動的指針不僅代表電平的高低,還有美妙音樂的起伏……我說的是正在將音樂放大的 L-509X,LUXMAN 是它的姓氏,中文就是力仕,L-509X 代表著這個家族目前最高級的合並功放,我們叫它為旗艦合並功放,聽上去頗具統治力!

技術參數

■連續有效輸出功率: 120W+120W(8Ω),240W+240W(4Ω)

■輸入靈敏度: 180mV

■頻率響應: 20Hz-100KHz

■體積: 440×193×463mm

■重量: 29.32kg

【 追溯L-509的歷史 】

L-509X 必須感謝它的同門,前一代的 L-509u,沒有它就不會有 L-509X。L-509u 於 2006 年面市,而 L-509X 是今年才到來,如初生的嬰兒,但它一出生就帶著光環,L-509u 留下來的光環,可見它的前輩是多麼了不起。筆者在閱讀相關資料時得知 L-509 的歷史比我想象的更深遠,在 L-509u 之前還有 L-509f 和 L-509s 這樣的老前輩,有理由相信,L-509X 就是經典的延續。

從不具備遙控功能到具有遙控功能,從高端的音量控制到高精確的 LECUA 音量控制,核心放大電路也更新到最新的 ODNF4.0,其中還有一些不為人所知的改進,還有 LUXMAN 對於音樂回放的理解,都實施到 L-509X 中。L-509 就這樣一直在蛻變,讓自己更強大。

L-509X 對比 L-509u 有哪些改變呢?首先 LUXMAN 重新強調合並功放是將前級、后級二合為一這一概念,因此 L-509X 是這一概念的體現。其次 L-509X 的供電得到加強,雖然輸出功率不變,但是變壓器由 L-509u 的 580VA 增大至 600VA,電源濾波也從 4 只 10000μF 電容增加到 8 只,不僅如此,輸出部分電路板銅箔的厚度也得到增加,如此一來電源供應更加寬裕,輸出通道更有利於大電流的通過,讓 L-509X 的驅動力有所加強。

但是 L-509 的外觀始終如一,無論是前面的 L-509f、L-509s 和 L-509u,還是現在的 L-509X,還是保持著那個讓人熟悉的外貌,這與人們內心底層那種喜新厭舊的觀念是多麼的相悖啊!而對於現今過渡追求變化的社會來說,這是穩步發展的最好體現。

【L-509X的功能】

L-509X 是純粹的模擬放大器,它並沒有集合時下流行的數碼音頻處理功能,並非不屑與數碼為伍,隻是更專注於模擬放大,並且將之做到完善,如果你揭開它的頂蓋,你會發現各種模擬電路井井有條地布滿機箱每個角落,這是專注於模擬放大的最好體現。若要解碼功能,也許 LUXMAN 會這麼說:我們有很好的解碼器型號,何不另外購入呢?

而在模擬方面,它的功能是應有盡有的,並且幾乎所有功能從第一代的 L-509 到現在的 L-509X 都保留著。多組模擬輸入讓用家能在各種音源中切換,內置的 MM/MC 唱頭放大器可以讓人盡情地品嘗黑膠音樂,兩組平衡輸入可以讓你充分體驗平衡放大的高傳真。如果你願意的話,L-509X 可以作為一台前級,也可以作為后級,甚至連接成雙功放,因為它設有前級輸出和后級輸入的 RCA 接口。它的面板還有聲道平衡和音調調節,可以滿足用家的特殊要求。如果你想用耳機來聽聽音樂,沒問題,L-509X 面板上有耳機接口,讓你擁有私密的音樂空間。另外 L-509X 有兩組音箱輸出端子,可以同時接駁兩對音箱,你可以選擇由哪對音箱發聲,也可以讓它們同時發聲。

作為旗艦合並功放,LUXMAN 賦予 L-509X 較大的輸出功率,每聲道的輸出功率達到 120W(8Ω)或者 240W(4Ω),它的推動力已經足夠應付大多數的音箱。

【L-509X的核心技術】

對於放大電路的應用,LUXMAN 有自己的做法,並沒有採用流行的經典電路,而是採用自己設計的 ODNF 放大電路。ODNF 的全稱是 “only distortion negative feedback”,大意就是:只在功放輸出的信號有失真時才施加負反饋。

負反饋到底有多重要呢?早期的放大器並沒有加入負反饋電路,容易引起失真,並且工作起來也不太穩定,后來人們發明了負反饋電路,使得放大器的失真大大降低,頻率響應也得到拓寬,電路在工作時也更加穩定,聲音的可聽度確實得到改善,不過許多人依然對無負反饋功放的聲音念念不忘,覺得聽起來更自然一些。如何結合兩者的優點呢?LUXMAN 的電路設計師想了一個辦法,在電路失真時才施加負反饋,經過多次試驗,他們開發出這種技術的放大電路,也就是 ODNF 電路放大技術,它在訊號輸入與輸出端檢測聲音波形,檢測到失真時才施加負反饋。 LUXMAN 將這種電路模塊化,目前這種技術已經發展到 ODNF4.0,並且應用到 L-509X上。

LUXMAN 的另一項技術是基於音量控制的 LECUA,它顯然是沖著傳統音量控制的缺點而來。傳統的音量控制多數採用電位器,通常信號經過端子后要經過一段信號線,然后才連接到電位器上,而電位器到功放的輸入端也有一段連線,如此一來傳輸線路變長,電位器的精確度與壽命也是一個問題。LECUA 就是為了縮短傳輸路徑、提高精度。LUXMAN 將 LECUA 制成模塊,利用電子繼電器結合多組固定電阻來實現精確的音量控制,當然它也支持遙控器的遙控。2003 年,LUXMAN 首次使用 LECUA,目前的最新模塊是 LECUA1000。在最新的 LECUA1000 模塊中,前級到后級之間還有一個緩沖模塊,採用這個模塊之后失真減少一半以上,同時擁有更高的訊噪比與足夠的帶寬。

【聲音體驗】

一段優秀的錄音,在一套同樣優秀的音響上播放,很容易就將聽者吸引住,並且駐足聆聽。此時用 L-509X 驅動 Kharma Elegance S7 落地式音箱就是這種感受,soulution 541 CD 機播放的是玉置浩二《酒紅色的心》這個優秀的錄音,是一種有血有肉的聲音,平衡、飽滿、溫和舒適。聽這首歌,我的感覺就是:玉置浩二這個大男人居然有這種感情至深,溫和細膩的演繹,而這套音響是這種歌聲的絕配。

但如果遇上調音不甚平衡的錄音,優秀的音響是否回天乏術?不如聽聽再說。《2014原音精選》中有一首歌,Beyond 的 “情人” 就是這樣,家駒的歌聲不僅調得淺薄,伴奏的鼓聲也如石沉大海,波瀾不驚,讓人聽了真想秒關音響系統。在 L-509X 驅動下的 Elegance S7,當然不會改變這種調音欠平衡的狀況,家駒的歌聲依然淺薄,不同的是現在聽起來亮白中顯出細膩與真實,在加大音量后人聲居然有所改善,厚了一些。而伴奏的鼓聲,也有了接近恰當的量感。但別忘了 L-509X 還有音調調節功能,在提升一些低頻、衰減一些高音之后,這首“情人”才具有魅力。

最近有好友向我推薦北京達人藝典最新出品的愛樂四重奏《中國作品集》這張碟,恰好唱片公司給我們寄來了一張,於是在耳機系統上聽了一下,感覺曲目和編曲都不錯,但聽起來沒有什麼誘惑力。將這張專輯在本系統播放,卻是另一種感受,就像方才從密閉的房間出來,呼吸到新鮮空氣一般。那是一種活生感的聲音,它富有感染力,弦樂美不勝收,泛音充足,飽滿而流暢。一開聲就讓人感受到音樂的魅力,這就是 L-509X 的功力所在,當然 Elegance S7 落地式音箱和 soulution 541 CD 機也功不可沒。看來朋友的推薦沒有錯,弦樂四重奏《中國作品集》確實好聽。同樣是一張新碟,姚櫻格的《聽》在這套系統上也有新的體會,它輕而易舉地奏出美妙的歌聲。

某次聽到 percy grainger(佩西·格蘭杰)的交響樂作品《molly on the shore》,一下子就上癮,樂曲簡短,聽起來也不錯。這段交響樂有不少弱音,LUXMAN 宣稱很注重聲音的細節,聽起來果真如此,連音符消失的過程都能很好地呈現,另外這套系統還很好地呈現音樂的厚度感,還有充足而凌厲的低頻,足夠寬大的交響場面。

著名的《Round-Up》(西部大趕集),膾炙人口的第3曲《The Magnificent Seve》,在許多系統上播放,都無法呈現一種寬大的場面和細節感,但拿到本系統上播放,卻得到很好的呈現。如充足的低頻量感,明亮度適當的聲音,寬度適合的音場以及各種樂器呈現的細節。

Elegance S7 落地式音箱算不上難推,但也不太好伺候,L-509X 推動起來剛剛好,除了中高頻的飽滿度達到筆者的期望之外,音場的塑造能力和低頻量感也讓人滿意。

【總結】

細致入微、清澈自然,具有恰當而毫不夸張的低頻量感,清新典雅的音色,以及一定的負載統治力,這就是 L-509X。聽說 LUXMAN 的產品還要遵循五個理念。一是自然、不夸大的聲音;二是追求自然、真實的音場;三是呈現音樂細節;四是維持聲音各頻段的一致性;五是能夠長時間聆聽,讓用家能一直想聽下去。看來此言非虛。

完美還原音樂的光澤 – 英國 Stereophile 對 LUXMAN M-10X 評測

我最近一次使用 Luxman 功放進行聆聽是在2010年底。我一直在試聽這家日本公司為紀念80周年誕生的B-1000F,搭配著之前的 Wes Phillips 系統,我將放大器放到我要測量的地方,聆聽一些我喜歡的高品質現場鋼琴錄音,我被賦予樂器寬闊音域的純粹力量所震撼。中頻和高頻聽起來真的非常自然。

當 Luxman 的公關代表建議我看看 Luxman 的新旗艦立體聲功率放大器 M-10X 時,最初我拒絕了,因為當時我使用揚聲器是 KEF LS50 和 GoldenEar BRX 腳架。雖然它們都有出色表現得中音和高音,並提供非常穩定、准確的立體聲成像,但在我的房間裡,它們都沒有提供遠低於50Hz的低頻。然而,Luxman 並不擔心缺乏低音,於是,我打算試試Luxman。

M-10X 功率放大器

售價 19,995 美元,M-10X 外觀豪華,看起來與 Ken Micallef 在 2018 年 5 月評測的 Luxman L-509X 集成放大器大體相似,然而, 它幾乎是 L-509X 的兩倍重。前面板具有兩個大型照明模擬功率計。它們向右偏移,因此當放大器用於橋接單聲道模式時,有源儀表將位於中間。待機/電源的操作按鈕位於前面板的左下方,右側有一個小按鈕,用於在線路(單端)和平衡線路輸入之間進行選擇。第二個小按鈕是關閉儀表的照明。兩排網狀覆蓋的開口從前到后位於拋光鋁制機箱頂部面板的兩側,用作內部散熱器的通風口。

后面板由兩對用於揚聲器輸出的重型五路接線柱控制。RCA 和 XLR 插孔上的一對單端和平衡輸入分別佔據了兩者之間的空間。15A IEC AC 電源插孔位於輸入的下方;它旁邊的小按鈕用作主電源開關。交流插孔沒有接地連接,但有一個接地柱可以在嗡嗡聲的情況下使用——即使機箱沒有接地,放大器在系統中也非常安靜。一個滑動開關選擇立體聲或橋接單聲道操作;另一個允許平衡輸入的極性反轉。

內部功率

M-10X 被指定為提供高達150W/pc 到 8 歐姆和300W/pc 到 4 歐姆的連續功率,這是 A 類中的第一個 12W。作為橋接單塊 Luxman 將提供 600W 到 8 歐姆 。在立體聲模式下,最大瞬時功率據說是 1.2kW/pc 到 1 歐姆,在橋接單聲道模式下是 2.4kW 到 2 歐姆。

每個通道的輸出級使用八對互補的三極管連接晶體管。該電源採用低損耗 Kyocera整流二極管、帶扁平銅繞組的低損耗 EI 型電源變壓器和 80,000µF 濾波電容。電流通過粗銅母線傳送到每個通道的輸出晶體管;另一條母線通過高質量繼電器將設備的推挽輸出連接到揚聲器接線柱。該繼電器有四個並聯的開關元件,以降低接觸電阻。驅動級的電源軌採用高性能穩壓芯片和精選配對二極管,后者由美國威世公司制造。更值得一提的是印刷電路板上0.1mm厚的鍍金走線。

為了應對與信號相關的溫度波動,M-10X 採用了 Luxman 所說的 “電流鏡恆流電路中高精度固定電阻元件的新配置”。

聆聽的力量

為了讓它更好的匹配我現在的器材,我將 M-10X 和 Parasound 進行比較。像往常一樣,當我查看放大器或數字產品時,在我的系統中安裝 M-10X 后的幾周內,我沒有進行任何重要的聆聽,隻是將它用於我的日常音樂。這個過程可確保產品先適應后完全匹配我現有器材。

音源是我的 Roon Nucleus+ 服務器通過我的網絡將數據發送到 MBL N31D/A 處理器,該處理器通過 AudioQuest Wild Blue 平衡互連連接到 Luxman。我用 Roon 應用程序控制音量。

當我在最初的兩周內使用 M-10X 時,我發現很難辨別放大器對音樂施加的可識別特征。對於所有類型的音樂,中頻干淨、無色且細節豐富。高音也很干淨,低頻清晰,而且我必須回到這個詞——干淨。對於我使用的小型揚聲器,我並沒有意識到例如,來自 Wood 的 Brian Bromberg 在 “The Saga of Harrison Crabfeathers” 中的低音提琴與 Luxman 一起聽起來既清晰又富有肌肉感,Christian McBride 的音色較輕的樂器也是如此。在與克裡斯蒂安的對話中與 Sting 在 “Consider Me Gone” 中二重唱。斯汀的聲音聽起來特別明顯。

當我寫作或閱讀時,我讓 Roon 的 Radio 功能成為我的 DJ,並在傍晚時分在 BBC 的 Radio 3 互聯網站播放 Night Tracks 。M-10X 提供動力,我的注意力一直被音樂所吸引。

我錯過了很多低音。一天晚上聽后者的時候,Luxman 駕駛著 GoldenEar 揚聲器,我不得不從我一直在回復電子郵件的辦公桌前站起來坐在聽音椅上。正在播放的錄音是完全由配音的聲音組成的非凡作品。

BBC Radio 3 網站告訴我這是 Ben See 的專輯 blink blink (BandCamp) 中的“Balloon Tree”,即使是 Radio 3 的 128kbps ,Luxman 的演示也很引人注目。我立即搜索了更高分辨率的版本,並在 Tidal 的 16/44.1 FLAC 中找到了它。歌曲開始時重疊的呼吸聲聽起來很明顯,並且在近距離拾音的主唱聲音后面呈現出分層的下降線。

Roon Radio 在 “Balloon Tree” 之后播放了 Max Richter 的聲音(Pt.1和 2)(24/48 MQA,Tidal/Decca Classics)的 “Murmuration”,由室內合唱團 Tenebrae 表演。一個女人吟誦一份所有人都期望的權利清單,她的聲音被一個混合弦樂器和合成器的緩慢移動的和弦序列支撐和包圍。Luxman 的演講如此引人入勝,細節豐富,以至於我坐下來聽了整張 103 分鐘的專輯。

與 Parasound Halo JC 1+ 的比較, 在他的評論中,Wes Phillips 將 B-1000F 與Parasound 的 Halo JC 1 單塊的原始版本進行了比較。在 Luxman M-10X 到來之前,我一直在使用當前版本的 Halo JC 1+,這並非巧合,因為我在2020 年5月對其進行了評測,每對售價 16,990 美元。

對於第一個比較,我使用 12″ 45rpm 單曲(ABC ABE 12002)制作的 Joe Walsh 的 “Rocky Mountain Way” 中的 24/192 針落差。即使使用 KEF 支架,用 Parasounds 取代 Luxman 在與日本放大器干淨的中音和高音相當的情況下,低音具有額外的重量。考慮到我將這款立體聲放大器與一對更強大的單聲道放大器進行比較,這可能是意料之中的。(盡管我確實注意到 M-10X 的 80,000µF電源電容的總和幾乎是 Halos 的 44,800µF 的兩倍。)

我的最后一個比較是與 GoldenEar 揚聲器,使用科普蘭的阿巴拉契亞之春的室內樂團版本,我在 1995 年聖達菲室內音樂節上現場錄制了它。這是我使用麥克風陣列進行的第一次錄音,這將成為我現場錄音項目的首選:一對中央 ORTF 心形指向,兩側有兩個全向指向,兩對的輸出在混音中時間對齊.心形指向提供穩定、准確的立體圖像,而全向指向則增加了低頻泛光。從安靜的開場到歡快的 “Simple Gifts” 旋律,Luxman 和 Parasounds 都在我努力創造的聖達菲聖弗朗西斯禮堂中產生了清晰、穩定的管弦樂隊形象。兩個放大器都正確地將木管樂器和鋼琴放置在琴弦后面,觀眾偶爾的咳嗽聲被 Luxman 和 Parasounds 放置在聲場中。大提琴和貝司的表現同樣清晰。

總結

Luxman 現在歸 IAG 所有是恰當的,IAG 也擁有 Quad。Quad 的創始人,已故的Peter Walker將完美功率放大器的角色定義為“一條有增益的直線”,既不會從它正在放大的信號中減去也不會增加它。我還沒有遇到在各個方面都滿足這個理想的放大器,但是從它在我的系統中使用的那一個月開始,我相信 Luxman 的 M-10X 已經非常接近了。強烈推薦!

譯自 John Atkinson 寫於英國 Stereophile

確切地提升音質,不存任何花巧 – MERASON DAC1 解碼器

這是一台奇妙的器材,設計簡單,從外表到功能都同樣簡單,而且今時今日還要推出一款不支援 DSD 與 MQA 的 USB DAC,不是不了解市場,就是對聲音質素有絕 對信心。 另一方面,它的外表十分平實,但簡潔得來卻不落俗套,字體、大小、按鈕編排,一身金黃色澤,看到實物的人,不會聯想到土豪或簡陋,反而會驚覺它比相片有趣得多,而且金屬打磨細緻,需要親自動手接觸才會了解。 這些元素,正在低調地透露 DAC1 並不簡單。

瑞士匠心
這個簡潔而精緻的 DAC,來自瑞士品牌 Merason, Merason 為 dafraud GmbH 所建立,而這家公司的創辦人兼老闆,名為 Daniel Frauchiger。Frauchiger 精於聲學、電子產品、網路技術、編寫軟件,以及企業經營管理。dafraud GmbH 之外,Frauchiger 還擁有另一家公司 Niedal Audio Lab,經營音響產品 OEM 服務。
dafraud GmbH 總部位於瑞士德語區城市 Bangerten, 他們至今成立了三個品牌,分別是 Merason、暫時只有一款揚聲器產品的 bernola、真空管品牌 Lab12,除了最後者在希臘雅典製造之外,前兩個品牌的產地都是瑞士。 在 Merason 網站可以找到三款產品,第一款是本文主角 DAC1,於 2015 年推出;另一款是基於 DAC1 線路而設計的 frerot,兩者都是用上兩枚 Burr Brown PCM1794A DA 晶 片,每聲道兩組 Class A 模擬放大線路,構成全平衡架構。 第三款是 frerot 專用 pow1 外置供電器。
Burr Brown 1794A 不是近年才推出的新晶片,最高只支援 PCM 24bit/192kHz,故此兩款 Merason DAC 的 USB 介面,亦最盡去到這個規格。 過着數字人生的發燒友,對這種規格也許提不起勁,然而聲音質素與品味是抽象的,無法精確量化之餘,多少 bit、多少 Hz 亦算不上甚麼意義,既不代表錄音製作質素, 也不會等同重播質素。
好聲不會過時
外國有評測指出,DAC1 雖然在 2015 年推出,不過線 路設計很可能在 2011 年經已完成。這次試音首先用 Luxman D-03X CD 機的數碼輸出連接它,聲音質素有着全面提升, 而且聽起來中性又高品味,與 D-03X 的取向非常接近,但細緻度更高,在提升音質之餘,亦提升了品味,添加了一分 優雅。我們之所以購入 D-03X作為細房的參考訊源,就是因為它中性、敏銳、可靠、容易夾機,DAC1 正正有齊這些優點。老總猜想擁有三、四萬元級 CD 機、串流播放器的發燒友,加添一部價格相若的 DAC,會是熱門選擇,所以提出 D-03X 作為試聽 DAC1 的第一個配搭,結果一擊即中。
將目光先放回 DAC1 的硬件之上。它的 USB 音頻輸入, 使用意大利 Amanero 技術,重點除了設有兩組不同頻率的時鐘之外,還設置了電容作為電流隔離,而 Amanero 本身就是非同步設計。 非同步 USB 介面,市場一哥是 XMOS,雖然 Amanero 理應排第二,不過兩者的市場佔有率有巨大差距。只不過,佔有率高低不一定和聲音質素有關,畢竟採購涉及大量聲音以外的計算。而過往經驗,使用 Amanero USB 介 面的器材,USB 輸入好聲機率很高,先在這裏交出其中一個結論,就是它的 USB 輸入表現出奇地好,令八千餘元的 Laptop PC,面對貴一倍的數碼訊源,都不落下風。
雙單聲道,全平衡
剛才提到,DAC1 每聲道使用一枚 Burr Brown PCM1794A 晶片,之後是四分 Class A 放大線路,為離散式設計,而不是 Op-Amp,如此設計下,不但是全平衡,而且動態範圍亦增加了 5dB。 供電方面,數碼、模擬線路各有一組環型變壓器,再細分成十二組輸出,分別為不同線路獨立提供電力。 此外,品牌亦強調,每粒電容、穩壓、電阻、晶體管、訊號處理、電流電壓轉換器、輸出級等等,都是經過無數次集體試聽之後作出的決定。 想當然爾,機背那些 WBT 插座,理應也是通過試聽而選取的。
可以細味的升級
一如上文所言,試聽 Merason DAC1 的地點是我們細試音室,向上用 Analysis Plus Digital Oval Coaxial RCA 數碼線連接 Luxman D-03X,向下用 Grimm Audio SQM XLR 訊號線接駁 Accuphase E-5000,接下來是經 Analysis Plus Black Mesh Oval 9 喇叭線接上 PMC twenty5.24i。 Merason DAC1 的音色、性格與 Luxman D-03X 很相似,都是率直、平衡、闊頻寬,而且安靜,亦擅於重現錄音內各種訊息,包括製作風格與方法,音場、空間感、樂 器音色等等,每張專輯都有明顯分別,以致不同樂器之間 的色彩都有出色對比,光譜很闊,而且很安靜,就算很直接地播出各種訊號,亦挖得很深,都不會覺得很多聲音、 很煩、很亂,就算中高音部分有很大部分聲音,都仍舊很自然、不吵耳。 DAC1 基本取向一致,不過在每個項目都再進一步,是很平均地進步,例如不會只是加厚或加強密度,而是厚與薄的距離拉闊了,而兩端之間的細微對比比之前更明顯, 情況就似是原來的長度為150米,當中分成了 150 段去標示位置;現在變成了 200米,而間距增至 300 段,一切都變得更加準確,對比就更清晰。
高度平衡
接連播放 Jason Mraz 多張 Live 專輯(或收錄了 Live 演出的錄音室專輯),分別有《We Sing. We Dance. We Steal Things. Limited Edition》、《Tonight, Not Again:Jason Mraz Live at the Eagles Ballroom》、《Jason Mraz’s Beautiful Mess – Live on Earth》、《Love Is a Four Letter Word》。DAC1 把不同空間的大小、三維、氣氛同樣很清楚都展現出來,就算揚聲器離背牆只有兩呎左右,音場深度依然出色,高度更是吸引。而且,空間內因為 PA、掌聲、歡呼聲引起的回音、空氣感,都比預期更清楚。這部分主要涉及到高音與超高音的還原能力,DAC1 在這方面顯露本事。 DAC 的高音本事,也許會令人以為,它比較着重高音 吧?其實不然,它仍然保持高度平衡,沒有令整體偏向明亮,反而非常持平,陰陽比例對等。當然,DAC1 的低音表現,也是重點之一。PMC 揚聲器的低音表現本來就出色, Luxman、Accuphase 組合之前已經交出了一次令人驚喜的低音下潛、控制力與層次和速度。來到 DAC1,在上述提到 的項目,仍然有進步,而且幅度並不小!更重要是不會特別覺得低音變得很出色,因為全頻的進步幅度相若,值得留意的地方太多了。
首先留意到低音質素提升的地方,是低音電結他。剛剛提及的專輯內,低音電結他各有不同表現,有墊底、漫 延的,亦有彈跳之餘不失寬鬆的,還有低調地與主旋律對位的,當然還會和鼓手交流的。DAC1 沒有把它們改變,寬鬆不會變得結實,低調的不會突然搶鏡,然而在質素上, 是很容易聽得出進步。比如密度、放與收之間的層次改變、與其他樂器的分隔度、彈奏指法等等,當然,上述各種不同取向、效果器應用,差異拉得更大,更重要是一切 聽起來都十分自然。
USB 才是最大驚喜以前經常提到,CAS 不是 Plug and Play,家用電腦不是專為音樂播放而設計,軟、硬件方面不能與同價位的CD 機比較,當然也不能越級挑戰,否則只會輸得更慘。尤其是用  USB 將電腦和 DAC 連接時,情況就更明顯了。 隨着 DAC 的進步,以及 USB 線持續改進 (雖然現在已遠不及Lan線那麼快),以家用電腦作為訊源,聲音質素已 有可聞進步,但幅度有多少呢?整體來說並不太大,只是總有例外,DAC1 就是其中之一。
正如之前所講,一台八千餘元的 Laptop,經 Shunyata Research Venom-X USB線連接 DAC1,播放軟件是 foobar2000,出來的效果經已值得一聽。 雖然早有軟件可以把數碼音頻訊號,繞過作業系統經 USB 輸出至 USB DAC,只是電腦硬件上各種干擾,依然是聲音質素的大敵。故此音樂串流播放器、ROON Core 等音響產品有必要存在。 DAC1 的 USB 輸入,質素實在出色,令 Laptop 可以挑戰 萬元級數碼訊源。當中關鍵,包括 DAC1 十分安靜,顯然是 USB 隔離措施非常成功,而且不是濾走高音那種安靜,故此既聽到出色空氣感、空間訊息,在細緻度方面亦表現得不錯。當然,不可能正面挑戰 Luxman D-03X,尤其是安靜與細緻度,不過只是 Laptop 都可以有前者超過一半功力, 經已令DAC1變得抵買。
Hi Fi 級數愈高,投資回報率就會遞減,兩台四萬元器材加起來,聲音提升不會是增加 100%。但是 DAC1 令 CD 機音質進步幅度,經已超出了過往經驗,令 Laptop 的進步更是事前難以想像的。 如此這般,DAC1 足以晉身「抵買」行列。
總代理:駿韻音響有限公司
轉載自 HiFi Review #437 

Critical Mass Systems Center Stage 2M 為器材止熵

讀者如欲了解 CMS 的 Center Stage 2M,必先認識 Entropy。若有看過電影「天能」會更容易理解「熵」,嫡是形容秩序錯亂,這是自然現象,有個很好的解釋就是打桌球,開局前所有球都放在盤內,整齊排成三角形,當白色球撞向那堆紅色球,結果自然是紅色球衝向周圍,紅色球從順序變成亂序,這就是嫡。

無可挽回

熵的發生是非常廣泛,簡單如倒瀉水在地上,正所謂覆水難收,嫡是沒法立即修補,即使閣下擁有神奇力量,能令時間倒流也是無補於事,還記得「天能」裡出現的倒鏡嗎?

用回剛才比喻,水從杯裡傾瀉向地,發生的時間可能只是數秒,但這是必定有的進程,現實世界沒人可以令已發生的事情逆向還原,所以應對嫡的方法亦只可由亂序逐漸變成順序。

熵從何來?

熱飲料在杯內的熱份子不停地互相碰撞,當溫度慢慢變冷,水份子在固定的結構便大幅度減少活動,這時降低了熵,這便解釋了嫡的提高至下降是需要時間。熵與 Center Stage 2M 有何關聯呢?我在本刊 2022 年 2 月號介紹 Center Stage 2,提及 CMS 老闆 Joseph Lavrencik 的論調,他說每部器材在通電後,機內便自然衍生嫡,不管是線路板、電子零件、機殼引起的震動,或是關於電磁場、射頻產生的亂序,同樣是影響整體播放表現,而器材是不可能獨善其身,互相連接後就是整體影響。

負熵之迷

熵源於熱力學第二定律,提出理論的科學家是克勞修斯,他認為在封閉孤立的系統內,熱量是從高溫流向低溫,從有序走向無序,而過程是不可逆轉。將理論套入音響器材,包括喇叭身上,即代表在機箱或音箱裡面存在無秩序的混亂,重點是熱量會持續遞增,而理論內所述的嫡增也是說明若沒有外來能量介入,熵只會愈來愈嚴重,簡單來說,機箱或音箱必需要經某種物件與環境連接,由封閉轉為開放,然後產生能量交換,把自身的熵逐漸減少,這過程是有專門學名一負嫡效應。Center Stage 2M 的作用便是令器材達到能量交換,實際是如何達到這效果,恕我未能詳細解釋,我瀏覽品牌的網站,嘗試找出 Center Stage 2M 具體資料,無奈沒找到線索,我看外國雜誌對產品的評論,全是集中描述使用過程和效果,似乎沒有一間媒體是掌握實質資料,譬如說製造的物料或構造,我能理解在這個資訊流動的年代,但凡涉及到深入的研究,確是需要多些保障,即使資料不詳我也不會覺得是問題。憑外觀,Center Stage2M 就是一整個金屬圓柱扁體,與器材耦合的頂部仍是塗有特殊物料,看到表面是有些微粒子!底部是一個直徑較外殼略細的鋁合金,至於外殼我估計也是剛性鋁合金。姑勿論推測是否正確, Center Stage2M怎樣形成負嫡效應,對我而言仍然是未解之謎。

無謂計較日子

關於抑震輔件是有很多不同解說理論,Joseph 的切入角度是不太常聽見,普遍是將動能轉換為熱,最後自然消散,又或是改變物件的諧振點,條條大路通羅馬,以我接觸音響輔件,深知道是沒有對或錯,只能考究是否適合器材。Joseph 既然選擇以負熵解決問題,那便要遵循大自然的規則,Joseph 給用家提示,初使用需要至少 14 天時間,還說在期間有可能效果反覆,這方面我在上次文章裡已有提及,不過,可能解釋未夠完整,今次引用熵的比喻,相信會更清晰。查實 14 天是約數,讀者可以想想,器材搭配是不盡相同,每位發燒友的聆聽環境和使用器材怎可能出現相同程度的熵呢?我個人的想法是無需要理會降低嫡的時間,反正放進器材機底後,誰有閒情逸致拿走它作比較?說到底就是用或不用!

按實際選擇

之前推出的 Center Stage 2 與新製的 Stage2M 版本無論外形和身高沒明顯分別,同樣提供 3 款高度尺寸;0.8″、 1” 及 1.5″,理論上,高度與成效不應掛勾,否則,所有用家都選 1.5” 好了!高度的選擇是因應器材本身機腳而定,實際也不需要太多想法,真正需要留意是 Center Stage 2M 是固定構造,不能微調高度,故此,廠方預備了數片薄墊片,若使用後器材不平衡,那便應放入墊片了。這次測試我把總數 6 個 Center Stage 2M 分別置於 CH Precision D1.5 SACD/CD 轉盤及 Dan D’ Agostino Momentum HD 前級,前者使用 0.8″,前級因擺放於主機與供電器之問位置,故此,使用 1″。

內心的糾結

這次測試需要顏長時間才能下筆,熵是逐漸遞增或消退,在我從 D1.5 SACD/CD 轉盤取走 Center Stage 2M,那刻是感覺不出聲音馬上變差,證明事前和事後都需要時間沉殿。自問測試輔件的次數也算不少,從未有遇上像今次的斜結,認真說,本刊沿用的音響架屬於高質素,抑震效果是很理想,假如使用 Center Stage 2M 後有提升,是否代表它有神奇效用?倒過來,若我察覺不出聲音有進步,這篇報導如何能寫下去?同樣的想法,假設發燒友幫襯了 CMS 的音響架或是墊板之類產品,Center Stage 2M 還有作用嗎?

撥亂反正

以上問題的答案我一時想不到,但透過實際感受是可找出端倪,拿走 Center Stage 2M 的 隔天我再次播放一些早前在這系統聽過的音樂,包括我試機必然播放的鬼太鼓座〈三國〉,我感覺 Center Stage 2M 對器材是不止於某個範圍的進步,平日在器材上使用抑震輔件,很容易便聽到音場、高/低延伸有改善,但今次的效果比較是各部份均受影響,先要說鼓、笛子、三味線… 這些樂器的定位,音樂的開始是右側響起鼓聲,相位在喇叭之外,假如讀者有調校喇叭的經驗,那便會明白,調校正確的喇叭,左、右喇叭之外均有發聲點,而這個鼓聲正正落於右外側,之後是位置略高的太鼓、笛子分別出場,樂器奏至三份一時間才聽到三味線加入,如沒使用Center Stage2M也會聽到以上樂器的定位,但欠缺清晰的分隔,右側出現的鼓聲也聽不出整個鼓是側放,可以說前、後的差別是低頻從肥大轉成為輪廓收緊,放置於後排的太鼓,使用後聲音反映出距離,鼓聲也由遠至近。

感覺辛變樣

其次是音樂的完整度,鼓聲的力度、低頻延伸下潛、殘響…通通削弱了,更要命是吹笛子的口水聲、弱音,還有用作撥彈三味弦線的撥子,也失去了勾撥的硬彈力,我以為這樣的折損已夠多了,豈料到我再細心聽餘下的數分鐘演奏(歌曲全長10餘分鐘),正當所有樂器同時嗚奏,我竟覺得效果一片紊亂,原是兵臨城下步步相逼的氛圍,此際已變成叫人煩躁難耐,到底是因為器材受震太嚴重,抑或是機內熵增呢?

內外之別

自知職業病重,遇上問題自然是要找答案,於是我在 D1.5 機底再次放置承重墊座,這是用了一段時間的產品,我花了半天時間把音樂聽了又聽,一來是要清楚辨識出分別,另一方面,每趙更換輔件其實是需要時間讓器材完全耦合,平心而論,我換上的墊座也能弄清楚定位、音場深闊和聲音層次,甚至於尾段的合奏部份也能抑制紊亂,偏偏就是聲音的通透度及還原度是若有所失,使用 Center Stage 2M 之時太鼓的逼力和三味線凌厲能量,我雙耳膜是感受到壓力,雙腿同時感覺低頻由地面傳來,可見Joseph 指的熵正是存在於機內,實際情況或來自多種成因;整體諧振和電磁場干擾是很常見,這些源於內部的影響,借助外部承墊也未必能徹底導出,換言之,Center Stage 2M 本身的構造和物料能造成負熵,而這效應在我使用其他墊座,即使給予時間讓效果沉殿,但最終發現是未可達到近似情況。

斑斕或細緻

其後進一步把墊於前級的數個 Center Stage 2M 也拿走,聲音變化更是明顯,因我已聽了有改善的效果,情自然是深刻,前級內部形成的熵與 SACD/CD 頻率干擾,然而,Momentum HD 畢竟是高變得非常差,不過… 若從沒使用Center Stage 2M的話便可能永不清楚,Momentum HD 是有更理想的發揮,正
如我重聽 Max Richter [The New Four Seasons Vivaldi Recomposed],所有樂器的演奏效果像化開的水彩,色彩雖是斑斕但卻失去精細線條,低頻也是迷糊一片,我不能說面前效果是有不妥,就當我從沒接觸 Center Stage 2M,這套器材仍是屬於 High-End 級數,關鍵是見識了器材的本色,耳界開了便不能降低標準了!

總結

這篇文章裡,我圍繞的熵影響寫出用後感,目的是為道明內在影響比外圍的干擾、震動更難處理,若視而不見,後果只會是隨日子遞增影響,照情理是沒有爭辯餘地,發燒友對覬聲的追求就是永遠向前,無奈現實存在門當戶對的想法,因應每套器材的總值,要在 Center Stage 2M 的功效與售價之中衡量,每位發燒友是有不同的考量,總的來說 Center Stage 2M 能讓用家進入高層次境界,付出是值得的。

煮酒論英雄- 感受到日本藝匠細而不傲的特質! – 珍納編

文|珍納

三年後,Luxman 將會踏入品牌的百周年紀念,今次的主角 M-10X 石後,就是為了品牌 100 周年紀念而推出的旗艦晶體管兩聲道/單聲道後級 M-10X,是一款可以橋接為單聲道功放的後級。M-10X 兩個音壓錶板的華麗設計與 2018 年推出的 M-900u 可謂如出一轍,甚至是功率輸出的規格數字也並無分別。見微知著,M-10X  的機箱重量比前作重 0.4kg 其實可說不相伯仲,然而 1kHz/8Ω 阻抗下,總諧波失真由上一代 0.008% 降低至 0.003%,就一點也不能小覷!

不能否認,整個配搭的真空管特質比較濃郁,聲音的滑、順、圓潤、輕甜、溫暖、無鋒無角的聲音輪廓呈現出的和諧自然美,與筆者慣聽的石前石後聽感可謂兩種不同的風味,尤其是今次給我最強烈的感受,是音樂的滑。這個滑,是由高密度與多層次組成,音樂的綿密感佳而無丁點數碼味,未聞任何乾、硬、扁、薄、 輕的弱點。以往,我測試器材的選碟大概只需要用十數張 CD,便能找到器材的特性與強項。今次測試,是我鮮有……不,印象中未曾試過如此追著聽,一疊又一疊 CD 先後搬到影音房,我竟然一口氣聽過 28 款專輯,當然,音樂就不只是 28 首,一邊聽,一邊追,一邊去辨識,誰不知,每首歌也讓我在不知不覺間跳出了評測的意志,而是全情去享受音樂、投入音樂,甚至忘記了寫筆記這個環節! 其實要為 M-10X 的音響個性作定義並不容易,聽了約 40 首曲目,我依然認為它沒有強烈的個性,可以 說,中庸、和諧、不搶眼、順耳、自然是它最強的特色,用汽車類型比喻,它會是一架 SUV 城郊多用途汽車, 無論是載貨或是載客量度,而且坐得舒服、動力強、能越野、甚至有豪華的感受。當然,M-10X 必備的強項是非常乾淨的背景,夠黑、無音染、充滿細緻感,甚至是隱形感,因為我認為我聽到更多的聲音特色,是來自 dCS Rossini APEX 與 Luxman CL-1000。

幾張人聲為主的專輯,就讓我認為今次測試後級與從前測試後級有著截然不同的
體驗。Jason Mraz《Mr. A-Z》我便一口氣聽了 6 首曲目,一直以來,Jason Mraz 的嗓子也給我靈巧清妙而偏薄、線條感較強的特色,今次,我首次聽到了他溫厚零骨感的 嗓音,聲音的密度、細滑感、無數碼味的體驗,帶給我如聽黑膠的滋味,慢歌情感有 滲透力,Rap 歌口齒清晰而沒有尖銳感,潤澤暖和入心。當我以為它屬於聲底特別飽滿之時,我播《MusicaNuda》(2012) 這款低頻錄音聲音特厚的專輯,卻又沒有這種特厚的感覺,低音提琴琴箱確有飽滿感,而飽滿中又有通透與豐盛的層次感,擦弦與彈牛筋的顫動聲音微 細豐富,女歌手甜潤而通透的歌聲有親和力,模擬味濃郁。Pete Alderton《Cover My Blues》〈Walking Blues〉獨白聲同樣厚滿通透,他的發音本質有點黏纏與沙啞的特色,但無阻他那把厚厚的嗓音呈現出良好的咬字清晰感,步行的皮鞋聲遠近分明立體,歌聲響起,藍調再加上他嗓音呈現出低迴、磁性、韻味濃郁的享受!

重溫 Peter, Paul & Mary《In These Times》,通常音樂頭 1 分鐘,我已初步了解 器材的個性,今次,我聽足整曲 Union Medley,因為播得實在動聽。至於 M-10X播此曲,三人的嗓音除了特別厚而通清,也特別滑,Mary 老娘有火的嗓音今次聽得特別流 暢甜厚,Peter and Paul 是更加和潤溫暖。我會說,M-10X 能把訊源與前級的柔與韌, 還有溫暖的特質表現得淋漓盡致。

女聲,《Blue Coast 3》Meghan Andrews充滿靈氣的嗓 音與結他的透明而質感厚潤的聲 音,有音樂 Spa 的享受,與《戀戀風塵》電影原聲大碟的同名曲目,女聲哼出的音調,洗滌心靈!必須重播 2V1G《第三次心動》,女聲與結他聲的氣質相對前兩曲貼地,至於女聲溫巧秀逸的歌聲與結他氣息,又與上兩曲的觸動心靈感截然不同。 「藍岸3」中一曲,〈Rolling In The Deep〉,女聲咀形立體圓潤,和音的調味汁讓女聲的情感特別入味!

不狂

要更貼切去描述 M-10X 的特色,我頓時聯想起肥佬 Dan 的出品,正是絕佳的對比。Dan 個性的顯、強、霸,正好對比著 Luxman 的透、澈、純。在這個 組合中,即使聽搖滾樂,我也不會聽到打斷鼓棍般的刺激動感,聽 MUSE《Black Holes & Revelations》與 Mr. Big《Lean Into It》,還有《Man Of Steel》Ignition,我會告訴你,我不會聽到抽鼓有狂、傲、激烈的激情,然而聲音的動態起伏、樂器的立體感,甚至是套鼓不同部件的聲音立體感也聽得仔細, 抽擊力是有擊中鼓眼的動感,只是不屬於那誇張地要教特別血脈沸騰 的感受。《三國》,中西樂合壁,〈赤壁〉的豪情仔細而優雅,音樂的動感不像是描繪魏、蜀、吳,音 樂的雅調與精細更像是描寫孔明與 周瑜,純而不傲、駿而不霸、清而不嬌、細而不膩!再聽《Favourite Carols From Kings》男童獨唱到合 唱,一層一層、一浸一浸,沒有明顯凸出的嗓音,而管風琴的低頻沒有狂氣或霸氣,而是一股有雅調的滲透力,還 是我第一回賞聽同一曲與別不同的感受!

過電

筆者聽得比較多的還是 HiFi 感較強的系統,今次賞聽評測,聽音樂的時光多於評測的時間。Klára Würtz 彈奏舒伯特,在細膩的聲音中,聽到不只是彈、壓、按琴 鍵,還有是撫、抹、爬等等手指動作讓她的情感表達融於 鋼琴之中,沒有聽到硬磞磞的演奏。《Venus Jazz Café Brunofaffé & Italian Jazz》,色士風的細滑,光中有柔的動感,展現出 M-10X 不屬於硬功一 派,而是剛柔並重,悠揚精妙,順 滑潤美的動感,重於和諧的音色。 至於氣氛,它表現得非常細緻,Canadian BRASS《Legends》的 管樂順滑中有一份瑰麗感;《The Hateful Eight》的電影肅殺氣氛濃烈,《Flamenco》踏台聲動作爽敏立體,撞擊聲的實在穩定有強烈的逼真感; 《Ultimate Reference Disc 3》 (MQG CD) 首曲〈1812 Overture (Excerpt)〉的大場面不趕時間, 音場深度、寬度鮮明,中間一段敲擊樂群奏的亂中有序與立體感,同樣令我印象深刻。 M-10X 的無色無味,順著訊源與前級的特質而發揮,起著最強的後盾作用,聲音的乾淨、明靜、沒有強烈個性與 風格、細密順滑的自然美、豐盛而細膩的強弱動態,不帶 霸氣與狂熱而傾向細膩的個性,反映出細心而不張揚地好 好完成藝術品的特質,充滿日本藝匠那種令人感動與神往 的特質!

靈機一觸

截稿前,老總突然想到換線,為前級→後級換用一對 Analysis Plus Copper Oval-in XLR,誰不知比原先的配搭更加合只晒合尺,每種聲音的凝聚力更加強,此前中低頻較為 飽滿,或者說是特別圓潤豐滿的感覺恰當地修身,加強一點 聽覺上的 HiFi 感,還有聲音的抽擊力,至於聲音的順、厚、 暖、不狂、雅調的底蘊不變,在更強的凝聚力下,抽鼓的勁度強而不霸、動而不狂,搖滾樂與抽鼓刺激動感更進一步, 聽 MUSE、聽《Man Of Steel》、《The Hateful Eight》, 甚至是聽Alexandre Tharaud 演奏 Rachmininov與〈1812〉 交響曲,激動的情緒更加到位,拓展了聽音樂的類型,我相信這個組合,會符合更多準Luxman發燒友的要求!

轉載自 HiFi 音響#433

 

Social media & sharing icons powered by UltimatelySoc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