滿足發燒友的大胃口 Spendor Classic 2/3 書架箱

Spendor(思奔達)是英國眾大廠牌中,少數由夫傳妻、妻傳子經營的家族品牌,其看待音響的理念,與對聲學技術的堅持一直傳承至今。后來傳給有師徒關系的Audiolab 創辦者 Philip Swift 先生,然而經典風味依舊不減,改變的隻有其市場策略,擴展了多個種類的產品線。Spendor在面對市場需求已經很明確指出下一步該如何進行的時候,他們仍堅持要按照自己的步調慢慢進行,務必設計出最符合Spendor 精神的音箱產品。因此 Spendor 音箱不會隻是跟隨流行,而是真正經得起時間考驗的經典之作。Spendor對愛用者的最佳保証是:產品不會在短時間內落伍;更不需要每隔幾年就掏腰包出來換機升級。這種狀況的缺點是不容易搶得市場先機,優點則是Spendor絕對能夠保証設計與制造上的嚴謹程度

傳統的傳承

從某個角度來看,Spendor 是有點守舊而傳統的。Spendor 在 1969 年由 Spencer Hughes 創辦,這位是音響界大名鼎鼎的傳奇人物。英國 BBC 監聽音箱的標准是Spencer Hughes 和他的伙伴 Dudley Harwood 共同制定的,其后他們研發了符合BBC 要求的 LS3/5A 音箱,而 Spendor BC1 成為第一對能完全符合 BBC 鑒聽標准的商業產品,在半透明的聚丙烯塑料涂上Bestrene阻尼物質創造出零音染的中低頻,這些成就都是可敬的。然后在共同打造經久不衰的話題產品——BBC LS 3/5a鑒聽音箱的四塚公司中(Spendor、KEF、Rogers、Harbeth),Spendor 以慢斯條理的方式緩步前進,不追求過度擴張,沒想到多年后當年那些伙伴都已經改頭換面了,隻有 Spendor 忠實的成為正統 BBC 揚聲器的守護者。

Spendor 與 BBC 深有淵源,Spendor Classic 2/3 的設計可以追溯到 80年代經典的 SA2,而開發理念更是從 60年代為 BBC 開發音箱時起源的。雖然 Spendor 多年來一直保持著復古的外觀設計,箱體尺寸也沒有像現在一些時尚書架箱一樣小巧,但並不意味著Spendor的揚聲器就過時了。

獨到技術

Spendor 來自於 BBC 的開發理念對於箱體構造有著獨到的見解。一般來說,音箱都會採用非常厚實穩固的材料去做箱體,以盡量減少箱體的諧振。但不論箱體有多堅固,諧振是無法完全消除的,越厚實的箱體,會使諧振的頻率越高,反而會對中頻段造成不良影響。而 BBC 的做法,則是將箱體做得較薄,這樣諧振的頻率就會比較低,而人耳對低頻沒那麼敏感,然后在內部使用大量的緩沖物料,來降低諧振的影響。Classic 2/3 同樣採用了這樣的理念,不過使用了很堅固的前面板,並在特定位置加入了最新技術制造的泡沫板,這些泡沫板會吸收諧振能量並將之轉化為熱能,不過在長時間使用 Classic 2/3 后並不會感覺到明顯的變熱。

Spendor 堅持自己開發單元,Classic 2/3 使用的是全新開發的 21cm 聚醯胺纖維錐盆,再配合鎂合金盆架帶來良好的穩定性。單元從錐盆到懸挂,到馬達都經過精心運算,確保達到最佳效果。而 22mm 球頂高音單元,是挪威 SEAS 合作開發已在多款 Spendor 產品上使用了,效果也是有保証的。分頻器並沒有使用太復雜的電路,Spendor 化繁為簡,隻求最佳的效果。

試聽

試聽搭配的是 Luxman 的播放機和功放。Classic 2/3 尺寸在書架箱中算不上小巧,可以說是比較大的。而它也需要比較講究的擺位,遠離牆壁。木質貼皮光滑、緊密,看得出精湛的做工,遠看是復古的美感,近看又能感受到 Spendor 之精細。有些音箱貼皮的邊角位處理的不好,給到我做工不佳的印象,我對音箱的印象也大大減分,而 Spendor 的產品則從未令我失望。Classic 2/3 外觀很簡潔,四方的箱體前方就是兩個單元和倒向孔。如果蓋上網罩就會把這些全部遮住。Classic 2/3 所使用的特殊涂層中低音單元十分光滑閃亮,露出單元其實也是蠻漂亮的。

三頻理想

和一些聲音較為厚重的英國聲不同,Spendor 的聲音是比較清新的,應該說是更為傾向於完全的中性。所以唱片的聲音便還原出了它本來的樣貌,厚實,是因為聲音渾厚,低頻強猛;清新,則是通透,輕盈。Classic 2/3 標示的頻響范圍是 35Hz – 25kHz,35Hz 已經算是相當不錯的下潛頻率了。雖然 Classic 2/3 並沒有很強勁的低頻,但它的下潛震動所給我的感覺,這個35Hz是貨真價實。而且低頻也有著自己的活力,下潛出色而且很靈活。結像清晰,泛音恰當好處。

就是中性

結像距離是比較理想而自然的,就像面前(大約是音箱所在的位置)有一個小音樂廳一樣,縱深很好,背景的樂器和伴唱可以拉開距離,有不錯的分離度。Luxman和Spendor的聲音都比較清淡,大概這就是“音染少”的狀態吧,人聲或者樂器,或者是電子樂,都有不錯的效果,畢竟真實,不過就不太抓耳,也沒有太突出的亮點,但是聽著舒服,柔和耐聽。而該有的極高延伸和豐富泛音一個不少,而且很圓潤不會感到尖銳。播放大動態音樂也是拿手的項目。能量感充足,解析力也好,寬鬆度高,復雜的場景也難不倒它。而優質的低頻將每個低音樂器組都演繹的十分到位,該表達出來的力度和能量都表現了出來,令人滿意。

挑碟不是問題

BBC 監聽音箱,畢竟是用來重現錄音播放,真實還原度是Hi-Fi發燒友所追求的理想,所以 Spendor 的取向是相當討喜的,如果想要給系統增添一些味道,則可以考慮搭配比較有味道的功放播放機。在我試聽過程中,使用了不同的 CD,多數感覺良好,但有一些則並不理想,那是因為 Classic 2/3 的中性聲線讓一些錄音的缺陷顯露出來了。某些設備上這些缺陷是“可以忍受”的,因為器材會將錄音潤色一下,而Classic 2/3 則沒有這些修飾,於是這些缺陷便更為明顯,變得“不能忍”了。但這樣也能用來辨別優劣的錄音(或者灌制問題),這樣我要是能在 Classic 2/3 上聽到優美的音樂,我就會知道這張唱片是個好唱片,那也是一件樂事。

總結

Spendor Classic 2/3 靈敏度 88dB,8Ω 阻抗,容易驅動,對功放(的推力)要求不算高。Classic 2/3 貫徹著 Spendor 的還原風格,三頻優秀而中性,素質高。外觀則復古秀麗,不過略顯大的體積是需要考慮的一點。偏中檔入門的價位值得入手,而其音質已經可以滿足發燒友,不會讓人聽久了就有升級的沖動(有些箱子會這樣)。我接觸 Spendor 的音箱不多,隻是經常聽起這個著名的品牌,這次再次欣賞到,確實名不虛傳。

轉載自 “視聽前線音響短評” 原創: 家祺

Kubala-Sosna Elation! Full Cable Set Preview

Two gents walk into a bar… So the joke generally begins. Unlike a joke, however musing, what comes next is nothing short of a blockbuster HiFi story worth telling and then some. The two gents in question, Howard Sosna, and Joe Kubala, went on to form what is otherwise known as Kubala-Sosna (or “KS” for short), a bespoke, high-tech HiFi cable company. Now I first met Joe Kubala sometime in 2005 or thereabouts, at one of those LAOC audio society meetings and immediately felt something a bit more different, more refined, more pragmatic about Kubala-Sosna. Then, still in their virtual infancy, Joe Kubala came across as a very polished, very matter-of-fact sort of a salesman, though even the word salesman is the wrong noun, as he was more, much more, a consultant than anything else. At least so he appeared. “Sure,” I said to myself, “he’s coming in through the back door, smart”, I said. Whereas all other cable companies I had known at the time (and most are, even today) came across as sales-y and push-y, Joe’s style was far more nuanced and effective. Think Rolls-Royce vs. Honda dealership. Rather than pushing you, he pulled you, maybe not even that. His (and his partner, Howard’s) story was high class vs. low ball and proved very effective indeed. “Howard and I have spent a great deal of time, energy and money developing our cable line, which we feel represents what a cable should be. I am happy to come to your place of business (retail) or home to let you—hopefully—hear what we hear with our cable designs.” Simple enough in theory. In practice, most everyone fails. Not Kubala-Sosna.

This non-suggestive line, frankly, did it for me. You see, whereas everyone else was always pushing you via the universally strong power of suggestion, Joe’s presentation was nothing of the sort. “Confident. Calm. Consistent,” I thought to myself. “This guy is different. Must learn more. Must connect with Joe to hear more [about their ideas],” I said. No sooner was his time at the LAOCAS event over, was I dialing the phone connecting with Joe to do just that. What followed next was classic Joe Kubala/Howard Sosna in practice. “I’ll send you a couple of cables from our Fascination and [then] top-of-the line Emotion series. Play with them at your leisure and give me a call in a couple of weeks. Curious to hear your input.” Well that was easy. Is there a catch? Not only was there no catch, but Emotion (and Fascination) so transfixed my belief in the power of cables that a full loom of Emotion became my reference for many years to come. Supremely neutral, authentic, dynamic and naturally resolved, Emotion simply allowed me to hear more into the recording, more into the system. That was 11, or even 12 years ago; mind you, Emotion at that time was already a few years beyond newborn status, and in fact was launched alongside KS in 2003. Let that sit in for a moment. No, really. It’s like Apple supporting an iPhone that’s five years old. Everyone else? Crickets.

Then, just before CES 2009, rumors, amplified by aficionados and recording engineers like Jim Merod, abounded that Kubala-Sosna managed to upend even their top of the line cable with something better still. Elation! series was launched and the HiFi press went proverbial gaga. I myself was spooked too. Having had the chance to hear Elation! many times over, I too realized that this was a special cable line indeed. Many others did too—so powerful a lineup was offered that companies like YG, who run an extremely technical and high-tech ship themselves, chose to not only demo with KS Elation! exclusively, but also utilize full looms of KS in their own labs and factory demo room. That’s confidence. Fast forward almost ten years (!) since the launch of Elation! and KS has established itself as a formidable, potent, and legitimate cable manufacturer. To wit, and frankly, one of my main attractions to KS, is the fact that unlike so many others, KS doesn’t simply change and “revolutionize” cables every year; no, in typical bespoke fashion, a new cable line is only launched when it is genuinely demonstratively better than what came before. Thus, it’s no surprise then to see my former reference Emotion still in production and Elation!, now close to ten years of age, still pulling rather strongly. Just how good a cable Elation! is, is perhaps best demonstrated by the fact that it took KS about that long to launch an even higher end line, aptly named Realization. But more on that later, as they say.

What then is one to make of an Elation! (p)review ten years on? Simply this: one need not chase the latest and greatest year in year out; consistency and reputation are worth more than the usual fantastic upgrade cycles some cable lines have on offer. What comes next for those cable companies is generally dubious at best: cursively looking around Audiogon explains the rest of thatstory. Snake oil, anyone? Do I have a bridge to sell you! It follows then that If Elation! was truly that great so many years ago, it’s still as great—greater?—today. The rest is history. When, during the course of YG’s all new Sonja 2.2 (2.3) announcement some six-ish months ago Joe offered to supply me with a full loom of Elation!, I immediately jumped on the proverbial train. Just what would Elation! offer compared to Emotion? Compared to my other Nordost references? Compared to my otherwise trusted and true sounding EINSTEIN line of cables? Otherwise best in value Zu Audio cables? Fortunately, this would be a fairly simple and straight forward task. Swap one for the other, take notes, report, repeat. That Elation! would so—yet again—usurp everything else I had on offer, proved impressive to say the least.

Even as a formal review will be published in due time, a system built of Emotion is fine. In fact, very fine. To recapture my bearings to the tune (or is it really no tune at all?) of KS—and due to some scheduling snafus over the holidays—I wired up Sonja 2.3 with Emotion first. Immediately, the hallmark sound of Kubala-Sosna became apparent. Sitting with Emotion again made me realize some of the system’s more detailed resolving power had been missing. The trek with Elation!, began simply enough: a power cable here, a balanced interconnect there; “wowza, this is nuts” I jotted on my notepad some such month ago. To my ears, Elation! in just these past few weeks has yet again elevated the “what’s possible” side of my system. Just when you thought Emotion is all you need, along comes Elation! It’s like the iPhone X really; once you get used to it and all its brilliance, it’s really hard to go back to the iPhone 8, no matter how amazing that phone already is.

For now, then, let us pause here—there’s quite a bit for me to chew on. Elation! review forthcoming. Stay tuned!

www.kubala-sosna.com

From “Postive Feedback” 05-12-2018 | By Danny Kaey | Issue 97

煮酒論英雄 Luxman L-509X – 陳海川

自已耳朵、自身感覺最誠實

A餐與 B餐! 早陣子,不管是那個範疇上的人和事,只要出現二揀一的情況,人們總愛將之說成如在餐廳、酒樓點菜遇上套餐般: 究竟揀 A餐抑或 B餐呢?套到音響發燒中,尤其在合併機或後級的選擇上……又確係在A與B兩個字母之間! 究竟揀 A餐抑或 B餐?在合併機或後級的選擇上,當然不是 Class A 或 Class B 之選,而係 Class A 與 Class A/B 的抉擇。通常,提得上 A餐抑或 B餐作為考慮者,實力必相當,必有所謂取捨之間的考慮,即兩方必各有優點、各有惹人好感之處,放到合併機與後級 Class A 抑或 Class A/B 的選擇上,尤其在同一牌子上,就更叫人難於取捨。假設你已對某牌子的某類作品有好感,但其同級作品上,卻提供 Class A 或 Class A/B 選擇,經驗告訴我,發燒友十之八九會出現取捨困難症!  正如 Luxman 合併機,現役五款合併機中有兩款 Class A 機,當中入門級就有 Class A/B 的 L-505uXII或 Class A 的 L-550AXII,至於今篇主角 L-509X,同級的 Class A 就是L-590AXII。如今 Luxman 合併機命名的一貫做法,型號的三位數字中,第二位數字為0者即為Class A/B機,型號中 有A,加上第二位數字不是0者,即為Class A機。當L-509X及L-590AXII兩同級不同類作品相繼現身 後,肯定為正準備落手的發燒友帶來煩惱,究竟應該揀 Class A抑或 Class A/B? 肯定有人會說 Class A 較厚暖、Class A/B 較有力! 這說法倒也事實,但未免太簡單,實不單要睇本身聲音特性,亦應該看配搭及聆聽條件而論。假設,愛感性、溫暖、厚潤,多聽人聲、提琴、 三兩件樂器者,而聆聽空間只百來方呎或以下的話,配一對如B&W 805 D3或其他兩、三單元的中 等靈敏度喇叭,又或以其溫暖、厚潤 A類功率來夾如 Klipsch Heresy III 類的高效率喇叭,A類幾十瓦輸出的A L-590AXII 應合用。但,如傾向理性,喜歡清新、有勁,音樂口味闊,又要配合較大規模的喇叭或在較大的空間使用的話,選擇 8Ω負載有百二瓦、4Ω負載達二百二十瓦輸出的今篇主角 L-509X,定必更理想!

有時配搭不當,可能累死拍檔,有經驗的肯定深明,而初入門者就必需當心,不然,或得撞板以後才會學精!  雖然 8Ω 負載下輸出120瓦也不算小,但喇叭配搭適當或不,可以有差天共地之別。就似今回一 開始搞配器時,也曾嘗試要 L-509X 越級挑戰B&W 802 D3,結果合理地未如理想,始終 802 D3是一款對功率有一定要求(最高可承載連續功率達500瓦)的喇叭,加上演出場地為足有四百五十方呎 的本社大房,又確係大大增加挑戰難度。接著,當然不會勞師動眾地將所有移師到百四呎的細房, 而係採取至簡單的手段、換喇叭。換上對功放/功率要求較寬鬆,且消費更對稱的 B&W 702 S2。結果,一開聲,已可謂差天共地,將開初不合理配搭下,合理地出現的不足,全部一掃而空!  不單只將問題一掃而空,更可謂合拍到不得了!絕對可以講 係無搭錯、不會買錯之配搭。開揚爽快,就似播甚麼類型音樂都 從容面對,從一把人聲到大型交響樂,都未有被考起! 正路、流暢、表現出音樂牽引,似乎係相當基礎的要求,但 有經驗的發燒友都知道,基礎並非必然,只因各派各法、各有方向又各有擁躉。通過 702 S2,我聽見 L-509X 選擇了不加添太多個性化色彩的表現手法,簡單講,就是讓我感到播出甚麼似甚麼, 無太明顯被個性化色彩、音染扭曲。就如林憶蓮《陪著我走》〈李香蘭〉中的大提琴及尼龍線結他,恰如其份,無造作之中,在意去聽,你會聽到結象氣團、線性變化皆清晰, 清晰中再帶韌勁。若抽離點全盤去感受的話,會感受到它 們不單是伴奏,更是伴唱,強化了憶蓮的演譯情緒,亦鋪 排出整體的起承轉合。沒有強說愁的感性添加,也沒有強 逼分析的鑑聽效果,卻有一份由心而發地唱出、奏出的淒 美感覺!

René Marie《Live At The Jazz Standard》 中的人聲、鋼琴、套鼓、 低音提琴在喇叭一邊遠遠 擺開,但沒有因感覺遠而 過份收窄或縮細,而係闊 而實在地擺開,加上明確又份量恰到好處的現場雜音、堂音,就是一份生動又傳神的現場演奏效果。最重要是,令我感到他們在音樂上自在又活生的即時交收。 再播出Audio Compass 2016 中 Nidaros Cathedral Girls’ Choir的《聖母讚主曲》,不單合唱播得有聽頭,有場面、有畫面,更合理地表現該有的參差感,令整件事來得更立體又傳神,獨唱者有力又有線條地上 揚,能量足以跟合唱平衡地發展開去。聽得舒暢、喜悅中 亦見驚喜,驚喜就在管風琴的能量與下潛力,確實無想過 這身價只五萬七千多的合併機,竟有本事在四百五十方呎 的空間中,有心有力又有質有量地營造出管風琴的推動式能量,足以平衡地撐起整個 場面,令整體在十八呎闊的 大Hi-Fi房中亦全無虛浮或 吊腳,實實在在地站穩! Riccardo Chailly指揮萊比 錫布商大樓管弦樂團,演奏 《布拉姆斯第一交響曲》, 音場高、闊、深度比例合理且場面感寬宏,定音鼓擊出勁度,加上管絃齊鳴,營造出 一大幅能量持續延展的氣場。所有樂器既融和亦分得出各 自的聲音氣團及線條變化,一幅可供感受、細味或目視的 清晰大畫面。

今次聽到,L-509X 配702 S2 確係一對極之合拍的好拍檔,正合準備在較大的房間,例如二百方呎或以上的空間 中使用。反過來,在百來方呎或以下使用的話,按比例選 用較細規模的喇叭即可,故擁有120瓦(8Ω) 或 220瓦 (4Ω)在手的 L-509X,可謂進可攻、退可守,且聲音正路、 流暢、見音樂牽引力的選擇! 如讀過今回煮酒後仍在 Class A/B 的L-509X或 Class A 的L-590AXII上猶豫不決的話,只要先理性地明白Class A/B 不可能有 Class A 的厚暖聲 ,亦得知道只幾十瓦的 Class A 有一定的配器及使用限制。然後,好應該親身去聽聽、比 較,自己耳朵、自身感覺最誠實,就拋開理性,單憑自己 耳朵加直覺去揀選吧! 至於我嘛?我會選擇較理性,重播不同類型音樂都適 應得來,兼且播得有水準的 L-509X!

Soulution 330 – 把旗艦技術裝進入門綜擴中

我從來沒有聽過曾宇謙那把名琴竟然可以發出有如上等絲綢一般細膩滑順的音質,以及油光水潤的高貴光澤感。想必是 330純淨聲底中帶有的些微柔軟暖色調,在每一張唱片的重播中,產生了柔軟、溫潤、自然的化學變化。

来自端士的頂級 Hi End 音響品牌 Soulution 目前共有7、5、3三個產品線,7 系列的等級最高,3 則是去年慕尼黑才剛發表的入門系列。這三個系列中,目前只有 5與 3系列有綜合擴大機,型號分別是 530 與 330。我在四年前曾經評論過 530,那時它的定價就高達 200萬元,巨大的機箱就像一個小茶几,內中線路基本上就是直接將同系列 520與 501前、後級裝進一個機箱中,設計概念與一般綜擴整合所有線路的作法完全不同,稱得上是毫不妥協的製作。只是如此昂貴的綜擴,恐怕只有金字塔頂端的玩家能夠負擔,所以四年之後,Soulution 又推出了 330綜擴,儘管 66萬元的定價依然昂貴,但卻已經是 Soulution 價位最低、體積也最小的入門綜擴。

更超值的選擇

既然是價位最低的綜擴,那麼 330 在技術與用料上想必做了很多妥協吧!我一面這麼想著,一面開始研究官網上有關 330 的資料,這才發現 330 雖然屬於入門系列,但是技術完全移植自 5系列,內中線路也與 530 的作法相同,等於是將 3系列中 325 與 311前、後級裝進一個機箱中;不但前、後級線路完全獨立,類比線路、控制線路、電源供應線路也各自獨立屏蔽,將相互干擾降到最低。

那麼 530 與 330 到底有何不同之處?先比較兩者的規格,530 的輸出功率在 8 歐姆負載時有125瓦,2 歐姆時可以倍增至 500瓦。330 的輸出功率則是 8 歐姆 120瓦,2 歐姆時倍增至 480瓦。你一定沒想到兩者的差距這麼接近吧!330的價格比530 便宜超過一半,機箱尺寸也比 530小超過一半,但是輸出功率竟然只相差 5瓦,你說 330是不是太超值了呢?

再看其他數據,530 的阻尼因數高達 10,000,可以輸出 45安培大電流; 330 的阻尼因數減半為 5,000,電流輸出能力也降為 30安培。這個差異主要來自於兩者的電源供應線路容量不同, 530與330都配備四組交換式電源,但是 530 的總容量是2,400VA, 330 則減半為 1,200VA。兩者在這些項目上差距的確拉開了,不過相較於市面上其他頂尖綜擴,330 的控制力與驅動力依然數一數二,足以推動大多數的喇叭。

除了上述規格之外,我發現530與 330不論在頻率響應、總諧波失真、訊噪比、聲道分離度等各個方面,測試數據都完全相同。這代表什麼?330除了驅動力與控制力不及高階的530之外,兩者幾乎是完全相同的設計,除非你的喇叭特別難推,否則330絕對是更超值的選擇。

特性更好的交換式電源

線路方面,330有幾個重點技術值得介紹,首先是交換式電源的使用。我還記得幾年前7系列改款,率先

導入了交換式電源,那時許多發燒友無法接受,認為交換式電源是用在電器產品中的廉價線路,高頻噪訊非常嚴重,不適合用在Hi End音響中。放眼 Hi End音響領域,採用交換式電源的廠家也的確屈指可數,比較常見的是用D類放大線路搭配傳統線性供電,像 Soulution 這般在高價 AB 類擴大機中使用交換式電源的廠家,恐怕真的只有他們一家。

為什麼 Soulution 膽敢獨排眾議,採用備受爭議的交換式電源呢?我那時採訪了Soulution 總裁 Cyril Hammer,得到了幾個重要的觀念:第一,好的交換式電源其實一點也不便宜,成本比傳統線性電源貴上許多。第二,好的交換式電源特性也比傳統線性電源優異,傳統線性電源的電壓會隨著電流輸出的起伏而波動,但是Soulution 開發。的交換式電源卻不受喇叭阻抗與電流’ 輸出變化影響,讓擴大機在任何負載二下都維持穩定電壓,電流輸出能力也更強。第三,好的交換式電源可以進一步提升重播品質,Soulution 曾經實際比較過他們的交換式電源與傳統線性電源在同一款擴大機中的差異,結果證明交換式電源的低頻更穩定輕鬆,音場也更寬深。

問題是,到底什麼才是「好的交換式電源」呢?Soulution 的交換式電源採用了雙重穩壓技術、功率因數校正技術、PWM 控制技術,還施加了適量的負回授,大幅排除高頻雜訊污染,並且降低總諧波失真,解決了一般交換式電源的缺點,這就是Soulution 所謂好的交換式電源。

理想的A類放大狀態

再說對音質影響巨大的音量控制線路。330 使用與 530 完全相同的音量控制技術,特選高精度、低噪訊金屬皮膜電阻搭建級進式音量控制線路。

為了避免電阻切換時可能產生的突波對線路造成傷害,Soulution 另外又設置了一個 PGA (Programmable Gain Amplifier)控制線路,專門負責在調整音量時切換電阻,徹底排除突波威脅。這個PGA線路只有在調整音量時敔動,音量調整到位之後隨即關閉,藉此排除不必要的干擾,嚴謹的設計可見一斑。

330的後級線路也值得一提,330 與 530一樣配備了精密度非常高的靜態電流管理技術,在剛開機時會自動調高靜態電流,讓線路快速達到最佳工作溫度,之後也會即時偵測,確保工作溫度恆定,讓後級在理想的A類放大狀態運作。電流放大則分為三級,利用這種架構,讓每一級都能在最佳線性範圍內運作。值得注意的是,330 是 Soulution 唯一沒有配備散熱風扇的擴大機,試聽時我摸了 330 的機箱,發現工作溫度不低,但還不到燙手地步,可見 330 的機箱散熱能力優異。

330是Soulution第一款沒有設置散熱風扇的擴大機,不過機箱散熱能力非常優異。 關機時,面板螢幕會顯示電容放電狀態,這也是Soulution擴大機首見的設計。

最好聲的一次聆聽體驗

進入實際試聽,記得上次來到傑富音響試聽 530,喇叭搭配的是 Peak Consult InCognito X與 Hansen Audio The King E2。這次試聽的 330 價位較低,所以搭配了 Magico 喇叭中價位較為可親、體積也較為適中的S3落地喇叭。我必須老實說,雖然這次全套系統的價位較低,但是聲音表現卻是我聆聽 Soulution 器材以來最好聽的一次。為什麼呢?我認為主要原因有三:一是在這段期問中,傑富試聽室的空問聲學已經做過大幅整治,天花板與牆面都使用了德國R-T-F-S的吸音材,大幅解決了原本挑高空問反射音太強,低頻較糊的問題。二是傑富小老闆阿駿的調音功力進步神速,我所試聽的這套系統,是他調整了一個晚上的成果,表現果然不俗。三 是 Magico 喇叭與 Soulution 的聲底特別合拍。Magico 的聲底中性精確,解析力極強,Soulution 的聲底一樣是純淨通透一派,原本我有點擔心兩者搭配,聲音會太過純淨無味,但沒想到實際聽到的聲音,竟然散發著溫潤、寬鬆、高貴的美聲韻味,我相信這是 Soulution 音質中適度的柔軟戚,在整體搭配中產生了正向的化學反應。

溫軟細滑的小提琴

背板預留了兩個擴充插槽,一個可以安裝選購的唱放模組,另一個用來安 裝選購的DAC模組。

先從曾宇謙的「Reverie」專輯開始試聽,這張專輯推出將近一年以來,我用它測試過許多音響系統,但是我從沒聽過曾宇謙那把 Guarneri Castelbarco-Tarisio 名琴竟然可以展現有如絲綢一般細緻滑順的音質,並且散發著油光水潤的光澤戚。這張專輯在錄製時採取了近距離收音,後製時沒有添加何人工殘響,音響系統如果調校不當,小提琴強音演奏時,音質往往會變得緊繃。但是用這套系統聆聽,小提琴線條竟然像是裹上了一層溫軟的奶油,入耳爽滑,毫不生硬。

這種音質特性,讓我聯想到了用上好德國蔡斯鏡頭拍出來的照片。鮮豔的顏色,或許一般鏡頭也拍得出來,但是蔡斯鏡頭的畫質中,卻帶有一種自然圓潤的質戚,色彩濃郁而不俗豔,階調層次自然而豐富,攝影玩家稱這種質戚為「蔡斯的奶油味」,與 330 在琴音中添加的柔軟溫潤質戚,剛好有異曲同工之妙。

再聽李敬子演唱的「Distance」,330 同樣在沙啞的嗓音中,添加了溫柔的氣息,以及恰到好處的嗓音厚度,讓音像呈現浮凸的立體戚。我還發現 330聲底中微微的暖意,有著抹去一切冷調音色的能力,鋼琴伴奏的觸鍵就變得更為溫潤醇厚,同時又不損及晶瑩通透的質威。

大音壓下音質依然柔軟

用這套系統聽激昂的大編制交響曲又是如何?播放卡拉揚指揮的孟德爾頌「義大利」交響曲,音質柔和的 330 忽然搖身一變,完全跟上此曲激昂奔放的節奏。值得注意的是,以往我 聆聽此曲,往往覺得演奏似乎激動過頭,以致於整體音質變得有些毛躁,但是用 330 驅動 Magico S3,即使開大音量,弦樂依然有著細膩的質戚;弦樂齊奏的厚度,更是我所聽過最緻密豐潤的表現。330到底可以激昂奔放到什麼程度呢?我試著播放了一段重金屬樂團 Metallica 的曲子,Magico S3 在330 的驅動下,可以展現出極高的低頻密度與極強的擊鼓衝擊力,但是要重現那既乾澀又暴烈的 Distortion 搖滾電吉他音質,柔性聲底的 330 就沒辦法表現的那麼到位了。

音質音色的 Hi End 頂點

330 雖然是 Soulution 價位最低的綜合擴大機,但是內在線路是 325與 311前、後級的合體,所有技術更直接移植自等級更高的 5系列。我真心認為 330 的音質音色,已經達到 Hi End音響重播的頂點,除非你的喇叭特別難推,否則我建議您不用花更多錢買更貴的擴大機了,只要一部 330,你就可以聽到 Hi End 音響最極致的美聲。

轉載自 “音響論壇” 文 | 陶忠豪

Soulution 330 合併式放大器 極高質素盡見真章

最初聆聽 Soulution 330合併擴音機的時候,第一印象是音質相當通透,無論器樂或人聲都有纖巧、窈窕的體態,而音樂感也是在水準之間而已。後來才發覺這部機剛剛駁好只有大半小時,經堡煉逾多天後再聽,音效確有天淵之別。

已經進入狀態的Soulution 330,既有現代晶體管機種的速度及線條,全頻自然地在高低兩端伸延。聽 Vladimir Tonkha 的大提琴獨奏,最低弦的下潛力,是名副其實的[低清」!潛得極低之餘,依然清脆玲瓏,勾弦的餘韻,一圈一圈的散發出來。然而,Hi-End級數,高端質素的低頻演示,是低處未算低!再來一首改編自巴赫的低音提琴(Double Bass)無伴奏第三組曲其中的「布列] (Bouree) 一節。一開聲已有一股氣流從 Dynaudio Evidence Platinum 滲出,低頻的深邃之處,令聽者以為是抵達極限,它在關鍵的一個音符,可以再潛低多一個八度音程 …… Way Down Deep,令聽者目瞪口呆!相信有點資歷的發燒友應該知道,哉聲正斗而具備音色、音質、樂器線條加上適度氣流的低頻,是任何Hi-End體系之中至為昂貴的一環。經此一役,我本認為瑞士機種無論質素如何!亦應叫這般的價格,現在我衷心感到物有所值。

人聲是試聽任何器材或組合不可或缺的試金石。今趟找來近日聽得較頻密,由Renee Fleming 唱 「The Last Rose of Summer」她那抑揚頓挫的歌聲,特
別在最高音的區域,有時在一般已經不錯的組合上聆驍,會略呈生硬的驃感。

Soulution 不但給予聽者像真度與臨場感極高的女聲,音調此起彼伏間是油然而生,還帶著一種罕有「有機」Organic 的聽感。有一些高級機種,人聲可以很美,卻是修飾得過份的人工之美,猶如在高清電視上觀賞塗上過厚脂粉,化上濃粒的 「美女」。Soulution 略施一絲甜暖,仿若自然之美的人聲,是另一取得高分數之處。

貝多芬「熱情」奏鳴曲,動態之大,音調之繁複多變,亦是測試 Hi-Fi 熱門曲目之一。具備天碟音質的 Stephen Kovacevich 版本應是近月發現,可用之測試鋼琴獨奏的上佳素材。從恬靜至激昂的琴音,徐緩有致的控制!每個時刻每個琴鍵釋出的聲音,清楚利落只是基本要求而已。在音場之間放下一座疑幻似真的鋼琴,從輕盈細響至鈞天巨響琴音之發乎自然,從仿若親臨現場傾聽之逼真,之後的餘音嬝嬝。Soulution 330合併機可媲美昂貴數以倍計的更高端器材。

交響樂方面,找來另一天碟級錄音質素的 Pentatone 馬勒第四交響曲試聽。指揮家希梅諾把龐大的管弦樂團鋪排成盈動、細膩,然而演奏時層疊之間細節的豐富多姿,各部份器樂的不同質感,交織起來的音響「畫面」,臨場的空間感,跟筆者試聽過更昂貴的前、後級可謂各擅勝場。爆棚的電光火石一瞬間,極寬裕的動態餘度,加上有條不紊的層次,不同器樂的不同獨特質感,Soulution 330的高質素盡見真章。

極富有感染力的細膩之聲,Wharfedale Denton 2 書架式揚聲器

久經歲月滄桑的揚聲器廠商,它沉澱下來的不僅僅是對聲音的理解與成熟的調聲技藝,它還承擔著一個傳承者的角色。就例如今年2017年踏入85周年的Wharfedale,它是“英國聲”重要傳承代表品牌之一,至今依然初心不改,保持最為自然、純正的“英國聲”,為喜愛這種聲音風格的音響愛好者提供最為合適的揚聲器產品。

Wharfedale Denton 2 書架箱作為樂富豪85周年的紀念的產品,它延續方正的傳統箱體設計,選用優質材料,由精湛工藝打造。在復古典雅的外觀與箱體色調下是精致現代化的工藝。古典樂現代的完美融合,誕生了這款真正情懷之作!

開創先驅,成就卓越

來自英國的 Wharfedale 揚聲器品牌的創始人Gilbert Briggs 先生,他也是音響協會的主持人;在 1932年他把自家的地窖改裝成一個精簡的音響開發操作間。而在這裡,他成功地開發了世界上第一隻揚聲器是由電磁圈推動的單元,也就是現在動圈單元。同時,而在位於 Wharfe 河邊的小鎮也成了 Wharfedale 音響制造業的發源地。

到了 1933年 Gilbert Briggs 先生在 Bradford 附近開辦工廠進行推動揚聲器單元的手工生產,起初他們隻是家庭式生產作業,Gilbert Briggs 先生的太太也在主管生產部門工作,一切生產都要親力親為,日以繼夜的努力開工,才得以勉強應付當時市場對揚聲器單元的激烈需求。

同年,他帶著首個商業設計的揚聲器參加了 “Bradford Radio” 這個首度的第一次的全英電聲學揚聲器大賽,成功贏得第一、二名兩項大獎,同時還獲得開業以來第一張最大訂單。至此 Wharfedale Wireless Works 公司就順利進入了英國音響第一企業。

自此之后,Gilbert Briggs先生在1948年開始著書出版,由他著作的《LOUDSPEAKS》是世界上第一本講解揚聲器的設計和制作的業界天書,同期他還開始全球廣泛推動技術理念和傳授電聲及揚聲器制作技術等等。他畢生為英國音響行業培育出許多音響設計技術專才,在英國有不少 Hi-Fi 音響廠家的設計師曾經在他的門下得到揚聲器制作技術真傳,在當年英國有許多揚聲器設計大師的年輕志願希望都在Wharfedale工廠任職學習。

Wharfedale被尊稱為音響行業的“西點軍校”,也是設計制造揚聲器的教父。而Wharfedale音響自 1932年創立伊始就堅持以自己的設計標准和工藝流程進行選料制作,所有Wharfedale 揚聲器從草稿設計開始到每一個精美零件:如單元、分音器、箱體等全部由自己工廠制作,從不外購組件裝配;以滿足設計的技術標准和音質特性的穩定,確保每一款型號都是高性能和線性平衡的優質產品。這一恆守不變的准則至今仍是業界唯一堅守的廠家,亦將一如既往,絲毫不會改變。

在完美的基礎融入現代化元素

而這次介紹的這款 Wharfedale Denton 2 書架式揚聲器承載著 Wharfedale 85 周年的歷史,從一款經典的產品的基礎上進行改造而誕生出來的產品,那就是Denton XP。它是由 Wharfedale 首席設計師 Peter Comeau 將自身品牌的文化精髓與自己三十多年關於揚聲器的經驗,融匯在這款全新的 Denton 2 書架式揚聲器中。

他所渴望的重新並超越的 Denton XP 揚聲器,是在1970年由 Wharfedale 高級研發工程師 Graham Bank、Peter Jackson 與產品經理 Brian Pearson 等五位組建的設計師團隊,耗費 5年的時間設計出來的產品,在上市的三年間就創下了全球3萬多的驕人業績,深得全球音響愛好者的喜愛。如今,設計師 Peter Comeau 也耗費了5年的時間,將這項無比重大的挑戰給成功克服了,所以大家可以在這對極具紀念價值的書架式揚聲器中探尋到很多值得敬佩的地方。

首先從箱體方面,整個木質的箱體採用了 Wharfedale 獨有的“三明治結構”,它能夠利用符合板材的特質改善箱體震動,同時這也降低了箱體內部的諧振,並利用此內部強化支撐減少音染。而整個方方正正的箱體,在前面板上採用嵌入式設計,秉承Wharfedale傳統揚聲器的結構特點,在有效降低箱體震動的同時,也能固定揚聲器單元。而對於在外形有要求的音響愛好者,該揚聲器亦有不同的外形版本供選擇。

而在單元方面,Wharfedale Denton 2書架式揚聲器的高音單元採用絲質類的復合材料,以天然蠶絲加神秘海洋植物纖維為基礎,在添加各種材料涂層;而且在單元採用磁液冷卻散熱,讓高速振動的音圈擁有足夠的散熱能力。避免高音單體的音圈振動受熱后的性能下降。

同時該高音單元亦有獨到的設計亮點,那就是8度的偏角,高音單元在保持水平軸上和人耳平齊的同時向垂直軸上偏8度,即保証了高音指向性和擴散角的需求,在重放音樂時,結像與定位以及聲場會有更優秀的表現,聽感也更為舒適、貼近自然。而低音單元方面則是針對大磁鐵進行設計,確保在大功率的狀態下也能確保低頻較低的線性運動。

結語
Wharfedale一直以來都推出相當經典的揚聲器產品,而這次作為紀念85周年的Denton 2書架式揚聲器,傳真及經典的造型,除了懷舊復刻的意義之外,亦是傳承“英國聲”一種有力的証據,相信隻要聽過這對揚聲器,都會都對它的聲音表現被打動。

煮酒論英雄 Luxman L-509X – 何森

這就是我認為最準確的聲音

半年前,珍納在本刊大房試聽了B&W全新 700系列的 702S2 揚聲器(每對零售價HK$46500)。 從她的試音報告中,我可以看出她真心喜歡聽 702S2,她的結論是:「702S2沒有急躁感, 音場規模比 802D3 細一點,但感染力在不進行 AB 比較下,實在很難描述差距幅度,我甚至為它的體積、市場定位而呈現的音樂訴說力而驚訝,若說 802D3 是其地位級數中的超值之選,702S2 會是 B&W 新一代揚聲器中,真正超值之選,其低頻「規模」與「氣勢」,尤勝 804D3,追近 803D3,重 播音樂藝術的超值體驗,是筆者的結論。」 順帶一提,珍納當日試音用的器材是: Electrocompaniet EMC MK III SACD/CD機、 ModWright LS36.5DM 分體前級及Hegel H30 功率放大器。

實話實說,我在大房聽了 B&W 802S3 足兩年,音源用旗艦級的 Accustic Arts Drive II CD轉盤 +DAC II MK2解碼器,近兩個月又常聽 Accuphase 旗艦級的 C-3850前級+P-7300 立體聲功放,聽慣這套全頻分析力既高清、聲音快而準又好聽的組合,又怎會有興趣去聽那對在大房內「靠邊站」 了半年的 B&W 702S2? 再老實說,我根本沒有聽過 702S 2這對在我心中只屬「入門」級的座地喇叭,我犯了一個低級錯誤:心想五萬元有找的座地喇叭可以有幾好聲! 本文的主角雖然是Luxman L-509X 旗艦級合併式擴音機,但若然沒有 702S2 這個 partner,我可能沒法感受到那種門當戶對、相輔相成的完美協同效應,今回「煮酒」可謂一石二鳥,既可體驗 L-509X 是一台現已在我心中首選 Best Buy 的 Hi End 級合併式擴音機,同時亦令我認識到B&W 702S2 原來可以如此好聲又好聽,它與  L-509X 同樣是我今天首選 Best Buy 的 Hi End 級座地 揚聲器。誰說幾十萬元的前、後級+揚聲器才可以重播出Hi End級音質?我夠膽拍心口對任何人說:只須約十萬元買一台Luxman L-509X + 一對 B&W 702S2,就可以享受到Hi End級的音質!噢! 我不知道音源換了是 Luxman D-08u SACD/CD 機後音質打了多少折扣,因為我肯定 AA 分體式 CD 組合在多方面的表現會更勝D-08u,但考慮到門當戶對及合比例的消費預算,音源用埋D-08u一套西裝也合情合理,事實上我對 Luxman D-08u 亦充滿好感,過去數年 D-08u 一直是我心中同價首選的 SACD/CD 機! L-509X 不是那種一開聲已令人覺得威猛強勁的大鳴大放型擴音機,假如你選購合併式擴音機 的首要條件是驅動力強勁、夠激夠爆,你喜歡以大音壓聽 Jeff Beck、Pink Floyd 這類搖滾樂或節奏強勁的 band sound,L-509X 也許不適合你,因為它沒有這種強烈的音響個性。請放心,L-509X絕對不是陰聲細氣的文弱書生,只是驅動力方面不及那些擁有1200VA大環牛的大力士型合併式擴音機,但採用600VA優質EI牛供電的 L-509X 配搭容易驅動的 B&W 702S2 是有足夠的強弱音動態對比與勁力,低頻量感與力感相信能滿足絕大部分喜歡聽各類型音樂的樂迷,我對其tonal balance與低 頻的質量相當滿意。

再者,我覺得擴音機 (合併式或功放) 若然具有強烈的大力士個性,往往欠缺溫柔細膩的一面,播甚麼音樂也 豪邁奔放,遇到複雜多變、柔美細緻的古典音樂便會顯得 粗枝大葉,無法正確地表現出音樂的美感與一動一靜的反差。我個人不喜歡那些所謂「厚聲」的大力士型擴音機, 因為那種「厚聲」是一種失真音染,完全扭曲了錄音的原貌,令小提琴聽來疑似中提琴,大提琴聽來疑似 double bass,原先發音有焦點的歌聲也被加厚放大至沒有焦點 的一團聲音。若配搭同樣「厚聲」的音響接線及揚聲器, 結果是播任何一種樂器都不似該樂器原來的真聲! 可比喻為像戴了太陽眼鏡,一切人與物都帶有一種顏色 (茶色?),無法看到人與物原來本身的顏色與細紋。 L-509X完全沒有上述的這種「厚聲」音染,它的聲音 透明、忠實、準確。It just sounds right!我覺得L-509X + 702S2播任何一種 acoustic 樂器 (不插電)都似足該樂器原來的真聲,沒有變厚變肥,各種樂器沒有變形,就像在日光下不戴太陽眼鏡,我可以看清楚一切人與物的真面目與顏色!

聽盧冠廷新碟《Movie to Music》,我能聽到一把很 自然很真實的人聲,沒有變薄變硬,也沒有加厚或加糖加奶,LoLo 獨特的唱腔沒有出現疲態,今天仍充滿活力,唱 高音竟然仍可如此中氣十足,根本與廿年前的LoLo沒有甚麼分別,歲月彷彿沒有留痕,真令我佩服!本碟的配樂同樣出色,既有伍卓賢編曲及演奏的電子合成器所製造出的熱鬧場面與澎湃氣勢,亦有音色優雅的小提琴、cello、 口琴、鋼琴與弦樂四重奏。最動聽的一曲我選「一生所 愛」,LoLo 自彈鋼弦木結他,高音粒粒清,人聲加入了多 少 reverb 營造氣氛,深厚的感情豐富了電影傳達的訊息。 播聽過無數次的《The Blue Moon Sounds Volume 2》 與《End of the Rainbow》,我同樣感到 L-509X+702S2 重播每段錄音都 sounds right,原汁原味,我可以聽出不 同時代不同錄音的特色,反映出 L-509X 是一台高速、闊頻帶及失真極低的合併式擴音機。「快而準」三個字看似簡 單,但實際卻不容易做到,L-509X做到了「快而準」,實 在令我有點驚奇,如果說ModWright LS36.5 DM+Hegel H30 推 B&W 802S3 的音質值40萬,L-509X+702S3 的音質 有它們的七成水準,應該值28萬! 沒有半點誇張,從整體分析力、頻率響應、動態對比、瞬變速度、音場深闊感、 樂器結像力、弱音細節清晰度、各種樂器的音色/質感及音 樂感染力,我都認為L-509X+702S2的聲音具有聽慣聽熟的 LS36.5 DM + Hegel H30 + B&W 802S3 的影子,如我預 算用十萬元買擴音機+揚聲器,我會毫不猶豫首選 Luxman L-509X+B&W 702S3。

聽過 Pat Metheny 的結他 solo、Maria Joao Pires 的鋼琴 solo及 Glenn Gould 彈Bach : The Goldberg Variations,我再一次肯定Luxman L-509X 的聲音「快而準」,粒粒清爽有 彈性的結他聲使我聽真 Metheny 靈巧熟練的指法是如何控制快慢與變化多端;粒粒清脆鏗鏘的鋼琴聲讓我聽真 Maria 十指在琴鍵上舞踏的姿態是如何美妙動人,莫扎特奏鳴曲編號 KV331 第三個 movement:「仲有最靚的豬腩肉」那眾所周知的美妙旋律充滿活潑的動感,絕對是 sounds right的鋼琴聲! Glenn Gould 邊彈琴邊發出哼聲,CBS 於 1982 年發行 (LP)的經典數碼錄音,今天從CD身上亦可聽出是一個示 範級的鋼琴錄音,無論音質與音樂的藝術成就都一流,同 樣是 sounds right 的鋼琴聲。 最後,再聽過《Heifetz/柴記小提協》於1957年的經典 錄音 (1993 BMG CD) 及《The Essential Dave Brubeck》 雙 CD 的 Disc 2,我可以好肯定 L-509X+702S3 重播古典音 樂與爵士音樂也勝任愉快,音樂的訊息量、美感與動感都 可準確重現,完全沒有任何扭曲變形或拖慢節奏,音樂充滿生命力,我同樣可感受到聲音快而準!我聽得非常投入 和滿意。 奉勸所有迷信「純A類放大最好聲」的朋友,抽空去聽 聽這台AB類放大的 Luxman L-509X,也許會令你改觀!

和紙式純白美學 LUXMAN L-509X 合併式擴音機

從錦水堂走到Luxman,由一連串動盪之中回到正軌, 重上日本高級音響三甲之位,故事主角今年經已 93 歲,但活力依然不減。 Luxman在日本高級音響品牌之中,經營策略可說是最為進取,致力開拓年輕人市場,只是,在延續原有產品類型上,漸進仍舊是中心思想。單純從官方資料去理解, L-509X 也是逐步改進下的產物,繼承廠方固有技術與設計方針,再作出各種改良。但實際聲音表現,卻非常直接地告訴你,這並非漸進,進步幅度已屬躍進級別,而且不止音效更勝從前,於品味,以及對中性的理解,都大幅超越前作,音樂品味廣泛的音響愛好者,更加不要錯過 L-509X,一台有能力令音響回歸簡單、優雅地直率的合併 式擴音機。

始於合併機

合併式擴音機,在價格、功能、佔用空間、使用方便等優勢下,穩佔擴音機類別的銷量冠軍,大部分擴音機品牌的最暢銷產品,合併機總是大熱門。對於 Luxman 來說,合併機又有多一種意義,1961年,即是 SQ-5A 真空管合併機面世的年分,Luxman 正式成為公司名稱,在這之前, 「LUX」只是代表他們的音響產品,並非公司名。因此,將 合併機視為他們一個里程碑亦不為過。 要數品牌歷史,錦水堂(Kinsuido) 與大阪是兩大關鍵字。1925年,錦水堂在大阪成立,最初只是一家進口外國畫作與畫框的小型公司。公司第一個轉捩點是無線電技術於日本成為風潮,錦水堂第二代主事者作為無線電愛好者,配合在進口業務下建立的海外脈絡,不但開始在國外引進相關產品及零件,更開始出版無線電期刊,講解技術 重點、線路設計以及最新技術走向。以「LUX」作為音響產 品型號的開首,亦是在此時開始。

再見錦水堂,迎接Luxman

錦水堂始於1925年,進口畫作、畫框只是早期主業, 及後進口電子零件、設計及製造變壓器、生產收音機等等,才是重點業務。故此,他們在 1943 年將公司名稱改為錦水電機工業,就名正言順了。

緊接而來的重要轉變,就是方才提到的 1961年,改名 為 Luxman 之餘,亦以 SQ-5A 真空管合併機作一個新開始, 進軍高級音響市場。 接下來的半個世紀,Luxman 步向強盛,亦不幸地過度擴張,引致數次股權易手,直至最近十數年,出現了一位人物,不但將公司帶回正軌,更訂出比競爭對手更進取的 產品策略,令品牌重上日本國內高級音響品牌探花之位, 他就是前社長土井和幸先生。

營業額倍增之謎

我在1974年加入 Luxman,至今已有四十三年。當初加入這家公司,我先到當時的大阪總部進行了一個月培訓,及後到東京分部工作了五個年頭,接下來被派到札幌 分部。

▲前社長土井和幸

「在札幌一待就是十三年,起初負責銷售與客戶服務,後來轉至產品研發部。及後,Luxman 總部由大阪遷至東京,我亦因此再次回到東京,同樣肩負銷售和客戶服 務。隨後陸續被調至不同部門,每個部門都待上幾年,然 後再次回到營業部,不過這次不再是負責一個地區,而是日本全國。」土井先生表示,了解過公司不同部門實際運 作之後,接下來就是登上社長之位。

「音響市道不景氣,是我成為了社長之後面對的問題。」只不過,在一眾對手開始謹慎之下,他們反而開展攻勢。策略之一是積極在日本各地舉行試聽活動,土井先生親自擔任主持,與發燒友直接會面。另一成功策略是開 發各種USB DAC、耳擴等產品,切合年輕消費者的音樂聆聽習慣。

「在推出各款 USB DAC 之前,我們的主要顧客慢慢上 升至六十至七十歲這個年齡組別,如此情況令我覺得非常危險,直接影響公司未來。因此不能再讓客源一直老化下去,我們要做的,是吸引更多年輕人成為我們的客人。自推出 USB DAC 之後,成功令消費者平均年齡下降至五十五歲左右,令未來前景露出曙光。」

第三個重點是藉由各款設有真空管的產品,鞏固銀髮市場。此外,在他治理下,除了在日元匯率高企時,短暫地推出過海外生產型號之外,其他時間,包括現在,從經營、產品開發以至生產,都在日本本土進行。

2016年東京國際音響展期間,我們曾經訪問過土井先生,全文請瀏覽PersonalAudio.hk 網站。

One Body Separate

去年一月,土井先生正式退位,轉任顧問一職,仍有參與部分產品開發,例如最新的真空管放大套件。而社長一職則由一直負責海外業務的川上晃義先生接任,而 L-509X 正

▲社長川上晃義

是新社長主導下開發的第一款新產品。他最近接受日本《Stereo Sound》訪問時提到,會努力維持一個可以令工程部門盡情發揮的環境,讓開發本部部長長妻雅一以及旗下工程師盡展創意。

如此背景下,L-509X 就此誕生,接替 L-509u 佔據七年的旗艦 Class AB 合併機位置。L-509X 既是川上社長接任後第一款產品,也是首次引入 「One Body Separate」這句口號,重新強調合併機是將前、後級二合為 一這個概念。

多功能下的純粹

VU 錶頭、音品控制、MM/MC 唱頭放大器、兩組揚聲器輸出,似乎是 Luxman 晶體管合併機的標準配置,不容變更。《Stereo Sound》的訪問之中,副社長末吉達哉先生曾向開發部提出,可否加大機身體積,以放入一套更大的唱放線路,最後雖然未有成事,但 L-509X 比諸前作,還是有多 項不同之處。

新機重達 29.3kg,而上一代則是 27.5kg。新機頂蓋變得更加厚重, 造型亦饒富新意,是原因之一;另一主因是加大了供電部分,由四支 10,000μF 電容倍增至八支,變壓器從上一代的 580VA 加大至 600VA。

功率輸出雖然維持不變,每聲道仍是120W(8Ω)、220W(4Ω)輸出,不過供電更充裕,亦加大了輸出部分的PCB厚度、採用低阻抗繼電器等等,令阻尼系數增至370,推力與控制力理應更出色,實際試聽亦引證 了這項猜想。

L-509X 沿用ODNF (Only Distortion Negative Feedback) 功率放大技術,不過這是4.0版本 (L-509u是2.2),即是次旗艦立體聲後級所用版本。音量控制部分是品牌另一專利技術 LECUA1000,取材自旗艦前級 C-900u,設計思維不再固定在平面,而是從立體層面考慮,即是充分利用雙面 PCB 優勢,盡力縮短訊號路徑。

為 Class AB 架構注入 Class A 音色? 不,它是第三種個性

不知是否象徵 L-509X 比同廠以往的合併機都要中性、 少音染,故此 VU 錶頭從藍色改成白色? 也許實際原因是長妻先生提及的,特意排除LED光源對線路帶來干擾,才有這項新安排。 減少干擾是新機開發要旨之一,尤其要克服加大供電後的磁漏問題。廠方從90年代開始,經已應用頻譜分析儀,分析電路上每一項零件,以幫助思考如何減少噪音, 不過,他們強調數據不等於一切,最後把關的還是耳朵, 一件試作品聽感不夠好,數據再漂亮都不會令它變成投產型號。 測量以外,Luxman 堅持在 PCB 的訊號路徑走線,不走直角,而是採用一系列圓滑、不起角的銅箔,並且盡可能不改變銅箔闊度,以免影響傳輸順暢度。當然,如何布線、減少屈摺和縮短路徑,是設計PCB時的重點考慮項目。

《Stereo Sound》評論 L-509X 時提到,它雖然是 Class AB 合併機的旗艦,但滲入了 Class A 的音色。實際呢? 他們只說對了一半,假如以它推動 B&W 802 D3,音色的確帶點暖和感,溫度偏高,不過,這對大型座地揚聲器對它來說,駕馭得有點吃力,要試出它最佳表現,B&W 702 S2 才是最佳選擇,L-509X 能夠把每邊三隻 6.5吋低音控制得張弛有道,同時展現極為中性、直率的真本性。

厚? 濃? 錯! 這叫做高密度

將 Luxman L-509X 放到大房,以 Accustic Arts Drive II、Tube-DAC II Mk2 作為訊源,揚聲器是剛才提到的 B&W 702 S2。電源線分別是 Burmester Power Cord (CD轉盤)、Analysis Plus Power Oval 2 (DAC)、Analysis Plus Silver Apex (合併機);線碼線是Analysis Plus Golden Oval Patent AES/EBU;訊號線則有 Analysis Plus Silver Apex XLR;最後是喇叭線,選來 Audio Note ISIS LX168。 接連播放兩張Erato/Virgin Classics CD,分別是 Artemis Quartet、Jacques Ammon的《The Piazzolla Project》;Jean-Guihen Queyras、Alexandre Tharaud 的 《Brahms: Cello Sonatas & Hungarian Dances》。 L-509X 控制力不俗,把一對揚聲器合共六隻低音單元 控制得貼服,但並非控制狂,不會侵吞了各種音尾,保持鬆緊有致,起與收同樣完整而線性。 聲音厚度出色,又或更準備地說,是高密度,因為它既表現出木製樂器的厚度,尤其是大提琴,你可以非常清楚地聽到琴弦直徑、韌度,還有琴腔外壁的厚度,同時又聽得到內部細微的共鳴變化,而鋼琴高音的通透感,亦十分出色。透明的高音、厚度剛好的中音、量感充足又收放自如的低音,結合出一種高密度,一種你覺得實在、輪廓 清楚、弱音明顯的密度,而非濃度,因為它的聲底還是乾淨的,不會化大、肥厚或是霧化細節。

三合一的流暢

三頻各有特點,但不會各自獨立,一切都是線性、連貫的。音色上,不是朝 Class A的 L590AXII 進發,L-509X 沒有暖聲傾向,亦非 L-509u 那種銀色光澤,新機依然光輝, 不過色彩更加純白,高音純淨度也更加出色。這種高音純度,在重播 Warner Classics 近年得獎的《Aida》中,通過 小號、長號展現出來,光輝而不帶沙石,音色非常中性, 不是銅管樂器常見的金黃色、厚暖。 只不過,L-509X 其實是直率,而不是帶有強烈固有音 色,只因一次過播放多張Muse的專輯,Hard Rock 風格的電結他,總是帶着結他手用心調校的結他 amp 失真聲, 才可令聽眾覺得火辣、刺激,假如重播系統出手修圓、打 磨,那就完全不對味。這台合併機不是「手多之人」,只是注入更多厚度之後,就對所有訊息進行全面放大。錄音 是細緻的,它會給你聽到那是細緻的;應該粗獷的,它亦會將火力直接傳遞。 有人認為,聲底乾淨的器材,播 Rock 會失去味道,只不過真正「乾淨」,其實不會吃走錄音的火氣與刺激感, 會吃走細節的變得「乾淨」的,不是真正的「乾淨」。 實際上,應稱前者為背景寧靜、能夠反映更多細節, L-509X就是這種低噪聲地台、不會流失弱音的器材,懂得 直接重現錄音原貌。那種聽甚麼都有火氣、播任何專題也粗邁的,其實只是一種強烈個性、音染。L-509X 沒有這種固執,所以播放大部分音樂種類的入味,這傳真就是如此。

總代理: 駿韻音響有限公司,折實售價:HK$57,800

轉載自 “HiFi 音響” 2018 年 6 月號

登峰造極完美音色 – soulution 330 合併式擴音機

合併式擴音機的出現的確向廣大用家打開了 HiFi 音響世界之門,讓更多人能以有限的投資享受不俗的音響效果。不過,正因如此不少人對合併式擴音機便產生了誤解,以為每逢單一機箱的製作定必是為了控制成本而犧牲音色,故此便將台併式擴音機標籤為一般入門級產品,未能登入 Hi-End 音響之堂。

然而,不少廠家反而以不計成本、毫不妥協的精神去製作合併式擴音機,為的就是要滿足一班一方面對音色有所要求,同時亦希望器材能擁有簡約設計特質的音響發燒友,而合併式擴音機正正為此而生。事實上,好些講究的合併式擴音機其製作以至音色效果甚至比好些入門前後級可謂有過之而無不及,正如瑞士音響品牌 Soulution 最近推出的一款發燒級合併式擴音機 330 便是一個最佳典範,讓人們見識到阿謂發燒級合併式擴音機。

製作比一般前、後級更講究

一般合併式擴音機音巴不夠細緻的最大原因,是因為製造者沒有將音色用作開發器材的大前提,是故便將大部分音頻處理部件大量集成,前置放大、後級以及解碼線路等等全部集積於同一副線路板之上,引至無止境的相互干擾,音色效果可想而知。為了追求極致的音色,Soulution 在設計 330 之時將不同功能的電路分配到不同的線路板之上,每組電路區塊均以追求至佳表現而設,表面上看似是合併機體,但內部卻以分體前後級方式設計。此外,330 更為用戶提供另購的唱頭放大及 DAC 升級功能,稱得上是一款功能齊備的完美合併式擴音機!

Soulution 330 採用的分離式電路設計有別於一般合併式擴音機將音量控制、訊源選擇以及信號放大都堆砌於同一塊電路板上,改為以隔雕式數碼電路與電源供應的設計,配合優化的屏蔽隔離讓內部干擾減至最低。同時,後級專用的電源供應部分用上雙單聲道設計,分隔度達 >105dB,營造出色的 3D 空間感音色,其表現比起-些前、後級擴音機還要優秀。

強大的電源供應系統

330 合併式擴音機承襲了同門 5 系列的製作技術,採用了三階放大線路,各級運作於近乎線性的範圍,內部線路以純 A 類放大設計,搭合 160,000uF 的濾波電容,達至極高速的電流能力,讓 330 於大音壓下仍能擁有源源不斷的音樂動力。

電源供應方面,本機內部共有六組供電系統,而當中的四組開關式供電器擁有 1200VA 的總電流量:此外,本系統於輸入及輸出端均配備了高性能的濾波系統,其高速電壓調節器能提供遠超過傳統電壓調節器的穩定功率,讓整體系統能擁有更穩定及高速率的電流供應。

講究的音量控制

為了達至更佳的信噪表現,330 在音量控制系統上的設計更是極度嚴謹。其使用了高精確度的金屬薄膜電阻,除可兼控音量與聲道平衡外更有效阻擋調整音量時產生的開關峰值:此外,控制系統更配有可編程的增補放大設計,其功能近似於電位器,僅在音量改變時才會運作,從而讓音量調整過程變得更平滑流暢,當音量調整到定位之後本功能將會自動停止,並會切換回由金屬薄膜電阻控制音量,可說是音色與心思並重的獨特設計。

轉載自 “影音生活” 2018 年 5 月號

『器材簡評』重現黃金時代王者風范,Luxman 最強合拼機 L-509X

九十歲的日本音響老牌"力士"早在六十年代已是日系放大器的大哥大,也是至今少數大廠可以"膽石"兩手得到市場認可的品牌,可以說力士總有好產品滿足不同需求的用家,這回最新推出的 L-509X,其實早於 2002 年其前身 509u 已經名震江湖,當時同價的放大器不管是前后級或合拼機,就算有它音色也沒它的推動及控制力,力士當時就要 509u 在一台機箱內有如分體放大器的效果;而我也很早期就用它來推大屏風,事實上合拼機只有 509u 使我滿意,問我為何不買下自用,就因為當時力士未有現在的 LECUA 精密音量控制,需要用上頂級可變電位器卻要付出沒有搖控的代價。

大家可以想象一下,這樣成功的產品要在今天廣大燒友都用過不少歐美名品的市場要取得昨日的成功是何等艱難,也許力士就為這 509u 努力十多年才有今日的509X。兩代的性能指標其實差不多的,但還是有些分別

  • 1 大形EI變壓器由 580VA 升至 600VA。
  • 2 電容由 40,000uF 增加至 80,000uf。
  • 3 力士 ODNF 電路由 v2.2 改用最新的 v4.0 版本。
  • 4 極品 4 連 VR 音控改為 88級高精度 LECUA 音量控制 (可搖控)。

其他如電路板及強化機械結構等等的優化,但最終最關鍵是聲音,你聽不出它出自那裡!

測評中心的參考揚聲器是德國石頭箱 FF470,這箱在這裡還是頭一次感覺給滿滿推動了,509X 聲音有一種非一般實在的質感,威而不武,它不會像歐洲名器開聲就來毒性的詩情畫意或者英式綿柔絲滑也沒有賣弄高清細節,喇叭播出自然流暢的音樂,原來靚聲可以沒有國籍,隻要有對的方式,我還有點想說,十多年前幾萬元都做不到的今天貴不了多少就有這全面所表現,到底是技術進步了,還是要出血本打鬼佬!

官方規格

大家從指標上看不出文章的不過人家卻測出…..

2歐時的動態輸出507瓦,而連續在4歐是255瓦(失真少於1%THD),真功夫人家不會告訴你!

轉載自 “ERIC黃 非常發燒網” 

Social media & sharing icons powered by UltimatelySoc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