評測丨集大成於一體的 “小不點” ,Bel Canto C5i 解碼/合並式放大器

“Hi-End”≠高大威猛

在很多發燒友的心目中,“Hi-End” 一定是意味著巨型的揚聲器、重型的放大器和信號源,總之一定要夠大夠威猛才有發燒的味道。如果在 10年前甚至更早之前,這樣的認知也許是正確的,畢竟當時的電子技術還不夠發達,需要用體型來實現理想的聲音效果。不過,在數字技術極其先進的今天,再有這樣的想法就有點過時了,高度集成化的元器件、高性能的部件、更緊湊的設計,完全可以讓中小體型的器材也能夠擁有 “Hi-End”級別的性能和聲音表現。

其實,音響界這種 “以小博大” 的例子,並不在少數。不過能夠做到工藝如精美的藝術品、聲音表現又足夠震撼的卻並不多,來自美國的 Bel Canto 品牌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老派”向“新派”的激進轉變

一看 “Bel Canto”,就知道這不是英文。這個詞來自意大利文,是 “美聲唱法” 的意思,來自於 19 世紀的歌劇藝術或演唱風格,強調聲音的優美、演唱的華麗與技巧的超卓,同時又有“美妙的歌聲”之意。用這個詞來作為品牌名稱,也算是非常貼切和生動的了。

Bel Canto 品牌由 John Stronczer 在 1986年時創立,至今已有 33年的歷史。John Stronczer 是一位科學家,也是一位工程師,一向致力於半導體技術的研究。同時,和很多音響品牌的創始人一樣,他非常熱愛音樂,也認為當時市場上器材的聲音並不能滿足他嚴格的要求。於是,Bel Canto 品牌成為了他實現自己理想的途徑。Bel Canto 品牌的產品理念非常簡單:以最先進的科技,生產出最好聲的音響器材。

不過,讓人想不到的是,有著如此激進理念的 Bel Canto 品牌,其第一款產品竟然非常 “老派” ——電子管放大器。當然,這款電子管放大器和之后的大功率后級放大器的聲音相當出色,贏得了發燒友們的好評。而到了上個世紀90年代, JohnStronczer 意識到了音響技術正在飛速發展,自己必須採取行動採用。接下來 Bel Canto 品牌的著名產品就是採用了 DPP(Digital Power Processing,數字功率處理)芯片的全數字放大器,並且在 2000年的 CES 大展上推出 eVo 數字放大器。BelCanto 品牌這一產品路線轉變顯然是成功並且有預見性的,現在數字放大器的應用面已經非常廣闊,並且已經出現了不少頂級音質表現的產品。目前,Bel Canto 品牌旗下的產品包括前后級放大器、合並式放大器、解碼、CD播放機和線材等等。

小巧精美的外形設計

近年來,Bel Canto 品牌旗下的器材在外形上有一個明顯的特點:機箱的寬度隻有標准尺寸的一半,也就是說在正常的機位上可以並排擺放兩台 Bel Canto 品牌的機器,一方面節省了不少的使用空間,另一方面也顯得更為小巧可愛,使用起來充滿新奇和愉悅。

C5i 解碼/合並式放大器就是這樣的一件產品。鋁合金面板厚達 12mm,上方蝕刻有品牌標識。面板中央被巧妙地挖出了一個長橢圓形,正中露出一個不大不小的 LED顯示屏,顯示屏右方是一顆黑色金屬旋鈕,左邊則是一個直徑3.5mm的耳機輸出接口,除此之外,面板上別無其它操控按鍵,整體顯得精巧簡潔,非常適合用家在中小空間甚至是桌面上使用。

豐富的連接功能和高度集成性

正如它的型號所示,C5i 的內部集成了解碼和完整的前后級數字放大電路,這也是廠家 e.One(即一體化、高集成度)設計理念的具體表達。和所有 e.One 器材一樣,C5i 的核心設計理念和技術成果被稱作 “HDR Core”,這是 Bel Canto 品牌超過 20年解碼的開發改良成果,主要由三個部件組成:超低噪聲主時鐘、先進的非同步界面和雙模式低噪聲高效率的電源供應系統。廠家聲稱,“HDR Core” 技術是每一款 e.One 系列解碼和合並式放大器的基礎技術,在此基礎上可以產生最為真實、開放和細膩的音樂體驗。

既然具備了解碼功能,C5i 的連接端子非常豐富是可以預期到的,非常適合既有黑膠唱片和 CD唱片,又玩電腦音樂發燒甚至耳機發燒的用家使用。模擬輸入端子方面,C5i 提供了一組 RCA 輸入、一組 MM 動磁黑膠唱盤輸入,而數字輸入端子方面則提供了光纖、同軸接口輸入各兩組以及一組 B型 USB 輸入。輸出端子除了揚聲器接線柱外,還有一組線路輸出端子,可以外接后級功率放大器,把 C5i 當作純解碼或前級放大器使用,升級把玩的空間非常大!

很自然,C5i 的解碼是從屢獲殊榮的同廠 DAC 系列中移植過來,支持 24bit/192kHz 規格。主時鐘則是採用自家的 Two-StageMaster Reference Ultra-Clock(兩級主參考超級時鐘)設計,確保無論是光纖、同軸還是 USB 的數字信號輸入,都可以將時基誤差減至最低水平,實現對數碼信號的高精度處理。此外,C5i 的 USB 輸入通道還支持 24bit/96kHz 規格的數字信號輸入,並且完美支持WASAPI(Windows Audio Session API:Windows音頻會話接口)驅動。

為了確保音質的穩定和高水准,C5i 在零件選用方面也非常嚴格,所採用的音頻級電阻要求誤差不超過 0.1%、電源採用了低噪聲電源組件、24bit 的數字音量控制電路、丹麥 B&O 出品的 ICEpower 數字功放模塊和優秀的輸出控制電路……都為最終的好聲音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數字放大電路帶來的“模擬味”

試聽時,仍然選用了近期非常紅火、內容也很豐富的一張試音碟《極品天籟2019》。實際上很多發燒友會對數字放大器存在一定的偏見,認為聲音未必足夠好,不過 C5i 也許可以給他們 “上一課”。幾個小時聽下來,C5i 顯露出非常高的素質:整體音場穩定而自然,聲音密度厚實,細節還原相當細膩。當播放《I’ve grown accustomed to your face》時,低音貝司的撥弦充滿筋肉感,帶出泛音濃郁的低頻;輕盈的打擊樂器帶著溫柔卻明快的閃爍感;電吉它的琴聲富於通透感和穿透力,整體的氛圍很有點“黑膠味”,完全沒有所謂的數字感。而播放《火鳥組曲》時,C5i 又展現出非常具有震撼力和扎實感的聲底,音場宏大開闊,層次感強烈,交響樂隊不同樂器之間體現出鮮明的強弱對比,快速的動態轉變也得到完整的再現。此外,你還可以體會相當細膩和具有音樂味的弦樂齊奏和管樂鳴響,充滿了光澤度和活生感,哪怕是優秀的放大器,其水平也不過於此吧!

規格參數:

放大器部分:

功率輸出(1%總諧波失真):每聲道120W(4Ω負載)或60W(8Ω負載)

最小負載:每聲道3Ω

峰值輸出電流:30A

頻率響應:1.5Hz-90KHz(+/-3 dB,4Ω負載)

總諧波失真:0.003%(1W, 1KHz, 4Ω負載)

額定總諧波失真:0.003%(1W, 14:15KHz, 4Ω負載)

輸出噪聲:<50uV(額定輸出、A計權、10Hz-20KHz)

阻尼系數:>1000

輸出阻抗(100Hz):<8 毫Ω

動態范圍:115dB

數字輸入端子:

最大數據輸入取樣率:24bit/192KS/s(兩組SPDIF RCA、兩組TOSLINK)、24bit/96KS/s(USB)

模擬輸入端子:

線路輸入阻抗:11kΩ

耳機輸入阻抗:47kΩ//150pF

唱頭准確度:+/-0.5dB, 50Hz-15kHz

輸出端子:兩組WBT NextGen接線柱、RCA線路輸出端子、耳機輸出端子

耳機輸出電流和電壓級:峰值300mA(4Vrms)

開機功率消耗:14W

關機功率消耗:0.0W

工作電壓:100-120VAC或230-240VAC(50/60Hz)

外形尺寸(WHD):216×88×305mm

重量:6.5kg

Wharfedale Elysian 2 旗艦書架式音箱

 

Wharfedale(樂富豪)近年來推出新品的速度非常快,還記得兩年前推出DENTON 2 85 周年紀念版音箱,就以極高的性價比、優美典雅的外觀、迷人的聲音贏得了發燒友的追捧。作為現代揚聲器的始祖,擁有 88 年歷史的英國Wharfedale,最新推出的 Elysian 系列音箱,源源不斷的加入新技術,為這個歷史悠久的品牌注入新的活力。

向百年歷史奮進的 Wharfedale

Wharfedale 成立於 1932年,創始人 Gribert Briggs 把其位於英國約克郡鎮的家中地下室改裝成一個簡陋的音晌開發操作間,就在這裡,他成功地研發了世界上的第一隻電磁圈推動的單元一一Bronze,在這個名為 Wharfe (沃夫河) 河邊的小鎮便成了 Wharfedale 音響的發源地。

除了研發世界上的第一隻電磁單元外,在 1950年, Wharfedale 更舉辦了一次現場演奏及揚聲器重播做比較的音樂會,當時在倫敦的 “Royal Festival“ 音樂廳舉行,示范過程先是現場樂隊或者一組樂器演奏井即時錄音,並於其后再作即時重播讓所有聽眾即時感受到 Wharfedale 揚聲器真實的重播效果。這次示范音樂會Gilbert 與 Quad 的創辦人 Peter Walker 一起合作,當時採用了 Quad 的放大器,因而兩家成為友好公司至今。

時代在發展,用戶需求在變化,Wharfedale 以前瞻性的戰略眼光,對經典產品採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作了大刃闊斧的升級改良,以滿足當代高端愛樂人士和骨灰級音響發燒友對高清音樂苛刻的重放要求,順勢而為推出了 Elysian (愛樂紳) 系列。Elysian 系列從設計到聲學測量確認都在英國完成,由國際音晌界著名調音大師 Peter Caume 先生任研發總監,確保 Elysian 系列的高品質和純正英倫皇家風范。

極具古典氣息的外觀設計

全新的旗艦 Elysian 採用全新的箱體設計,採用了經典的三明治結構,採用多種不同材質的 HDF 構成特殊弧形結構光是加工這個弧形的箱體,就需要數周的時間。箱體內的面板互相不平行,能有效地將諧振和箱體內的反射減至最低,帶來更加純正的聲音。外觀方面,結合現代時尚潮流的形象風格,以純手工、長時間情細打磨而成的高雅鋼琴漆面箱體極具古典氣息。

自主研發的 AMT 海爾氣動式高音

Elysian 2 為三路三單元設計,高音採用自主研發的 27 x 99mm 的 AMT 海爾氣動式高音,讀者朋友肯定會問這枚海爾氣動高音單無有什麼過人之處呢?首先海爾高音的振膜面積大,驅動空氣量大。若然以 1 英寸球頂高音來計算,它的振膜面積為506mm,而海爾高音單元的振膜在展開後面積大約為 4500-6900mm,是球頂高音單元的 8-13 倍之多,驅動空氣的量自然比球項高音單元要多。其次,由於海爾高音的折疊振膜的每個相鄰面是做相對運動的,在驅動相同體積的空氣時振膜需要的振幅小得多速度更快,有效工作范圍內幾乎無壓縮。因此,高頻的延伸更好,瞬態反應速度也更快。

Scan-speak 特別定制的中,低音單元

中低音方面,Wharfedale 為 Elysian 2 配備了廠方專門向 Scan-speak(紳土寶)特別定制的單元。其中,中音為 5.25 寸 NRSC 帶涂層的玻璃纖維單,元低音方面為 8寸的 NRSC 帶涂層的玻璃纖維單元。玻璃纖維振膜的硬度十分高,使得錐盆在推動空氣發聲的時候能夠保持形狀不變從而減少失真。丹麥 Scan-speak 的單元有著線性動態好、失真小、瞬態特性優良、聲音飽滿通透細膿、音染低等特點能為Elysian 2帶來更佳的表現。

分頻器和跳線也用料十足

分音器方面的設計和用料也毫不含糊,分頻點設置在 370Hz 和 3.1 kHz,內部使用多種發燒級的元器件,搭配鍍銀無氧銅線材,務求營造最真實自然的聲音表現。接線柱方面採用純銅鍍鉻接線柱,附帶的跳線採用美國定制 Palic 百威香蕉插,日本Nakamichi (中道)Y字插頭,線材使用鍍銀無氧銅。

可選購原廠腳架

這次試聽的是 Elysian 2 大型書架箱。細想一下英國的音箱品牌,很多旗艦產品都是採用大型書架箱設計,這一點非常特別。廠方為 Elysian  2配備了專用的腳架可供選購,外觀、配色均與 Elysian 2 如出一轍,此外,設計師更是根據 Elysian 2 的高度與實際聆聽位置和音色進行設計,而配備的腳釘和釘墊也是經過設計師多次測試才最終選用的,務求讓 Elysian 2 發揮出更佳出色的表現。

寬鬆白然的聲音表現

搭配試聽的是 Quad 國都的 Artera PIay+ 播放器、 Artera Pre 前級和 Artera Stereo 后級。Artera Play+ 播放器是一台集中 CD 播放、藍牙接收、解碼器、前級於一身的多功能一體機,支持 DSD256 的解碼,功能非常豐富。Artera Stereo 后級採用的是 Quad 著名的電流傾注技術(current dumping),給一個功率不大的 A類功放帶上一個大功率的 B類輸出級,通過 B 類輸出級向 A類功放提供大電流,在低功率輸出下以低失真的 A類放大方式運作,到高功率輸出時,則採用效率較高的AB 類放大運作,在 8Ω 時輸出功率可達 140W。搭配 Elysian 2 會有怎樣的聲音表現?

如果要筆者給一個關於這套搭配的總體印象,那就是活潑開揚之中帶著點沉穩.擁有穩定的聲音表現,容易驅動且發出令人愉快的聲音,低頻寬鬆有下潛,卻又絕不拖泥帶水,這套組合的高音特別地柔順和光滑,如絲綢一般的質地。

試聽《原音情選2014》當中 Beyond 的 《情人》,這套組合帶出一種積極向上而輕鬆的聲音,這套系統的音色還帶有甜美的溫潤,低頻干淨而又快速,同時擁有著大口徑單元的寬鬆感,下潛的深度也是剛剛好。再換一首女聲 Rebecca Pidgeon 的《Spanish Harlern》 ,這套系統不會過分強調顱腔的共鳴和胸腔的力度,反而是口型的細小和吐露的氣息,在 AMT 高音的加持下,Elysian 2 更讓人感覺到高音細節的存在,當然,空氣感和場地的堂音都有上佳的表現。

接著試聽全碟最難播放的《The Pines of Rome》片段,Quad 與 Wharfedale Elysian 2 音箱搭配,將錄音的前半部分微弱的信號也毫無保留地展現出來,不光是有極寬的二頻段延伸,而且低頻的力度到位的同時,又不失大口徑音箱的寬鬆,感覺十分特別!而低頻下潛有深度的同時也不失中低頗段有極好的密度,每個音符聽上去都很扎實,這是一種密度感很高的聲音表現!在聽這段樂曲時,筆者發現這套組合速度感非常一致,高頗不會沖出,低頻絕不遲延,所以重播出來的音樂十分順暢,聲音有力的同時,卻不會讓人感覺有壓力。

最后,筆者挑了一張管風琴專輯來播放,顯然想挑戰一下 Wharfedale Elysian 2 音箱的低頻響應,要知道管風琴的低頻是非常難以播放的。管風琴的頻率范圍很廣,低頻可以低至數赫茲,即使錄音設備能錄到頻率如此低的低頻,恐怕世界上最頂級的音晌設備也未必能夠回放。中頻段自然是 Elysian 2 拿手的,因此管風琴的規模感一下就顯現出來,低頻的毋感不算十分突出,但是那種平和的延伸卻是有的,Elysian 2 的低頻延伸可以達到 30Hz 這在大型書架箱家族中已經算是不錯的指標了,這通常是高級別的落地音箱才能做得到的。

總結

全新一代的 Elysian 系列傳了 Wharfedale 樂富豪產品 88 年來的技術沉澱,遵循樂富豪品牌一貫的設計原則,結合現代的時尚潮流的型像風格,純手工精細打磨弧形箱體、高雅亮麗的鋼琴漆面、自行研發的 AMT 氣動式高音、Scan-speak 原裝訂制的單元、獨特的接線柱和專屬腳架,無一不是 Elysian 2 有著出色表現的堅實基礎,喜歡英國聲、喜歡寬鬆低頻的朋友,不妨預約當地的經銷商進行試聽,Elysian  2 一定不會樣你失望。

開箱篇:打開音樂寶盒 ​Bel Canto 美寶聲 e.One Stream 串流音樂播放器

Stream 串流音樂播放器

曾經聽過美國 BelCanto Design 美寶聲 e.One 系列的 DAC2.7 解碼前級和 REF500S 后級功放,這套小巧別致的器材,無論驅動力亦或音色表現都令人大吃一驚。小小的功放輸出功率高達 250W/8Ω,在負載阻抗減半的時候輸出功率更可線性倍增到 500W,而峰值輸出電流也達到 35 安培。這是一個什麼概念呢?大概輕鬆驅動市面上 80% 的音箱都毫無壓力。而 DAC2.7 解碼前級也是一部素質不俗的產品,不但提供足夠豐富的數字輸入接口,更內置了高精度的 Master 主時鐘線路,分別由 22.5792M 和 24.576M 兩枚高精度溫度補償晶振,對應處理 48/96/192/384 和 44.1/88.2/176.4/352.8kHz 等不同倍數取樣頻率的數字信號,將時基誤差降低到僅為 70飛秒(100Hz-1MHz),由此獲得最精准的數字處理。DAC 芯片選用的是美國 Burr Brown 公司的 PCM1792,支持 24Bit/192kHz規格。能夠在緊湊的設計中提供如此強大的性能,在音響圈中難覓同類對手。

Bel Canto 是一家勇於應用新技術的公司,入門級的 e.One 系列目前包括:Stream 串流音樂播放器、CD3T 轉盤、DAC2.7 解碼器、C5i 合並功放、Phono 唱頭放大器、REF500S 立體聲后級和 REF600M 單聲道后級等完備的音頻產品。旗下功放產品大膽應用開關電源和 Class D 功放線路,目的是提升功放的工作效率,而且可以大幅縮小功放的體積,即使一部輸出幾百瓦的后級,佔地面積也大概如同一張 A4 紙般大小,在低能耗工作的同時還能夠帶來高動態、高分析力和純淨的音質。這次開箱的是 Bel Canto 美寶聲的新產品:e.One Stream 串流音樂播放器。

內外兩層包裝都嚴嚴實實的
除了常規的說明書,Stream 還附上了一張彩色圖文印刷的快速使用指南,按圖示步驟就可輕鬆連接、設定機器。
包裝箱內的防震環保泡棉非常厚實,足以應付長途運輸的顛簸,由於 Stream 需要採用 iOS 設備 App 控制,因此沒有隨機配備遙控器之類的附件,隻附帶了一條電源線。
e.One 系列的外觀特點是每個型號機身尺寸僅 1/2 標准機箱寬度,因此無論並排橫擺又或是疊高都比較節省空間,尤其適合當下時尚家居或者桌面 HiFi 玩家。
Stream 的面板和機箱用料做工都非常考究,厚厚的鋁金屬面板兩邊打磨成圓角,上下邊為大切角,中間則是拉長的運動場型鏤空,內裡鑲嵌了黑色亞克力面板,開機后可透射出綠色背光的資訊顯示,非常清晰養眼。
e.One 系列的機箱均採用厚實的無磁性鋁板材彎折而成,表面噴涂以鑄鐵質感的皺紋漆面,耐臟抗指紋,歷久彌新,質感非常高級。

Stream 串流音樂播放器的面板上沒有任何的操控按鍵和旋鈕,也沒有內嵌大尺寸的圖像化顯示屏幕,僅以綠色字體顯示連接的狀態和資訊,如 DLNA(網絡推流);顯示輸出的狀態,如 digital on/off 和 analog on/off;還可顯示文件的規格,如 44.1 WAV、96 MQA、176 FLAC 等等。
機背上所提供的連接端子非常豐富,雖然機身緊湊,卻依然提供標准的 IEC 電源插座,以供喜歡玩電源線的音響迷更換線材,總電源開關也設計在插座旁邊,你會覺得操作不便嗎?
作為串流數播,Stream 當然具備了 Ethernet 網絡接口,同時還有 USB-A 接口,可供連接 USB 儲存設備。另外,還提供了 AES,同軸和光纖三種數字輸出接口,也就是說如果玩家已經自有高素質 DAC 解碼器的話,那可以加入 Stream 作數碼音樂播放之用。同時,Stream 還具有一組模擬 RCA Line Out 端子,因此即使沒有外接高素質的 DAC 解碼器,Stream 也可以作為一體機輕鬆融入原本的音響系統。通過網線輸入,可支持對應 44.1/48/88.2/96/176.4/192/352.8/384kHz 等取樣頻率的數字信號。
雖然機箱小巧,Stream 的內部設計簡約卻不簡單,在一塊大型的線路板上,還採用復合結構架起了一塊較小型的線路板。
大板上集成了包括板載Triad品牌電源變壓器在內的電源線路、整機主控 ARM 芯片線路、串流接口輸入線路、數字輸出線路和 DAC 解碼線路等功能線路都全部整合在一起。
小板上則集成了用於網絡串流播放的 NXP2120 ARM 主控芯片、用於整合數字音頻輸入/出的 Wolfson 歐勝的 WM8580A S/PDIF 收發音頻編解碼芯片,TI 德州儀器的 TUSB4041I 四端口 USB 2.0 集線器等重要的核心部件,從而完成網絡與 USB外設的連接,以及串流音樂資源的播控功能。
大線路板上集成了兩顆高精度的 Crystek CCHD-575 飛秒級溫度補償晶振(24.576M、22.5792M),用於對應不同採樣頻率數字信號的處理,從而避免信號處理過程中需要由於時鐘對應頻率偏差而需要運算插值等問題。
針對較低規格的數字信號,還採用了 TI 的 SRC43821 雙通道異步採樣率轉換器作處理,玩家可選擇原規格輸出或者升頻輸出。
內置的 DAC 與模擬輸出線路則交由 BurrBrown 公司的 PCM5102ADAC 芯片來完成,這枚芯片不但具有 PCM32Bit/384kHz 和 DSD64 的高格式 D/A 轉換,同時還內置了濾波器 2.1V 電平模擬輸出功能,內置了 PLL 相鎖技術消除了系統主時鐘偏差所引起的時基誤差,抑制帶外噪聲的能力非常好,並且無需額外的附加模擬線路,就可直接輸出高質量的模擬信號。
由於面板上沒有任何的操作端子,因此 Stream 的所有操作都需要用家在 iOS 移動設備上下載 SEEK App 來完成操控。數字串流播放器支持最新的音頻格式、包括 MQA、DSD 等等,還支持絕大部分主流的音樂平台。
這個 App 是 Bel Canto 自己開發的,同時也可控制 Bel Canto 其它系列的網絡串流播放器,已經內嵌了 roon、Tidal、Quboz 等平台和網絡電台功能,廠方的資訊表示未來還會支持蝦米音樂的 MQA 文件。
在界面設計的美觀程度和操控的人性化直觀性方面,SEEK 都做得不錯,主界面可顯示大尺寸的唱片封面,還具有清晰的大“按鍵”,操控起來完全無難度。
Stream 支持多種連接方式,比如以網線插上路由器,在 SEEK 的界面裡識別並指定 Stream 之后,就可以播放局域網 NAS 的共享文件了;也可以通過 SEEK 的網絡電台選單收聽全球的網絡電台;如果你注冊了 roon ready 或者TIDAL,則可以登錄賬號后管理與播放包括最流行的MQA在內的海量高清音樂。

總結

作為美寶聲最新推出的數字音源,e.One 入門系列的 Stream 在一個緊湊堅固的機殼內提供了高素質的制造水准,而且兼顧了數字輸出和模擬輸出,因此可滿足玩家們各種連接的可行性。假如你是書房桌面 HiFi 玩家,則可通過 Stream 搭配 C5i 合並功放,再搭配一對高素質書架箱或者耳機,就可輕鬆暢游在浩瀚的音樂海洋中。而假如你想為已有的大型 HiFi 系統添加數碼串流播放器擁抱嶄新的便捷音樂世界,那無論是用 Stream 的數字輸出或者模擬輸出,都可輕鬆接入到原系統中。

產品規格

最大數碼輸出:24/192(AES、SPDIF、Toslink)

超低噪主時鐘:<100fsjitter(100Hz-1MHz)

模擬輸出電平:2Vrms

失真:<0.01%(20-20kHz)

耗電:15W(使用中)、0W(待機)

電壓:100-120VAC或230-240VAC 50/60Hz

體積(WHD):216×88×305mm

重量:7公斤

總代理:駿韻音響

全文轉自《新音響 New Audiophile》

Luxman 最新真空管旗艦前級 CL-1000 外形夠古典·聲音夠細緻

Luxman CL-1000 是向該公司1975年推出的旗艦 C-1000 致敬之作,成為現時的新旗艦。我沒有見過 C-1000,但從網上圖片所見,CL-1000 的面板設計與它有 9成相似,非常的懷舊感覺。用上外形極為相似的旋鈕和推桿掣,只是以現代技術的製作更加精美;面板是以三層鋁板精製而成,有防止諧振之功能。頂部及側板以木殼覆蓋,是胡桃木配上打磨得光亮可鑑的 Rosewood 木皮所造,使外形倍覺矜貴。

外形復古技術先進

雖然 CL-1000 的外形與 C-1000 相似,但內裡卻採用了更新的技術,使它在各方面都超越了 C-1000。它不但外形美,整部機的外殼比前更為扎實。除了三層鋁合金合成的面板,鋼製機箱的結構非常穩固,配合 4隻大型鑄鐵機腳,杜絕諧振及外來震動。機箱內並有間格安放不同電路,電路板再多一重隔震,裝有橡膠卸震物,避免與機箱直接接觸。

電源當然是一部前級放大器的重要把關者,為它提供穩定的能源與寬闊的動態。CL-1000 特別重視變壓器的品質,因為如果它們的漏磁處理不好,往往就是噪音的來源。 CL-1000 的電源變壓器及輸出變壓器所採用的鐵芯都是以超級坡莫合金(Super Permalloy)所造,含鎳量高;這種鐵芯比一般的珪鋼片芯有更高的導磁率,而且損耗也低,是極理想的音響變壓器鐵芯。

LECUTA 音控質高有效

前置放大器另一個重要的環節就是音量控制。以往都是用電位器達致音控的目的,所以大家都想盡辦法去造一個理想的電位器,從最簡單的碳質,到進一步的金屬可變電阻器,再到用多枚獨立電阻器,以人手焊接的都有。不過用電位器始終有缺點!失真較大,調校音量時也無可避免地影響阻抗。到了後來,不少廠家都改以電路方式來控制,

方法很多,各有功效。Luxman 用的方法名 LECUA,而在 CL-1000 身上,更進化至LECUTA,多了一個 T 字就是變壓器;全名是 Luxman Electronically Controlled Ultimate Transformer Attenuator。它主要是用了兩個(左、右聲道各一)有 34 抽頭的變壓器,在改變音量時用獨立的繼電器去連接,完全不影響訊號路徑。這兩個變壓器的鐵芯又與電源變壓器等不同,是採用了日立出產名為Finemet 的物料,是全球首個納米晶軟磁物料。它的特性是磁力密度及導磁率都高,電磁噪音低,體積小極為適合用於低電流的音控變壓器。

開機消磁設想周到

據 Luxman 說,CL-1000 不單只是一個新型號,還是一個新的里程碑。CL-1000 是一部真空管前級,Luxman 在使用真空管上,可謂經驗豐富。它一共用了 6支  E88CC 雙三極管作 P-K NF 放大。兩級放大中,用了自家的油浸電容器作交連。這電容器也用於同廠 MQ-300 功率放大器上,有很滿意的效果。CL-1000 有多方面的功能,面板上可見除輸入選擇與音控兩大旋鈕,還有5 個較小的,其中4個作高低音調校I補償,另一個是左右平衡。中間有 5個撥掣,分別是輸出相位、平衡輸入相位、輸入直出、低通(30Hz)及單 / 雙聲道選擇等。最後還有一個輸出平衡 / 非平衡選擇和一個比較特別的,名為 ‘Articulation’ 的掣,原來是消磁的。Luxman有感於變壓器其中一個缺點是用後會有殘餘磁力,為消除這些磁力,每次開機,它都會進行一次消磁。如果用家仍想徹底一些,可自行按掣消磁。這確是一個十分周到的設備!

4 組 line 輸入(1 平衡,3 非平衡)外,另有一組名為 ‘Ext. In’的,以後再作交代。輸出則有平衡與非平衡各兩組。所有 RCA 座都是以特製的合金所造,能兼顧導電能力與耐用性;還有鍍金的電源輸入插座。由這些細節可見這 Luxman 旗艦前級在製作上的認真,一切都是為了聲音更完美的表現而設。

低頻優異動態出色

如一般膽機,CL-1000 開機要預熱,並與消磁同時進行。這時,消磁掣旁 3顆小燈會閃,然後 2 顆,1 顆,待3燈熄滅,便消磁完畢;預熱時間長一些,約半分鐘完成,這時才可以開聲。

試聽 CL-1000 期間,亦剛好來了幾張 BR Kiassik,楊頌斯(Mariss Jansons)指揮巴伐利亞廣播樂團的 CD。發覺 CL-1000 的低頻十分強勁,尤其是聖桑(第三號交響曲)中的管風琴,下潛力超過我聽慣的杜托指蒙特利爾交響樂團的版本,使我有點懷疑是否 CL-1000 加重了低頻。我馬上拿杜托版出來對比一下,結果後者的低頻量與我聽慣的效果並沒有大分別,即是說 CL-1000 並沒有刻意加強低頻,亦證明 BR Kiassik 的低頻確是厲害,而 CL-1000 亦只是把它忠實重現!

說回這張〈第三號交響曲〉,確是近期一張非常出色的古典 CD,杜托版的低頻已經十分不簡單,但楊頌斯的卻更強。我最喜歡它第一樂章的慢板部份,管風琴的低音有如一道牆,不時以一股暗湧向聽者直迫過來,雖然聲量是輕輕的,但能把人淹沒!它強勁之餘,又不會喧賓奪主。我發覺楊頌斯喜歡較豐滿的低頻,令樂團的其他聲部有一個很好的承托。這一段的弦樂就在這穩固的承托下,優美地歌唱。CL-1000 就能非常稱職地傳遞這個特色!在第二樂章的第二部份(Maestoso),管風琴以強勁的和弦進入,然後加入弦樂、銅管、木管、鋼琴等,非常堂皇!最後的定音鼓,把樂曲推到最強的高潮結束!CL-1000 把這一段爆棚樂段爆得不亦樂乎!有如在海旁看煙花大匯演,對樂團的立體感與通透度都有很好的表現,特別是深度,能把弦樂、木管、銅管、敲擊等不同組別的前後位置,都交代得比現場更為清楚!真的!在現場,如果你閉上眼聽,也不能把位置分辨得如此清楚!畢竟聽 Hi Fi與現場是兩回事,但這也是聽 Hi Fi 的樂趣之一!聽這作品,絕對是前級的分析力的一大考驗,稍為弱一點,就不能把各種樂器播得如此清晰。而強弱的對比,亦反映 CL-1000 高分析力的另一指標。

人聲動人氣氛一流

對一部前置放大器!我對分析力的要求是排在最高的,甚至在音色之上。我認為高分析力的前置,音色不可能差;反之,音色差,分析力就不會高!CL-1000 首先給我的印象就是高分析力,同時亦帶來動聽的音色。上面聖桑的管弦音色就十分出色,很有質感,最強音壓時仍只有飽滿而無刺耳。人聲呢,我揀 T David Roth 的SACD “Meet You Where You Are”。Roth 的木結他非常好聽,那鋼線的音色突出卻又柔和。他的聲音也一樣,突出又柔和,略為低沉,CL-1000 優異的中頻表現,把 Roth 滿滿的感情毫無保留地送上。

再來一張(Rita Payes In New York),此碟甚多鋼琴、色士風、長號、敲擊、Bass 等獨奏片段。CL-1000 的高分析力輕易把各樂器的形體真實重現,尤其是那些吹管的氣息,當然不能不提 Rita 成熟中帶稚氣的獨特聲線,非常吸引;最重要的爵士氣氛,一室洋溢!

一路聽下去,CL-1000 對不同類型的音樂都有非常滿意的表現,我不得不說,這是一部屬超覬聲的前級!何況它還有唱放!

附設唱放MM/MC皆可

唱放?前文好像沒有提及。有的!原來那‘Ext. In’ RCA 輸入,就是唱放。動磁(MM)及動圈(MC)均可。阻抗可在機背調校,各有 3級電阻值可調,更有 6級電容值,這在一般附設唱放都是比較少見的,而它的表現亦在水準以上。聽 Eva Cassidy 的現場錄音,她在開始時簡單的和觀眾打招呼(Side 7, “Time After Time”),那種真實感,真會令人回頭望望,看是誰在說話!她的結他也是非常真切的,清晰不在話下,輕重有序,節奏感強;及至她一開聲唱,有如說話般自然的語氣,飄入耳窩,非常受用“當然,Eva Cassidy 的 CD 也令人感受到這種真實感,但 LP 本身聲音從容的特質,如果唱放不能釋放出來,再好的盤、臂、頭組合也是枉然。而 CL-1000 的唱放就能非常稱職地把這任務完成!

小提琴一向是黑膠系統的試金石,一張德律風根鮑凱里尼(Violine & Gitarre)正是我最喜歡用來試小提琴的LP。兩位演奏者Gyorgy Terebesi 和 Sonja Prunnbauer 名氣不大,可是他們的合作天衣無縫,而小提琴音色之醇美,亦少有匹敵!就算是普通水準的系統亦能出到很美的音色;不過,就自是很美,也有高下之分的。CL-1000 唱放播此碟動人之處,絕對超越一般水準。我的結論是,這個附設唱放就算不能和獨立唱放平起平坐,起碼比起很多需另加獨立唱放插板模組的好得多!

我只有MC頭,所以未能試它的MM。但一般 MC 放大比 MM 要求難一點,因為 MC 頭的訊號較弱;所以若 MC 表現好,MM 不會不好!

大草評兩句

Luxman 這台新旗艦前級 CL-1000 的外型雖然是與 45年前面世的 C-1000 有九成相似,但我卻完全不覺得老套落伍,相反,我倒認為是有種難以言喻的古典美,襯上精巧細緻的金屬部件造工,與及打磨得閃亮滑溜的鋼琴漆紅木機箱外殼,樣子實在非常吸引。不過它的高端線路設計,精闢用料,備有 MM/MC 唱頭放大,自動與手動為火牛芯消磁功能,與及既高清又耐聽的超卓靚聲音效,才是 CL-1000 的真正魅力所在。它具有非常優越的分析力,超級寧靜的底噪,清晰顯示錄音訊息中的微弱細節輕而易舉。它的高頻通透開揚,中頻豐滿而且線條清晰,低頻有質有量有速度,三頻表現得平均,沒有一瓣過份強調或者刻意淡化,令人聽得很從容舒服。CL-1000,是一台令你睇得開心,聽得愜意的高水準觀聲前級,值得高度推薦。

結語

CL-1000 外形高貴,分析力強,大量細節源源奉上,層次分明,定位準確、說利,但卻不刺耳,反而音樂感滿瀉!價錢不算便宜,但聽過它的表現後,沒有人會說它貴!如果CL- 1000的外形未能迷倒你,它的聲音表現一定能夠!

轉載自 “音響技術 463 期”

都市人的賞樂好拍檔 Bel Canto Design e.One Stream 網路串流播放器 DAC 2.7 解碼器 REF500S 立體聲後級

轉載自 HiFi 音響 2020 4 月號

文|阿基米德

大約在 2000 至 2010 年左右,CAS 方興未艾,為音樂小型化進程、Desktop audio 發展帶來巨大助力。當時 Bel Canto Design 的產品是熱門之選,因為這家公司將 Lifestyle 列為產品設計方針之一,因此不但備有完整的 Half size 器材,亦用心將不同功能整合,目標是應用方面能夠切合一般人所需,聲音表現又能夠令發燒友感到滿意。 經過多年之後,Bel Canto Design 的方針未有改變, 音質進步卻是十分明顯,對於長年面對土地問題的環境鬥 士,以及有意進入音樂之門的朋友,都非常友善。

Lifestyle

Bel Canto Design 主席 Michael McCormick 在接受本刊訪問時提及,這家 1991 年在美國 Minneapolis 成立的音響品牌,產品在美國生產。品牌早年曾經專注於單端三極放大 技術,後來為了擴大市場層面,所以將 Lifestyle 列為產品設 計方針之一。

接下來,世界各地對於小型音響產品的需求有增無減,Bel Canto Design 的技術進步當然亦一樣。為了配合產品體積,需要考慮工作效率及熱量問題,Class D 放大技術自然成為他們重點研究對象。 另一方面,如何因應用家習慣,去整合不同功能,例如 DAC 與前級結合、合併機與 DAC 等等,以求減少器材數目,切合「輕量」玩家需要。 這次送到本刊接受測試的,正是廠方以大眾市場為目標的 e.One 系列產品,它們分別是 Stream 網路串流播放器、 DAC 2.7 解碼器、REF500S 立體聲後級。

功能整合

這三款 e.One 系列產品,第一款出場是 Stream,它是一 台網路串流播放器,對應 UPnP、DLNA 協定,能夠輸出最高 PCM 24bit/192kHz,亦支援 MQA。廠方強調它的數碼輸出原汁原味,沒有加料。

Stream 機內設有一隻 EI 型變壓器,不設 DAC,只透過 AES、S/PDIF Coaxial RCA、TOSLINK 三組介面輸出數碼訊號。 需要留意的是它備有數碼音量調整功能,如非必要, 請不要使用,原因將於試聽環節內解說。 接下來是 DAC 2.7,數碼輸入備有 AES/EBU、 TOSLINK、USB 各一;還有兩組 S/PDIF Coaxial RCA。機內以一隻設有屏蔽的環型變壓器負責供電。DAC 晶片是德州儀器 PCM1792,支援最高 PCM 24bit/192kHz。 它設有 24bit 數碼音量控制功能,當然,亦可以將之關上,用盡其 2V 輸出。此外,DAC 2.7 還有耳擴線路,輸出介面為 6.3mm TRS。

Michael McCormick 在訪問中提及過,e.One 系列為大眾而設,不過入門前想要簡單、入門後想升級玩分體的人不屬少數,REF500S 立體聲後級、REF600M 單聲道後級, 就是為這類進階發燒友而設。 打開 REF500S 的頂蓋,可以看到機內裝設了四塊線路板。它們是兩分訊號輸入電路,以及兩塊供電一模一樣、 整合了供電與放大線路的線路板/模組。 每聲道輸出為 200W(8Ω)、400W(4Ω),阻抗跌至 2Ω 都可以正常運作。

注意事項

把一套三件 Bel Canto Design e.One 產品,接上 Amphion Helium410 書架揚聲器。線材分別有三條 Analysis Plus Power Oval 2 Mk2  電源線、Analysis Plus Golden Oval AES/EBU數碼線、TiGLON MS-DF12X XLR 訊號線、 TiGLON MSS-DF100SP-HSE 喇叭線。 一開聲,若然你發現就算把 DAC 2.7 的音量開盡, 依然覺得太細聲的話,也許原因在於 Stream (這次送測的 Stream 預設音量為 50%),請馬上透過專用 App (Bel Canto SEEK) 去把後者的音量調至最大吧。而這個App只支持iOS智能裝置。 強烈建議開盡Stream的音量,哪怕只下調「一格」, 音質和開盡都有明顯分別,是音質而非音量那麼簡單,再者,這次試聽,同場已經有數碼音量控制質素更出色的 DAC 2.7,就無需動用Stream的音量控制功能了。 至於試聽方式,是全程透過 Bel Canto SEEK App 控制 TIDAL,聆聽各類型音樂,理應最接近 e.One 目前顧客的音樂聆聽習慣。

精神喎,師兄

第一張專輯是《The Witcher 3》OST,內有大量大動態、多樂器、編曲複雜的錄音,當中亦有不少段落蘊含超低音。這套 Bel Canto Design e.One 三件頭西裝,竟然令你聽到這些超低音的存在,當然,物理條件下,是不可能完整地還原這個頻段,但剛好觸及,而且不覺是強行催谷、 不失線性之下,令你聽到超低音是存在的,經已是一項成就,Amphion Helium410 書架仔厲害,Bel Canto Design e.One 西裝亦好得超出預期。 當然,單單在低音延伸出乎意料,並不足以稱為出色 器材/系統,但能量、動態、分析力及音場都表現出色, 個性大開大合,夠快又夠爽,能夠輕鬆面對複雜場面,三 頻平衡度又不會出錯,這才是優秀器材。現時這套組合, 剛好就有這種出色表現,而且價格並不貴。如非面對如 《Aida》第二幕中段大樂團、大型合唱團火力全開的情 況,大部分時間 e.One 西裝都可以保持從容。 就算把一對揚聲器拉開至 210cm,離牆 80cm,三頻仍 然平均,音場闊得來連貫,中央未見空虛,音像清晰又實 在,音場高度也十分理想,深度更是有驚喜。

爽勁有力

這套西裝力水充足,起音快、收結乾淨,全頻控制力出色。鼓聲結實又有層次,起動之快、動態對比之大,絕 對能夠嚇人一跳。這種大動態對比,就算是連續出現,都 聽不到任何腳軟情況,沒有半點氣喘,定位也沒有走樣, 音像輪廓仍然清楚。

Bel Canto Design e.One 西裝不是重手修飾、固有音色 強烈的器材,反而跟和Amphion Helium410 一樣,個性同樣爽直、敏銳,不同樂器的色彩對比明顯,質感像真。例 如銅鈸的硬、光亮的沒有被扭曲,亦聽到銅鈸的厚度、鼓 棍落點等等,沒有磨滑,也沒有開叉、刺耳。

添加的色彩,就只是輕微的暖和感,加得十分輕手, 只作為少少提味作用。
輪到 Supper Moment 新專輯《19 Moment》接力, Stream 的顯示器出現亂碼,即是它未能支援中文字,不過 對於音樂聆聽其實沒有任何影響。 一開聲,主音 Sunny 的口形不太高,大約落在揚聲器高 音單元的水平線之上,這是錄音使然, e.One 西裝未有將之改變。人聲厚、多細節,沒有雕琢但仍然不會粗糙,富有真實感。 這套系統雖然直率,製作質素、風格都非常直接地重現出來,不同專輯的分別十分明顯,卻又不會特別苛刻。 搖滾樂,是 e.One 西裝的強項之一,聽過多張 Muse 的專輯,就算製作質素普通、動態壓縮大,這套系統不會掩飾這些缺點,但仍然可以令你不自覺地開大音量,一直聽下去。因為它的音樂感、推進能力、流暢度等等,都處於 優秀水平,令你聽得投入,不會計較枝節,單純地感受音樂本身的熱力。

總代理:駿韻音響有限公司

展現音樂演奏的激情與興奮 – Wharfedale 旗艦 Elysian 系列揚聲器

英國 ⌈樂富豪⌋ Wharfedale 可算是當今音響界中絕無僅有超越八十年歷史,卻仍堅守音響文化信念,堅持要自行研發,設計、製造、且全部使用原廠生產單元和零件的英國著名音響品牌。創辦人 Gilbert Briggs 在 1932 年建廠,其目標非常清晰:透過設計揚聲器,以真實自然的方式傳達音樂中的衝擊力和情感,並忠實地帶到用者的家中。

外形講究做工精巧

Wharfedale 的開創性發明、領先性設計多年來受到 Hi-Fi 界的無比讚賞與尊祟,而在 88 周年來臨之際,廠方決定再續輝煌佳績,隆重推出 Elysian 系列旗艦揚聲系統,再度成就百年經典。

新一代 Elysian 系列分別有 Elysian 4 座地式及 Elysian 2 書架式兩款型號,傳承了Wharfedale 產品 80 多年的技術精髓,遵循廠方一貫的原音音色表現,結合現代感的時尚流麗外形,純手工精細打磨的六層鋼琴烤漆外飾高雅瑰麗,配以經典的三文治弧形箱體結構,將箱體的共振降低到最低,避免對單元運動時產生嚴重干擾,重現細膩無染的通透聲音。

高效率、低失真:AMT 氣動式高音

傳統高音單元都大多以球頂振蟆方式設計,而為了減少發聲時波形的誤差,球頂高音單元必須要達至既小巧又輕薄,不然將會大大減低高頻的效率及準確性。Wharfedale Elysian 系列特別使用 AMT (Air Motion Transformer) 氣動式高音單元,運用空氣流動方式,將一片片輕巧的震動薄膜放置在層列的強力磁極中間,薄膜表面覆蓋一層針對性排列的金屬線圈軀動其整個表面運動,在音樂驅動的影響下,膜片中的褶皺將會收縮並膨脹,擠壓它們之閒的空氣以形成所需的聲波。

這不僅是一種高效的空氣流通方式,而且由於薄膜由始至終都處於軀動系統的繁密控制之下,因此它也是非常的準確。另外,由於 AMT 是一種速度傳感器而非壓力傳感器,故此它能夠產生令人驚訝的快速瞬變和動力,由於失其率低,使其可產生出特闊的頻寬,並可自然地提供出色的音樂細節。

輕巧剛強的玻璃纖維中音單元

為了能獲得與 AMT 高音的靈敏度和精度相匹配的結果,Elysian 系列在中音單元錐體上採用了獨特的玻璃纖維編織物料,從而實現了輕巧和強度的完美結合,然後賦予其高可塑性塗層以控制其聲學性能。如此輕的質量,只有低阻尼的泡沫橡膠材料懸邊才能與它匹配,並再次塗有塗層以提高耐用性。中心相位錐的形狀經過特殊設計,可在較寬的頻寬(甚至偏軸)上達到線性輸出,從而增強了對音樂的自然響應,讓聆聽者隨心所欲地欣賞音樂,呈現有如裂場演奏般的空間感!

動感澎湃的 SLPP 低音反射技術

Elysian 系列在低音單元方面褡載了 Wharfedale 最新獨家研發的 SLPP (Slot Loaded Profiled Port) 低音反射技術,充份利用低音單元內部後腔室的空間,以反射管將最低頻率的能量宣洩到揚聲器底部,腔室空間經過特殊設計,向下反射的方式可將箱體內部的高壓與低壓保持均衡。

整個系統的靈敏度非常高,僅需要 1W 的輸人就可達到超過 92dB的靈敏度,從而便任何放大器都能充份表現音樂完整的動態範,而沒有任何壓力或限制。低音單元和 SLPP 低音反射系統的結合為音樂演奏奠定了堅實的華礎,讓人徹底感受到有如雷鳴般的低頻量感與震撼。

Luxman CL-1000 “One might even suggest it is a time machine….”

Nearly all of the functions are self- explanatory, everything – tone controls, filters, etc – are defeatable for purists, while the phono settings are relegated to the rear panel

Continuing its modern take on traditional Japanese purist amplification, Luxman finally offers a MM/MC phono/line preamp partner for its ultra-retro MQ-300 valve amplifier

Review: Ken Kessler Lab: Paul Miller

Just over three years ago I had my first taste of cost-no-object Luxman [HFN Nov ’16] in an achingly long time. The company has had its ups-and-downs, but fortunately its new owners – IAG, home to Quad, Wharfedale, Audiolab and Castle Acoustics – realise what a plum brand Luxman is, so it was expected that the flagship MQ-300 power amplifier which so charmed me would be followed by a worthy preamp. Enter the alluring CL-1000, at £16,000 a grand more than the power amp and looking every penny of its price.

To clarify what Luxman offers, the company has three main amplification ranges (as well as turntables [HFN Oct ’19] and digital source components). The three comprise the NeoClassico ‘minis’ [HFN Nov ’19], the solid-state models [HFN Jan ’18] and the vacuum tube offerings, of which this is the dearer of two preamps.

MODERN CLASSIC

But this isn’t any ol’ high-end preamp, for it is, after a staggering 45 years, the successor to 1975’s C-1000. This should have special resonance in the UK because I believe that our own Tim de Paravicini, of EAR Yoshino fame, had a hand in the design of that much-sought-after classic. You have to put them side-by-side to tell them apart. Rotaries and toggles in similar locations, a lavish wooden sleeve – Luxman knows how to handle retro with panache.

Aside from the lack of remote control, this is absolutely a 21st century offering. Valves long ago ceased to be anachronistic or sentimental, and are now permanently a sub-genre of contemporary high-end, just as this unit also benefits from numerous advances not available in 1975 – hence its true modernity. In keeping with current practice, it accepts one balanced source, three RCA line sources and phono via an input labelled ‘Ext In’.

Why the odd tag? I grabbed the Japanese catalogue at the Tokyo show, and found inside a photo of the rear of the CL-1000 without phono stage rotaries, so I’m guessing it’s an option in some markets. What we get are adjustments for MM with three gain levels and six capacitance values and MC with three impedance/gain settings to match most cartridges. I tried two of each of varying characteristics and found gain, headroom and other parameters perfectly suitable, while the phono stage is deathly quiet, to boot.

Another nice touch are two sets of RCAs and two balanced XLRs for outputs.  Though you can only run either/or, selected from the front panel, both pairs within the chosen type operate concurrently. Hence you can feed either two amp/speaker combinations simultaneously, or you can bi-amp via a split crossover. You just cannot run one balanced and one single-ended, or all four, at the same time.

The LECUTA relay-switched, transformer-based volume control and E88CC tube buffer [far right, and see boxout, p53] feed the main E88CC triode line stage [centre], all powered via a screened linear PSU [left]

SHEER MAGNETISM

That loaded fascia may reek of the era before the minimalists took over, but every function purists deem deleterious to the sound can be defeated. The tone controls have user-selectable turnover points, there are polarity inversion switches for main output and balanced input, a ‘line straight’ bypass, a low-cut filter and – for those who have archive recordings on LP or tape – a mono/stereo selector and balance rotary.

Meanwhile, above the balance knob is a light that blinks when the unit switches on, and which glows steadily in playback state. Then there’s the ‘Articulator Function’. This is a procedure in which the device generates a special toneburst to demagnetise the transformer cores, ‘for an even higher degree of sonic purity’ according to Luxman.

Ready to listen, I was first treated to a waiting period when the row of lights next to the Articulator went through their sequence.  It degausses the system, a practice that’s not so whacky as to be unique: some years ago, Gryphon sold a system demagnetiser, Air Tight offered a cartridge demagnetiser, as does Luxman in its EQ-500 phono stage.

Unlike switchable polarity inversion, degaussing is difficult to assess here because the CL-1000 goes through the process every time you turn it on, and I cannot find any way to defeat it from activating at switch-on. It’s not impossible, though, if you do want to try to hear a difference beyond the automatic degaussing when powering on because you can manually activate the process whenever you like simply by pressing the button on the fascia.

Despite never hearing that demagnetising was an issue that needed quotidian attention, I am not prepared to suggest whether or not Luxman is making a mountain out of a molehill. It remains to be seen (or heard) and I prefer to be generous and to look upon it as a form of automatic maintenance, as the switch-on sequence is hardly an intrusion, and it relieves us of having to worry about it, like valve auto-biasing or a self-defrosting fridge.  And after all, anything that makes my life easier is welcomed with open arms.

TRANSFORMERS AND TUBES

When purse strings are relaxed, the high-end audio designer has several routes open in the quest for the ideal ‘analogue’ volume control. Beyond a high quality film potentiometer there’s always the option of a switched attenuator using a ladder network of resistors to offer precisely calibrated ‘stepwise’ control. Then there’s the transformer route, realised in its most simple form as a purely passive control offering some +6dB of voltage gain at the expense of a high and variable output impedance. Luxman may use a pair of transformers in the CL-1000 but its ‘LECUTA’ (Luxman Electronically-Controlled Ultimate Transformer Attenuator) is closer in execution to the volume control regime used in Nagra’s HD PREAMP [HFN Nov ’18]. Here a tube line buffer (employing E88CC triodes) is combined with a transformer employing 34 secondaries that are switched in combination to provide very fine adjustment in volume. A further E88CC-based line stage, with super permalloy output coupling transformers, delivers a more consistent output impedance, and though ~480ohm is still on the high side, the CL-1000’s extended frequency response remains less sensitive to volume position than is typical with transformer-based preamps.

SILK DEGREES

Used with Audio Research REF75SE and D’Agostino Momentum Stereo power amps, which are balanced­input-only, I also had the opportunity to try it with the Audio Research REF160S in both single-ended and balanced modes – and you already know I preferred the latter configuration. Even from cold, the CL-1000 exhibited two initial impressions that stayed with me throughout the listening sessions.

First and most notable is its utter gracefulness. There is no shortage of subtle,

refined preamps on the market, but this unit exhibits such finesse that I found myself turning to overly familiar works just to hear if it could eke out more low-level information or infinitesimal details.  With the 50th anniversary edition of The Beatles’ Abbey Road on the turntable, I decided to wallow in the masterpiece that is the medley on Side 2.

It certainly possessed a forensic quality that drew my attention to disparate musical events, but the magic was in doing so without sounding hygienic, aggressive or disciplinarian. Instead, it sounded –and there is only one word for it – ‘silky’.  Whether reproducing raucous moments – ‘Polythene Pam’ burst from the speakers with the force of a military march – or ‘Because’, the CL-1000 retained an overall behavioural mode that inferred peerless consistency – the second of its most notable virtues. It was delivering reference-grade detail, neutrality and coherence.

As an unintended benefit, especially for listeners who feel the need to dissect music, the openness and transparency were of such a revealing standard that one could, if masochistic enough, listen for edits. I resisted digging out ‘Strawberry Fields Forever’ or ‘Being For The Benefit Of Mr. Kite!’ or other tracks assembled from myriad splices, but you get the idea.

Four line ins (inc. one balanced on XLRs) are joined by one phono in (on RCAs) with rotary MM/MC gain and loading options. Four line outputs are offered on single-ended RCAs and balanced XLRs. The CL-1000 has no remote control

TIME LORD

This is not, however, a caveat warning of painfully analytical behaviour. The sound remains of a seamless, mellifluous whole, such that I was continually reminded of full-range electrostatic speakers. When I turned to one of the ‘show­off’ recordings in my arsenal, the 60-year-old score to The Music Man, the spoken-word ‘Rock Island’ verbal assault that opens the post-overture proceedings was presented as what is best described as a holographic spatial event.

Why is this important, or, crucially, beneficial? Because that is one of the most irritating experiences in the history of Broadway, despite the recording being awarded ‘Best Original Cast Album’ at the first Grammy Awards ceremony in 1958. It’s just a bunch of whiny people shouting at each other in a rhythmic pattern. Hearing it once is enough. But so life-like was the reproduction through Luxman’s CL-1000 that I was drawn in, with spider/fly irresistibility. Hell, I even ‘Gary, Indiana’, which was sung by a screeching, lisping 11-year-old.

Is rendering the unlistenable ‘listenable’ a virtue? I can think of no higher compliment for a piece of hi-fi equipment. After all, it’s one of the bases of my obsession with open-reel, which even has me playing Ray Conniff, Mantovani and the like. Which led to another revelation: what the CL-1000 does with massed strings and huge orchestras is something to behold.

It was, however, an SACD that had the greatest impact. (I beg you: try it!) As dazzling as is The Thelonious Monk Quartet’s Monk’s Dream on One-Step LP, the SACD should be regarded as a milestone in this digital format. Via the CL-1000, it recreated the necessary club-like intimacy small-ensemble jazz albums demand to sound of their best.

The CL-1000’s part? It reaches into its own past, as well as that of the music itself, to deliver such vibrancy and realism that one might even suggest it is a time machine.

HI-FI NEWS VERDICT

At the risk of alienating those of you who think hair shirts are comfortable, the Luxman CL-1000 unashamedly marries truly stellar sonic performance with the sort of perceived value – and build quality – that eludes much of the high-end. It is a delight to use, it leads to hours-long listening sessions and it is so gorgeous that you’ll want to fiddle with the controls just for the tactile rewards. Magnificent!

SoundQuality: 90%

LAB REPORT – LUXMAN CL-1000

With the LECUTA volume cranked fully clockwise, maximum gain is +15.1dB (XLR in/out) with a channel imbalance of 0.12dB at +6dB gain. Maximum output is a substantial 19.5V with distortion increasing steadily with level from 0.0025%/100mV to 0.014%/1V and 0.15%/10V. This holds true from 100Hz-10kHz but THD increases marginally at higher frequencies (0.032%/1V/ 20kHz) and more obviously so at very low frequencies to 0.08%/ 20Hz and 0.9%/5Hz. This is more likely a function of the input and output coupling transformers than the dual-mono E88CC tube line stage [see Graph 2, below]. The triode stage is also very quiet, revealing an A-wtd S/N ratio of 100dB (re. 0dBV) and a residual noise of just –97dBV (14μV). The response is extended, showing a lift in the ultrasonic to +1.7dB/100kHz but, more worrisome for vinyl sources, a +12dB spike at 3Hz. The low cut filter [dotted trace, Graph 1] is mandatory for LP-based systems.

The CL-1000 has a versatile MM/MC phono stage even if the gain is not exactly as advertised! In practice the ‘+38dB MM’ input is closer to +54dB while the +57dB and +66dB MC options (40/10ohm loading, respectively) are closer to +73dB and +76.5dB. This means the CL-1000 is rather better suited to low-output MMs and MCs than you might suspect, without there being a trade-off in either the input overload margins or S/N ratios. In MM guise the CL-1000 has a sensitivity of 2.1mV with a generous limit of 90mV (32.6dB headroom) and a wide 86.2dB A-wtd S/N ratio. For MC (low/medium and high gain) the figures are 225μV and 150μV for sensitivity with overload limits of 10.5mV and 7.5mV, and 73.6dB/67.0dB for the S/N. Clearly ‘MC Low or Med’ are the settings to choose for 95% of likely MCs.

Output impedance (red infill) versus MM/Line response (black, solid line; low cut filter, dotted)
Distortion versus extended frequency at 0dBV (Balanced line input, red; MM phono input, black)

HiFi Review Products of the year 2019 Loudspeaker “YG Acoustics Hailey2.2”!

可以肯定的有二;一,就是 Hailey 2.2 的 BilletDome 高音可以去得好盡,40kHz ±1dB 這一數據,與聽感相符;二,Yoav Geva 兩年前在接受本刊訪問時提及,利用 CNC 銑製出來的鋁合金支架,令軟膜半球高音得到剛性,又保留後者的聲音特質以及阻尼性能,化解僅存的金屬共震問題,亦與實際聽感一樣,更多出一種幼細、平滑和精緻,不帶一絲刺激或是毛刺,一切都極為精細幼滑。同一時間,又如其他兩隻單元一樣, 遠比想像中受得力,應該說是「極之受得力」,無論如何都帶着從容。 這一種遊刃有餘,不是動態有壓抑,剛好相反,Hailey 2.2 的動態對比,無論大小都不覺有留力,也不覺有流失,更不覺任何與「快聲」不相符的表現,再快、更大動態,都不失細緻,亦不會為聆聽者帶來壓力,也沒有半點粗糙。

活力、流暢,固然是 Hailey 2.2 強項,只是最明顯的還是細緻度,不同音樂、不同編排、不同動態,都不會失去從容氣度,不會出現半點沙石,而且是在不流失細節的情況下,令一切聲音都變圓滑好聽。畢竟高級 音響不是用來工作,不是讓你去本找錄音製作不足之處,想要挑骨頭的 話,請另覓其他工具吧。

Hailey 2.2 是高級音響,用家購入它,再為此買入其他配套,想必是 為了享受音樂,亦信任設計師的品味,而不是要你去挑剔我喜歡的音樂。 這款揚聲器的確可以展現出音樂之美,工整、精緻、敏銳,可以充分帶出不同音樂人、歌手各種大小特質,但完全不會苛刻。它懂得以宏觀為先, 微觀部分雖然也十分細緻,卻不會努力搶鏡,不會令你一開始就被細節所吸引,而是給你一種剝洋蔥式享受,去感受整體之美,再一層一層了解其局部變化。

Hailey 2.2 可稱得上直接,音色中性,動態、聲音訊號交代完整,又給你一種潛力還未被搾盡的感覺,沒有任何緊張,永遠儀態萬千。就是這樣,它並非奔放型,總是氣定神閒地把音樂動聽之處一一重現,然後在不影響像真度的前提下又不急不躁地收起不夠「美麗」的細微枝節。 例如聆聽平井堅的《歌バカ》,平井的聲音偏向尖細,不是厚潤雄渾型,人、假聲轉換算是頻繁,Hailey 2.2 充分重現當中的轉折、變化,又 因為中音密度足夠,所以聽起來不會帶有妖氣,也不會粗或薄。乾淨中不 覺乾寡,雖然沒有強調水分,但與乾、粗還有好一段距離,亦示範了咬字 清晰其實無需強化齒音的。 音場、定位是這對揚聲器另一強項,受益於準確相位,令音像十二分清晰,定位沒有偏差,輪廓亦沒有模糊,更不會因動態起伏而變化,非常 安定。前後層次其實比左右闊度更加吸引,這種前後定位並不誇張,聽起 來有種「正是如此」的自然感,但不用誇張化,亦可清楚聽出不同音像的 前後位置,而且無需把自己固定在皇帝位,都可以聽得到上述一切,因此,Hailey 2.2 是一款眾樂樂的揚聲器。

轉載自 HiFi Review 第397期 / 陳偉昌

HiFi Review Product of the year 2019 Pre + Power Amplifier “soulution 325 +311”

老總:「唔⋯⋯我認為這套 soulution 325+311 前後級,足 以打破音響界一些固有的看法。相信廠方有金耳朵協助校 聲,因此這套機的聲音,明顯比其舊機種進步,聽感十分悅耳自然,充滿人情味,可以為交換式電源擴音機平反。 「此外,311 後級的阻尼系數超過 5000,超越市面大部分後級,把大房 B&W 802D3 的低音單元控制得十分理想:低音反應敏捷、層次分明、厚度適中。不過配搭上要注意,這類高阻尼系數的後級,若配搭某些密閉音箱設計的氣墊式低音喇叭,低音就可能會收得過分乾淨,略欠餘韻墊底。這套前後級的力水亦充足,相當爆得,相信這與機內備有重料濾波電容陣大水塘,不無關係。」

毒癡:「High end 機種用交換式電源,是頗富爭議性的。發燒友多認為它乾淨清晰有餘,韻味情感不足。但作為交換式電源石機,這套 soulution 簡直有如喬裝的優質三極管膽機,高中音通透幼細,柔韌流暢;論甜美和暖意,或許稍遜於三極管,但這反而突顯 soulution 較為原音中性,讓發燒友更容易按個人口味,在配線和輔件上花心思校聲。事實上在試音的配搭過程中,我們發現這套機對不同線材的反應特別敏感,開聲不消十秒已經聽出分別。 「此機甚具味道,但絕非來自糖衣音色,而是其細緻的微動態表現,這包括準確拿捏到強弱音的起伏變化和速度的徐疾有致,而且因為有足夠的泛音尾韻和弱音殘響,能造成新音剛至而 前音餘韻未了,於是加強了音符間的連貫纏綿,所以不論表達樂 意的激昂奔放,還是柔情優雅,都能得心應手。

「部分採用交換式電源的原子粒機,每每被詬病為低音厚度不足,下潛不深;但今天這套 soulution 和大房系統配搭出的效果,低音的質和量都非常平均,曾經中途換上力量型的線材進補,soulution 亦能馬上反映出來:低音更飽滿有力、厚重深潛。 平心而論,某些跟 311 輸出功率相若,價位高但用傳統電源牛的巨無霸後級,低音的確更雄渾威猛,爆棚時更地動山搖,但這類 機種又很少能夠做到 311 這麼優異的低音層次和收放速度。」 老總補充:「另一項要平反的,就是很多發燒友容易『以價論聲』。要知道瑞士 high end 機的價格一向偏高,但這套瑞士  soulution 前後級加起來才十多萬,聲音質素卻跟不少更昂貴的前後級不遑多讓,某些地方更有超越之勢,絕對是性價比高,抵玩 到極!」 叮噹有感而發:「今天試音時,我有好幾次堅持要播完整段 樂曲,原因是播放效果非常觸動心靈,聽到不想亦不忍音樂中 斷!這除了因為 soulution 本身靚聲外,大房的器材配搭得宜亦是主因。我也體會到,一些優秀的現代膽機和石機,越來越具備彼此的長處,對音樂的忠實演繹,可謂膽石一家、殊途同歸!」

轉載自 HiFi Review 第402期 / 叮噹 x 毒癡

PATHOS – KRATOS 合拼擴音機 – 膽石混合出感情與力量

KRATOS 是希臘神話人物,代表了力量,用作為擴音機的型號,任何人都可意會到背後的意思! PATHOS(意大利)數年前推出 LOGOS 合併擴音機,憑著超級重型供電電路,以鋼材製造屏蔽盒子,杜絕干擾影響線路,配上壁壘分明的對稱全平衡線路,令發燒友大呼超值!事隔數載, KRATOS 比 LOGOS 更為強大,輸出是以往的一倍,機體依然重如大石,頻應上延至過百仟赫茲,控制低音的阻尼系數張弛有道,驅動力水與控制表現當然不成問題,但吸引我的不單只是豐富用料和效能,而是它的身份,既是擴音機亦是耳擴,兼容前級輸出使得搭配方面進可攻退可守,可說堅實的器材,實力無可置疑!

全盤用料加碼提升

KRATOS 的外觀特色像機甲戰車,擴音機兩側裝有鋁合金散熱片,這兩組鋁散热片並非常見富有侵略性的黑色尖角鰭形,而咦勵L 是切割精細兼且充滿金屬質感的品牌名字,配上咦四平八穩的機體,渾然滲出剛烈味道,不諱言,這個造型加上體重40kg,令我想起舊日阿美利堅的音響,未真正聽聲已估計到驅動與控制該有出色表現,不是我迷信重量高就會好聲,事實是 KRATOS 配備了重型變壓器,還要加上鋼殼屏蔽,這個供電構造是沿於 LOGOS,不過,這次的電容數量是增加至一倍!總共 8支紅噹噹的 22,000uF 電容,全是意大利生產,根據上代的線路規劃, KRATOS 繼續採用獨立輸出電壓給左右聲 道,及全平衡左右對稱放大線路,每邊使用 了 10餘枚 MOSFET(半導體場效電晶管),值得一提是機內的接線盡可能縮短和採用直接焊接,而棄用匯排 流連接,這樣做是為了保持訊號的純度, 從整體結構而言,KRATOS 可說是 LOGOS 的進階版本,基於加強了供電用料,輸出功率自然相應提升至 200W x 2 / 8Ω,這又是一倍的分別,除此之外,機背的連接介面亦有輕微改動,在原有的 2組平衡輸入及 5組非平衡輸入端子以外,多加了 1組繞過前級處理,直達後級放大的平衡輸入端子,各組輸入同屬於模擬格式,但可加裝同廠製作的 HiDAC MK2 解碼模組,播放 PCM DXD 及 DSD 128 數碼音樂,說起來,現今的廠牌對於插卡模組不再存有偏見,模組化更是一項趨勢,畢竟是很方便嘛,用家是有需要才會購買,完全影響不到器材本身的質素,既有靈活彈性又不折損音色,那有何不可呢?!

鐵漢唱出柔情

晶體管放大與膽機是兩種截然不同的表現,聲音一軟一硬各走極端,偏偏又能共存,互補長短!只能說「膽石」混合放大是別有一番滋味,事實上,KRATOS 播放女聲和古典音樂,特別是絃樂,聽感是份外嫩滑,執筆時想起當晚開聲,那刻引起我注意是高頻聲音升了格,平日我聽慣了晶體管擴音機驅動 Morel Octave Signatue 書架喇叭,與這對書架喇叭相對了數載,深知道它的半球體軟膜高音單元,鮮有像此刻幼細如絲的輪廓,滑如牛奶的聲音,幾乎能肯定是 KRATOS 的功勞了,當時播放陳潔麗「1/2」專輯,Lily 從來都恰如其份掌握感情,這晚我熟悉的 Lily 歌聲竟感覺多了一份女性嬌媚,〈情迷Milano〉流露了跳脫活潑感,她以降半度的唱法演繹出〈天生一對〉,營造出兩人合唱效果,在 KRATOS 播放底下真是維妙維肖,這次不單只Lily歌聲吸引,就連男聲趙鵬亦令我非常投入聽他唱出每字每句,人聲低音炮〕是他的聞名作品,我擁有一張 UHQCD 版本〈閃亮的日子〉,拿來一放,打從「是誰.…」那句起,我已被磁性嗓音懾著,(被遺忘的時光)曾幾何時被音響店鋪播到爛熟,是夜又再重溫,只覺歌聲中滿載感慨,趙鵬低沉的唱腔令無奈感覺加倍入肉,過去聽他的歌我是覺得喉頭音運用得有點過多,似是為了配合低音炮形象才刻意壓低,但今次卻完全地改觀,我認同他是唱得之人,這次聽得很清楚趙鵬運用丹田氣和控制呼吸力度的技巧,不需要花巧已很吸引,KRATOS 將過往迷糊感覺洗去,換來有血有肉的實在聽感,播放出的每首歌都能傳情達意,又如播放同一張專輯的〈味道〉,未有聽到歌聲已被鋼琴彈出的前奏迷倒了,這段引子帶來的效果並非所謂發燒境界,而是帶有親切熟悉的感染力,如像聽了故事的開端,期待接下來的主旋律出現,若沒有這次的經驗,我是想不到趙鵬的歌聲也可以很輕很溫柔,全然唱出了歌詞裡故事的感覺,毫不張揚的技巧令我重新喜歡上這專輯,區區兩支 ECC8O3S 管配合A類線路用作前級放大!想不到發揮會是如此理想,不得不服 PATHOS 的設計啊!

潛得低打出勁力

KRATOS 不僅令人聲感情變得豐富,它對低音單元的阻尼控制,及驅動力水也有瀟灑表現,雖然我心愛的 Octave Signatue,低音單元是 5吋半,若論聲音威勢實在算不上什麼,但它也不是省油的燈,承受功率可從恆常 120W 躍升至峰值1000W,其分頻網絡採用了二階 12dB/Octave,很多書架喇叭只是一階分音哩!還未說頻應可延至最低 20Hz,最高 30kHz,配合日本 [TAOC高丘]一對灌沙喇叭腳,中低音表現令我滿意,今次由KRATOS驅動,播放Abbado指揮倫敦交響樂團奏出「圖畫展覽」(1982年DG西德版CD)時也不失禮,在最終章〈基輔大門〉我感受的效果與常聽的大植英次那版本非常不同,LOS 奏出的快慢節奏沒有那麼的肉緊,也可以說不太刺激爆棚,但由於定位清晰,加上合理的音場深度,使我聽得忘形,毫不克制地開大音量,提高聲壓後音場得以擴闊,樂器的聲音卻沒有因此而變得巨大誇張,部份樂器更大有搶耳之效,定音鼓和銅管樂器便是了,滿滿的密度散發出樂器質感,我特別喜歡臨近結尾的吹奏部份,聽到高頻的延伸流暢之餘更不乏光亮感覺,而大嗚大放的銅鈸和定音鼓聲也不生硬,播至最後的合奏,聲音更是燦爛悅耳,我只能說整首曲在生動演繹下一氣呵成結束,廳感相當痛快!之後我嫌未夠,拿來一張「三國一見龍卸甲」33轉黑膠,繼續開心地放肆!唱片A面第一首就是〈五虎封將〉,KRATOS 順勢播出唬嚇吹響號角聲,隨之而上的吶喊聲像從兩邊喇叭圍向我,此刻低頻的厚度和下潛表現,比起剛才播放 CD 更為凌厲,難得是播出了墊底的一浸低頻,襯托得中高音格外豐富,輕易營造出具有前後深度的輕重鼓聲,當然,KRATOS 不止於力量表現,播放〈三國〉時,吹笛、琵琶、結他、打鼓、敲擊金屬樂器.…通通如數家珍!展現於從容音場裡,播了這些音樂後,我感覺 KRATOS 很擅長表達出定位和音樂比例,而控制力來得靈活,無論播放爆棚或是「見龍卸甲」這類刺激聽感的音樂,低音都不會衝前,甚或過份地擴大,純粹表現出力度與速度,我相信 KRATOS 若配上座地喇叭,發揮將會是更好。

總結

KRATOS 的分析力是可媲美一部用料上乘的兩聲道前級,驅動部份的表現更不用多作比喻,徹頭徹尾就是後級該有的表現,PATHOS工程師不過是把兩部器材結合成一,而在線路架構上已盡量避免了互相干擾,對於空間有限制的發燒友而言, KRATOS 確可滿足質與量的高要求。至於實際在操作上需要注意就是別太心急,畢竟是用了8支大電容,由關機至重新廠動後,需要少許時間來回復至理想工作點,其實不用很長時間,按這次測試的經驗,由待機狀態至聽到圓滑高音,大概是兩三首歌曲的時間吧,隨著播放的時間耐了,中低音會表現得愈穩定,我試過有兩三個週末,聽歌時間是超過大半天, KRATOS 一直穩定地播歌,溫度也是正常,因此,發燒友或準用家不必擔心因為用了大牛加上一堆大電容會令溫度提高很多,KRATOS 是很可靠的哩!

轉載自:音響技術 #461

Social media & sharing icons powered by UltimatelySoc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