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XMAN 日本精神在燃烧! (上)

得知有機會赴日採訪Luxman原廠,我的心中一方面充滿期待,另一方面卻又充滿疑慮。期待的 是Luxman歷史長達九十年,堪稱是日本音響工業發展的元祖,這次採訪毫無疑問是通盤了解日本音 響發展歷史的最好機會。擔心的是Luxman在1980年代經營權曾多次易主,出發之前,我甚至不確定 Luxman現在到底還有多少產品在日本國內生產?如今的Luxman又到底還能保有幾分當年精神?這 一切的一切,都必須等待親自到訪Luxman公司才能解答。在完整介紹Luxman歷史之前,我可以先 告訴大家,如今的Luxman狀況好極了!他們不但100%獨立運作,100%主導產品研發,而且目前所 有產品線都已全部移回日本國內生產製造,從最頂級的旗艦到最入門的USB DAC耳擴皆然。這次的 Luxman採訪,也是一趟令我震撼與感動的音響原廠之旅,所有大家心目中對於日本最高品質、日本 極致工藝、日本職人精神的美好想像,我在Luxman原廠中都完完全全親眼見證。原來「日本精神」 並不是口號,也不是只有在日劇中上演的情節,而是發生在Luxman每一天的運轉、保存在Luxman 每一件產品中的事實。至於Luxman波瀾壯闊的九十年歷史,我必須老實說,真的比任何日劇都要精采,都還要激勵人心!

01. 歷史篇,日本音響發展史的縮影
02. 專訪社長 土井和幸
03. 獨家技術剖析
04. 直擊研發與維修部門
05. 五嶋電機工廠巡禮

01. 歷史篇,日本音響發展史的縮影

Luxman 的前身是專賣畫框與書畫的錦水堂,早川迭雄在這裡成立了無線電部門, 從販售歐美進口的電子零件與材料開始做 起。

Luxman創立於1925年,去年才剛慶祝九十週年。大家對於1925這個年份可能沒有什麼概念,讓我們先看看這個數字在音響發展史中的份量有多重。綜觀歷史最悠久的現役Hi End音響品牌,唯二可與Luxman比擬的只有1926年創立的英國Tannoy與德國ELAC,其他音響迷認為歷史悠久的音響品牌,與Luxman相比都只能算是「年輕

」後輩,例如JBL創立於1946年,McIntosh創立於1949年,Marantz創立於1951年,B&W創立於1966年,Audio Research創立於1970年。發現了嗎?以上歐美音響名廠都是二次大戰之後,民生消費與娛樂需求大幅成長之後才創立的品牌,像Luxman一般從無線電廣播肇始之初就已創立,並且經歷二戰洗禮,而至今依然存活的廠家,真的屈指可數。讓我們再與日本國內的音響品牌相比,歷史唯一可與Luxman相比的只有1927年創立的日本勝利株式會社,不過那是美國Victor在日本的子公司。Yamaha雖然早在1887年就已創立,但那時他們是樂器公司,直到1954年才開始推出音響產品。其他如Pioneer(1938年)、Sony(1946年)、TEAC(1953年)、Denon(1963年)等品牌,時間都比Luxman晚上一截。至於在日本Hi End音響領域一直與Luxman並駕齊驅的Accuphase,創立時間是1972年,在輩份上只能算是Luxman的小老弟。當然,音響品牌的地位不能只看輩份,日本許多電子企業或集團的規模都比Luxman大上許多,但是能以一個純Hi End音響品牌,而在日本甚至全球音響展業發展史中展現深遠影響力的,恐怕只有Luxman一家!有關Luxman的歷史,「音響論壇」在103期曾經做過一次完整的報導,不過那一次本刊並沒有親自採訪日本原廠,而是根據日文資料整理而成,內容雖然已經非常詳盡,但畢竟是二十年前的報導,許多讀者並未讀過。本篇原廠採訪則補充Luxman近二十年的事蹟,並且根據原廠提供的歷史資料進行增補修正,不但再一次完整呈現Luxman九十一年的歷史,也希望藉此整理出日本音響產業發展的興衰脈絡。

錦水堂時期:從玻璃水族箱出發

回顧Luxman創始的源頭,最早可追溯到1897年創立的「早川商行」,這是一家在大阪專賣玻璃的廠家,乍看似乎與音響毫不相關,不過創始人早川卯三郎可不是個普通的玻璃工匠。這位早川先生似乎天生就是一位發明家,對歐美的科學技術尤其感興趣。他發現那時日本人都是把金魚養在陶缸或是缽盆中,只能從上方欣賞金魚,於是他靈機一動,用玻璃板與金屬框做成透明的箱子,將金魚養在裡面,大家就可以從各種角度欣賞金魚的姿態。這個發明在當時大為轟動,製作玻璃「水族箱」成為早川商行最大的業務,公司名稱也因此改為「錦水堂」。錦水堂當時除了賣水族箱,也兼賣與玻璃相關的畫框,不但做起書畫生意,藝術品味頗高的早川卯三郎還自行製作明信片出售。有一陣子明信片庫存過多,於是早川先生想到一個點子,用自己研究設計的投幣式自動販賣機銷售明信片,這雖然不是日本第一台自動販賣機,不過絕對稱得上是當時最早誕生的自動販賣機之一,對一般人來說是極為罕見而新奇的發明。這個奇特的機器當然又再一次造成轟動,大阪民眾為了一睹自動販賣機的風采,無不充滿好奇的帶著錢來投幣購買明信片,錦水堂一時之間門庭若市、生意興隆。你可以想像嗎?如今我們習以為常的玻璃水族箱,以及被視為日本街頭文化象徵的自動販賣機,竟然都與Luxman有關!早川卯三郎勇於創新突破的精神、高尚的藝術品味,以及對歐美科技的開放態度,不但影響了Luxman的未來發展,也深深烙印在Luxman的基因之中,形塑了Luxman的企業文化。據說早川卯三郎晚年醉心於鑽研日本庭園藝術,不安於現狀又追求完美的他,一生搬家超過二十次。錦水堂的事業則由他的次子早川迭雄與三男早川錦治繼續承傳。

無線電解禁,新世紀的開始

關東大地震後,日本政府解除民間無線電 禁令,早川兄弟自行研發的無線電設備大 受轟動,圖中可見錦水堂店內琳琅滿目的 電子元件。

早川卯三郎的長男早川富之助畢業於日本關西高商學院,他遺傳了父親的冒險精神以及對歐美文化的好奇心,成為當時日本極少數的美國留學生,並且在美國在長期定居。次子早川迭雄也不簡單,他繼承了父親的科學研究與實驗精神,中學時就對化學產生興趣,據說有一次自己在家中進行化學實驗,結果不慎發生爆炸,把家人都嚇壞了,從此不准他繼續進行化學實驗。不過,這個禁令並沒有澆熄早川迭雄對於科學研究的興趣,不玩化學之後,他開始迷上當時技術剛起步的無線電領域。那時美國的無線廣播正快速發展,但是日本對於無線電的政策相對保守,不允許民間公開製造、販售無線電設備。早川迭雄只好一方面看著哥哥從美國寄來的最早期無線電刊物「RadioNews」,一方面在家中偷偷架起天線,開始秘密研究無線電技術。1923年9月1日,日本發生芮氏規模高達7.9級的關東大地震,死亡及失蹤人數超過14萬人。日本政府在救災的過程中,發現無線通訊的重要,於是解除禁令,反過頭來鼓勵民間發展無線電傳播技術,並且允許民間成立無線電台。早川迭雄聽到消息,知道他暗中研究的無線電技術終於派上用場,立刻說服父母,於1925年在錦水堂店裡設立了「錦水堂無線電部門」,與三弟早川錦治聯手開始販售歐美進口的電子零件與材料,並且發售自己設計的無線電套件與成品。同年NHK無線廣播電台創立,日本的無線電廣播產業正式起飛,Luxman波瀾壯闊的九十一年歷史,也從此揭開序幕。

進駐甲子園,Lux 闖出名號

Luxman第一代與第二代社長早川迭雄與早 川錦治兄弟合影。

錦水堂的無線電產品由於物美價廉,很快就在日本無線電業界造成轟動,連當時豪華至極的高島屋百貨大阪店,都使用錦水堂製造的擴音廣播設備。錦水堂無線電的名號一時之間從大阪傳到全國,業績扶搖直上,原本賣畫框與進口書畫的店面已經無法容納,於是早川迭雄將錦水堂無線電部門遷移到大阪南船場中心,鄰近心齋橋精華地段,並且將公司名稱改為Lux。為了因應市場需求,Lux公司在此時設立了自己的板金工廠,開始製造機箱與金屬材料,同時也開始自行製造變壓器,甚至成立了公共場所擴音設備部門,專門為大型公共場所設計擴音設備,公司規模不斷擴大。當時連名震全日本的甲子園球場,也使用錦水堂製造的Lux-753擴大機與Lux-1050號角喇叭擴音系統,在十萬人的大型球場中,展現Lux的技術實力。735擴大機成為二次大戰前,日本最超值、最暢銷的擴大機,早川迭雄也成為Luxman歷史上的第一代社長。

日本第一本電子技術刊物

在當時,無線電接收機(即今日的收音機)畢竟是昂貴的玩意兒,一般人根本買不起。早川迭雄腦筋動得快,立刻想到借助老家的玻璃技術,在公司門面打造超大展示櫥窗,不但日夜播放廣播,還在櫥窗內擺了一套從美國引進的罕見電動火車模型,此舉立刻吸引許多民眾隔著櫥窗駐足欣賞,人潮久久不散,成功製造話題。另一方面,早川迭雄還著手發行「錦水堂Radio Book」,成為日本第一本電子技術刊物,標榜「只要讀過一遍,你就可以成為無線電專家」。內容除了取材歐美刊物,還加上兩兄弟親自實驗之後的組裝、改良的設計,線路改採日本國內可以買到的零件,讓日本玩家可以真正實作。由於錦水堂的主業是書畫買賣,對於藝術設計的要求特別高,所以這本刊物不但圖文並茂,內部以工筆繪製的線路圖、組裝立體圖與相關插畫更是精緻無比,配上以大型鉛版印刷的內文排版,讓這本當時售價1日圓的刊物大受業界專家讚賞,再版數量多達十四次,對於開啟民眾對無線電與早期音響的興趣與認識,產生了非常深遠的影響。

Lux在這個時期還有許多創舉,例如自己發行「錦水堂新聞」刊物,配合當時剛創刊的「MJ無線與實驗」雜誌進行宣傳。推出「Lux徽章」,提升用家的品牌忠誠度。還在產品說明書中,附上名為Lux Data Sheet的消費者問卷,堪稱是市場調查的元祖,可見Lux的靈活思維與前衛創新作風。

二戰時期:蟄伏再出發

1931年起,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民間對於擴大機的需求大減,Lux不得不將金屬工廠與變壓器製造廠合併以減少開銷。1943年,Lux被軍方徵召,開始從事軍用航空無線電與相關設備的研發生產,為了符合軍規嚴格標準,Lux的無線電技術不斷精進,後來將無線電發射機獨立為一個部門,成為日本頂尖無線電品牌Standard的前身。1945年2月開始,美軍開始對大阪進行一連串空襲,史稱大阪大空襲,Lux公司附近遭到嚴重破壞,還好即時搶救,公司倖免於難。

早川兄弟將電子元件與最早期的收音機放 在大型櫥窗展示,吸引好奇民眾駐足圍 觀。

戰爭結束之後,民生物資匱乏,一般人根本無力購買音響擴大機這種非必需品,Lux只好回頭生產開關、變壓器等零件。1948年,早川迭雄因病引退,第二代社長由三弟早川錦治接任,開啟一連串改革計畫,第一步是發行類似戰前的技術刊物,重新喚起大家對音響的興趣。第二步是執行「特約經銷店」設略,在簽約的店面中展示、販賣Lux產品,一時之間,Lux的產品開始大量出現在東京、名古屋、京都、神戶及大阪等主要都市,曝光度得以大幅提升。

依然先進的OY輸出變壓器

二戰之後,33 1/3轉的LP與45轉黑膠唱片開始普及,唱片與音響產業一片欣欣向榮。大家對音響重播的表現日益重視,影響真空管擴大機表現至鉅的高頻寬輸出變壓器,也就成為各大音響廠研發突破的重點項目。Lux從創業之初就專精於變壓器製造,技術實力原本就領先業界一大步,戰後戮力研發,首先在1948年發表了使用於調諧器的Lux-107型高品質中周波變壓器,1952年再發表獨家OY-15型輸出變壓器,隨即榮獲大阪年度最優秀賞,品質與性能在當時獨步業界,無人可及。這項技術一直延續至今,即使歷經六十四年,依然是Luxman管機好聲的重要關鍵,性能沒有絲毫落伍過時之處,可見Lux的變壓器技術有多先進!

前衛的負回授理念

在此同時,Lux也開始注意到負回授線路對擴大機的影響,他們發現在放大線路施加大量負回授,雖然可以改善非線性失真,讓擴大機工作更穩定,但是同時卻也會產生大量相位失真。Lux的研究結論是,負回授是影響擴大機表現的關鍵,在理想狀態下,盡可能不依靠負回授的擴大機,才是真正優秀的擴大機。於是在Luxman的技術演進史中,這個信條成為他們研發擴大機的最高指導原則。1955年,Lux首先發表Crossover Negative Feedback技術,取得包括美國在內的世界專利。1984年研發成功的Duo-Beta雙回授技術,設計概念至今依然前衛。如今Luxman擴大機採用的獨家ODNF技術,就是此一信念不斷淬鍊改良後的技術結晶。

1958年,Lux終於推出戰後第一款完全自行研發、組裝的Hi End級MA-7A單聲道真空管擴大機,每聲道使用兩支6CA7/EL34真空管,輸出功率高達60瓦,以當時的管機技術而言,堪稱是不折不扣的大功率擴大機代表作。此時Lux的資金已經累積到90萬日圓,隔年更增資一倍到180萬日圓。Lux發展至此,不但完全從戰後恢復元氣,氣勢甚至更勝當年。1961年,Lux正式更名為Lux株式會社(Lux Corporation),準備朝向Luxman的全盛時期邁進。

1960年代:創意大爆發

左邊的機器就是二戰前日本最暢銷的Lux- 753擴大機,前方則是早川兄弟編著的 「錦水堂Radio Book」。

1960年代,唱片工業從單聲道正式進入兩聲道時代,立體聲音響開始普及,帶動音響市場的另一波成長契機。Luxman的研發與創意在此時大爆發,幾乎每一款產品都在音響發展史上留名。1961年,他們推出第一款立體聲綜合擴大機SQ-5A,以獨特的表頭與金屬印刷機箱贏得大阪設計大獎,成為當時的熱門商品。1962年有兩款重要產品推出,其一是SQ-65真空管前級,搭載了Lux獨創MFB(Motion Feedback)技術,可以偵測喇叭單體的運動狀況,利用回授線路即時補償,即使以今日的技術層次檢視,都是非常先進的概念。其二是PZ-11,這是Lux第一款晶體前級,體積非常精巧,使用兩顆9V電池供電。1966年,Lux大膽捨棄自家引以為傲的輸出變壓器,突破技術限制,推出不使用輸出變壓器,技術難度非常高的OTL(Output Transformerless)管機MQ-36,是當時最早將這項技術商品化的廠家,Luxman品牌名稱與書寫體商標也在此時出現。1965年,Luxman推出WZ30真空管AM/FM收音機,配備自動訊號穩定、訊號加強、雜訊消除等多項先進技術,成為當時收音機的最高峰傑作。1968年推出SQ-505/507晶體綜合擴大機,「500」這個編號自此被Luxman綜合擴大機一路沿用。

38系列誕生

在整個1960年代,Lux雖然名機備出,但是對Luxman最重要的一款產品,毫無疑問是1963年推出的SQ-38真空管綜合擴大機,這款輸出功率10瓦的管機以優異的性能、優美的音質與木殼經典造型在當時大熱賣,接下來從SQ-38D、SQ-38F一路演進,發展到1970年的SQ-38FD時,銷售盛況簡直可以用賣翻了來形容,幾乎單憑這一款產品的獲利,就讓Luxman在大阪蓋起雄偉的「L」型總部大樓。這棟大樓落成於1977年,樓高八層,一樓餐廳竟然可以舉辦婚宴,至今仍有Luxman老客戶在這裡舉行結婚典禮,可見樓面佔地之大!可惜此樓如今已經拆除改建,我們也只能從大樓照片遙想Luxman當年盛極一時的豐功偉業。

1970年:邁向全盛顛峰

當時被甲子園棒球場採用的Lux-1050號角 喇叭,在十萬人的大球場中展現Lux的技術 實力。

時間進入1970年代,世界經濟迅速成長,日本也從戰後復甦,以家電產業稱霸全球。這些電子大企業眼見音響產業勢頭正旺,當然不會放過這個重點市場,開始憑藉龐大研發資源,跨足音響產業。許多日本Hi End音響品牌在此時創立,例如Mitsubishi推出Diatone、Panasonic推出Technics、Toshiba推出Aurex、Kenwood推出Trio、Pioneer推出Execlusive等等。當時歐美音響仍以真空管擴大機為主,日本則挾其晶體技術優勢,企圖以晶體擴大機進攻歐美市場。可惜的是,日本的音響策略雖然對全球Hi End音響產業造成本質上的衝擊,但是在商業上卻不是非常成功。許多人認為這是日本音響的聲音走向不合歐美市場胃口,但這個看法並不正確。日本Hi End音響之所以無法打進歐美市場,主要原因有二:第一,當時日本企業企圖以大量生產的中低階音響產品進攻歐美市場,但是在品質上卻又無法妥協,導致成本太高,利潤太低,歐美音響業者的接受度自然不高。第二,Hi End音響不同於家電產品,技術層次較高,尤其日本Hi End音響當時具備許多創新技術,但是保守內斂的日本業者卻因為語言障礙,無法充分向歐美市場完整介紹自家技術優勢,銷售因此難以突破,造成當時日本許多音響產品雖然優秀,但卻只限於國內銷售的奇特現象。

成功進軍海外市場

Luxman也像其他日本音響品牌一般,陷入外銷困難的窘境嗎?情況大不相同。當時Luxman雖然遭受大企業跨足音響產業的挑戰,但是堅持頂級Hi End的品牌形象卻深植人心無法取代。你可能無法相信,1970年後期到1980年前期,Luxman的海外銷售竟然佔80%,國內銷售只佔20%,與其他日本音響品牌侷限於日本國內的處境完全不同。Luxman的海外銷售之所以成功,與1970年接任第三代社長的早川齊密切相關。他是早川迭雄的長男,畢業於關西大學商學部,1954年進入Lux工作,1957年就升任專務締役,在公司早已展現影響力。早川齊是一位充滿魅力的領導人物,個性豪爽又有著細膩體貼的心思,據說他總是刻意在下午五點左右拜訪Luxman經銷商,隨即吆喝眾人ㄧ同晚餐,費用當然是社長出錢。

Lux於戰後推出的第一款完全自行研發、組 裝的MA-7A單聲道真空管擴大機,輸出功 率60瓦,在當時堪稱大功率擴大機的代表 作。

直到今日,仍有許多大阪老資格經銷商對這位社長感佩不已。在Luxman的歷史中,早川齊也是一手掌握Luxman命運的關鍵人物,Luxman在他的掌舵下邁向顛峰,卻也在他手下經歷風雨飄搖的黑暗時期。許多人或許認為Luxman王國在他手中傾倒,但其實日本音響界對早川齊的評價非常正面,認為他在公司最低潮的時期,依然竭盡全力為品質把關,並且始終以復興Luxman昔日榮光為己任。他與Luxman傳奇設計者上原晉聯手期間,更塑造了Luxman充滿音樂性的聲音風格。綜觀全球音響產業,幾十年來有多少經典名廠灰飛湮滅,或是精神盡失徒留品牌名稱,但Luxman卻能度過重重危機,至今依然堅守最高品質與最高音質的Hi End精神,我想早川齊社長絕對居功厥偉。

Tim de Paravicini 的加入

早川齊接任社長之後,做了一個重大決定,成為Luxman成功進軍歐美市場的關鍵,那就是大膽任用年輕工程師Tim de Paravicini進入研發部門。如今音響迷都知道Tim是音響大師,但是在1972年,Tim只是個二十多歲的小伙子,在南非音響界發展,曾經替幾個搖滾樂團設計過音響系統,並且替一些音響店擔任諮詢工作,雖然擁有一間小工廠,在當地小有名號,但是絕對稱不上大師。那時他在南非工作的一間音響店,剛好是Luxman的當地總代理,Luxman慧眼視英雄,發掘了Tim的音響設計才華,於是延聘他到大阪工作。

當時日本的企業文化非常保守,公司內部養成的人才,對自家開發的技術有非常高的自尊心,很難接受外人的干涉與挑戰。相較之下,Luxman竟然願意任用一個不滿三十歲的外國人,參與核心研發工作,在當時的日本企業真是十分罕見的舉動,由此也可看出Luxman不同於傳統日本企業的開放心胸與國際觀。剛來到日本的Tim,的確經歷過一段文化衝擊時期,所幸年輕的他適應力極強,還娶了日本空姐為妻,很快就融入日本生活。Tim的加入也真的為Luxman帶來變化,將西方企業勇於質疑、討論激盪、互相競爭以刺激進步的行事作風帶進Luxman。

1977年落成,位於大阪的Luxman總部大 樓,樓高八層,一樓餐廳可辦婚宴,可見 樓面佔地之大!

1975年,Luxman在歡慶五十週年之時,發表了由Tim主導設計的M-6000後級以及C-1000前級,前者採用直接交連互補OCL線路,輸出功率高達300瓦,甫推出就在日本與美國市場造成轟動。就連許多對日本音響抱持偏見的歐美音響媒體,也不得不對M-6000與C-1000另眼相看,推崇這套擴大機為當時最頂尖Hi End的音響製品,成功為Luxman在歐美市場打響名號。

除此之外,Luxman還針對歐美市場,推出造型截然不同於日系機種的Laboratory Reference Series產品線,造型洋溢歐洲極簡風格,技術上以世界首創直流擴大機為號召,至今仍被不少歐美發燒友是為收藏級逸品。誇張的是,Luxman不但擴大機外銷成功,連他們製造的S2喇叭在美國也大受歡迎,日本喇叭聲音太有癖性的偏見不攻自破。

1980年代:動盪黑暗期

位於大阪豐中市的Luxman總部大樓內部, 擁有一間可以容納200人的聲學研究室, 也可在此舉辦音樂演奏會。

時間進入1980年,此時Luxman已經從錦水堂時期的「無線電部門」,發展成為世界級的Hi End音響大廠,公司員工超過450人,資產達到三億六千萬日圓,還在美國成立分公司,以單一Hi End音響品牌而言,規模之大簡直超乎想像,前景看似一片大好。在此同時,日本經濟也快速攀向最高峰,股市與房市一路看漲,殊不知這一切都是泡沫經濟破滅之前的假象。1981年,Luxman在毫無預警的狀態下,宣布與Alpine母公司ALPS集團合併。當時許多人大感意外,以為Luxman的財務出了問題,其實當時Luxman正值顛峰,公司體質非常健全。既然如此,為何會被ALPS買下?根據Luxman原廠的說法,加上我的個人分析,原因可以歸納為以下四點:第一,ALPS是國際級的電子元件大廠,正值顛峰的Luxman則尋求超越現狀再攀高峰,兩者結盟是極為合理的策略。第二,Luxman雖然在歐美市場攻城掠地,但是在日本國內市場卻獲利有限,尤其在中低階音響領域遭逢其他大企業音響品牌的強勢挑戰。選擇與擅長製造入門音響產品的Alpine合作,同樣是完全合理的決策。第三,Luxman的規模雖然空前壯盛,但實際上已經過度膨脹,只靠HiEnd頂級音響的小眾市場,已經不足以支撐公司的龐大規模,朝中低階產品與大眾市場發展勢在必行。第四,在合併之前,Luxman的汽車音響已經是日本的強勢品牌,與同樣在這個領域發展的Alpine合作,實力將會更強。

空前的危機

根據以上分析,Luxman與Alpine的合併完全合理,但實際上,這個決定卻Luxman帶來空前的危機。危機之一是品牌策略混亂,當時市面上一共有Alpine、

Alpine/Luxman、Luxman三個品牌並存,Alpine產品的的低階入門形象與Luxman的頂級Hi End形象南轅北轍,在消費者心中產生莫大困惑,嚴重危害了Luxman長年建立的品牌形象。危機之二是產品策略混亂,前述三個品牌有許多產品設計相同,但是卻掛上不同品牌,技術相同,卻採用了不同的命名,再一次造成了消費者的混淆。危機之三是銷售通路的混亂,形象尊貴的Luxman,竟然被放在Costco等大賣場通路中傾銷販售,再度重傷了Luxman的Hi End地位。

1986年開始,更大的危機爆發,當時美國為了平衡龐大的對日貿易逆差,著手干預匯率市場,日幣開始瘋狂升值,在一年之間從1美元兌240日圓暴升一倍到120日圓。極度依賴海外市場的Luxman首當其衝,海外競爭優勢盡失,外銷業績大幅衰退,幾乎是「忽然之間」,在1980年代後期從美國與歐洲市場撤退消失。

日本Hi End音響消失之謎

此時日本國內音響市場也好不到哪裡,進入史稱「798戰爭」的低價競爭時期,大企業旗下的音響品牌紛紛推出價位79,800日圓的平價機種搶攻市場。因應此一局面,ALPS一方面凍結不符合市場需求的Luxman頂級前、後級,另一方面Luxman與Alpine合作推出的LV-103等一系列管晶混血式綜合擴大機,在798戰爭中也沒討到便宜,礙於成本限制,聲音表現並不出色。在國內與海外雙重失利的打擊下,ALPS決定在1994年釋出Luxman,結束了這段連Luxman原廠都不願提及的暗黑時期。

值得一提的是,798戰爭之後,日本大企業旗下的音響品牌竟然像是恐龍滅絕一般,在短時間內紛紛消失。這些品牌大多以國內市場為主,日圓升值對他們影響不大。真正導致這些品牌收手的原因,是大企業評估在798戰爭中,音響事業在國內市場已無獲利空間,加上多聲道家庭劇院興起,於是這些大企業一時之間全部將重點轉向AV影音播放產品,原本的Hi End音響品牌也因此全面撤守。

1990年代:絕處逢生

1994年,被ALPS釋出的Luxman立刻被韓國電子大廠Samsung相中並出資收購,主要原因是當時Samsung企圖投入汽車音響領域,希望借助Luxman的先進技術與海外市場的高知名度。併購Luxman後,Samsung的確打算用心經營,不但大手筆投入研發,還協助Luxman重整品牌形象。可惜的是,日本市場對於有韓國資金介入的Luxman接受度不高。四年之後,Samsung決定放棄汽車音響事業,Luxman再一次被釋出,早川齊社長也在同年退休。隔年,香港私募基金入主Luxman,2000年正式更名為Luxman株式會社,不過這個買主完全不懂Hi End音響營運,Luxman再一次進入黑暗時期。所幸,這個黑暗期非常短暫,2002年,Luxman回歸獨立營運狀態,現任社長土井和幸在這一年正式上任,立刻展現旺盛企圖心,幾乎是以經營者自掏腰包的方式,在2005年推出八十週年紀念機種C-1000f、B-1000f前後級擴大機。C-1000f前級採用了線路架構超級壯觀精密的最頂級獨家LECUA 1000全平衡音量控制線路,B-1000f單聲道後級則搭載了當時最新版ODNF技術,1歐姆負載時可以輸出2,000瓦功率,兩者皆是不折不扣的超弩級製品,成功喚醒了業界與音響迷對Luxman昔日榮光的美好記憶。

今日的Luxman

2007年,IAG集團入主Luxman,從1981年開始的動盪時期終於告一段落。IAG旗下有QUAD、Wharfedale、Audiolab等經典品牌,完全了解Hi End音響產業的運作法則。他們雖然投入資金,但卻完全不干涉Luxman的公司運作與產品研發,主要任務是協助Luxman拓展海外市場,讓Luxman得以專注在產品研發與國內市場的經營。

根據我在原廠的採訪與觀察,今日的Luxman有三個特別之處:第一,目前Luxman共有40位員工,規模雖然無法與全盛時期相比,但是對一個專注於Hi End音響的品牌而言,其實這才是最恰到好處的公司規模,既能提供穩定的品質與維修服務,又不會因為規模過大而造成無謂的資源浪費。第二,Luxman所有產品目前都已移回日本國內製造,全力追求最高品質,在後面的「工廠巡禮」單元中,大家將會知道Luxman對於品質的堅持與苛求態度。第三,如今的Luxman雖然規模不大,但是卻聚集了許多長期合作的周邊廠商,從機箱金屬加工、木作機殼,到變壓器製造、線路組裝,全部都是日本廠商日本製造。這些廠商大多與Luxman合作長達數十年之久,早已建立起密不可分的革命情感,也完全理解Luxman對於聲音與品質的持。這些廠家或許規模也都不大,但卻各個身懷職人絕技,如果算上這些合作夥伴,Luxman的規模其實一點也不小!

各展所長的熱血成員

海外營業部真野未央曾經留學英國,翻譯 音響技術用語也難不倒她。

最後,在與Luxman成員相處的短暫時間中,我感受到了不一樣的企業文化。負責海外業務的真野未央曾經留學英國,說得一口流利英語,這次採訪行程她全程參與,負責翻譯工作,即使問到技術相關名詞,她也能即時正確的翻譯傳達,可見她對Luxman的產品與技術了然於心。我在Luxman見到的其他幾位女性成員也都精明幹練,表現不輸男性,這是我在採訪其他日本音響公司所從未見過的狀況。

 

經營企劃室末吉達哉熱愛足球,音響專業 與音樂品味也令人佩服。

負責產品企劃的末吉達哉1988年就進入Luxman,原本負責國內銷售,也曾負責海外業務。開朗健談的末吉先生,個性有別於印象中日本人的內斂保守。末吉先生說他12歲開始踢足球,如今是業餘球隊的一員,笑說自己個子高,所以頭錘功比腳下功夫還厲害,言談之中,我可以感受到他真的很愛足球,開朗的個性或許與此有關。直到兩天後的東京音響展,我才知道末吉先生是Luxman講座的主要主講人之一,他所挑選的音樂總是特別受到歡迎,原來他不只熱愛足球,對於自家產品的理解與音樂品味更讓人佩服。

海外業務經理川上晃義曾經常駐洛杉磯, 負責Panasonic海外市場,是不折不扣的 大企業菁英。

同樣負責海外業務的川上晃義曾經多次來台,大家對他應該不陌生,但是這次我才知道,這位中年大叔曾經常駐洛杉磯,負責Panasonic海外市場,也曾在Sony工作,難怪英語流利,是不折不扣的大企業菁英份子,如今為了拓展Luxman的海外市場,拼命在世界各國奔波。Luxman的海外市場有他擔當,相信業績成長指日可待。

 

 

靈魂人物

開發本部本部長長妻雅一不但是主導 Luxman產品開發的靈魂人物,也負責所 有器材的聆聽調校。

開發本部本部長長妻雅一不但是主導Luxman產品研發的靈魂人物,也是負責所有器材聆聽調校的「金耳朵」,據說他只要五秒就可以聽出一個元件的聲音特性,但是開發一個音響專用的電容,卻往往要花一年,與合作廠商不斷研究改良,才能做出符合他所要求的元件,對於聲音與品質的堅持,真是嚴苛到了極點!

長妻先生是老實的技術人,平常不太說話,一旦聊到技術,眼睛就開始閃閃發光,話也立刻多了起來。不過對於自家技術,長妻先生的言談同樣務實,絕不虛浮誇大。我喜歡長妻先生的誠實,相信他所設計出來的器材絕對實在,不會騙人。對了,Luxman的同事都知道長妻先生除了埋首研發之外,最大的嗜好就是逛唱片行,從長妻先生播放的音樂聽來,我可以感受到他對於古典音樂的深厚素養。真懂音樂的音響工程師實在不多,Luxman的器材有他主導設計,好聲其來有自!

 

最好的狀態

今日的Luxman,就是由這群充滿熱情的員工所組成,每一位都是可以獨當一面的菁英,彼此的相處,又像是家人一般融洽。今日的Luxman,沒有傳統日本企業階級分明與僵化制度的包袱。開明開朗、充滿活力的企業文化,依稀可以嗅到Lux創始之初勇於創新、勇於嘗試的遺風。最重要的是,他們熱愛這份工作、熱愛音樂,對於守護Luxman精神有著強烈的信念,對這間公司有著強大的向心力。我認為這種熱情,正是打造優秀音響器材的最基本要素。

走過盛極一時,經歷風雨飄搖,如今的Luxman,正處於創立九十一年以來最好的狀態,親驗見證今日的Luxman,焉能不讓人熱血沸騰!

 

轉載自 “音響論壇 338 期”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Social media & sharing icons powered by UltimatelySoc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