Wharfedale Elysian 4 review

Proof that Wharfedale can design great high-end speakers too Tested at £6495

Wharfedale’s Diamond range has been one of the leading contenders at budget price points for more years than we care to remember. The success of this affordable series has spanned almost four decades and, understandably, tended to overshadow the company’s more premium efforts. We don’t think that’s fair, given the excellence of the current Award-winning Evo 4.4 floorstanders and now the hugely ambitious Elysian 4.

These towers are one half of Wharfedale’s new high-end Elysian range – the other is the Elysian 2 standmounters – and were developed in tandem with the Evo series. While there are common engineering threads between these two ranges, it doesn’t take long to realise that the Elysians represent the full expression of those principles.

Build

Standing 119cm tall and 40cm wide, the Elysian 4 are big speakers – unusually broad by current standards. They are a three-way design with a 27 x 90mm AMT (Air Motion Transformer) tweeter, 15cm midrange unit and a pair of meaty 22cm bass units. All three of the larger units use a cone made of a woven glass fibre matrix, a proprietary material that is claimed to combine low mass with high strength. In this installation, it’s also covered with a high-plasticity coating for improved damping of internal resonances.

The bass units are tuned by a downward-firing port arrangement of the type we’ve seen on a number of Wharfedale’s speakers in recent years. The port vents through a gap between the base of the main speaker cabinet and the plinth. This arrangement makes the transition from the high air pressure inside the enclosure to the low pressure of the listening room smoother and is claimed to reduce bass distortion, increase efficiency and spread the bass energy more evenly around the room. In practical terms, this makes the Elysian 4 less fussy about room placement than they otherwise might be.

The Wharfedale’s cabinet is more than just a simple wooden box. The front baffle and internal braces are made of high-density fibreboard (HDF), while the rest of the enclosure uses layered MDF and particleboard panels in a bid to control resonances. The cabinet volume is split internally so that the bass units have their own separate space to work in and don’t disturb the midrange’s operation.

The enclosure sits on widely spaced floor spikes, giving the Elysian 4 a solid and stable stance on a level surface, though oddly they can’t be adjusted and locked into position – something to note if you have uneven hard floors.

Wharfedale has finished these speakers beautifully. The towers are available in three classy-looking colour options – walnut, black and white – and covered in a deep, hand-polished piano gloss. While such a gloss finish is hardly rare, this level of quality certainly is. The gloss is wonderfully deep and luxurious, and in our experience unmatched at this level.

It comes as no surprise to find that such big speakers need a decently large space to shine. We manage to get a good balanced sound in our relatively humble listening room, but even then it’s clear that the Elysian 4 would relish more space to breathe.

Compatibility

We suggest starting with them at least a metre from the rear wall and as far from the sides as possible. It’s worth playing around with the amount of angling towards the listening position, too. We end up pointing the tweeters so that they cross a little behind our heads, but thanks to the AMT’s relatively even horizontal dispersion there’s enough leeway to experiment.

These are revealing speakers and any compromise with the partnering source or amplification is readily heard. That said, a sensitivity of 92dB/W/m and a nominal impedance that’s rather vaguely described as ‘8ohm compatible’ suggests that lower-powered amplifiers shouldn’t be discounted. Indeed, we get great results with Leben’s CS600X integrated amplifier, with its valve-driven circuitry and modest 28W per channel output.

The bulk of our testing is done with our reference Burmester 088/911 Mk3 pre/power combination fed by Naim’s ND555/555 PS DR music streamer and the Technics SL-1000R record player fitted with a Kiseki Purple Heart MC cartridge. While these components would typically be partnered with pricier speakers than the Wharfedale, we never feel their performance is unduly limited by the Elysian 4.

Sound

These floorstanders deliver a combination of scale, authority and dynamic punch that most (invariably smaller) price rivals can’t match. This is apparent when we play Tchaikovsky’s 1812 Overture; the Wharfedale’s high volume capability and impressive muscularity come to the fore. They give the music a palpable presence in our listening room and deliver a sense of power that most rivals barely hint at.

Large-scale crescendos are dispatched with confidence, the Elysians punching out sound with real venom. They can play at high volume levels without stress too, but also have the less common attribute of still sounding interesting at whisper levels. This is something to take note of if you listen late at night and don’t want to disturb the neighbours.

Those two 22cm bass drivers do just what we would expect and generate the kind of impressive low-end heft their appearance suggests, giving the presentation a wonderfully solid foundation to work from. If all this talk of muscle and physicality suggests a lack of finesse or subtlety, you’re mistaken. If anything it’s the Elysian 4’s impressively civil nature that appeals to us most.

They have the insight and delicacy to bring Ólafur Arnalds’ Found Songs album – a beloved go-to in our collection – to life. The Wharfedale’s sound is full of detail, which is organised in a natural and intuitive way. We like the way these monster floorstanders express the album’s dynamic nuances and the skill with which they communicate instrumental textures. It’s an unforced presentation that’s comfortable and easy-going without sounding bland. There’s a great deal of analysis on offer, but the musical experience always comes first.

These towers capture the album’s various moods brilliantly, making us feel sad, hopeful or peaceful depending on the track we’re playing. Only the best products manage to communicate the emotions in music this well.

Tonally, these Wharfedales are smooth and admirably refined. Feed them a bright and aggressive recording such as Bruce Springsteen’s Terry’s Song and they won’t hide the rough edges. But neither do they go out of their way to emphasise the shortcomings. That AMT tweeter is a good one: it combines resolution with smoothness, delivering the highs sweetly without lacking bite. And that’s a difficult balance to strike.

Stereo imaging is impressive, too. Like most big speakers these towers don’t quite manage to disappear within the soundstage, but they still render a nicely focused and layered image. It’s not the most intimate of presentations, but that’s not a big issue given the Wharfedale’s formidable array of strengths.

Switching between Nina Simone’s Strange Fruit, Kanye West’s Yeezus set and Debussy’s Clare De Lune, we are struck by the Elysian’s transparency. They clearly differentiate between the various recordings, their presentation shifting accordingly. It’s all overlayed with an overriding smoothness and slightly laid-back nature, but that’s easy to hear through.

As we listen, we’re taken by Simone’s passionate delivery, the way each vocal phrase cuts with hurt. The horror and drama in the song comes through without dilution, the Elysian’s clarity through the midrange making it all possible. Kanye West’s album proves these floorstanders can dance if they want to, even if it feels as though they’re a little reserved at times. Clare De Lune highlights the Elysian 4’s lovely treble performance and the way these towers track dynamic shifts so diligently.  We’re hooked and have no choice but to listen right to the end, hanging on every last note as we do so.

Verdict

In our view, good value doesn’t come down to how cheap something is; for us it’s about how much you get for the money. In those terms, these big Wharfedales represent excellent value. When it comes to build, engineering content and performance, they have little to fear from any rival.

Provided you have a room large enough to accommodate them, and a suitably talented system, we highly recommend you have a listen. It’s clear that Wharfedale now has another jewel in its crown.

SCORES

  • Sound 5
  • Compatibility 4
  • Build 5

兼容 SACD、CD 和 MQA 播放 Luxman D-10X 旗艦 SACD/CD 播放器

D-10X 是日本 Luxman 目前最頂級的 SACD/CD 播放器,也是世界上第一款採用 ROHM Semiconductor 倍受期待的 MUS-IC BD34301EKV 數模轉換器的音頻組件。Luxman America 總裁 Jeff Sigmund 介紹說:D-10X是以我們享譽盛名的 D-08u 為基礎,在每個子系統中增加了更多的播放功能以及最新的DA轉換技術,性能又有很大的提升和改進。

轉盤部分

Luxman 的工程師了解到,使光盤傳送裝置遭受振動和共振會導致細微的變形。為了克服這一挑戰,他們大幅升級了公司的 LxDTM 磁盤驅動器。新型 LxDTM-i 在日本制造,將驅動器封裝在 8 毫米厚的鋁制側面中,該側面延伸至前后面板以及 5 毫米厚的鋼制頂板。為了增加產量,轉盤全部都在日本制造,而且物理安裝系統形成了支撐側架的集成結構。改進的光盤讀取機制有助於音樂播放的更加清晰,實現更高級別的播放。

先進的數字處理

由於 D-10X 是首台採用 MUS-IC DAC 解碼芯片的產品, 所以 D-10X 的發布, 同時也標志著 ROHMSemiconductor 的 MUS-IC BD34301EKV 數模轉換器在全球范圍內首發。與 Luxman 一樣,ROHM 是一家總部位於日本的制造商,擁有數十年的音頻專業知識。相關資料表明這款 DAC 轉換器有針對聲音質量優化的 28 個獨立參數,包括電路設計,布局,光掩模,晶圓生產和封裝等方面。例如,為了優化聲音質量,將芯片連接到引線框架的選定 “接合” 線由銅制成,而其他則由金制成。該轉換器採用 32 位 ΔΣ(Delta-Sigma)設計,其噪聲信號比可達 -130dB。D-10X 內部以雙單聲道方式配置了一對 MUS-ICBD34301EKV 數模轉換器,可提供無與倫比的音樂體驗。另外,D-10X 結合了對 MQA 文件和 MQA-CD 的 “主質量認証” 完整解碼,不僅可以播放 MQA 唱片,同時還可以通過 USB,光纖和同軸輸入傳輸的最大 24 位 MQA-CD 以及 MQA 音頻文件。

Luxman 的播放軟件

廠方提供了 Luxman Audio Player 應用程序,方便用家從 PC 連接 D-10X 播放音樂, 該軟件支持 FLAC, ALAC,WAV, AIFF, MP3, DSF 和 DSDIFF 文件。用戶可以從 Luxman 官方網站下載適用於 Windows 和 macOS 的軟件。

除了以固定比特率進行常規的 “同步” 文件傳輸外,USB 輸入還支持 Bulk Pure EnhancedTechnology(BulkPet)高分辨率音頻文件傳輸的兩種模式。這樣可以優化數據打包和傳輸到轉換器,從而減輕了主機 CPU 和設備 CPU 的處理負擔,減少了讀取和再現之間的工作量,增強了播放穩定性並改善了音質。

ODNF-u 平衡模擬電路

Luxman 在原有的模擬 ODNF 放大線路基本上,開發了 ODNF-u 線路並首次應用在 D-10X 上。這種完全平衡的配置最大程度地提高了錯誤檢測的准確性,最大程度地減少了失真。在整個音頻頻譜中,尤其是在較高的頻率中,通過增強的微觀動力學,發揮出音頻線路更大的表達能力。該平台還可以實現自然而平滑的波形,而無需使用傳統的輸出濾波器,其秘密在於電路內部定制的漸進式一階濾波器 ×3 頻段處理。

全文轉自視聽前線2020年1月刊

Best High-End Subwoofer – REL S/812

The REL S/812 is the latest model in the company’s Serie S line-up of subwoofers. This sealed unit includes a forward-firing 12-inch driver, combined with a 12-inch downward-firing passive radiator for deeper bass extension. It sports a revised cabinet, sits on rails instead of feet, uses an upgraded 800W NextGen5 amplifier for more power, and has a redesigned ultra-lightweight ContinuousCast alloy cone to handle the increased excursion. It also has very useful carry handles on the sides, which make installation easier.

This powerful and accomplished subwoofer combines classy looks with an even classier performance

This is an excellent subwoofer that’s beautifully designed and fantastically well made. It’s also an impressive performer, delivering exceptional bass in a tight and controlled fashion. The combination of the 12-inch driver and matching 12-inch passive radiator ensures some serious low-end extension, and the amplification has power to spare. It would be nice if REL included a remote control, but otherwise this highly sophisticated sub is hard to fault. It’s certainly not cheap, but when you consider the build quality, features and performance, the S/812 is a definite high-end winner.

輕鬆發放音樂魅力 Creek Voyage CD CD機 Voyage i20 合併式擴音機

二元化、假命題,不知為何總對大眾總有一定「吸引力」,諸如黑膠 vs CD、CD vs CAS、音響 vs 耳機、立體聲系統 vs 家庭影院等等,刻意把兩種沒有衝突的事物 當成對立,令人以為一定要二選一。聽音樂與玩音響,也是其中一種常見的假對立。

要打破這種虛假對立,以 Creek Voyage CD、Voyage i20 作為例子就足夠了。前者既可聽 CD,亦有 USB 輸入;後者是擁有 USB DAC 的合併機,配上一對揚聲器便可以聽音樂,但是,當你想要「玩器材/線材」時,與 Voyage CD、揚聲器加起來,又有不少可玩之處。更重要是這套西裝擁有英國音響的傳統優點,就是音樂感出色、表現全面,而且售價親民,預算不多的入門玩家,都不難負擔。

單機多用途

Creek 是入門至中階英國音響的好選擇,一直以來都保持機身不大、身價合理、將絕大部分錄音都播得動聽等優點。來到最近幾年,品牌決定精簡產品線,現時備有三款產品加一張擴展卡。它們分別是 Voyage CD 多功能 CD 機、Voyage i20 合併機、OBH-8mk2 唱頭放大器,最後是作為 Voyage i20 合併機選購項目的 Sequel-mk4 MM 唱放卡。 這個陣容之中,兩款 Voyage 系列型號明顯是主力產品,故此兩機都是多功能器材,實在非常合理。 例如 Voyage CD 除了作為CD機之外 (機芯是 Stream Unlimited CD80),亦設有 USB type B 輸入,這個介面背後是八核心 XMOS 非同步 USB 晶片,支援最高 PCM 32bit/384kHz、DSD512 (即是22.4 MHz)。DAC 部分的重心,是 AKM 32bit 解碼晶片,因此能夠解讀上述兩種數碼音 頻格式。另外,Voyage CD 備有六種數碼濾波程式,可以輕易微調聲音取向。

模擬放大部分由兩枚德州儀器 OPA2134 Sound Plus Op-Amp 作為緩衝,還有 WIMA 電容、MELF 表面貼裝電阻等等。供電部分則強調設有雙極共模電源濾波,為其他線路提供乾淨的電力。 輸出方面,設有 XLR、RCA 插座各一對。平衡輸出在 這個價位的器材並不常見,令用家在配線調聲方面更加靈活。

更高規格

來到 Voyage i20,雖然它是合併機,但出奇地在 USB 輸入部分,雖然都是使用 XMOS 非同步晶片 (但未有提及是否同一款),不過規格比 Voyage CD 更高,支援最高 PCM 32bit/768kHz、DSD512 (22.4MHz),並強調此介面會斷開與電腦那種的 5V 電力連接。PCM 和 DSD 各有多種數碼濾波。至於 Bluetooth 無線串流 (對應 aptX HD 編碼),只設於 Voyage i20 身上。

Voyage i20 的功率放大部分是 Class G 線路。Class G 發展自 Class AB,效率比後者更高、熱量更少,因此只需相對細小的沉熱器,即可穩定地工作。這款合併機利用 Sanken STD03 和 SFET 功率管,組成兩分完全對稱放大線路,即是雙單聲道設計。 訊號路徑不設耦合和反饋去耦電容器,以直流耦合取代之,令輸入、輸出級之間的連接更為直接,也懂得自動補償直流飄移。Voyage i20 的功率輸出是每聲道 >120W (8Ω),而且阻抗減半、輸出倍增,這是得益於強大而穩定的供電線路。 來到前級部分,使用了 MUSES 的梯形電阻衰減器,每級 1 dB。前級輸出是一對立體聲 RCA,只有輸入才有 XLR 介 面。不過,每組輸入都可以獨立設輸入增益,每級 3dB,最大為 12dB,方便連接不同器材。用家也可以添購 Sequel-mk4 MM 唱頭放大模組。

耳擴就無需加錢,這是高電流輸出設計,輸出介面是 6.3mm TRS,對應 8 – 600Ω阻抗的耳機 (官網的文字解說寫300Ω,而規格表上則列出600Ω…)。

好好聽!

把一對 Creek 西裝帶到我們細房,百餘呎空間正好適合它們發揮,亦接近一般香港家居的客廳大小。揚聲器是 PMC twenty 5.23;一對 Analysis Plus Power Oval 2 Mk2 電源線;TiGLON MS-DF12X XLR 訊號線;TiGLON MSS- DF100SP 喇叭線。 之所以以這個組合作為開始,是預期 Creek 孖寶是保留了傳統特色的新派英國聲,即是厚、暖、動態大而不壓迫、不會挑剔錄音瑕疵,而所謂新派,當然是合乎現時標準的高分析力、闊頻寬等等。所以用上一對中性又有少許厚聲的 PMC twenty5.23;Analysis Plus Power Oval 2 Mk2 電源線是中性之選,力量夠而不粗聲;TiGLON MS-DF12X XLR 訊號線則是厚聲、微暖的,與同廠稍為爽朗、明亮的 MSS-DF100SP 喇叭線加起來,聲音理應會接近完全中性。 結果一擊即中,Creek Voyage 西裝的表現更有少超出預期,首先是音色的確厚暖,不過比想像中更為中性,分 析力、兩極延伸、推力及動態,更是有驚喜。

全面地帶來驚喜

第一張聆聽的是《Brahms: Horn Trio, Op.40》 (Isabelle Faust, Alexander Melnikov, Teunis van der Zwart) CD,厚、暖聲底恰當地重播出提琴琴腔的木頭質 感,而這種暖厚並不強烈,而且貫徹全頻。主體固然清晰、實在,然而堂音也十分吸引,所以空間感出色,主體和錄音場地的比例也變得清楚。 堂音豐富又合乎比例,代表着 Creek 西裝的高音延伸出色,而且三頻平均,因而空氣感、堂音都足夠又自然。 比起以往所謂的所謂英國聲,現時聽到其實較為清秀,厚而不濃,而傳統的流暢音樂感、不苛刻的個性、中音和中高音的圓滑,就仍然存在。 弓法變化、擦弦角度、速度及力度等等,得益於器材的控制力出色、起與收的速度夠快,因此細節和韻尾完整之餘,亦展現到音樂應有的活力。 動態起伏明顯、快速,聲音活潑,不過音樂氣氛依然從容,一切都遊刃有餘,沒有半點繃緊。

低音有質又有量

換上 Avi Avital 的《Between Worlds》,曼陀鈴的音色準確,琴弦夠細但實在,聽得出是弦線而不是單一個發聲 點,又或是細似絲線。播得到琴弦直徑多少,還聽得到材質,雖然聽起來亮度不俗,只是仍然可以分辨到那是尼龍弦,而不是金屬琴弦。

音像件頭不算瘦,只是合乎揚聲器比例,音像大小對比其實頗為清晰,而且密度足夠,令各種樂器都有足夠重量。 不得不提是低音部分,原來分量、動態和控制力都喜出望外,要下潛、要打心口、要有量感、又要有線條, Creek 西裝都一一有齊。 Creek 西裝不是強調分析力的器材,雖然訊息量豐富, 不過中高音沒有凸出,所以沒有銳化弱音細節,只是在平順、圓滑之中交代一切。 低音提琴的厚沉和重量當然吸引,不過細心聆聽下, 會發現當中還有不少來自共鳴箱的細節,表現方式雖然含 蓄,令你不會特別在意那些樂器主體以外的枝葉。

最爽還是搖滾

接下來播放了多張英國樂隊 Muse、英國唱作歌手 Ed Sheeran 的專輯,果然,這些強調節奏感、較重型的音樂, 正是 Creek 西裝播得最出色的音樂種類。分量大、有速度之餘,亦播到那種「重型」的感覺,更重要是感染力強,無論是熱血還是令人想擺動身體,都一一做到。此外,這套 Creek 西裝不會強調瑕疵,只是把錄音出色的地方放得更大。

全面地好聽,是 Creek Voyage 的最大特色,不同音樂種類、不同錄音質素皆播得好聽,而節奏強烈的搖滾、流行音樂,就最為出眾。 之前一直聽 CD,是因為 Voyage CD 播放 CD 的表現出色,同一器材的 USB 輸入,假如只接駁家用電腦,要去到 PCM 24bit/192kHz、DSD128,才會覺得後者開始超前 CD 播放,足以證明 CD 未有全面被檔案播放比下去,亦代表着 Voyage CD 的 CD 機芯有一定實力。 單純以 USB 介面來說,Voyage i20 是勝過 Voyage CD,而兩者連接電腦時,細節銳利度會比播放 CD 為高,圓 潤程度有少許不一樣。

總代理:駿韻音響有限公司

源於經典,再創輝煌:Wharfedale(英國樂富豪)Elysian 2 旗艦書架式音箱

Wharfedale(樂富豪)近年來推出新品的速度非常快,還記得兩年前推出DENTON2 85 周年紀念版音箱,就以極高的性價比、優美典雅的外觀、迷人的聲音贏得了發燒友的追捧。作為現代揚聲器的始祖,擁有 88 年歷史的英國Wharfedale,最新推出的 Elysian 系列音箱,源源不斷的加入新技術,為這個歷史悠久的品牌注入新的活力。

向百年歷史奮進的 Wharfedale

Wharfedale 成立於 1932 年,創始人 Gilbert Briggs 把其位於英國約克郡鎮的家中地下室改裝成一個簡陋的音響開發操作間,就在這裡,他成功地研發了世界上的第一隻電磁圈推動的單元——Bronze,在這個名為 Wharfe(沃夫河)河邊的小鎮便成了 Wharfedale 音響的發源地。

除了研發世界上的第一隻電磁單元外,在 1950 年,Wharfedale 更舉辦了一次現場演奏及揚聲器重播做比較的音樂會,當時在倫敦的 “Royal Festival ” 音樂廳舉行,示范過程先是現場樂隊或者一組樂器演奏並即時錄音,並於其后再作即時重播,讓所有聽眾即時感受到 Wharfedale 揚聲器真實的重播效果。這次示范音樂會,Gilbert 與 Quad 的創辦人 Peter Walker 一起合作,當時採用了 Quad 的放大器,因而兩家成為友好公司至今。

時代在發展,用戶需求在變化,Wharfedale 以前瞻性的戰略眼光,對經典產品採用新技術、新材料、新工藝作了大刀闊斧的升級改良,以滿足當代高端愛樂人士和骨灰級音響發燒友對高清音樂苛刻的重放要求,順勢而為推出了 Elysian(愛樂紳)系列。Elysian 系列從設計到聲學測量確認都在英國完成,由國際音響界著名調音大師 Peter Comeau 先生任研發總監,確保 Elysian 系列的高品質和純粹英倫皇家風范。


技術參數 ■ 型式:3路書架式揚聲器 ■ 類型:低音反射式 ■ 低音:8寸紳士寶NRSC帶涂層的玻璃纖維錐盆 ■ 中音:5.25寸紳士寶NRSC帶涂層的玻璃纖維錐盆 ■ 高音:27×90mm AMT ■ 靈敏度 (2.83V @ 1m):89dB ■ 推薦放大器功率:25-150W ■ 峰值聲壓:106dB ■ 標准阻抗:4Ω (Compatible 8Ω ) ■ 頻率響應(±3dB):35Hz ~ 22kHz ■ 低頻延伸(-6dB):30Hz ■ 分頻點:370Hz,3.1kHz ■ 尺寸:700×332×460(mm) ■ 淨重:31.0kg/隻 ■ 顏色:鋼琴烤漆胡桃木

極具古典氣息的外觀設計

全新的旗艦 Elysian 採用全新的箱體設計,採用了經典的三明治結構,採用多種不同材質的 HDF 構成特殊弧形結構,光是加工這個弧形的箱體,就需要數周的時間。箱體內的面板互相不平行,能有效地將諧振和箱體內的反射減至最低,帶來更加純正的聲音。外觀方面,結合現代時尚潮流的形象風格,以純手工、長時間精細打磨而成的高雅鋼琴漆面箱體,極具古典氣息。

AMT 海爾氣動式高音

Elysian 2 為兩路三單元設計,高音採用自 27×99mm 的 AMT 海爾氣動式高音,讀者朋友肯定會問這枚海爾氣動高音單元有什麼過人之處呢?首先海爾高音的振膜面積大,驅動空氣量大。若然以 1 英寸球頂高音來計算,它的振膜面積為 506m㎡,而海爾高音單元的振膜在展開后面積大約為 4500-6900m㎡,是球頂高音單元的 8-13 倍之多,驅動空氣的量自然比球頂高音單元要多。其次,由於海爾高音的折疊振膜的每個相鄰面是做相對運動的,在驅動相同體積的空氣時,振膜需要的振幅小得多,速度更快,有效工作范圍內幾乎無壓縮。因此,高頻的延伸更好,瞬態反應速度也更快。

Scan-speak 特別定制的中、低音單元

中低音方面,Wharfedale 為 Elysian 2 配備了廠方專門向 Scan-speak(紳士寶)特別定制的單元。其中,中音為 5.25 寸 NRSC 帶涂層的玻璃纖維單元,低音方面為 8 寸的 NRSC 帶涂層的玻璃纖維單元。玻璃纖維振膜的硬度十分高,使得錐盆在推動空氣發聲的時候能夠保持形狀不變從而減少失真。丹麥 Scan-Speak 的單元有著線性動態好、失真小、瞬態特性優良、聲音飽滿通透細膩、音染低等特點,能為 Elysian 2 帶來更佳的表現。

分頻器和跳線也用料十足

分頻器方面的設計和用料也毫不含糊,分頻點設置在 370Hz 和 3.1kHz,內部使用多種發燒級的元器件,搭配鍍銀無氧銅線材,務求營造最真實自然的聲音表現。接線柱方面採用純銅鍍鉻接線柱,附帶的跳線採用定制香蕉插,Y 字插頭,線材使用鍍銀無氧銅。

可選購原廠腳架

這次試聽的是 Elysian 2 大型書架箱。細想一下英國的音箱品牌,很多旗艦產品都是採用大型書架箱設計,這一點非常特別。廠方為 Elysian 2 配備了專用的腳架可供選購,外觀、配色均與 Elysian 2 如出一轍,此外,設計師更是根據 Elysian 2 的高度與實際聆聽位置和音色進行設計,而配備的腳釘和釘墊也是經過設計師多次測試才最終選用的,務求讓 Elysian 2 發揮出更佳出色的表現。

寬鬆自然的聲音表現

搭配試聽的是 Quad 國都的 Artera Play+ 播放器、Artera Pre 前級和 Artera Stereo 后級。Artera Play+ 播放器是一台集中 CD 播放、藍牙接收、解碼器、前級於一身的多功能一體機,支持 DSD256 的解碼,功能非常豐富。Artera Stereo 后級採用的是 Quad 著名的電流傾注技術(current dumping),給一個功率不大的 A 類功放帶上一個大功率的 B 類輸出級,通過 B 類輸出級向 A 類功放提供大電流,在低功率輸出下以低失真的 A 類放大方式運作,到高功率輸出時,則採用效率較高的 AB 類放大運作,在 8Ω 時輸出功率可達 140W。搭配 Elysian 2 會有怎樣的聲音表現?

如果要筆者給一個關於這套搭配的總體印象,那就是活潑開揚之中帶著點沉穩,擁有穩定的聲音表現,容易驅動且發出令人愉快的聲音,低頻寬鬆有下潛,卻又絕不拖泥帶水,這套組合的高音特別地柔順和光滑,如絲綢一般的質地。

試聽《原音精選2014》當中 Beyond 的《情人》,這套組合帶出一種積極向上而輕鬆的聲音,這套系統的音色還帶有甜美的溫潤,低頻干淨而又快速,同時擁有著大口徑單元的寬鬆感,下潛的深度也是剛剛好。再換一首女聲 Rebecca Pidgeon 的《Spanish Harlem》,這套系統不會過分強調顱腔的共鳴和胸腔的力度,反而是口型的細小和吐露的氣息,在 AMT 高音的加持下,Elysian 2 更讓人感覺到高音細節的存在,當然,空氣感和場地的堂音都有上佳的表現。

接著試聽全碟最難播放的《The Pines of Rome》片段,Quad 與 Wharfedale Elysian 2 音箱搭配,將錄音的前半部分微弱的信號也毫無保留地展現出來,不光是有極寬的二頻段延伸,而且低頻的力度到位的同時,又不失大口徑音箱的寬鬆,感覺十分特別!而低頻下潛有深度的同時也不失中低頻段有極好的密度,每個音符聽上去都很扎實,這是一種密度感很高的聲音表現!在聽這段樂曲時,筆者發現這套組合速度感非常一致,高頻不會沖出,低頻絕不遲延,所以重播出來的音樂十分順暢,聲音有力的同時,卻不會讓人感覺“有壓力”。

最后,筆者挑了一張管風琴專輯來播放,顯然想挑戰一下 Wharfedale Elysian 2 音箱的低頻響應,要知道管風琴的低頻是非常難以播放的。管風琴的頻率范圍很廣,低頻可以低至數赫茲,即使錄音設備能錄到頻率如此低的低頻,恐怕世界上最頂級的音響設備也未必能夠回放。中頻段自然是 Elysian 2 拿手的,因此管風琴的規模感一下就顯現出來,低頻的量感不算十分突出,但是那種平和的延伸卻是有的, Elysian 2 的低頻延伸可以達到 30Hz,這在大型書架箱家族中已經算是不錯的指標了,這通常是高級別的落地音箱才能做得到的。

總結

全新一代的 Elysian 系列傳承了 Wharfedale 樂富豪產品 88 年來的技術沉澱,遵循樂富豪品牌一貫的設計原則,結合現代時尚潮流的形象風格,純手工精細打磨弧形箱體、高雅亮麗的鋼琴漆面、AMT 氣動式高音、Scan-speak 原裝定制單元、獨特的接線柱和專屬腳架,無一不是Elysian 2 有著出色表現的堅實基礎。喜歡英國聲、喜歡寬鬆低頻的朋友,不妨預約當地的經銷商進行試聽,Elysian 2 一定不會讓你失望。

轉載自:視聽至前線 ,作者晨光

超闊頻寬的 3D 音場 – YG Acoustics Vantage

之前在旺角輝煌影音見到 YG Acoustics Vantage 時,老總何森先生曾經提及,這個品牌開發座地揚聲器的理念,其實是二路書架喇叭與超低音的結合。當這款揚聲器送到本刊,經過多種器材、線材配搭 之後,就明白到這番話所指為何……

最易入手的三路YG

Vantage 的定位是 Carmel 2 與 Hailey 2.2 之間,是為 YG Acoustics 現時最入門的三路揚聲器。整體架構亦充滿 Carmel 2 和 Hailey 2.2 的影子,再補上四柱式旗艦 Sonja XV 的開發經驗,就成為了 Vantage。 香港代理早前引入了紅色 Carmel 2,在近年主推黑色的 YG Acoustics 揚聲器之中,顯得非常特殊,亦非常搶眼。這次來到 Vantage,代理選擇了鋁合金原色版本,令人想起品牌早期的作品。 Vantage 擁有大量 YG Acoustics 招牌技術,最明顯也最高辨識度的,是 Cabinet Technology 製成的鋁合金箱體,而這次的聲箱並不是兩截式,而是一體化設計。它的聲箱內部依然沒有吸音、阻尼物,因為品牌擁有 FocusedElimination 技術,利用精確而複雜的幾何形狀,將駐波打散之餘,亦可減少聲音能量損失。 中、低音單元是 BilletCore,振膜由 CNC 銑床將實芯鋁錠挖出所需形狀,細微裂紋遠少於鑄造。

大量獨門技術

高音雖然不是品牌最頂尖的 BilletDome,不過沿用多時的絲膜高音,依然有其獨特之處。這款高音單元現時見於 Vantage 與 Carmel 2, 代理表示,單元振膜來自丹麥單元大廠 Scan-Speak,送到 YG Acoustics 之後,就進行大幅改造,後者利用 CNC 銑床,開發出 ForgeCore 技術, 自行製造高音單元磁體及腔室結構,大幅降低失真。 分音器方面,當然已經應用了 DualCoherent 技術,因為這是 YG Acoustics 早期其中一項重要技術突破,他們編寫了一個獨家程式,令他們可能設計出相位失真近乎零、頻率響應極為平坦的分音器。

而這個分音網絡,還有其他特殊技術,分別是至於中、高音部分的 ToroAir,可以排除高音訊號干擾;低音的 ViseCoil,以 CNC 銑床為低音電感製造鋁合金框架,以減少諧震,以及增加電感器製作的精確度,從而令能量損耗減少 24%、頻響線性程度提升 60%。

書架喇叭與超低音概念

回到引子提到老總的話,YG Acoustics 的座地揚聲器 基本概念,是加入超低音的書架喇叭。留意他們的三路型 號都是採用 65Hz、1.75kHz 這兩個分頻點,就會明白到, 它的低音單元的確只是超低音而已。這裏還可看到另一個 重點,就是高音單元的分頻器,比起市場主流的 2.2kHz 為低,不但讓分頻點離開人耳最敏感的頻段,亦令高音單元負責更多聲音,取其振膜較中音輕巧的優點,分析力自然 更高。 其實聲箱形狀也透露了三枚單元的定位,中、高音單元相距不遠,方面兩者銜接;低音單元位置較低,可以借助地板去強化量感,而超低音指向性較低,配上聲箱的特殊形狀,把這隻低音單元放得比中、高音更前,而且微微指向上,令三頻相位順利銜接。 書架揚聲器有不少特色,例如容易擺位;較易做到甩箱效果;音像比較精緻,可以令定位更加明顯,音像彼此距離更清晰,就算在細空間,都可以藉由這種玲瓏音場, 感受到開揚和立體感,亦即是針點結像。

宜:厚暖器材;忌:收線條或清秀型線材

早在 YG Acoustics Vantage 送到之前,老總已指定要用 Accuphase C-3900 前級、P-7300 立體聲後級去試音,想必已預料到這款揚聲器個性如何。實際開聲後,引證了老總 的想法是正確的,這套前後級既暖厚又有力,加上Accustic Arts DRIVE II、TUBE-DAC II Mk2 分體 CD 機的壯碩與出色密度,對 YG Acoustics Vantage 來說是正確配搭。 但這還不足以令這款揚聲器發揮最佳水準,還需要選 擇合適線材。Vantage 對於線材非常敏感,反應之大程度不下於改動器材。只是配線工作算不上困難,因為大方向十分明顯,就是選擇奔放型的接線,只是中性但收線條的都不合用,原因非常簡單,就是速度、線條、高低延伸、分 析力、結像、立體音場等等,這款揚聲器早就具備了,用家需要為它準備足夠力量、厚度、超音速度、猛放個性和 暖和音色就可以了。

當你選擇正確時

Vantage 對於線材的反應,也許不應用變化來形容, 只因實際上更像是「答對了或選錯了,以及可否更加『正確』」,中間位不多。 選對了個性合適的線材與器材,你就可以聽到一個巨大音場,高度與深度都非常吸引,尤其是深度,音像間距 清楚得幾乎可以用尺去量度;聲音密度高,儘管音像不會太大,不過仍可因為高密度而聽到一定的飽滿感;三角鐵、短笛、鐘琴等樂器,高亢、穿透力出色之餘,又不會過於光輝或刺耳,反而可以聽到光芒的變化。

定位實在手到拿來,低音速度與中、高音亦完全同步,音像位置及銳利輪廓,對  Vantage 來說根本是小菜一碟。這種音場表現及結像能力,的確與小書架不遑多讓。 Vantage 有着小書架喇叭的優點,亦有書架仔不可能做到的項目,就是低音延伸。 Vantage 做到書架與超低音的最理想效果,就是補足前者的低音延伸,而量感更保持一 致,沒有頻段、相位、時間上的銜接問題。這樣出色的 2.2 效果,幾乎不可能由自行組合的 2.2 系統中聽得到。

音效分極高

剛才的聽感,來自聆聽《John Williams In Vienna》、《Beethoven: Songs & Folksongs》(Ian Bostridge, Antonio Pappano)、《Chanson d’Amour》(Sabine Devieilhe, Alexandre Tharaud) 等古典音樂專輯,Vantage 的音場、結像特性,還有超高分析力,非常適合重播古典音樂,以及其他錄到自然堂音的專輯。 它可以輕鬆給你聽到《John Williams In Vienna》內,黃金大廳的豐富殘響與瑰麗的高音空氣、維也納愛樂的獨特銅管音色,與其他音樂廳、樂團有甚麼分別。 所有提琴的擦弦細節同樣極之清晰,琴弦直徑和琴腔不同所出現的聲音差異,令你不可以分不出樂團的四種提琴。 喜歡櫻桃小嘴的話,Vantage 就是他杯茶,而且得到的比大家想要的更多。原因在於這把小嘴的嘴唇動作、舌頭位置、呼吸變化都一清二楚,更令你透視到喉嚨甚至胸腔。 一切都出奇地清晰,又不會覺得超現實,因為聲音密度理想之下,每粒音都有足夠存在感,不會虛浮。 以畫面去比喻之,Vantage 的解像度已接近 UHD 與 8K 之間,立體感媲美 3D 攝影機拍攝的影像,而清晰度、真實感卻遠超 3D 電影所能做到的效果。

總代理:駿韻音響有限公司

轉載自 HiFi Review #414

會讓人無法自拔的強大升級:YG Acoustics InVincible 21.1 超低音

YG Acoustics InVincible 超低音約在 2018 年底發表,並於 2019 年的慕尼黑音響展上展出,是一個單體尺寸為 21 吋,全航空鋁合金製作箱體與振膜,單顆重量達 111 公斤的旗艦超低音,同時也是 YG Acoustics 首度推出的超低音產品,台幣定價超過 200 萬,不免讓人極度好奇兩聲道音響系統是否需要花這麼多錢在超低音上。YG Acoustics 代理商大器國際在今年 TAA 圓山音響展後將 InVincible 移至鼎捷音響作進一步的動態示範,我也參與了開箱與調整後的聆聽體驗。

 

兩種配置任君選擇

先說明 YG Acoustics InVincible 的原廠配置和型號差異,大家可能會在網路上看到它是一個低音柱的示範,其實那是使用了兩個超低音並採取振膜上下對打的設置方式,原廠給予的型號名稱為 InVincible 21.2,意思便是 2 個 21 吋單體。如果用家如同這次示範只需要 1 個超低音,型號則為 InVincible 21.1,而且可以選擇發聲振膜朝上或是朝下的版本,其他內容都是一樣的,所以用家可以先買1個然後未來再添加1個疊成低音柱的方式,這是沒問題的,使用 2 個 InVincible 超低音組成 21.2 能夠進一步降低共振與失真率。

數字會說話

InVincible 之所以在國內外都受到關注的主要原因是 YG Acoustics 對於產品的定位是在純粹的 High-End,就是拿來搭配兩聲道音響系統使用,而非我們直覺的劇院系統,因此在響應頻率、失真情形與共振控制上都是以High-End音響系統的思維去打造。原廠提供的參考數據中,InVincible 在 20dB~60dB 間的響應頻率是非常平直的,衰減發生位於在 19dB 以下,失真狀況也比競爭對手低上許多,箱體共振在 60Hz 以下極低,整體比競爭對手至少更好上3倍。

最極致的做法

InVincible 如何打造,使用的獨家 BilletCore 振膜是由航太鋁合金以價值超過 50 萬美金的 CNC 切銷而成,原料重達 30公斤,經過 5 小時的工時完成後僅剩於 411公克,厚度僅有 0.6mm,其剛性最大足以承受 550 磅以上的壓力,且振膜產生的失真率遠低於競爭對手。外部箱體也同是由鋁金屬原料製作,整體多達 238 個零組件,都以實驗室標準的公差與校準組裝,在對抗共振發生上有極好的表現。內部具有 6000 瓦 RMS 功率的 D 類擴大電路。

InVincible 的尺寸為 75 x 68 x 68 cm,高度 75 公分。

設定上如果是搭配 YG 自家喇叭,可以直接選擇原廠對應不同型號的預先設定,也能耳聽微調,搭配其他品牌喇叭就需花多點時間調整。增益、EQ、分頻點、相位與延遲都能夠設定。

時至今日我才略懂超低音

在開箱完後經過兩星期的調整,我再度重訪鼎捷音響聆聽最終結果。過去我不曾注意過兩聲道外加超低音究竟能達到什麼水準,雖然多次在音響展上也聽過一些品牌在兩聲道系統加上超低音柱的旗艦系統,但因為鼎捷音響的這套系統我多次拜訪且比較熟悉,也讓我更體會到多了 InVincible 對整體音樂帶來的改變差異。

一開始張老闆示範了幾張他選擇的大考片,並且切換 InVincible 開關作 AB 測試,原先我以為在大樂團或低頻多的片子上會有較大體會,但就在撥放單純的人聲專輯時,我對於人聲的厚度與頻段完整性差異竟然如此之大感到相當驚訝,乍聽之下聲音變得厚一些,下盤穩定了一些,但細聽後發覺並非僅是厚度改變,比較像是音樂頻段更為完整,因為聽起來是更有層次感而非僅僅增加厚度而已。張老闆接著換上教堂現場錄音的唱片,為的就是聽管風琴與整體音場的表現,其實這些我在原來的系統也聽得到,但是有了 InVincible 整個聲音硬是 ”輕鬆”、”寬鬆”,在平常音量(與旁人講話不必費力狀態下)時,低頻極為沉穩、寬裕、明確,音場的延伸,教堂的規模感極佳,相比之下沒有開啟超低音時,聲音雖然都存在但就不是那麼樣的輕鬆自然,InVincible 的幫助真的非常大。隨後我換上自己更為熟悉的唱片,坦白講每首歌曲聽起來都完全不同了,頻段下段的豐富性和層次感與過去根本是兩回事,真的刷新了我對這些歌曲的印象與理解,特別是在大家熟悉的 The Bass Gang 牛筋四人幫中,低音大提琴的箱身體積、層次、共鳴都徹底改變,弓弦摩擦的聲音與箱身共鳴的比例均衡度也完全不同,資訊量整個爆棚,20 秒便足以瞠目結舌。所以說inVincible超低音相當令人感到痛苦,因為體積大、價格高、入手難,但聽完知道了差異後卻又難以忘懷,在張老闆說希望將來能在沒有inVincible超低音的狀況下將聲音調整到接近這個標準,我想我只能給予無限祝福。

YG Acoustics inVincible超低音規格
● 頻寬: 真實全輸出(-0 dB)低於20 Hz, 可用延伸低於15 Hz
● 單體: 53 cm (21”), BilletCore
● 配置: InVincible 21.1 – 單顆, InVincible 21.2 – 雙顆
● 擴大電路: 最大6,000瓦RMS
● DSP: Proprietary DualCoherent 用家可透過軟體進行頻率控制, Pre-programmed給特定YG喇叭, Extensive options給其他品牌喇叭
● 尺寸: 75 x 68 x 68cm (30 x 27 x 27″), 單顆
● 重量: 111 kg (244 lbs), 未包裝

轉載自:台灣 MY-HiEND 報導。

登峰造極之作–聽日本Luxman力士旗艦膽前CL-1000及MQ-300膽后級

今次要和大家分享的是來自日本超過 95 年制造生產 HI END 器材經驗的著名品牌 Luxman(力仕)。Luxman 最初是以生產廣播收音頭起家。二戰之后成為了著名的電子管放大器設計生產廠家,擁有多項專利。傳奇般的生產歷史和享有的榮譽讓力仕的很多型號都成為了收藏家們追逐的對象。Luxman 的設計師和工程師們全心全意追求卓越,不斷創造出眾多具有技術性突破的設計,每個時期都有其獨樹一幟的技術應用在不同產品之上。Luxman 的產品所應用的先進技術對播放的音質尤為重要,正如其生產過程中都不放過任何一個細節,每一件 Luxman 產品內部零件,如電容、電阻、集成電路甚至接線等每個微小元件都要經過人手精心挑選和測試。

自從 2010 年 IAG 國際音響集團有限公司將 Luxman(力仕)納入旗下后,重整旗鼓向全球市場重新推出 Luxman 的品牌,並有計劃地復興其高端地位。而在近年我們在接觸 Luxman 的產品過程的確驚喜不斷,包括有之前評測過的 L-509X 合並機及 MQA 功能 CD 播放機 D-03X,無論從媒體到用戶都有極好的口碑評價,從中我們可以感受到 Luxman 制造精品音響的決心與誠意。

Luxman 深信每個音響組件都應該有自己的特色,因此設計師在設計產品時都會考慮其形狀、輪廓、顏色、感覺及其它感官特性。日本的 Hi-End 級的音響品牌數量雖然不多,但是每一個都獨具特色,無論從聲音到外觀到內裡細節以及功能上,都體現著日本人的工匠精神以及對用家的體貼和其對聲音的理解。每一件頂級器材拿出來都是達到極致的水平。本次試聽的 CL-1000 膽前及 MQ-300 300B 后級正是體驗著 Luxman 追求 Hi-End 的高品質的精神所在。

早於去年 8 月在香港音響展中,當時力士已經把樣機做了出來,更得知這是以變壓器方式為調整音量的極品膽前級,並與代理駿韻申請國內的測評,事隔一年終於在測試中心聽到這力士的頂級作品。

一年的等待就是同時收到配套的 MQ-300 ,300B 后級。
精美的日本漆器的工藝及金屬部件的精致度,盡管還未開聲,其匠人精神以給予你美音的願景。
CL-1000 採用了 6 支 E88CC 膽管作為放大,內置了 MM 和 MC 唱頭放大,配備了一組唱頭輸入,還有三組 RCA 和一組 XLR 輸入,輸出有 XLR 和 RCA 各兩組;對於玩黑膠的發燒友,內置唱放還配備了增益和容抗可以選擇非常認証。前面板上面更帶有相位的選擇制,CL-1000 不但有輸出的正反相選擇,而且平衡輸入的相位選擇也一應俱全,十足的認真讓用家使用適配性更高!
這是在業界中最少品牌使用的多抽頭變壓器的調節音量組件,34 級抽頭的以繼電器作電氣連接,提高了可靠及耐用性,磁芯由日立提供的專利 FINEMET 納米結晶材料,聯合力士自家的 LECUTA 電路,成功消滅因音量改變而造成不協調及失真,為靚聲打下重要基礎。
Luxman 引以為傲的音量控制 LECUTA(Luxman Electronically Controlled Ultimate Transformer Attenuator),音量制器的好壞基本決定了一個前級的音響素質,表面上看和普通音量控制無什麼分別,而內裡卻是藏有兩個34組抽頭組成的變壓器,分別控制左右聲道音量,當旋轉旋鈕的時候繼電器就會切換裡面 34 組抽頭進行音量控制。這個種形式的音量控制成本非常高,但是換來的好處是,每一級的音量都可以維持一樣的阻抗與音色,而且穩定性非常高且不容易變值。是最為極致的一種做法之一,當然成本也十分高昂,充分感受到 Luxman 對於這個旗艦前級所灌注的心血。特別當你去扭動那精致的音量旋鈕的時候,那種一格格的級進感仿佛猶豫在撫般瑞士機械手表般精致,工藝之美實在讓人感動。
使用兩組頂級性能的 E88CC 真空管組成單端兩級放大,可通過變壓器輸入平衡訊號(單端訊號不經牛),最終所以訊號通過變壓器作輸出,電路中有使用力士特的油電容!
頂級前置黑膠不缺席,專用 10 歐的 MC 檔有 66 分貝的放大量,MM頭電容量多達 6 組選擇。
大廠出品的膽機指標非常優異
每一次開機都會有消磁功能為機器進行消磁確保靚聲狀態長久保持如一。
大家都見到這機一共用了三對 E88CC 膽 ,其中一對是專門用於音調調整(可直接跳開),真正認真而豪華的設計。

試聽后感

一套賣三十萬的靚膽、單端、牛交連 300B 前后級,一定要小心選擇匹配好喇叭系統才可發揮優勢,我們在評測中心試聽了不少於十對不同喇叭,同時力士的 300B 也是我們聽過同價位裡面最靚聲的單端 300B 出品之一。在這裡我們選出整個評測過程中配搭效果優異的組合和大家分享,包括有來自推英國的 FYNE AUDIO F1 – 12,這對旗艦喇叭是同軸點聲源的精彩示范,單一 12 寸上是上號角設計,清晰又有下潛的超低音絕對推倒了老舊拖沓舊款英國喇叭的印象,沒有丁點號角特征但是包含充分的訊息量,讓人有種把心愛的曲目一聽再聽的沖動。極高的靈敏度配合上 300B 膽機將其聲音優勢充分發揮出來,厚潤,寬鬆,沒有一絲壓迫力。極佳的音樂感與音樂畫面描繪力展現得淋漓盡致。

當然膽機其實不一定隻為號角服務,採用高新科技新材料打造的較高靈敏度大音箱是一個選擇,例如法國勁浪 Maestro Utopia Evo,當遇上 300B 時候,那種悅耳而工整的獨特監聽感受,讓你感受到從未聽過有如此透明宏大而精致的 3D 音場,失真感極低,真無法相信是單管 300B 所策動出來的效果。如果你要多點功率大點音量,多買一台 300B 玩雙功放推動,也是一個非常理想的選擇(在力士說明書上也有這推薦這種方式)。既可以保持 300B 的特有音色,又能獲得更好的驅動力。

CL-1000 前置在這次的評測中也是給我們帶來了不少驚喜,在配搭原廠的 300B 同時我們也做了不少嘗試,用前級與不用前級解碼直推300B后級,最后感覺還是 CL-1000 驅動下的效果是最為感人,無論音色的渲染,音樂的畫面感都是無與倫比的。CL-1000 的聲音實在是很自然不夸張的方式使所有音樂有更好質感及更豐富的立體感,這不是一般悅耳動聽的發音方式,不以膚淺的音響性誘惑你,但又能使你聽到聲音的豐富及音樂的活生感。

而且這前置不單是隻配自家的后級好,就算配合不同的膽丶石后級都非常好聽,我們也把前級拉到辦公室接上 KH 有源音箱也是神一樣的感覺,音樂性和音響性的完美平衡來得自然而流暢,絕對是一台值得一輩子擁有的好膽前!

總代理:香港駿韻音響

轉載自:吳斌、Eric黃 非常發燒網 HiFi168

煮酒論英雄:點止CD/SACD播放器咁簡單 – 鐘一

鍾一起初覺得這部 D-10X,身為 Luxman 旗艦數碼訊源,好聲本來就是預料中事,不過經一段時間聆聽,播唱各類型音樂 CD、SACD、MQA- CD,及後再外接獨立網絡串流播放器,重播 Hi-Res 及 MQA 音樂檔,說句老實話,它確然超出了我的預期。 論音質,在 D-10X 身上一點都感覺不到數碼音源生冷的樣貌,特別是 接串流器播唱的音樂檔,有時候無論錄音靚聲到甚麼地步,以較大音量重播下,總是中高音會突如其來出現粗夾硬的數碼聲;今次試聽 D-10X, 一部最新一代 hi-end 數碼播放系統,不單毫無粗聲暴氣,反之,音效更近乎完美。從未聽過 The Eagles「Hotel California」,Don Henley 把聲可以咁逼真,中後段電結他 solo 可以火辣勁抽到如斯地步;也想不到播 The Beatles《The White Album》可以聽得我咁感動,「Blackbird」一曲, 樂聲充滿著能量、密度和跳躍感,重現音樂中那種撼人心弦的感染力。當 一刻我將前級音量扭大到好似拆屋,但仍沒有絲毫數碼聲「突襲」感覺。 D-10X 的聲音表現,文章稍後會再有補充。上次試聽 Luxman 數碼產品,已是五年之前了,是 D-06u, 它是一部 CD/SACD 播放器,同時具備USB (B-type) 接駁 PC 輸入,最高支援32bit/384kHz(PCM)、 1bit/5.6448MHz (DSD) 數碼取樣頻率。這些數字,今天看似乎算不了甚麼,最新一代,剛於7月9日發表的 D-10X,定價比 D-06u (甚至上階另一款 D-08u) 昂貴,或者有人還會以為只不過「又」一部旗艦 SACD 重播器,繼續設 USB 輸入,支援更高 PCM/DSD 取樣率而已。

直讀MQA-CD

其實,Luxman 推出 D-10X 之前約五個月,已見另一同系產品,較初階的 D-03X 面世,它以相對大眾化價錢,卻包含時下數碼熱話 MQA-CD 播放和 MQA 數據串流的「完整解碼」功能。 至於旗艦作 D-10X,沒錯,透過 USB (B-type) 輸入,支援高達 22.4MHz (1bit) DSD、768kHz (16、 24、32bit) PCM 取樣,比 D-03X 更高一倍;與此同時,當然亦同樣可直讀 MQA-CD, 以及網絡串流的 MQA 數據~full decoding/rendering。再說,D-10X 用上最新 D/A 解碼技 術,是世界首部採用 ROHM MUS-IC DAC 解碼晶片的數碼重播系統,加上轉盤部分如銅 牆鐵壁般,足以抵禦內/外諧振的 LxDTM-i 機械結構,還有 ODNF-u 平衡模擬放大線路、 加大濾波電容及電源變壓器之容量等,內涵之講究,已經到了「夢幻」等級。究竟這部  D-10X 聲效如何?跟年前接觸過的同廠高級別數碼播放系統有多大分別?又是否值得一 些 Luxman 多年捧場的忠實擁躉入貨?

聲音細緻度佔優

試聽 D-10X 是在本刊試音室進行,第一眼望見它,四平八穩,實實在在的機箱外觀,無半點花巧,是我喜歡的一貫 Luxman 產品樣式。行近細心打量,用手觸摸機身外殼,打磨之精美,根本找不出半點瑕疵。按一下 CD 抽屜鍵,櫃桶口徐徐打開,然後承架以合適速度伸出,我再按一下鍵,承架退回,櫃桶口關上,整個過程 是寧靜而且暢順,盡顯 high end 產品應有「精工出細貨」的特色。 試聽之初,鍾一用的訊號線、電源線,都是慣常試聽使用的幾款,歷來反覆聆聽比較,屬好聲配搭。開聲第一張碟,當然冇蝕底,就放上 Jacintha《Here’s To Ben》,此乃新 MQA-CD (24bit/88.2kHz) 版本。身為發燒友,彷彿也是理所當然,亦屬遊戲規則,手上自不然要 準備好另一張 CD 版本 (UHQCD)。播慢節奏,配樂簡單的  「Danny Boy」,遙控器按 track 9,自動 play,D-10X 面板 上的 MQA 燈號亮起藍光 (共有藍、綠、洋紅三色的 decode status 顯示),證明無花假是直讀 MQA 數據。 聲底厚潤,人聲感情豐富,殘響清晰通透,足兩分半鐘 清唱,有些少起雞皮感覺;到鋼琴、套鼓、牛筋加入,過門昔士風吹奏,傳達的感情和張力已然沒法批評。一曲播罷, 到 CD 出場,冇得比由自可,相比之下,CD 高頻明顯打咗個九折,更明顯是聲音的細緻度,MQA-CD 佔優得多。

記得試多幾款訊號線

之後再分別試兩張日版 sampler,一張古典、一張爵士,各包含 MQA-CD 和 UHQCD 供比較。挑選一段又一段音 樂播唱,又比較一番,D-10X 重播 MQA-CD 的效果,跟剛才的「Danny Boy」差不多,仍是音色精緻,細節鋪陳,有超 高傳真度。

試音室放著一對 Grimm Audio 新出平衡訊號線 SQM (另 有非平衡式供應),由於它價錢確實吸引,一聽無妨吖。 D-10X 至 Soulution 325 前級,改接上 SQM XLR 平衡線,同時間又手痕痕多接一對 RCA 非平衡 Viard Platinum HD,到 D-10X 另一輸出端之上,又來過 A/B 比較,過癮!快快手將 SQM 和 Platinum HD 接妥,前級用遙控器切換 input,我 留意到:一) 一對XLR、一對RCA,但音量好似分別不大  (D-10X 二者模擬輸出電壓同為 2.4V);二) D-10X 用 XLR 連接的話,記得它是2負、3正,接大部分 (有些除外) 歐美器材,必須開啟面板 phase invert 設定。但如果像我一樣背後同時接 XLR 及 RCA 輸出,每當切換時,便要特別留意相位。 三) SQM 的音色個性,或者與 D-10X 特別夾聲,相比沿用, 一直好聲,相安無事的一對 XLR,彈跳感和活力的而且確有增無減,生氣倍增之餘,但中低頻的厚潤度仍然保持,音色 像真度極高,惟低頻的權威性稍遜半籌。是平衡與非平衡分別?是接線本身音色個性使然?跟 D-10X 夾聲問題?暫時不作評論,到底文章主角是 D-10X,我的工作是嘗試不同玩 法,希望聽到器材系統不同的音色特性,向讀者如實報道。

聽CD/SACD,效果同樣令我滿意

文章開始就說,D-10X 是最新一代數碼播放器,內設 MQA 解碼模組,可重播MQA-CD,同時兼容 CD 和 SACD 播 放。MQA-CD 的效果,上面已經略述。至於 CD 和 SACD, 相信大家還是與我一樣,家中擁有的 CD 數量眾多,一部新數碼播放器,假使解碼系統只有新制式好聲,而播 CD 卻次一二等水準的話,那麼它就不值得我推薦。

新數碼制式,新的解碼模式,使聆聽者感受到不一樣的音樂還原效果,自不然又湧現一批又一批新再版軟件應市。 但我個人立場,站於單純聽音樂角度,恕我直言,不應過度拘泥。再者,莫以為新制式下,就百分百保證全部靚聲,同樣地,錄音本身製作是嚴謹,以何種載體方式去重播,靚聲機會一定較高,衰聲者,乜制式也改變不了,所謂神仙都難救!

言歸正傳,透過 D-10X 聽關正傑《天龍八部》、鍾鎮濤精選,兩張 SACD,之後到張學友《雪狼湖》CD,這些都是本地其中出色錄音,用合適音量播唱下,D-10X 人聲結像 和像真度、高低頻伸展和音樂步伐、節奏和樂聲細節等,都足夠聽音樂有餘了。特別喜歡關正傑一曲「情愛幾多哀」, D-10X 聲音有厚度,喉底震動起伏變化一清二楚,重現一種 既逼真,如在目前的感覺。

接串流播放器,音色通透又純淨

D-10X 設計上是一部一體式播放器,雖則它背後有 Digital In 和 Digital Out 設置,正常情況下用家未必會獨立另 接一部 CD transport 或 D/A 解碼,畢竟它本身的轉盤和解碼系統,已是旗艦級極高水準。

如果你有玩網絡串流,或接 PC 播 Hi-Res 音樂的話, D-10X 的 Digital In 便派上用場,它共設兩個 optical、一個 coaxial、一個 USB (B-type)。今次試聽,我用 coaxial 方式接到 dCS Network Bridge,除了重播 Tidal 串流 MQA 音樂檔,同時亦將內載多個好聲 Hi-Res 音樂檔專輯的 HDD, 直插到 Network Bridge,一嘗 D-10X 解碼部分的功力,究竟真正有多深厚,更希望藉此了解多一點,它的 MQA full decoding/rendering 解碼技術。

iPad 上簡單做了一些設定後,心血來潮突然很想聽 Radka Toneff 唱「The Moon Is A Harsh Mistress」, Tidal Master (MQA) 制式規格下,D-10X 會還原出怎麼 樣的音效,夠冧嗎?會令人有毛孔直豎之感嗎?一於搜尋 《Fairytales》。

無疑它讓鍾一得到非常不一樣的體驗,人聲具真實感, 歌聲具抑揚頓挫之妙,那股通透又純淨的音色、殘響,晶瑩 通透,卻又光澤柔和的鋼琴伴奏,蘊含豐富細節,把錄音最 美的一面呈現。

繼續聽我喜歡又熟悉的音樂,之不過是 MQA 或 Hi-Res 音樂檔,在此又不能不再一次讚佩 Network Bridge 的音效表現,再無半點數碼氣息,致使音樂的神髓得以還原。至於 D-10X,單論它 D/A 解碼部分,亦足以大書特書,音樂味和爆棚時的雍容氣度,令我毫無疑問地列它為近期好聲又先進 的數碼播放器之一。

煮酒論英雄:愈聽愈興奮才叫耐聽 – 陳偉昌

從發燒友轉為音響評論員之後,多年來都有不少同好表示十分羨慕。當然,能夠將興趣變成職業,到現在還是覺得有點夢幻,但另一方面,壓力比起單純作為發燒友大得多。發燒友身分不會為你帶來包袱,可以隨便展露主觀喜惡;音響評論員卻不能如此,畢竟甲之蜜糖,乙之砒霜。 最簡單的例子,一款揚聲器能夠像真的重播到重型搖滾電結他那種火氣,對於 Band 友來說這是「如實」,但同時卻聽到沒有樂器底子的發燒友指這是吵耳。一套可以播到 Kick drum 不同踩法的系統,亦有人 嫌之不夠刺激,流行曲的套鼓打法也要播成 Hard rock 那麼狠才好聽云云。音色不同於音質,前者在大部分情況下,其實沒有好壞之分,怎樣用文字令讀者知道那款產品是否自己喜歡的類型,才是工作重點。 除此以外,試聽的產品數量累積到一定程度,音質標準自然被愈推愈高,覺得音色新奇的產品亦日漸 減少。故此,每當遇到令在下聽得興奮的產品,就不期然想大力推薦,Luxman D-10X正正是這種產品。 雖然說 USB DAC 已經成為 Luxman 多款 CD、SACD 機的重要賣點,不過,根據之前 D-03X 的經驗,品牌在 CD 拾訊機芯上花了不少心思,令播放光碟的效果不下於經 USB 介面播放 Hi-Res 音樂檔。來到 D-10X,它的 SACD/CD 機芯更加重型,雖然對應 MQA 是新鮮事,不過播放 CD、SACD 的實力才是第一賣點吧?

那就先來一張 CD,是 Jean Rondeau 與 Thomas Dunford 合作的 《Barricades》。一台大鍵琴 (Harpsichord) 加一把 Archlute,兩者的重量、琴腔大小、琴弦直徑、勾/撥動方式、泛音結構等差異,對比都十分清楚,這不是誇張的對比,而是具有說服力、像真的重播。再者,聲音密度也帶驚喜,雖然依舊無法如真實樂器那麼強勁,不過以音響標準來 說,D-10X 已是十分出色,勝過不少品牌的旗艦級訊源。 以前的 Luxman,在合併式擴音機產品線有着 Class A、Class AB 兩個分支,前者以溫暖、豐厚、較 為柔美為賣點;後者的音色接近純白,性格較為直率,嚴格來說,是播甚麼都接近大眾認知那種「中性聲音」。到了 L-509X,它不再是把聲音播成「白色」,反而變得透明,能夠反映錄音原本色彩。 D-03X 的取向與 L-509X 如出一轍,D-10X 的音色光譜,就比 D-03X 更闊、還原度更高。 音色及密度以外,D-10X 也着重動態對比,令音樂情感變得明顯。它的聲音不應說是熱情或奔放,「不壓抑」才合現在所聽到的。當然,D-10X的大動態對比是吸引的,能夠輕易帶動聽者情緒,呈現活力及刺激感。樂器以外,人聲亦有這種討好音效,男歌手的口形清晰,而且是發燒友喜歡的小嘴。另一方面,胸腔大小、屬於男性的雄壯、起音的瞬變和爆發力,都同樣去得盡,不覺「勒住勒住」,難得是沒有半點粗聲。

來一張情緒起伏更大的 CD,為 Gennady Rozhdestvensky 指揮 Moscow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的《Tchaikovsky: Symphonies》 5CD 套裝。反覆聽了兩次第五交響曲,不是為了驗證甚麼而聽兩遍,只是第一次聆聽時,本想集中精神聽聽 D-10X 的聲音表現,卻難以把注意力長 時間放在音效之上,因為這台 SACD 機播放出來的音樂實在吸引,結果禁不住再聽一次,單純地投入音樂之中,不是試機。 D-10X 就有這種能耐,把音樂播得吸引。這時候,就想起 Luxman 在產品研發上有五項規條:1)自然、不誇張的聲音;2)自然的音場;3) 盡可能提升情報量(聲音細節、訊息量);4)全頻聽感一致;5)可以長時間聆聽。最後一點是「耐聽」,而真正解決不只是久聽不倦,還要令你一直聽下去,D-10X 就有這種感覺。它的音效正如方才講,是強而有力、刺激的,卻沒有令人產生聽覺疲勞,反而令音樂愈聽愈吸引。簡而言之,它播的不止聲音,播放的是音樂,吸引人的也是音樂。說的白一 點,D-10X 不止如實重播那麼簡單,它是適當地強化了音樂的動態、感情起伏幅度,將吸引之處放得更大,繼而令多 張聽慣聽熟的專輯出現不少新鮮感。 大音場、高密度、大動態、高分析力、清晰結像,都是發燒友喜愛的元素,而 D-10X 在這些項目都取得高分之外,亦處理得頗有品味,沒有半點誇張失實。要知道營造 誇張音效並不困難,直接沿用 DAC 廠商提供的「公版」線路,再加強供電,十之八九能夠達成目標。但品味呢?這才是真正難得。 品味,並非用以用料多少、零件有多貴重可以衡量之。實際數字遠比抽象概念容易理解吧,所以實牙實齒的數據是容易說服大眾。曾經聽過前線音響從業人員表示,

愈中性的產品就愈難推銷,原因在於這些產品不會令人一 聽就「哇」出來,不過呢,D-10X 應是例外吧。 來到 Coaxial RCA 數碼輸入,以 dCS Network Bridge  播放 TIDAL,所以當然不少得 MQA 啦。非常老實,單純播放 TIDAL 的 PCM 16bit/44.1kHz 音樂,音質雖然已經接近 D-10X 播放CD,但仍然覺得兩者還有一步之遙,然而這一步差距,其實不會有太多人在意,因為 D-10X 的音樂感會令你不自覺地忽略音質部分。 換成經過 MQA 編碼處理過的專輯,這一步就消失了。 音質上,兩者可以看齊,音色上,MQA 的銳利度稍高一 點,而播放 CD 的寬鬆感及動態會輕微高於前者,但兩者差 異不算太明顯。 D-10X 在聲音及功能上,都是同類、同級器材的新標 準,而且每項功能都同樣出色,假如你墮入了 CD、CAS (包括網路串流) 為二元對立的偽命題陷阱之中,D-10X 就能夠直接將你從陷阱中拉出來。

轉載自 HiFi 音響 #412

Social media & sharing icons powered by UltimatelySoc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