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台奇妙的器材,設計簡單,從外表到功能都同樣簡單,而且今時今日還要推出一款不支援 DSD 與 MQA 的 USB DAC,不是不了解市場,就是對聲音質素有絕 對信心。 另一方面,它的外表十分平實,但簡潔得來卻不落俗套,字體、大小、按鈕編排,一身金黃色澤,看到實物的人,不會聯想到土豪或簡陋,反而會驚覺它比相片有趣得多,而且金屬打磨細緻,需要親自動手接觸才會了解。 這些元素,正在低調地透露 DAC1 並不簡單。






這是一台奇妙的器材,設計簡單,從外表到功能都同樣簡單,而且今時今日還要推出一款不支援 DSD 與 MQA 的 USB DAC,不是不了解市場,就是對聲音質素有絕 對信心。 另一方面,它的外表十分平實,但簡潔得來卻不落俗套,字體、大小、按鈕編排,一身金黃色澤,看到實物的人,不會聯想到土豪或簡陋,反而會驚覺它比相片有趣得多,而且金屬打磨細緻,需要親自動手接觸才會了解。 這些元素,正在低調地透露 DAC1 並不簡單。
讀者如欲了解 CMS 的 Center Stage 2M,必先認識 Entropy。若有看過電影「天能」會更容易理解「熵」,嫡是形容秩序錯亂,這是自然現象,有個很好的解釋就是打桌球,開局前所有球都放在盤內,整齊排成三角形,當白色球撞向那堆紅色球,結果自然是紅色球衝向周圍,紅色球從順序變成亂序,這就是嫡。
無可挽回
熵的發生是非常廣泛,簡單如倒瀉水在地上,正所謂覆水難收,嫡是沒法立即修補,即使閣下擁有神奇力量,能令時間倒流也是無補於事,還記得「天能」裡出現的倒鏡嗎?
用回剛才比喻,水從杯裡傾瀉向地,發生的時間可能只是數秒,但這是必定有的進程,現實世界沒人可以令已發生的事情逆向還原,所以應對嫡的方法亦只可由亂序逐漸變成順序。
熵從何來?
熱飲料在杯內的熱份子不停地互相碰撞,當溫度慢慢變冷,水份子在固定的結構便大幅度減少活動,這時降低了熵,這便解釋了嫡的提高至下降是需要時間。熵與 Center Stage 2M 有何關聯呢?我在本刊 2022 年 2 月號介紹 Center Stage 2,提及 CMS 老闆 Joseph Lavrencik 的論調,他說每部器材在通電後,機內便自然衍生嫡,不管是線路板、電子零件、機殼引起的震動,或是關於電磁場、射頻產生的亂序,同樣是影響整體播放表現,而器材是不可能獨善其身,互相連接後就是整體影響。
負熵之迷
熵源於熱力學第二定律,提出理論的科學家是克勞修斯,他認為在封閉孤立的系統內,熱量是從高溫流向低溫,從有序走向無序,而過程是不可逆轉。將理論套入音響器材,包括喇叭身上,即代表在機箱或音箱裡面存在無秩序的混亂,重點是熱量會持續遞增,而理論內所述的嫡增也是說明若沒有外來能量介入,熵只會愈來愈嚴重,簡單來說,機箱或音箱必需要經某種物件與環境連接,由封閉轉為開放,然後產生能量交換,把自身的熵逐漸減少,這過程是有專門學名一負嫡效應。Center Stage 2M 的作用便是令器材達到能量交換,實際是如何達到這效果,恕我未能詳細解釋,我瀏覽品牌的網站,嘗試找出 Center Stage 2M 具體資料,無奈沒找到線索,我看外國雜誌對產品的評論,全是集中描述使用過程和效果,似乎沒有一間媒體是掌握實質資料,譬如說製造的物料或構造,我能理解在這個資訊流動的年代,但凡涉及到深入的研究,確是需要多些保障,即使資料不詳我也不會覺得是問題。憑外觀,Center Stage2M 就是一整個金屬圓柱扁體,與器材耦合的頂部仍是塗有特殊物料,看到表面是有些微粒子!底部是一個直徑較外殼略細的鋁合金,至於外殼我估計也是剛性鋁合金。姑勿論推測是否正確, Center Stage2M怎樣形成負嫡效應,對我而言仍然是未解之謎。
無謂計較日子
關於抑震輔件是有很多不同解說理論,Joseph 的切入角度是不太常聽見,普遍是將動能轉換為熱,最後自然消散,又或是改變物件的諧振點,條條大路通羅馬,以我接觸音響輔件,深知道是沒有對或錯,只能考究是否適合器材。Joseph 既然選擇以負熵解決問題,那便要遵循大自然的規則,Joseph 給用家提示,初使用需要至少 14 天時間,還說在期間有可能效果反覆,這方面我在上次文章裡已有提及,不過,可能解釋未夠完整,今次引用熵的比喻,相信會更清晰。查實 14 天是約數,讀者可以想想,器材搭配是不盡相同,每位發燒友的聆聽環境和使用器材怎可能出現相同程度的熵呢?我個人的想法是無需要理會降低嫡的時間,反正放進器材機底後,誰有閒情逸致拿走它作比較?說到底就是用或不用!
按實際選擇
之前推出的 Center Stage 2 與新製的 Stage2M 版本無論外形和身高沒明顯分別,同樣提供 3 款高度尺寸;0.8″、 1” 及 1.5″,理論上,高度與成效不應掛勾,否則,所有用家都選 1.5” 好了!高度的選擇是因應器材本身機腳而定,實際也不需要太多想法,真正需要留意是 Center Stage 2M 是固定構造,不能微調高度,故此,廠方預備了數片薄墊片,若使用後器材不平衡,那便應放入墊片了。這次測試我把總數 6 個 Center Stage 2M 分別置於 CH Precision D1.5 SACD/CD 轉盤及 Dan D’ Agostino Momentum HD 前級,前者使用 0.8″,前級因擺放於主機與供電器之問位置,故此,使用 1″。
內心的糾結
這次測試需要顏長時間才能下筆,熵是逐漸遞增或消退,在我從 D1.5 SACD/CD 轉盤取走 Center Stage 2M,那刻是感覺不出聲音馬上變差,證明事前和事後都需要時間沉殿。自問測試輔件的次數也算不少,從未有遇上像今次的斜結,認真說,本刊沿用的音響架屬於高質素,抑震效果是很理想,假如使用 Center Stage 2M 後有提升,是否代表它有神奇效用?倒過來,若我察覺不出聲音有進步,這篇報導如何能寫下去?同樣的想法,假設發燒友幫襯了 CMS 的音響架或是墊板之類產品,Center Stage 2M 還有作用嗎?
撥亂反正
以上問題的答案我一時想不到,但透過實際感受是可找出端倪,拿走 Center Stage 2M 的 隔天我再次播放一些早前在這系統聽過的音樂,包括我試機必然播放的鬼太鼓座〈三國〉,我感覺 Center Stage 2M 對器材是不止於某個範圍的進步,平日在器材上使用抑震輔件,很容易便聽到音場、高/低延伸有改善,但今次的效果比較是各部份均受影響,先要說鼓、笛子、三味線… 這些樂器的定位,音樂的開始是右側響起鼓聲,相位在喇叭之外,假如讀者有調校喇叭的經驗,那便會明白,調校正確的喇叭,左、右喇叭之外均有發聲點,而這個鼓聲正正落於右外側,之後是位置略高的太鼓、笛子分別出場,樂器奏至三份一時間才聽到三味線加入,如沒使用Center Stage2M也會聽到以上樂器的定位,但欠缺清晰的分隔,右側出現的鼓聲也聽不出整個鼓是側放,可以說前、後的差別是低頻從肥大轉成為輪廓收緊,放置於後排的太鼓,使用後聲音反映出距離,鼓聲也由遠至近。
感覺辛變樣
其次是音樂的完整度,鼓聲的力度、低頻延伸下潛、殘響…通通削弱了,更要命是吹笛子的口水聲、弱音,還有用作撥彈三味弦線的撥子,也失去了勾撥的硬彈力,我以為這樣的折損已夠多了,豈料到我再細心聽餘下的數分鐘演奏(歌曲全長10餘分鐘),正當所有樂器同時嗚奏,我竟覺得效果一片紊亂,原是兵臨城下步步相逼的氛圍,此際已變成叫人煩躁難耐,到底是因為器材受震太嚴重,抑或是機內熵增呢?
內外之別
自知職業病重,遇上問題自然是要找答案,於是我在 D1.5 機底再次放置承重墊座,這是用了一段時間的產品,我花了半天時間把音樂聽了又聽,一來是要清楚辨識出分別,另一方面,每趙更換輔件其實是需要時間讓器材完全耦合,平心而論,我換上的墊座也能弄清楚定位、音場深闊和聲音層次,甚至於尾段的合奏部份也能抑制紊亂,偏偏就是聲音的通透度及還原度是若有所失,使用 Center Stage 2M 之時太鼓的逼力和三味線凌厲能量,我雙耳膜是感受到壓力,雙腿同時感覺低頻由地面傳來,可見Joseph 指的熵正是存在於機內,實際情況或來自多種成因;整體諧振和電磁場干擾是很常見,這些源於內部的影響,借助外部承墊也未必能徹底導出,換言之,Center Stage 2M 本身的構造和物料能造成負熵,而這效應在我使用其他墊座,即使給予時間讓效果沉殿,但最終發現是未可達到近似情況。
斑斕或細緻
其後進一步把墊於前級的數個 Center Stage 2M 也拿走,聲音變化更是明顯,因我已聽了有改善的效果,情自然是深刻,前級內部形成的熵與 SACD/CD 頻率干擾,然而,Momentum HD 畢竟是高變得非常差,不過… 若從沒使用Center Stage 2M的話便可能永不清楚,Momentum HD 是有更理想的發揮,正
如我重聽 Max Richter [The New Four Seasons Vivaldi Recomposed],所有樂器的演奏效果像化開的水彩,色彩雖是斑斕但卻失去精細線條,低頻也是迷糊一片,我不能說面前效果是有不妥,就當我從沒接觸 Center Stage 2M,這套器材仍是屬於 High-End 級數,關鍵是見識了器材的本色,耳界開了便不能降低標準了!
總結
這篇文章裡,我圍繞的熵影響寫出用後感,目的是為道明內在影響比外圍的干擾、震動更難處理,若視而不見,後果只會是隨日子遞增影響,照情理是沒有爭辯餘地,發燒友對覬聲的追求就是永遠向前,無奈現實存在門當戶對的想法,因應每套器材的總值,要在 Center Stage 2M 的功效與售價之中衡量,每位發燒友是有不同的考量,總的來說 Center Stage 2M 能讓用家進入高層次境界,付出是值得的。
文|珍納
三年後,Luxman 將會踏入品牌的百周年紀念,今次的主角 M-10X 石後,就是為了品牌 100 周年紀念而推出的旗艦晶體管兩聲道/單聲道後級 M-10X,是一款可以橋接為單聲道功放的後級。M-10X 兩個音壓錶板的華麗設計與 2018 年推出的 M-900u 可謂如出一轍,甚至是功率輸出的規格數字也並無分別。見微知著,M-10X 的機箱重量比前作重 0.4kg 其實可說不相伯仲,然而 1kHz/8Ω 阻抗下,總諧波失真由上一代 0.008% 降低至 0.003%,就一點也不能小覷!
順
不能否認,整個配搭的真空管特質比較濃郁,聲音的滑、順、圓潤、輕甜、溫暖、無鋒無角的聲音輪廓呈現出的和諧自然美,與筆者慣聽的石前石後聽感可謂兩種不同的風味,尤其是今次給我最強烈的感受,是音樂的滑。這個滑,是由高密度與多層次組成,音樂的綿密感佳而無丁點數碼味,未聞任何乾、硬、扁、薄、 輕的弱點。以往,我測試器材的選碟大概只需要用十數張 CD,便能找到器材的特性與強項。今次測試,是我鮮有……不,印象中未曾試過如此追著聽,一疊又一疊 CD 先後搬到影音房,我竟然一口氣聽過 28 款專輯,當然,音樂就不只是 28 首,一邊聽,一邊追,一邊去辨識,誰不知,每首歌也讓我在不知不覺間跳出了評測的意志,而是全情去享受音樂、投入音樂,甚至忘記了寫筆記這個環節! 其實要為 M-10X 的音響個性作定義並不容易,聽了約 40 首曲目,我依然認為它沒有強烈的個性,可以 說,中庸、和諧、不搶眼、順耳、自然是它最強的特色,用汽車類型比喻,它會是一架 SUV 城郊多用途汽車, 無論是載貨或是載客量度,而且坐得舒服、動力強、能越野、甚至有豪華的感受。當然,M-10X 必備的強項是非常乾淨的背景,夠黑、無音染、充滿細緻感,甚至是隱形感,因為我認為我聽到更多的聲音特色,是來自 dCS Rossini APEX 與 Luxman CL-1000。
厚
幾張人聲為主的專輯,就讓我認為今次測試後級與從前測試後級有著截然不同的
體驗。Jason Mraz《Mr. A-Z》我便一口氣聽了 6 首曲目,一直以來,Jason Mraz 的嗓子也給我靈巧清妙而偏薄、線條感較強的特色,今次,我首次聽到了他溫厚零骨感的 嗓音,聲音的密度、細滑感、無數碼味的體驗,帶給我如聽黑膠的滋味,慢歌情感有 滲透力,Rap 歌口齒清晰而沒有尖銳感,潤澤暖和入心。當我以為它屬於聲底特別飽滿之時,我播《MusicaNuda》(2012) 這款低頻錄音聲音特厚的專輯,卻又沒有這種特厚的感覺,低音提琴琴箱確有飽滿感,而飽滿中又有通透與豐盛的層次感,擦弦與彈牛筋的顫動聲音微 細豐富,女歌手甜潤而通透的歌聲有親和力,模擬味濃郁。Pete Alderton《Cover My Blues》〈Walking Blues〉獨白聲同樣厚滿通透,他的發音本質有點黏纏與沙啞的特色,但無阻他那把厚厚的嗓音呈現出良好的咬字清晰感,步行的皮鞋聲遠近分明立體,歌聲響起,藍調再加上他嗓音呈現出低迴、磁性、韻味濃郁的享受!
暖
重溫 Peter, Paul & Mary《In These Times》,通常音樂頭 1 分鐘,我已初步了解 器材的個性,今次,我聽足整曲 Union Medley,因為播得實在動聽。至於 M-10X播此曲,三人的嗓音除了特別厚而通清,也特別滑,Mary 老娘有火的嗓音今次聽得特別流 暢甜厚,Peter and Paul 是更加和潤溫暖。我會說,M-10X 能把訊源與前級的柔與韌, 還有溫暖的特質表現得淋漓盡致。
女聲,《Blue Coast 3》Meghan Andrews充滿靈氣的嗓 音與結他的透明而質感厚潤的聲 音,有音樂 Spa 的享受,與《戀戀風塵》電影原聲大碟的同名曲目,女聲哼出的音調,洗滌心靈!必須重播 2V1G《第三次心動》,女聲與結他聲的氣質相對前兩曲貼地,至於女聲溫巧秀逸的歌聲與結他氣息,又與上兩曲的觸動心靈感截然不同。 「藍岸3」中一曲,〈Rolling In The Deep〉,女聲咀形立體圓潤,和音的調味汁讓女聲的情感特別入味!
不狂
要更貼切去描述 M-10X 的特色,我頓時聯想起肥佬 Dan 的出品,正是絕佳的對比。Dan 個性的顯、強、霸,正好對比著 Luxman 的透、澈、純。在這個 組合中,即使聽搖滾樂,我也不會聽到打斷鼓棍般的刺激動感,聽 MUSE《Black Holes & Revelations》與 Mr. Big《Lean Into It》,還有《Man Of Steel》Ignition,我會告訴你,我不會聽到抽鼓有狂、傲、激烈的激情,然而聲音的動態起伏、樂器的立體感,甚至是套鼓不同部件的聲音立體感也聽得仔細, 抽擊力是有擊中鼓眼的動感,只是不屬於那誇張地要教特別血脈沸騰 的感受。《三國》,中西樂合壁,〈赤壁〉的豪情仔細而優雅,音樂的動感不像是描繪魏、蜀、吳,音 樂的雅調與精細更像是描寫孔明與 周瑜,純而不傲、駿而不霸、清而不嬌、細而不膩!再聽《Favourite Carols From Kings》男童獨唱到合 唱,一層一層、一浸一浸,沒有明顯凸出的嗓音,而管風琴的低頻沒有狂氣或霸氣,而是一股有雅調的滲透力,還 是我第一回賞聽同一曲與別不同的感受!
過電
筆者聽得比較多的還是 HiFi 感較強的系統,今次賞聽評測,聽音樂的時光多於評測的時間。Klára Würtz 彈奏舒伯特,在細膩的聲音中,聽到不只是彈、壓、按琴 鍵,還有是撫、抹、爬等等手指動作讓她的情感表達融於 鋼琴之中,沒有聽到硬磞磞的演奏。《Venus Jazz Café Brunofaffé & Italian Jazz》,色士風的細滑,光中有柔的動感,展現出 M-10X 不屬於硬功一 派,而是剛柔並重,悠揚精妙,順 滑潤美的動感,重於和諧的音色。 至於氣氛,它表現得非常細緻,Canadian BRASS《Legends》的 管樂順滑中有一份瑰麗感;《The Hateful Eight》的電影肅殺氣氛濃烈,《Flamenco》踏台聲動作爽敏立體,撞擊聲的實在穩定有強烈的逼真感; 《Ultimate Reference Disc 3》 (MQG CD) 首曲〈1812 Overture (Excerpt)〉的大場面不趕時間, 音場深度、寬度鮮明,中間一段敲擊樂群奏的亂中有序與立體感,同樣令我印象深刻。 M-10X 的無色無味,順著訊源與前級的特質而發揮,起著最強的後盾作用,聲音的乾淨、明靜、沒有強烈個性與 風格、細密順滑的自然美、豐盛而細膩的強弱動態,不帶 霸氣與狂熱而傾向細膩的個性,反映出細心而不張揚地好 好完成藝術品的特質,充滿日本藝匠那種令人感動與神往 的特質!
靈機一觸
截稿前,老總突然想到換線,為前級→後級換用一對 Analysis Plus Copper Oval-in XLR,誰不知比原先的配搭更加合只晒合尺,每種聲音的凝聚力更加強,此前中低頻較為 飽滿,或者說是特別圓潤豐滿的感覺恰當地修身,加強一點 聽覺上的 HiFi 感,還有聲音的抽擊力,至於聲音的順、厚、 暖、不狂、雅調的底蘊不變,在更強的凝聚力下,抽鼓的勁度強而不霸、動而不狂,搖滾樂與抽鼓刺激動感更進一步, 聽 MUSE、聽《Man Of Steel》、《The Hateful Eight》, 甚至是聽Alexandre Tharaud 演奏 Rachmininov與〈1812〉 交響曲,激動的情緒更加到位,拓展了聽音樂的類型,我相信這個組合,會符合更多準Luxman發燒友的要求!
轉載自 HiFi 音響#433
文|陳偉昌
不得不說,Luxman 近年大幅進步,作為一個即將邁進一百周年的老品牌,還有這種進步,實在喜出望 外。這一波進步,由 L-509X 合併機掀起序幕,及後的 D-03X、D-10X,不但聲音質素有驚喜,取向亦比 以前更加中性、更為忠實,既有超凡鑑聽能力,又不會苛刻地挑骨頭,聲音依然有高級民用音響的細緻,更重要是不但固有音色減少了,而且重現樂器色彩的能力比以前都要強,這才是最大驚喜。 有此經驗,當看到 M-10X 的頂蓋設計與 L-509X 一樣,自不然就回想到後者那出色表現。不過,試音工作剛剛開始時,配上同廠 CL-1000 真空管前級,出來的聲音卻遠比預期中濃厚溫暖。你可能會說,真空管前級會厚暖其實很正常呀,的確,Luxman 的膽機亦有厚暖聲底,不過並不算濃郁,而且光輝亮麗,三頻比例較為平均,而不似現時聽到的那種暖光。再審視試聽所用線材,不就是常用的 Analysis Plus、inakustik 吧,過程中還用過 Grimm Audio 的錄音室線材,因此還以為兩機的聲音取向都有新變化。 然而,後來因為要試 Violectric Niimbus US 5 PRO 平衡耳擴兼前級,用了 Luxman M-10X 後級去配搭,結 果不但聽到前者的專業器材性格,亦感受到後者其實和 L-509X 有着同一聲底,同時發現這台後級的可塑性很 高,願意把主導權交給前端器材。 後來才知道,原來這台 CL-1000 前級並非原裝膽,難怪聲音與之前接觸的 Luxman 膽機不一樣。之前聽過的 Luxman 膽機,除了光輝之中帶有不算多的暖光之外,中、低音是厚而也不濃,是爽快、明亮、有控制 力。 回到 M-10X 身上,這台後級可以設定 XLR 輸入的正、反相,還可以橋接成單聲道模式,相關設定放在機背,使用時要多加留意。 值得一讚是它的喇叭線接線柱,非常容易施力,又易於接上不同大小的叉插,比起不少同類產品來得貼心。 M-10X 與換膽後的 CL-1000 合作,除了音色之外,其他已經聽到它的質素有多高。M-10X 的聲音密度、 動態、控制力與音場,同樣十分出色,把前級的豐腴厚潤展現得非常出色,音像有密度又有重量,極具存在感。 一邊聽一邊查看資料時間,看到這款後級每聲道只是 150W(8Ω),實在有點訝異,但很快就了解到, M-10X 的輸出電流量應該十分之高,才會如此高密度。尤其是它的阻抗減半、輸出倍增時,就更加肯定是大 電流設計。
M-10X 的 1,250VA EI 型變壓器、四支 Nippon Chemi-Con 為 Luxman 特製的 20,000μF 電容、每聲道 1,200W (1Ω) 峰值輸出,實在不是開玩笑,而且力量是受控地強,細緻度無需擔心。
前級換成 Violectric Niimbus US 5 PRO 之後,由於這款耳擴前級有八級增益調校,從 -15dB 到 +24dB, 在四百呎空間內需要用上 +12dB 或 +18dB 增益,但音質完全沒有劣化,亦沒有噪 音,背景仍然安靜,而高音一點也沒有開叉,顯然無論是前級還是後級,都同樣高 質素,而且有強大寬容度,兩者都沒有可聞底噪,因此增益再大,都不會影響到細緻度。
之前用 CL-1000 聽《Brahms.Bartok 1》專輯,是 Janinie Jansen 和 Antonio Pappano 指揮 Orchestra dell’Accademia Nazionale di Santa Cecilia、London Symphony Orchestra 的合作成果,已經發現,只要軟件與器材、線材配合,M-10X 可以重現到非常豐富的感情,又不會流於濫情。感情豐富來自動態抑揚夠大夠放,不會勒住勒住,又不是脫韁野馬,動態層次對比明顯又細緻,衝擊力足夠又不會死實,力量、彈跳感、衝擊力都有,哪一種佔較大比例,視乎錄音與樂器,後級本身沒有固定取向。 換用回原裝跟機的 JJ E88CC 膽後,CL-1000 對於木管和小號都加分,帶出更迷人暖意,在方才那張專輯,以及《Mademoiselle in New York》(Lucienne Renaudin Vary) 中同樣感受得到。前級改為 Violectric Niimbus US 5 PRO,兩樣/類樂器都收起一些感性,但換來更明顯的音色與質感對比。 當然,以聲音密度、質感、頻寬以及層次,Luxman CL-1000 的確盡顯旗艦風範,不是便宜一半有多的 Violectric Niimbus US 5 PRO 可以媲美,M-10X 能如實反映前端的取向、色彩和實力,簡單來說,就是遇強愈強、非常敏銳。 另一方面,可以確定 M-10X 的實力,就算配上 CL- 1000、在四百呎空間內推一對三路四單元揚聲器,都完全遊刃有餘,聽得出還有大量潛力未被發掘,甚至可以用線 材去收一收低音能量。配上級數更高前端、放在更大空間的話,M-10X 都有能力給你對等回報。 當然,簡單的 TIDAL 與 Qobuz、不同專輯、不同製作風 格、各種錄音場地、樂器之間的色彩與體型還有質感之間 的分別,M-10X 同樣有明顯交代,而且十分清晰,甚有說服力。
M-10X 的聲音質素出色,不但結像清晰、不同音像都飽滿兼 有重點感,而且分離度理想,可 以撐大音場、音像之間的距離明確。同一時間,就算是小提琴與中提琴,體積和音域之間的 差別,都非常清楚,就算配上不同前級,都有同樣效果,播放 Artemis Quartet 的《The Piazzolla Project》,兩把小提琴、一把中提琴、一把大提 琴和一座鋼琴,就清清楚楚座落跟前,整齊之餘,起音與轉折都爽快有力,又不會太過刺激。
同樣地,播放人聲也恰到好 處,聽 Adele 第一張、也就是最 精彩的一張專輯《19》,口形清楚,唇齒開合亦同樣聽得到, 而且不會粗糙。咬字清晰、水分 剛剛好,聽起來精神飽滿,不會 口乾或是口水過多,聲音健康地厚。 木結他勾弦與共鳴箱也非常實在。這是得益於聲音密 度、音域準確,以及低噪音。同樣地, Kick drum 也厚重、 夠大、輪廓清晰度剛好,又有彈性,是真實 Kick drum 的低 沉、厚重、鼓皮餘震長一點,而非十分結實、打心口那種失實刺激感。 最後是大編制音樂作品,一次過聽完《Verdi: Aida》 (Antonio Pappano, The Orchestra e coro dell’Accademia Nazionale di Santa Cecilia)、《Tchaikovsky: Violin Concerto》(Janine Jansen, Mahler Chamber Orchestra, Daniel Harding)、《John Williams: The Berlin Concert》 等等,發現各種弦樂都做到規模感,即是可以聽到這片弦 樂組包含了很多把提琴,但又不會覺得每一把是獨立的, 這種分離與連接之間的有趣表達,其實才是接近音樂會真實聽感。 不但弦樂組有這種情況,各種樂器的每粒音,都有同樣表達方式,顯示出 M-10X 是有能力把錄音播得非常精確。
轉載自 HiFi 音響#433
文|何森
本文不是想說服你馬上購入 Luxman 這套 CL-1000 膽前級 + M-10X 晶體管功放,我只想建議你認真考慮換入一款優質膽前級及低音收放自如的大功率輸出 AB 類晶體管放大器。 使用同一品牌的真空管或晶體管前、後級,正所謂「一套西裝」,理論上在電氣規格特性及聲音表現方面 都應該是最匹配,但實際上真空管與晶體管這兩種放大元件均各有其先天的優點和限制。我不是電子工程師, 我只能憑四十多年接觸音響器材的經驗去分析判斷,我認為使用真空管放大微弱電平訊號,在高音的弱音分析力、透明度、瞬態響應速度 (起音速度)、高次諧波的再生能力等各方面均優於晶體管。我和很多黑膠發燒友都愛用 MC 唱頭升壓牛及真空管唱頭放大器,是因為全晶體管設計的唱頭放大器,重播各種 acoustic 樂器, 高、中音的分析力、活生感始終不及升壓牛 + 膽唱放,沒法重現 LP 最可貴之先天優勢。反之,我認為使用大功率 AB 類晶體管功率放大器,其低音驅動力、分析力、透明度、瞬態響應速度 (起音速度)、控制力 (停也要收得乾淨和快捷,不會拖着一條低音尾巴)、像真度、大功率輸出同時保持極低輸出阻抗等各方面均優於真 空管功率放大器。我深信經常接觸真鼓聲的樂師多會使用晶體管功率放大器。 以上的意見只是我的個人經驗與看法,我絕對不會說這是玩Hi Fi的金科玉律。無論你正使用全套真空管或晶體管前、後級放大器,只要你喜歡聽就可以了。碰巧本文的主角是 Luxman CL-1000 膽前級 + M-10X 晶體管功放,我才乘機和大家分享我的個人看法。 其實除了 Luxman「力撐」膽前石後的玩法,McIntosh 在過去七年的旗艦分體式前級 C1100 也是全真空管放大,配合同廠 MC1.2KW 單聲道晶體管功放,一套四大件的膽前石後組合,在逾 1000 呎的房間驅動一對 B&W 802D3 的精彩演出,在 2016 年 6 月曾參觀在尖東富豪酒店舉行的 HKAVE 音展的朋友,很多都驚嘆原來膽前石後可以玩出如此好聲!歷史悠久,對真空管、晶體管放大技術經驗豐富、瞭如指掌的 McIntosh也「力撐」膽前 石後的玩法,所以從未玩過「膽前石後」的發燒友不妨試試!
CL-1000 的 line amp 部分用了 4 支 JJ E88CC (唱放部分用兩支),正合我意,因為我家中的 Einstein The Preamp 膽前級輸入級也是用了兩支 JJ E88CC,我曾 AB 比較過 5 款 6922 / E88CC,包括新造膽和 NOS,結果我認為 JJ E88CC (金腳) 的聲音最通清快聲,不玩音色,結像力與動態對比皆能符合今日的出色錄音重播的要求,是最準確原音和表現夠全面的好膽。M-10X 是 Luxman 最新推出的旗艦立體聲功放,單看廠方標示的規格,1Ω 負荷的連續輸出功率最高達 1200W 便知它有料到,電源供應必定強而有力。BTL 橋接為單聲道功放, 最大輸出可達 2400W (2Ω)!剛結束一個月的美國 AXPONA 2022 高級音響展,Luxman 使用兩台 M-10X 單聲 道功放驅動 Magico M6 揚聲器,網上評論說此房間的低音衝擊力強,細節多,聲音準確,動態範圍極佳,但又能保持 Luxman 的聲底。音展用的音源是 PD-151 MKII 黑膠唱盤 + LMC-5 MC 唱頭 (全新推出) + E-250 唱放和 D-10X SACD/CD 機,前級用晶體管的 C-900μ,取其Hi Fi音響效果更緊張刺激,show quali 效果更吸引現場聽眾!(可看看 Jay’s Audio Lab 的 YouTube 片介紹,大隻佬說這間展房是全場最好聲第三名,又說一對 M-10X 把 Magico M6 推到砰砰聲,好勁抽,一定會買兩台來玩!)
我先用《Roger Wang: Milestones 2000~2009 Collection》雙CD考驗 CL-1000 + M-10X 重播鋼弦木結他和女聲是否夠真。聽完 CD 1 我已經心中有數,這就是我喜歡聽的膽前石後靚聲!大房中的老金、soulution 前、後級播此 CD 沒法滿足我的 要求。CL-1000 (請留意我用的接線,忌接粗線) + M-10X 重播 acoustic 結他 (鋼弦) 那種非常靈巧活潑的結他聲,就是我追求的通透、幼細、自然、起音極快、 轉 Chord 極快、每粒音都清晰爽彈的 acoustic 結他聲,我認為這就是最真實自然的結他聲。甜蜜蜜、夜來香、蘭花草、Sukiyaki四首結他solo最靚聲!上次試聽dCS Rossini APEX 播放 CD 就不及今次那麼吸引好聲!今次明顯聽多了細節,起音更快,結他 聲更爽彈活潑。女聲更不用多
說,CL-1000 的 JJ E88CC 令歌聲的感情表達更自由奔放, 具有人聲應該有的適當濕潤與溫暖感。soulution 325+311 重播此 CD 的女聲就欠缺了今次那種人氣與如在面前獻唱的真實感!其實 325+311播 此 CD 已經很好聲,但聽過 CL 1000 + M-10X 便可了解後者的 生動自然是明顯有更高境界,這也是High End音響吸引發 燒友不斷換機升級的原動力! M-10X的低頻量感、驅動力、分析力、收放速度、控制力表現超卓,有足夠實力驅策 B&W 802D4。聽趙聰《春江花月夜》,低頻的力感、量感、下潛力、震撼力應該可以滿足絕大部分 Hi Fi 發燒友了!即使聽《點指兵兵》, Donald Ashley 抽鼓的勁力雖未算狂野,能滿足我了!我聽這張《Reference Sampler》UHDCD已有多年,今次是我首次發現潘小芬這位女高音 的唱功原來是「唱藝術歌」級數,她唱的「愛情像一隻自由的小鳥」,歌聲充滿聽歌劇的味道。其他女歌手如 Maria Seebaran、Jacintha、胡美儀、甄妮、甚至任劍輝、李寶瑩,她們的歌唱技巧也因此而提升至更高水平,歌聲更真!「出嫁」的中國大鼓敲擊,力水、鼓眼、鼓棍、鼓皮張力全取高分,M-10X 的低音表現非常厲害。
聽過《The Royal Ballet》及《Quadro Nuevo & NDR Pops Orchestra / End of the Rainbow》(暱稱「高跟 鞋」) 後我便愛上 CL1000 + M-10X 重播大型交響樂團的大 將風範。芭蕾舞劇的生動活力透過 Disc 1 track 1~6 的「胡桃夾子組曲」可完全感受, 那種翩翩起舞的節奏感活潑生動,華麗的弦樂群奏音場 又深又闊,低頻有充足的量感承托着整個壯麗的3D音響台畫面。JJ E88CC 顯示其細緻入微、起伏流暢的弦樂群奏音色。 《高跟鞋》的音像結像力更是細 緻立體到不得了!四位主角樂手在舞台前排的位置清楚聚焦, 手風琴聲活潑開揚、色士風、 豎琴、Double Bass每件樂器的音色與質感也十分自然像真,令我可聽清楚各人的演奏技巧!登入 Qobuz 串流平台聽音樂檔案,我發覺仍聽到或多或少的少少乾、輕輕硬、有種壓縮感覺的「數碼聲」(視乎不同規格 / 製作的音樂檔案),聽上述的 CD 就一丁點也 不覺。這反映出這套 CL1000 + M-10X 的分析力極佳,使用同一部dCS Rossini APEX,聽 CD 與串流音樂的聲音有明顯 的分別。我認為這套膽前石後組合是Luxman 有史以來最好聲的膽前、石後放大器!
轉載自 HiFi 音響#433
文|陳海川
等到了!終於等到了!故事得從將近一百年前說起。 難道等了近一百年?非也!只想帶出 Luxman 即將迎 來成立一百周年紀念。如無當年,試問哪有一件又一件經 典的 Luxman 真空管或晶體管放大器?哪有當年哄動 High- End 發燒界的分體式 CD 轉盤與解碼器?又哪有我於前年 8 月 試過,視之為十萬元級實體光碟 (SACD / CD / MQA-CD) 兼容高清音樂檔 (DSD512、PCM 32-bit / 786kHz) 播放器選擇中,擁有 Serial Killer 級殺傷力的 Luxman 旗艦 D-10X? 話說,當 Luxman 於去年 8 月發表最新旗艦級立體聲功放 M-10X 之後,我就一直等著、期待著 M-10X 到港。之所以期待,別無他故,就是年前 D-10X 旗艦播放器給我的印象超好,現 M-10X 旗艦後級也是〝10X〞嘛!珠玉在前,不免令我有幻想,有幻想就自然有期望兼期待,期待早日親耳聽到 M-10X。
旗艦印記
正因為是〝10X〞一代旗艦作,故在 M-10X 機箱造型的細節上,亦見由 D-10X 開始出現的特色,就是面板邊緣不再是 M-900u 般簡單的上下平直、兩側刨出弧面再平直地緊接側板,而係不簡單地在面板四周邊緣,有層次地切割出一道少斜面修邊→平面→大幅內斜面之後,大幅內斜面即跟機箱平直接口形成一道 V 槽。視覺上,線條即更見立體層次,想那就是 Luxman 新一代旗艦作的印記吧! M-10X 去年 10 月於日本上市後,要到今年年初才正式向海外市場供貨。過去數月,我們每月都追問總代理 M-10X 到貨了沒有?持續追問了、等了數月後,於上月中旬,終 於等到、等到 M-10X 在本社大房開聲了!
日本第一
為迎接成立一百周年紀念,Luxman 已逐步開展不同的項目、重頭戲,例如今篇主角 M-10X 旗艦後級。 Luxman 的歷史可追溯至 1925 年,即真空管技術成熟到可配合正式 (非試驗) 展開無線電廣播 (電台廣播 / Radio broadcasting) 的初期。 1925年,Luxman 的兩位創辦人 – 早川兄弟,於家族的油畫及相框經銷店「錦水堂」內一角落,成立了廣播俱樂部,並展開實驗及研究工作,以 迎接日本無線電台廣播時代的來臨。「錦水堂」除了是日本第一家展示及銷售無線收音機的商店外,更有另一個日本第一,就是以「一讀即成為廣播愛好者」為題,出版了日本第一本廣播手冊「錦水堂廣播書」。
1928 年,LUX-735 無線收音機及 LUX-1730 電動留聲機相繼面世,並 致力各種音頻用零件的研製,標誌著 Luxman 音響產品的研製時代,正式展開。
LIFES 1.0正式登場
時光一轉,轉到 Luxman 於去年發表的最新立體聲功放 M-10X 身上。 新一代旗艦級立體聲功放 M-10X,被視為 Luxman 功放設計上的里程碑及作為未來的參考,其最大特點是加入了最新的放大器回輸技術 LIFES。
Luxman 自豪地宣布,自1999年起為旗下放大器產 品表現作出重大貢獻的ODNF (Only Distortion Negative Feedback / 只失真負回輸) 電路,終於有繼承者了!他們開發了一套全新的放大器回輸電路 LIFES (Luxman Integrated Feedback Engine System / 合併式回輸引擎系統)。LIFES 建基於他們著名的 ODNF 技術概念,再進化成 無需將任何原始音頻輸入訊號回輸到主放大電路,實現了就像近乎無回輸一樣的出色動態特性,並帶來非常自然的音質。
Luxman 劃時代的放大器回輸引擎 LIFES 1.0 版本,藉 M-10X 正式登場。整個設計從開始構思到實行,經過精密的電腦類比程式及艱辛的研究,並通過反覆試聽、嚴格審查及精挑細選元件並加以整合,以獲取經得起時間、有能力過渡到 Luxman下一世代產品的能力及質素。
1200瓦
功放的真正職能,就是忠實地放大從前級而來的音樂訊號,繼而準確地驅動揚聲器上各路單元,並充分發揮被驅動揚聲器之特性。M-10X 通過 LIFES 的運用,並透過重新建構整個電路,成功減少了並聯元件數量之同時提高了性能,兼且將放大過程中的失真,減少一半。此外,重新設計恆壓電路之下,發展出一個可完全配合交流及直流電源需求的高穩定度供電。
電流放大級採用 4×2 平衡放大輸出格局,將兩個三級達靈頓電路及四路並聯推挽放大器電路結合後,就足以應付各種負載條件下對功率的需索,有本事從額定輸出 150瓦 x 2 (8Ω),快速爬升至瞬間輸出 1200瓦 x 2 (1Ω)。必須再次強調,M-10X 已實現了線性地完整輸出 1200瓦 (1Ω) 功率,加上精心設定的電流偏壓、頭段純 A 功率高達 12 瓦,足以帶來強大的功率、高密度聲音能量及高水平的音質。
強大支援
M-10X 的壓倒性功率及驅動能力背後,當然少不了強大 的電源供應組件的支援。採用 EI 型高穩壓電源變壓器,容量達1250VA,瞬間更可達最大 2500VA,並選用有利緊密纏繞以減少線與線之間虛位,兼且節省空間的扁平銅線繞製。這可有效降低線路電容值,提高耦合力並穩定磁場, 從而獲得不隨任何負載波動而跌宕的強大性能。此外,於 Luxman一貫的高穩定電源裝置上,再配備新開發的濾波電容器,兩聲道各用上 4 枚 20,000uF。 眾所周知,電路上的每個零、部件,都會對聲音質素以至音樂表現構成可大可小的影響。為 M-10X 揀選用料時, 他們對各種電容器、電阻器的音頻性能,以至內部接線及端子,均加以徹底的測試及聆聽。亦因為有要求,就在現 成的零 / 部件中未能找到合用又滿意的情況下,他們更不惜功本為 M-10X 度身定製,最終採用了大量以先進技術為基 礎,再由理性結合感性去精挑細選的原創、特製零 / 部件。
結合了大尺寸電源變壓器及大容量濾波電容陣之下, M-10X 強大的耦合負載能力,背後再有低阻抗訊號傳輸、 低電阻又大容量的揚聲器繼電器支持,再加上喇叭線接柱直接連接到匯流排上,得以確保不會因限流而導致動態壓 縮、失真。 背板上各 RCA 輸入端子,均為銅合金製高性能貨色, 該銅合金有著銅一般的導電性及黃銅的硬度。另,電源輸入插座的結構亦經改良,更能負擔較重的電源線,並藉著 與傳統安裝方向相反的手法,以抑制電源線動位及保持穩定的抓著力。
看上去彎彎曲曲
鑒於 PCB 印刷電路板上銅跡的圖案,對於電介效應、 不必的電阻及雜散電容現象有顯著影響,規劃及繪製不當可引致「衰」聲、訊號質素下降。故 Luxman 慷慨地以厚達 100μm 銅箔再加上鍍金處理,並選用去除阻焊塗層的印刷電路板,以消除抗蝕劑對音質所引致不良影響之同時, 同一道音頻電路上銅跡的規劃,亦力求對稱、寬度均等, 也無轉向太急、太曲折的稜角。最終繪製出看上去彎彎曲曲、實則柔和地轉彎的銅跡圖案及佈局,以促進訊號平順流動,從而抑制上述影響。
防振無迴路底盤
重量超過 48kg 的 M-10X,想當然要有個足以支撐整 體的機箱底盤之同時,機箱底下更用上高密度的鑄鐵絕緣子腳座,就此將內部產生的振動快速收集、導引落地、釋 放,以確保微妙的音樂訊號免受不必要振動所劣化,並有效擋隔外來振動入侵。此外,這金屬外殼更採取無迴路機 箱結構,不會產生接地迴路,不至因機箱帶電流而導致的接地阻抗升高,並能擋隔外來電磁波場干擾入侵。
C-10X?
年多前,Luxman 以 D-10X 取代於 2014 年發表的 D-08u 成為旗艦音源,去年再以 M-10X 取代於 2014 年發表的 M-900u 旗艦後級,如此類推,或將有一款新前級 (C-10X?) 取代於 2014 年發表的現任晶體管旗艦前級 C-900u 吧?但暫時未有之下,故今回找來家族內至高級的膽前 CL-1000 (也算是 Luxman 膽前中的旗艦) 配合 M-10X 開聲。另外,我也曾以 dCS Rossini Apex Player 去直驅 / 直駁 M-10X,跟配合膽前開聲比較,確係各有風味、聽頭。
必得溫馨提示!如使用 XLR 端子接駁 M-10X 的話,得當心相位配對,因 Luxman 之平衡接駁標準為 1 GROUND / 2 COLD(-) / 3 HOT(+) 模式,如音源或前級非同門 產品,則有可能出現剛好相反的 1GROUND / 2 HOT(+) / 3 COLD(-) 情況。倘數碼音源或前級設有相位切換功能,那當然直接使用即成。若沒有,只需花點功夫,將喇叭線接擴音機或接喇叭 (其中一邊) 的一正(+)、一負 (-) 對調接駁亦可。
何謂「肯去」?
只因有 Luxman 旗艦播放器 D-10X 那非常爭氣的高水準表現在前,當旗艦功放 M-10X 出現在我面前,自然對之有所期望。而 M-10X 亦果然無叫我失望,更可以講,在本社四百五十方呎的大房推動 802 D4 的效果以言,我極之滿意,以「定價」不過 13 萬 8 千計算,實屬超額完成。 M-10X 給我最強烈的印象是「肯去」,高低、強弱起落都「好肯去」!何謂「肯去」? 我的睇法係起動無拖拉, 能量起落來得爽快而線性,爆起來時力量亦如手到拿來、 無牽扯。相對地,有些功放雖然同樣有力甚或更爆得, 卻帶有一種煞有介事、似必須先扎個四平大馬才出手的感 覺,高低、強弱起落都似要先經一輪思考才反應。 當然,百貨百客,以上兩種特性必各有擁躉,但有比 較、有選擇下,我傾向爽快、率性、肯去如 M-10X,這才有 我享受的音樂動感、演譯者由心而發的感染力。正如《John Williams in Vienna & Wiener》 的 (War Horse / 雷霆戰駒) Dartmoor, 1912,由 M-10X 驅動 802 D4 重播出來,我聽到當中的詩意、揮灑自如,正能量與光明。同一專輯中的 (Star Wars: A New Hope) 星戰主題曲,M-10X 能夠表現出那份 神氣、前進、美好、遠大、再帶點不落俗套的華麗感覺。 同樣的音樂,如在那些先扎好馬才出手、思考過才反應的 系統中重播出來,上述效果或仍能一一找到,但逐一出現 下、音樂情緒的起承轉合不夠連貫流暢下,或會出現精巧但悶場的怪現象!
必須要講,M-10X 的音場深又闊,兼且層次、定位亦分明,播放 有水準的大型交響曲錄音,例如 Riccardo Chailly 指揮「萊比錫布 商大廈管弦樂團」,演奏〈布拉姆斯第一交響曲〉,音場確有令我目 不暇給的立體感及內部結構。但我更欣賞 M-10X音樂感之強,就是在樂曲短暫的休止之間,音樂的張力、感染力依然維持,令我屏息靜待下一個音符奏起!
膽前 vs 直驅
至於配合 CL-1000 膽前或音源直驅 / 直駁,確係各有 各吸引!以 CL-1000 配合 M-10X,這樣膽前石後之下,熱血感則進一步提升之餘,再多加幾分唯美,就如播出 Anne- Sophie Mutter and John Williams《Across the Stars》中的 Remembrances (Schindler’s List),的確沉重!如改以 Rossini Apex Player 直驅 / 直駁 M-10X 去重播,有比較下, 感覺就如用上有水準的無源前級般,即有一份脫去凡塵俗氣的清明,令 Mutter 的琴音、演譯來得更正氣、正路。節奏變化更清明下,音樂、演譯的連貫感即更細膩,演譯情緒 漸進、滲透式地叫我揪心!
同樣精彩的有 Andris Nelsons
《Richard Strauss-Symphonic Works》的「查拉圖斯特拉如是
說 — 日出」,M-10X 連貫流暢且有層次地營造出,由深沉而微弱的大鼓及低音提琴起首,小號定音鼓、長號、各管絃、三角鐵等先後響起,音壓漸次提升, 漸進地推演整個氣度如開天闢地的大格局場面。也就更帶 出M-10X「好肯去」之下,流暢地送出具說服力的動感能 量,繼而有層次變化地形成宏偉的壓場感。 雖然只係短短不到兩分鐘的序曲,卻足以反映 M-10X 由高至極低頻之線性,反應快速無猶豫之間控制力恰到好處,動感對比之細膩叫我有少少感動! 這一段,以 CL-1000膽前配合 M-10X 播出,大高潮部份火氣確更猛。若改以 Rossini Apex Player 直驅 / 直駁 M-10X 去播,相對更清明又細膩的構築動感下,流露出的一份沉著,令我不自覺地壓低呼吸去聆聽、去細味,短短一分四十多秒就足以扣人心絃。
何必左等右等
M-10X 乃今篇「煮酒」的主角,實試過後更確認它有 獨當一面的實力,加或不加前級各有聽頭,配自家膽前 CL- 1000 玩膽前石後,可玩出明顯膽味的溫度加和味。如配上中肯的晶體管前級 Soulution 325,某程度上就如音源直驅般,明確反映 M-10X 的細緻流暢及「好肯去」特性。雖然仍未見匹配旗艦前級 (C-10X?) 的蹤影,但相當期待!不過,又何必左等右等,既然 M-10X 足以獨當一面,我認為何不邊用邊等,或有機會發現更多 M-10X 匹配前級上、音源直驅方面的可能性!若現實點去講,「定價」13 萬 8 千買 到 M-10X 這質素,我認為無得輸!
總代理:駿韻音響有限公司
轉載自 Hi Fi音響 #433
文|陳海川
說到傳統英國喇叭,大抵上給人曉唱歌 (音樂感佳) 及實惠兩個印象!不是說英國喇叭沒有高消費的 High-End 貨色,只係想表達,於普羅大眾消費層面上,向英國喇叭埋手,確實更容易找到好貨色。 籠統分類,音響乃科技產品,但深入去睇,其實不是純科技產物,撇開業務 用的,例如公共廣播系統類不談,供家用的、尤其發燒用音響產品,要成功跑出,需懂得運用科技之同時,亦必須擁有一定的文化、藝術背景去審美,為產品校聲。這方面,英國確係由科技到文化、藝術皆根底深厚。 1932 年於英國成立的 Wharfedale,背後主事及工程師雖已經歷幾番世代更替,但總部及研發部,至今仍設於英國劍橋郡的亨廷頓市。當然,歷史及背景 僅可作參考,現役產品才見真章。今天的 Wharfedale 產品,有消費相宜的入門產品如 D300 系,超值的 Diamond 12 系,發燒味濃而售價極具競爭力的 Evo4 系,亦 有見 High-End 味、一身旗艦氣派,但取價相當克制的 Elysian 系,還有經典懷舊的 Heritage。個人最感興趣者,首選旗艦型號 Elysian 4,一對三路四單元之中有雙 8.5吋 (220mm) 低音,相當有睇頭的座地喇叭,其次就是本文主角,同樣為三路四單元之 Evo4.4。
Evo4系頂級型號
Evo4.4 乃 Evo4 系頂級型號,旗下還有一較小座地喇叭 Evo4.3,兩大小書架喇叭 Evo4.2 及 Evo4.1,兩大小中置喇叭 Evo4.C 及 Evo4.CS。 直接承襲旗艦系 Elysian大部分技術的 Evo4.4,其吸引處,除在於三路四單元規模外,更在於它的單元選材,「大大塊」AMT 高音、誘人的半球中音及雙 6.5吋 (165mm) 低音這格局。AMT 高音雖不罕見,但用上大大塊就更討好,然而人聲份外誘人的半球中音則相對少有,或得在消費高許多的產品身上才找到, 雙 6.5 吋低音於一般家居則肯定遊刃有餘。 Evo4.4 的設計,直接承襲研發旗艦系 Elysian 的大部分技術,包括其 AMT (Air Motion Transformer) 氣動高音單元,以著名的海爾氣動高音技術為基礎 加以改良。振膜狀如風琴褶的 AMT 氣動高音單元,其振動空氣 / 發聲的原理,並 非如傳統半球振膜高音單元般,振膜作前後活塞式運動去振動空氣,而係跟平面 音圈合一的風琴褶狀振膜,就在驅動磁跟隨輸入訊號而極性不停轉變下,從而驅動整幅風琴褶狀振膜,令當中的風琴褶出現張開與收窄的動作,就此出現空氣從風琴褶之間被擠出之現象,隨之高效率地振動空氣 / 發聲。其優勢在於發音面積 大、振動 / 換能效率更高、有效頻率響應更寬之下,弱音細節還原能力即更強, 不費勁似的即讓人聽到更多音樂細節,也就是口語話齋:「好多嘢聽!」
軟半球振膜中音
必須指出,Evo4.4 更用上「大大塊」30×60 mm AMT 高音,不單效能更高,亦有利它順利銜接下一路的中音單 元,那誘人的半球中音單元。據講,市場上之所以少見半球中音,全因開發難度及成本皆高。
Wharfedale 自行開發的快速響應的半球中音單元,用 上直徑 50mm (2吋) 的編織物軟半球振膜,並配合高磁通 量的磁驅系統,於半球振膜表面,再掃上增強阻尼的特殊塑化劑塗層,而振膜背後有一個形狀特殊的背室,該背室的輪廓可效地將振膜背波能量散射及吸收,使之不會因背波反射回授而干擾振膜運作,務求消退失真、保存細節。 據資料顯示,這半球中音具有驚人頻寬,從 800Hz 到 5kHz 之間的響應非常線性且效率高,足以跟 AMT 高音完美匹 配,能夠輕鬆快速地隨輸入的音樂動態響應,並大大增強 水平擴散力,消退皇帝位現象。
雙 6.5 吋低音
Evo4.4 的雙 6.5 吋低音,直接利用為旗艦系 Elysian開發,先進的低失真馬達系統,再結合 Kevlar 音盆及耐用橡膠懸邊,整合出一個寬頻帶,且擅於營造自然中 / 低頻及強大低頻的低音單元。跟 Elysian 一樣,其反射式低音負載架構,乃 Wharfedale 獨特的 SLPP (Slot Loaded Profiled Port) 狹槽式負載氣孔配合底噴式格局。就在不浪費低音單元背波低頻能量的前提下,低頻能量被安排到從聲箱底部的 SLPP 狹槽,受控地透出,以避免因房間過載而出現撞聲、混濁低頻。 從外觀亦可睇到,Evo4.4 的聲箱設計源自旗艦系 Elysian,前闊、後窄、圓角的箱型,有助消除箱內駐波 / 聲箱音染形成條件、消除繞射及增強聲波擴散之效。腳座四角更配備足以抓緊地面的大型金屬釘腳,進一步確保低 音以至全頻的清晰度與線條。 Evo4.4 的分音器跟驅動單元之配合,先經過先進的電腦程式計算、建立分頻器模型,並經歷數百小時人耳聆聽測試下,再經微調以確保驅動單元之間的銜接無縫,並採用以透明度為篩選準則的元件,包括高級聚丙烯電容器、 疊層矽鋼的氣心電感器,再於度身規劃、避免電磁干擾的電路板上佈置。
旗艦系技術及設計
既承襲了大量旗艦系 Elysian 的技術及設計,更配備 30x60mm 大面積 AMT 氣動高音、50mm 半球軟膜中音、雙 6.5吋 (165mm) Kevlar 盆低音,如此三路四單元座地喇 叭,竟然只需付出一萬多元即能擁有,牌面上確係超值、 確係非常吸引!除價錢上吸引外,想必亦有人被其半球軟 膜中音單元迷倒。的確,半球軟膜中音有其魔力,不單聽 起來能量特別細密、質感自然,更令 Evo4.4 的高音與低音交接得更流暢、線性,全頻一氣呵成的感覺非常好!
生猛地收放
今回我通過一簡單組合試之,包括 Luxman 超值的發燒入門 CD 機 D-03X,還有每聲道以兩支 6550 五極管出 50 瓦的 Audio Research i/50 膽合併機。 先來個輕輕鬆鬆的前菜、醒胃菜,播出《Audiophile Analog Collection Vol.1》中 Henry Mancini Jazz Ensemble 的〈Pink Panther〉,即聽到那片大面積 30x60mm AMT 氣動高音的確有料到,令我聽到、感受得到那陣三角鐵的 透、亮、細、飄,透明的質感、明亮的音色、細膩的顫 音、飄散的動感皆有之,敲打的動感亦相當傳神,即起醒 腦、醒神、醒耳的作用。而由鋼琴、電 Bass、色士風等玩出的鬼鬼馬馬地扮靜靜雞感覺,神神秘秘得來其實又相當高調的矛盾情緒,Evo4.4 營造出悅耳得來生猛兼玩味十足效果,叫我聽得心情輕鬆又愉快。也能夠表現 Big Band Sound 的熱熱鬧鬧起來不粗枝大葉,值得一讚!至於由小號、長號群的猝發式大強音加上爵士鼓等,間歇地玩出一 下又一下如大力踢腳 “Bang!Bang!” 的效果,Evo4.4 的雙 6.5 吋 Kevlar 盆低音加上 i/50,也確實做到有力而非死力, 中低至低頻能量生猛地收放,表現出優雅中不失鬼馬的音樂動感。
質感、動感如流水般
再播出《Greatest Folk Songs of All》中 Simon & Garfunkel 的〈The Sounds of Silence〉,在大面積 AMT 氣動高音及 50mm 半球軟膜中音相輔相成下,當 Art Garfunkel 那透明的嗓子跟 Paul Simon 厚潤的聲線相加下,我聽到質感、動感如流水般的歌聲,悠悠透心,一份窩心加安寧的感覺。藍岸群星《Blue Coast Collection 3》中〈Rolling In The Deep〉,Melissa Reese 那藍調玩味演譯,在跌宕的唱腔間透出不覊、帶挑釁味情緒從 Evo4.4 出來,聽到那份惋惜與不忿。也聽到她跟和唱 / 二部合唱的 Keith Greeninger 那成熟、踏實兼有力聲線之間的協調中見對比。
有墊底而無混濁
《Four Drummers Drumming》中的〈Seven Drums In Seven Four〉,一個考驗重播系統控制力、弱音細節營造力、強弱對比、擴散力的錄音。大面積 AMT 氣動高音加上 50mm 半球軟膜中音,將仿如鳥鳴或流水的音效,重現得細膩加流暢的程度,足以令我聯想起熱帶雨林。 即使在本社四百多方呎的大房中演出,Evo4.4 亦有本事將不同音高、質感、力度的鼓聲及敲擊,重播得分明、 起勁,亦表現得出那份有力地下墜的能量,既是 Evo4.4 雙 6.5 吋 Kevlar 盆低音加上 SLPP 底透式低音負載架構的本事,來得有質有力有墊底而無混濁,亦反映出 i/50 膽合併機果然 有料,將它們放在二百方呎或打下的空間中,肯定有本事將不同類型音樂都駕御得妥貼無投訴。 也曾播出過吳懷世指揮「Ensemble Omnia Hong Kong」演奏《馬勒第一交響曲「室樂版」》,既能夠表現 出終章的火力,亦能夠描繪出平靜過後,逐步築構出暴烈地衝著的感覺,只一萬六千多消費的喇叭,情理上都應當 收貨無投訴嘛!再得一提,其 SLPP 底透式低音負載,的確令它更易於適應不同大小空間、擺位上制肘亦更少。
實再無猶豫理由
論性價比,Evo4.4 之足料規模、表現之平均、對不同類型音樂適應力之全面,確係無論你需要一對高性價比的喇叭,抑或正值發燒入門階段,Evo4.4 絕對係上上之 選。故只要你的預算及擺放條件容許,就不要考慮其下的 Evo4.3 甚或 4.2、4.1了,若抱著這種看似理性的慳儉心態去做抉擇,或會令你後悔。 如此消費兼高性價比,實再無猶豫理由,快去親眼睇睇、親耳聽聽 Evo4.4 實物吧!
總代理:駿韻音響有限公司
轉載自HiFi Review #431
意大利產品以工藝出色享譽全球,音響專用放大器理所當然沒有兩樣,就好像Pathos便能想展現這方面特色,當中改良自 Pathos Logos 的第二代強化版現已到港,樂迷要找富特色的歐洲膽機製作,不妨對此多加留意!
全面優化已經開始
Pathos 的 Logos 早於 2002 年已經誕生,屬於快人一步大膽進軍膽石混合放大器設計的意大利廠家之一,由於生產商認為這部製作堪稱完美,因此持續暢銷二十年而不曾對 Logos 作出任何改動,直至工程團隊近年研發出嶄新供電系統,驅使他們對 Logos 的內部電路進行革新。全面優化膽前級電路再實施比首代製作更為強力而穩定可靠的供電系統後,Logos MKII 終於強勢登場。
供電能量 Level Up
Pathos 工廠設於意大利威尼斯西方約 60 公里外的,維琴察市,經徹底優化的 Logos MKII 猶如他們頂級系統一樣,全機製作在當地進行之餘,由 PCB、機殼到電容等多個組成部份,同樣屬於意大利出品,當中印刷線路板的零件焊接更採用傳式,而非慳水慳力的一般 SMD 表面處理,且左右聲道對稱,增強聲音分隔度外確保不會互相干擾。膽前級使用的兩支 ECC88(6922)位於機身最前方,其後為主電路板,功率放大電路則分設 Logos MKII 的機身兩側,並與供電組和連往喇叭插座的端子以粗壯的導線相連,確保供電與訊號傳輸雙雙穩定,至於隱藏在主機板下的則是嶄新供電設施,容量相當驚人。巨型的獨立繞線雙單聲道電源變壓器,外層運用特殊物料做足阻尼抗震和屏蔽處理,幫助減低震動和電磁噪音等干擾,配合每聲道使用兩支,每支容量達到 22,000 uF 的意大利訂製紅色大電容,能夠源源不絕為 AB 類放大電路提供強勁動能,讓這部能量充沛的合併放大器!驅動任何揚聲器時都表現得虎虎生威,且 Pathos 還特為 Logos MkII 每聲道精密匹配三對MOSFET,讓 Logos MkII 在 8Ω 時能夠輕而易舉輸出 2 x 110W,並在 4Ω 時毫無難度地躍升至 2 x 220W。這方面的情況我在使用六單元的 Acoustic Energy AE520 時便領教過其威力,果然氣足力猛,而且劍拔弩張的聲勢與能量充滿火藥味,同時在配合細細對的 Sonus Faber Lumina I 使用時,則暗藏著一股如箭在弦力量之餘又能展現出一份柔情,並在重播小提琴作品時清麗脫俗中顯得表情豐富,相信這與 Logos MKII 供電系統儲備十足,並與這部合併放大器特別應用膽前石後設計關係密切。匠心獨運的處理方針,讓 Logos MKII 兼得真空管和晶體管放大器兩者優點。
反映尖端意大利工藝特色
Pathos Logos MKII 電路設計一絲不苟外,機身處理同樣出色。其中最惹人注目的地方,在裝嵌於Logos MKII 兩側的散熱鰭片被悉心雕琢成公司名稱,大大個 Pathos 字樣鏤刻於機身兩旁,構成的 Logo 型金屬散熱器讓 Logos MKII 吸睛指數爆燈,而這種處理方式更已經成為 Pathos 放大器的重要標誌。與此同時,這部合併放大器的流線形面板處理同樣精彩,弧形鋁合金面板在中間鏤空位置的下方配合原木處理,並在中央使用圓形顯示錶,以數字顯示音量電平高低和輸入選擇。至於原木上方則把前級所用的兩支 ECC88(6922) 雙三極管清晰明確展現,除了實物所見的真空管外,廠方還把 ECC88 影像刻意以三角形排列的兩塊鏡片反映出來。與此同時,Pathos Logos MKII 還配備長條形木面遙控,配合 Logos MKll 機體內部採用 100 級 Burr-Brown PGA2310 的電阻式數碼音控芯片,幫助 Logos MKll 輕易取得理想的左右聲道平衡,因此,用家於機背啟動 Logos MKII 的主電源後,除在開關和訊源選擇方面都變得簡單便捷外,以同一遙控調節數字式音量大小亦易如反掌,加上 Logos MKII 結合巧手的金工和木工處理,使這部造型美觀得體的意大利製合併放大器能夠與其精密的膽石混合電路互相輝映!
可選擇性增添數碼輸入電路
用家需特別留意 Pathos Logos MKII 雖在機背設置了同軸和光纖與USB輸入端,但基本版其實卻未有配備實際的數碼電路在其中,因此不要誤以為連上這三個接端後,Logos MKII 便能夠發揮數碼解碼功能,但若有此需要,用家可以向本港代理要求加裝 HiDac MK2 數碼 DAC 電路。由於今次所用的 Pathos Logos MKII 屬於基本版設計,因此不設解碼功能,不過因為今次以具備理想解碼功能的 Arcam ST6O 網絡串流播放器作配合,除藉此有效發揮 ST6O 的音樂串流功能外,亦可以利用其兼作雷射唱盤解碼之用。而在如此組合下以平衡傳輸方式連接,所得效果相當出色,只因以傳統合併放大器上陣的 Pathos Logos MKII 除了配備五組 RCA 單端輸入外,同時亦特設兩組 XLR 平衡輸入,採用平衡傳輸方式傳送音樂訊號,正好有效發揮 Logos MKII 左右聲道完全獨立電路設計的優勢。
把真空管與晶體管優點兼收並蓄
以 Pathos Logos MKII 重播不同類型音樂!這部合併放大器都不會乾澀暗啞,而且音場扎實穩定,聲音動態強橫而富重量感。重播音樂小品,音質之美讓人一聽傾心外,再現陣容龐大的古典樂章,亦能夠無難度地滿足所求,只因表情豐富的 Logos MKII 不會平鋪直叔,韻味十足的表現經常帶有絲絲感性,用於重播 Taylor Swift 不同版本的(All Too Well)時,經由 Logos MKII 音頻放大後再現出來,相信縱使是鐵石心腸的樂迷都會深受感動,原因歌唱得好之外,配樂亦精彩到位。
我最喜歡其中 All Too Well – Sad Girl Autumn Version 版本,很難想像 Taylor Swift 優美自然的歌聲會如此感性,而那浸經常伴隨著歌者演唱的配樂聲更起著牡丹綠葉之效,催人熱淚效果渾然天成。由於歌曲美得令人動心,Taylor Swift 在此曲中心事如塵的表達經常都給我有種意猶未盡感覺,因此我亦愛選播另一長達 10分鐘的 All Too Well 版本,好讓扣人心弦效果連綿不絕。
Pathos Logos MKII 重播 Kitajenko Conducts Tchaikovsky Orchestral Works 的柴可夫斯基作品選段亦無冷場,只因 Pathos 略帶溫馨的音韻表達無損內容豐富的複雜樂曲層次刻劃,而富深度的音樂表現,更能夠條理分明地把結合不同樂組和輕鬆與緊湊程度 快慢有別的章節完美反映出來,也難怪 Pathos Logos MKII 原版在二十年前已勇於採用膽前後石設計,只因處理得好,這種設計有助把兩類放大系統完美結合,而透過 Pathos 對 Logos MKII 的精密策劃,更能夠把真空管與晶體管的優點兼收並蓄,帶來動靜皆宜的美滿效果!
總結
獨立繞線的雙單聲道供電牛,配合 4 支意大利製總容量達到 88,000 uF 濾波電容組成能量十足的供電系統,加上大刀闊斧使用公司 Logo 作為散熱器鰭片的創意爆棚設計,而且保護電路得到強化,短路和過荷問題獲得雙重保障的重料製作下,使每部以金屬外殼配上原木作重點修飾的 Pathos Logos MKII 重量達到 28kg。如此驚人的機身重量在同一輸出的合併放大器中實屬罕見,配合 Logos MKII 特別採用膽前石後電路設計,全平衡 A 類前級經徹底改良後讓整體穩定性和抗干擾能力更進一步,配上 Pathos 特別炮製的 MOSFET 晶體管 AB 類輸出級,使 Logos MKII 盡得膽機韻味十足風格和晶體管起落鮮明又明快有力的超凡動態。 Logos MKII 二十年才來今次的一個大翻新,全神貫注下使Logos MKII 音樂重播更趨傳真傳神!
轉載自音響技術 #486
試聽 Endeavor SE,需時比以往不少揚聲器都要長,因為它沒有很強烈的性格和音色,只有很出色的聲音質素,以及很多未被發掘的潛力。其音色、性格,還有表現,都受器材、線材影響,Endeavor SE 能夠非常敏銳地反映各種轉 變。所以,不要只聽過 Endeavor SE 配一套音響組合,就以為是它的真面目。 試聽過程中,一共試過多種不同訊源、擴音機配搭,有 Accustic Arts Drive II CD 轉盤、TubeDAC II Mk2 解碼; Wattson Audio Emerson DIGITAL 網路串流播放器、Boulder 866 入面的 DAC; 亦有試過 Boulder 866 自己的網路串流功能。擴音機 就有 soulution 325 前級、311 立體聲後級; Accuphase C-3900 前級、P-7300立體聲後級; Boulder 866 合併機等等。
Endeavor SE 配上不同組合,從性格到色彩都有明顯變化,實在嚇人一跳。 舉個例子,看到 Endeavor SE 的窄身前障板,你必會以為它是市場主流的音場派吧?即是音像不會太大,音場向後擴展,令你聽清楚定位,多於一比一的音像。
Endeavor SE 可以是音場派,和 soulution、Accuphase 合作時,它就是音場派。然而,由 Boulder 推動時,卻變成了音像派,每個音像都飽滿如同一比一,在維持音場深度的情況下,音像不會退後,有種坐在酒吧舞台前沿的感覺,不變的是聲音不會埋身,還有出色的密度、結像能力、不會扭曲樂器音域等等。 連音像、音場派都可以輕易改變,Endeavor SE 的可塑性實在高得超出預期, 正是如此,發燒友不要試聽一次就對它下定論,而且,對於喜歡換線、換機、玩附件的玩家來說,Endeavor SE 會給你很多樂趣,因為它中性、敏感,而且潛質優厚,只要少許變動,就馬上給你聽到明顯變化,玩家們應該會樂不可支吧? Endeavor SE 聲音密度出色,在音場派取向時,音像固然實在、細節清晰而不 虛浮,就算換成音像派取向,音像也十分飽滿、有重量感,可見其聲音密度比想像中更好,更重要是不會過於濃郁。 先前提到它能夠準確地重播出不同樂器的正常音域,尤其是低音樂器。 Endeavor SE 的低音準確,沒有為了增加刺激感,而增強中低音,或是讓聲音更加 低沉,當樂器是哪個音域,Endeavor SE 就如實地重播出來,十分像真。另一方 面,在準確以外,它的低音也帶着一種從容感,不是鬆散或是緩慢,它的低音一點 也不鬆、不慢,分析力十分理想,而這種從容是一種態度,是「仲有大把係手」的 氣派,不會令你擔心已經把 Endeavor SE 催逼至失控邊緣,它的寬鬆告訴你,還有 不少潛力仍未展現。
Endeavor SE 沒有明顯自我取向,絕大部分情況下,都取決於系統配搭。然而,其實還有一個因素,可以令它表現自我色彩,重點就是它背後那枚高音的介入程度。這枚高音不但影響音像輪廓清晰度、空氣感、三頻平衡,也直接改變全頻色 彩,尤其是銀光多少和硬朗程度。
總代理:駿韻音響有限公司
(輯錄自第425期 / 陳偉昌)
文:珍納
只要處理好低頻,無論是兩聲道,抑或是多聲道,中、高音的表現會一併提升, 前提是超低音質素要高。這不是誰或誰說,而是我自己親耳感受過最少三次,在本社 的大 HiFi 房與細影音房分別進行過三次測試,不過,每次都是一試便用三台(一台為 FL 與 FR 延伸低頻、一台為 C 延伸低頻、一台為 SL 與 SR 延伸低頻),原因是要炮製 3D 音場效果!三台?無論預算與空間的門檻也很高哦!的確是,所以今次藉著 T/9x 推出 市場,我認為不妨可先試一試一台 REL Acoustics可以令整個環繞聲表現提升至哪種境界。
什麼是High Level Input?
英國 REL Acoustics 創辦人 Richard Edmund Lord 認為「點1」聲道應該要完全融入音樂之中,於是 設計了獨一無二的 High Level Input 線路,並獲得專利權。2005 年由 John Hunter 與 Donald Brody 購入業 務,REL 的新方向,是要設計速度更快、音盆更輕而動態更強的驅動單元,而廠方確實說得到做得到, 今天的 REL 輸出比從前高出逾 10dB,聲音速度比千禧年的第一個十年高出兩至三倍。
閱讀 StereoLife 雜誌的訪問得知,原來 Hunter 不喜歡 REL Acoustics 與其他超低音品牌混淆在一起, 因為他根本就不喜歡超低音這回事,然而他購入 REL 卻是因為喜歡 REL。看似很矛盾,其實並不矛盾,雖然 Hunter 依然稱它們為超低音揚聲器,然而他喜歡 REL,是因為當他讓主聲道加入 REL 後,他聽到的是更 佳的全頻平衡、更通透的音響空間、更聚焦的結像、更準確的重播與更寬闊的音場,重現的是音樂會、 房間、教堂、錄音室的空間環境與規模。
融入主聲道
為 REL 設計揚聲器,Hunter 認為大部分的超低音品牌也會特別注重低頻的瞬變速度,因為瞬變速度帶來了爆炸力 與高速的動感。至於 REL 同時著重呈現聲音訊號/音符的主體,如處理不當,主體就是產生轟鳴的問題根源;還有, 是聲音訊號/音符的衰減,因為衰減速度配合瞬變速度就是呈現環境空間的重點!
另一方面,REL 強調他們是唯一真正研究 Dolby 電影音效的超低音公司,因為混音工程師的工作房是可以聽到至少 5 個全頻聲道,而全頻是指低音可下潛至 20Hz,若然重播早於 40Hz 已開始滾降,我們其實損失了不少。不過,有多 少房間能真正呈現出 40Hz 以下的低頻呢?廠方直指不少超低音設計會加強 50Hz-80Hz 輸出,而這個頻段正是不少房間出現駐波、呈現轟鳴的頻段,而 REL 則沒有採用相同的處 理手法。針對聆聽而言,筆者認為 REL 補充了 Dolby Atmos 較注重 3D 座標定位的不足,同時完整還原了電影場景、音樂會的空間3D立體感,是全天候的立體感重播。
在﹝Dans La Maison﹞的經驗中,有發燒友會以 REL 超低音揚聲器用作輔助揚聲器置於家庭影院的後方。這個 我絕對能理解,筆者對上一次測試 REL 超低音已經是五年前,那時我對 REL 的音色印象是低頻質感強、略厚、順滑、 和諧、有濃度、不誇張,不屬於勇猛進取型。今天,我接觸 T/9x,REL 沒有給我爆炸力被動、不夠進取、不刺激的印象;而今次我聽到的低頻夠深潛、空間立體感強,令主 聲道的中、高頻發揮得更仔細清晰的同時,低頻的動感強 壯、有勁度,欣賞《挑戰者1號》4K UHD Chapter 2 的爽、 勁與豐富的撞擊層次、力量、動感,教我要重溫兩回。 《John Wick 3》男女主角在沙漠邊陲擊殺上級一段,槍聲的猛烈與回響強度力水強勁、速度高、回響鮮明,把空間 感、場面的動感呈現得立體仔細。我會說,今天的 REL 與五年前的REL在低頻的勁度有明顯進步,可讓它作為獨立一隻 的「點1」聲道,而不是輔助超低音!
由於只有一台 T/9x,整個 3D 音場確實不及三台的完 整,可是相比我在此間測試過的其他超低音揚聲器,一台 T/9x 卻表現出REL不僅與別不同,而是傲視同儕的立體感。 《Alita》女主角與獵人戰士在賽道上對決一場,戰士們高速 在可以 360 度滑轉的賽道上奔馳激戰,聲音的環迴旋轉感也 是我用此碟測試以來轉得最完整、誇度最寬的一次。地底大戰的十隻長爪擊射襲擊 Alita 一幕,空間立體感既重播出有座標定位,也呈現出完整包圍感的效果。新鮮出爐的《黑寡婦》4K UHD,尾段爆炸,爆炸那團火隨著女主角轉彎, 有一團氣同時在轉變再撲到面上的 3D 動感,High Level Input 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蜘蛛俠:跳入蜘蛛宇宙》4K UHD 尾段量子對撞機 打鬥一場,深潛而聚焦力強的低頻外,眾蜘蛛俠遊走在空 間中的穿梭方向與在機組內的空間動感特別強烈。還有 Chapter 6,Miles 被蜘蛛絲拖著在街道上橫衝直撞,如彈珠般在貨車、汽車、火車之間撞個夠,聲音微細的立體感、 撞擊位置、上下左右高低起伏的立體感表達出類拔萃,T/9x 讓我感受到立體感對加強觀影的置身其中的感染力非常重要而且必須,尤其是針對一眾不再只滿足於勁爆能量的發燒友,針對一眾從發燒兩聲道的啟發,越來越認為聲音的立體感、場面、弱音動態更重要之時,REL 就是你要尋找滿 足感的真正方向!
要玩好 REL,細閱說明書是必須的,因為 High Level Input 的另一端的黑、紅、黃三條線是要接入功放、AV 擴音機之中(放心,REL 超低音的內置功放輸入阻抗為 150,000Ω,並不影響主揚聲器的負載),不能接錯。在設定上,還要把該聲道在處理器/AV 擴音機中設定為 Large 或 Full Range,然後再微調修正。針對修正,若然槍炮爆炸效果更震撼,在調整 High Level、LFE 音量與分頻點設定上, 確實考你微調功夫。
測試時,當我由入門超低音一轉用 T/9x,我立即發現整個環境空間全面提升,不僅中、高音的細節、質感、齒 音更加清晰立體,還有是低頻的乾淨與豐富層次帶來聽到更多細節與更寬闊場面的音效,還有,感受到從前未在 REL 身上感受過那份高速瞬變所帶來的爆炸能量,讓槍、炮、 爆炸拳腳都重現出刺激、動感、威猛的電影音效要求,在同一預算下,我今天的選擇會是 T/9x。與從前的 T/9i 不同, T/9x 還有外觀的附加值,印上王冠與REL的銀色音盆、腳座 也印上 REL,突顯出一份氣派!
總代理:駿韻音響有限公司
轉載自:HiFi Review #4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