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的高性價比,忘不了的音樂味 – Wharfedale 85th Anniversary LINTON

30年代全球各國正經歷漫長困苦的日子,經濟大蕭條後數年爆發二次世界大戰,即使時代再差,生活仍是要繼續,當有人選擇放棄,另一邊廂自然會有人心懷抱負,今天馳名中外的揚聲器品牌 Wharfedale 建立於 1933 年,壞透之年往往能釀造出經典,流傳至今, Wharfedale 在揚聲器市場穩佔一席,認真不簡單!

真正經典

Gilbert sriggs 憑參加無線電聯會年度比賽勇奪冠軍,自此揚名業界,由他設計的單元大受歡迎,戰前銷售量達 9,000 個,戰後的美國經濟逐漸復甦, Gilbert 的工廠生意大幅度上升,穩著了江山,直到 90 年代初全盤出售予 Verity Group PLC,輾轉經營到今天。 Wharfedale 不折不扣是經典,沒有人會反對我這形容,身邊朋友、認識的讀者、發燒友均對這品牌讚賞不已,聲音的確是很奇妙, 當發燒友找到合心意的聲音效果,便會長時間追隨品牌, Wharfedale 是有其魔力。

遲來必有因

[85th Anniversary LINTON] 是品牌 Heritage 系列裡第三名成員,看型號便知道,這是紀念品牌成立 85 週年, 我看外國音響雜誌評測這款喇叭是 2019 年至 2020 年之 間,受疫情拖累,音響行頭出現前所未有的大脫期,工廠延誤交貨日期,少則半年至 9 個月,長則超過一年,這是無可避免,遲來總比沒來好! 高人高見原版 LINTON 產於 1965 年,新版由 lAG 集團總工程師 Peter Comeau 負責設計,集團於英國開設支部,專門為研發及設計新產品。據我獲得的資料所知,新設計重點在於喇叭前障板, Peter 的哲學認為障板宜寬不宜窄,障板過瘦會影響中音密度和高頻的表現,因此,他採用舊年代做法,除了音箱是大木箱,凹入式障板亦比目前流行喇叭款式要寬闊,這設計亦涉及到音箱木料, Peter 聲稱做了大量研究,發現高密度刨花板比現行 MDF 板更合適用作製造音箱,我是頭一趟聽到工程師說刨花板的優點,真是各師各法!

新舊共融

新版 LINTON 音箱不完全是刨花板,也加入了 MDF 板混合為夾板,無論怎樣,創新思維總勝於墨守成規。認真來說,音箱屬於低音反射型,氣孔設於箱背,單元組合採用三路三單元架構,1 吋半球體高音單元,搭配 5 吋 Kevlar 中音單元及 8 吋 Kevlar 低音單元,兩個單元同靄黑色編織振膜。如論喇叭的格局,無疑是有舊年代感覺,但我看它的規格數值卻反映出是現代設計,其靈敏度是 90dB , 擴音機的輸出功率只需 25W 以上就可正常驅動,輸入功率的上限是 200W , 換言之,喇叭對擴音機沒大要求,再看 SPL 最高輸出聲壓是 110dB , 在寬闊的環境裡播放也有足夠音壓,很明顯, Peter 要設計出容易給擴音機驅動,並且在普遍家居面積能有好效果的中型喇叭,當然,聲音方面會帶有特色,主要是因為振膜物料 Kevlar , 是高剛性,耐熱不變形,振膜自身阻尼極之良好,甚少出現裂盆失真,大音壓播放仍保持聲音的純度,配合大木箱和諧溫暖特性,整體表現該不錯。

我的感受

今次測試有三大感受想與讀者分享,玩這類木箱喇叭不可忽略腳架的重要性,十居其九要配上原廠腳架才有最佳效果,這次連同專用腳架測試,感覺中低音是有清晰 層次,聽打鼓音樂低音更顯得扎實,再次證明同廠出品是比他家產品合拍。另一感受是 LINTON 與黑膠唱片非常吻合,高頻比聽CD時更晶瑩剔透,通透得似名貴玉石,圓潤動人兼且聚焦鮮明,不過,它這份特質需要配合擺位,否則表現尋常,這正是第三項感受,在實測過程我發現 toe-in 角度非深不可,起初的擺位角度有點 保守,形態未算是大八字,這擺放方式對於普遍喇叭都合用,然而,對 LINTON 來說只能發揮出正常水準,播放了數首音樂,效果都很正規,品牌推出紀念版,通常 聲音會比現役型號更富特色,我能聯想到該是喇叭擺位未夠理想了,腦袋裡浮現出種種大木箱喇叭的擺法,全是過去在展覽會裡看到的情況,細想之下發現木箱喇叭 是有一套法則,絕大部份情況會借助側牆和背牆營造飽 滿量感, toe-in 角度並且很極端,從而令高頻聚焦點收緊,聽起來,音像是有針點式的精細,基於試音室內已 做的佈局處理,我只可以在 toe-in 角度中琢磨,假如把 LINTON 往後牆推進去,看情況是比較困難!在推前推後數次,最終找到合適角度,結果每邊喇叭向內拗入 3cm,完成後重新播放音樂,竟有天壤之別!

反轉印象

能夠釋放 LINTON 的潛能,做什麼也是值得,當我播放動態凌厲的敲擊鼓樂, LINTON 毫無保留造出座地大喇叭的震撼勁度,播放「爆。Boom 」 令我進一步了解它,專輯內歌曲由爵士鼓、色士風、 鋼琴、貝司、康加鼓… 等等樂器演奏組成,聲音動態近乎到達頂點,專輯的頭兩首擊鼓,無論位置或力度,同樣能反映出喇叭與擴音機是否默契十足, LINTON 給我感覺是整套鼓擺了出來, 聽得出鼓手正在炫技,連環在中音鼓和低音鼓之間閃電式抽打,夾雜了銅鈸響聲, LINTON 值得我讚是定位很實在,樂器的輕重節奏全在掌握之中!縱使音量被我調高至輸出的三分二,整體聲音仍然保持扎實,完全不覺得喇叭單元是強撐,相反,鼓聲動態顯得遊刃有餘,這段效果不管是 LINTON 或是 T+A PA 2000 合併擴音機,同樣令我感覺意外,不諱言, LINTON 這種傳統設計的喇叭,我總是認為聲音速度緩慢,衝擊力欠奉,這次可算大跌眼鏡了!

迷人琴聲

接著播放老牌爵士樂「百樂門」 LECD , 其中〈夏威夷天堂〉是一首充滿懶洋洋味道的音樂,甫響起樂器聲音,密度與響度均明顯增強了,感覺似提升了放大增益,與此同時高音單元的指向性少了散渙,使得樂器的形態和質感有浮突, LINTON 對我來說是神奇喇叭,大 toe-in 後聽到的定位和空間感是更良好,尤其是高音單元的表現,發出的聚焦能量與純度均有明顯提升,進一步把訊源的音質表現出來,就說播放黑膠的效果便令我對Wharfedale的印象大改,播放張國榮「Revisit」33 轉黑膠,其中的〈夢到內河〉我竟然能聽到之前沒有的感受,是突出了哥哥聲線和演繹歌曲的方式,每句起承轉合充滿著跌岩的感情,現在這個喇叭擺 位最令我滿意是人聲與音樂有良好分隔,微微立體感讓我覺得聲音是具有實質形態,如此表現在播放 〈Anne-Sophie Mutter:The Club Album-Live At Yellow Lounge〉 更是出眾,重點在於 LINTON 表現了 Mutter 手上那把百年名琴的響度,聽頭一首〈四季: 夏之樂章快板〉,琴腔發出的共嗚明顯聽到中頻是脹滿起來,這正是大直徑單元的優勢所在,再聽 Mutter 拉弓動作,弓弦摩擦的硬度與滑過弦線速度,除了爽快之外我再找 不到更貼切的形容詞,到了這刻我仍不相信 LINTON 播出我夢寐以求的小提琴效果,它不過是萬餘元身價喇叭,有時候,喇叭的質 素能與實際價值存在大反差!

總結

新版 LINTON 是兩萬元內的理想選擇,發燒友別執著於喇 叭的體積,老早敲定非買座地 不可,查實座地式喇叭具有的量感,新版 LINTON 也能給您,甚至隨著搭配的擴音機質素,有機會帶來蓋綿被式軟熟低頻,只要稍為留意 toe-in 角度,聽到浮突音像絕不出奇,而重點是 Wharfedale 喇叭一直有很好音樂味,不會讓 人聽感過於刺激,聽音樂是 一流享受!唯一顧慮是佔用空間,若家居能容納它,那就是 幸運了!

Luxman L-595ASE – 以嶄新技術回味經典純 A 風味

Luxman 在慶賀公司成立 95 週年時,特別推出僅在日本市場發售,限量 300 台的純 A 類合併放大器 L-595A Limited , 現在為了讓全球愛樂人士同樣能夠徹底感受 Luxman 純 A 類放大器的獨有精神面貌,今年加推同樣限量 300 的國際版 L-595ASE。 為凸顯且在同類機種中的超然地位, L-595ASE 猶如 L-595A Limited 般把造型回歸到 1989 年推出的 L-570 身上去,使走復古路線的這個型號產品,外觀與 Luxman 近年紛紛在面板中央設置兩個大電平錶的新世代合併放大器完全不同,且 L-595ASE 所有功能和訊源選擇,全都可以運用機身按鈕配合遙控來達成,以操控簡單直接之效。

把旗艦技術大幅移植過來

Luxman L-595ASE 雖然別樹一幟地採用懷舊造型,但現代化處理方針,卻使舊瓶新酒的 L-595ASE 與時並進, 內部電路除把來自分體旗艦的各項嶄新技術大幅移植過來外,還結合應用誤差特低的音響級電子零件,使這部代表 性機種多個部份都勝過 Luxman 同系列合併放大器,而源自 L-570 的經典造型,則使 L-595ASE 擁有銀色拉絲金屬面板與底層 Alumite 黑色陽極處理鋁板構成的鮮明顏色對比。與此同時!由磨砂啞面和亮面金屬板組成的多層機殼,配合特別炮製的鑄鐵機腳,更使內藏大型散 熱系統整體重 29kg 的 L-595ASE 理想發揮抑震效能,且 L-595ASE 還特別在前級的部份採用銅包鋼結構,加強屏蔽效能,精密處理把干擾問題減至最低,有效抵禦各類外來訊噪!

以嶄新技術讓樂迷回味經典特質

L-595ASE 的放大電路使用終極級 ODNF-u(u 代表 Ultimate) , 其共源共棚電路和鏡像電流電路使用雙晶體管設計,全面優化 下除具備原有 ODNF 高迴轉率和超闊 頁域外,更擁有強勁的誤差檢測系統, 同程度的失真都會在放大過程被有效抵消, L-595ASE 總諧波失真只有 0.007% (8Ω, 1 kHz) , 音染極低下聆聽各類型音樂皆表現得別緻迷人。而且 L-595ASE 在音量調節上還特別使用由固定電阻陣列組成 88 級的 LECUA 1000 電子控制衰減器,除擁有旗艦般精準控制外, 更在低電平時確保不會出現音樂劣化現象,配合分立式緩衝電路,使前級驅策力獲有效提升,融會貫通真正純 A 類放大電路,是 L-595ASE 音染低而動力強橫的原因!

達靈頓電路架構

L-595ASE 功率放大使用 Luxman 擅長的達靈頓 (Darli ngton) 電路架構,輸出級以三對並聯的 Bipolar 晶體管作推挽,有助改善訊噪比並大幅改善高頻失真。與 此同時, L-595ASE 所用肖特基二極管更是來自日本 Kyocera 的出品,確保整流電路擁有高效 DC 直流轉換效率,所帶轉換噪音亦特別低。 L-595ASE 雖然輸出 30W x 2 (8Ω),但卻非常著重供電穩定,機身中央可見應用了多重調控的大型 El 型電源變壓器,配合左右聲道完全獨立的8支高容量 10,000uF 濾波電容,時刻為 L-595ASE 提供源源不絕的持久電力,務使 L-595ASE 純 A 類電路發揮極致效果。為免電流量驚人的 L-595ASE 工作異常而導致本身或揚聲器受損,保護電路同樣做足功夫,齊備電流過荷、不正常高溫和 DC 等多種檢測功能。

完全分離的前後級結構

Luxman L-595ASE 採用精簡直接的連體設計,合併式結 構讓訊號傳輸在通道特短情況下收快而準之效,不過二合 為一的內部其實明確劃分成前級和後級兩個獨立部份。正 正就是因為機能控制和驅動電路完全分開, Luxman 特為 L-595ASE 安排前後級分離模式,讓器材升級變成賞心樂事, 因為用家只要根據實際應用需要,按面板上的 Separate 鍵 敔動分離模式, L-595ASE 便既能化身成為前級放大器亦可 以視作為後級般使用,透過機背的 PRE OUT 連接同廠外置功率放大器如 M-900U 或以 MAIN IN 連上同廠 C-900U 前級, L-595ASE 便能隨心所欲,靈活演變成前級或後級放大 器,然而就算單單一部,融合 LECUAI 000 音效控制和陣容龐大 ODNF-u 電路於一身的 L-595ASE , 能夠憑藉本身匠心獨運的優越電路發揮相輔相成效果。

齊備多元化訊號輸入

連線時發覺非為追趕潮流而製的 L-595ASE , 除向純音響發燒友提供兩組平衡 XLR 和 4 組非平衡 RCA 訊源輸入外再額外增添 Phono 輸入,讓黑膠迷手上擁有的大量珍貴 LP 唱片能因此派上用場,只因 L-595ASE 兼具 MM 和 MC 放大功能,不單迎合 MM 動磁唱頭所需,亦適宜 MC 動圈唱頭使用,絕對是模擬音樂擁護者的一大喜訊。而應 用時只需直接按動機面上的 MM 和 MC 按鍵,便能配合動磁或動圈唱頭理想發揮作用,且 L-595ASE 還設有超低頻濾波系統,重播碟面不平或帶瑕疵的黑膠唱片時,能藉此把可聽頻域以外的超低頻瀘除。需注意 Subsonic 這項功能需以遙控啟動,不像使用動磁或動圈唱頭般直接按動機面上的 MM 和 MC 按鍵便能收效,而包括 Subsonic 在內的各項功能,在運作時都會亮起相關顯示燈。操作時最讓人欣喜的地方在 L-595ASE 的 RA-17A 對機能控制反應神速,當中音量控制更是飛快,瞬間即達所需音量大小,且無論是敔動機能或轉換不同輸入都易如反掌,這與 音控反應緩慢的機種構成很大對比。唯一需要特別留意的 是 L-595A5E 工作時會產生高溫,需為此預留空間作散熱之用。

啟動直通模式是指定動作

L-595ASE 設有 Line Straight 直通模式,測試時順理成章把這項能把音色控制、響度調節和平衡左右聲道等功能全部徹底關閉的系統廠動,原因這使音樂訊號不經額外處理而能全面直通,相信這是 L-595ASE 用於驅動高音中音單元兩者都打孖上,低音單元甚至倍增至 4 隻的 Dynaudio Evidence Platinum 時柔中帶剛,聲效澄明透徹地顯得白璧無瑕原因之一,且我發覺聲音滋油淡定而速度不徐不疾的 Luxman L-595ASE , 無論重播大型管弦樂團和熱力澎湃的搖滾樂作品都順利過關之餘,用於播放爵士和藍調作品更是恰到好處,只因 L-595ASE 氣定神閒的甜潤聲效,除讓高頻再現時刻保持悅耳動聽外,飽滿有力的中低頻,更令音樂旋律真摯動人地顯得韻味盎然,而 L-595ASE 略帶微溫的富質感聲效,用於播放女歌手與頂級爵士樂手合作的唱片更堪稱一流,就好像今次拿出改用 SACD 形式再版發行的 Diana KraIl 《Live In Paris》一聽,由頂尖幕後製作團隊負責的錄音除使臨場感觸手可及外, Diana KraIl 絲絲入扣的演出同樣無懈可擊,日本壓碟的《Live In Paris 》 在純A類 的 L-595ASE 重播下,作品首首感人肺 腑地充滿魅力,當 中 Diana KraII 自彈自唱的《A Case Of You》更見非同凡響,巨細無遺的栩栩如生表達除讓歌聲和鋼琴聲忠實呈現外,彷彿出現在身旁的現場聽眾咳嗽聲,更使我猶如置身法國巴黎 Olympia 奧林匹亞音樂廳內現場一樣。

絲絲入扣的表現力

聽罷迷得人醺醺醉的情調十足《Live In Paris》後,換上同 是爵士女歌手但風格完全不同的綾戶智惠之《BBBB Meets Chie Ayado》 和 Mie Joke 的《Etrenne》CD 一聽,發覺在 L-595ASE 泰然自若的厚實中低音表達下,兩張唱片同樣入木三分地表現徹底,帶強烈紐奧爾良爵士風格的 Black Bottom Brass Band 在綾戶智惠不拘小節的全情投入下,洋洋灑灑地帶出一份繽紛璀璨的澎湃活力,行雲流水般刻劃,更使集不同銅管樂器配軍鼓演出的每首作品都 趣味盎然地引人入勝。至於由 Mie Joke 配多位日籍爵士樂手在《Etrenne》內合演的〈Cheek To Cheek〉和〈Caravan〉,由 L-595ASE 純 A 類的低失真表達下,熱力四射的傾情演出如水 銀瀉地般高潮迭起!精彩絕倫的表達,讓兩首作品各自流露出婀娜多姿和火爆熱情的效果,完美無瑕的生動流暢表現,火花四濺地煥發出讓人擊節讚賞的洗練迷人風彩。

理想匹配不同器材

L-595ASE 配備大量訊號輸入,是否每個特性都完全一樣呢? 理論上只要屬於相同標準,在同一部電子產品上理應不會存在分別,只不過若使用非平衡 RCA 輸入而又經常拔插轉換不同訊號線的話,推薦應該選用 L-595ASE 的 Line 1 , 原因與規格及效果無關,實情是 L-595ASE 的 4 個 RCA 輸入,唯獨這個插座採用合金結構,因此 Line 1 兼得純銅高傳導特性和黃銅的硬度,理論上比純銅插座更加襟磨耐用,頻頻換線的發燒友不妨留意這個設計特色,因為能避免經常拔插導致插座出現磨損。至於今次配合 CH Precision 四分體 SACD/CD 機使用,則可以自由從 L-595ASE 兩組平衡 XLR 端子二擇其一,在如此組合下,除讓一直沉著應戰 的 L-595ASE 面對 Dynaudio Evidence Platinum 時表現得揮灑自如外,純 A 類韻味十足的聲效更帶有一份沁人心脾的魔力。測試過後,使我甚至懷疑全球限量 300 的 L-595ASE , 是否真的能夠滿足市場需要!

總結

Luxman L-595ASE 雖然採用回歸到三十年前的復古造型,但內部電路卻帶有新一代機種 L-590AXII 的影子,只不過關注每個細節, 針對影響音效的各大環節進行全方位強化,使指向發燒友而製的 L-595ASE 在細意改良下比 L-590AXII 更勝一籌,且 Luxman 考慮到實際應用需要,設計周詳的 L-595ASE 還配備大型揚聲器插座和左右聲道遙遙相距 18mm 的 RCA 端子,讓導線連接更覺輕鬆容易,發燒友應用大型插頭的粗壯發燒線時,都不會因為互相碰觸而影響連線,整體設計,使 L-595ASE 音效表現出眾之餘,應用上亦倍覺 得心應手!

轉載自 “音響技術” 第 479 期

示範何謂「身歷其境」

文|陳偉昌

聽 VSA (Von Schweikert Audio) Ultra-55 之前,早已在代理的 Facebook Fanpage 留意到相關介紹。 基本上,Hi End 級身價,而又採用陶瓷單元的揚聲器,總有一些相似特色,例如鏗鏘、明亮、低音結實、高音餘韻較長而帶有甜味、線條收得精細、帶有一種「精緻」感。有人稱這種聲底為「貴氣」,也頗為貼切,只因這種聲音不難令非發燒友,都可以一聽就知道身價非凡。 只不過,這種前設總是危險的,一不小心就變成自打嘴巴。這次的情況亦差不了多少,Ultra-55 與事前設想有明顯分別。為了驗證它的真正實力,這次接連聽了三套擴音機組合,只因它需要多一點時間,去了解這 款揚聲器的不同面貌。

第一套擴音機是 Accuphase C-3900、P-7300。放進《Piazzolla:
Patagonia Express Trio》(Claudio Bohórquez, Oscar Bohórquez & Gustavo Beytelman),一開聲就聽到陶瓷單元應有的速度及分析力,卻沒有過於明亮, 高音音尾既不會太長,也沒有漫天空氣,三頻平衡而自然。與 Accuphase 前後加起來,得出中性、厚度及密度充足的聲音。 鋼琴有分量,不會過於鏗鏘,高音量感剛好而有層次,亦收得乾淨。想要多 一點高音,可以加強揚聲器背後那鋁帶單元的介入程度。只是需要留意,這枚鋁帶愈大聲,聲音就愈鏗鏘,並非增減空氣感、堂音那麼簡單,為用家帶來多一種玩法,而且效果明顯,值得花時間去微調,過程其實頗為有趣。 試聽時,讓背後那高音介入得十分克制,剛好有效果,令音場變得開揚、舞台與天花之間有明顯距離, 而沒有令聲音變硬,更不會出現高音飽和。 大提琴的琴弦直徑清晰,當中還有大量細節,令你聽得到琴弓每個細微動作,就算變化多更連慣,都令你容易接收。 這個組合的音像輪廓,是三個組合之中最清晰的,卻又不會過分銳利,只是凝聚、清楚而不是綑邊。 這個組合的音色闊度和表現能力同樣出色,鋼琴的光輝、小提琴和大提琴的溫度差異,都十分清晰。 Ultra-55 的快與乾淨,以及漆黑背景,不會失去自然,聽不到故意追求工整、細緻的匠氣。 Ultra-55 的音像大小對比當然出色,而且整體來說,傾向重現接近樂器原始大小,沒有刻意弄成針點結像。 先前提到了舞台感,Ultra-55 令你有如置身音樂廳第五排座位的感覺,離樂器不遠,但聲音仍然開揚, 還是聽得到開闊的空間感,完全不算埋身。情況就像你真的在音樂廳,就算坐得較前,也不會出現壓迫感。 Ultra-55 就出到這種感覺。 這個組合用不着太花心思去配線,音色是平衡、中性為先,重點反而是線材質素,因為Ultra-55的反應 敏銳,雖然不算苛刻,只是足夠令你聽到系統內所有環節的實力,而且還有大量潛力有待發掘。就算金仔 P-7300後級已經將這款揚聲器駕馭得頗為出色,然而仍可聽到 Ultra-55 潛能優 厚,還需要更好的配搭令揚聲器有更佳發揮。

接下來是《Gabrieli: Music for Brass & Organ》(Berlin Brass),一張在柏林大教堂的管風琴、銅管錄音。以往曾經聽過一些揚聲器,把這張錄音播成堂音過盛,的確展現到教堂的巨大空間感,卻失去了不少細節,以及樂器輪廓。當然,亦聽過空氣感不足的情況。所以如何拿捏,就視乎揚聲器設計師對平衡度的掌握,單單是兩極延伸夠闊、量感豐富是不夠的。

Ultra-55 在這方面就非常全面,既有以夠堂音,又有清楚的樂器定位,管風琴哪一支管在發聲管身、活塞的聲音、銅管的定位,還有兩者的管身氣流聲,以及不同方式的爆發點和音色,都表達得恰到好處,面面俱圓。

來一點不一樣的大動態,是《Avengers: Endgame》 電影配樂。在激昂段落出現之前,是一片哀怨,Ultra-55 表達到這種氣氛,緩慢節奏下的大量細微變化,帶出了音樂的生命力與情緒起伏。 Ultra-55 的低頻可以潛得很深,不過未有部分 Hi End 揚聲器那般,為求展示實力,會把各種低音都變得更加深潛、結實。Ultra-55沒有改變樂器音域,也未有總是收緊線條、加強衝擊力。當然,來到炸機的章節,它亦提供到足夠官能刺激。 Ultra-55 一對低音單元,視覺上並不大,只是推動空氣量有驚喜,而且速度快、容易推到有質素又有層次的超低音。 Ultra-55 個性有點外向,相對熱情,而且低音容易控 制。反而高音就十分敏感,意料之外地需要不少推力與控制力,否則容易開叉。 與 Accuphase 前後級合作,Ultra-55 的高音是細緻而分量剛好。換成 VAC Sigma 170i,高音控制和音像線條就有所下降,但音色與寬鬆感方面,卻有另一種風味。 與 VAC 合併機合作,弦樂和男聲是強項所在。整體聽感是從容又沒有拖拉感,音樂進程爽快,再加上一種暖 和感,以及更大的音像,播放《Mahler(arr. Riderelli)-Symphony No.1》(Ensemble Omnia Hong Kong & Wilson Ng),聽起來比剛才坐得更 前,但音樂廳仍然夠大,天花很高,樂團沒有壓前。 音色上,Ultra-55 與膽機是合拍的,對於功率則是多多益善,這款 VAC 合併機每聲道 85W 輸出,只是剛好而已。 輪到 soulution 325、311 上陣,高音控制力自然比膽 合併機更好,已接近 Accuphase 前後級了。soulution 的中性,亦馬上聽得到,前端器材的性格、音色、質素, Ultra-55 都直接讓你聽到,沒有含糊,也不用特別費心,一切都非常清楚。 這對揚聲器播放大場面特別有利,例如香港中文大學 合唱團《唱自己的歌》,團員站位、與空間的比例、和天花的距離等等,還有恰當的堂音,一切加起來,就是迷人的臨場感。 Ultra-55 還有很多潛質和調聲空間,可以給玩家發掘。 喜歡玩器材、線材的人,它會敏銳地反映一切改變。喜歡 享受音樂的人,你只要給它足夠推力和控制力,Ultra-55會 給你流暢的音樂,還有編曲、演繹上的各種心思,清晰而連貫,令你對音樂內容有更多理解、更多感動。

本文輯錄自 HiFi 音響 422 期

用VAC膽機(KT88)推,靚聲到極!

文|Thomas Wang

Von Schweikert Audio Ultra 55 是一對我從未接觸過的揚聲器,一切都是陌生的,鈹高音、陶瓷中音 及低音單元,再加 Ribbon 超高音,如此硬朗的揚聲器,心想,今次的確是一個不易克服的難題,但世事無絕對,只要經過細心調準,加上器材上的匹配,Ultra 55 出現和我所想完全不一樣,簡直就是完全相反,難以想像的美妙音色,令我坐在大房超過三小時,不但不覺得疲倦,甚至連午飯也忘記去吃, 充滿音樂魅力的一對揚聲器,就是那麼令我樂而忘返。 陶瓷單元加上鈹高音,我個人認為一般的晶體管機,音色取向方面,必定會有所衝撞,使用真空管 功放,肯定有著數,幸好之前我試的一部 VAC Sigma 170i 真空管合併機,代理仍未收回,就用這部合併 機去試聽 Ultra 55。由於 Ultra 55 規格說明最低使用功率是 60W,所以 85W x 2 的 Sigma 170i 是剛剛好, 也可以試一試 Ultra 55,是否一對難推動的揚聲器,初步試聽,半小時以後,我肯定 Ultra 55 和 Sigma 170i 是百分百的匹配,再講究一些,追求更完美的配搭,試了三對訊號線,估不到一對四千元的 Densen RCA 訊號線,在這組合中,竟能達到最高的平均分數,背面負責音樂氣氛的超高音 Ribbon,也只是作少 量的微調增加,不能過多,否則音樂內的水分,就會輕易被蒸發,一切搞定,真正的進入試聽過程。 首先播放一張近期我相當喜歡的弦樂雜錦 CD,「極弦 Vol.3」,Track 1 鬼馬五重奏流行名曲 「All About That Bass」,活潑跳躍的動態瞬變,完全難不倒合併機與揚聲器這個最佳拍檔,Ultra 55 與 Sigma 170i 合拍得有如水乳交融,弦樂的柔韌延伸力,厚潤自然的音色,竟然可以在陶瓷單元揚聲器中 出現,看來使用 KT88 的放大器,是最匹配 Ultra 55,300B 一類的單端機,功率未必足夠,使用 KT120 或 以上型號的真空管,又可能會出現音色性格相沖的現象,KT88 就是剛剛好。聽 Track 13 Bonus Track 「Happy Birthday」,多元化的變奏,不同風格音樂的演繹,弦樂元素可說是包羅萬有,Ultra 55 能完 美的一一展現,一首任何人都認識的音樂,竟然可以帶給我耳目一新的聽感,用陶瓷和金屬單元去重播弦樂,原來也不是什麼難題,這是同類揚聲器的一大突破。

試聽女聲,播放西班牙女歌手 Mayte Alguacil 在 2015 年推出的專輯《Day By Day》,Track 1「I’m Gonna Lock My Heart And Throw Away The Key」,Mayte 的肺氣量驚人,聲線無比嘹亮,在不少金 屬單元揚聲器播放,會出現「響」的現象,歌詞中的 Key 字最考機,Ultra 55 配合 KT 88,字尾並未出現散亂現象,嘹亮的歌聲並未出現前移,口形亦沒有化大,唇形的刻畫細緻無比,女聲的魅力無瑕疵地重現,聽 Track 3「Day By Day」,是專輯內我最喜歡的一曲,那份百分百的投入,當閉上眼睛,是完全聽不出是由陶瓷中音重播出來的女聲,過往我對陶瓷單元的印象,此刻已全部改寫了。 繼續聽女聲,播放粵語中文金曲,風行唱片的 Hybrid SACD 甄妮:《春雨彎刀》,由於是早期的香港錄音,就算經過 remastering,高清之餘,亦有可能會出現響的現象,Ultra 55 再次證明它是絕對的人性化,乾淨但不會乾涸,甄妮的歌聲潤澤十足,金曲重現,就是甄妮全盛時期迷人魅力,Track 2 「活著多姿彩」,紮紮跳的節奏感,提升開心情緒,聽著真的可以聞歌起舞,繼續聽 Track 7「英雄本色」, 女聲中巨肺的氣勢,那氣勢之強,又有誰能代替!

Ultra 55 是一對顯微鏡式的揚聲器,任何錄音細節都完全逃不出它的法眼,只要錄音過程中稍有不足,就會輕易被察覺出來,就算是用較細的音壓,亦能容易聽到,因此,Ultra 55是不需要太大聆聽環 境,二三百平方呎左右亦可以有非常出色的表現,對香港家居環境有一定的適應能力,就以九點鐘位的 音壓繼續去聽。播放瑞鳴音樂:《中國音樂地圖:聽見新疆》,由Track 1「馬車夫之歌」開始去聽,專 輯每一首曲都是現場錄音,Ultra 55 展現出它的驚人層次感,演奏場面內的每種樂器,不單止有著明確 的前後感,甚至能令聽者察覺其高矮之分,可說是一種令人嘆為觀止的立體感,樂器的質感足以亂真, 新疆民族歌曲來得極有節奏感,音樂顏色對比強烈、鮮豔,令我有身處當地中的感受,心想這就是真正 新疆音樂文化了。再聽一張國樂CD,選同是叶云川先生監製的試音天碟:《鼓動心弦》,Track 6「戈壁奇兵」,各位在音響展中時常會聽到的一首,小軍鼓、 木魚、中國大鼓等敲擊樂器,構成一幅生龍活虎的音樂場 面,銅管樂器小號嘹亮、金光閃閃、騎兵們威風凜凜,2 分47秒的音樂,全程緊湊無比,令人屏息,Track 10「唱游無垠」,排鼓、花盆鼓、印度鼓等,加上不同大小的銅 鑼,還有女高音,構成極端複雜的音樂畫面, Ultra 55 超 凡的音效重現能力,輕易做到了鼓也會唱歌、銅鑼也會唱 歌、所有樂器通通都會唱歌的至高無上境界,這個音樂旅 程,就令人著迷忘我。 陶瓷單元播放金屬樂器,我的耳朵完全沒有出現半點 疲倦,而且音壓也越扭越大,是時候加多點刺激感,播放 O – Zone Percussion Group的《La Bamba》,聽 Track 10「Jazz Variants」,一首越大聲越過癮的爵士鼓樂,音 壓扭到 11 點位,Sigma 170i 並未出現功率不足的現象,音壓相信已達90分貝,鼓眼聚焦力強,抽擊力度下下力發千鈞,快狠準重,乾淨俐落,令人喘不過氣來的速度感與刺激感,熱血沸騰起來,熱力迫人,我還要再下一城,試聽 Party Remix及電子音樂。 播放一張CD/SACD,原版來自 1986 年本地金曲 《Studio Line Party Remix (AAD錄音製作) 》,Track 1 譚 詠麟的名曲:「暴風女神」,來了一個 Extended Version, 超級強勁的 Disco 節奏,聽得我紮紮跳、手舞足蹈、搖頭擺 腦,再來一首「愛情陷阱Disco Mix」,心情完全重拾年青時的活力,真正屬於譚詠麟的歌曲,別的歌手難以仿效, 聽張學友的「交叉算了」,又是一首 Extended Version, 歌詞鬼馬,節奏強勁,熱力繼續提升,只可惜時間有限, 否則十首歌曲,必定逐一去聽。Jean – Michel Jarre 的電 子音樂是我試音首選,播放《Electronica 2》,Track 1 「The Heart of Noise」,深沉有力的低頻心跳聲,給我深不見底的感受,Track 3「Brick England」 ,JMJ 與 Pet Shop Boys 合作無間,製作出一首出色的電子音樂歌曲,超強勁的節奏動態對比,感覺到地板震動,但心口竟然全無壓力,揚聲器與擴音機的低頻下潛力實在驚人。熱血的歌曲到此刻,真的是不能停下來,播放一張 2010 年日版 Blu- spec CD Columbia Music Entertainment:「History Of Anime Songs 1963-1973」,懷舊一下我在孩童時期的動畫歌曲,1963 年鐵人 28 號主題曲,1968 年的鬼太郎,1969 年的乞嗤大魔王,1972 年的鐵甲萬能俠…相信不少 60 後的朋友,聽過都會記得,滿滿的懷舊回憶,時間倒流,重溫孩童時期的無憂無慮快樂時光。 轉眼間,不經不覺,原來試聽的時間已接近三小時,還剩下兩張 CD 要聽,似乎要加快點完成,播放 Naim Audio:《AFQ Antonio Forcione Quartet in Concert」, 聽「Tarantella」及「Maurizio’s Party》,原本只是想聽 某些段落,但是重現出來的結他現場演奏,實在是無比精 彩,無法挑剔的臨場感,非常過癮,結果還是全首聽完, 還有點欲罷不能的感覺,再聽一張 Master Music CD/SACD 「Tango Tango」作為試聽過程的結尾,小提琴、 中提 琴、Double Bass、鋼琴等樂器共冶一爐,熱鬧、充滿舞蹈動感,我高漲的情緒,始終還是沒有平復下來,看看手錶,原來已聽了超過三個半小時。 快樂不知時日過,Ultra 55 就是一對令人無比興奮的揚 聲器,只要有適合的真空管機及線材匹配,音樂無國界, 任何形式的音樂也會播得出色,是耳朵至高無上的享受, 有這一對揚聲器,我真的會花更多金錢去買音樂軟件同唱片,音樂知識肯定會幾何級數般提升,因為Ultra 55本身就 是音樂。

本文輯錄自 HiFi 音響 422 期

高音滑如絲,中至低頻結實夠彈性

文|何森

香港這個寸金尺土的地方玩Hi Fi,最大的支出必定是聆聽空間。今時今日,呎價二萬元的新樓已是新常態,一個 200 平方呎的市區住宅單位客 / 飯廳市值是 400 萬元! 400 平方呎的客 / 飯廳動輒市值 800 萬元!越來越多發燒友租用工廠大厦一個小單位去建立自己的 400 呎發燒房,這可能是想玩大喇叭爆機的最可行辦法。如你想安坐家中隨時舒舒服服聽靚 Hi Fi 嘆靚聲,家中聆聽空間介乎 200 至 300 呎,願意用六、七十萬元購買一對極品級揚聲器,請將本文推介的 Von Schweikert Audio (VSA) Ultra 55 揚聲器列入你的「必試」 名單中,尤其是喜歡以「不吵耳」音量聽歌、小提琴、結他及鋼琴,流行音樂 / 古典音樂 / 爵士音樂都喜歡 聽的Hi Fi發燒友。

Ultra 55 的總設計師是 Leif Swanson (Albert Von Schweikert 的入室弟子,跟他學習設計揚聲器逾 10 年),他選用了 Accuton 製作的陶瓷 (氧化鋁,Al2 O3) 音盆中音單元及低音單元,配搭一款經過改良的 ScanSpeak 1 吋半球形鈹膜高音單元,我覺得 Swanson 不喜歡 Accuton 的鑽石 (陶瓷) 高音單元,認為鈹膜高音單元更靚聲!我估不是考慮成本問題,因為 VSA 頂級系列 Ultra Reference 的 Ultra 9 (US$200k) 及 Ultra 11 (US$325k) 也是採用同一款經摩改的 ScanSpeak 鈹膜半球形高音單元。根據某位 Ultra 9 的用家 說,Albert Von Schweikert 於 2015 年退休,由兒子 Damon Von Schweikert 接任公司 CEO。由 Leif Swanson 統籌設計的Ultra 9,音質已超越了 Albert Von Schweikert 任 CEO 時代的 VSA 旗艦型號揚聲器。廠方宣稱,經大幅改良的 ScanSpeak 1″ 鈹膜高音單元具有出色的離軸擴散特性,其 2KHz 至 20KHz 整個工作頻段具有超卓的線性响應。Ultra 9 使用了一枚鋁帶超高音單元安裝在鈹膜高音單元上方,接力重播 20KHz 至 60KHz 頻段。Ultra 55 的聲箱背板上方的鋁帶超高音單元 (重播10KHz以上的頻率,可調輸出音量) 是用來增強音場的空間感,令 Ultra 55 的超高頻可延伸至超出 40KHz! 大家不必擔心 Accuton 陶瓷音盆在高頻區出現的鈴振 (ringing),VSA 獨家研發的 A.I.R. 及 G.A.I.N. 分音器以 24dB / octave 的急劇滾降濾波線路在適當的分頻點把有可能產生的鈴振徹底濾除。在三天的試聽過程中,我從沒有聽過某張 CD 某段音樂在某個頻段產生鈴振 的「響叫」,即使是最容易誘發鈴振的鋼琴音樂,彈至最高音階,我也聽不到任何因鈴振而加添的「響叫」 聲。Ultra 55 重播鋼琴的高像真度音質,粒粒琴音結實鏗鏘,極具 Accuton 陶瓷音盆的特色! 我用了三日試聽 Ultra 55,第一天用 Accuphase C-3900 前級 + P-7300 功放,第二天陪 Thomas 聽,用 VAC Sigma 170i 真空管 (KT88x4) 合併式擴音機,第三天用 Soulution 325 前級 + 311 功放。我認為使用 Soulution 325 前級 + 311 功放驅動的 VSA Ultra 55,聲音最正確,即是說重播每一種 acoustic 樂器,我聽到的聲音最接近現實中我聽過該 acoustic 樂器的真實聲音。無論是小提琴、大提琴、低音大提琴及鋼琴,用  Soulution 325+311 驅動的 Ultra 55 發出的聲音質感均像真琴聲,其相對 B&W 802D3 細一個碼的音像更適合 以近距離聆聽。

我認為 Ultra 55 的原裝 jumper (銅片)扣了幾分,我換用了英國 Chord Signature jumpers (HK$1,200 / 兩對) 後,高音明顯更清晰通透,歌聲尾音更清晰,音像聚焦更 sharp,結他撥弦聲更具彈性。也許是因為我用了 Audio Note Isis LX168 純銅喇叭線,與 VSA 廠方使用的喇叭線有不同的聲音特性。 綜合我試聽用的 7 張靚錄音示範級試音 CD 的聽後感,我覺得 Ultra 55 的個性溫和,並非大鳴大放的豪放性 格。全頻音質非常悅耳,高音滑如絲,播小提琴細緻優美,可剛可柔;播女聲又甜又滑,有一種超凡脫俗的高貴氣質,活像一個談吐舉止優雅大方的美女,自然的氣質給我一種舒適、親切、隨和的感覺。有些揚聲器 會使人不知不覺間把音量越扭越大,像有股魔力驅使人去追求享受更緊張刺激的音響效果,Ultra 55 並非這類令人熱血沸騰的揚聲器。我覺得只須調至耳朵覺得很舒適的正常音量,Ultra 55 便能發出足夠的低音量感和乾淨結實的低音質感,這個時候的高音能量感恰到好處,由高至低頻的平衡度平順連貫,沒有凸顯某個頻段,我聽到的歌聲、各種 acoustic 樂器的聲音也覺得很真實自然,有一 種「嘆世界」的聽覺享受。 以慣常的位置擺放,我和左、右 Ultra 55 高音單元構成一個等邊三角形,每邊長度是 9 呎 4 吋。Ultra 55 在本刊大房的音像尺碼相對 B&W 802D3 明顯細一個碼,重播女聲有櫻桃小嘴的口形,比 802D3 更適合以較近的距離聆聽。我覺得 Ultra 55 的用家可把三角形的長度以 7 呎為起步點,然後逐吋拉濶至 8 呎,也許 8 呎便是最佳聽音距離!聲箱背板離後牆的距離當然最好有 6 呎,無論如何也應該至少有 3 呎吧!否則便未能活用背板上用來增強 ambience 的鋁帶超高音了!此單元距離後牆越遠,從後牆反射回到聆聽者耳朵的高音反射聲延遲時間便越長,讓聽覺系統更容易斷別直接聲與反射聲到達耳朵的時間差,從而增強錄音現場的空間感。 綜合七張考牌試音 CD 的聽後感,我可以肯定 Ultra 55 的全頻頻率響應範圍極寬濶,全頻段的分析力高超,瞬變速度快,能清晰地重播出最微細的弱音,不須全神貫注,輕輕鬆鬆便聽到每個錄音裡細緻入微的豐富內部細節。 ScanSpeak 鈹高音重播鋼弦結他的金屬質感明顯較同廠出品的絲膜高音強烈!應硬的時候 (敲打 cymbals) 夠硬,不應硬的時候 (Henryk Szeryng拉小提琴)便不硬,但又能重現出嬌艷欲滴的優美小提琴音色,配「素顏聲底」的 Soulution 325 + 311 已可品嘗到清甜的小提琴音色!配 VAC KT88 膽機當然就更甜更潤更美啦! 如果要我選出一種樂器可讓 Accuton 陶瓷盆中、低音 單元 show quali,只須一秒我便會說出是鋼琴!因為 Ultra 55 重播王羽佳鋼琴獨奏的《The Berlin Recital》、Keith Jarrett 在《Inside Out》裡彈鋼琴演奏的 “When I fall in love”, 我聽到的鋼琴聲都有一種其他物料中、低音盆沒有的結實鏗鏘感。88 鍵 Grand Piano 覆蓋九個 8 度音程,涵蓋的頻率由 20Hz 至  16KHz,重播人耳最敏感的中音區域至相對不太敏感的低音 區域,全部交由陶瓷盆中音及低音單元負責,讓它們發揮出 同步的最佳活塞動作 (pistonic motion) 及連貫一致的速度與音調變化,讓我聽到最近似在音樂廳聽到的鋼琴聲結實鏗鏘音色, 那種靈巧活生、動態對比鮮明的鋼琴聲有非常強烈的聽live concert 現場感。

結實不代表「硬」,這裡是代表不腍不鬆不浮,像運 動員的結實肌肉,用力按下 是具有彈性。聽《Audiophile Analog Collection Vol.2》 Track 1 中段出現的一串手 鼓,Ultra 55 重播手鼓那種結實和充滿彈性的質感像真度極高。重播《Dynamic Experience Volume 2》Track 7 “Drums les du tons” (即 《音響羅盤》的“Drums Improvisation”),手鼓及各種 大小爵士鼓的鼓聲都是結實而充滿彈性,我可以聽到鼓皮拉 至最緊的張力感。雖然未能做到 1:1 實物原大的音像尺碼, 但假如你和左、右喇叭合成一個8呎等邊三角形,Ultra 55 呈現的音像大小尺碼便恰到好處,不過大也不瘦削。聽同碟的 Track 4,Kraftwerk 演奏的 電子音樂,200Hz 以下由兩隻 Accuton 9 吋陶瓷盆低音單元 負責重播,低頻的量感足夠填滿 300 呎聆聽空間,一下一下 脈衝式、乾淨和完全受控的電子合成低音像跳彈床般彈下彈下,聽來十分過癮。聽抒情的結他音樂,清晰具彈性的 撥弦聲與敲擊樂也使我聽出耳油。

本文輯錄自 HiFi 音響 422 期

令我有身在錄音現場的實感 Von Schweikert Audio ULTRA 55

文|陳海川

一直以來,Von Schweikert Audio 的電聲使命、研發揚聲器的目標,就是要讓聽眾沉浸於仿如現場的音場中。其設計裏其中一「秘密元素」,就是旨在營造出「聲音氣團」,而非常見如一束束光的聲音、針點式結像及強烈皇帝位效應。但大家不要因此而懷疑其聲音清晰度、細 緻度及線條鮮明度,只要你也聽過ULTRA 55就會知道,兩者無衝突、可並存。

江湖地位

Von Schweikert Audio (可簡稱 VSA) 雖創立於 1996 年,但其創辦人 Albert Von Schweikert 於揚聲器研發上,實則已有近五十年經驗。他早年於德國海德堡大學音樂學院學習小提琴及鋼琴,後來亦曾與友人組成樂隊,並負責彈奏電結他。此外,他由十來歲起已動手 DIY 揚聲器。 上世紀 70 年代,一直是業餘 DIY 揚聲器製作者的他終於走進學院 (Caltech / 加州理工學院),隨名師 Dr. Richard C. Heyser 學習,打下紮實的理論及實驗基礎,對聲音輻射以及聽眾如何感知有了更深入又更新理解,其後更在聽覺心理學及換能器 (揚聲器的驅動單元) 聲學轉化原理的理論方面,取得突破。 離開加州理工大學以後,Albert 再跟隨以 ESS Air Motion Transformer 氣動單元成名的 Dr. Oskar Heil 海爾博士工作,之後再加入 KSC Industries 工作 (KSC乃當其時全球 最大的驅動單元製造商之一),因此有機會為多家成品揚聲器公司提供服務,根據各公司不同要求,設計了無數驅動單元及分音器,從而積累了大量實戰經驗。另外,Lucas Film THX、Walt Disney、Steinway、A&M Records、 Sheffield Sound Labs、Mobile Fidelity 及 JVC 等公司,也曾就專業系統及製作等需要,向 Albert 尋求協助,足見其江湖地位。

聲音氣團

在打正 Von Schweikert 名號的揚聲器設計上,為達到其追求的「聲音氣團」效果,在離軸響應中實現一致的相位與頻率特性,其設計得在頻率波幅及時域上達到一致極性響應,包括在水平或垂直擴散上。這種輻射模式不僅使坐 於離軸的聆聽者亦接收到均衡的頻率及諧波整合,還增強了水平 180 度軸或垂直 70 度軸上的音場成像,這在聽覺心理學上尤為重要,因為耳 / 腦的聽覺機制對這種重建聲波模式最為敏感。 在「聲音氣團」前提下,這種全局軸合成佈局,還包括經精密計算,由前向及後向驅動單元陣列所構成的雙向輻射模式設計,故在分音器規劃上,他特別選擇不受感應鈴振及過度相位延遲影響的 24dB 斜率分音模式,以實現驅動單元之間所需的一致相位特性。

三重箱壁

聲箱用料及結構當然亦係重要課題,由於揚聲器箱體的表面積,可達至驅動單元振膜 / 音盆面積的 10 到 40 倍, 故即使極細微的箱體壁振動亦可以被聽到,這意味著箱體振動可具有與驅動單元本身輸出一樣多的能量,如追求真正的清晰度,則必須消除這種多餘能量。為此,他們藉著名大學實驗室所配備的激光干涉儀、有限元分析軟件及程式,研發出自家的三重箱壁結構。 正因為世上不存在諧振特性神奇地完美的單一材料, 故需使用三種不同材料作多重層壓板結構。他們所使用的三層約束阻尼材料,由 MDF 樹脂浸漬面板,加上兩層具有相反 Q 值的不同阻尼物料所組成,藉此帶來「主動」抵消諧振、消減箱音染作用。此外,其設計更通過他們專有的粘彈性墊圈,以墊圈作為振動傳輸的機械屏障,進一步實現將驅動單元跟聲箱障板隔離 / 隔振的理想。並配合無箱內平行面的抗駐波形成之箱體設計,藉此種種,務求將振動源及音染源一一整肅。

貫徹了 Albert 的理念 Albert 於 2015 年將業務轉交給其子 Damon,並任命與他共事十年的 Leif Swanson 為首席設計師。今篇主角 ULTRA 55,就是貫徹了 Albert 的理念,在 Swanson 指導下的作品。

來自 Von Schweikert Audio 旗艦系 Ultra Reference 的 ULTRA 55,它之上還有每聲道8單元 (前5、後3) 的 ULTRA 9,以及身高 2.4 M,每聲道 14 單元 (前9、後5) 的頂級型號 ULTRA 11,而 ULTRA 55 則每聲道 5 單元 (前4、 後1),即每一款皆雙向發聲,以體現其「聲音氣團」理念。

三路五單元、低音反射負載、雙向發聲的 ULTRA 55, 前障板上四單元分前為 25mm 鈹膜半球高音、168mm 反轉 半球陶瓷振膜中音及雙 220mm 陶瓷 / 蜂窩夾層低音,背板上則用上一枚自家開發的 Fountek 3 吋鋁帶式超高音。

高音單元 ─ Scan-Speak 出品 99% 鈹膜半球高音單元  Illuminato,再經 Von Schweikert Audio 自行加工改良,據稱可產生超過 40kHz 的平直響應、出色的離軸擴散、高分析力及絲般順滑的聲音。它除擁有一圈特闊的卷狀懸掛邊外,磁驅動馬達為六分式釹磁架構,據說這種開放式磁鐵架構,可消除反射及共振、失真超低。

中音單元 ─ 最新開發的 168mm Accuton 4D (Direct Dome Driver Design) 反轉半球陶瓷振膜中音單元,4D 的重點在於音圈筒不設 Spider (音圈筒懸掛),音圈筒直接連接到振膜懸掛邊,即音圈筒連帶音圈口徑跟振膜相若, 亦即其驅動範圍完全涵蓋振膜面積,這可盡量減少振膜及音圈筒相互運動時出現抖擺,活塞運動的軸心點就得以維持,並增強振膜的有效行程。

低音單元 ─ 兩個 220mm 單元,再配合反射負載 (後置反射孔),度身設計的 Accuton 陶瓷 / 蜂窩夾層低音單元, 配合外懸式驅動馬達、38mm 口徑通風音圈及軟橡膠懸掛邊。

背向超高音單元 ─ 一個自家開發、度身定製的 Fountek 3 吋鋁帶式超級高音單元,對揚聲器背後牆壁發送約 10kHz 以上高頻(可調音壓),以補充整體擴散力。

分音器 ─ 三路分工下,其分頻點為 2kHz 及 200Hz,分頻網絡為四階音程、手工點對點佈線及焊接。選用銅箔電感器,他們認定這是音染最少、失真最低的選擇,再配合 Mundorf  電容器。內部接線之選擇以準確為原則,他們選擇了由航空科研界領導者所研製的 MasterBuilt 線。

聲箱─複雜地由 1 吋厚 MDF、1 吋厚 HDF、3⁄4 吋專利人造石及阻尼約束層複合而成,此乃前述 Von Schweikert Audio 三重壁主動控振聲箱之進化版(2.0版本)。上窄下闊、呈梯形的無平行壁聲箱,造就了箱內無駐波形成條件環境。前、後障板作平緩傾斜,前障板近頂及兩側削角、 削出斜面,可大幅減少衍射效應。其前障板經計算的斜度,正是以機械式手段修成各單元發音面間的時間 / 相位差,可避免因藉分音器作電氣性調整 / 修正而引致之失真。

毫無難度

關於 ULTRA 55 的擺位及配器,前者可以話毫無難度, 在本社四百五十方呎的大 HiFi 房中,我只需基本地擺開一對 ULTRA 55,令兩喇叭跟座位形成一個每邊約 8 呎 9 吋等邊三角,並將兩喇叭拗入至前障板正正面向座位。就此,於兩 ULTRA 55 前、後、左、右之間,於大房擺開兩喇叭一邊, 即成為一大個音場、3D音響空間。 配器方面,個人認為選用 ULTRA 55 後,該可省掉一大筆名貴銀線的消費。精確點講,不是消費上的考慮,而係特性重疊下,或會因太光亮而引致失平衡,故中肯的純銅 線如 Audio Note ISIS 或 inakustik Referenz NF-1204 AIR 已管用。擴音機的匹配,是次試音我選以 Accuphase C-3900 前級 / P-7300 後級為主,另 Soulution 325 前級 / 311 後級, 又或膽機如 VAC Sigma 170i 合併機也聽過亦夾得來,大家可參考其他三位筆者的評論。

雙向發聲

至於 ULTRA 55 背後那 3吋鋁帶超高音的調節,不要以為調響點、高音多一點必有利於音場深度及細節表現力,那主攻約10kHz以上的背向高音太響、音量太大的話,不但無助音場深度及 細節表現力,更會令聲音整體感覺變得乾寡。在本社大房 中,我調到僅僅可聞即收手、即能補充整體擴散力,建議準用家們亦可循這方向去調。 其實,作背向發聲的豈只鋁帶超級高音,還有那由直徑 4 吋管道擴展至出口處 5.5 吋的大口徑低音反射調諧孔。 雙向發聲即在模仿真實樂器的 360 度球體發聲模態,而 ULTRA 55 的表現模式就是由左右兩個雙向發聲體,加上房間反射,耦合出在一個 3D 大環境、一大個聲音氣團,裏面 再有不同大小的氣團。

非常坦率

文章一開始提到 Von Schweikert Audio 的電聲使命、 研發揚聲器的目標,就是要讓聽眾沉浸於仿如現場的音場 中!當親手玩過、實試過 ULTRA 55 以後,我對這話即有更實在的理解,其實係鮮、精神、生猛、光猛加細緻,全頻連貫性及融合度之高更屬超高水平,難以挑剔!這也合理,ULTRA 55 畢竟是一對身價逾七十萬的喇叭。細節訊息量之豐富、瞬間反應之爽快加敏銳,足以令我相信ULTRA 55正高度反映演譯及錄音的原貌,從科學角度去睇,揚聲 器並非如樂器般的發聲體,而係重播工具,應力求不向訊 號加入任何特定音色、音染,聽著 ULTRA 55,的確令我相 信它非常坦率。

令我最欣賞者是,ULTRA 55 既表現出優越的清晰度、 細緻度及線條鮮明度之同時,聲音並非一束束,亦無針點式結像的弊病,更無強烈的皇帝位效應,即使側頭、坐歪,於離軸位置聆聽,仍聽到平衡、正路音響畫面。

更鬆動的時間

Isabelle Faust《JS Bach–Sonatas & Partitas》的一把 小提琴加上堂音,可以話給予 ULTRA 55 將其 3D 大環境、裏面再有大小氣團的效果,好好表現的機會。一把小提琴的聲音輻射開去繼而誘發堂音空氣,3D 大環境即時成形,而小提琴的諧波亦輻射出一個動感小氣團之餘,琴音不斷向 外散發,最重要是並無柔焦化拉琴的細節,甚至比許多聲音一束束、針點式結像的高清喇叭來得更鮮明細緻,令我有聽到更多運弓變化、轉彎抹角的感覺,更是細膩得似畀出更鬆動的時間讓我去接收、去感受,感覺實在得無需閉上眼去加以幻想,感覺好真,ULTRA 55 確厲害!

最過癮的一次

當播出大型戶外演唱會現場錄音的《Jason Mraz’s Beautiful Mess:Live on Earth》中的〈Sunshine Song〉, HiFi 房的空間頓時似變得無限大,而我則似身在戶外演唱會現場接近舞台位置,如被大環境包圍,感受著周圍、遠遠近近觀眾發出的動感聲浪,亦如直視著 Jason Mraz 唱著、 彈著,感受直接又細緻,該是我以這歌試音以來,現場實感最實在又最過癮的一次重播。 再來有藍岸群星《Blue Coast Collection 3》的 〈Rolling In The Deep〉,3D 大環境裏面有更多不同大小的氣團,落在大後方的低音提琴氣團,既感覺到其氣場, 亦聽到其彈撥中帶韌勁的動感線條。主音 Melissa Reese 及和音 Keith Greeninger 兩個氣團來得有層次,兩人歌聲、 腔口的細節感、真樸的質感,更令我有身在錄音現場的實感。

無縫整合

從《Four Drummers Drumming》的〈Seven Drums In Seven Four〉重播中,各式鼓響、敲擊,就在 ULTRA 55 那 3D 大環境中的前、後、左、右此起彼落,虛擬空間包圍感實在得很。當仿如鳥鳴或流水的音效響起,房間即幻化成熱帶雨林,那份由遠而近的動感對比,如幻似真得令我有多少毛管戙!不同音高、質感、敲擊或抽擊力度的鼓聲、 敲擊,分明地、爽勁地,以及能量有力地下墜等效果,或有序、或同步傳神地送出,讓我清楚聽到 ULTRA 55 三路單元的無縫整合,一如理想中單一全音域單元、同軸單元、 點音源喇叭的無時 / 相差效果,營造出非常立體的大環境 以及精細又鮮明的內部細節。ULTRA 55 在 Accuphase CP- 7300 後級的 250 瓦 (4Ω) AB 類功率支援下,重播 Nidaros Cathedral Girls’ Choir 的 Magnificat「聖母讚主曲」,當中的管風琴低頻氣勁來得實在又深潛,加上女聲合唱的諧波及堂音,有力地刻畫出教堂偌大的空間。

自成一家、只此一家

論生猛度、勁度、精細度、鮮明度、平衡度、連貫 度、全頻整合度、坦率度,ULTRA 55 無一叫我失望!唯價錢,不能說失望,只係消費確實相當高,但持平去講,同價位喇叭中他絕對係自成一家,其大環境內有大大小小聲音氣團的特質,全頻連貫、高度融合,加上精細又鮮明的細節重現能力,親耳聽過你就會明白,只此一家!

總代理:駿韻音響有限公司

本文輯錄自 HiFi 音響 422 期 / 陳海川

 

真正大部分人也花得起的好聲音,音樂、電影音效並重!Wharfedale EVO 4 環繞聲系統

文:珍納

Gilbert Briggs 於 1932 年創辦了 Wharfedale, 如果他還在生,今年他已屆131歲了。今年的 Wharfedale 當然不再是他旗下的品牌,品牌被 IAG 收購前後亦經歷過不同的高低起伏,而今天的產品,是筆者認識 Wharfedale 以來認為最值得推薦的時機,這個時機,由 Peter Comeau 所創造。

Peter Comeau 不是典型的喇叭品牌設計師,他事實上是 IAG 英國音響品牌的創作總監與指揮,原因是他深知各品牌的聲音特色與個性,即使 IAG 旗下品牌眾多,然而各個經典,曾經叱吒風雲的音響名牌到今天沒有被渾為一體,仍然是各有風格與色彩!好一陣子沒有再接觸 Wharfedale 的產品,直至兩年前再遇 Wharfedale Diamond,竟有煥然一新的經驗。再相比兩年前我測試過的 Diamond D300,新一代 Diamond 12 擁抱更豐富音的樂感。回望過去,從前的入門級喇叭不乏聲音表現鬆、郁、朦的設計,有名氣的品牌滑鐵盧也不在話下。然而近年的情況截然不同,設計師熟習了電腦韌體輔助,有名氣的品牌,即使是入門級型號,已幾乎沒有失之交臂的情況;另一方面,同品牌中每個系列的音質也按售價合比例地提升音 質,同一品牌下,越貴、越好聲,已經是常態!

AMT 氣動式高音

誠然,若然你喜歡聽音樂會,又喜歡刺激勁抽的影院音效,預算亦有限的話,目標指向半球形軟膜高音單元的 Diamond 12 系列會更容易滿足你的要求。至於我特別向代理借來 EVO 4 系列, 是因為第四代 EVO 是 Wharfedale 首次為系列改用 AMT 氣動式高音,也是首次讓系列使用半球形中音單元。Wharfedale 的頂級系列 Elysian 不是也用 AMT 高音與半球形中音單元嗎?對,不過 Elysian 只屬於純兩聲道系統,系列只有一款座地揚聲器與一款書架式揚聲器選擇,而 EVO 4 則齊備了中置揚聲器與環繞聲揚聲器,是唯一可組成家庭影院組合的系列。

EVO 4 系列一共有兩款座地揚聲器 EVO 4.4 與 EVO 4.3、兩款書架揚聲器 EVO4.2與 EVO4.1、兩款中置揚聲器 EVO 4.C 與 4.CS,還有一款三極揚聲器 EVO 4.S,而今次代 理送來的是體積較細小兼非常容易入屋的 EVO 4.3 座地揚聲器、EVO 4.C 中置揚聲器與 EVO 4.S 三極揚聲器,三個型號 均擁有 30x60mm AMT 高音單元與 50mm (2吋) 半球形中音單元,EVO 4.S 更有兩個 AMT 高音與兩個 50mm 半球形中音單元。

市場上,除了 ADAM Audio 的 X-ART 高音鑑聽式揚聲器,採用 AMT 高音單元的民用揚聲器幾乎沒有平價選擇, 原因是 AMT 製作並不容易。AMT – Air Motion Transformer 是藉著一片摺疊成風琴狀貼上金屬薄箔 (線圈) 的膠膜發聲,發音原理接近手風琴,推動空氣的面積比半球形高音更寬廣,高音上延力佳、瞬變快、動態良好,還有,敏感 (下文再述),AMT 氣動式高音可以輕鬆地呈現特別寬闊 的音樂空間與音場效果。

半球形中音單元

英國 High End 名牌之中,ATC 與 PMC 均採用半球形中 音單元的代表,不過讓半球形中音單元配 AMT 高音則是新 鮮的配搭,確實又是令人期待的聆聽感受,而 EVO 4 的抵玩,甚至照顧到不少預算有限,既想擁有 AMT 高音,亦想 同時擁抱半球形中音單元的發燒友的要求的朋友要留意。 EVO 4 的售價雖然親民,但設計是不馬虎,EVO 4 半球 形高音設計概念源自旗艦系列 Elysian,而 EVO 4 的織物半 球形中音振膜加上塗層加強控制力,而半球形振膜背後設 計了一個獨立箱室或打散、或吸收振膜的背波能量,再加上背後高磁通量磁組,廠方指 EVO 4 的半球形中音可線性呈現 800Hz 至 5kHz 頻率,能輕鬆自然地與 AMT 高音銜接,攜手展現寬廣音場。

Kevlar低音音盆

EVO 4 的低音單元設計同樣源自 Elysian 系列,採用 了編織 Kevlar 音盆,以及低抖擺的音盆懸邊,配合箱背的 SLPP – Slot Loaded Profiled Port 低頻反射管道技術,理順低音單元的背波能量,加強低頻能量與低頻下潛力。EVO 4.C 的低音反射管口以傳統的方式佈置於聲箱背板,並附有吸音綿讓玩家調音,不過,EVO 4.3 不但擁有完美無孔也 無坑的前障板,還有完美無孔的側板與背板,甚至底板, 到底低音反射管口在哪裡?原來低頻反射管的管口是隱藏 在主聲箱與不可拆開的底座對上,即真正的聲箱底板與管口,要從窄窄的隙縫窺探,才能發現得到!至於系列採用經過聆聽篩選的分音器元件,如高級聚丙烯電容器、矽鐵與空芯電感,還要避免電磁干擾的線路設計。

誤會

在測試的過程中,若然好奇心不夠,很容易誤以為 EVO 4 的聲音太過溫柔,欠缺雄糾糾的氣慨。在設定上,與 大部分軟膜高音不一樣,雖然我依然把各聲道的分頻點設定於 80Hz,不過,我會明顯加強超低音的音量來加強低頻的抽擊力。 另一方面,我發覺這套環繞聲系統對 HDMI 線非常敏感,我先後試用過多款 HDMI 線,然後我發現用 Voodoo Silver Stream (實驗證明可通過 8K 40Gbps 頻寬) 的溫柔體貼最適合喜歡聽音樂會、演唱會的發燒友;要高平衡力,既可聽歌,又能播電影的 HDMI 線,應指向 Audioquest Diamond;要追求聲音勁抽、激烈動態、高密度聲音,可指向 Audioquest Thunderbird 48,筆者亦試過一款 HDMI 線,動力強勁之餘,音場夠寬闊強勁,還有豐富的弱音動態,而根據一位可靠的發燒友自行測試,可以估計 Nordost Valhalla 2 HDMI 線會是名牌 HDMI 線中與 EVO 4 最合拍的配搭。Valhalla 2 未必是大部分發燒友願意負擔的高燒 HDMI 線,不過我估計Audioquest 的 8k-10k 純銅鍍銀線,即 Thunderbird 48 以下的選擇,相信也可以滿足你對聲音動態 的要求。

配搭SC-LX904

測試採用最新上市的 Pioneer SC-LX904 旗艦 AV 擴音機,接 GigaWatt LC-2 MK3 電源線,SC-LX904 正好與 Pioneer UDP-LX800 進行 PQLS 時基同步。測試時,我啟動了 SC-LX904 的 Audio Exclusive 模式,讓它成為一台純 聲道處理器,並把前、中置三個聲道設定為 Pre-Amp 模式,交由 Parasound A51 五聲道功放驅動,其他聲道則由 SC-LX904 驅動。至於超低音,我用一拖一加一的重播, 一台 Procella Audio P15 拖一台 P12,再加一台 Earthquake MiniMe DSP P-12 超低音。

《波希米亞狂想曲》Live Aid 的演出,用上包圍感強、 動態勁抽的 HDMI 線後,演唱會那萬人空巷的氣勢、雷動的掌聲,EVO 4 輕鬆呈現出包圍感強的氣勢效果。同樣,配對了HDMI線、電源線,就是 Queen 出場踏上跳板時的腳步 聲也感受到良好的重力,清澈的前奏過後,對比著一陣令 人屏息靜氣的寧靜,鋼琴響起,聲音的動態,節奏十分強 勁的樂隊,溫柔的再版 Freddie Mercury,是可以讓不熟悉  Queen 的觀眾,認識 Queen 的魅力!到底聲音是柔是剛, 還是剛柔並濟,就看你所選 HDMI 線的表現。

要玩好 EVO 4,心機不能馬虎,是月,Evolution 便跑來測試他們即將發行的 Dolby Atmos/SACD 製作,聽畢了製作母帶前的表現,EVO 4 令製作團隊非常滿意,包括香港區掌 門Ashley Whitfield。

EVO 4 爆得起嗎?我讓它重播《Ready Player One》, 選對 HDMI 線後,弱音細節密度與動態活靈活現,聲音爽 快、精細、微動態足,片中「回到未來」戰車噴出白煙的動態強、清、細,動力足,更有通透的立體感。比賽準備開始,煙花爆得夠開、夠放,亦聽到了鮮明的散開式立體感。比賽開始,大車、小車、電單車不同的動力與音響體 形,形成了強烈對比,動感與份量也充足,若然你覺得巨輪四驅車的低頻份量感不足,那就要升級 HDMI 線了。金幣晶瑩通透鏗鏘悅耳碎散一地的聲音,發揮出 AMT 高音的優勢,半球形軟膜高音聲音相對硬淨得多。「阿基拉」紅色戰車被撞至旋轉一圈,響軚尾音沒有被切掉,這是入門級系統鮮有如此豐富的尾音。暴龍踩爆汽車、King Kong 砸斷橋的氣勢與能量強而勁,聲音層次豐富,直至 King Kong 一手揑碎阿基拉戰車的聲音細節也展現出 AMT 豐富的細節與恰當的細節動態表達能力。 這時候,立即在影碟櫃中翻出《Quincy Jones The 75th Birthday Celebration Live at Montreux 2008》BD, 首先必需重播的是 James Moody & Patti Austin 演出的 Moody’s Mood,不能否認 Moody 有聲線老化的問題,可他的嗓子依然溫厚和暖,他隨興的演出,強弱收放自如的演 出真是教我聽得心花怒放,他刻意讓聲音開叉,也逃不過 EVO 4 的重現,他天賦的音樂感讓他嗓音隨著弱點而改變, 音樂十分動聽。Moody’s 的狂放與 Austin 的優雅又呈現截然 不同的對比,半球形中音單元的優勢,確實把入門級系統的實力發揮出另一個層次!

不能錯過的還有 Naturally 7 的 beatbox 演出,他們用嗓子扮演樂器演出 Billie Jean 與 Wall Of Sound,就算在十多 年後隔著投影幕的我,亦再次拍爛手掌。他們強烈的節奏感、扮演樂器神韻俱全,低音、中音、高音層次豐富變奏細緻,男聲合唱,每位成員的嗓音展現出不同的層次,我亦為 Wharfedale EVO 4 的實力拍掌。再挑戰《Legends of Jazz Showcase》Marcus Miller 的電 Bass 動態生猛、低頻厚潤,他演奏的揮灑自如、音樂感的澎湃豐富,確是不少 AV 環繞聲系統硬橋硬馬式的個性無法難以重現出來。 重播剛到手的《魔物獵人》Dolby Atmos,風暴雷電的寬廣音場夠闊夠量;巨型蜘蛛猛烈襲擊的聲音夠鋒利、 強勁、高速,夠嚇人。最震撼當然是火龍飛過與噴火的氣勢,還有大力士型運輸機墜毀的能量,場面浩大、聲音體 型亦宏大巨型,聲音細節十分豐富,人聲的豐富動感與細 節變化,足顯 AMT 高音與半球形高音的優勢! 若然追求聽好歌兼聽好電影音效,Wharfedale EVO 4 確實是花得起的好聲音!再次強調,選對 AV 擴音機、選對超低音、選對電源線、選對 HDMI 線非常重要,考你功夫了!

為音樂肌理舒解密實感,平易近人的「樂魂」! – Kubala Sosna Fascination 電源線

文|珍納

每一款發燒電源線也有它的屬性,尤其是適合接後級的電源線,相比之下,接其他器材不夠完美。Kubala Sosna Fascination 也不例外,不停把它換接不同的器材, 今次沒有按順序,我是先把它接上 Soulution 325 前級,再接解碼、接訊源,最後把它插入 Soulution 311 兩聲道後級後,所有我認為系統稍有不足的問題立即迎刃而解!

從容

其實玩音響與調色有著一定的共通點,你只需要拿起電視機或投影機的遙控器播放你一個熟識的畫面,你自然會調整 Tint 與色溫把看似不夠暖和的面色感覺面色變得和暖;同樣,若然你覺得綠色不夠青翠便會加強綠調,覺得海軍藍制服不夠藍便加強藍調;相反,覺得哪一種色過濃,便降低色調。通常的結果,90% 機會是你必須針對色彩、光暗重新 reset。當我累積了一定的經驗後,要取得平衡,便沒有那麼困難。

玩音響也會遇到類似狀況,當我喜歡聽勁抽 band sound 或大動態的古曲音樂時,便會去覓尋低頻勁抽的發燒線接在音響器材上,但對抽鼓滿意後聽慢版音樂,往往不得要領,音樂節奏似乎仍然停留在那份熱血之中,感覺太急太快。換個方式形容,我們往往為了要聽到抽斷鼓棍的刺激與熱血感,又或是高密度的音樂感,令聽中、慢版音樂失去從容的氣度與音樂感,就如要迫我用 45 分鐘跑完 10k 的難度,一下子把肌肉谷到盡後沒有做 cool down 運動時繃緊的肌理。

在「煲線」時,我曾試過把 Kubala Sosna Fascination 接入影音處理器與多聲道後級。甫開聲,我立即知道本線不是屬於電影音效所追求的刺激過癮的方向!

掌握良好的音樂節奏

不諱言,它也不屬於接訊源的發燒電源線。把它接到 Yamaha A-S2200 合併機中,立即明白 A-S2200 的節奏感屬 於淡定緩和的個性,Kubala Sosna Fascination 令音樂進入一種夜漸深的節奏,樂韻柔揚和緩,完全把繃緊的音樂肌理與緊張的精神放鬆,樂器與樂器之間沒有黏在一起, 或聲音密度過高之感,那份鬆得開的音場從容瀟灑,尤其是高音的向上延伸力自然伸展,樂器的泛音沒有被縮短或被切走,音樂的美感、人聲的動人自然中更帶了一點點迷人感,反正它並沒有主導或改變音樂的特性,反而讓我更清楚 A-S2200 的特質。第一回合測試的,還是我聽熟的 Electrocompaniet EMC MkIII SACD/CD 機,與最近較常聽的 Yamaha 合併機。

把 Kubala Sosna Fascination 帶入本社四百尺試音房, 輪流讓它接 CD 轉盤、解碼器、前級與後級,它果然與後級 一拍即合。我把標題名為「樂魂」不是吹噓,而是讓它接上合併機或後級後,不管你是否喜歡它不打心口的低頻, 播大部分類型的音樂,它也能把錄音中應有的樂韻釋放出來,把之前彷彿未夠吸引、未夠鮮明的音樂層次與清新悠 揚的氣息綻放開來。《Venus Jazz Cafe – Brunocaffe &
Italian Cafe》的大牛筋逼真動人,不是特硬、特沉、特彈, 這些形容詞不一定能讓我覺得音樂動聽。動聽就是要軟中有韌,不過火的彈力,還有牛 筋這種物料的音色明顯更令我覺得逼真!那份樂韻,就如 同一首歌,由樂師換上樂手,由樂手換上音樂家的分別, 這份強烈的音樂感,不需要你花一分鐘已經聽得到,當你再一首一首播放你喜歡、熟識的音樂,你會發覺從前聽的 原來還有硬繃繃的感覺。

釋放音樂魅力

聽林子祥《愛到發燒》SACD 版,其實當年的錄音經過 重新處理後的音樂有點奇怪,換過幾款電源線,也是音樂 推得太前,低頻太硬明顯凸了出來,換上Kubala Sosna Fascination不是聽不到當中的問題,其實聽感詭異的問題依然存在,然而音樂至少沒有結成一團,低頻不會太誇張地衝前、人聲不會太難 接受地推後,整首曲的音樂平衡度比較均勻,聽感比較自 然。其實,這就證名了 Kubala Sosna Fascination 不能把製作弱點化腐朽為神奇,而是把結成一團的音樂肌理按摩、 放鬆,把尚未被後製扭曲的應有音樂魅力盡力呈現出來, 而不是進一步扭曲或強化當中的問題。

聲音表現更重要

針對線材結構與設計,任何發燒線設計師的目標,也 必須藉著導體品質、導體處理、導體粗幼、單支 / 多股、導 體數量、排列空間、電介體與絕緣體的應用等等方程式, 來炮製他/她們認為最佳表現的聲音表現。廠方只說明了 Fascination 運用了她們的專利 Optimiz 結構。筆者測試過不 少發燒線,針對不同設計師、不同品牌的設計也有其匠心獨運的理念,有的追求抽擊力、有的追求高分析力、有的追求高平衡度、有的追求空氣感,說穿了,其實只有兩大方向,一是盡力表現出系統的最佳表現,一是用作調聲。 故此,我認為聆聽,比了解結構更重要!

我先聽一款比 Fascination 電源線貴一截的電源線接後級,然後換上 Fascination 接後級,最神奇的聽感是,樂韻沒有被削,我甚至認為是不相伯仲,不同的,只是低頻的特色。或許,它不是那些特別喜歡打斷鼓棍式刺激動感的發燒友最終會選擇的目標,但全頻的樂韻沒有被比了下 去,低頻沒有 show 出爆肌的過度動感。也許,你最後仍然覺得它不是你的最終目標,筆者也幾乎可以肯定你在進行聆聽測試時,總有一刻會愛上它表現出的樂韻。

打心口的低頻不等如靚低頻

請別對號入座,我指它的低音不屬於打斷鼓棍型,但並非指它的低頻下潛力與能量 不到位,而是它的低頻有一種蔓延的氣勢。《The Choir Of King’s College》的合唱團, 一層又一層的樂團成員,清透的嗓音與教堂的靈性氣息浸透 力驚人,空氣感與通透感是 可與某些貴它兩至三倍的發燒線打個平手,至於管風琴是一種滲透式的能量,由爵士樂、管弦樂到合唱團,低至超 低音並無缺席,只是它的低音不屬於重擊型與爆炸型,聽爵士、藍調、情歌、流行曲,它非但不會失場,而是更容易讓我投入音樂的氣氛與觸動情感的表演之中。用流行曲 歌手的音樂風格與歌聲特色比喻,它是張學友、鄭中基, 是Ed Sheeran、Jason Mraz,而不是Michael Jackson 或 Madonna。

Unplugged的魅力

《gentleman Unplugged》是一張立體感強烈的樂 隊演出,清透立體、結像清楚、動態鮮明的現場錄音,其套鼓與低音提琴的動力夠強、夠豐、夠能量,卻一點也不硬。《Venus Jazz Cafe – Brunocaffe & Italian Cafe》, 彈奏低音提琴的低頻夠沉,越低低頻,聲音動感亦恰當地低調,彈力有動感亦有恰當的惰性。鋼琴的動感亦同樣恰到好處,琴箱共鳴不會過強,琴鍵有力,聲音爽中帶黏,有一種 Jazz 的空氣濕度。套鼓中 鑼鈸的泛音豐富清靈,Track 5 的色士風大概不是簇新的樂 器,飽滿的金屬管聲有烈、有和諧、有濕度,亦有吹奏得 粗與滑的變化,整支管的形態又如看得見!更重要是音樂 的速度沒有變得太快,那種慢、那種緩與閒,就是欣賞爵 士樂的心情,完全脫離城市匆匆忙忙的節奏。

十鼓齊發

《Man Of Steel》電影原聲大碟 Track 11 十鼓齊 發,聲音能量沒有硬繃繃、 沒有打斷鼓棍,卻彷彿聽到二十枝鼓棍擊下不同鼓的 聲音彈跳力,不含糊、不 鬆軟、不綿不濕,爽而清,沒有立糯感、沒有緩慢感,這套前、後級的聲音速度確比 A-S2200 爽快,不是同溫層的聲音,Yamaha 是在說睡前故事、Soulution 是日間的拼勁,既能分辨出器材級數之別, 也能辨別出音色設計之別!

辨識力驚人

2V1G《第三次心動》,「剪愛」的結他聲甜潤入咪, 琴身共鳴濃烈、女聲站在舞台上的高度,就在我面前投影 幕的中央,嗓音甜潤,沒有 過盛的泛音,有種情已逝, 感情來到盡頭的味道,平 靜中還有點點痛的思緒。 「哭了」,結他彈奏比較細 膩,結他泛音細美豐富,女聲坐著唱,節奏不暗鬱, 反而有種灑脫的清新。隨聽隨寫,就是我喜歡的聆聽評論方式。Jason Mraz《Mr. A-Z》 “Life is Wonderful”,結他彈得跳脫輕快,套鼓就在面前, Jason 的嗓音沒有被拉得扁薄。 “Worldplay” 鼓聲抽得好力, 聲音的彈跳力強,人聲飽滿口 齒伶俐。

來頭不小必有因

其實我對 Kubala Sosna 的名字並不陌生,只是從未相遇,只因品牌的來頭不小,它曾被 dCS、Emm labs、 Esoteric、那些年的 Focal JM Labs、Kharma、LAMM、 Magico、MBL、Rockport、Wilson Audio 等等大名鼎鼎的品牌對這個品牌的肯定。Fascination 雖然是 Kubala Sosna 系列由下而上的第四階系列,但它仍屬入門發燒系列,由 細房用合併機到大房用前、後級,Fascination 能融入小房 間,也能出得場面,沒有失態失場,沒有力有不遞,更可 謂播出超出它售價預期更高的樂韻,性格比極高,是不爭 的事實,不負品牌一路走過來的盛名!

總代理:駿韻音響有限公司

轉載自:HiFi 音響 420 期

樂富豪(Wharfedale)史上十佳器材

享譽全球八十年的英國著名音響品牌典范,樂富豪 Wharfedale 於 1932 年在英國約克郡誕生,更是世界上第一隻揚聲器的發明者,英國歷史上十大全球最具影響力品牌之一。樂富豪 Wharfedale 擁有覆蓋AV多聲道影院系統至 HI-END 及揚聲器領域的多層次優秀產品結構,近 80 年輝煌歷史中榮獲了英國、美國、法國、瑞典、日本、澳洲等全球過百項行業年度大獎。

本文為《WHAT HI*FI》評選的樂富豪(Wharfedale)史上最佳器材,其中有些產品可能已經停產或者停售,為了便於操作,我們並不予以區分,感興趣的朋友可以直接咨詢品牌方或者其代理商。

一、樂富豪(Wharfedale)喇叭單元(1932年)

產品介紹:

樂富豪(Wharfedale)的創始人 Gilbert Briggs 在 88 年前就制作了第一台音箱供自己享用,Gilbert Briggs 作為樂富豪(英國 Wharfedale)的設計師長達 20 年,並且寫了 20 本關於高保真音箱的書。Bronze 音箱其實一開始隻有一個喇叭單元,而音響發燒友可以為其自制箱體,在一年后該品牌才推出了配有木制箱體的音箱。

二、樂富豪(Wharfedale)Corner音箱(1947年)

產品介紹:

戰后,品牌創始人 Gilbert Briggs 繼續發展音箱事業。樂富豪(Wharfedale)最重要的成就就是,在 1947 年,開發了第一款兩路式音箱,以供家庭使用。當時,兩路音箱是電影院和劇院的專利,因此這是家庭音頻的巨大技術飛躍。

三、Wharfedale SFB/3音箱(1956年)

產品介紹:

Wharfedale SFB/3 音箱採用三音路三單體,原廠設定成 3.5″ 金頭高音 (4uF油質電容一階分音 ) + 10″ 紅頭全音 + 12″紅頭全音,尺寸約略等同 Quad ESL-57 管球王國障版,大概是寬 90cm 高 80cm 深 31cm,頻率響應 35Hz~20KHz,15W 最大連續承受功率,效率 AB test 約在 98~dB/W 左右。

四、樂富豪 Wharfedale LINTON(林頓) (1965年)

產品亮點:

“歷史上的 Linton 音箱因它溫暖、自然飽滿的聲音特色而為市場發燒友中聞名。新一代的復刻版 Linton 保留了這些獨特性,並在細節與聲音張力的表現上作出了更進一步的提升,讓你以一種完全不同的感受重溫你手邊的每一張音樂收藏……”

五、樂富豪(沃夫德爾)Wharfedale Diamond 1書架式音箱(1982年)

產品亮點:

“這款自 1982 年推出的書架箱是樂富豪開啟鑽石高音的第一款音箱,隻有 24 厘米高,迄今為止 Diamond 220 成為了最好的鑽石高音音箱……” \

六、樂富豪 Wharfedale 708音箱 (1985)

產品介紹:

Wharfedale 708 當時的售價為 300英鎊,採用市場上最好的金屬圓頂高音單元之一,並且使用高質量的聚丙烯中/低音單元。

七、樂富豪 Wharfedale 505.2音箱 (1990)

產品介紹:

樂富豪 Wharfedale 505.2 是一個兩路立式音箱,與樂富豪 Wharfedale 708 音箱相似,但價格僅是 708 的一半。當時樂富豪的高音單元方面是業界大師水平, 505.2 音箱的聲音表現非常出色。

八、樂富豪(沃夫德爾)Wharfedale Diamond 9 系列 Diamond 9.1 書架式音箱(2004年)

產品亮點:

“Diamond 是英國歷史名牌喇叭廠 Wharfedale 最膾炙人口的喇叭系列。這一系列最為人所樂道的是,價格低廉,但表現超卓,是 Wharfedale 最為長壽的喇叭系列……”

九、樂富豪 Wharfedale Evo 4.4 落地音箱(2019年)

口碑評說:

“Wharfedale EVO 4.4 設計美觀,音質出色,其特色的中高音單元有著優秀表現。它的聲音在2萬多這個價位,已經是相當出色,再加上如此漂亮的外觀,更是超值。配上一套合口味的功放,在家盡享高品質音樂,令人放心。不過要注意 EVO 4.4 沒有配置網罩,還需細心呵護……”

十、樂富豪 Wharfedale Linton Heritage 書架喇叭(2020年)

產品亮點:

“Linton 的推出,最早可回溯到 1965 年,期間發行過數種款式,如今 Linton Heritage 則沿襲原有的體積規模,並採用 3 單體 3 音路設計,其中高音使用 25mm 絲質軟半球單體,中音則是 135mm 口徑 KEVLAR 功夫龍單體,低音也是功夫龍,口徑達到 8 吋,在背后的雙低音反射孔設定下可展現 40Hz 至 20KHz 頻率響應,靈敏度更達 90dB,隻要 25 瓦以上的擴大機便可輕鬆驅動……”

【HIFI說 2021年4月報道】

新舊英倫風共冶一爐! Wharfedale 12.3 座地揚聲器

以貌取人,人之常情吧!而且對物不對人,看樣子它們也要9千至 1 萬港元 吧!向代理查詢,索價竟然只需不到 7500 港元,而它們,是一對座地揚聲器,是有名字有歷史有故事的Wharfedale……十多年來,Diamond 似乎從沒有加價,而今天的 Diamond 揚聲器的聲音表現,與十多年前是天壤之別,樣子見得人,聲音聽得怡人!設計的細心,可見於這對 Diamond 的黑色高光面板上不見一口螺絲,黑前障板與單元外框的金線之間,不失品味與雅調,側板與背板採用胡桃木飾皮,與傳統英式家居設計襯到絕。淺色有高光白面板配淺色橡木飾皮,又吻合新英倫的淺色家居設計!關於視覺的影響力,筆者最近觀看了一個 BBC 節目,讓酒吧客盲目測試啤酒之味,趣味在於啤酒來自同一間啤酒廠的同一款啤酒,分別只是杯的形狀, 一個是直身杯,一個是上闊下窄的弧形杯,被隨機選中的酒吧客不約而同說弧形杯的啤酒有更濃果味。實驗目的,說明了我們的五官會互相影響,視覺可以影響味覺,其實也會影響聽覺。第一印象為聽覺加分,其實非常重要!

品牌故事

Wharfedale 這個在音響史上顯赫的名字,是源於品牌由被喻為 Hi-Fi 之父的 Gilbert Arthur Briggs 創立於 1932 年,Heritage 系列的三款 Denton 揚聲器, 相信就是向創辦人致敬的系列。至於 Diamond 系列,誕生於上世紀 80 年代初的小書架揚聲器,推出後瞬間成為市場的耀眼新星,儘管當年 LS3/5a 早已是發燒友的寵兒,但說到音質表現佳而售價真正親民,能打進普及市場的,就是 Diamond,它的價廉物美讓 Diamond 成為了走入百姓家的發燒音響代表。 1997 年,IAG 全資擁有 Wharfedale,重整業務後,集團邀請了 Gilbert 的徒弟 Steve Hewlett 擔任品牌設計師,並於 2003 年推出 Diamond 7 及 2004 年推出 Diamond 8,榮獲英國《What Hi-Fi?》雜誌五星獎項 。可是由於他在 2008 年發現患上癌症而辭退職務 (2018年離世)。其實,集團早於 2004 年亦邀得曾於 TAG McLaren 擔任音響工程師 Ali 成為 Wharfedale 的主要設計師。由於 IAG 還擁 有其他名聲顯赫的英國音響品牌,2009年,邀請了曾獲取過不少音響設計獎項的 Peter Comeau 擔任集團總設計師一職,並於 IAG 位於亨廷頓的總部工作,不得不說,Wharfedale 今年的骨幹成員仍然人才濟濟。

另一個十年

十年人事幾番新,這個十年的變化,比上一個十年明 顯得多。在揚聲器設計範疇,更成熟的電腦模擬技術令揚 聲器設計更加得心應手,藉著電腦監測單元失真與聲箱諧振點繼而作出改善,令今天有足夠而精良設備、聘請經 驗豐富的設計師的品牌,幾近已沒有難聽、唔好聽的揚聲器,當中的分別,主要在於音色表現,從 12.3 帶給我的聆聽經驗,是我遇過的座地揚聲器中,擁有最驚人的超高性價比表現。 今天的 Wharfedale 產品線非常豐富,僅 Diamond 已有 三個系列:11、12 與 200,顯而易見,12 是 Diamond 的中階系列。我面前是一對 Diamond 12 系列的 12.3 座地揚聲器,兩路半設計,而它僅售七千餘港元,無疑比 LS3/5A 便宜得多。 在 12.3 身上,有新技術,也有舊技術,廠方的方向是令舊有技術發揮得更出色,讓新技術帶來更精準的表現。新技術可見於箱體製作,藉著電腦模擬技術找出箱體諧振最明顯的位置,再以三文治箱板結構及恰當地在箱內加入支撐把不良諧振減至最少。箱底加上金屬橫樑與四顆長長的釘腳,如蜘蛛般抓緊地面,亦有效把諧振帶走。高音單元採用傳統物料,1吋 (25mm) 軟膜半球形高音採用編織聚脂薄箔,以達至寬闊擴散力與無壓縮兼自然的高頻重播。兩個 130mm 中、低音音盆則採用全新專利  Klarity 技術,音盆使用最新的聚丙烯物料,重點是藉著改良音盆的形狀,以及加上肋骨加強音盆的硬度,再配合低阻尼懸邊以達到更平順的頻應。音盆背後,特別為音圈筒改用環氧樹脂及玻璃纖維製作,物料不僅成本低,既能避免渦流減低失真,同時達至高能量的優勢。另外,在磁組上特別加入一隻鋁指環以改善電感。分音器採用 Hi End 常用的 LKR 24dB 線路網絡,有助減低電感元件的失真。 這些細心的設計,讓 Diamond 12.3 的靈敏度可達至 89dB/W/m,正常阻抗為 8Ω,最低阻抗為 5Ω,換句話說, 它對擴音機的要求並不挑剔。至於它的頻應範圍也相當具吸引力,45Hz-20kHz@±3dB,低頻可下潛至 40Hz@- 6dB,數據並不含糊。

配搭測試器材

Electrocompaniet EMC1 MK III SACD/CD機, inakustik Reference RCA線,Yamaha A-S1200 擴音機,Tiglon 喇叭線。Diamond 的優點,是對擺位要求不高,只要微微toe-in,已能呈現寬闊的音場與清晰的聲音結像。

新舊英倫

俗語有云,「粉絲般的價錢,魚翅般的享受」,大致上可用以形容這對 12.3,因為它不是一對定位於書架揚聲 器價錢的座地揚聲器,而且將新英倫與傳統英倫音響的音 樂感重現。不須昂貴的合併式擴音機,已可以讓 Diamond 12.3 發揮出暖、和、厚的強烈音樂感。它的高音單元的上延力豐富自然,輕易炮製出既寬又廣的音場立體感,更難得是樂隊的舞台排位並不含糊,前、後、左、右的位置清 晰,而且不用作出明顯的 toe-in 便已能發揮出理想的音場 寬度與立體感,針對入門發燒友與樂迷,易擺位的吸引力強。中高頻的清新感清爽敏捷,聲音通透輕甜,不硬不尖,有著新英倫音響的清新風格。

Diamond 12.3 的中低頻有層次而潤厚,聲音有潤澤與濕度,尤其是人聲和諧悅耳 特別吸引,那份傳統英倫音樂味道油然而生。我會說,Diamond 12.3 是一款為播好人聲而設的揚聲器,不論是結他伴奏的人聲、演唱會中的人聲、民歌、爵士樂的人聲, 人聲的和暖、輕甜、潤厚、濕度,有如聆聽著傳統膽機的魅力,若然配線恰當,聲音又不會有傳統膽機的緩慢。聽《Greatest Folk Songs Of All》肯定是如魚得水,舊錄音新製作的高清與清爽,人聲的厚和甜蜜,合晒合尺的節奏感,聽著 Simon & Garfunkel 演出的 The Sounds Of Silence 與 The Brothers Four 的 Try To Remember, 音樂中的空氣濕度似乎凝結在那個未有數碼資訊的模擬式時代,那份動人心弦,細味曲詞美的恰 到好處溫暖感,令我回味無窮!

《Musica Nuda》重播低音提琴的大牛筋有板有眼,低頻的下潛力有深度感,有滲 透式的蔓延力,和諧而不急不躁的琴音;女聲清甜爽朗,她的運聲變化仔細,情感豐 富而不累贅,暖在心頭。Peter, Paul & Mary 《In These Times》中,高密度的和厚人聲非常吸引。《AGA》青春的女聲有濕度,有輕甜之美,是一種沉醉在她嗓子中的吸引力,難得是演唱會的空間、樂器定位也有仔細的表達,在如此價位中能表現出全面的效果,實屬難求。 2V1G《第三次心動》,「不願一個人」那份深情與清秀靈動的嗓子,教我聽得感動。《一代王菲》的「我願意」,她那份小鳥依人,享受甜甜蜜蜜的愛情盡在不言中。其實12.3並不是一款個性特別活潑的揚聲器,而是一款淡定怡人,不激動、不火 爆、不會令憂鬱的音樂也活潑起來的揚聲器,它的感情細膩動人,可以細味,能夠觸動情感的選擇。

Diamond 12.3 把一般愛樂、對音響有要求的入門級發燒友與發燒音響的距離拉得 更近,發燒,今天已沒有想像的那麼遠!

總代理:駿韻音響有限公司

轉載自 HiFi 音響 419 期

Social media & sharing icons powered by UltimatelySoc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