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揚音色飄浮在靈魂深處·聽出耳油的絕妙音色 – Spendor Classic 1/2

2011 年 Mr. Philip Swift 離開了他創立的 Audiolab 後全而收購了 Spendor。在往後的日子他以無比毅力革新這個品牌,將現代化管理哲學帶人這家歷史悠久的揚聲器工廠,並保留了廠方引以為傲的極品音色及技術,在他入主後推出的 S 系列在世界各地多家發燒雜誌都獲得高度評價,產品並獲得多個對其品質有著充份肯定的獎項,證明了 Mr. Philip Swift 要帶領 Spendor 現代化的決心是對的。『你不能重新發明車輪,但是你可以把它改良』是 Mr. Philip Swift 對 Spendor 這個歷史悠久品牌的承諾。

經典系列大革新

五十多年來, Spendor Classic 聲器早已經在發燒友、音樂家以及專業升響上程師心目中奠定了標誌性的地位。Classic 系列一向堅持以 Spendor 的經典工藝製作,單元、箱體的製作方案都貫徹傳統,滿足鐘情於 Spendor 經典設計的發燒友需求。廠方受到旗艦產品Spendor SP200 推出後全球反應熱烈的啟發,決定將旗下所有型號作出重大的改進及革新。

Classic 系列圍繞著新一代 Spendor 驅動單元而構建,當中採用了先進的聚合物和 Kevlar 錐體,再配合鑄製式鎂合金底盤、高效能驅動系統、優化的電動阻尼和優異的散熱等元素,提供前所未有的高透明度和動態對比的迷人音色。Classic 系列的分頻網絡亦經過精心設計。採用了強化型箱體結構,嶄新的彈性體面板阻尼和新型的磁性面網,讓全新的 Classic 系列揚聲器為音樂帶來七十年代原汁原味的迷人溫暖感與魅力,而 Spendor Classic 系列經過五十年的改進和完善,為要求嚴苛的發燒友提供了純粹的聆聽樂趣。

優質用料 英國製造

Classic 1/2 是系列中的三路書架式揚聲器,應用了新一代 Spendor 研製的 EP77 聚台物錐體驅動單元及 Kevlar 複合式低音驅動單元,通過優質的高效能分音網絡創建特短的訊號路徑,同時又讓單元能無縫地銜接及共同工作。單元被直接固定在極具剛性的新型箱體結構上,其內部採用了動態阻尼系統,具有特快的響應速度,同時高線性組件與高質量的內部接線均有助於實現超高效率的領先性能。

Classic 1/2 貫徹切 Spendor 在英國設計、製造等優良傳統,與其他 Spendor 揚聲器一樣都是在廠方位於 Sussex 蘇塞克斯的生產基地進行組裝,當中所有部件和箱體均通過廠方內部研發計劃進行改。同時, 每一個 Classic 系列揚聲器於出廠前都必須能過精心校準並確保符合廣播級參考標準,製作的確一絲不苟。此外,Classic 1/2 具備了兩種優雅的天然木皮外飾,包括櫻桃木和胡桃木,可供配襯不同的家居環境。

轉載自 “影音生活” 85 期

日本 LUXMAN 力仕模擬魅力新品試聽會回顧

昨天下面在非常發燒網評測中心舉行了駿韻音響的 LUXMAN 新品的試聽活動,在本次活動中,動用了全套的力士組合器材,配合英國斯奔達 Classic 100 音箱進行開聲示范。全套器材組合總價 26萬元,是一套相當高質量的黑膠音響系統組合,既有厚潤感也不失古典味,可以對應各類型音樂的播放。

本次的黑膠轉盤採用的是力士入門的型號 PD-151 作為示范,黑膠盤連唱臂合計人民幣 29500。

唱頭方面採用的是高度風 Quintet Black S 也不過是 5000多元的 MC 唱頭。

唱放採用的是力士 EQ-500 全膽唱放,信噪比非常高且具有音樂味。售價 41000。

功放方面採用 M-700u 功率放大器驅動斯奔達音箱,每聲道有 120W 的輸出功率,並可以橋接使用,方便日后升級,售價 43000一台。

前級部分使用了一台 C-900u 前置放大器售價 79800。

音箱部分則是經過全新改良的 Spendor Classic 100 音箱,連腳架售價 69000。

發燒友們一早就來到聽音室等候,認真地聆聽講解,活動中由駿韻音響林先生進行器材產品的講解。

《非常發燒網》主編吳斌先生為大家介紹帶來的45轉黑膠唱片。

鄺醫生為到場發燒友介紹自己的收藏黑膠唱片,播放了不同時期的不同音樂類型的黑膠唱片。

在動聽的音樂聲中,發燒友品嘗到一場高品質的黑膠音樂活動,在一個多小時的活動中大家都意猶未盡,期待下次的活動再次分享。

轉載自 “非常發燒網”

兩極之間精妙、精彩變化 – YG Acoustics Hailey 2.2

今年初,YG Acoustics 宣佈將最新的旗艦技術,BilletDomeTM 高音單元,以及ViseCoilTM 分音器低通濾波用電感器技術,轉移到 Hailey 系之上,升級改良成新一代,即 Hailey 2。仍然是由 YG Acoustics 創始人兼總工程師 Mr. Yoav Geva 親自設計及開發,保存原 Hailey 成熟的基礎架構、優點之同時,令 Hailey 系由高音到低音 都推展至一新境界。

較友善

首代 Hailey 於 2014 推出,以旗艦 Sonja 為藍本,承襲了 Sonja 的設計、技術、架構模式、用料、聲音特質及造型美學,也就是旗艦的替身,按比例的輕量版、濃縮版。而至現實又簡單直接的講法, 正是旗艦的經濟版、友善版,不單只是消費,也對聆聽空間大小的 要求較友善。

緊次於旗艦系的 Hailey 2 系,其現有成員除兩款二路喇叭仔 Hailey 2R (連掛牆架,專供多聲道後置或側置用) 及 Hailey 2.1 外,就是本欄今回的主角,三路中型座地喇叭 Hailey 2.2。

外觀分別

外觀上,今篇主角 Hailey 2.2 跟上一代 (即Hailey 1.2),驟眼睇似無明顯分別,仍是三路三路元,聲箱形態、尺寸亦相若,由充當上二路的 Hailey 2.1 跟匹配的低音模組,上、下兩模組結合而成, 並互相鎖緊如一體。再細心比較的話,較明顯的分別在背板上,那二路分頻接線柱 (訊號輸入端),由過去 Hailey 1.2 設於低音模組背後近腳位置,改成現在 Hailey 2.2 的於低音模組背後近頂位置,也就差不多是整座Hailey 2.2 的半腰高度。一經上移,即由接線柱至上二路 (Hailey 2.1) 之內部接線行程,較上一代縮短一大截,這意味著損耗失真更少。

如再仔細觀察 Hailey 2.2 的高音單元,定會發現其軟半球振膜背後,多了一個上一代 Hailey 所沒有的放射型支架,這就是由 Hailey 進化 Hailey 2 的兩大重要改良之一。

長久的爭論

三路三單元的 Hailey 2.2,文首已提到,它所採用的高音單元,就是由旗艦系 Sonja 轉移過來的 BilletDomeTM 高音單元。 長久以來,人們都在爭論,究竟軟半球振膜更流暢自然? 抑或硬半球振膜延伸力更強更通透? YG Acoustics 表示,他們自行研發,並正在申請專利的新設計,結合了軟及硬半球振膜兩者優點的 BilletDome 高音單元,該有能力為這場長久的爭論,畫上句號!

放射形框架

YG Acoustics 稱,BilletDome 高音單元是他們最複雜的機械發明之一,其放射形框架以由鋁坯加工而成,該放射形支架僅重 30 毫克,但支撐的關鍵部分 比典型的硬半球振膜厚 14 倍,令這高音振膜的結構強度超越了市場上其他由特硬材質製成的硬半球高音振膜。於高音單元那軟半球振膜背後,僅重 30 毫克的 放射形支架,被稱為 AirFrame,就似一貫的 YG Acoustics 中音或低音音盆般, 利用 CNC 電腦數位車床,由原塊鋁材刨挖而成。 由於這框架的製作標準非常嚴格,篩選時有著非常高的精準度要求,故 YG Acoustics 表示,即使已交由德國製的高精度 CNC 電腦數位車床製造,現階段亦 只有大約六成可以通過終極的品檢。通過終極品檢的框架,會被發送到他們的合作夥伴Scan-Speak,Scan-Speak 利用其獨特的粘合劑,將 AirFrame 框架跟 絲半球振膜合二為一,然後再交回 YG Acoustics,跟磁驅系統及主框架進行最終組裝。

高音單元的磁驅系統及支架,從設計到製作均由 YG Acoustics 一手包辦,利用廠內超精確之電腦數位車床裁製各零部件,得以在磁驅系統及框架上,實現 ForgeCoreTM 磁驅設計那精微的三維幾何結構,得以大幅調低失真,令聲音更柔順自然。

1000G 重力

人們認為,戰鬥機師在飛行中爆發式加速時,須承受高達 9G 的重力,已是非常嚴峻的情況,但相比之下,實也未到高音單元振膜的百分之一。高音單元振膜於其正常的活塞運動間,實要處理每秒交替數千次的極端加速度動作,理論上可產生1000G 左右的重力。面對這極端嚴格的工作需要,YG Acoustics 明白到有需要研 發一個,不像軟半球振膜那樣在 20kHz 以上自然滾降,也不要似硬半球振膜般,在高於其頻率上限時,明顯出現鈴振的高音單元。經過一番努力,他們想出於軟半球振膜材質背後,以堅硬而輕質的放射形框架支撐,這就是無共振的 BilletDome 高音單元。

提高了 60%

至於關乎低音方面重要改良,就在分音器低通濾波的電感器之上,YG Acoustics 自行研製的 ViseCoilTM 低音電感器。

ViseCoil 低音電感器之製作,他們於自家工廠內自行纏繞,並採用由 CNC 製造的老虎鉗式結構之重型實心框架封裝、 固定,大大減少因振動而帶來的失真誤差。 YG Acoustics 的測量顯示,額外能量損耗減少了近 25%,線性度更提高了大約 60%,足以帶來更佳的低音控制力,更強 的低音衝擊力,並減輕後級的負擔。

據知,他們內部曾進行過一個非常規的酷刑級測試,將  ViseCoil 電感器直接接上市電 (美國),即 120V 交流電源插座,相當於持續接入 540 瓦的 60Hz 訊號之下,竟無出現明顯鈴振聲或物理振動,玆証明 ViseCoil 的確超穩陣。

Hailey 2.2 的整套分音網絡,當然使用 YG 自行開發之專利軟件進行設計,專利的 DualCoherentTM 分音器技術,三路分音下,其分頻點為 65Hz 和 1.75kHz,能提供最佳頻率響應及相對相位。再配合自行研發、繞製,專利之 ToroAirTM 氣芯電感,得以進一步消除分音器層面之串音失真,並確保高音之細緻、無渣,不過於光輝亦 不帶嘶聲。

市場上唯一

Hailey 2.2 的中音及低音單元,當然沿用 YG Acoustics 至聞名的專利音盆技術 BilletCoreTM。看似普通之金屬音盆,背後 / 內裏確實殊不簡單。 並非以金屬片或金屬箔壓鑄成形之一般料子,其真身為一件厚厚呈圓柱狀之實心航空級鋁合金錠,將之投入 CNC 電腦數位車床中,精確地切割刨挖成盆狀,就連音盆中央之相位錐,以至音盆背面之結構支撐,亦就此一體刨挖出而成。從音盆的深度、直徑,即可估量出那鋁合金錠有多厚重,最終刨挖出僅三、幾十公克重,厚度只 0.2mm 左右之音盆,足見其不惜工本,追求完美的態度! 專利之 BilletCore 音盆技術,該是市場上唯一,在製作過程中原金屬結構未被扭曲、擠壓變形,音盆與支撐結構關係至緊密,至為一體化之金屬音盆,其剛性及精確度居 同類產品之領先地位。更是既無陶瓷音盆易碎之憂,亦不 似碳纖編織音盆般,日子有功,編織結構可能出現鬆散, 甚至潰散,規格失效。據稱,BilletCore 音盆技術可帶來壓倒性優勢之動態、細膩的音樂及低失真。

機械接觸、接地

Hailey 2.2 看似一體,出廠、運送時都一體,實質由 Hailey 2.1 跟匹配的低音模組組合而成,兩箱體間之頂板跟底板互相鎖緊如一體,使到兩個本是獨立之模組式聲箱,

緊貼緊密地連成一體,重點在於控震,令兩層模組式獨立聲箱從頂到底,由上至下之機械接觸、接地都更實在,叫多餘之震動能量,得以瞬間由上而下傳遞,落地導走。 要達到上述震動能量瞬間導走之效,關鍵既在於結構,亦在於物料。物料硬度愈高,密度愈大,結構愈穩, 能量滯留、儲存時間就愈短,即震動能量流過之速度就愈快。故理論上,金屬聲箱之音染該遠低於木聲箱,但要製作一個高質素之金屬聲箱,技術要求相當高。

YG Acoustics 選用極高規格之航空用高硬度鋁合金來打造聲箱各部份,再配合結構牢固又導震效率高強之箱體結構。為求達到極端嚴格的低誤差製作水平,他們更自置多台德國或日本製,身價高昂之 CNC 電腦數位車床,務求高度精準地裁出每一零 / 部件,精確地切割、刨挖出零部件之各個部位。要知道,每個零部件之間的接合位,只要其中一瓣差之毫釐,亦足以拖垮整體之牢固度、穩定度,以 至震動能量傳遞效率,箱音染、失真即隨之而來。

重兼低重心

全金屬箱下,每座 Hailey 2.2 重達 167磅 (26kg),再配合上窄下濶又深之設計,即重兼低重心之下,馬步就更穩,愈能夠牢牢地站著。半分不移、不搖之下,就愈有效發揮其機械式接地,導走多餘震動能量之能力。 以航空用高硬度鋁合金來打造聲箱各部份,利用硬加重來導震、控震之餘,將負責不同頻段單元之箱體獨立、 模組化起來,並採取密閉式箱體結構,透過 YG Acoustics 專利之 FocusedEliminationTM 反共振技術,得以抵銷共振, 更進一步將自身震動之構成條件消除,即使在極端高音壓 輸出下,震動情況依然維持非常低水平。

非常新鮮的感覺

在本社的四百五十方呎大房中擺開 Hailey 2.2,擺成兩喇叭高音單元中軸相距約 112 吋,前障板至後牆約 64 吋,離側牆約 44 吋,再拗入 Toe-in 至不見外側板,只見少許內側板,聽距約 118 吋。

關於配器,即使有 Accustic Arts Tube DAC II Mk2 膽解碼,亦有金嗓子 C-3850前級及 P-7300 後級,仍掩蓋不了 Hailey 2.2 的特色,就是一份非常新鮮的感覺。所指的不是鮮有接觸、經驗得到的那種新鮮,而係明亮、光鮮、有生氣、生命力強的那種新鮮。但有前設,就是音量設定上不 要太斯文或保守,音量扭得愈大,愈能夠表現其新鮮又失 真奇低的本色。在本社四百五十方呎的大試音室中,即使我肆意扭大音量,只三路三單元,(連懸掛邊計)中音口 徑 6 吋 / 低音口徑 9 吋的 Hailey 2.2,亦無因盆分裂 (觸及諧振頻率) 而出現吵耳的失真聲。尤其高音,響亮、明亮、 穿透力強、多細節而毫不刺耳,更是音量扭得愈大,愈能 夠帶出其生猛又新鮮的潛能。

帶情緒的金屬顫音

如聽慣傳統木聲箱、低音反射式負載喇叭,更是首次接觸這全金屬箱、幾近金屬箱單元的 Hailey 2.2 或 YG Acoustics 喇叭者,如感到其中低音打下較輕、較斯文的 話,或許是未習慣,又或是音量不足,未扭到有效音壓。

播出《Audio Compass 2016》中的〈Drums Improvisation〉,每一件敲擊樂器即實實在在地擺開,更 是我聽過其中一次最立體的重播,各敲擊樂器結像、定位、 層次,大小、高低、前後明確,一個半弧而層次分明的敲擊樂場面在我面前擺開。若然你亦擁有此 CD,但播出來的效果未如上述,又或僅音色分明,這反映你那系統該仍有進步空間。 除那立體空間叫我欣賞外,其高音響亮、明亮、穿透 力強、多細節亦叫人有驚喜!反應快而連貫流暢,延伸力超強、強得令人相信它大把在手,以人耳可聽頻而言,一 如高不見頂,無令人感刺耳、不耐煩的鈴振 / 失真現象。 這樣子下,豐足極的訊息量下,播出 René Marie《Live At The Jazz Standard》中〈Where or When〉,當中 High Hat 散發出的銅敲擊細碎細音,簡直令我「O嘴」!絕非甚麼餘韻那家事,而係細緻、有層次對比、有實質的漸強或漸弱變化。故聽到的不是甚麼高音空氣,而係持續的湧浪式 High Hat 敲擊聲響,帶情緒的金屬顫音變化

七呎、九呎

當扭至有效音量時,《Audio Compass 2016》 〈Magnificat / 聖母讚主曲〉裡的管風琴極低頻下潛實力, 亦實實在在打破了全金屬箱、金屬低音下潛力不足或不夠實在的謠言。再播出我試音的 其中一必然錄音,相當考機的 Hélène Grimaud 彈奏《拉赫曼 尼洛夫第二鋼琴奏鳴曲》。從 Hailey 2.2 出來的力度、速度變化、觸鍵感,尤如手起刀落, 無一丁點猶豫,是信心十足、 控制力十足的表現。

中音鍵有力、中低音鍵有勁、低音鍵緊湊,當遇上一 串不同音高的高音鍵,那份透亮、細膩、無嘶聲、無鈴振,就是流暢地飄上去或猛力地衝上去,聽似高不見頂的高音,簡直叫我聽得出神!至於一整座 Concert Grand Piano「演奏用三角琴」的效果嘛!以我聽過其同門旗艦 Sonja 能夠營造出的堂皇氣度、氣派加力量感如九呎  Concert Grand Piano 作比較,Hailey 2.2 也就是七呎左右 Semi-Concert Grand Piano,感覺實在又立體。其實都已 經很厲害!試想,將一台七呎 Semi-Concert Grand Piano 放在你家,確係充實到不能。 如要用一句話去概括 Hailey 2.2 的好處,我會說其乾淨、極低音染、低失真之特性,實足以令你安心地扭大聲 去享受,由高頻到低頻兩極之間音樂訊息的精妙、精彩變化!

總代理:駿韻音響有限公司

功能導向帶出日式優雅 – Luxman PD-151

今年是德國 The Staatliches Bauhaus 創校一百周年, Bauhaus 風格對世人影響之深,實在無需多作解說。 但簡潔俐落、功能導向的設計風格,又何止 Bauhaus呢?日 本同樣發展出極簡風格,對銀、白色帶有執着,潔癖之中 帶着「禪」意,形成一種獨特氣氛。 Luxman 不少產品,都擁有這種日式設計語言,PD-151 黑膠唱盤亦不例外,由合理結構發展出如此外型,省去多餘線條,再將必須留下來的細節作出適度修飾,就連設計部同事在開箱時,都忍不住對它的外型大為讚賞。

日系中堅

在黑膠市場走下坡時,不少品牌都放棄了黑膠產品, 能夠逆流而行的當然值得尊敬,順勢者亦無可厚非,大部 分日本品牌屬於後者,唱頭和唱臂還好,唱盤才是第一重災區。 到後來,「黑膠復興」一詞仍未成為音響界的關鍵字,少數日本品牌開始蠢蠢欲動,TechDAS 在 2012 年推出 Air Force One,似乎吹響了日系黑膠唱盤的反擊號角。 Luxman 於 2011 年推出 PD-171,再於 2014 年更新為 PD-171A (連唱臂)、PD-171AL(不連唱臂),比 2016 年面世的 Technics Grand Class SL-1200 系列來得早,合力撐起了日系中價黑膠盤市場半邊天。後來入門市場百花齊 放,又是另一個故事了。

同一套路再發展

如是者,來到去年,Luxman 為 PD-171A/AL 增添一位「同伴」,它就是 PD-151,價格比前者更相宜。 兩款唱盤的設計思路基本一樣,同樣以厚身鋁板作為基礎,然後在其底、面安裝其他組件,包括軸套、摩打、變壓器、控速、唱 臂等等。PD-171A/AL 的鋁板厚達 15mm,PD-151 所用的鋁板亦有 10mm 厚度,剛性十足。 鋁板之下再加入一個金屬箱體,作為屏蔽以及底座。假如拿走轉盤與唱臂,再檢視這個結構,有否似曾相識的感覺呢?正是部分品牌如 Cyrus 喜歡採用的倒置式設計,有助減少從下方傳入的震動。 再加上四枚可調高度的複合機腳,能夠進一步減少震動傳入。 除此以外,Luxman 在 PD-151 的摩打、變壓器與鋁板之間,加入 彈性橡膠「戒指」,以求阻隔、吸收及減少震動幅度。畢竟唱盤最 重要的三件事,就是造工精準、轉速準確、震動與抖擺愈少愈好, 各種減震、隔壁措施,正正對最後者有重要影響。

不變與改變

PD-171A/AL 的轉盤重量為 5kg,PD-151 的亦有 4kg。至於軸套方面,後者的軸套以黃銅為基礎,再加入 Ketone 與鉬油去減少摩擦力,而且十分耐磨。由此可見,兩款唱盤沿用同一設計思路,所以擁有不少相似之處。 來到摩打方面,PD-171A/AL 選用體型較大的 AC 摩打,盤身裝上 測速燈與數字刻度,可以自行測速。PD-151 換成體積細小一點的 DC 摩打,沒有測速裝置,轉速卻比 PD-171A/AL多出一個 78 轉。 來到唱臂部分,兩個型號用上同一款唱臂,由日本唱臂大廠 JELCO代工,單憑外形猜測,應是TS-350S 九吋臂。這是一款靜態 平衡唱臂,「One point cross」軸承、S形臂管、可換唱頭殼,是常見的日本唱臂設計特色。

猜測其實施使用情況

以 Luxman PD-151 的定價,去猜測其目標顧客群的聆聽空間大小,二百呎以下應為合理數字,那末把這套唱盤帶到我們細試音室內開箱。至於唱頭方面,本社剛好有一隻 Nagaoka MP-500 MM 唱 頭,用家可以選擇將它安裝在 Luxman PD-151那唱臂的唱頭殼上, 也可以考慮如 Nagaoka MP-500H 這類出廠時已裝上唱頭殼的套裝, 對於不擅於安裝唱頭的發燒友來說,是個好選擇。當然,這次受測對象是Luxman PD-151,所以決定把唱頭裝在它的原裝唱頭殼上。 Soul Note A-2 合併機、B&W 603 揚聲器、Analysis Plus Power Oval 2 電源線(合併機)、In-akustik NF-1302 RCA 訊號線、 TiGLON MSS-DF100SP-HSE 喇叭線,是測試系統內一眾配角。

至於唱頭放大器方面,我們準備了 Densen DP-Drive 和 Simaudio MOON 110LP v2 兩款,雖然兩者聲音取向有微妙差異,但同樣和 Luxman PD-151、Nagaoka MP-500 有協同效用,難以取捨。故此,下文就同時根據這兩個參考點, 將聽感進行整合,成為緊接下來的評測。

安靜與安定

接連聽過十張專輯左右,當中又以《÷》(Ed Sheeran)、Live at Singer Concert Hall 1973 (The Lost Recordings)》(Dizzy Gillespie)、《Be Little》(小塵埃),最能夠展現出這個唱盤的個性。 當中沒有古典音樂專題,但別以為它不擅重播古典音 樂,這款唱盤其實甚為百搭,本身個性不強,亦願意順從 唱頭與唱放的性格,只專心完成基本工作。甚麼是唱盤的 基本工作?就是為唱片、唱臂、唱頭等組件,提供一個安穩、轉速亦穩定地準確的工作平台。PD-151 在這方面有出色表現,尤其要留意它的音場、結像。音像有厚度,輪廓 清晰而不過於銳利,各個音像之間有明顯距離,當大量低音湧現時,定位與音像輪廓都沒有任何變化,這就是 PD- 151 厲害之處。 當然,原裝唱臂亦應記一功,只因這種安定表現,不 但未有因為動態變化而改變,從唱片的外圈唱到最內圈, 表現也依然一致。 另外,PD-151 就算是體重只是 15.7kg,並非甚麼重量級唱盤,不過受惠於合理設計、結構及造工,它擁有出色的安定性與抗震能力。阻尼能力強的機腳,有效隔開由下方傳入的震動;在播放時輕輕敲打轉盤以外的其他唱盤部分,皆沒有令播唱出現雜聲。

百搭

PD-151 如此音場清晰、定位明確、結像分明,只要唱頭和其他後端器材配合得當,就能播放任何類型的音樂。 穩重,也許就是它的最大個性,然而不代表它「老成」, 它並不沉悶,相反地還十分活潑呢。音色方面,Nagaoka 唱頭本身帶有暖和色彩,Densen 唱放安靜、Simaudio 唱放中性而明亮,都非常直接地從揚聲器中反映出來。 PD-151 不但沒有添加可聞音色,也未聽到它引起任何 雜音。從低音提琴的擦弦細節、kick drum 的鼓腔回響與鼓 皮餘震、人聲的圓滑細緻、鋼琴泛音的晶瑩感、小號的高亢爆發力等等,都一一播得清楚,沒有夾雜半點沙石,低音層次分明,高音沒有開叉,在流暢順滑中又留有大量細 微起伏,不是打磨光滑那種平順。 要為這款唱盤下結論,實在毫無困難。只要你並非對某種音色帶有強烈執着;又希望唱盤為你留有充足調聲空間;甚至到了一個階段,想要來個音色大轉變;音樂口味廣泛的話,PD-151 又在你射程之內,就直接去馬吧,不會後悔的。

總代理:駿韻音響有限公司

轉載自 HiFi Review 2019 年 6 月號,文|阿基米德

還是這麼出類拔萃 Soulution 330 合並式放大器

來自瑞士的 Soulution 目前在 Hi-End 界具有廣泛的影響力,Soulution 的大客戶名單中並不缺乏像 BMW、VM 這樣的大咖。它是由 Cyrill Hammer 於 2005 年創立。Soulution 買下並沿用了已退隱的德國名牌 Audiolabour 的大部分技術和設計,為自身發展高屋建瓴。很快地,Soulution 700 單聲道功率放大器和 710 立體聲功率放大器為其帶來巨大的成功,從此 Soulution 邁入Hi-End 殿堂, 成為近年來少數能成功崛起的新晉 Hi-End 品牌之一。

這次評測的 Soulution 330 合並式放大器雖然目前是 Soulution家族中最便宜的一款產品, 但其實在設計、用料方面仍全面遵循 Hi-End 級標准, 比如它會用Mundorf、Evox 的電容, 內部接線用銀線,而 330 所使用的 Analogue Devices 晶體管和 BurrBrown 電阻在其它放大器身上更是罕見,那麼我們就先來看看 330究竟厲害在什麼地方吧。

  1. 全面移植了更高級別 5 系列的技術,而且它還不是一台傳統意義上的合並機,它實際上是將同系列中 325 前級、311 后級裝到同一個機箱裡;
  2. 內部不但前、后級線路完全獨立,模擬、控制的電源供應也各自單獨屏蔽,將相互干擾降到最低;
  3. 不僅使用由高精度、低噪聲金屬膜電阻構成的步進式電位器,而且為避免在調節音量時可能出現的沖擊噪聲,330 還另加一個使用 PGA 技術的副音量電位器,它僅在調節音量時起作用,使調節音量時更加順滑而且沒有噪聲,而在音量調節好后,該電位器則不再工作;
  4. 一般的放大器的電流放大級隻由一級來完成,而 330 的電流放大級是由三級來完成,每一級隻須在很窄的范圍內工作,從而幾乎是以完全線性的方式來運作的;
  5. 330 的電源供應多達6 組,其中 4 組採用比傳統變壓器更穩定的交換式電源,功率一共為 1,200 VA, 再加上高達 160,000μF 的濾波電容,可為音頻電路提供充足而且純淨的電源供應。

通過上述的努力,330 的總諧波失真+ 噪聲 <0.001%,訊噪比 >120dB,阻尼系數 >5000,這些都是令大部分放大器隻能仰望的技術指標。其實光從技術、用料和參數還不足以描述 330 的優秀,通過和它的大哥 530 合並式放大器比較,您將會更深入地了解到 330 的珍貴之處。Soulution 530,相信許多發燒友都有印象,這是一台非常規意義上的合並式放大器,它的個頭之大不但雄冠合並式放大器,甚至比許多純后級還大! 330 的價格不到 530 的一半,但輸出功率僅差 5W,而且兩者在頻率響應、總諧波失真、訊噪比、聲道分離度方面的參數竟然完全一樣,你是否完全沒有想到兩者的差距竟然會來得如此接近呢?!330 的輸出功率在8Ω 的負載下為 120W/ 聲道,在 4Ω 的負載下翻倍。330 和 530 的差異主要在於電源供應方面:兩者都用了4組交換式電源,但330 的總容量為 1200VA,530 為2400VA。因此,330 的峰值電流為 30A,530 則可以達到 45A ;330 的阻尼系數為 5000,530 則高達 10000。兩者的差別僅此而已,330 是否已經讓您動心了呢?也許看了以下 330 的聲音表現之后您會更加……。

測試時為檢驗330 的實力,我特意選擇了 KHARMA Exquisite Midi 這款相當難推的音箱,訊源則為 Soulution 541 CD 機。

真情流露

我先選擇一些錄音質量尋常的唱片,希望能發現更多330 本身的特質,而不是靠Hi-Fi 音效來給它加分。播放張學友《真情流露》專輯中《明日世界終結時》一曲,我發現 330 的聲音清晰透明,中性端正,和我以往聽過的許多放大器都不太一樣。此刻張學友的嗓音厚實但沒有“脂肪”,喉底那微弱的顫音我都竟然聽得相當真切,重播一個普通的流行音樂制作都能有這樣的效果,足見 330 解析力之高!  330 的音色透明,音場也同樣清澈:各種伴奏樂器如鋼琴、貝司、吉他、鼓以及和聲的位置都一清二楚,它們牢牢地固定在那裡,前后、左右我可以隨意指點。特別是鼓的位置很深,當時音箱離后牆約 1.2 米,而鼓的結像卻早已“鑽入”牆內約1 米的深度,如此深邃音場殊非易得。試想,330 播放流行音樂竟然都有這樣的表現,那遇上錄音一流的天碟豈不更是?另外一點值得留意的是,我們一般播放普通制作的流行音樂時,一般隻會將注意力放在歌手的演繹效果上,而對伴奏樂器的質感、定位、風格等關注甚少,因為這部分的錄音通常制作得較為馬虎,一般器材也難以有出彩的表現。因此,當您發現一件器材播放流行音樂中的伴奏樂器也很精彩的話,那就值得重視它了,而 330 正是這樣的器材。再播《愛得比你深》,這首帶有搖滾色彩的曲目其實相當考機,一般器材播起來很容易有吵耳、毛躁的現象。而 330 憑著極低的失真和極高的訊噪比,任憑聲壓再大,線條感仍是那麼清晰鮮明,背景一如既往地干淨寧靜,樂器一件一件地被呈現出來、紋絲不亂,而張學友的嗓音在激情當中仍顯從容,沒有聲嘶力竭的叫囂,反倒更多了一種“心聲傾訴”的味道。這種感覺我以往在其它器材上很少體驗過。不信?您不妨也以大聲壓播《愛得比你深》試試,到那時相信您就不難明白 330 的可敬之處。一張非發燒碟都有這麼出色的表現,330 的實力確實讓我信服。

清新靈動

播放 Argo 馬連納版本的《四季》之“春”。330 的透明度帶出小提琴特有的清甜和潤澤,它所描述的春天,我感覺像是剛被細雨洗滌過的情景:馨風吹拂、格外清新,涓涓溪水清澈見底,鳥兒嘰嘰喳喳又多又密,花草的芬芳很遠都能聞得到,因為這裡沒有薄霧的干擾,空氣也特別干爽清冽。相比之下,有的器材所描繪的春天是會有濃雲密布、氣壓不足的感覺,還有的器材則讓人想起一個潮濕、暖烘烘的春天……另一方面,擁有出色線條感的330 聲音一點都不薄,提琴的質感清晰結實,厚度適中。因此,中提琴的持重和小提琴活潑都能恰到好處地表現出來,讓人絕不會將這兩種樂器混為一談。我在很多系統中聽這個《四季》都會帶有淡淡的金黃色,而現在這套由 Soulution 330 放大器和 KHARMA Exquisite Midi 音箱組成的系統卻帶給我寧靜和空靈,確實是一種很特別的體驗哦。

直接透視

DECCA 版《諾亞方舟》的 track 2-track 5 很是考機。對於劇中男童和女童,要表現他們聲音中的清脆,對於 Soulution 任何一台放大器都可以輕易做得到,但其實在清澈通透的同時,330 一樣可以展現出童聲中濕潤、柔軟之處的可愛,而當預示上帝出現的時候,隻聞那成年的男低音從天而降,此刻的 330 也可以像那些以“厚聲”而著稱的放大器般肉感飽滿。與此相類似,330 也能呈現出厚潤而清甜弦樂演奏效果,就連不常出現的鈴鐺聲也能包裹著皎潔的色澤。現實中的聲音就是這樣多彩的,一台全面而超卓的放大器不能隻是一味的“淡”或一味的“厚”,而應該是“濃妝淡抹總相宜”才對,330 確實達到了這樣的境界。再聽那銅管樂器的齊奏,厚度肯定是有的,而這時 330 在速度方面的優勢就體現出來了,一下子就直沖上雲霄,干淨利索,高亢之余還絲毫不亂,確實是Hi-End 器材的風范。在對鼓聲的表現上 330 同樣出乎我的意料之外,隻聽那大鼓頗有氣勢,力度、下潛、速度、聚焦俱佳,很有說服力,根本不像是一台 120W/ 聲道的合並機出來的力道!音場方面更是 330 的強項,它讓我不僅將各聲部“看”得一清二楚——右側的男童,中間的女童,他們還排成弧線形……這還不夠,我就連孩子們跑動時的路線也“看”得一清二楚,因為他們腳步踏在舞台地板上所產生的振蕩感,深沉而又清晰,非常真實,330 能“挖掘”出眾多的腳步而不雜亂,這很難得,濃郁的舞台氣氛就此形成。

 

結論

這次 Soulution 330 合並式放大器能夠輕易駕馭使用了兩隻9 英寸低音單元的 KHARMA Exquisite Midi,說明它的驅動力和控制力完全可以放心。330 音色透明中性,不偏不倚,該細致時可以脈絡分明,該厚重時則能夠賦予沉甸甸的感覺,集清爽、清甜、清澈於一身,能相當正確地表現人聲和樂器的天然美態,而不會刻意添加某種成分。由於低失真、高訊噪比、高阻尼系數的緣故,330 的聲音可以很細致,信息量很豐富,低頻也不會遮掩中頻和高頻的清晰度,所以 330 的背景是很寧靜和干淨的,聲像定位出色,有著可觸摸的“形體感”,左、中、右的聲像匯集在一起,可以擴展成很寬闊的音場,而在深度方面則可以輕易“鑽牆”,音場中的一切歷歷在目、點滴不漏,已經輕鬆達到可以“透視”的級別了。再考慮它和上級機種530 那微小的指標差異而巨大的價格差額,330 可能就是一款 Hi-End 界中的“超值”機種!

全文轉自新音響

美形配美聲 – Soulution 525 前級放大器

在音響業界有這樣一個有趣的現象:很多著名音響品牌的創始人或是主事者最開始其實並不算是專業人士,而純粹是音響愛好者發燒友。不過這些音響愛好者的發燒燒得比較用心,也比較有意義——他們在音響發燒的時候總是不斷地對比和思考,當他們聽遍市面上銷售的音響器材之后,覺得始終就差那一口氣達到他們的期望。於是,為了追求完美,他們自己出手了:既然市面上沒有滿足我的聽音需求的器材賣,那麼我就自己來造讓我滿意的器材吧。

就是這樣一個簡簡單單的理由和願望,就誕生了許多優秀甚至是頂級的器材,這也算是人類文明史上因某種“自私”的願望,而不知不覺最終普惠大眾的例子吧。為什麼突然想起吹這樣牛呢?這全因為這次試用的一款前級放大器,其品牌的創始人也是這樣走上設計和制造Hi-End音響產品的漫漫不歸路的。這就是來自瑞士的Soulution 品牌。

由狂熱發燒友一手打造的 “美學” 品牌

實際上,Soulution品牌由 Spemot 公司擁有,而 Spemot 公司則是位於瑞士 Dulliken 小鎮的一家著名電子設備設計制造商,除了生產電子設備之外,還同時生產汽車使用的電動馬達以及專業餐飲設備等等,業務領域相當寬廣,特別是以為特定用戶需求提供創新性的定制解決方案而聞名。

而 Soulution 這個高端音響品牌則是由 Spemot 公司的兩位主管經理 Cyrill Hammer 和 Roland Manz 一手打造出來的。這兩人均是狂熱的 Hi-End 音響愛好者,同時也長期擔任《Hi-Fi & Records》音響雜志的分銷商,所以有機會接觸到大量的各類音響器材。就像你們能想象到的那樣,他們在購買並且體驗過美國和日本廠家生產的頂級放大器之后,決定挑戰自己,打造出可以為整個音響業界設定新的產品標准的音響產品。

Soulution 品牌成交並推出產品之后,從全球各地專業音響雜志對其旗下產品的評測來看,Cyrill Hammer 和 Roland Manz 顯然實現了自己的目標。Cyrill Hammer 和 Roland Manz 對於 Hi-End 音響產品有著自己獨特的認識,他們認為一件音響器材給人帶來的感受,除了音質出色之外,整體的外觀設計也很重要。對於大部分發燒友來說,音響器材一定是被放置在聽音室或是客廳之中,所以音響器材的外形要能夠與環境完美融合,讓人不僅僅是享受聽覺的美,也能體驗到視覺的美。

Roland Manz、Christoph Schürmann、Cyrill Hammer(從左起)

正因為如此,你可以發現 Soulution 品牌旗下的產品外形都非常美觀,同時機箱的設計也非常完善而專業,既滿足功能方面的技術需要,也滿足人們對美學的要求,所以,Soulution 品牌旗下產品憑著優雅而時尚的設計,多次在國際性的設計大賽上獲獎。

高精尖的電路設計打下扎實的美聲基礎

這次試用的 Soulution525 前級放大器也是如此,整個機箱由經過陽極處理的鋁合金材料制成,面板上下邊緣被精細處理成圓滑的弧線,流暢自然,很有藝術感。面板的布局獨出心裁地採用偏向左側的非對稱設計,中間是大型的音量旋鈕,左側則是四角同樣圓滑的液晶顯示屏和三隻輕觸式按鍵,整體看起來簡潔中又有著穩定、優雅的高貴感,氣質十足。

Soulution 525
電源電壓:220V-240V(50Hz-60Hz)、100V-120V(50Hz-60Hz)
功率消耗:待機<0.5W,工作時100W
輸入端子:2組XLR全平衡、2組RCA非平衡
輸入阻抗:XLR 820kΩ、RCA 47kΩ
輸出端子:1組XLR全平衡、1組RCA非平衡
頻率響應:0Hz–2MHz(-3dB)
總諧波失真+噪聲:<0.00009%(20Hz–20kHz)
信號噪聲比:120dB·聲道分離度:130dB(1kHz)
最大增益:+15dB
音量控制范圍:+15dB–79dB(步進1dB)
輸出阻抗:10Ω(全平衡XLR)、10Ω(非平衡RCA)
輸出電壓:16Vrms(全平衡XLR)、8Vrms(非平衡RCA)
最大輸出電流:0.2A
外形尺寸(WHD):442×143×448mm
重量:約20kg

在 Soulution 看來,信號源器材和功率放大器這兩者對於阻抗匹配、聲壓平衡、音量控制都有著非常嚴格的要求,以獲得完美的信號准確度和聲道之間平衡的整體表現,還原聲音時既不能增加內容,也不能減少內容。525前級放大器就是Soulution 品牌為實現這一目標邁出的堅定一步。

廠家最為自豪的便是:525 前級放大器延用了頂級的725前級放大器中採用的多項設計精華。其中一項就是音量控制環節中,廠家採用了音質表現最佳、帶有繼電器的 Vishay Dale 電阻組件,實現了 95 級、每級步進 1dB 的精細調整,並且每級切換之間沒有可聞的卡嗒聲,將可變電阻平滑的控制手感與固定電阻網絡的准確性、穩定性融為一體。

在輸入信號源選擇環節,525 前級放大器同樣採用了極高品質的繼電器。切換開關採用接入信號時同時實現接地的設計,保証了隻有被選中的信號源通道能夠接入到525的放大電路之中,其他未選中的信號源通道會被完全隔離。信號輸入到 525 內部之后,會立即進行緩沖處理,所以對於信號源器材來說,525 表現出極低的負載。

在整體電路構架上,525前級放大器採用雙單聲道結構,左右聲道的模擬電路和與之匹配的電源供應環節完全相互獨立,再通過額外的濾波網絡進行耦合,在所有負載下均能實現對聲壓和相位進行校正,同時也完全避免了聲道之間的相互干擾、串音和染色。另外,為了搭配盡可能長的信號線材又不至於影響音質,525 前級放大器的輸出級具備的充足輸出功率派上了用場。它採用了功率強勁、反應快速、帶寬寬闊的輸出級,能夠輕鬆“驅動”較長的信號線。

同時,525 前級放大器採用了一隻高規格的開關電源,配合高精度、極低噪聲的線性控制電路,濾波部分更是採用了總容量超過 400000μF 的大容量電解電容,為整機提供充裕的電流供應,並且噪聲幾不可聞。

via soulution-audio.com

音場還原和控制能力是兩大絕招

進入到試聽環節時,我不得不承認:525前級放大器聲音的透明度簡直把我嚇了一跳。

鳴謝廣州海印Sunday新地影音提供器材和場地評測

在播放《節日》這張“集錦”碟時,你可以很清楚地感覺到525的加入讓整個系統的解析力迅猛地提升了一個級別。像撥開薄霧、撩開輕紗那樣,把整個音場完完全全、事無巨細地展示在你面前,不同的樂器清晰而穩定地分布在龐大的空間之中,每一件都帶著活生生的細節和靈動感。更讓人驚嘆的是,整個音場的強弱主次、遠近高低控制得非常到位,整體給人一種平滑爽貼的舒適感,讓人很容易就融入到音樂氛圍中去。

我私底下認為,在這一點上,525 前級放大器幾乎可以算是業內“參考級”的表現。那麼,它的音色又怎麼樣呢?

舉個例來說,在播放《倫敦號角之聲》這張碟時,525 前級放大器就體現出非常優秀的控制力。一般來講圓號演奏時輸出的能量非常強大,所以一旦搭配不好或是控制不佳時往往會出現聲音干瘦、刺耳、缺乏底氣的跡象。

但是在 525 上則完全不必擔心,它的聲底飽滿潤澤,整體頻段平衡而自然,所以圓號的聲音會感覺在圓潤流暢之中,又有著恰到好處的光澤感,為整個聲音添上了一種優雅輕鬆的氛圍。

你也許會覺得這不算啥不得了的,但是這正是 525 前級放大器控制力出色的一個體現,正所謂“舉重若輕”、“四兩撥千斤”,也是實現好聲音的一個必經之路。一番試聽下來,更讓我進一步意識到,好的音響產品的背后,一定是真正的發燒精神, Soulution 525 前級放大器就是一個典型的范例!

原創: 何劍嶺 FIPLAY訂閱號 

Sonja XV 15 Year Anniversary eXtreme Version

YG Acoustics 15 週年創新里程 – Sonja XV 四箱體旗艦座地式揚聲器

2002 成立的 YG Acoustics 在 2017 年屆滿 15 週年,因此廠方決定推出新旗艦揚聲器以紀念此一新里程。YG Acosutics 曾推出過一款具有三節結構的 Sonja 1.3 作為原旗艦型號,而新一代旗艦產品特意有 Sonja 之名後加上羅馬數字 「XV」,以表徵這是 15 週年紀念作。

自家工藝一追求極致

YG Acoustics 的揚聲器設計均源生於他們引以為傲的六大技術,無論是箱體、單元振膜、磁鐵,都是自家研製。廠方稱其振膜製作技術為 BilletCore, 磁鐵製作技術則為 ForgeCore。不只如此,就連接駁端子、腳釘、螺絲、甚至連螺母墊片等也是他們自家車製,可見對產品的每個細節都是何等執著。

全新設計的 BilletCore / BilletDome 單元

新旗艦 Sonja XV 採用了廠方全新研發的單元,不考慮成本只求表現最好,使單元的特性更臻完美,聲音更貝臨場感,低音、中低音與中音都在YG Acoustics 的工廠所研發生產,並使用廠力專利的 BilletCore 技術,單元框架材質為航鈦鋁金屬,並透過精準的機械製作來完成:這些單元擁有高動態與低失真的特性,一對 Sonja XV 就使用了 18 個 BilletCore 單元。

此外,Sonja XV 同時也用上全新的 BilletDome 的高音單元,該單元是 YG Acosutics 到目前為止最複雜的一個單元設計,無共振的軟球形高音其使用的鋁框(AirFrame) 非常輕 (僅重30mg),但主要的部分卻有傳統單元的 14 倍厚,使這個高音的結構強度更甚於使用其他堅硬材質的高音,這個高音使用了廠力專利的「Ingenious ForgeCore」驅動系統,亦是在 YG Acoustics 工廠使用 3D 幾何繪圖,再配合 CNC 切割製成,達到更低的失真與更寬廣的一簡頻響應。

四路四箱桂體設計

Sonja SV 採取四柱箱體式設計,除了主要聲道兩座落地揚聲器之外, 遺設有兩座低音柱。讓 Sonja XV 的低頻延伸可下潛至 20Hz 的驚人水平。 另外,主要聲道揚聲器的單元配置也與 Sonja 1.3 有所不同,雖然同樣分為三截,但在中段增加了兩個中低音單元。Sonja XV 最上面的 MTM 點音源發聲設計沒變,下半截則加上 3 個 7 吋中低音單元,最下方一層加上 10 吋低音,而低音柱則是各用上 3 個 10 吋低音單元。

採用四路分音設計的 Sonja XV 以 MTM 點音源高音與中音,負責 337Hz 以上的頻段,3 個 7 吋低音負責 65Hz~337Hz, 而每聲道各 4 個 10 吋低音單元,負責 65Hz 以下的低頻,其頻率響應從 20Hz 延伸到至40 kHz 以上。

音色清晰易於驅動

YG Acoustics 透過自行開發的軟體計算,力求頻率響應與時間相位一致,也就是獨家的 DualCoherent 技術。在低音分音器裡,使用了 ViseCoil 技術下製作的電容器,能減少 24% 的能量損耗。並增加 60% 的線性表現,Sonja XV 的低音單元更容易被擴音機所控制,在中、高音分音器裡,則用了 ToroAir 空心電感,配以 CNC 製作而成,有效消除串音並有助細節的表現。加上專利的 FocusElimination抗共振技術,能讓揚聲器因共振造成的能量損失降到最低,重現最清晰透明的音色!

HiFi Review 特集 – 主編推薦的8款英國書架式揚聲器

Spendor S3/5R2 Special Edition

經典之所以成為經典,原因並不複雜,首先,需要一個故事,無論 是浪漫的、劃時代的,或是在某一行 業內被廣泛應用的;盛載着無數人的集體回憶;同時存在了好一段日子。LS 3/5a 就是好例子,這款經典鑑聽揚聲器盛名歷久不衰,除了因為原版的二手價高踞不下之外,還因為不同品牌努力將它「活化」。 真正的「活化」有兩種 (香港那種拆卸重建絕不是活化,而是摧毀):一,不改動事物原貌,只作局 部修葺;二,在原本基礎下,以現代技術進行升級。漢堡易北愛樂音樂廳 (Elbphilharmonie) 正是後者的典範,在原有倉庫建築之上加建新樓層。 Spendor S3/5 正是以第二種方法將 LS 3/5a 進行「活化」,而且這項「工程」從開始至今已有二十年之久,而且從未停步,繼 2011 年推出 S3/5R2 之 後,今年加推 S3/5R2 Special Edition。

二十年進化史

LS 3/5a 的故事,同文珍納於357 期《Hi Fi音響》已有詳盡講解,在此不贅。Spendor 是其中一家 LS 3/5a 生產商,1997年,當 KEF 停止供應相關單元之際,Spendor 決意要延續這款傳奇揚聲器,方法就是依從同一理念,沿用二路二單元小書架規模,再改用品牌自己的發聲單元,成為了 S3/5。 S3/5 在 1997 年推出市場,較後時間輪到 S3/5se 登場;到了2002年,品牌為這款型號進行改款,命名方式直接沿用 BBC 鑑聽揚聲器的慣例,在原有 型號名加上「a」,成為了S3/5A;在 2007 年,也就是 S3/5 面世第十周年, 迎來了第二次改款,名為S3/5R;最新 一次轉款在 2011 年發生,S3/5R2 因此 而誕生。到了今年,也就是這個揚聲器家族面世第二十個年頭,品牌在 S3/5R2 基礎之上,加推出 Special Edition。

名副其實的大改款

從 S3/5 開始,每次大改款皆名副其實,一次過換上全新的單元,連帶分音器亦用上重新設計,並非為了加價或 是重新搶回市場曝光率而作出小轉款。 由 S3/5R 進化成為 S3/5R2,延續系列傳統,從單元到分音器一次過換上新設計。 S3/5R2 的高音單元用上 Spendor 近年常用 0.9 吋闊懸邊凸半球絲膜,由品牌自行設計,懸邊比舊款的粗壯得多, 加上磁液冷卻設計,無論是振膜衝程還是功率承受能力,理應比上一代為高。 中低音亦換用全新型號,5.5 吋錐盤以聚合物製成,單元中央與S3/5R 一樣, 設有相位錐(第一代S3/5的中低音則採 用防塵蓋)。 R2 版本未有用上第一代的雙線分音,設計師選擇繼續使用 S3/5R 的單線輸入,不過新版採用全新單元,分音線路當然需要全新設計,分頻點為 4.2kHz。此外,喇叭線接線柱亦由上一 代的全金屬改為設有塑膠外殼的版本, 理論上可以減少接線柱的金屬氧化。 S3/5R2 在 2011 年發售,電聲學技 術與 LS3/5a 不可同日而語,兩者數據上雖然有不少相似之處,例如前者的高、闊、深,分別為 11.9 吋、6.4 吋和 7.4 吋,重 10.1 磅;後者則是 12 吋、 7.5 吋、6.25 吋,重 11.7磅。S3/5R2 的靈敏度為84dB(1W/1m)、8Ω 阻 抗,LS3/5a 是 82dB(1W/1m)、16Ω (1977年版本)。數據近似,不過在分析力、瞬變、聲音還原能力方面, S3/5R2在現今市場上的小型書架揚聲器類別,甚具競爭力,沒有任何「古董聲」!

現代技術,傳奇靈魂

今年是 S3/5 二十周年,Spendor 以 第四代版本、即是 S3/5R2 作為基礎, 推出 Special Edition 版本。SE 版用上黑檀木皮,而且厚度十足,嚴格來說這是 「木片」,並非常見的「木紙」,揚聲器表面的凹凸紋理不但可以看得到,更可以觸摸得到,質感以及視覺層次遠勝普通版那四款木皮。 代理送來一對全新的 S3/5R2 SE,既然是小型書架揚聲器,開聲地點當然是我們的細試音室。訊源是 Electrocompaniet EMC 1 MKIII CD/ SACD 機,擴音機用上 Hegel Röst,線材則有一對 Analysis Plus Power Oval 2 電源線、TiGLON MS-DF12X XLR 訊號線、Dignity Audio 喇叭線等等。要令書架揚聲器發揮原本性能,一對好腳架非 不可少,24吋 Foundation Designer II 是其中一款好選擇,一來頂板大小和 S3/5R2 SE 近乎一樣,為後者提供一個安穩的工作平台;二來,兩者二合為一之後,高音單元的高度,大約為一個成年人坐在一般家居座椅時的耳朵水平高度;三來,大多數小型書架仔的音場表現與音像定位,皆有不俗表現,S3/5R2 SE 在這方面更是十分出色,一個安穩的工作平台,可以令它的定位能力進一 步加強,同一時間,原本因氣墊式設計而出現的乾淨、快速低音,量感依然正常。

帶動情緒

音樂不只是聲音,更是存在於時 間內的情緒,聲音載體就是將這些情緒變成罐頭,再經音響系統進行重播。由此可知,音響系統的音效表現 與重現音樂感染力並無直接關係, 透過S3/5R2 SE播放《Tchaikovsky: Symphony No. 5》(Moscow Radio Symphony Orchestra, Gennady Rozhdestvensky),頻寬、動態、規模感、氣勢當然比不上大型揚聲器,不 過只論掀動情緒能力,這對小書架卻有 良好表現。沒有直鑽地心的低音,依然 可以展現出足夠張力,把正宗羅宋式大幅度起伏的長樂句與熱血一一展現,令 人不自覺地緊握拳頭。 換一張本地製作,是鄧小巧的 《The Strength of Weakness》, S3/5R2 SE盡展它的定位優勢,聲音完全甩箱,與Hegel Röst 合作之下, Spendor S3/5R2 SE 的聲音密度有點出乎意外,用家可以將揚聲器左右距離拉到六呎,以換取更大音場,而不用擔心 音像不夠實在。 結像能力是 S3/5R2 SE 的強項之 一,一切樂器、口形均安定地分布在眼前的空間,這是一個三維空間,不是平面,高低、左右距離與縱深一一呈現。

有骨有肉

音像雖然遠未達至一比一程度,不 過與瘦小還有好一段距離。要知道小型 書架揚聲器本來就是為應付較細小的空 間而設計,假如在這種空間內強行塞進 那怕只是一隊五人樂隊,隨之而來的壓 迫感只會令聽者感到吃不消。音像大小 比例恰當,不會過小,才是與細小空間 理想契合的效果。

S3/5R2 SE 正好做到大音場、音像 比例剛剛好,人聲有肉、有厚度之餘, 音色也微暖而順滑,輕輕濾走一些雜質,令人聲帶一點迷人糖分,但並不重手。整體音色有着現代揚聲器的通透感,分析力與任何同級對手比較都不落下風,音色方面沒有執着於保留上世紀的口味,可算是突破窠臼,走出屬於 Spendor S3/5R2 SE 的個性。 濃郁的是音樂感染力,而非音色, 例如《La La Land》電影原聲大碟內 Ryan Gosling 的歌聲喉音很強,假如音響系統的中音大幅加料,聽起來就會變 成痰音而不是喉音;若然厚度不足,又 會成為沙紙聲,粗糙難聽。S3/5R2 SE 取中庸之道,既有質感又有細節,完全不會過濃,Gosling 毫無病態。不強求強勁低音,這款小書架的低音,就足已表現到流行曲套鼓的動感,就算拍檔是控制力不俗的Hegel Röst 合併機,中低 音依然不會過緊。

S3/5R2 SE 對空間以及擴音機同樣 友善,加上氣墊式聲箱,就算較為貼牆 擺放也不易令低音變得模糊,是一款易玩、好聽、價位親民的揚聲器。〔阿基米德〕

總代理:駿韻音響有限公司∣建議零售價:HK$13,500

轉載自 HiFi Review 2019 年 5 月號

音質至上:Pathos百寶仕 InPol Heritage 霸主 80W 純甲類合並功放

近代歷史就像一列加速中的列車,對於聲音的記錄和回放設備來說也是這樣的。最早有聲音記錄的歷史要追溯到 1857 年,那年法國發明家 Scott 發明了聲波振記器,那是最原始的錄音機,也是留聲機的鼻祖。接著在 1904年,人類第一件放大器件電子管誕生,開啟了電子管放大的時代,40年后的 1947年,晶體管誕生,人類也進入嶄新的電子時代……

音頻放大器的發展也由最初的電子管放大器逐漸過渡到晶體管放大器,不過電子管放大器並沒有因為晶體管的出現而消亡,反而以獨特的音色得到音響用家的喜愛,與晶體管放大器共存的局面。看上來這兩種器件似乎河水不犯井水,不過早在1960年,就有人將電子管和晶體管混合使用,取雙方的優點,制作出我們俗稱的膽石結合的音頻放大器。這種膽石結合的混合式放大器在相當長的時間內並未得到發展,直到上世紀90年代,國內外陸續有音響廠家推出相關產品,而來自意大利的 Pathos (百寶仕) 就是其中一家。

獨一無二的 INPOL 線路

我們常見的膽石混合放大器有三種。一種在合並功放的前級上使用電子管放大,后級放大部分全由晶體管擔當,算是簡單的結合;一種是在晶體管放大器的差分輸入級上採用電子管,達到密不可分的程度;最后一種採用電子管做電壓放大,末級的晶體管隻負責電流放大(俗稱0dB放大器),不具備放大能力,這種形式盡可能地保留了電子管的音色,而晶體管隻是負載的匹配工具。早在1994年,Pathos 的 InPol 系列放大器就是採用最后提到的這種電路形式。

不過這種電子管放大推動 0dB 末級的形式也有多種,通常使用的是互補的 AB 類末級,而 Pathos 採用的卻是獨辟蹊徑的A類末級,並且獲得巨大的成功,這就是Pathos 獨有的 INPOL 線路 (Inseguitore Pompa Lineare)。這種電路很簡潔,信號通過的放大器件很少,因此被認為是能最大限度保留原始信號的理想放大器。
這種 INPOL 線路的原理是怎麼樣的呢?官方並沒有公布詳細的原理圖,不過筆者意外得到一份 Pathos 早期產品 Twin Tower 的原理圖,看上去大為吃驚。其推動級與一些電子管放大器差不多,末級卻以 3隻功率 MOSFET 晶體管並聯配合扼流圈,以單端形式輸出,並不加任何負反饋,當然輸出端使用的是大容量的耦合電容,類似 OTL 輸出形式(僅限早期的 Twin Tower,目前 INPOL 線路改進了)。這種單端線路的效率極低,發熱量相當可觀,另外負載驅動能力也有所欠缺,輸出電容的素質對於聲音的影響也非常大,極少廠家願意涉足這種電路。那麼 Pathos 是否腦子進水了?事實上類似線路在民間深受 DIY 者的喜愛,因為採用這種甲類單端線路制作的放大器,有一種令人難以抗拒的美妙聲音!但因為制作難度大而令人望而卻步。而 Pathos  的 Twin Tower 居然能做到甲類 35W 的輸出功率,不能不說這是一種突破,要知道這種線路要將功率做大是非常不容易的事。

新的雙 INPOL 技術

INPOL 線路是Pathos的特色,因此它被一直保留下來,在具有代表性的 InPol 系列上使用,也造就了 Pathos 這個品牌。INPOL線路也一直在進化,目前在旗艦產品上使用的是雙 INPOL 技術 (double INPOL technology),也就是一個聲道使用兩個INPOL放大器,分別來處理正反相的兩種信號,因此新的雙 INPOL 技術實際是平衡放大形式,支持平衡輸入,這絕對是完美放大器的形式。可能因為商業秘密,Pathos 官網並沒有公布雙 INPOL 的原理圖,但從描述上看,每個聲道採用兩個甲類的 INPOL 放大器,筆者認為這樣會提高輸出功率,並且電源利用率應該有所提高。

多功能的 Pathos InPol Heritage

Pathos 的 InPol Heritage 就是一台使用雙 INPOL 放大線路新型合並功放,也是INPOL 系列的旗艦合並功放。為何說它是一台包羅萬象的功放,因為它集合了電子管和晶體管兩種放大技術,同時還匯聚了當今的數字解碼和數碼流播放技術,顯得很豐富,將多種技術集於一身看上去就是一種不可思議的事。

InPol Heritage 的核心無疑就是 Pathos 引以為傲的雙 INPOL 放大線路,這回它的輸出功率達到純甲類的 80W!因此不可避免地需要大面積的散熱片和大的機箱,所以筆者看到的 InPol Heritage 是非常霸氣的,整機的重量也達到驚人的 58kg!

而外觀也是 Pathos 所注重的,從早期的 Twin Tower 到現在都是一樣好看,尤其是散熱片上獨有的 Pathos 標志。Inpol Heritage有漂亮但不夸張的電平顯示,一個大的音量控制鈕,頂上還有4個散發溫馨光芒的電子管和4個紅色的電容,一切都像渾然天成,就像一座音樂工廠。

操作上,除了使用遙控器來控制 InPol Heritage 之外,面板上還提供了音量控制和音源切換。而 InPol Heritage 那個大的音量控制旋鈕並非傳統的機械式旋鈕,它隻是通過左右扭動來控制機器內部的電子音量控制器,而控制時也可以聽到繼電器 “滴滴答答” 的切換聲。

聲音體驗

柔滑的聲音特質:InPol Heritage 的機箱雖然顯得大,由此覺得它的聲音會很激進、很強勢那就大錯特錯了,它是屬於柔和典雅,極盡柔滑,內斂而不會鋒芒畢露的功放,在 InPol Heritage 的聲音中,幾乎聽不到刺耳的聲音或是顆粒感。這種特質在表現一些旋律優美的音樂時是極盡華麗的,純美的女聲更是柔滑細膩,弦樂線條細膩悅耳,許多同級功放和它對比,這種柔滑度真的要遜色許多。

良好的聲音層次感:InPol Heritage 所塑造的聲音聽上去比較平和,與大多數功放相比,它聽上去音場不是十分前突,也極少有扑面而來的刺激,而是一種與聽者保持一定距離的聲音,溫和又不乏層次,看似平凡,但與一些功放對比就會發現它的層次感要勝出一些。

中性:對於功放來說音質很重要,InPol Heritage 有良好的音質,這是優質功放的表現,因此它也不需要一些聲音偏向太明顯的個性來討好聽者,比如聲音厚暖、明亮、甜膩等等,而它的聲音沒有非常明顯的傾向,也許聽起來有些亮但又不全是,聲線有些細但又不會偏薄,低頻量感不算突出,但也不欠缺,至於最后的聲音傾向,視乎你給它搭配的音箱。

搭配建議

首先要說的是 InPol Heritage 雖然功率提高了,能搭配的音箱更多樣,但是不意味著它的驅動力源源不斷。筆者認為它不接受低效率、速度慢的音箱,那樣隻會獲得一種缺乏生氣的聲音,因此給 InPol Heritage 找一對合適的音箱是很重要的事,不要因為搭配不當而對它有錯誤的判斷。就像這次試聽,起初認為 80W 甲類的驅動力超強,搭配了一對效率不太高的落地式音箱,結果回放的音樂完全缺乏應有的起伏,顯得很平,這種聲音令人質疑,即使聲音的質感很柔滑。由此可以說它的80W 功率隻是用於應付大動態的音樂,在搭配合適的音箱之下,並非完全為了驅動力而來。

產品特色:
■ 純甲類放大線路,輸出功率為 2×80W,8Ω
■ 膽石結合的雙 INPOL 線路 ■ 全平衡放大
■ 具備解碼功能(同軸、光纖、USB、Ethernet RJ45)
■ 前級輸出

InPol Heritage 在搭配高效率的落地式音箱之后,完全變了個樣,聲音變得醇美自然,極盡華麗,大動態音樂也爆到天昏地暗,這才是它的真面目。當然InPol Heritage 再怎麼爆也還是謙謙君子,講究風度,不會鋒芒畢露。

總結
低端的音響器材因為成本所限,無法在音質上做得更好,因此不得不以比較濃烈味道來吸引聽者,而高端的音響器材靠的是良好的音質,因此無需濃烈味道來吸引聽者,聽上去就給人一種鮮美之感。Pathos 的膽石混合式功放更是如此,而 InPol Heritage 完全繼承了這種特色,並且將聲音做得更細致,更柔滑,顯得醇美自然,極盡華麗,完全是音質至上的表現。

轉載自視聽前線音響

小而精的純英選擇 Spendor A7

英國喇叭壇的老字號之一,擁有近五十年研製喇叭經驗的 Spendor,其入門系 A-Line 之成員,已於過去一年多,陸續完成換屆,新一屆 A-Line 仍是由四位成員所組成。 對於 1、2、4、7 與 3、5、6、9 這兩組字,未知大家有何聯想?對於Spendor,就代表 A-Line 的兩代成員,上一代的 A3、 A5、A6、A9 於十年前面世,及至大約五年後,再為 A5 及 A6 換 上為最新 D-Line 所研發的 EP77 聚合物盆中/低音,化身成 A5R 及 A6R。今一代 A-Line,或許為求跟高一級的 D-Line 有更清楚分 工,A-Line 四型號有書架亦有小型座地,但全為二路二單元格 局,而 D-Line 則為小型或中型座地,且為二路半三單元或三路四 單元格局。

入屋指數高企

承襲了屢獲獎項的 SA1,A6R 及 D7 等 Spendor 揚聲器之創新技術,A-Line 在全二路二單元格局之下,其成員包括一款書架喇 叭仔 A1,以及三款規模不同大小的小型座地喇叭 A2、A4、A7。 今篇主角A7雖是 A-Line 的頂級型號,但尺碼亦不過三呎高、七 吋闊、十一吋深,絕對係入屋指數高企之尺碼。再加上簡樸的造 型,並有黑木紋、胡桃木木紋、櫻桃木紋及純白等顏色供選擇, 使之更易於融入居家佈置。

二路單元

A-Line 這四款二路二單元喇叭,想當然地以同一款高音單元 貫穿,22mm 口徑的絲膜半球單元,其特點在於懸掛邊較濶,用 以增強震膜的活動能力。至於中低音一路,全為 Spendor 最新一 代的 EP77 聚合物音盆中低音單元,其懸掛邊採用了新物料,能有 效將多餘能量耗掉,不至能量存儲造成音染,務求帶來清晰、自 然的聲音。於 A-Line 之中,他們選用了兩種口徑的 EP77 盆中低音 單元,書架的 A1 及最小的座地 A2 使用 150mm 口徑,相對較大及 最大的 A4 及 A7 則使用 180mm 口徑。

視覺不能作準

就規模、格局而論,將小書架 A1 的聲箱放大落地就是 A2,而本篇主角 A7 也就是將 A4 直接放大。若從規格數字出發,隨著聲箱容積增大或低音單元口徑加大,順理成章高 一級的低頻下潛力比一下級更好,而A7的低頻響應就達到 32Hz 之譜。 在未知 A7 的低頻響應數字前,筆者已在本社百四方呎細房中領教到其低頻量之豐盛,以及下潛力之強。視覺上,畢竟是一對只兩單元,且不過三呎高、七吋闊、十一 吋深的小型座地喇叭,但重播低頻的能力確實叫我有多少驚訝!在 A7 身上,確實視覺不能作準!據了解,這跟反射式低音負載的它,用上最新一代 (第四代) Linear-flow 反射 式低音負載技術不無關係。

第四代 Linear-flow

低音單元的背壓能量跟聲箱耦合之後,再透過開在背 板並靠近底部的特大長方號角型反射孔釋放,令低音得以流暢地下潛。在實試中,確實聽不到有細喇叭強求低音之下,常有的忽然低音毛病。Spendor Linear-Flow 反射氣技 術的優點,正是降低空氣流速及壓力,提供比傳統圓管狀調諧管/孔更低風噪及更低失真的效果。

聲箱內部除結構鞏固支撐外,更填充了一種新研製的高阻尼系數聚合物,用以充當內部阻尼材料。一種類似橡膠的 材料 (不是泡沫),其特性跟傳統的天然或合成橡膠,又或泡沫膠皆大不同。小型的阻尼材料塊,針對性地被整合在箱體結構內最受能量衝擊的位置上,大幅減低不必要震盪及箱音染出現的機率。

長情

要說 A7 以至整個 A-Line 的賣點,其中一重點肯定是英國設計及製造,就連這入門系列都仍然堅持是英國製造, 難怪 Spendor 一直有一群忠心的支持者。另外,他們從成名 作 BC1 開始至今,一直秉持著中性少音染的聲音取向,無霎 耳嬌效應下,令到其產品忠實地帶出音樂感之餘,亦份外 耐聽。除了在網上可以發現不少一對 Spendor 用上廿年或以上的長情發燒友或愛樂者外,筆者亦聽聞或直接認識一些 本地的 Spendor 長情用家,部份更是即使換了多轉喇叭後, 卻仍保留著一對多年前買下的 Spendor。當然,造型紮實、 耐看,即使已混入各種新技術或物料,卻仍保留傳統英國喇叭的簡約、雅樸,亦是令人對之長情、好感不斷的另一 重要因素。

各有聽頭

今回我在本社一百四十方呎的細 Hi-Fi 房中,先後聽過 以膽或晶體管擴音機驅動A7,確係各有聽頭。以 PrimaLuna EVO 400 後級 (EL34) 驅動,整體感覺傾向奔放、熱情, 由高到低頻均有力地舒展似的,在《Live At The Jazz Standard》中,René Marie的唱腔玩味中透出熱情,爵士鼓、鋼琴,以至低音提琴彈撥皆奔放,一份隨心而發,全無制肘之下的即興互動玩味。換入 Ayre EX-8 合併機再去聽,高音及低音進取得來理性,音響畫面相對明朗,一種逐個部份仔細築構的場面感,一份如讓人有更充裕時間、 空間去仔細欣賞的感覺。

低頻的氣量

A7 的 Linear-flow 反射式低音負載孔雖然流暢、無噪, 但其出口始終是背向且貼近地面,故使用時務必預留適當 的離後牆空間,否則或會過份激化低頻,引至撞聲、聲音混濁。至於該保留多少距離空間,無必然答案,一切以房間聲學反應、個人口味為準,使用者現場耳聽為實。 我在本社百四方呎細房中所擺出的約二十三吋背板離 後牆距,足以令我聽到《音響羅盤Audio Compass 2016》 中〈即興鼓/Drums Improvisation〉俐落的敲擊動感,或軟或硬的脈沖能量,連貫的能量發放中表現出或猝發或漸 弱的彈跳動感。令我感受得到《聖母讚主曲/Magnificat》 中管風琴低頻的氣量之同時,於 (馬斯奈/Massenet) 歌劇 (泰伊絲/Thais) 的〈沉思曲/Meditation〉中,Anne- Sophie Mutter 小提琴的變化,亦見連貫流暢而明快的變化。以上,可反映出 A7 的高、低音皆有心有力,分析力優而音樂化,層次分明中見音樂美態,於高中低音之間穿梭的反應快又有質感。

《藍岸專輯3/Blue Coast collection 3-Song We Love‧Various Artists》,藍岸群星的〈Rolling In The Deep〉中的低音提琴彈撥見韌勁、爵士鼓亦靈巧、小提琴抑揚間帶怨曲味,最重要是令我感受得到女聲主音 在高調、肉緊、柔和之間遊走的玩味,以至與低調的男 和音來個立體的反差。〈Johnny Colorado〉中的女聲真樸,結他線條鮮明、彈動質感實在,音色亦自在。於 〈Wicked Game〉的重播中,在動人的結他襯托下,Jenna Mammina 的歌聲於淡然與不忿之間透出陣陣淒美。 在《Jason Mraz’s Beautiful Mess: Live on Earth》之 中,Jason Mraz 與 Colbie Caillat合唱的〈Lucky〉,A7 實在地重現出兩人調情的玩味,真情流露出一份不落俗套的愉悅感覺,有火花!林憶蓮《陪著我走 in search of last time》中的〈李香蘭〉,憶蓮演譯中的情緒張力、逼力的漸 進滲透,揪心感覺逐步提升至叫我不期然深呼吸起來!A7 確係一對配器適應力強、對音樂不大揀擇、易入屋 的好喇叭,無論膽機如 PrimaLuna EVO 400,又或晶體管機 如 Ayre EX-8 合併機,以至今一代的 Luxman 合併機都應該夾得來。聽各類音樂,爵士、流行以至古典;人聲、敲擊以 至管/弦皆有聽頭,可謂高平均分、小巧、易入屋之貨色之純種英國喇叭。

文|陳海川

總代理:駿韻音響有限公司 

轉載自 HiFi 音響 2019 年 4 月號

Social media & sharing icons powered by UltimatelySoci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