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酒論英雄:以一敵二越級挑戰 – 何森

過去七年,Accustic Arts Drive II+Tube DAC II MK 2一直長駐本刊的大試音室,作為我們試聽各個級別 擴音機、前 / 後級、揚聲器及各類音響接線的數碼音源,我和其他主筆都覺得它們沒有一種與生俱來的甜潤多汁聲底 (味道),這套 AA 分體 CD 組合具有全頻分析力極高、頻寬極濶、無色透明、微細弱音清晰細緻、反應速度極高、動態對比極強、空間情報量極豐富的「快聲」和不會磨圓挫滑、塗脂抹粉去修飾及美化略帶沙石或硬質感 CD 的「準聲」,它們那種生動活潑的音樂活力與動感,沒有一丁點拖泥帶水或慢條斯理,那種乾淨俐落的明快節奏感,令各種音樂重播更顯生動傳神,不論是拉小提琴、吹長笛、吹色士風、彈結他、彈 double bass、彈鋼琴或高速敲打手鼓、大力抽爵士鼓,我都覺得聲音準確結實,沒有鬆化軟弱、高音區尤其清晰精細,樂師們玩得起勁、用心、全情投入、揮灑自如、龍精虎猛,我能深深感受到樂師們心中那團火。它們的「快而準」聲音完全沒有不自然的「機械化」,無論音樂是快或慢、剛或柔、抒情或激情,這套 AA 分體 CD 組合都能如實重現出該 CD 音質的「素顏」,絕不會拖慢節奏、注入柔順劑弄軟聲音纖維或抑制澎湃激情。 去年為它們加入一台 Grimm Audio CC1 v2 數碼時鐘後,重播空間感強烈的 CD,這套 AA 分體 CD 組合能進一步 正確重現出 3D 音場的深度和濶度,前排與後排樂器清晰明確的層次感能反映出準確的景深,舞台上音像的位置與樂器的大小比例均能正確重現。作為大房的鑑聽 CD 組合,暫時我們仍未遇上一套音質更上一層樓的分體式 CD 組合,可以取代它們的位置,它們唯一的不足之處,是不能重播 SACD!

Luxman D-10X 能重播 SACD,以它重播製作嚴謹、音質優秀的日本印製 hybrid SACD/CD,音質能否與 AA 分體式 CD 組合一較高下 (重播同一張複合碟的 PCM層)?我很想知道答案。 過去七年,我用《Accuphase Special Sound Selection for Superior Equipment》SACD/CD試聽過大量器材及接線,雖然只聽其PCM層(用 AA 分體式 CD 組合),偶爾遇到試聽 SACD 機才聽其 DSD 層,但由頭到尾聽齊 17 軌古典音樂及爵士音樂試音片段後,我幾乎可以判斷受測器材/接線的音質水平有多高。這張試音碟雖然是非賣品,但它們輯錄自 16 張 SACD 的日本製原版碟則可在巿上訂購,我把它們的唱片封面刊出,以下為大家逐一簡介每個 track 的音樂內容:

Track 1 的 R. Strauss《Also Sprach Zarathustra》「日出」,前 HK Phil 指揮 Edo de Waart 指揮荷蘭電台交響樂團,2005 年錄音,可測試管風琴的低頻下潛力與宏偉磅礡的氣勢,交響 樂團的權威性與整體音樂的逼力。

Track 2 是一個鋼琴獨奏錄音,在 96 年於日本富山入善 Cosmo 音樂廳錄音,由法國鋼琴家 Jean-Efflam Bavouzet 演奏德布西為其年幼的女兒寫的一 些充滿有趣動感的鋼琴作品。可測試鋼琴聲的質感與密度感,每下按鍵聲是否果斷有力與乾淨明快。

Track 3 是一段小提琴獨奏,日本小提琴家木野雅之演奏巴哈第三號小提琴無伴奏組曲。可測試小提琴的音色、柔韌性、美感及高頻延伸的泛音是否豐富,同時間伴 奏的鋼琴又須有機械味的剛性。

Track 4 是日本著名男高音水口聰演唱維也納歌劇的一小段錄音,鋼琴伴奏。可測試男高音的清晰度與在音樂廳錄音發音的力度,是否中氣十足及堂音是否強烈。

Track 5 是小林研一郎指揮日本交響樂團+武藏野合唱團+匈牙利國立合唱團演奏 / 演唱 “Carl Orff: Camina Burana” (布蘭詩歌),其中「在酒館」一段。可測試這個2003 年現場錄音能否重現出層次鮮明的舞台感景深,合唱團的陣容與 歌聲的力量感。

Track 6 是莫札特第一號圓號協奏曲, 2005 年錄音,可測試圓號的音色與伴奏的 荷蘭巴洛克古樂器室樂團的音色是否和諧悅耳。

Track 7 是德伏扎克第四號鋼琴三重奏,可測試出小提琴、大提琴和鋼琴的音色與質 感,拉弦的柔韌度與張力,和鋼琴琴身的共鳴是否充足。

Track 8 是一個在布拉格 St. Michael 教堂的 2002 年 DSD 錄音,Progressive Duo 二人組合來自捷克管弦樂團。可測試大提琴與低音大提琴的質感與件頭感 (近咪錄音),擦弦聲是否清晰銳利。

Track 9 是 Afflatus 四重奏樂團 (長笛、單簧管、雙簧管、巴松 管)演奏一段法國作曲家 Gounod 寫的葬 禮進行曲 (原曲是鋼琴作品),音樂充滿法國人的機智、幽默與溫馨,可測試各種管樂器的音色與質感。

Track 10 是以小提琴、結他及低音大提琴三人組合演奏「畫展」中的 Baba-Jaga 小屋。這一小段耳熟能詳的旋律以上述三 件樂器演奏,聽來新鮮有趣,可測試每件 樂器的音色與音準,還有娛樂性。

Track 11 是小林研一郎指揮 Arnhem 交響樂團演奏柴可夫斯基 第一鋼協,清水和音 / 鋼琴。此段鋼協可 測試鋼琴是否鏗鏘有力,琴音是否剛勁具權威性,樂團的規模氣勢是否恢宏。

Track 12 是現任 HK Phil 指揮 Jaap Van Zweden 指揮荷蘭電台交響樂團於 2006 年在 MCO 錄音室演奏 Bruckner 第七交響曲。這是一個完美的交響樂團錄音,可測試管弦樂團的音質是否 具現場感。

Track 13 是一個小號+管風琴錄音, 2005 年於布拉格德伏扎克音樂廳錄音。可測試小號的音色是否具穿透力,質感是否 具充足的銅管味。

Track 14/17 是鼓手 Takeshi Inomata 與鋼片琴手 Ichiroh Masuda 合奏的爵士樂,是一 個於 1977 年製作的模擬試錄音。(前面 13 track 皆為數碼錄音)可測試套鼓的質感、力感、速度與結實度,鋼片琴是否鏗鏘明亮。

Track 15 是5支色士風/鋼琴/鼓合奏的爵士樂,可測試銅管樂器的音色與質感。同樣是 1977 年的模擬式錄音。

Track 16 是著名發燒名盤《Side by Side》,1974 年模擬式錄音,可測試 double bass 是否有足夠的低頻量感與下潛力,撥弦是否夠彈力,敲打 hi-hat 是否夠通透清晰,鋼琴是否有足夠的乾淨明快音色與按鍵力感。

我逐個 track AB 比較,結論是 Luxman D-10X 重播此碟的 DSD 層音質,非常接近 AA 分體式 CD 組合重播此碟的 PCM 層。二者最明顯的分別是:AA 的音場深一丁點,低頻的能量感與力感稍為強一些,定音鼓稍稍結實大力一些, 堂音稍稍多一些,結像聚焦稍為銳利一些,刺激性稍為強一些,播爵士樂也是 AA 更爽彈一些。論 Hi Fi 音響效果的表現,無疑是 AA 分體式 CD 組合贏少少 (若然 AA 有10分, D-10X 一定有8.5分),D-10X 能越級挑戰以一敵二,可謂輸少已當贏;若論音樂感,Luxman D-10X 高清又自然,夠細緻但不誇張,音樂充滿鮮活與美感,把交響樂團的四大家族 (弦樂、木管樂、銅管樂與敲擊樂) 音色與音準正確重現,生命力與活潑的動感皆出色,全頻訊息量極豐富, 樂聲比 AA 更和諧悅耳、柔順優雅、沒有壓耳感更耐聽。 D-10X 能巧妙地把 Hi Fi 音效與音樂感取得良好的平衡度, 若要我推介一台十萬元級 SACD 機,我建議首選 Luxman D-10X!

轉載自 Hi Fi 音響 #412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

Social media & sharing icons powered by UltimatelySocial